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路人。

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11-2016 05: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小脑袋的佛经字眼有限,
只能 简单讲...

1. 非非想定,不等于【      】

2. 【      】,需先证入八识
    再体征【      】,最后超越      。

3. 而理论上,所有的【      】,
     都只是种有意识的【执着】。

最接近佛陀【      】的概念,
非要说的话... 就是:中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1-11-2016 06: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人。 于 25-11-2023 09:41 AM 编辑
子房学韬 发表于 11-11-2016 05:52 PM
我小脑袋的佛经字眼有限,
只能 简单讲...

1. 非非想定,不等于【      】

2. 【      】,需先证入八识,
    再体征【      】,最后超越      。

3. 而理论上,所有的【      】,
     都只是 ...

是的,同意你說的這些
1. 非非想定,不等于【      】


2. 【      】,需先证入八识
    再体征【      】,最后超越      。


3. 而理论上,所有的【      】,   
     都只是种有意识的【执着】。


最接近佛陀【      】的概念,
非要说的话... 就是:中道。

事實上   
一個人要是能 真正的 理解
自然就能
自證与辨别【     】、        和【     】这些
再而 理解
佛陀所說之“中道”
也只是緣於
世間的通稱、世間的語言、世間的慣用語、世間的安立 之 有與無
“緣而說”之。

簡單來說
要是有人覺得自己
凡事都是 隨“中道”而“行”。


只能說明
這個人還沒 真正的理解
佛陀所說之“中道”
而是執著在【中道】。

真正的理解“有”與“無”之究竟真相,
自然能明白
其實 沒什麼 是可執著的。

如不理解
難免就會“執著”,
许多人就是不明白,才会执著於 有没有空无 這些,
也因为执著,就此离中道更远,更加无法明白了,
一切只是 因為 不知道 不明白 不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2020 01:10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11-2023 09: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的角度看事物

每个人对同一件事 持有不同结果的看法,是因为各自看事物的角度高低深浅远近不一样而出现的结果,
在相同的角度才会出现一样的结果,虽然结果一样,但并不表示这结果就是事实的全部,这个结果只不过是事物的冰山一角而已。
也因为看待事物的角度高低深浅远近不一样,影响了判断的结果,只有里外全面的看清事物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所有事实与真相。

事实证明,有些问题,佛陀 保持沉默 是正确的。
看看以下这段

  時,婆蹉姓之普行沙門,來至世尊住處,與世尊共會面……
         
  坐於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門,白世尊曰:“尊瞿曇!我是有者如何?”作如是言時,世尊默然。
  “然則,尊瞿曇!我是無者如何?”世尊再次默然。於是,婆蹉姓普行沙門即從座起而離去。
          四
  時,婆蹉姓普行沙門離去未久,尊者阿難白世尊曰:“大德!何故世尊對婆蹉姓普行沙門之質問,不予回答耶?”
          五
  “阿難!餘若對婆蹉姓普行沙門之問:“我是有耶?”答為“我是有”者,阿難!此則與常住論者之彼沙門婆羅門等相同。
          六
然而,阿難!又餘若對婆蹉姓普行沙門之問:“我是無耶?”答為“我是無”者,阿難!此則與斷滅論者之彼沙門婆羅門等相同。
          七
阿難!餘若對婆蹉姓普行沙門之問:“我是有耶?”答為“我是有”者,則順應餘以智慧所發現之“一切法是無我”否?” “大德!不然。 ”
          八
阿難!餘若對婆蹉姓普行沙門之問:“我是無耶?”答為:“我是無。 ”者,阿難!此愚昧之婆蹉姓以“先前餘非我耶?其我如今則則更增迷卻。”《无记说相应》

佛陀之所以 保持沉默 是清楚知道后 再以智慧与先见 处理未来非是无知的默默面对现实与未来
然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
不明白的人,知道了 也不懂,只会 自下定义,误己误人,
理解了的人,不说 也能辨别。

有的人与常住論者一样用‘’的角度 去看待事物,结果自然是与常住論者同样的看到
也有人与斷滅論者一样以‘没有’的角度 去看待事物,结果当然与斷滅論者一样见到没有
这两者之间唯一的共同点就是 【有没有之空间】里,导致无法以智慧‘见’ 事实与真相

虽然有人会用‘苦’的角度来看世界,
却很少人会与佛陀一样以‘缘起’‘无常’的角度来看待事物,
更少人不是凭‘’或‘没有’之【空間】来决定一切。

佛陀说的‘缘起’是以事实之『因果』来确定之真相,
何為
此等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是以此謂之
有何故有 ? 緣何而有 『果』
有取故而 有,緣取而 有。『因』
而不是颠倒的以【因为这样所以那样】来作决定

佛陀说的‘无常’是以『 常、恆、永住而不變易』作定义,而不是用【有没有】来判断。

佛陀说的‘苦’是由『‘缘起’‘无常’』作决定,而不是用【有没有】来确定。


人们不理解‘缘起’‘无常’‘苦’,『无明』
往往执意在 是不是有沒有,『贪』
想多了 自然出现更多的妄想,『生』
深陷在【是不是】锲而不舍寻找【有没有】,『痴』『有』‘有’
则只在‘有’ ‘没有’之【空間里】重复的苦苦寻觅结果,卻苦于無法見到真相。『轮回』『执迷不悟』

明白‘缘起’‘无常’才能理解 ‘有’ ‘没有’,『知苦』
理解了‘事实与真相’,『见苦』
不惑不疑了,『无明灭』
才能‘修应修’‘舍应舍’。『灭苦』『苦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8-2025 10: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的含義是 覺悟者,
佛説的法滅  之真正含義
是指 辨別正法的能力消失。

而法 之真理與實相 可説是 非有亦非無,
事實上 它非物理接觸上之存在,而是緣於個人覺知 而發現之結果,
也因為人們的愚昧和貪婪追求,因而一無所覺,唯有依正法糾正了自己的愚昧和貪婪欲得之心態,緣生起的智慧方能發現到這些真理與實相。

佛陀在世時,因為有佛陀即時正確的糾正,所以當時凡是能夠遵循佛陀的正法教誨而改變自己心態的人,都因此能與佛陀同樣的依循正法緣生出智慧才發現這些真理與實相而自覺自證自悟。

人類最大的悲哀莫過於都抱持著 【我對你錯】的心態 去對待所面對的事物,
隨著佛陀的離世,
大家都恢復隨著自己的心態去決定所有的對與錯
而少以真心遵循佛陀過去的正確教法,
一旦人們動用了分別心,自己去決定【法】之對錯,
卻“無正法可依”去察覺自身的貪婪,
正法就無緣可相應依合,
真理與實相 也就無法在他的世界裡頭顯現,
真正的事實 欲求而不得,
因此人們只能憑著心中僅有的認知去創造本身所想要的答案,
依照自己貪婪的認知 向外尋求 自己心中幻想的【所要之答案】
繼而將【神】【佛】【法】混同在一起造就了後世滿天都是神佛的假象,自己都無法得知真相,卻教導他人以假去修真,似是而非, 愚癡的人無法去辨別而只能依人不依法地附和隨從而消耗餘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8-2025 10: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 為何會 輪迴生老病死?
這是引起悉達多的疑惑
而產生出家的起因,也是導向他成佛之因緣。

想要知道 釋迦摩尼流傳下來的
如何成佛之過程 的“正法”,
可以去辨別自己所學的 是否符合以上的條件。

簡而言之,
凡是能 讓自己
清楚的 明白   
生老病死輪迴 的這些現象,  
此外也能讓 現世當下的你
導向 覺知自己的內心
對於生老病死這些循環現象
所造成的重複糾纏 於輪迴的迷思
完全的 消失,
從此對於 “有”和“無”
不再生起任何一絲之糾結
與斷卻 生死之疑惑,  
並且親證 對於“輪迴之苦”的徹底止息與解脫
的“法”,

既是“正法”。

反之
若自己雖然很精進的習修,卻由始至終一如既往 內心滿懷著寄望未來,
倘若如此,要不是已被引導向不正確的方向 就是自己學習之心態未曾調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7-8-2025 10: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要真正的理解“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是什麼意思,
必要的先決條件是
能真正的明白 何為“我”,
唯有跨出了“我”執的思維 之人,才能真正的去理解“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所要表達的正確含義。

否則,只不過是以讀死書死讀書而緣生出的思維在紙上談兵,
再將自己之心態裡的認知 都強加于法上空來空去的胡說八道罷了。


為什麼「明白何為我」是絕對的先決條件?
  
“我執” 是一個人之認知的基礎:  
凡夫的一切認知、情緒、行為,都先建立在一個根本的預設之上——有一個獨立、永恒、不變的「我」。
因為有「我」,所以自然有「你」、「他」、「眾生」。
這是一切分別、愛憎、得失的總根源。

「我」是能度者,「眾生」是所度者: 在「度眾生」這個行為中,邏輯上必然預設了三個要素:   
1. 一個能度眾生的「我」(主體)   
2. 一個被我度的「眾生」(客體)   
3. 一個「度化」的這個行為(過程)  
只要這個三元結構存在,就仍在「相」中打轉:  
如果內心深處還堅固地認為這三者是真實存在的,那麼所謂的「度眾生」就會滋生出巨大的煩惱:
傲慢(我真是個慈悲的菩薩)、
疲厭(眾生難度,我好累)、
分別(這個眾生順眼,那個眾生討厭)。

破除了「我執」之後,會是怎樣的心態?

當一個人通過修行,在體驗上(而不只是理論上)勘破了「我」之疑惑,真正地領悟到「諸法無我」而破除了「我執」。

破除了「我執」之同時 連帶地對於「眾生」之疑惑也消失了。

這時再來看「滅度無量眾生」:
因為
眾生是因緣和合的暫有現象。
並沒有一個固定不變、實實在在的「眾生」在 度與被度。
一切只不過是一個暫時處於困境中的生命形態 轉化其狀態。

既沒一個實體的 叫「我」之東西:
誰在度?
度誰?
如何度?

其實
「涅槃」、「滅度」這些概念也只是為了言說而建立的世間語言,其本身也是無自性的。

度眾生
也只不過是一種隨緣應化的自然功能,是慈悲心的自然流露,如同太陽普照萬物,從不覺得是自己在照耀。

佛法的學習分為「聞、思、修」三個步驟。
大多數人只停留在「聞」(聽聞理論)和「思」(思考理解)的層面,這會產生很多看似高明但實則隔靴搔癢的「紙上談兵」。

而「修」的層面:這必須是一種心性的實際轉化,是內在體驗的飛躍,
而不是純粹的智力遊戲。

那些未能破除「我執」頑固思維模式的人,
無論他如何去解釋「諸法無我」,
都只是在用一個「我」的概念去化另一個叫做「空」的概念,
結果這個「空」又變成了一些新的、更隱蔽的執著對象(如「一切皆空」、「真我」)。
這是「將自己的心態裡的認知 強加于法」,是用「我」的濾鏡顛覆性地扭曲了正確的法之中道真相,結果必然造成反反覆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8-2025 02:44 AM , Processed in 0.13681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