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6日
昨日浏览面子书时
无意间发现到某网络电台 DJ
对听众出言不逊的消息
我将当天的片段听了一遍后
对主持人的做法深感不认同
或许是因为
我曾经也面对过像该名听众所发生的问题
所以对于听众的言论
我深表同感
她
没有朋友
并不是她的错
而是社会的错
我不清楚
她是否曾经面对过种种的霸凌
而导致现在对人的不信任
但事出必有因
主持人的出言不逊
已经是属于言语霸凌的一种
-----------------------------------------
何谓霸凌?
校園霸凌研究領域的先驅Dan Olweus (1991)對霸凌(bullying)下的定義為「一個學童反覆的暴露在一個或更多人的負面行為之中」 教育部目前提出霸凌的五要件有助於認識霸凌,五要件如下: 1.具有欺負他人的行為。 2.具有故意傷害的意圖。 3.造成生理或是心理上的傷害。 4.兩造勢力(地位)不對等。 5.其他經校園霸凌因應小組討論後認定者。
霸凌的種類如下: 1.反擊霸凌:受凌者對霸凌者回霸回去或是尋找比他更弱勢的人進行霸凌。
2.肢體霸凌:對他人以推、踢、毆打以及搶奪財物等進行霸凌的之行為
3.言語霸凌:出言恐嚇、嘲笑污辱、取綽號或散播謠言的霸凌行為。
4.網路霸凌: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是近幾年隨著電腦網路與通訊科技的普及化所產生,又稱「電子霸凌」、「簡訊霸凌」、「數位霸凌」或「線上霸凌」,美國國家犯罪預防委員會則定義:「使用網路、手機或其他儀器將會傷害他人的文字或影像送上網路」。StopCyberbullying.org組織定義:「當一個青少年遭遇其他青少年使用數位科技,例如簡訊、電子信件、及時通、msn等重複的折磨、威脅、騷擾、羞辱時,稱做被網路霸凌」。
5.關係霸凌:關係上的霸凌是最常見,通常是說服同儕排擠某人,或藉此切斷他們的社會連結,讓他們覺得被排擠。這一類型的霸凌往往牽涉到言語的霸凌,常會牽涉散播不實的謠言,或是排擠、離間小團體的成員。
6.性霸凌:性霸凌:取笑或評論對方的身體、性別、性取向等,或是性侵害
---------------------------------------------------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被霸凌的情况下成长 除非他有特别的能耐 否则 他铁定会踏上不归路
该名听众 选择保护自己的方法 就是一个人过活
或许 她选择不打开心房 就是不想再面对种种的评论
他们 需要的是更多的关心 而不是道理
其实 朋友不多 真的没关系 最重要的就是 你一定要爱你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