|
发表于 26-2-2007 01: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保留---------------- |
|
|
|
|
|
|
|
发表于 26-2-2007 09: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6-2-2007 05: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的照片看不到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2-2007 09: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7-2-2007 09: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8-2-2007 10: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3-2007 03: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政府为了靳断马共游击队(大部份是由华人形成的)膳食与连系...
将全部的华人赶去一个聚中点,将四周围起,只有一个出进大栅门,出入得示出准证...没多大人生自由!
不是做山门才聚中华人新村嘛? |
|
|
|
|
|
|
|
发表于 1-3-2007 08: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2007 10: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3-2007 07: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3-2007 07: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優先整治新村渠道
※作者:楊善勇 - Thursday, February 01, 2007
歷盡2006/07年度百年洪水,雖然奧斯克證券經濟學家徐克宇強調「十萬災民對經濟成長影響並不超過0.1%」云云,冷氣房外南馬城鎮市容寂寥,入目瘡痍,基建癱瘓,百業停頓蒙受巨損,至少5億。
1月17日城市規劃前輩吳木炎先生指出,發展步伐神速,排水系統執行不力,秩序失衡,最終導致百年水劫。能源、水務與通訊部長林敬益醫生傾向同意此言,18日《星報》引述他的話說:避免覆轍重蹈,溝渠需要拓寬,河流必須加深。
同天,理科大學遠距教育中心講師馬因博士同時強調「60%至70%的水災是排水系統欠佳所致。如果具備
完善系統,足以減少天災的破壞,最好的例子是新加坡」。
徹查水災導因 改善排水系統
20日首相終於下令徹查水災導因,主張擬定一套完善的治水大藍圖,確保災區的排水系統獲得提升,不讓
大水災重演。那麼,不新加坡的新村既有溝渠是否得以從容應對龐大的雨量?
林廷輝博士與方天養先生合著的《馬來西亞新村邁向新旅程》(2005)對此統計,新村渠道共有三大類:
一、158個新村100%擁有水泥溝渠;二、283個新村參雜水泥和土建溝渠;三、剩餘9個村莊只有土建系統。
至於造建過程,礙於當年戰亂軍情倉猝,顯然因陋就簡,得過且過。潘倇明的《一個新村,一種華人:重
建馬來(西)華人新村的集體回憶》(2004年,大將出版)有此記述:這些泥路後來舖上小碎石,便可供車子
行走;而泥路的兩旁就鋤掘出兩條溝渠來排水。
凡此4 5 0個新村所有,《馬來西亞新村邁向新旅程》披露,僅有16.67%的情況良好,58%的系統尚可,
23.33%的渠道欠佳(頁140)。換句話說,高達81.33%新村排水建築其實差強人意。
掌握這個背景,自可理解為何一半的新村(233)曾有水患。其中142個在2001年面對嚴重水災;丹州
Teluk Kandis與柔佛烏魯地南甚至全村淹沒。2004年新春前夕,彭亨州文冬縣更有金馬蘇、玻璃口、暹猛與力
巴士等四村同時淪陷的記錄。
林博士與方先生並且報告:2001年與2002年各有24個新村和19個新村發生年度10次或以上的水患。可怕的
是,士姑來和嶺嘉竟在同期面對卅次水災,平均每24天一回,市民出血猶如月經頻率。舊甲板新村的投訴則較
少,2006年只有五次。
無獨有偶,比鄰嶺嘉的美樂新村村民對水災亦然見怪不怪了。村長陳清河嘗對佛光人透露,「新村內常發
生水災」。2006年底一度遭遇水深十呎高的浩劫,第二波大水來襲並有56戶家庭的225名災黎棄家而逃,月內村民計有18天流離失所。
霹靂九洞也不遑多讓,2001-2002年之間一共浸水58次;下霹靂的十二碑特別表明,「在2002年曾遭閃電
水災侵襲150次」 (頁65)。如此推算,當年十二碑每隔58小時就有一次進水,經驗之豐富,不在話下。
這一切的由來何在?《馬來西亞新村邁向新旅程》點出:主要的原因是河流氾濫(1 6 %)、排水系統欠
佳(12%)及河床保留地段不足(3%)。其他原因還有「雨量太多、周邊地區的發展的計劃」(8.6%)等(頁66-67)。
報告尚有關鍵之處亟待說明
值得留意的是,報告數據疑有為難之處、技術失誤或是樣本不足。累計總計,細心的讀者應可清楚發現,
只有微不足道的39.6%的導因可知,仍有六成的關鍵說明出現一片空白。
與此同時,《馬來西亞新村邁向新旅程》附錄房屋及地方政府部的調查顯示,造成水災的緣由是:一、
新村處於水災區;二、新村附近進行大量的土地工程;三、內部排水系統欠佳(頁161)。
一旦將之和前提的「高達81.33%新村排水建築其實差強人意」對照,我們一定可以認可年近60春秋的新村
現存「排水系統欠佳」非但是個不爭的事實,而且更是水患禍首,也就難怪個別新村近日甚至還有逢雨溝水溢
流入家的咄咄奇聞。
房屋及地方政府部想必已經洞悉此點。自2000年至2005年為數8278個工程,總值3.2億的新村撥款當中,共
有2771個用在整治溝渠,所佔撥款比率高居第二,多達27%。
無論如何,不可無視的是新村週遭的發展計劃。根據《馬來西亞新村邁向新旅程》的資料,共有295個新村
的外圍存有「房屋發展計劃」,間中80個位於霹靂、柔佛61個、雪蘭莪38個(頁65)。
這也意味65%新村集體面臨綠蔭和耕地大量流失的風險。經年累月,倘若我們仍然視若無睹,一挨跨過排
水容量的門檻(threshold),不免再見類似麻坡武吉哈逢村以及昔加末亞羅拉新村小學生作文的那些場景:
「到了深夜3點,我們已經睡覺了,而爸爸還沒睡
覺,他一直在看我們的家有沒有水。到了3點半,水已經進了白鋼門,然後爸爸就一直講夠了,夠了,水已經
很深了。到了天亮6點,爸爸還沒有睡覺,一直看著我們的家,當河水進入我們家的客廳時,爸爸看了,心都軟
了。」
沒有睡覺的發展爪牙伸向河道之家了:沼澤光了,鋼骨多了,鋼門破了。夠了,夠了,水已經很深了,水溝已經很壞了;小朋友看了,心都軟了。新村59年了獨立50年了,Keranamu Malaysia,現在是我們優先整治新
村渠道的時候了。 |
|
|
|
|
|
|
|
发表于 3-3-2007 02: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3-2007 09: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土木建築師 的帖子
顶楼的<华人新村>网站,希望能帮到你...
特别是柏兰邦新村和适耕庄渔村值得一游..
回来记的和大家分享你的游记.... |
|
|
|
|
|
|
|
发表于 13-3-2007 01: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会永远记得<华人新村>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7-2007 08: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你擁有新村照片,歡迎你把照片寄至:
馬華新村事務局秘書處
9th Floor,Wisma MCA,163,Jln Ampang,50450 Kuala Lumpur.
聯繫人—葉靜晴
電話—03-21618044
傳真—03-21635715
電郵—chinchin@mca.org.my (星洲日報•2007.07.19)
 |
|
|
|
|
|
|
|
发表于 19-7-2007 1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村建立时的破旧的亚答屋也可以吧。我老家旧屋比马来人的浮脚屋更烂。
告诉照片扫描的技术规格要求,直接上载给马华会更方便。
[ 本帖最后由 Orang_Utan 于 20-7-2007 03:21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3-7-2007 02: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10-2007 12: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rang_Utan 于 19-7-2007 11:23 PM 发表 
新村建立时的破旧的亚答屋也可以吧。我老家旧屋比马来人的浮脚屋更烂。
告诉照片扫描的技术规格要求,直接上载给马华会更方便。
马华公会好像没什么 消信了~ |
|
|
|
|
|
|
|
发表于 30-8-2012 01: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您知道马来西亚所能见到的牌匾(门匾)的真正代表吗?
是指来自哪个地方?哪个姓氏?还是哪个籍贯?
|
|
|
|
|
|
|
|
发表于 25-11-2012 0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