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9-7-2009 0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作者:李白 唐诗三百首~第三卷:七言古诗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解】: 1、秋雁:喻李云。 2、蓬莱文章:这里指李云供职的秘书省。
【韵译】:
弃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绪的今日多叫人烦忧。
长风万里吹送秋雁南来时候, 对此情景正可开怀酣饮高楼。
你校书蓬莱宫,文有建安风骨, 我好比谢?,诗歌亦清发隽秀。
我俩都怀逸兴豪情,壮志凌云, 想攀登九天,把明月摘揽在手。
抽刀吹断江水,江水更猛奔流, 想要举杯消愁,却是愁上加愁。
人生在世,不能活得称心如意, 不如明朝散发,驾舟江湖漂流。
【评析】: ??
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谢?清发自喻。借送别以赞对方,惜其生不称世。
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
三、四句突作转折,从 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 “饯别”的主题。
“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 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 文艺观。
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 中去寻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 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 销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众口交赞。
[ 本帖最后由 cyy31100 于 29-7-2009 03:09 PM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29-7-2009 03: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相思·其一》 作者:李白 唐诗三百首~第四卷:七言乐府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注解】:
1、络纬: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2、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3、簟色寒:指竹席的凉意。
【韵译】:
长相思呵长相思,我们相思在长安,
秋天蟋蟀常悲鸣,声声出自金井阑。薄霜凄凄送寒气,竹席已觉生凉寒;
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
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
青青冥冥呵,上是无边无垠的蓝天,清水渺渺呵,下是浩浩汤汤的波澜。
天长长来地迢迢,灵魂飞越多辛苦;关山重重相阻隔,梦魂相见也艰难。
长相思呵长相思,每每相思摧心肝!
【评析】:
??这两首诗,都是诉述相思之苦。
??其一,以秋声秋景起兴,写男思女。所思美人,远在长安。天和地远,关山阻
遏,梦魂难越,见面为难。或以为此诗别有寄托,是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后,对唐玄宗
的怀念。喻守真以为“不能说他别有寄托,完全咏的‘长相思’本意”,此说有其道
理。
??其二,以春花春风起兴,写女思男。望月怀思,抚琴寄情,忆君怀君,悱恻缠
绵。真有“人比黄花瘦”之叹。
??这两首诗,在《李太白诗集》中,一收卷三,一收卷六。所写时地迥异,格调也
截然不同,实为风马牛不相及。但蘅塘退士辑为先后,看起来似乎是一对男女,天各
一方,各抒相思之苦,其实不然。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29-7-2009 04: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相思》 作者:王维 唐诗三百首~第八卷:五言绝句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注解】:
1、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
??色。
2、采撷:采摘。
【韵译】:
晶莹闪亮的红豆,产于岭南;春天来了,该长得叶茂枝繁。
愿你多多采摘它,嵌饰佩带;这玩艺儿,最能把情思包涵!
【评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
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
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
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
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 本帖最后由 cyy31100 于 29-7-2009 04:05 PM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29-7-2009 04: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唐诗三百首~第五卷:五言律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解】:
1、螟:夜色。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
4、歇:干枯。
【韵译】: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评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
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
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
[ 本帖最后由 cyy31100 于 29-7-2009 04:18 PM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30-7-2009 03: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春日忆李白》 作者:杜甫 五言律诗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解】:
1. 庾开府: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2. 鲍参军: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3. 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4. 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5. 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韵译】: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他的诗作清新、俊逸,和南北朝时两位著名诗人庾信、鲍照的作品一样。
我在渭北独对着这无语的春之绿树,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
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共饮,再次探讨一下我们的诗作呢?
【评析】:
首句称赞李白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象庾信那样清新,象鲍照那样俊逸。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地之景。“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自然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象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言“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令人读完全诗,心中犹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7-2009 04: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贫女》
作者: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诗文解释】
贫苦人家的女儿不认识漂亮的绫罗锦缎,想托个好的媒人去说门亲事又感到伤心。谁能爱我这高尚的风格和情调,共同怜惜艰难时世中俭朴的梳妆。敢夸我的十指灵巧针线做得好,不知别人把双眉画得短长。深恨年年缝制华丽的衣服,却只是为别人做出嫁的衣裳。
| 【词语解释】
蓬门:茅屋的门。此处指出身贫寒。
绮罗:一种高级的丝织品。
风流高格调:指格调高雅的妆扮。
怜:爱。
时事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称“时世妆”,又称“俭妆”。
斗:比较,竞赛。
苦恨:非常懊恼。
压:刺绣的动作。
| 【诗文赏析】
这首诗以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人传诵。这是一个未出嫁的贫女的独白,她不幸的遭遇反映了不公平的世态人情,勤劳节俭的高尚品格不被人们欣赏,低下庸俗的反而受到赏识,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诗人藉此抒发了内心的不平。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30-7-2009 07: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缕衣》
作者: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注解】:
1、金缕衣:以金线制成的华丽衣裳。
2、堪:可。
3、直须:不必犹豫。
【韵译】:
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
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
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
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评析】:
此题作者《全唐诗》为无名氏。这首诗含义比较单纯,反复咏叹强调爱惜时光,
莫要错过青春年华。从字面看,是对青春和爱情的大胆歌唱,是热情奔放的坦诚流
露。然而字面背后,仍然是“爱惜时光”的主旨。因此,若作“行乐及时”的宗旨看
似乎低了,作“珍惜时光”看,便摇曳多姿,耐人寻味。
[ 本帖最后由 甕菜 于 30-7-2009 07:06 PM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30-7-2009 07: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题金陵渡》 作者:张祜 唐诗三百首~第十卷:七言绝句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注解】:
1、金陵:南京。
2、津渡:渡口。
3、瓜州:今江苏邗江县南边。
【韵译】:
在镇江附近金陵渡口的小山楼,我一夜不能入眠心中自有忧愁。
月光西斜的时候江潮刚刚退落,隔岸几点星火闪烁可能是瓜州?
【评析】:
??诗写偶见的江上清丽夜色。首句点题,次句抒发感慨;三、四句写因怀愁而难
眠,推窗远望,斜月朦胧,江潮初落,隔江瓜州,星火闪烁。全诗画面清丽宜人,但
却难免有孤寂之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作者至京求官不遂后所作,寄寓怀才不遇落拓
失意之情。有人以为是写乡愁情思的。寄愁是真,但什么愁?愁什么?也确实难断。
我们暂且欣赏这清美宁静的夜景吧。 |
|
|
|
|
|
|
|
发表于 31-7-2009 0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宫怨》 作者:杜荀鹤 唐诗三百首~第五卷:五言律诗
早被婵娟误,欲归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注解】:
1、婵娟:形态美好貌。
2、若为容:又教我怎样饰容取宠呢。
3、越溪女:指西施浣纱时的女伴。
【韵译】:
早年我被容貌美丽所误,落入宫中;我懒得对镜梳妆打扮,是没有受宠。
蒙恩受幸,其实不在于俏丽的颜面;到底为取悦谁,叫我梳妆修饰仪容。
鸟儿啼声繁碎,是为有和暖的春风;太阳到了正午,花影才会显得浓重。
我真想念,年年在越溪浣纱的女伴;欢歌笑语,自由自在地采撷着芙蓉。
【评析】:
??这首诗是代宫女抒怨的代言诗,其实也含有自叹无人赏识之意。首联写因貌美而
入宫,受尽孤寂,不愿梳妆,颔联写取宠不在容貌,因而不必妆扮了。颈联写景,春
风骀荡,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借以烘托春心受残,寂寞空虚的情感。末联写往日之
悲苦,更露其怨情。“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历来为人所推崇的名句。
??关于此诗作者,历来有所争议。欧阳修和吴聿以为周仆所为,而胡仔《苕溪渔隐
丛话》却断为杜荀鹤所作,且云:“故谚云:杜诗三百首,惟在一联中,‘风暖鸟声
碎,日高花影重’是也。”孰是孰非,有待行家考证。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7-2009 04: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作者:唐玄宗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注释】
1、栖栖:忙碌不安,指孔子周游列国。2、?: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孔子父叔梁纥为?邑大夫,孔子出生于此,后迁曲阜。?氏邑,?人地。3、宅即句:相传汉鲁共(恭)王刘余(景帝子)曾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及升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敢坏。4、叹凤句:《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说凤至象征圣人出而受瑞,今凤凰既不至,故孔子遂有身不能亲见圣之叹。否,不通畅。5、今看两句:《礼记·檀弓上》,记孔子曾语子贡云:“予畴昔之夜,坐奠于两楹之间。……予殆将死也。”殷制,人死后,灵柩停于两楹之间,孔子为殷人之后,故从梦境中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两楹奠喻祭祀的庄严隆重。两楹:指殿堂的中间。楹:堂前直柱。奠:致祭。
【韵义】
孔老夫子一身奔波,究竟有何所求?忙忙碌碌周游列国,疾恶鄙陋世俗,先圣诞生于邹氏邑,后来迁居曲阜;这宅院鲁王原想毁它,而扩建宫府。孔子曾经叹息:凤凰不至生不逢时; 见麒麟他伤心哭说,我已穷途末路!而今到此,瞻仰两楹间对他的祭奠;与他当年梦见坐享其间,并无不殊。
【评析】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玄宗亲祭孔子而作此诗。诗意在“感叹”孔子的际遇。孔子一生生活复杂坎坷,诗只选择他的栖遑不遇的一面,简单几言,就概括了孔子生活复杂坎坷,诗只选择他的栖遑不遇的一面,简单几言,就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大事。首两句是叹惜,三、四句是叹美,五、六句是再叹惜,后两句再叹美。处处用典,句句切题,整齐有序,一丝不乱。
|
|
|
|
|
|
|
|
发表于 31-7-2009 04: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作者:唐玄宗 唐诗三百首~第五卷:五言律诗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韵译】:
孔老夫子一身奔波,究竟有何所求? 忙忙碌碌周游列国,疾恶鄙陋世俗,
先圣诞生于邹氏邑,后来迁居曲阜; 这宅院鲁王原想毁它,而扩建宫府。
孔子曾经叹息:凤凰不至生不逢时; 见麒麟他伤心哭说,我已穷途末路!
而今到此,瞻仰两楹间对他的祭奠; 与他当年梦见坐享其间,并无不殊。
【注解】:
1、栖栖:忙碌不安,指孔子周游列国。
2、?: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孔子父叔梁纥为?邑大夫,孔子出生于
??此,后迁曲阜。?氏邑,?人地。
3、宅即句:相传汉鲁共(恭)王刘余(景帝子)曾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及升堂,闻
??金石丝竹之音,乃不敢坏。
4、叹凤句:《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说凤至
??象征圣人出而受瑞,今凤凰既不至,故孔子遂有身不能亲见圣之叹。否,不通畅。
5、今看两句:《礼记·檀弓上》,记孔子曾语子贡云:“予畴昔之夜,坐奠于两楹
??之间。……予殆将死也。”殷制,人死后,灵柩停于两楹之间,孔子为殷人之后,
??故从梦境中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两楹奠喻祭祀的庄严隆重。两楹:指殿堂的中间。
??楹:堂前直柱。奠:致祭。
【评析】: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玄宗亲祭孔子而作此诗。诗意在“感叹”孔子的际
遇。孔子一生生活复杂坎坷,诗只选择他的栖遑不遇的一面,简单几言,就概括了孔
子生活复杂坎坷,诗只选择他的栖遑不遇的一面,简单几言,就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大
事。首两句是叹惜,三、四句是叹美,五、六句是再叹惜,后两句再叹美。处处用
典,句句切题,整齐有序,一丝不乱。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7-2009 04: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作者: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诗文解释】
只有离别家乡在外做官的,才会对异地的季节变化特别感到惊心。云霞从海面涌起,一轮红日升起来,一片曙光,春风渡过江梅花盛开,柳叶发芽,春意融融。温暖的气候催使黄鸟早早鸣叫,晴朗的阳光照耀下,苹草越来越绿。忽然听到你古老典雅的诗作,回乡的念头使流下的热泪沾湿佩巾。
【词语解释】
新:发生变化。
曙:晓色。
转:晃动。
沾巾:下泪。
【诗文赏析】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年轻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号称“文章四友”。唐高宗咸亨元年中进士,仕途失意,一直担任县丞、县尉之类的小官。等到了永昌元年,诗名大震,但官还是那么小,心里很不高兴。江南早春时节,与朋友游览风景,应该赏心乐事,却赏心不乐,便写下了这首诗。这是一首应和的诗。诗人通过描写异地季节的变化抒发了在外做官的感慨与思乡的情绪。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春意盎然,构思完整有创意、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读来宛如身临其境。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8-2009 05: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送杨氏女
作者:韦应物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注释]
1、永日:整天。2、悠悠:遥远貌。3、行:指出嫁。4、无恃:无母。5、令门:对其夫家的尊称。6、容止:这里是一举一动的意思。7、居闲:平日。
[韵义]
我整日忧郁而悲悲戚戚,女儿就要出嫁遥远地方。今天她要远行去做新娘,乘坐轻舟沿江逆流而上。你姐妹自幼尝尽失母苦,念此我就加倍慈柔抚养。妹妹从小全靠姐姐养育,今日两人作别泪泣成行。面对此情景我内心郁结,女大当嫁你也难得再留。你自小缺少慈母的教训,侍奉婆婆的事令我担忧。幸好依仗你夫家好门第,信任怜恤不挑剔你过失。安贫乐俭是我一贯崇尚,嫁妆岂能做到周全丰厚。望你孝敬长辈遵守妇道,仪容举止都要符合潮流。今晨我们父女就要离别,再见到你不知什么时候。闲居时忧伤能自我排遣,临别感伤情绪一发难收。回到家中看到孤单小女,悲哀泪水沿着帽带长流。
[评析]
这是一首送女出嫁的好诗。送女出行,万千叮咛;怜其无恃,反复诫训。诗人早年丧妻,留下两女自小相依为命,感情颇为深厚。因为对亡妻的思念,对二女自然更加怜爱。在大女儿出嫁之时,自然临别而生感伤之情。全诗情真语挚,至性至诚。慈父爱,骨肉情,跃然纸上。“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可作红衣千秋楷模。 |
|
|
|
|
|
|
|
发表于 5-8-2009 07: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州谢眺(tiǎo)楼饯(jiàn)别校书叔云》①
[唐]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②。
蓬莱文章建安骨③,中间小谢又清发④。
俱怀逸兴壮思飞⑤,欲上青天览明月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⑦。
注释
①.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一为李云,一为李华。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诸家注本多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秋,然于"叔华"、"叔云"均含糊其辞。待考。《新唐书·李华传》:"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赵郡李氏西祖房景昕子仲云,左司员外郎;叔云,监察御史。宣州:今安徽宣城县一带。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李白于天宝十二载(753)由梁园(今开封)南行,秋至宣城。李白另有五言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校书:官名,即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②.酣高楼:畅饮于高楼。
③.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建安骨:汉末建安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汤,刘真。
④.小谢:指谢朓(tiǎo)。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小谢。清发:清秀俊爽。
⑤.逸兴:超脱飘逸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壮思飞:卢思道《卢记室诔》:"丽词泉涌,壮思云飞"。
⑥.览:通"揽",摘取的意思。是明月或是日月有争议,
⑦.散发:不束冠,意谓不做官。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舟:乘小舟归隐江湖。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注25。
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年),生于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被称为“诗仙”,又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写李白的几句诗,它像一幅素描,把李白狂放不羁,不阿权贵的性格,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放奔放,别具一格。
后人评价
此诗特具太白神韵,前人称其“如天马行空,神龙出海”(明崇祯三年版严沧浪、刘会孟评点《李太白集》载明人评语);"兴起超忽"(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雄情逸调”(陆时雍《唐诗镜》卷十九)。《唐宋诗醇》卷七云:"遥情飚竖,逸兴云飞,杜甫所谓'飘然思不群'者,此矣。千载之下,犹见酒间岸异之状,真仙才也"。唐汝询《唐诗解》卷十三:"此厌世多艰,思栖逸也。言往日不返,来日多忧,盍乘此秋色登楼以相酣畅乎?……然不得近君,是以愁不能忘。而以抽刀断水起兴,因言人生既不称意,便当适志扁舟,何栖栖仕宦为也?"王尧衢《唐诗合解》卷三:前四句"起势豪迈,如风雨之骤至。言日月如流,光阴如驶已去之。昨日难留,方来之忧思烦乱,况人生之聚散不定,而秋风又复可悲乎!当此秋风送雁,临眺高楼,可不尽醉沉酣,以写我忧乎?"安旗等《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云:"前人多以'蓬莱'诸句为赞美李云之语,误。‘蓬莱文章’,《文苑英华》作'蔡氏文章',蔡氏当指蔡邕。邕曾参与《东观汉记》之撰述,其史笔不在班固之下,其文辞犹且过之,所上诸疏议,切中时弊,光焰照人。……此诗于文章独标东观,而初稿或作'蔡氏',盖有感于邕之事欤?建安七子,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虽在季世,卓越千古。小谢亦以旷世逸才,不得其死。白于南朝三百年间多次标举小谢,既因其才难得,亦哀其志未酬。'蓬莱'诸句盖与华共勉之辞,虽感时至末世,亦欲有所作为也。白与华登楼论文,酣饮谈诗,其意盖在斯乎?然终以忧思难遣,故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之语,而以'散发弄扁舟'结束全篇。忧愤至极而又无可如何,故唯有散发弃世。"
唐诗品析
??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白,以谢朓清发自喻。借送别以赞对方,惜其生不称世。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中去寻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宝十二载(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谢朓楼是南齐诗人谢朓在宣州任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成的一座楼。 李白于天宝十二载游宣州,恰遇李华以监察御史身份来宣城办事,共登谢朓楼,乃作此诗。诗中抒发年华虚度、报国无门之苦闷情怀。通过对蓬莱文章、建安风骨、谢朓诗歌之豪情逸兴的赞美,在历史的深处勾勒出一个理想化的精神范型。而以此与烦忧现状作鲜明对照,更激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那样的无从消解的情感冲突高峰。此外,诗中采用时间穿插的艺术结构,强化了跌宕起伏的情感表达效果,而且对于“昨日”、“今日”之时间阶段性特征,皆以“弃我”、“乱我”为衡量标准,尤可见自我中心地位。
诗的开头两句起得突兀,他说:“以前的日子弃我而去已不能挽留,现在的日子只能使我心中充满烦恼忧愁”,开门见山地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诗并没有延续着写烦说忧,下面六句是第二层,诗人笔锋一转展现出另一番天地。三、四句写秋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正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五、六句写酣饮后的思想情绪。蓬莱本是传说中的仙山,多藏宝典秘录。东汉时人们称国家藏书处为蓬莱山,这里是用蓬莱文章代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指东汉建安年间(193-220)的诗文创作,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写诗文内容充实,语言质朴,风格刚健俊爽,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小谢,即谢朓,为把谢朓和谢灵运区分开来,称谢灵运为大谢,谢朓为小谢。谢朓诗风清新秀丽,深为李白所喜爱。酒酣之后,李白思路大开,他想到了汉代宏伟的文章,建安诗的刚健风骨,身在谢朓楼,当然更想到在汉、唐之间出现的小谢的诗歌了。他对这些文化传统很仰慕,所以自负地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较并称许李云和自己。想到这里,诗人的情感越发激动、高昂,于是就发出了七、八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的呼喊。他们都胸怀壮志豪情,要高飞远翥到天上去摘取明月。当然,上青天揽明月只是一种要求解除烦忧,追寻自由的幻想,这在现实世界中是做不到的。最终他还是跌落到现实的土地上来了!所以,作者笔锋一转,进入了第三层。第九、十句用了一个比喻,说道:就好比用刀切断水流一样,结果,水反而流得更急了,用饮酒取醉的办法去解除忧愁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酒醉后反更引发了内心的愁苦、愤懑。结尾两句是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就只有等待有一天能够抽簪散发驾着一叶小舟驶向远方了。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然也还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却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与<<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并不囿于七言,其语句之长短可以随抒情的需要而伸缩。像开头两句就是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从“多烦忧”一转而“酣高楼”、“览明月”,再转到“愁更愁”,又转到结句的“弄扁舟”,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学习这首诗应弄清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产生的特定背景,如天宝初年李白之被谗毁,天宝末年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弄权,嫉贤妒能以及朝政之黑暗、腐朽等。
诗文解释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
改写
一个个昨日弃我而去,不作停留。接踵而至的今天,多少忧愁涌上心头。万里长风崔松鸿雁南飞,面对这样的美景,激起了我高楼畅饮的豪情。您(叔叔)的文章有建安时代的风格,我的诗句像谢朓那样秀发。我们两个都怀着豪迈超逸的兴致,雄心壮志,直飞青天,向上青天把明月揽在怀里。抽刀断水水流得更急,举杯想消愁更增加许多无法排遣的愁思。人活在尘世间不能称心如意,民田就散着头发夹一叶扁舟归隐江湖。
赏析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情绪。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为什么这么写?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李华),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 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 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 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 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
|
|
|
|
|
|
|
发表于 13-8-2009 06: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名称: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作者: 韩愈
简介
韩愈
(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其诗语言新奇,风格雄健,富于气势,当时自成一家。
主题
主题词或关键词: 唐诗
栏目关键词: 唐诗三百首
类别: 七言古诗
体裁: 诗
年代: 中唐 内容介绍
原文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韩愈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
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迳趋灵宫。
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
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庙内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
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
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朣朦。
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注释
三公:周以太师、太保、太傅为三公,后世用以称人臣的最高官位。
杯?:占卜用的工具,有对称的两片,合起掷地,以其 俯仰定凶吉。
简析诗人本不信佛,在他著名的奏章《谏迎佛骨》中就说过“自佛法入中国,帝王事之寿不能长”等话,曾引起宪宗大怒,几 乎丧了性命。这次绕道而去,主要是游山,但在庙令的怂恿下随俗占卜,因为卦吉而高兴。诗人迭遭不幸,对现实已经感到灰心, 便借机自我解嘲,发发牢骚 |
|
|
|
|
|
|
|
发表于 17-8-2009 11: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寄全椒山中道士》 作者: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解】: 1、郡斋:指滁州刺史官署中的斋舍。 2、白石:这里借喻全椒道士,说他生活的清苦。
【韵译】:
今天在官邸斋舍中觉得冷清, 忽然想起隐居全椒山的友人。
他或许正在山涧底捆绑柴荆, 回到家里点火熬煮白石充饥。
我本想捧持一瓢醇香的美洒, 在这风凉雨冷的秋夜去拜访。
然而满山遍野尽是纷纷落叶。 到何处去找寻老朋友的足迹?
【评析】: 这首寄赠诗,是透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首句既写出郡斋之“冷”,更是写 诗人心头之“冷”。再写道士在山中苦炼修行,想送一瓢酒去,好让老友在秋风冷雨 的夜中,得以安慰,又怕落叶满山,寻不到他。 
全诗语言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 迹”句,也确是诗中绝唱。宋苏东坡颇爱此诗,并刻意学之,步其韵为之“寄语庵中 人,飞空本无迹”。然终不如韦应物之句。《许彦周诗话》评“此非才不逮,盖绝唱 之不当和也。” |
|
|
|
|
|
|
|
发表于 25-8-2009 05: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开元二十三年(735),二十四岁的诗人赴洛阳应进士不第,于是北游齐鲁(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此诗就是在这次漫游途中所作,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诗中热情赞颂了泰山高峻雄伟的气象,意境开阔,融情于景,表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的蓬勃朝气与凌云壮志。
诗的前四句,描写泰山的雄阔巍峨及其天然神韵: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呢?那一脉苍莽的青色,蓊蓊郁郁地,绵延在齐鲁大地上,望也望不到边际。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的神奇峻秀啊,仿佛都在这一山上凝聚,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如同被分割为黄昏和拂晓。
诗的后四句,写泰山的磅礴大气激荡着诗人的心胸,感受到大自然与自己的抱负理想融为一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看峰峦迭起,云雾起伏,胸中一阵阵荡起浩然之气,睁大眼睛,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暮霭重重的山林,视野极其开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到上面俯视群山,那群山都匍伏在泰山脚下,就显得渺小了。
注释:
①岳:高峻的大山,这里指东岳泰山,为五岳之一。
②岱宗:泰山别称。岱,始;宗,长。东岳为五岳之长,故称。夫:语气词。
③齐鲁:泰山之北为古齐地,之南为古鲁地。了:尽。
④造化:创造化育,指天地和大自然。钟:萃聚。神秀:指山势景象秀美而有灵气。
⑤阴阳:山北为阴,山南为阳。割:分割,区分。
⑥荡胸:心中激荡,胸襟开阔。
⑦决眦:眼眶裂开。眦:眼眶。入:没。
⑧会当:终究要,一定要。
⑨一览众山小:这句出于《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气魄。
|
|
|
|
|
|
|
|
发表于 12-10-2013 04: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3-10-2013 09: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3-10-2013 1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