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大海之源

佛随念的修法及功德 + 佛陀的声音如梵天的声音,有八种特质。(更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9-6-2006 10: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uoshen2 于 19-6-2006 12:21 AM 发表


本神听过的那个VERSION有点分别!
那个少年是个大富独生子!
有病在身但是父亲太吝啬不给医而拖到死!
临死前被摆在屋外, 因见释尊庄严而用上最后一口气来ANJALI了...
就这样, 死后就上了33天!
...


也许是同一个典故。要查经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9-6-2006 1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大海之源 于 19-6-2006 10:44 AM 发表

也许是同一个典故。要查经典。


应该是同一个故事!
无所谓啦!
故事的理义重要过它的呈现文风!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6-2006 06: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家报道。

这里分享个听来的念佛利益。
是个禅师讲的。

这个禅师有个朋友,也是禅师。
在他入定以后,来到天上。
看到那边有一座很大的房子。很大很漂亮。
房子外面有个仆人,于是禅师就问那个仆人,这间房子的主人是谁的。
看看谁的福报这么大。
那仆人就回答说屋子的主人现在还在人间。
住在某某村,某某街,第几号门牌。
然后禅师离开了。

禅师就找来了弟子。叫她去某村,某街和某门牌号码。
叫他去看看,到底哪个人做了什么东西,导致他有那么好的福报。

于是那个弟子就跟着禅师给的地址,找到了那个人。
那是一个老太太。那个弟子就把禅师到天上的经验告诉了老太太。
然后问她,到底做了什么善业。导致她有如此好的福报。
她也一时想不起。
然后说,她每天煮好饭后,就把饭菜供养在佛像前。
然后就站在佛陀身后,拿扇子为佛陀纳凉。
等佛陀吃完了以后,她才吃。
除了这个以外就没什么了。

禅师的弟子这时就知道了。
那个老太太也很开心,在天上有一栋大房子在等着她。

-----------------------------------------------------------------------------------------------

以上所写全属听来的。但是资源可靠哦。
家里有佛像的朋友们,大概知道要做什么了。

[ 本帖最后由 大海之源 于 19-6-2006 06:1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6-2006 0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大海之源 于 19-6-2006 06:09 PM 发表
这里分享个听来的念佛利益。
是个禅师讲的。

这个禅师有个朋友,也是禅师。
在他入定以后,来到天上。
看到那边有一座很大的房子。很大很漂亮。
房子外面有个仆人,于是禅师就问那个仆人,这间房子的主人是 ...


只供佛象而以啊?!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6-2006 09: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uoshen2 于 20-6-2006 01:38 PM 发表


只供佛象而以啊?!
...


重点是:要把佛像当作是真佛。
供养真正的佛陀。

[ 本帖最后由 大海之源 于 20-6-2006 09:1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6-2006 10: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uoshen2 于 20-6-2006 01:38 PM 发表


只供佛象而以啊?!
...

因为她是在“服侍”佛陀吧?尽管佛陀已经入无余涅盘,可是老太太的发心是positive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1-6-2006 12: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个典故。这个是藏传的。听我师兄讲的。

有位老太太,他的儿子是经商的。时常来回印度。
因此,他就要求他的儿子从印度回来的时候,要带佛牙舍利回来。
好让她供养。
但是,他的儿子每次都忘记。
到了第三次,他母亲说,如果他在忘记,他就自杀。
但是,这一次,那孩子还是忘了。
于是,那孩子就拿了一块狗牙,回家给母亲。
母亲也很开心,当成真的佛牙。信心与诚心的拜。
于是修行有成就了。

重点是要把外在的佛像,当作是佛陀真的在面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6-2006 10: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大海之源 于 21-6-2006 12:30 AM 发表
还有一个典故。这个是藏传的。听我师兄讲的。

有位老太太,他的儿子是经商的。时常来回印度。
因此,他就要求他的儿子从印度回来的时候,要带佛牙舍利回来。
好让她供养。
但是,他的儿子每次都忘记。
到了 ...

拜犬牙而得舍利,这个很出名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3-6-2006 04: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halwin 于 22-6-2006 10:20 PM 发表

拜犬牙而得舍利,这个很出名的故事。


你也有听过?

那我真是孤陋寡闻...哈哈.
也不知出自那一部经论的...只是听师兄说过.

[ 本帖最后由 大海之源 于 23-6-2006 05:0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6-2006 07: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大海之源 于 23-6-2006 04:50 PM 发表


你也有听过?

那我真是孤陋寡闻...哈哈.
也不知出自那一部经论的...只是听师兄说过.

听过,也是从一位师兄送的杂志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6-2006 05: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修佛随念的人,
如果在过去世,
曾经遇到佛陀的话,
那么佛陀的影像就会出现.

有些禅修者看到佛陀第一次初转法轮.
有些看到佛陀和其他的比丘.
因人而异.

当禅师问他们,怎么知道是真的佛陀,
而不是自己的想像?

禅修者回答说佛陀是很漂亮的.
全身金色,每跟手指是一样长的.
跟经典里的三十二伟人相符合.

有人想看到佛陀吗?
想念佛陀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6-2006 05: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大海之源 于 26-6-2006 05:47 PM 发表

非常想念!
也很希望能见到祂!

但事实还是事实, 祂已入灭了!

本神也不太相信您的说法, 除非我等前生曾见过释尊, 而现在又有神通!
...

[ 本帖最后由 huoshen2 于 26-6-2006 05:5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6-2006 05: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uoshen2 于 26-6-2006 05:54 PM 发表

非常想念!
也很希望能见到祂!

但事实还是事实, 祂已入门灭!

本神也不太相信您的说法, 除非我等前生曾见过释尊, 而现在又有神通!
...



呵呵。。。眼见为实法!你是想强调这样吗?只懂得在虚实真假里面兜转活下去的,终究不能解脱的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6-2006 06: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uoshen2 于 26-6-2006 05:54 PM 发表

非常想念!
也很希望能见到祂!

但事实还是事实, 祂已入灭了!

本神也不太相信您的说法, 除非我等前生曾见过释尊, 而现在又有神通!
...


要通过佛随念见到佛陀,
条件是你前世曾经见过佛陀本人.

要不然...

就要通过,见法即见佛了.

园里也有师兄见过的,
吩咐过我不可以讲名字.

[ 本帖最后由 大海之源 于 26-6-2006 06:0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6-2006 06: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大海之源 于 26-6-2006 06:01 PM 发表


要通过佛随念见到佛陀,
条件是你前世曾经见过佛陀本人.

要不然...

就要通过,见法即见佛了.

园里也有师兄见过的,
吩咐过我不可以讲名字.


是吗?!
那本神也要亲身去证实一下了...
一定要佛随念吗?!
其他禅修的方法不能吗?!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6-2006 06: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uoshen2 于 26-6-2006 06:12 PM 发表


是吗?!
那本神也要亲身去证实一下了...
一定要佛随念吗?!
其他禅修的方法不能吗?!
...


那是最直接又最快的的方法.

其他的禅修的业处有不同的功用.

如死随念,禅修者见到自己死的那一幕.
身边有什么人,在哪里?
有家人,在医院,等等..

[ 本帖最后由 大海之源 于 26-6-2006 06:4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太极小旋风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6-6-2006 06: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的看法是。。。不论看到什么,那颗心希望能做到"如如不动"。

守护

    眼、耳、鼻、舌、身、意,是我们全部的感觉器官,在佛教的经典中,称
    之为「六根」、「六情」或「六内入处」。
    色、声、香、味、触、法,分别是六根所认知的对象,佛教经典中,称之
    为「六尘」,或「六外入处」。
    六根与六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身心活动的舞台,所以经中说,这就是
    我们的「世间」了(《杂·二三三》、《杂·二三五》经)。
    六根,是我们与外界交通的第一道门户,情感上的杂染与烦恼,大多从这
    儿开始,而凡夫、圣人的差别,也从这儿,就开始显出不同了。
    修行,就当从守护六根──第一道关卡,开始用心吧!

  8.不调御六根,不密守护而不修者,必受苦报。(中·一五三)(须闲经)

  9.弊魔波旬,恒在汝后,求其方便,坏败善根:化极妙奇异色、声、香、味
    、细滑(触)之法,欲迷乱(汝)。(增·四三)

  ※波旬,是传说中,专门与修行者作对的魔王名字。其实,这也可以看做是
    :自己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错误习性。就是因为这些错误的习性,让我
    们一直马不停蹄地,追逐著自以为是美妙的东西。
    从表面来看,魔在身外,引诱著六根,啃啮著人们向善的意志(善根)。


10.凡夫之人,若眼见色,便起染著之心,不能舍离;彼已见色,极起爱著,
    流转生死,无有解时;六情亦复如是。
    世尊贤圣弟子,眼见色已,不起染著,无有污心,即能分别此眼是无常之
    法,苦、空、非身之法;六情亦复如是。(增·三四四)

  ※在台湾,有一句俚语:「内神通外鬼」。身外的魔,也还要有内在的魔相
    呼应,才有戏唱。染著的心,就是内在的魔。
    解脱的圣者,由于心中没有染著,明白世间存在的一切,总是随著所构成
    因缘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著(无常),既找不到永恒不变的真我──非我
    (非身),同时,也没有什么,是可以被捉得住的(空),所以,终究要
    让意图拥有的人,感到失落而痛苦的(苦)。所以,圣者们对从六根接收
    进来的资讯,一开始就能保持如其事实地了知,不会夹杂著自己的意思,
    自我中心地去添油加醋,做二次加工,中第二只毒箭(请参考本《剪辑》
    第二七条经文)。
    而凡夫,因为有著一颗染著的心,所以,在六根接触六尘时,会不自觉地
    ,就生起了五花八门的染著,日复一日的。

11.宁常眠床,不于觉寤之中思惟乱想;宁以烧铁烙眼,不以视色兴起乱想;
    宁以锥刺坏耳,不以听声兴起乱想;宁以热钳坏鼻,不以闻香兴起乱想;
    宁以利剑截舌,不以恶言唣(粗)语堕三恶趣。
    是故,当将护六情,无令漏失。(增·四五九)

  ※烙眼、坏耳、坏鼻、截舌,都不是重点,重点在强调「不起乱想」!
    不起乱想,就是不做二次加工;不做不实在的想像(幻想),自编自导。


12.守诸根,常念闭塞,念欲明达,守护念心,而得成就,恒欲起意:
    若眼见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守护眼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
    善法,趣向彼故,守护眼根;如是,耳、鼻、舌、身、意。
    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中·一八七)(说智经)



  ※不受相,就是不要让那些所觉知的影像,老是停留在念头里。
    不味,就是不要老在回味那些甜蜜、美好的感觉。
    心中常常保有这样的警觉,随时随地,不要让自己在心中起贪、起忧、起
    恶念,这就是守护六根,也就是经文「常念闭塞,念欲明达」的含义了。


13.若专念分别六入,终不堕恶道。
    眼观此色,见好则喜,见恶不喜,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犹如狗、狐、猴、鱼、蛇、鸟六种之虫,性行各异,所行不同。设复有人
    取此六种之虫,系著一处,而不得东、西、南、北。是时,六种之虫虽复
    转动,亦不离故处。
    是故,当念专精,意不错乱。是时,弊魔波旬,终不得其便,诸善功德皆
    悉成就。(增·三四O)

  ※「专念分别六入」,就是对从六根接受进来的讯息,了了分明(当念专精
    ;皆正知之),而且是随时随地的(行住坐卧,眠寤语默)。这是修行技
    巧上,一项重要的守则。
    如果心念能随时保持了了分明,意不错乱,那么,外在的魔,将无机可乘
    。这就像将狗、狐、猴、鱼、蛇、鸟(比拟为六根)等,六种各有不同喜
    好的动物,同栓在一个安全处(即:专念于不贪、不错乱;《杂·二六五
    》作「身念处」),任它们怎么动,也还是在那安全处,不会走失,或受
    到伤害一样。


14.郁多罗白佛言:我师波罗奢那说,眼不见色,耳不听声,是名修根。
    佛告郁多罗:若如汝波罗奢那说,盲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如唯盲者,
    眼不见色。
    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来厌、不厌俱离,
    舍心住,正念、正智。
    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根。(杂·二八一)

15.缘眼、色,眼识生,三事和合触,缘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
    若于此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不如实知者,种贪欲身触、种镇恚
    身触、种戒取身触、种我见身触;亦种殖增长诸恶不善法。如是,纯大苦
    聚,皆从集生。
    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广如上说。
    (杂·二一五)

16.有六触入处: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
    于此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不如实知,当知去我法、律远,如虚空
    与地。
    于此眼、耳、鼻、舌、身、意触入处,非我、非异我、不相在,作如是如
    实知见者,不起诸漏,心不染著,心得解脱。是名六触入处,已断已知,
    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欲不复生。(杂·二一一)

※眼不见色,耳不听声,就是修行?就能得到解脱了吗?不是这样子的!
    眼睛,它只是一个感光器官,当一个正常的眼睛,接受到外物的光线反射
    时,视觉神经,开始作用,将影像传入脑部,于是就产生了认知(触)。
    这就是经中所说的「三事和合触」。
    认知,是经由过去经验,以及依过去经验所建立的观念而完成的。所以,
    如果过去的经验,或既存的观念是偏差的、爱染的,那么,所产生的认知
    ,以及继之而来的发展,难免也是偏差的、爱染的。
    在偏差的、爱染的认知之后,情绪(受)、价值判断(想)、行为表现(
    行),也随后而到。一方面,向外影响著当时的言行,另一方面,在内又
    成为累积的经验,准备影响著下一次的认知。眼见色的过程是这样,其它
    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也都是如此。
    在这一连串的过程中,修行,是要从哪里下手呢?经中说,当从如实知「
    情绪」(受)的集、灭、味、患、离(请参考本《剪辑》第十四、十五单
    元),来消除贪、镇、疑。而更细微、更澈底的,则是从「认知」(触)
    时,就不以自我中心的支配欲,为出发点(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参考
    本《剪辑》第一五二、一五三条经文):对合于己意的,警惕于贪爱(修
    习厌离);不合于己意的,警惕于镇厌(修习不厌离),而离开贪爱、欲
    染,舍离执著,正念正智。这才是佛法所说的「修根」,才能像斩草除根
    般地,将烦恼永断无余,而得到解脱。
    守护六根,就先从自己情绪的掌握,了了分明做起吧!



17.若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若诸眼根增不律仪,无明□障,世间
    贪爱(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诸律仪,防护于眼、耳、鼻、舌、身
    、意根,生诸律仪,是名关闭根门。
    于食系数,不自高,不放逸,不著色,不著庄严,支身而已。任其所得,
    为止饥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觉令息灭,未起苦觉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
    ;气力安乐,无闻(间)独住故。如人乘车,涂以膏油,不为自高,乃至
    庄严,为载运故。又如涂疮,不贪其味,为息苦故,是名知量而食。
    (杂·二七四)

18.云何诸根寂静?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
    ,不起想著,无有识念,于眼(耳、鼻、舌、身、意)根而得清净。因彼
    求于解脱,恒护眼(耳、鼻、舌、身、意)根。
    云何饮食知节?思惟饮食所从来处,不求肥白,趣欲支形,得全四大。我
    今当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身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绝。犹如脂膏
    涂疮,欲使时愈故;重载之车,所以膏毂者,欲致重有所至。
    云何不失经行?昼日、初夜、后夜,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阴盖。中
    夜右胁而卧,思惟系意在明。
    若诸根寂静、饮食知节、不失经行,常念系意在道品之中,便成二果,于
    现法中得阿那含。(增·一八O)

  ※修行,是全方位的动员,不论是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
    细滑、意知法,乃至走路、吃饭、睡觉,处处是修学的道场,应当到处让
    自己心中有佛法(常念系意在道品之中)。
    「关闭根门」与「诸根寂静」,含义是一样的,同样是指关闭贪爱的念头
    ,清除幻想、黏著的干扰,让自己保持清净。
    吃东西,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然而,平常中,也有应当用心之处,
    那就是吃东西的态度。简要地来说,饮食当以治饥止渴,恢复精力,以维
    持一个不会干扰修行的身体状况为准,而不是在求肌肉之健美,身材之动
    人。所以,讲究色、香、味的饮食享受,与太用心思于计较饮食营养,都
    不算是如法吧!


19.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于林中,入空三昧禅住。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汝今入上座禅住,而坐禅。若欲入上座禅者,当
    如是学:若入城时,若行乞食时,若出城时,当作是思惟:我今眼见色,
    颇起欲、恩爱、爱念、著不?作如是观时,若眼识于色有爱、念、染著者
    ,为断恶不善故,当勤欲方便堪能,系念修学。譬如有人,火烧头、衣,
    为尽灭故,当起增上方便,勤教令灭。
    若观察时,若于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于其中间,眼识于色
    ,无有爱、念、染著者,彼愿以此喜乐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习。是名
    于行、住、坐、卧,净除乞食。
    是故,此经名清净乞食住。(杂·二三八)

  ※修行,不谨是全方位的,而且,还是全天候的。不论是居家休闲,或是出
    门忙碌地讨生活,都应该随时随地,藉著对情绪变化的了了分明,去反省
    情绪变化的原因,观察心中是否起了贪欲、爱念、执著。如果察觉到心中
    起了贪欲、爱念、执著,就当即刻踩煞车回头,努力设法平息。
    修行,就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间用心;当下就是。


[ 本帖最后由 太极小旋风 于 28-6-2006 12:33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6-2006 07: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的回复.
刚才所说的经验,也是如你所说
要先达到所谓的如如不动才可以得到的.
不是这么简单.

佛随念可以进入进行定.

[ 本帖最后由 大海之源 于 26-6-2006 07:0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太极小旋风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7-6-2006 09: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大海之源

如如不动要得到什么?


你说的不是这么简单,是可以做到还是做不到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6-2006 1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太极小旋风 于 26-6-2006 06:50 PM 发表
守护

    眼、耳、鼻、舌、身、意,是我们全部的感觉器官,在佛教的经典中,称
    之为「六根」、「六情」或「六内入处」。
    色、声、香、味、触、法,分别是六根所认知的对象,佛教经典中,称之
    为 ...


风兄!
您的文言文太深啦, 看不懂!
用白话可以吗?!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11-2024 08:36 PM , Processed in 0.14154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