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严经,大乘,MAHAVIRA'S YANA(MAHAYANA),大雄之乘(菩萨乘)。
[复制链接]
|
|
发表于 5-1-2017 0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典型本体论比较明显偏“有”:
上根下枝,古菩提树,净者为梵,梵永生,万物所依,无人能超,世界就是梵。
~<<石氏奥义6.2.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道德经 |
|
|
|
|
|
|
|
发表于 5-1-2017 02: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房学韬 发表于 5-1-2017 12:56 PM
哈哈哈~
想到很搞笑的~
嗯,我是比较喜欢
三法印的『诸法无我』~
人们都喜欢设计一大堆计划,
不管是:减肥、健身、赚钱、花钱
等等等... 各种的计划~
大多数半途而废,
没法持续的原因就是
~『诸法 ...
其实多种情况。
有的人加强那我 来 达到 目标。 也就是意志力。 强悍的“我”。但需要 某程度专注力/定。
我身边那些事业很成功的,“我” 的意志力都很强。当然 感觉很俗气。 很无我的,事业不会很强大,但 可享受到 禅悦清福。
|
|
|
|
|
|
|
|
发表于 5-1-2017 02: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5-1-2017 01:30 PM
无论南北传佛教,都注重于“心”的开发,这个心不同于“色、受、想、行、识”,当我们执“五蕴”为我时,我们就和心分开了。当我们和心在一起时候,才能体会五蕴是非我的。无论修持南北佛教,无论学习无我或是如来 ...
这里的 “心” 是什么,师父 是不是讲 一种 日常生活中的 定?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1-2017 0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5-1-2017 04:00 PM 编辑
念弥陀 发表于 5-1-2017 01:29 AM
嗯!原来是疑心还以为是玻璃心,但如从一个无明跳进另一个无明,无非疑上加疑了。
至于说大乘经典是反声闻,这就有误解世尊49说法的用心良苦了,劝导声闻人回小向大,不可得少为足如坐在黑山背后,不能起大 ...
佛陀证悟的缘起法和四圣谛是独一无二的。 而那些本体论佛性却是大雄讲的,就像上基督教讲人的灵魂。 若反声闻的缘起法和四圣谛,除非佛陀变成了嗜那教大雄或者跟大雄学灵魂本体佛性的学说。
还有根本没有西方净土,因为没有一位佛能创造一个世界就算是大梵天都不能,不要忘记佛也曾经是众生之一。创造一方世界是个幻想。
所以你们净土也不用妄想有个佛还能来接你。真正的事实我们投生那里是看业力。的确若人行善禅定生天界,是有天人来接引的瑞像,不是佛来接引。
佛陀不认同神造世界,那能又同人说佛造了一个西方净土?有理智的人都能明白,当然有一些是不能的。。
|
|
|
|
|
|
|
|
发表于 5-1-2017 0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5-1-2017 02:40 PM 编辑
应该就是指“毗钵舍那”的觉性或观照,这个觉性能知道我们在想什么,知道我们在快乐、在痛苦、在生气,但是觉性不会落入五尘五蕴,这个觉性和我们的情绪和觉受是分开的,南北佛教统称为心。例如我们在身体疼痛的时候,我们把痛的觉受当成我了,这就掉入五蕴了所以会觉得痛苦,但是禅师虽然知道痛却不执着痛,禅师已经了解这个觉性或心性,他们和心在一起,就不会受到痛的觉受的干扰。
禅宗就有这么一个典故,天王悟道禅师,他后来生病躺在床上,疼痛难过得哎呦-哎呦-地叫。旁边服侍的徒弟说:‘师父!您叫轻一点好不好?你是悟了道的大和尚,叫那么大声,让人听见,多丢脸!’天王悟道这时候对徒弟说:‘哦!不对呀?我痛得叫哎呦哎呦哩,有个不痛的,你们知道不知道?’这几个徒弟都说不知道。师父说:‘我传给你们要不要?’‘当然要,求之不得。’‘好!喔呦!这个是不痛的!’然后,两腿一盘,走了。
禅宗的典故,如果来对照南传高僧所教的“毗钵舍那”,我们会发现两者同样非常注重这个觉性和心性。找到这个以后,才能开始起修。所以隆波帕默尊者说:“若无觉性,生起的禅定会立即变成邪定,而不会有正定。若无正确的禅定,智慧根本不会生起。”
泰国隆波甘恬长老(1936-2014)在他的《病中日记》中也说,“我的老师隆波田尊者经常教导:没有一个“我”在受苦、享乐,有的只是觉性!是“一”!所有的不善全然消失!茁壮、成长、圆满的生命,就像太阳脱离了乌云的笼罩。心地光明——生命不受任何禁锢。”隆波甘恬长老后来淋巴腺癌而圆寂,病痛反复发作期间,他并不觉得痛苦,反而说是“绝顶美妙的经历”。
合十。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1-2017 02: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5-1-2017 03: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快手快脚:
事业不会很强大,
享不受到很清福,
需看因缘。
因缘聚足,
再烂的生意也可以很强大;
因缘不足,
再好的生意也很享清福滴。
定力确实有助聚集因缘,
但定最大好处是『戒』贪嗔痴。
其实... 聚缘不如随缘,
享不享『禅悦』、发不发『大财』,
往往是靠 观(自己、市场)力....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1-2017 03: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教禅修的方法是去做,不是去揣摩讲的方法后面的结果,其实那就变成想蕴, 有主体常论的人常常做这种事。若有佛陀就会直接说有。为何佛陀不提?
有主体常论的人, 很容易有产生害怕因为有“我执”,怕自己(身体或灵魂)被害受苦,你看那外道说不能动死人身体不然就就会感到痛产生恨下地狱,不然就说不信上帝,灵魂就永世在地狱受苦。所以信仰主体常论的人很容易被恐吓。其实我们已经够执着“自我”,放掉外面向里面执着,只不过放下粗的,执取细的。
|
|
|
|
|
|
|
|
发表于 5-1-2017 04: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5-1-2017 01:30 PM
无论南北传佛教,都注重于“心”的开发,这个心不同于“色、受、想、行、识”,当我们执“五蕴”为我时,我们就和心分开了。当我们和心在一起时候,才能体会五蕴是非我的。无论修持南北佛教,无论学习无我或是如来 ... 当我们执“五蕴”为我时,我们就和心分开了。当我们和心在一起时候,才能体会五蕴是非我的。 我们是跟心走失了吗?因此要把心找回来?
|
|
|
|
|
|
|
|
发表于 5-1-2017 04: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5-1-2017 02:35 PM
应该就是指“毗钵舍那”的觉性或观照,这个觉性能知道我们在想什么,知道我们在快乐、在痛苦、在生气,但是觉性不会落入五尘五蕴,这个觉性和我们的情绪和觉受是分开的,南北佛教统称为心。例如我们在身体疼痛的时 ...
心等于观照,观照等于觉性,是这样的意思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1-2017 04: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体论,它可以延生出很多名相,可以加油添醋,后期发展出来的本体论肯定比原来的精彩,如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但万变不离主体。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1-2017 04: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中国古代的僧人以道家修法,很多人把这样坐禅产生的反应比成佛家的得道。
道家的修行中的玄关,丹田,玄珠,元神,虚室生白等反应。所以很有佛道特色。。。 |
|
|
|
|
|
|
|
发表于 5-1-2017 04: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5-1-2017 04:47 PM 编辑
当我们不觉知的时候,就是跟心失联了,就会开始执色为我,执受为我,执想为我等等,这样就是迷失觉性了。
但是觉性也有不同的层次,隆波通禅师以观心念为例,就有知道和看到两种(如下)。我们一般的人在动念头的时候,执念头为我,没有观照念头,根本就没有觉知到自己正在起心动念,这样就会迷失在各种念头里,从此产生各种对立和情绪。如果我们培养觉性,当一起心动念的时候,那个觉性就会知道我们起了什么念头,但是刚开始时,我们只是知道,但是没有能力砍断。例如我们生气了,知道自己生气了,结果还是卷入生气的情绪中,无法自主,这就是弱的觉性。必须觉性足够强大了,脾气一来自己马上觉知了,就看着它不为所动,然后脾气一瞬就过去了,我们就不出现情绪失控会发脾气的情况。所以隆波通禅师说有能力砍断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看见念头。这种看见就是一种观照,南北传佛教有时称这种功能为心眼或慧眼,就是指照见实相的智慧之眼。我们说慧眼识人,就是来自佛教的术语。佛教说三法印和四圣谛,不应只是强调知识的层面,而是必须培养起觉性(心眼)之后,才能真正如实的观照佛陀所说的道理,不然谈得太多都是知识而已,皆和实修无关。
问:知道念头、看到念头与没有念头,境界是否有高低?答:知道与看到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每个人知道自己的念头,这是用弱的觉性知道的,是一般程度的觉性,而看念头则是用很强的觉性,二者是不同的体验。看念头时,有时看到念头生起,有时看到没有念头,就像你坐着看工人工作, 有的工作停止了,有的正在进行。如果生起的是不想要的妄念,可以立刻丢。有用的念头(如煮饭时要起念头)则照常进行,不用丢。———隆波通禅师,《正念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
问:我觉得我只是知道,但是我可以砍断—这样是知道?还是看见?答:如果可以砍断就是看见,如果只是知道就没办法砍断。———隆波通禅师,《正念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
每个人都有身心。有觉性之后就能见身心。现在知道身心,只是别人从知识上告诉我们的,不是真正的了解。像这样练习,未走到的地方走到了,自然会看见。从经典上或知识上知道的,不是真正的知道。看见是用心眼或智慧之眼看见。肉眼只能看到外在的东西,此时心眼或智慧之眼尚未发展出来。培养觉性以后,内在之眼就可以看见。肉眼所见是外在的,心眼所见是内在的。用肉眼看,名相上是真的,实际上不是真的。如果用想的,不是真正地了解。心眼看到才是真正的知道。练习能让我们真正地了解,不用思维,自然就会明白。———隆波通禅师,《正念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1-2017 05: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念处, “色","受","心","法"。
四个都是分别观照的对相, 从粗到细,从”有相“的”色“到”无相“的"受","心","法"。
这是我们世尊佛陀所教的。
“色"是我, 是我的,是常的吗?
"受"是我, 是我的,是常的吗?
"心"是我, 是我的,是常的吗?
"法"是我, 是我的,是常的吗?
若有人把”心“看成我,那说明什麼?
|
|
|
|
|
|
|
|
发表于 5-1-2017 06: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执念了,释迦摩尼佛以众多法门来度化不同阶层智慧的人而已,其实最终还是一样的,如果你相信一切法,如梦幻泡影的话,你就会放下对自身肉体所发出来的执念,和文字所带来的执着.对一切法,无住心,而生其心,即可断除你现在的烦恼浊. |
|
|
|
|
|
|
|
发表于 5-1-2017 06: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5-1-2017 06:34 PM 编辑
三法印 发表于 5-1-2017 05:05 PM
四念处, “色","受","心","法"。
四个都是分别观照的对相, 从粗到细,从”有相“的”色“到”无相“的"受","心","法"。
这是我们世尊佛陀所教的。
“色"是我, 是我的,是常的吗?
"受"是我, 是我的,是常 ...
禅师说,无我不等于什么都不存在,也不等于没有觉性这个东西。禅师也说,心是不能被直接觉知的,我们只能透过“心所”来观心。实际上,心本身就是观者,就是觉性。那个观者并没有自我的概念,如果认为观照和觉性种存有某种自我,那是我们用意识心去思考而得出的误解。禅师还说,心是不苦不乐的。
阿罗汉阿迦曼尊者也说,“一个人的心意之外别无法,法的修习必须直接向着心意的开发和净化,法的道路就是心意开发的道路。认为法在一个人的身心之外,就是误解了法的真实性和根本性。”
仅供参考。合十。
觉性是无我的,我们无法指挥觉性生起。心也是无我的,无法命令其生起觉性...“四念处的觉性”,是觉知自己身与心的觉性,而不是观察别人的身和心。如何训练才能让“四念处的觉性”生起呢?一定得经由实践,因为觉性不会无缘无故生起。————隆波帕默尊者开示,泰国苏可泰大学,2016年05月15日,《法,以心传心》
Anattā does not mean that nothing exists at all. This is a wrong understanding (micchā-ditthi). Anattā means that something arises out of its cause and not because we want it to. There is no control. Attempts at controlling the mind will not result in wisdom.“无我”不是完全没有事物存在的意思,那是错误地理解。 ”无我“意味着事物的生起是基于它自己的原因而产生的,不是因为我们想要它而产生的,我们不能掌控。试图控制心念不会产生智慧。 ————隆波帕默(Luang Por Pramote),《两种三摩地(定)》,2010年11月12日
我们不可能唐突的直接观心,那是观不到的。只能透过“心所”来观,比如透过苦与乐,快乐的心是一种形式,痛苦的心是另一种,然后就会发现:快乐的心生起即灭,痛苦的心也生起即灭。佛陀将上述练习归于受念处的范畴。————隆波帕默尊者开示,泰国苏可泰大学,2016年05月15日,《法,以心传心》
心本身是观者,如果直接去观心,是观不了的。因为,心无形无相。心就是能够觉知所缘的那个(能观)。“能够觉知所缘的那个”,能够体会吗?它本身无形无相,速度疾快,来去无踪。————隆波帕默尊者开示,泰国苏可泰大学,2016年05月15日,《法,以心传心》
心不苦不乐,知道;不苦不乐消失,也知道。如此训练不懈,随之而来的结果是——苦、乐、不苦不乐生起时,觉性都会自行运作。————隆波帕默尊者开示,泰国苏可泰大学,2016年05月15日,《法,以心传心》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1-2017 06: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5-1-2017 06:31 PM
禅师说,无我不等于什么都不存在,也不等于没有觉性这个东西。禅师也说,心是不能被直接觉知的,我们只能透过“心所”来观心。实际上,心本身就是观者,就是觉性。那个观者并没有自我的概念,如果认为观照和觉性种 ...
我想你应该会去听法,若有机会你可以直接请问禅师这些问题,你应该更加清楚。。
|
|
|
|
|
|
|
|
发表于 5-1-2017 06:57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5-1-2017 06:59 PM 编辑
三法印 发表于 5-1-2017 06:43 PM
我想你应该会去听法,若有机会你可以直接请问禅师这些问题,你应该更加清楚。。
为此我曾请教过泰国的Vimokkha禅师,他是教vipasana的禅师,他老人家亦是同样的强调觉性的重要性,他称之为knower,他说找到这个knower才能和心联上(connect to heart)。他说现今的人虽然每天在用这个心性,却不晓得这个心的功能和存在。他说我们只是知道那个肉团心而已,可是肉团心并不是佛教所指的心性(大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1-2017 07: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Anattā does not mean that nothing exists at all. This is a wrong understanding (micchā-ditthi). Anattā means that something arises out of its cause and not because we want it to. There is no control. Attempts at controlling the mind will not result in wisdom.“无我”不是完全没有事物存在的意思,那是错误地理解。 ”无我“意味着事物的生起是基于它自己的原因而产生的,不是因为我们想要它而产生的,我们不能掌控。试图控制心念不会产生智慧。 ————隆波帕默(Luang Por Pramote)
对呀,无我Anattā 不是”空“,所以不是空观,
对呀--”无我“意味着事物的生起是基于它自己的原因而产生的,不是因为我们想要它而产生的,我们不能掌控。“ -没有一个主宰者。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1-2017 07: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5-1-2017 06:57 PM
为此我曾请教过泰国的Vimokkha禅师,他是教vipasana的禅师,他老人家亦是同样的强调觉性的重要性,他称之为knower,他说找到这个knower才能和心联上(connect to heart)。他说现今的人虽然每天在用这个心性,却不 ...
很好呀,那就努力吧。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