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30-6-2011 12: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30-6-2011 01:00 AM 编辑
回复 20# 卧隆先生
你误会了,奶奶爷爷那套只是北方人的习惯称法
南方的方言自唐宋代以来的正统称法就是阿公阿玛(阿公阿婆)太公太玛
只是近代有了普通话而为了直接翻译而乱了套 |
|
|
|
|
|
|
|
|
|
|
发表于 30-6-2011 0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卧隆先生 于 30-6-2011 01:13 AM 编辑
方言是有方言的称呼方法,但华语里总是要有个统一词汇吧?
总不能把阿公阿妈、太公太妈常用书面语和口语上吧?
这还有要南北?这不太好吧? |
|
|
|
|
|
|
|
|
|
|
发表于 30-6-2011 01: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因为南方人觉的叫奶奶爷爷很肉麻很不自然,情愿找一个更接近自己家里用方言的代词,否则用马来语或英语算了 |
|
|
|
|
|
|
|
|
|
|
发表于 30-6-2011 01: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30-6-2011 01:45 AM 编辑
在南方的方言都不只有口语上,还有自己的书面文,是整全的独立古汉文汉语系
阿公阿玛、太公太玛-都是正统的书面文, 唐代古书都找的到
不只要分这还有要南北,还要分南洋华语的独立分支, 都不同国籍了, 能独立自主 |
|
|
|
|
|
|
|
|
|
|
发表于 30-6-2011 09: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6-2011 11: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书面语 =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
口语= 公公、婆婆、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阿公、阿婆、姥爷、姥娘或姥姥等。 |
|
|
|
|
|
|
|
|
|
|
发表于 30-6-2011 0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30-6-2011 01:51 PM 编辑
台湾教育部闽南语词典
詞目 阿公 0489
音讀 a-kong
釋義
1.爺爺、祖父。稱謂。稱呼父親的父親。
2.外公。稱謂。稱呼母親的父親。
3.老公公、老爺爺。稱呼年老的男性長輩。
詞目 阿媽(俺媽、阿嬤、俺嬤) 0490
音讀 a-má
釋義
1.奶奶、祖母。稱謂。稱呼父親的母親。
2.外婆。稱謂。稱呼母親的母親。
3.老婆婆。稱呼年老的女性長輩。 |
|
|
|
|
|
|
|
|
|
|
发表于 30-6-2011 02: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30-6-2011 02:43 PM 编辑
「奶奶」、「嫽嫽」俱音近「娘娘」,<康熙字典>
有「嬭」無「奶」,<博雅>:「嬭,母也,楚人呼母曰嬭。
」國語今謂「祖母」曰「奶奶」。另,國語、閩南語又
均謂養尊處優之已出嫁婦女曰「奶奶」
〔祖父〕—阿公即祖父。《南史·颜延之传》:“尝与何偃同从上南郊,偃于路中遥呼延之曰:‘颜公!’延之以其轻脱,怪之,答曰:‘身非三公之公,又非田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何以见呼为公?’”元·无名氏《争报恩》楔子:“〔正旦云〕:‘你不是歹人,正是贼的阿公哩。’”清·赵翼《陔馀丛考·公》:“祖之称公,其来最古……今江南人犹称祖为公公。”“阿”,《广韵》乌何切,平歌,影。“安”,《广韵》乌寒切,平寒,影。古时“阿”与“安”读音相近,因此后来又称“阿公”为“安公”。其实在古代,只用一个“公”字来称祖父。《吕氏春秋·异用》:“孔子之弟子从远方来者,孔子荷杖而问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次及父母,次及兄弟妻子。”《史记·外戚世家》:“(窦后)乃厚赐田宅金钱,封公昆弟,家于长安。”司马贞索隐:“公亦祖也,谓皇后同祖之昆弟。”清·翟灏《通俗篇·称谓》:“此所谓公者,祖也。今浙东犹称祖曰‘公公’。”因此“影”、“引”性质同“阿”、“安”一样,都只是一个前缀,它们与“公”组合在一起亦指“祖父”。
〔祖母〕——— “妈”,称长一辈,或年长的已婚妇女。《广韵》莫补切,上姥明。《古今小说·穷马周遭际卖?媪》:“年级虽然三十有余,兀自丰艳胜人,京师顺口都唤她做‘卖?媪’。北方的‘媪’字,即如南方的‘妈’字一般。”“阿妈”是对老年妇女的敬称。《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那和尚见了员外回家,不敢就坐,已无心吃饼了。见丫环送出来,知是阿妈美意,也不好虚得。”邹韬奋《职业妇女的苦痛》:“如保姆请不起,是否可以物色到比较聪明清洁的阿妈,代为照顾。”在闽南方言中,“阿妈”、“影妈”、“安妈”等都成了对祖母的称呼。
〔母亲〕———闽南方言:阿母; 母。《广韵·厚韵》:“母,父母。”莫厚切,上厚明。之部。《诗·邶风·日月》:“父兮母兮,畜我不卒。”晋·李密《陈情事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清·刘大櫆《钱节妇传》:“吴中兵起,孝则之母及弟妹皆赴震泽以死。”“阿母”之称古时亦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晋书·潘岳传》:“岳将诣市,与母别曰:‘负阿母!’”元·揭傒斯《临川女》:“阿母送我出,阿兄抱我行。”“妈”产生较迟。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韩退之《祭女挐文》自称曰阿爹,阿八,岂唐人又称母为阿八?今人则曰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忽然一个小孩走进来,对着他道:‘爸爸快回去罢,妈要起来了。’”老舍《月牙儿》八:“爸死时那个月牙,妈轿子前面那个月牙,我永远忘不了。”“阿妈”则更迟才出现。清·方以智《通雅·称谓》:“齐人呼母为?,李贺称母为阿弥,江南曰阿妈,或作姥。”吴组缃《山洪》一:“今年春上才娶了亲,和他的阿妈,和他的哥哥大官、二官分了锅灶,单独成家立业。”“姐”是母亲的别称。《说文·女部》:“姐,蜀谓母曰姐。”《广雅·释亲》:“姐,母也。”《广韵·马韵》:“姐,羌人呼母。”“弥”,同样指母亲。《广雅·释亲》:“弥,母也。”《广韵·荠韵》:“弥,楚人称母。”可见,“姐、你”指称母亲,是由外族而来,纯系方言词汇。至于“老母”的称呼则又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宋·曾巩《福州上执政书》:“老母寓食京师,而巩守闽越。” |
|
|
|
|
|
|
|
|
|
|
发表于 30-6-2011 03: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无聊的人就是无聊的人,现在是说方言还是现代共同语呢。{:2_70:} |
|
|
|
|
|
|
|
|
|
|
发表于 30-6-2011 04: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30-6-2011 04:33 PM 编辑
不是说了吗,所谓的汉语没有铁板一块的统一,是有很都各地区的支流,才有活力,如全球英语一样多元化,所以才有那全球华语词典的产生,这实现实,要尊重的。看在旧时只有几部样板的死水日子,谁都不想回到过去。。 |
|
|
|
|
|
|
|
|
|
|
发表于 30-6-2011 06: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想纠正闽南语 a ma 或泉州的 ma a 的本字是姥,上古音和,义也和。而“妈”字音和义不合。如果不懂请多看几本著作吧。
全球华语词典会说马来西亚和印尼人可以说我吃 liao le 行得通吗?他死 liao也是可以。一点点的本地词汇出现就说要独立了,有空去看医生吧。 |
|
|
|
|
|
|
|
|
|
|
发表于 30-6-2011 07: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30-6-2011 08:06 PM 编辑
詞目 阿媽(俺媽、阿嬤、俺嬤) 0490
音讀 a-má
釋義
1.奶奶、祖母。稱謂。稱呼父親的母親。
阿嬤 a-má , 那是第一音节
再说现实当今已是独立别支,国内的中小学的汉语考试标准,也不用经别国的教育体系标准。
就如马来文一样。
但不像英语-新马还是要借用英国剑桥大学的教育体系标准 |
|
|
|
|
|
|
|
|
|
|
发表于 30-6-2011 09: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2011 10: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2011 10: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 ongtk
汝嘿哈咖吟? |
|
|
|
|
|
|
|
|
|
|
发表于 1-7-2011 03: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ngtk 于 1-7-2011 03:52 PM 编辑
野 ia/a(本字是雅)是程度副词“颇”的意思。台湾人不懂的,以前中国报报道过南安人说去南安才学到。其实厦门、潮阳也有。 |
|
|
|
|
|
|
|
|
|
|
发表于 10-7-2011 12: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要求本地中文报章(《星洲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报》)可不可以不要在玩文字游戏!!!体育版最 ...
Flier=Mate 发表于 28-6-2011 08:18 PM 
强烈支持你。这些歪风美其名曰“创意”,我不同意,不过是些只学了点皮毛之人耍小聪明哗众取宠的捷径而已。传媒面向大众,从根上负有正本清源教育大众的责任,中文的严谨性常被攻击就是因为这些流俗之人有意无意的“贡献”。 |
|
|
|
|
|
|
|
|
|
|
发表于 20-7-2011 10: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要求本地中文报章(《星洲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报》)可不可以不要在玩文字游戏!!!体育版最 ...
Flier=Mate 发表于 28-6-2011 08:18 PM 
俺強烈支持!這些文字遊戲越看越不順眼 !!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