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柔佛某华小用的中楷范本,叫人吐血............(图)
[复制链接]
|
|
发表于 9-10-2008 11: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手写的东西不值钱了,
在我这里有一间XX馆,投资上千万,
但入门口的对联和牌匾,却是用印刷字,
实在无话可说.
字为庙贵,庙为字贵.
看来现代人以经没有这种想法了. |
|
|
|
|
|
|
|
发表于 9-10-2008 12: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常看見一些香火鼎盛的廟宇,用的卻是廣告版印刷體的匾額,真不知該說些什麽好。草兄說的好呀!手寫的東西不值錢了。我還被人問過,電腦印出來的字都這麽美了,爲什麽還要學書法?無言以對。 |
|
|
|
|
|
|
|
发表于 10-10-2008 01: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容易得到的就是没价值的。大多数人还认为书法是很cheap 的。不用付费的。他们永远不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一回事。书法家............苦哉..哀哉。  |
|
|
|
|
|
|
|
发表于 10-10-2008 04: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1-10-2008 01: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3-10-2008 10: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hegel 的帖子
乍看之下,
我还以为是学生的作品咧!
中楷范本都被烧光了吗?好的范本没有这么难找吧? |
|
|
|
|
|
|
|
发表于 14-10-2008 0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teven007在柔佛论坛惹了麻烦,应该是给人冒名去回帖了,大家去帮忙顶顶吧。。。 |
|
|
|
|
|
|
|
发表于 14-10-2008 0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4-10-2008 0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不知道咧,不过我联络了本尊,他也确定了那不是他本人的意思。。。
据我认识的他,他不会也不敢用酱的语气来讲话的。。。
[ 本帖最后由 jcng001 于 14-10-2008 01:52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4-10-2008 0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过去了,
那里很多人还分不清,那是要学生学的范本,
还以为是学生的作业,大声叫好,
这是表面问题.
许多人认为,小学生的书法范本这样子就可以了,
换个角度,
如果英文老师发音不准,他们会不会因为是小学生,
所以送过去给这位老师教?
所以,不管是小学,中学,大学.....
做为范本或是一个参考,
都应该是经典,或者是被专家所认同的.
这是教育的原则问题.
我的发言肯定得罪了上述作者,
但,这是百年树人的教育问题,所以只好直言了.
先跟上述作者说声抱歉. |
|
|
|
|
|
|
|
发表于 14-10-2008 02: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4-10-2008 04: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逸笔草草 于 14-10-2008 02:31 PM 发表 
我过去了,
那里很多人还分不清,那是要学生学的范本,
还以为是学生的作业,大声叫好,
这是表面问题.
许多人认为,小学生的书法范本这样子就可以了,
换个角度,
如果英文老师发音不准,他们会不会因为是 ...
欣赏这一类的回复, 想交你这样的朋友, 握个手可以吗? |
|
|
|
|
|
|
|
发表于 14-10-2008 07: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4-10-2008 1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柔佛論壇那邊的努力,轉載過來
說真的,這本字帖是讓人難以苟同的。
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爲什麽學生需要寫書法?
1。從高格調來講,寫書法可以讓學生從各別單字裏了解一些古人的生活作息和思考方法,當然,這需要有文字學功底深厚的老師才能做到。這就可分出書法老師的品級。
2。從實用價值來説,很多人一直覺得學書法是爲了讓學生的字體變漂亮。當然,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但是現今社會誰還會在日常生活用毛筆記錄事情呢?大家都用原子筆,那麽我們跟本就不需要靠毛筆書法來練字,因爲學校就有一種叫做“筆順”的作業,只要學生認真寫,他的原子筆字體也可以很端正。
所以,我認爲現階段的社會讓小朋友寫書法(校内,個人興趣向外拜師不列入),可以讓小朋友練習手的力道靈活度。(雖然我覺得很多學校其實不這麽想)
毛筆基本上就是用硬的東西(筆杆)來操控軟的東西(筆毫),這和中國人用筷子的道理是一樣的。有一種說法,毛筆用得好的人,筷子一定也用得好。在運筆的提按之間,轉折之処,如果可以好好掌握,那麽手的靈巧度一定會有所增加。就好像現在很多兒童戲劇班都訓練孩子對身體的敏感度和靈活度,書法也有同樣的效果。而書法是在一個小空間中活動,效果尤佳。而且還能訓練小朋友的審美觀念和藝術細胞,一舉數得。
3。從傳承方面來説,書法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它獨立于八大藝術之外,但是卻又可以和其他藝術緊密有機結合起來。這是華人獨有的文化藝術瑰寶,值得永傳。
從以上來看,不管從哪方面,學習書法都對小朋友非常有幫助。所以這也是學校在懵懵懂懂間,不知其所以然,但是貫徹書法教育。
既然如此,我們就該牽扯到範本的問題了。
--------------------------------------------------------------------------------------------------------------
首先我們來看看一個好的範本需要具備的條件吧!
1。由於是學生學習的模範,所以必須是清晰可辨的,絕對不含糊。
2。毛筆書法是一種運筆、轉折、提(筆畫細)按(筆畫粗)的藝術,那麽我們的範本一定要有足夠的筆法實例,而在每個字裏,也該貫徹使用。
3。中華文化是一種含蓄的文化,而楷書正可以將這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所以我們在寫楷書的時候,往往追求不露鋒芒。就是不會看到很多不必要的尖角。
4。漢字是一種有別于其他文字的符號,所以字的體式非常重要,整個字的結構要掌握好,就需要寫的緊密,簡言之,就是要有向心力,就像我們畵透視圖的時候縂有一個集中消點。
其實其他還有一些,不勝枚舉。但是就樓主展示的字帖,首先它並沒有很好的運筆,就是沒有提按之間的錯落,再加上它的鋒芒畢露,根本沒有所謂逆鋒(把尖角藏起來),所以他的基本筆法是不及格的。再加上字形鬆散(簡體字也不無影響),所以可以説是一份不甚理想的字範。再加上書法中有“計白當黑”的説法,就是把書法中空白的部分當作有墨的部分來看,其中也要有均衡同寬等等的要素,很明顯,這篇字範也沒能照顧好這一要點。
我非常同意有些一些網友說的,字範要是最好的,這樣才能學習出好成績。就楷書書法來説,只有美和丑,沒有難和易,所以就不存在這樣的字帖比較好上手的説法了。
我對這篇字範德議論到此,我也試圖將一些書法概念理清,雖不全面,但是希望可以讓各位網友有思考的跳板。如有疏漏,敬請指教。 |
|
|
|
|
|
|
|
发表于 14-10-2008 1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柔佛論壇那裏順便談到繁簡問題,一併轉載
我再來談談繁簡之爭的問題。在討論之前,我們必須認清這是一個文字學上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中國率先將繁體漢字簡化成今天我們看到的簡化字,或稱簡體字。這樣的政策是爲了將漢字簡化,方便學習,減低文盲人數。這樣的出發點是好的,這點我覺得大家應該對其抱以正面的評價。但是從學術上來說,簡化字是抹殺了很多漢字原本的内在意涵,使得只懂得簡體字的人在研究漢字時倍感吃力。而簡化字幾乎可以說是殺死了一半的中文漢字。這一點也是大家應該認知的。
在我們討論書法的繁簡之爭之前,我們應該先了解漢字簡化的方法。古人造字,經過歸納,得出六書。按照年代先後可依序:象形、指事、會意、假借、(轉注)、形聲,不知道這些是什麽的,可以google一下。而其中形聲在造字中尤其使用頻繁,這裡不加贅述。漢字簡化可以分爲以下幾種方法:
1。追本溯源
其實很多簡體字,其來源甚至比我們了解的繁體字來的早。因爲它們的寫法較簡單,所以就被溯源,拿回來用。例:云、雲,其實“云”在甲骨文中就有了,其源頭更早。
2。借助草書
很多古人所做草書,由於他們對文字了解甚深,更能抓住其中的含義,所以在寫草書時就減省了很多筆畫,而這些字後來就被簡化字委員會採用了。例:车、車,草書將中間的“曰”寫成一橫,而後來由訛變成今天的簡體字。
3。多字歸納,採最易者
有些字在古代,簡體寫法和繁體寫法是並存的,但是指的卻是不同的東西,但是因爲音同,所以後來就被歸納在一起,而採用了最簡單的寫法。例:裏、里、裡,前者指裏外,而“里”則是距離計數,後來歸納成一個,採簡單的“里”寫法。例2:后、後,前者指皇帝的老婆,後者指相對于“前”的意思。
4。形聲造字
許慎《說文解字》中對形聲的解釋:“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思就是説取一形符,用來表示字所代表的形體性質,再加一聲符,表示字的念法。就像例子中的“河”,三點水代表此字和水有關,“可”則是讀音,如果用廣東話念,你會發現“河”、“可”的讀音是一樣的,因為方言屬於中古音韻,所以可以還原一些自得最初念法。了解了形聲的原理后,我們來看看簡化字的例子:勝、胜,簡化字留下部首,加上較容易的聲符“生”。
不排除還有其他方法,但是主要的是這四种。
--------------------------------------------------------------------------------------------------------------
了解了簡化字的方法后,我們來討論一下書法該如何接受簡化字。
我們首先必須承認,很多簡化字的造型,並不是為了服務書寫的美感,所以在寫出來之後,也不能達到太好的效果。那我們在評價書法作品時(尤其是在比賽裁判時),該如何接受簡化字呢?我的意見如下。
第一、二种簡化字,我們可以當然接受,第三种則必須了解每字的正確意義,以正確的使用為評價標準。第四种我則認爲比較難於接受。這一個部分必須有對繁簡字有一定的認識,甚或說對文字學有一定的研究,才能在裁判時瞬間判斷,很遺憾的,在馬來西亞的裁判團裏面,並沒能發現太多具備這種水準的人。所以馬來西亞書法比賽的裁判,往往流于裁判的學生必拿獎的流弊。
以上屬個人看法,如有錯漏,歡迎指正。 |
|
|
|
|
|
|
|
发表于 14-10-2008 1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cng001 于 14-10-2008 01:23 PM 发表 
steven007在柔佛论坛惹了麻烦,应该是给人冒名去回帖了,大家去帮忙顶顶吧。。。
到那里看热闹了!
的确蛮"激"的讨论!
但是,从头到尾好像只有一个人较为极端。。。
可我却帮不上口!
不好意思咯! |
|
|
|
|
|
|
|
发表于 15-10-2008 01: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eshen 于 14-10-2008 11:48 PM 发表 
到那里看热闹了!
的确蛮"激"的讨论!
但是,从头到尾好像只有一个人较为极端。。。
可我却帮不上口!
不好意思咯!
嗯?该不会是说我吧? |
|
|
|
|
|
|
|
发表于 15-10-2008 07: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ireylt 于 14-10-2008 11:45 PM 发表 
我再來談談繁簡之爭的問題。在討論之前,我們必須認清這是一個文字學上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中國率先將繁體漢字簡化成今天我們看到的簡化字,或稱簡體字。這樣的政策是爲了將漢字簡化,方便學習,減低文盲人數。 ...
好文好文。。。。 |
|
|
|
|
|
|
|
发表于 15-10-2008 05: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是从柔佛论坛转载过来的
原帖由 fireylt 于 14-10-2008 11:44 PM 发表 
說真的,這本字帖是讓人難以苟同的。
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爲什麽學生需要寫書法?
1。從高格調來講,寫書法可以讓學生從各別單字裏了解一些古人的生活作息和思考方法,當然,這需要有文字學功底深厚的老師才能做到 ...
对于您的看法,我很欣赏。但我有个小意见想分享。您提到“中华文化是一种含蓄的文化”,我认为不完全是的。君不见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过豪放诗派吗?而且,中国文化如果是那么狭隘地只是一种含蓄的文化的话,我想中国书法史上也不会酝酿出“狂草”吧?
此外,你还提到在馬來西亞的裁判團裏面,並沒能發現太多對繁簡字有一定的認識,或說對文字學有一定研究的人。然后你就推论出“所以馬來西亞書法比賽的裁判,往往流于裁判的學生必拿獎的流弊。”这种推断会不会犯了逻辑推理上的问题呢?评判偏帮自己学生得奖的现象,并不能表示他对繁简字和文字学的认识不够才做出这种事情。充其量,您只能说他偏私,不公平。因此这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如果我得罪了大家,在此说声不好意思,因为小弟总爱挑毛病。
[ 本帖最后由 引舒 于 15-10-2008 05:24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5-10-2008 05: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反正引兄轉載了問題,小弟我也將淺陋見解一併轉載吧!
是的,中國文學史上出現過“豪放派”的文風,但是我所謂含蓄,是以表現方法而論,非以感情内涵,詩詞在文學中可以說是最隱晦的文字,最豪放的感情,仍是用含蓄的筆法道出,這是一種中國文學的抒情與敍事傳統,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讔”這樣的觀點,而這樣的筆法傳統,最早可追溯到《春秋》,詳可見一些討論中國敍事學的專書。
而關於“狂草”,我們從字的形體上,可以看到狂亂之姿,但是當我們深究其中筆法,我們就可以看見書家(當指古人)還是以中鋒内斂的筆法作書,就算字體再光怪陸離,整體還是園融中正的,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基本功。這是我近日在臺北故宮觀察《自敘帖》真跡時所感,當然有所不足、言不及義,還請包含了。
再來就是推論的問題,我們不能否認,我的推論只屬於其中一種情況,而大馬的裁判制度落于偏幫的情況,可見張財(南馬書家)的文章,而從整個馬來西亞書法史來看,其中並不能衍生出太多學問與技術兼備的書法家。得罪一句說,馬來西亞的書法家不是商人,就是畫家,再不然就是一些設計家(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近年來很多剪貼創作),真正的學者作書者,除了鄭良樹教授,其他未見多人。書法學問很奇妙,必須配合國學基礎,尤其是文字學的功底,但是國内書家多出於藝術學院,我想其中的課程實在難包括國學的整體脈絡。近年來常有人提出書法專業化,但我私以爲不可行。因爲書法是一種文人藝術,和學問是分不開的,不可能和人的生命和學術歷程分開,詩、文、書,三体必須合一,又見古往今來大書法家,何有一天到晚只作書者?而古來書法名家,多為有自己一套思想的思想家,這也是不能分開的。所以我覺得書法不可能脫離这種種因素而獨立、專業化。
而馬來西亞的情況,有更甚者,一些人向頗有名氣的書法家學習幾年后,靠老師的福蔭,很快在書檀掘起,甚至進入評審行列,畢竟因爲大馬書法人士太少了,所以不得不如此,但是這樣的現象繼續循環下去的話,一流傳二流,二流再教三流,三流的徒子徒孫豈不趨於九流?則馬來西亞書法界則江河日下,終至顛覆?
据我觀察,文字學在馬來西亞學術界已屬於小衆(有時根本很難找到相關專家在大學任教),而在書法界更是零星,如此自必留下弊端。我的推論只是其一,未必為全豹,只是所見一斑的論述而已。
有人討論好過沒人關心,請繼續發表高見。
———————————————————————————————————————
第二帖:
(雅不願佔太多樓層,縮成一帖)
看看自己的回復,想來會得罪不少人。在此先說聲抱歉。
再者我所討論的只是文字學的部分,關於評審機制和個人審美,乃至於偏好傾向則一概不論。畢竟人有不同,制度人爲,甚難綜論。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