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布丁丁‧505周年省思:給愛國的年輕人
我是90後的大學生 3年前我第一次參加社會運動,至今已經參加過無數的街頭示威。 從綠色運動,到乾淨選舉,後抗議不公平選舉運動,我都無一缺席。 我甚至為了馬來西亞第13屆大選,休學一年,全力協助政黨備戰。 無可否認,我的確是位憤怒的年輕人。 直到大選後,我充份體會到“憤怒”的不理智,“憤怒”是集體思想(Group Thinking)的起源,兩極化的開端。 種種因素之下導致國民思想越來越偏激,網民更是嚴重的自我膨脹。如此下來,網民不斷地把他們那套思想灌輸給更多的年輕人,使得他們逐漸失去了判斷能力;只要高舉反政府旗幟,必有人響應。 我如何看待政治? 政治就像是一場遊戲,它有很多規矩,而那些規矩普遍我們都知曉,但政治這門遊戲最為重要的主軸不是桌面上那些規矩,而是些不成文的規矩,俗稱“利益”。 如以上我所說的,在大選前我參加了無數的街頭示威,在這一次又一次的聚會中我可發現年輕人參與度翻倍的增加。於是我好奇的問了年輕的示威民眾“你們為甚麼要參與”,而往往得到的答案卻都是一致的“推翻這撲街的政府”,而當時示威的訴求是“要乾淨的選舉”。 情緒選民利了誰? 情緒選民是一方的鐵票,而政客都喜歡用這些情緒選民為他們換來更多的選票。因為當一群失去判斷能力的選民被一方鼓動,參與社會運動因而得到更高的支持。日本首相安倍,俄羅斯普京就是鐵一般的例子。而我的經驗是在馬來西亞大選後,反對派落敗(雖然成績比上屆好,但也說不上出色),逐漸質疑反對派領袖的聲音出現了,因此反對派領袖為了轉移視線號召人民抗議黑箱選舉,即使他(反對派領袖)明白瞭解政治這門遊戲規矩。 給年輕人的話。 我曾和你們一樣,是多麼憎恨我們的政府,恨不平等的待遇,恨執政黨的貪污攬權,但我也見識了反對派操縱選民,擴大社會矛盾,加深仇恨的手段。因而我逐漸對政治心灰意冷,也不再參加社會運動,因為我不想成為政客的棋子,成為他們得到好處的工具。 年輕人啊,回家的路不遠,但別把它越拉越遠。政治不是我們想得那麼簡單;它黑暗得很,黑暗到能籠罩全國,不讓正義有翻身的機會。別因為愛國而失去判斷能力,當你失去判斷能力,你的愛國心就是政客的道具。
點看全文: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2523#ixzz30uOcBoRH
Follow us: @SinChewPress on Twitter | 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