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yongszewei

诸子百家-原文-更新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6: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则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论语·阳货篇第十七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佛肸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恶紫之夺硃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 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论语·微子篇第十八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櫌而不辍。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硃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过,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6: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阳货第十七)
阳 货 欲 见 孔 子 , 孔 子 不 见 , 归 孔 子 豚 。 孔 子 时 其 亡 也 , 而 往 拜 之 。 遇 诸 涂 。 谓 孔 子 曰 : 「 来 ! 予 与 尔 言 。 」 曰 : 「 怀 其 宝 而 迷 其 邦 , 可 谓 仁 乎 ? 」 曰 : 「 不 可 。 」 「 好 从 事 而 亟 失 时 , 可 谓 知 乎 ? 」 曰 : 「 不 可 。 」 「 日 月 逝 矣 ! 岁 不 我 与 ! 」 孔 子 曰 : 「 诺 , 吾 将 仕 矣 ! 」

子 曰 : 「 性 相 近 也 , 习 相 远 也 。 」

子 曰 : 「 唯 上 知 与 下 愚 , 不 移 。 」

子 之 武 城 , 闻 弦 歌 之 声 , 夫 子 莞 尔 而 笑 曰 : 「 割 鸡 焉 用 牛 刀 ? 」 子 游 对 曰 : 「 昔 者 , 偃 也 闻 诸 夫 子 曰 : 『 君 子 学 道 则 爱 人 ; 小 人 学 道 则 易 使 也 。 』 」 子 曰 : 「 二 三 子 ! 偃 之 言 是 也 ; 前 言 戏 之 耳 ! 」
公 山 弗 扰 以 费 畔 , 召 , 子 欲 往 。 子 路 不 说 , 曰 : 「 末 之 也 已 , 何 必 公 山 民 之 之 也 ? 」 子 曰 : 「 未 召 我 者 , 而 岂 走 哉 ? 如 有 用 我 者 , 吾 其 为 东 周 乎 ! 」

子 张 问 「 仁 」 于 孔 子 。 孔 子 曰 : 「 能 行 五 者 于 天 下 , 为 仁 矣 。 」 「 请 问 之 ? 」 曰 : 「 恭 、 宽 、 信 、 敏 、 惠 : 恭 则 不 侮 , 宽 则 得 众 , 信 则 人 任 焉 , 敏 则 有 功 , 惠 则 足 以 使 人 。 」

佛 □ 召 , 子 欲 往 。 子 路 曰 : 「 昔 者 由 也 闻 诸 夫 子 曰 : 『 亲 于 其 身 为 不 善 者 , 君 子 不 入 也 』 。 佛 □ 以 中 牟 畔 , 子 之 往 也 如 之 何 ? 」 子 曰 : 「 然 , 有 是 言 也 。 不 曰 『 坚 』 乎 ? 磨 而 不 磷 ; 不 曰 『 白 』 乎 ? 涅 而 不 缁 。 吾 岂 匏 瓜 也 哉 ? 焉 能 系 而 不 食 ! 」

子 曰 : 「 由 也 , 女 闻 六 言 六 蔽 矣 乎 ? 」 对 曰 : 「 未 也 。 」 「 居 ! 吾 语 女 : 好 『 仁 』 不 好 学 , 其 蔽 也 『 愚 』 ; 好 『 知 』 不 好 学 , 其 蔽 也 『 荡 』 ; 好 『 信 』 不 好 学 , 其 蔽 也 『 贼 』 ; 好 『 直 』 不 好 学 , 其 蔽 也 『 绞 』 ; 好 『 勇 』 不 好 学 , 其 蔽 也 『 乱 』 ; 好 『 刚 』 不 好 学 , 其 蔽 也 『 狂 』 。 」

子 曰 : 「 小 子 ! 何 莫 学 夫 诗 ? 诗 : 可 以 兴 , 可 以 观 , 可 以 群 , 可 以 怨 ; 迩 之 事 父 , 远 之 事 君 ; 多 识 于 鸟 、 兽 、 草 、 木 之 名 。 」

子 谓 伯 鱼 曰 : 「 女 为 周 南 召 南 矣 乎 ? 人 而 不 为 周 南 , 召 南 , 其 犹 正 墙 面 而 立 也 与 ? 」

子 曰 : 「 礼 云 礼 云 ! 玉 帛 云 乎 哉 ! 乐 云 乐 云 ! 锺 鼓 云 乎 哉 ! 」

子 曰 : 「 色 厉 而 内 荏 , 譬 诸 小 人 , 其 犹 穿 窬 之 盗 也 与 ! 」
子 曰 : 「 乡 原 , 德 之 贼 也 ! 」

子 曰 : 「 道 听 而 涂 说 , 德 之 弃 也 ! 」

子 曰 : 「 鄙 夫 ! 可 与 事 君 也 与 哉 ! 其 未 得 之 也 , 患 得 之 ; 既 得 之 , 患 失 之 ; 苟 患 失 之 , 无 所 不 至 矣 ! 」

子 曰 : 「 古 者 民 有 三 疾 , 今 也 或 是 之 亡 也 。 古 之 狂 也 肆 , 今 之 狂 也 荡 ; 古 之 矜 也 廉 , 今 之 矜 也 忿 戾 ; 古 之 愚 也 直 , 今 之 愚 也 诈 而 已 矣 。 」

子 曰 : 「 考 言 令 色 , 详 矣 仁 。 」

子 曰 : 「 恶 紫 之 夺 朱 也 。 恶 郑 声 之 乱 雅 乐 也 。 恶 利 口 之 覆 邦 家 者 。 」

子 曰 : 「 予 欲 无 言 ! 」 子 贡 曰 : 「 子 如 不 言 , 则 小 子 何 述 焉 ? 」 子 曰 : 「 天 何 言 哉 ! 四 时 行 焉 , 百 物 生 焉 ; 天 何 言 哉 ? 」

孺 悲 欲 见 孔 子 , 孔 子 辞 以 疾 , 将 命 者 出 户 , 取 瑟 而 歌 , 使 之 闻 之 。

宰 我 问 : 「 三 年 之 丧 期 已 久 矣 ! 君 子 三 年 为 礼 , 礼 必 坏 ; 三 年 不 为 乐 , 乐 必 崩 。 旧 谷 既 没 , 新 谷 既 升 ; 钻 燧 改 火 , 期 可 已 矣 。 」 子 曰 : 「 食 夫 稻 , 衣 夫 锦 , 于 女 安 乎 ? 」 曰 : 「 安 ! 」 「 女 安 , 则 为 之 ! 夫 君 子 之 居 丧 , 食 旨 不 甘 , 闻 乐 不 乐 , 居 处 不 安 , 故 不 为 也 。 今 女 安 , 则 为 之 ! 」 宰 我 出 。 子 曰 : 「 予 之 不 仁 也 ! 子 生 三 年 , 然 后 免 于 父 母 之 怀 。 夫 三 年 之 丧 , 天 下 之 通 丧 也 ; 予 也 , 有 三 年 之 爱 于 其 父 母 乎 ? 」

子 曰 : 「 饱 食 终 日 , 无 所 用 心 , 难 矣 哉 ! 不 有 博 弈 者 乎 ? 为 之 犹 贤 乎 已 ! 」

子 路 曰 : 「 君 子 尚 勇 乎 ? 」 子 曰 : 「 君 子 义 以 为 上 。 君 子 有 勇 而 无 义 为 乱 , 小 人 有 勇 而 无 义 为 盗 。 」

子 贡 曰 : 「 君 子 亦 有 恶 乎 ? 」 子 曰 : 「 有 恶 。 恶 称 人 之 恶 者 , 恶 居 下 流 而 讪 上 者 , 恶 勇 而 无 礼 者 , 恶 果 敢 而 窒 者 。 」 曰 : 「 赐 也 亦 有 恶 乎 ? 」 「 恶 徼 以 为 知 者 , 恶 不 系 以 为 勇 者 , 恶 讦 以 为 直 者 。 」

子 曰 : 「 唯 女 子 与 小 人 为 难 养 也 ! 近 之 则 不 孙 , 远 之 则 怨 。 」

子 曰 : 「 年 四 十 而 见 恶 焉 , 其 终 也 已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7: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心雕龙(论说第十八)

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昔仲尼微言,门人追记,故抑其经目,称为《论语》。盖群论立名,始于兹矣。自《论语》以前,经无"论"字。《六韬》二论,后人追题乎!
详观论体,条流多品∶陈政则与议说合契,释经则与传注参体,辨史则与赞评齐行,铨文则与叙引共纪。故议者宜言,说者说语,传者转师,注者主解,赞者明意,评者平理,序者次事,引者胤辞:八名区分,一揆宗论。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
是以庄周《齐物》,以论为名;不韦《春秋》,六论昭列。至石渠论艺,白虎通讲,述圣通经,论家之正体也。及班彪《王命》,严尤《三将》,敷述昭情,善入史体。魏之初霸,术兼名法。傅嘏、王粲,校练名理。迄至正始,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论。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途矣。详观兰石之《才性》,仲宣之《去伐》,叔夜之《辨声》,太初之《本无》,辅嗣之《两例》,平叔之二论,并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论之英也。至如李康《运命》,同《论衡》而过之;陆机《辨亡》,效《过秦》而不及,然亦其美矣。
次及宋岱、郭象,锐思于几神之区;夷甫、裴□,交辨于有无之域;并独步当时,流声后代。然滞有者,全系于形用;贵无者,专守于寂寥。徒锐偏解,莫诣正理;动极神源,其般若之绝境乎?逮江左群谈,惟玄是务;虽有日新,而多抽前绪矣。至如张衡《讥世》,颇似俳说;孔融《孝廉》,但谈嘲戏;曹植《辨道》,体同书抄。言不持正,论如其已。
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究于无形,钻坚求通,钩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故其义贵圆通,辞忌枝碎,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辞共心密,敌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是以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斤利者,越理而横断;辞辨者,反义而取通;览文虽巧,而检迹知妄。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安可以曲论哉?
若夫注释为词,解散论体,杂文虽异,总会是同。若秦延君之注《尧典》,十余万字;朱文公之解《尚书》,三十万言,所以通人恶烦,羞学章句。若毛公之训《诗》,安国之传《书》,郑君之释《礼》,王弼之解《易》,要约明畅,可为式矣。
说者,悦也;兑为口舌,故言资悦怿;过悦必伪,故舜惊谗说。说之善者∶伊尹以论味隆殷,太公以辨钓兴周,及烛武行而纾郑,端木出而存鲁:亦其美也。
暨战国争雄,辨士云涌;从横参谋,长短角势;转丸骋其巧辞,飞钳伏其精术。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隐赈而封。至汉定秦楚,辨士弭节。郦君既毙于齐镬,蒯子几入乎汉鼎;虽复陆贾籍甚,张释傅会,杜钦文辨,楼护唇舌,颉颃万乘之阶,抵戏公卿之席,并顺风以托势,莫能逆波而溯洄矣。
夫说贵抚会,弛张相随,不专缓颊,亦在刀笔。范雎之言疑事,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至于邹阳之说吴梁,喻巧而理至,故虽危而无咎矣;敬通之说鲍邓,事缓而文繁,所以历骋而罕遇也。
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进有契于成务,退无阻于荣身。自非谲敌,则唯忠与信。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此说之本也。而陆氏直称"说炜晔以谲诳",何哉?
赞曰∶理形于言,叙理成论。词深人天,致远方寸。
阴阳莫忒,鬼神靡遁。说尔飞钳,呼吸沮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7: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子张篇第十九】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 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古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7: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尧曰篇第二十】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主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7: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章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为後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後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顾鸿□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後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
   乐其有麋鹿鱼U+9F08。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子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
   岂能独乐哉!」
    
    
    
    
   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
   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U+9F08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U+9F08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以;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於时,数口之家可以无□矣;谨
   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
   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
   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章句上·第四章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後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而死也。」
    
    
    
    
   梁惠王章句上·第五章
   梁惠王曰:「普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於齐,
   长子死焉;西丧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
   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梁惠王章句上·第六章
   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於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试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梁惠王章句上·第七章
   齐宣王问曰:「齐桓普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曰:『王坐於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
   曰:「牛可之?」对曰:「将以U+91C1钟。」王曰:「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U+91C1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
   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於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於禽兽也,见其生,
   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宜王者,何也?」
   曰:「有复於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因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
   『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
   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
   诗云:『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後知轻重;度,然後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後快於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以口与?轻□不足於礼与?抑为采色不足视於目与?
   声音不足听於耳与?便嬖不足使令於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
   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U+8385中国,
   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後灾。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後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
   弱固不可以敌□。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於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
   商贾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皆欲赴□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不能进於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
   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7: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梁惠王章句下·第一章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於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於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
   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於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於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於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弱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於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於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於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见弱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梁惠王章句下·第二章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於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臣始至於境,问国之大禁,然後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
   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於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梁惠王章句下·第三章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诗云:『畏天之威,於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
   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於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
   有罪无罪,为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横行於天下,武王耻之;
   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梁惠王章句下·第四章
   齐宣王见孟子於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於晏子曰:『吾欲观於转附朝U+511B,遵海而南,放於琅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於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於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
   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胥谗,民乃作慝,
   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
   乐酒无厌,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景公说,大戒於国,出舍於郊,於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太师曰:
   『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微招角招是也。其诗曰:
   『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梁惠王章句下·第五章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其岐也:
   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
   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食,乃裹□粮;於橐於囊,思戢用光;
   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食,行者有裹粮也;
   然後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父,来朝走马;
   率西水浒,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梁惠王章句下·第六章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章句下·第七章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子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後察之;
   见贤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
   国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见不可焉,然後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後察之;
   见可杀焉,然後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後可以为民父母。」
    
    
    
    
   梁惠王章句下·第八章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於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梁惠王章句下·第九章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
   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U+65B5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
   「今有璞玉於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於治国家,
   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於教玉人雕琢哉!」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章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
   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一章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於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我后,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於燕众,置君而後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二章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而君之食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无尤焉。」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三章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於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斯城也,
   与民守之,效死而弗去,则是可为也。」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四章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
   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
   「□为善,後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
   君如彼何哉!□为善而已矣。」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五章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
   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
   『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
   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
   □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
   「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
   「君请择於斯二者。」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六章
   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
   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公曰:「将见孟子。」
   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於匹夫者!以为贤乎?
   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後丧逾前丧;君无见焉。」公曰:「诺。」
   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
   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後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
   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後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後以五鼎与?」
   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
   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
   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於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
   君是以不果来也。」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
   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子不遇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7: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孙丑上·第一章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於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於管仲!
   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
   尔何曾比予於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感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犹未洽於天下。
   武王、周公继之,然後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於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
   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
   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
   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後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
   0「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
   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
   莫之能御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时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倍之人,
   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上·第二章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 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毫挫於人,若挞之於市朝;
   不受於褐宽博,亦不受於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
   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後进,虑胜而後会,
   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昔者曾子谓子让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於夫子矣: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气。』
   不得於心,勿求於气,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
   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有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曰:「□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
   遁辞知其所穷。生於其心,害於其政;发於其政,害於其事。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
   曰:『我於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於孔子曰:『夫子圣矣乎?』
   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
   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
   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
   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
   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伯夷、伊尹於孔子,若是班乎?」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曰:「然则有同与?」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曰:「敢问其所以异?」曰:「宰我、子夏、有若,智足以知圣人,
   污不至阿其所好。
   「宰我曰:『以予观於夫子,贤於尧、舜远矣。』
   「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
   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於走兽,凤凰之於飞鸟,泰山之於丘垤,
   河海之於行潦:类也。圣人之於民,亦类也。出於其类。拔乎其萃。
   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
    
    
    
    
   公孙丑上·第三章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公孙丑上·第四章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暇。
   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
   「今国家□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公孙丑上·第五章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於其朝矣。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於其市矣。
   「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於其路矣。
   「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於其野矣。
   「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
   「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
   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於天下。无敌於天下者,天吏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公孙丑上·第六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第七章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於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
   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
   「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
   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
   矢人而耻为矢也。
   「如耻之,莫如为仁。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上·第八章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於人以为善;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於人者。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公孙丑上·第九章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
   立於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
   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
   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穷而不悯。
   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於我侧,尔焉能浼我哉!』
   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7: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孙丑下·第一章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德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公孙丑下·第二章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
   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於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趋造於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於路,
   曰:「请必无归而造於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於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矣驾。』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普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
   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
   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故汤之於依尹,学焉而後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於管仲,学焉而後臣之;
   故不劳而霸。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汤之於伊尹,桓公之於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
   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公孙丑下·第三章
   陈臻问曰:「前日於齐,王□兼金一百而不受;於宋,□七十镒而受;
   於薜,□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
   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於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
   「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赆,』予何为不受?
   「当在薜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之。』予何为不受?
   「若於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公孙丑下·第四章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
   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岁,子之民,老羸转於沟壑,
   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
   则反诸其入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於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
   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公孙丑下·第五章
   孟子谓□U+9F03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
   今既数月以,未可以言与?」
   □U+9F03谏於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
   齐人曰:「所以为□U+9F03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公都子以告。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馀裕哉!」
    
    
    
    
   公孙丑下·第六章
   孟子卿於齐,出吊於滕,王使盖大夫王□为辅行。王□朝暮见,反齐滕之路,
   未尝与之言行事也。
   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
   何也?」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公孙丑下·第七章
   孟子自齐葬於鲁,反於齐,止於赢,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
   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
   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於庶人;非直为观美也,
   然後尽於人心。
   「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
   吾何为独不然?
   「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於人心独无□乎?
   「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公孙丑下·第八章
   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
   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哙;有仕於此,而子悦之,不告於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
   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於子:则可乎?何以异於是!」
   齐人伐燕。或问曰:「劝其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
   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
   『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
   『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
   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公孙丑下·第九章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於孟子。」
   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
   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於王乎?贾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
   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
   「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
   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
   又从为之辞。」
    
    
    
    
   公孙丑下·第十章
   孟子致为臣而归。
   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
   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他日,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
   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
   是为欲富乎?
   「季孙曰:『异哉子叔疑!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
   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於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
   「古之为市者,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
   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
   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公孙丑下·第十一章
   孟子去齐,宿於昼。
   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後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
   曰:「坐。我明语子。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
   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
   「子为长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公孙丑下·第十二章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
   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後出昼,是何濡滞也!
   士则兹不悦。」
   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
   予不得已也。
   「予三宿而出昼,於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
   「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後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
   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
   「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於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於其面,
   去则穷日之力而後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公孙丑下·第十三章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馀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吾何为不豫哉!」
    
    
    
    
   公孙丑下·第十四章
   孟子去齐,居休。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
   曰:「非也。於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
   「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久於齐,非我志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7: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滕文公上·第一章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成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
   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
   「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书曰:『若药不暝眩,厥疾不瘳。』」
    
    
    
    
   滕文公上·第二章
   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於宋,於心终不忘。
   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吾欲使子问於孟子,然後行事。」
   然友之邹,问於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
   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
   U+98E6粥之食,自天子达於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
   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於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
   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
   恐其不能尽於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於□宰;
   □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
   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诚在我。」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
   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滕文公上·第三章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亟其乘屋,
   其始播百谷。』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无恒心,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於民有制。
   「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彻者;彻也,助者,藉也。
   「龙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为常。
   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
   为民父母,使民□□然,将终岁勤勤,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
   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夫世禄,滕固行之矣。
   「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
   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於上,小民亲於下。
   「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使毕战问「井地。」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
   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
   无野人莫养君子。
   「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
   「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
   「馀夫二十五亩。
   「死徒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滕文公上·第四章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
   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
   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食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後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後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
   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於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
   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
   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滥於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
   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於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
   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於外,
   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衣,
   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
   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
   农夫也。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
   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
   亦不用於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於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
   北学於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
   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位倍之。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於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
   然後归。子贡反,□室於场;独居三年,然後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
   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
   秋阳以暴之,□□乎不可尚已!』
   「今也南蛮□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於曾子矣。
   「吾闻出於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於幽谷者。
   「鲁颂曰:『戌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
   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可用;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
   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
   相率而为可用者也,恶能治国家。」
    
    
    
    
   滕文公上·第五章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
   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
   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
   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
   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
   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
   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於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
   蝇蚋姑嘬之。其颡有□,睨而不视。夫□也,非为人□,中心达於面目。
   盖归,反□□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

[ 本帖最后由 yongszewei 于 22-1-2007 07:0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7: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滕文公下·第一章
   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
   『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
   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
   「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
   「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
   『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而後可。
   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
   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
   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
   「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彼,何也!
   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滕文公下·第二章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第三章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曰:
   『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
   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
   「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
   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
   『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
   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血、衣服不备,
   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出疆必载质,何也?」
   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
   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滕文公下·第四章
   彭更问曰:「後车数十承,从者数百人,以传食於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
   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补不足,则农有馀粟,女有馀布;
   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於子。於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
   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学者;而不得食於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仁义者哉!」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於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
   曰:「食志。」
   曰:「有人於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曰:「否。」
   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滕文公下·第五章
   万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
   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
   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
   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
   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
   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
   「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
   「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於天下。东面而征,四夷怨,南面而征,
   北狄怨,曰:『奚为後我?』民之望之,若大早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
   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我后,后来其无罚。』
   「『有攸不为臣,东征,绥厥士女,匪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
   惟臣附於大邑周。』其君子实玄黄於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
   救民於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
   「不行王政云尔,□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
   齐、楚虽大,何畏焉。」
    
    
    
    
   滕文公下·第六章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於此,
   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传诸?使楚人传诸?」曰:「使齐人传之。」
   曰:「一齐人传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於王所。在於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
   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
   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滕文公下·第七章
   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
   「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街已甚;迫,斯可以见矣。
   「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於士,不得受於其家,则往拜其门;
   阳货□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其亡也,而往拜之;
   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
   「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
   非由之所之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之已矣。」
    
    
    
    
   滕文公下·第八章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後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後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滕文公下·第九章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滥於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
   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
   「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
   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
   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於海隅而戮之;
   灭国者五十,区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後人,咸以正无缺。』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
   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U+5ED0有肥马;
   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
   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
   「五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
   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诗云:『戌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
   「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滕文公下·第十章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
   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後耳有闻,目有见。」
   孟子曰:「於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
   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後可者也。
   「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与?
   抑亦盗跖之所□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
   是未可知也。」
   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屦,妻辟□,以易之也。」
   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载,盖禄万锺,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
   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於於陵。他日归,
   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曰:『恶用是用者为哉!』
   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之肉也!』
   出而哇之。
   「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於陵则居之:
   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後充其操者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7: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离娄上·第一章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
   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
   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
   「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於众也。
   「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
   国之所存者,幸也。
    
   「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
   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诗云:『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泄泄、犹沓沓也。
   「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故曰:青难於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离娄上·第二章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
   百世不能改也。
    
   「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离娄上·第三章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完庙;
   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离娄上·第四章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离娄上·第五章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
    
    
    
    
   离娄上·第六章
   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於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
   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 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离娄上·第七章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
   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齐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涕出而女於吴。
   「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於先师也。
   「如耻之,莫若师文王;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於天下矣。
   「诗云:『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殷士肤敏,□将于京。』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今也欲无敌於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诗云:『谁能执热,
   逝不以濯。』」
    
    
    
    
   离娄上·第八章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
   则何亡国败家之有!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後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离娄上·第九章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鱼者,獭也,为丛□爵者,也;为汤、武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为不畜,终身不得;不志於仁,
   终身忧辱,以陷於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离娄上·第十章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
   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离娄上·第十一章
   孟子曰:「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
   而天下平。」
    
    
    
    
   离娄上·第十二章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於上有道:不信於友,
   弗获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於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
   不悦於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离娄上·第十三章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
   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
   『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
   其子焉往?
   「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於天下矣。」
    
    
    
    
   离娄上·第十四章
   孟子曰:「求也为李氏宰,无能改於其德,而赋粟倍他日。
   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於孔子者也。况於为之强战!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
   罪不容於死!
   「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离娄上·第十五章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
   胸中不正,则眸子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哉!」
    
    
    
    
   离娄上·第十六章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
   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离娄上·第十七章
   淳于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
   「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离娄上·第十八章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
   「父子之间不青善,青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离娄上·第十九章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
   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曾子养曾,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馀?』必曰『有。』
   曾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馀?』
   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离娄上·第二十章
   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离娄上·第二十一章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上·第二十二章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青耳矣。」
    
    
    
    
   离娄上·第二十三章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离娄上·第二十四章
   乐正子从於子敖之齐。
   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曰:「子来几日矣?」曰:「昔者。」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
   曰:「舍馆未定。」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後求见长者乎?」
   曰:「克有罪。」
    
    
    
    
   离娄上·第二十五章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於子敖来,徒哺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
   而以哺啜也。」
    
    
    
    
   离娄上·第二十六章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後为大。
   「舜不告而娶,为无後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离娄上·第二十七章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斯二者,乐则生矣;
   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
    
    
    
    
   离娄上·第二十八章
   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豫瞽瞍□豫;瞽瞍□豫而天下化,
   瞽瞍□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7: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离娄下·第一章
   孟子曰:「舜生於诸冯,迁於负夏,卒於鸣条;东夷之人也。
   「文王生於岐周,卒於毕郢,西夷之人也。
   「地之相去也,千有馀里;世之相後也,千有馀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
   「先圣後圣,其揆一也。」
    
    
    
    
   离娄下·第二章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於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
   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
   「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离娄下·第三章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王曰:「礼为旧君有腹,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行言听,膏泽下於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
   又先於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後收其田里:此之位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
   「今也为臣,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於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
   又极之於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
    
    
    
    
   离娄下·第四章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徒。」
    
    
    
    
   离娄下·第五章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离娄下·第六章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离娄下·第七章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
   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离娄下·第八章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後可以有为。」
    
    
    
    
   离娄下·第九章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後患何!」
    
    
    
    
   离娄下·第十章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离娄下·第十一章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离娄下·第十二章
   孟子曰:「大人者,不先其赤子之心者也。」
    
    
    
    
   离娄下·第十三章
   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离娄下·第十四章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
   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离娄下·第十五章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离娄下·第十六章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後能服天下,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离娄下·第十七章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
    
    
    
    
   离娄下·第十八章
   徐子曰:「仲尼亟称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後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
   是之取尔。
   「□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离娄下·第十九章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传之。
   「舜明於庶物,察於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离娄下·第二十章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
   「汤执中,立贤无方。
   「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
   「武王不泄迩,不忘远。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离娄下·第二十一章
   孟子曰:「王者之熄而诗亡,诗亡,然後春秋作。
   「晋之乘,楚之杌,鲁之春秋,一也。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离娄下·第二十二章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
   「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离娄下·第二十三章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
   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离娄下·第二十四章
   逢蒙学射於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於是杀羿。孟子曰:
   「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
   「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
   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
   『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
   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於尹公之他,
   尹公之他学射於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
   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
   曰:『小人学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於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
   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
   发乘矢而後反。」
    
    
    
    
   离娄下·第二十五章
   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离娄下·第二十六章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
   「所恶於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於智矣,
   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
   「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离娄下·第 二十七章
   公行子有子之丧,右师往吊。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
   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
   孟子不与右师言。右师不悦,曰:「诸君子皆与□言,孟子独不与□言,
   是简□也。」
   孟子闻之,曰:「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我欲行礼,
   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乎!」
    
    
    
    
   离娄下·第二十八章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人恒敬之。
   「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
   此物奚宜至哉!
   「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
   「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
   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於禽兽又何难焉!』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
   我亦人也;舜为法於天下可传於後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
   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离娄下·第二十九章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颜子当乱世,居於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乐:孔子贤之。
   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
   是以如是其急也。
   「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今有同室之人U+9B2C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乡邻有U+9B2C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离娄下·第三十 章
   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
   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
   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U+9B2C狼,以危父母,
   五不孝也。章子有一於是乎?
   「夫章子,子父青善而不相遇也。
   「青善,朋友之道也;父子青善,贼恩之大者。
   「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於父,不得近;出妻屏子,
   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
    
    
    
    
   离娄下·第三十一章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曰:「无寓人於我室,
   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
   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
   殆於不可!」沈犹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
   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
   子思居於卫,有齐寇。或曰:「寇至,盍去诸?」子思曰:「如□去,
   君谁与守。」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
   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
    
    
    
    
   离娄下·第三十二章
   储子曰:「王使人□夫子,果有以异於人乎?」孟子曰:「何以异於人哉?
   尧舜与人同耳。」
    
    
    
    
   离娄下·第三十三章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後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
   则必餍酒肉而後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吾将□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
   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7: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章上·第一章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天。何为其号也?」孟子曰:「怨慕也。」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
   曰:「长息问於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天于父母,
   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之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
   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於我何哉!
   「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食廪备,以事舜於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
   帝章胥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於父母,如穷人无所归。
   「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
   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
   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於父母,
   可以解忧。
   「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
   不得於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见之矣。」
    
    
    
    
   万章上·第二章
   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
   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
   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
   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曰:「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
   万章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之。
   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续;牛羊父母,食廪父母,干戈朕,琴朕,□朕;
   二嫂使治朕栖。』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尔!』忸怩;
   舜曰:『惟兹臣庶,汝其于予治。』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
   曰:「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曰:「然则舜U+50DE喜者与?」曰:「否。昔者有馈生鱼於郑子产,
   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
   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
   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
   奚U+50DE焉!」
    
    
    
    
   万章上·第三章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
   或曰放焉。」
   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於羽山:
   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风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
   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曰:「仁人之於弟也,
   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
   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曰:「象不得有为於其国,
   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
   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谓也。」
    
    
    
    
   万章上·第四章
   咸丘蒙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
   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
   孔子曰:『於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识此语诚然乎哉?」
   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尧老而舜摄也。
   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
   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哉,
   是二天子矣!」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於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
   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
   是周无遗民也。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
   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此之谓也。
   「书曰:『□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万章上·第五章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於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
   诸侯能荐人於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於诸侯,
   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
   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
   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
   舜避尧之子於南河之南。天子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
   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
   夫然後,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
   「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万章上·第六章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於禹而德衰,不传於贤而传於子: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於天,
   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於阳城;天下之民从之,
   若尧崩之後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
   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
   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
   「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於民久。
   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於民未久。舜、禹、益
   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
   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
   「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
   「伊尹相汤以王於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内二年,仲壬四年;
   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
   於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
   「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於夏,伊尹之於殷也。
   「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万章上·第七章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
   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
   「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
   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
   吾岂若於吾身亲见之哉!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後知,使先觉觉後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
   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
   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
   「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
   「伊训曰:『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
    
    
    
    
   万章上·第八章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於卫主痈疽,於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
   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
   「於卫主颜雠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
   『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以礼,
   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
   「孔子不悦於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
   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
   「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
   何以为孔子!」
    
    
    
    
   万章上·第九章
   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於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
   信乎?」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
   「百里奚,虞人也。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承,假道於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百里奚不谏。
   「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
   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时举於秦,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相秦而显其君於天下,可传於後世:不贤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7: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章下·第一章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
   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
   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
   使先知觉後知,使先觉觉後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於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穷而不悯;
   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於我侧,
   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
   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
   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
   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
   其中,非尔力也。」
    
    
    
    
   万章下·第二章
   北宫□问曰:「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
   孟子曰:「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轲也,
   尝闻其略也。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於天子;附於诸侯曰附庸。
   「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
   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
   「次国地方七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
   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
   「小国地方五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
   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
   「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
   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
    
    
    
    
   万章下·第三章
   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孟献子,百承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
   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
   「非惟百承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费惠公曰:『吾於子思,
   则师之矣,吾於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
   「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晋平公之於亥唐也,入元则入,
   坐元则坐,食元则食;虽疏食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於此而已矣;
   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
   「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亦享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反匹夫也。
   「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万章下·第四章
   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也。」
   曰:「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曰:「尊者赐之,曰:『其所取之者,
   义乎?不义乎?』而後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
   曰:「请无以辞却之,以心却之,曰:『其取诸民之不义也。』而以他辞无受,
   不可乎?」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
   万章曰:「今有御人於国门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也以礼,斯可受御与?」
   曰:「不可。唐诰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
   是不待教而诛者也。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於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
   曰:「今之诸侯取之於民也,犹御也;□善其礼际矣,斯君子受之?
   敢问何说也?」曰:「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
   其教之不改而後诛之乎?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
   孔子之仕於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猎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
   曰:「然则孔子之仕也,非事道与?」曰:「事道也。」「事道奚猎较也?」
   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曰:「奚不去也?」
   曰:「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後去;是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
   「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於季桓子,见行可之仕也;
   於卫灵公,际可之仕也;於卫孝公,公养之仕也。」
    
    
    
    
   万章下·第五章
   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
   「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
   「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
   「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承田矣,曰:
   『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万章下·第六章
   万章曰:「士之不托诸侯,何也?」孟子曰:「不敢也。诸侯失国而後托於诸侯,
   礼也;士之托於诸侯,非礼也。」
   万章曰:「君□之粟,则受之乎?」曰:「受之。」「受之,何义也?」
   曰:「君之於氓也,固周之。」
   曰:「周之则受,赐之则不受:何也?」曰:「不敢也。」
   曰:「敢问其『不敢』何也?」曰:「抱关击柝者,皆有常职以食於上;
   无常职而赐於上者,以为不恭也。」
   曰:「君□之,则受之;不识可常继乎?」曰:「缪公之於子思也,
   亟问亟□鼎肉,子思不悦;於卒也,□使者出诸大门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
   曰:『今而後,知君之犬马畜□!』盖自是台无□也。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也:
   可谓悦贤乎?」
   曰:「敢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曰:「以君命将之,
   再拜稽首而受;其後廪人继粟,庖人继肉,不以君命将之。
   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
   「尧之於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食廪备:
   以养舜於畎亩之中。後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
    
    
    
    
   万章下·第七章
   万章曰:「敢问不见诸侯,何义也?」孟子曰:「在国曰市井之臣,
   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庶人不传质为臣,不敢见於诸侯,礼也。」
   万章曰:「庶人,召之役则往役;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见之,何也?」
   曰:「往役,义也;往见,不义也。
   「且君之欲见之也,何为也哉?」曰:「为其多闻也,为其贤也。」
   曰:「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为其贤也,
   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
   「缪公亟见於子思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
   『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
   『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
   奚可以与我友?』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
   「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
   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曰:「敢问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大夫以旌。
   「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往哉!
   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夫义、路也,礼、门也;
   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诗云:『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之所履,
   小人所视。』」
   万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然则孔子非与?」曰:
   「孔子当仕有官职,而以其官召之也。」
    
    
    
    
   万章下·第八章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
   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万章下·第九章
   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王曰:「卿不同乎?」
   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王曰:「请问『贵戚之卿。』」
   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王勃然变乎色。
   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
   王色定,然後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7: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孝经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训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於人,敬亲者不敢慢於人。爱敬尽於事亲,而德孝加於百姓,刑於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包。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包,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此卿大夫子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资於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治国者不敢侮於鳏寡,而况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况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严父,严父莫大於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於孝。教民礼顺,莫善於悌。移风易俗,莫善於乐。安上治民,莫善於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谓之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室至而日见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顺可移於长。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内,而名立於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於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德,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哀,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7: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经
   【《易经》第一卦 乾 乾为天 乾上乾下】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见龙再田,德施普也。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初九曰:「潜龙勿用。」 何谓也?
   子曰: 「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①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乾龙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何谓也?
   子曰: 「龙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何谓也?
   子曰: 「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知至至之,可与几也。 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何谓也?
   子曰: 「上下无常,非为邪也。 进退无恒,非离群也。 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何谓也?
   子曰: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圣人作,而万物□②,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上九曰:「亢龙有悔。」 何谓也?
   子曰: 「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乾龙勿用,下也。 见龙在田,时舍也。 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 亢龙有悔,穷之灾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乾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利贞者,性情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 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 时乘六龙,以御天也。 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君德也。
   九三, 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 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 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 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 况於鬼神乎?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
   其唯圣人乎?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
   □① = 辶 + 丶 + 豚
   □② = 者 + 见
   乾卦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7: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经》第二卦 坤 坤为地 坤上坤下】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 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安贞,吉。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 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 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
   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初六:履霜,坚冰至。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 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 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六三:含章可贞。 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 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六五:黄裳,元吉。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战龙於野,其血玄黄。
   象曰:战龙於野,其道穷也。
   用六:利永贞。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其道顺乎? 承天而时行。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易曰:「履霜坚冰至。」 盖言顺也。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 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天地变化,草木蕃; 天地闭,贤人隐。 易曰:「括囊;无咎,无誉。」 盖言也。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於四支,发於事业,美之至也。
   阴疑於阳,必战。为其嫌於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
   故称血焉。 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坤卦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7: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经》第三卦 屯 水雷屯 坎上震下】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
   昧,宜建侯而不宁。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 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六二:屯如□如,乘马班如。 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 十年乃字,反常也。
   六三:既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象曰:既鹿无虞,以纵禽也。 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无不利。
   象曰:求而往,明也。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
   □ = 辶 + 颤 -页
   屯卦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7: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经》第四卦 蒙 山水蒙 艮上坎下】
   蒙:亨。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初噬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 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 初噬告,以刚中也。再三渎, 渎则不告,渎蒙也。 蒙以养正,圣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六三:勿用娶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象曰:勿用娶女,行不顺也。
   六四:困蒙,吝。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六五:童蒙,吉。
   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蒙卦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2-2025 07:07 PM , Processed in 0.11480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