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ah_pang

走出弥陀的光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4-6-2008 02: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八、从是西方

  又回到公元1978年10月的「考卷」来了。「是」指那里?为什么在「西」方?

  答案「是」那里都行,印度、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怛剎尸罗、安息、希腊…乃至台湾、埔里都「是」。因为「是」指修习禅思的人所在的位置。您打算在那个适合的位置,开始要修习禅思了,那个地方就「是」。所以与地球绕日的季节性无关,也跟太阳系的空间坐标毫无关系。要到宇宙外层空间去寻找「外星佛陀」或「外星极乐世界」,都不是现阶段的人类文明所能达成的愿望,也不是佛陀所说的正法。复习一下好吗?「世尊善巧地解说正法,当下见法离诸炽燃,不待时节通达涅盘,即身观察缘自觉知。」您会念法了吗?您还记得「当下」就是“NOWANDHERE”,就在此时此地,您准备就座的地方,就可以开始观察你自己身心里的十方世界了,永远不必等待特定的时节,永远不必期盼遥远的地方,这才是世尊真正的教导啊!不要再重复我年轻时候的错误了,一天到晚想用天文望远镜(心境)去观测极乐世界;一天到晚等待着莲花形的飞碟,飞到我家窗口来,放光给我瞧瞧或是带我到莲花里头去看看。爱因斯坦的时间相对论公式,算了又算,还是算不出经「宿」华开,到底是要多久?这样心外求法,才是真正的「魔」说,而不是佛说啊!

  接下来,要谈第2小题了,为什么在「西」方?东、西、南、北四方四维,外加上、下,共计十方,为何偏偏要选择「西」方呢?是欣羡璀璨的西方─波斯文物呢?还是西方师们要标榜自己的殊胜呢?或者是根据星相、风水地理,西方是个特别有利的方位呢?或如印老所提的,是一种「落日崇拜」的方位呢?还是没什么特殊意义呢?

  多年来仔细学习原始佛法的结论:上述推理都不完全是。真正的答案是:修习静坐禅思的人,喜欢选择一个面向「西」方的位置。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基于对佛陀的尊敬和怀念。这要分两方面来说明:第一方面,在佛陀的时代里,每当地方上的大会堂刚落成,尚未启用时,都有邀请佛陀和比丘僧先住进去的风俗习惯,而且会请佛陀说法示教。根据好几篇经文的记载,这时候,佛陀都会先进去,选择比较接近中柱而面向东方的位置入座,然后比丘僧在佛陀的后面接近西墙的位置,以同样方向入座。地方上的人士则面对佛陀,也就是面向西方,坐下来聆听佛陀的教导。现在我们摘录一些片段来给大家参考:

1.杂阿含经第1176经,世尊回到故乡迦毘罗卫国,住在尼拘娄园时。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前后围绕,至新堂外。洗足已,然后上堂,于中柱下,东向而坐。时诸比丘亦洗足已,随入讲堂,于世尊后,西面东向,次第而坐。时诸释氏,即于东面西向而坐。…」

2.巴利英译长部第16经“The Greatpassing”相当于长阿含的大般涅盘经。

「…Atpataligama…‥Then the Lorddressed,took his robeandbowl,and went with his monks to the rest-house,where he was hed his feet,went in and sat down facingeast,wih his back against the centralpillar.…」

3.巴利英译长部第33经,“The Chanting Toget her”相当于长阿含的大集法门经。

这时是在pava城,末罗族人新建的大会堂里,情形也是一样的。

  不管是梵文圣典或是巴利圣典的记载,都是一致的。只是长阿含的中译本有些错得很离谱,有些又太简略了,不知是原文的问题还是译者的问题,所以不得不要引用英译的内容,请谅察。因此「西方」是一个「佛座」的位置,是一个可敬的位置,就像我们中国人所说的「西席」,是一个代表「老师」的位置,是一个「说法」的位置。因此,佛陀入灭以后,弟子们怀念他的教导,便在聆听说法或静坐的时候,都习惯于选择向西的方位,以表达对佛陀的孺慕追思、永恒的忆念和恭敬,犹如佛陀的音容宛在一般。这才是「西」方的真义啊!祖师大德们怎么可能知道呢?您知道了,您相信吗?

  至于佛陀为什么要面东而坐呢?是不是印度的风俗习惯也是以西方来代表老师呢?从长阿含的「六方礼经」来看,并非如此,南方才是代表老师。现在我们再度深入原始的巴利圣典里,来探究这个问题。请看相应部,道相应,第91经一直到第102经。我们摘录一段来给大家参考:

第96经─比丘!譬如诸大河,谓:恒河、夜摩那河、阿夷罗跋提河、舍劳浮河、摩企河是,此等皆趣向东、倾向东、临入东。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趣向涅盘、倾向涅盘、临入涅盘。

原来印度著名的五大河,都由西向东流入大海,这就象征着佛陀所教导的八正道,也是全部流入涅盘的大海一样。佛陀早已成正觉,他教导弟子们努力修习八正道,念念流向涅盘的大海,就像印度的五大河一般,不舍昼夜地奔流入海而去。佛陀面东,是否启示弟子们要念念心向着涅盘呢?

我们要再回到西向的问题来,也就是另一方面的探讨。当佛陀在库西那拉的娑罗双树林间入灭时,经典的记载是「北首」,也就是佛陀的头部是朝向北方躺卧的,以「右卧」的习惯而言,佛陀临入灭时是面朝「西」方的。这可能也是启发「西方接引」的滥觞,认为人死后,佛陀会接引我们到西方去。阿弥陀的西方接引便充满了这样浓厚的「生西」色彩。站在宗教仪式的立意是要安慰死者家属,个人认为并无可厚非。但是站在追求真理、追求解脱的立场,宁愿大家是基于忆念佛陀才选择向西,何况印度正在中国和台湾的西边。您知道吗?佛陀成道的地方─尼连禅河边的菩陀伽耶,正在台湾苗栗的正西方,它们的纬度是相同的,多么巧合的位置!何不赶快合掌向西,忆念佛陀呢?「世尊乃是应当供养的阿罗汉、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可化丈夫之无上调御士、天人师、佛陀、世尊。」忆念的时候,请稍微留意一下,有关「可化丈夫之无上调御士」,汉译杂阿含经拆译成「无上士」和「调御丈夫」那是错误的,因为译者可能不知道这项功德的真义,要不然就是梵文原文有了出入。后来巴利圣典相应部中译的时候,中译者又比照杂阿含经的用词,使得原本的九项功德名号变成了十项乃至十一项(加上佛陀用以自称的“如来”),实在是美中不足的地方。这项功德真正的意思是说:「对于可以调教的人来说,佛陀是最好的教练。」世间,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够调教的啊!只有那些可以调教的人,才是值得教导的,您说是吗?如果我们把身心的时空投注在不可调教的人身上,彼此能产生什么样的利益呢?是不是徒然浪费了彼此的时光而已?西向念佛之后,不知道您对「西方」是否已经有了崭新的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4-6-2008 02: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九、过十万亿佛土

  为了探讨这一句经文,我们必须要来复习「赤马天子」那一篇原始圣典了,也就是杂阿含经第1307经。为了增加它的可读性,先把汉译的原文约略地改写成白话。

  「我听说是这样的:有一段时期,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有个叫做赤马的天人,他的相貌非常英俊潇洒。在凌晨2~4点左右,来拜访佛陀。他先顶礼佛足,然后退坐一边。他的天身辐射着光明,照遍了只树给孤独园。那时赤马天子就禀告佛陀说:「世尊,宇宙世界那么浩瀚无涯,到底能不能跨越它的边界,到达一个不生、不老、不死的(极乐)地方呢?」佛陀告诉赤马说:「没有人能够跨过浩瀚的宇宙世界边缘,到达一个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的。」赤马天子禀告佛陀说:「太稀奇了!世尊竟然能够这么善巧而肯定地回答我这个问题。就像世尊所说的:没有人能够跨越浩瀚的世界边缘,到达一个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的,为什么呢?世尊,我回想自己的过去生,名字叫做赤马,是个外道的仙人(修行人),得到神通,远离种种爱欲。我当时这样想:我有这样快捷迅速的神足通,就好像强壮的武士用利箭横射过多罗树影,那么短暂的瞬间,就能够从这一座须弥山跳到另一座须弥山;一脚踩在东海上,就可以立刻跳到西海去。我当时这么想:我现在成就了这样快捷迅速的神足功力,应该用来寻求世界的边缘。这么一想之后,就立刻出发了。除了吃饭休息、大小便利之外,又减少睡眠,有恒心地走了一百年,就在那儿命终了。然而却始终没有办法跨越世界的边缘,到达一个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

  佛陀告诉赤马说:「我现在就以这六尺之躯来为你解说世界,世界集,世界灭,世界灭道迹。赤马天子,什么叫做世间呢?那就是五受蕴。那五个呢?色受蕴,受受蕴,想受蕴,行受蕴,识受蕴,这就是所谓的世间。什么叫做色集呢?那就是对于未来有所渴爱,俱有感官的贪欲和喜悦,种种欲乐的执着等,就是所谓的世间集。什么叫做世间灭呢?如果对于未来有所贪爱,俱有感官的贪欲和喜悦,种种欲乐执着的话,就要设法让它永断无余:舍、离、尽、无欲、灭、息、没,这就是所谓世间灭。什么叫做世间灭道迹呢?那就是八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所谓世间灭道迹。赤马,应当了知世间,断除世间(诸苦);应当了知世间集,断除世间集;应当了知世间灭,证得世间灭;应当了知世间灭道迹,认真修习八正道。赤马,如果比丘对于世间的痛苦能知、能断;对于世间集能知、能断;对于世间灭能知、能证;对于世间灭道迹能知、能修。赤马,这就是所谓跨越了世界的边缘,超越了世间的贪爱。」当时,世尊用偈语再作个总结:

「未曾远游行,而得世界边,不得世界边,终不尽苦边。

是故唯智者,能知世界边,善解世界边,诸梵行成就。

对于世界边,真正觉知者,是为圣贤行,度世间彼岸。」

那时赤马天子听完佛陀所说的,欢喜随喜,顶礼佛足,就消失不见了。〔注:译文中()内的字系作者补入〕

看完了这篇经文,对于「十万亿佛土」是否有了明确的认识?如果还要以一个佛土包括几个太阳系或银河系来计算的话,那保证像赤马仙人一样,算一百年也算不完,而且早已命终了。因此,我们知道这十万亿佛土就在我们身上,在这五蕴之躯上。这十万亿个脑细胞或身细胞,每个细胞里要遗传、累积多少DNA的讯息,每一个讯息又要带来多少身心的烦恼、痛苦?您体会过疾病的痛苦吗?您体会过忧愁的痛苦吗?您知道一个胃溃疡要伤害几千万个细胞吗?您知道一个肝癌肿瘤要蔓延出几亿万个异常的细胞吗?您知道就在这十万亿佛土里,时时有着比太阳风暴更可怕的情绪风暴吗?您知道就在这十万亿佛土里,时时有着比星球引力更强劲的贪欲引力吗?您知道就在这十万亿佛土里,时时有着比宇宙黑洞更具毁灭力的瞋恚之火吗?您知道就在这十万亿佛土里,时时有着比无数星云更广阔的愚痴浓雾吗?

  十万亿佛土就是这个样子。祖师大德们是否也知道呢?那又何必苦苦心外求法,期盼着那个他方的世界呢?惟有八正道,经由八正道才能跨越这十万亿佛土,跨越这浩瀚无涯的世界边缘。您跨过这「十万亿佛土」的迷思了吗?还是要继续您的宇宙之旅,漫游您那无边无际的西方极乐世界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6-2008 02: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有世界名曰极乐

  先摘录经文如下:

  「…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读了赤马天子之后,我们已经知道不需要旅行宇宙太空,乘坐莲花飞碟去寻找外星极乐世界了,但是现实的人间天上,到底有没有极乐净土呢?现在我们就要带领大家乘坐巴利法筏的快艇,一齐去寻找人间天上的乐土了。请大家坐上相应部,帝释相应第15经的船舱,并仔细聆听帝释的询问和世尊的介绍:

「有一段时期,世尊住在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那时有天帝释来拜访世尊,见了面就礼敬世尊,然后就站在一边。站在一边的帝释就以这件事来请教世尊:“世尊!何处有极乐国土呢?”世尊回答说:“在园林幽雅美丽的地方,开凿美丽的莲花池,这是一般人所认为的极乐国土,但是比起真正的乐土来,还不及它的十六分之一呢!那么真正的乐土在那里呢?不管是在乡村或偏僻的森林区,不管是在潮湿的沼泽区或是干燥的黄土高原上,只要是阿罗汉所住的地方,这些都是最可爱的极乐国土。」

  现在您明白了,找到阿罗汉所住的地方,您就找到了人间天上的极乐国土了。还敢骂阿罗汉是自了汉,是小乘,是焦芽败种吗?注意您所读诵的经典啦!毁谤三宝的罪过是很沉重的,不要被那些富丽的词藻和腾云驾雾的情节迷惑了,快回到真实的人间来吧!佛陀所赞美的阿罗汉,您竟敢批评他,那您是既不信佛也不了解阿罗汉的伟大了,您跟肤浅的外道有何差别?快浏览一下台湾地图,看看那个村落或山间林下有阿罗汉住锡,我们中国的弥陀家族已经期盼这个极乐国土,将近1600年了耶!如果,没有人找得到,是不是要赶快先把园林精舍建立起来,设法迎接四双八士到台湾来,那我们不就有了属于台湾的“极乐国土”可以停靠了吗?看看我们满街的奔驰,却经常找不到适当的地方可以停靠,那不是一大讽刺吗?加油啦!现代给孤独长者们,快快来兴建身心专用停车场,让台湾一流的身心车辆都能轻易地得到停靠的洲屿。

  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来探讨,阿罗汉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快乐呢?为什么有他居住的地方就会成为乐土呢?我们辜且不谈阿罗汉的大德、大力、大神通和大慈心所给予的庇护,我们很具体的来谈「快乐」这件事。出生为人,我们都很清楚五欲的快乐:眼睛看到美色,美丽的妆扮,美丽的艺术品……所产生的快乐;耳朵听到悦耳的音乐、歌声、撒娇声……所产生的快乐;鼻子嗅到花香、茶香、女人香……所产生的快乐;舌头尝到嗜好的山珍、海味、佳酿……所产生的快乐;身体接触到柔软的衣料、睡垫、肌肤……所产生的快乐。就是这五欲之乐,让我们愿意永世轮回,生生世世做它的奴隶,永远心甘情愿,永远乐此不疲。因为我们不知道,也未曾体会过还有其它更快乐的事。因此,世俗人总以为舍掉了五欲,人生还有什么意思?事实上,有些专注的工作者,例如作家、艺术家、科学家……专心在从事创作、研究的时候,已经能够多少体会到“浑然忘我”之乐了,但那只是五欲暂时停歇或专注时所产生的快乐而已,而且也是断续的。我们要介绍的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快乐,那就是离欲之乐。五欲所带来的快乐,大家或许都有切身的感受─令人一见倾心,梦萦神迁;令人余音绕梁,香沁脾肺,垂涎三尺,乃至身心颤动,欲仙欲死。然而远离这些欲望,注意是远离不是压抑或是克制欲望,所产生的快乐呢?那就少有人知了,有过这种经验的人也是凤毛麟角了。少数修习禅定的人,在静坐的时候能够约略地体会到类似的快乐。因为远离、专注,使呼吸微妙而匀细,让全身的精气饱满,经脉畅通无阻,时而震颤如有电流按摩,毛孔舒张,通体舒畅的快感平息之后,那种宁静安详所产生的快乐,并不亚于五欲之乐。对于一个终日行、住、坐、卧都生活在初禅定境中的人,那他所感受到的离欲之乐就已远超过五欲之乐了。五欲之乐是冲动而短暂的,离欲之乐则是轻安而持续的。这离欲之乐绝非说说而已,而是实际存在的,它就像五欲之乐那么具体。有人就因为一度品尝了这份离欲之乐大约有二个月之久,从此无怨无悔地,在这条路上已经孤独地探索了28年,直到须发斑白,依然孜孜不倦。您看这离欲之乐的后劲有多强?至于第二禅、第三禅的快乐那又更殊胜,更纯妙了。阿罗汉经常受用的就是第三禅的快乐,那是一种离欲之后又加上身心净化所产生的快乐。所以说阿罗汉能引导我们去追求的就是这些离欲的快乐─称之为极乐。

  为了印证所言不差,只好再请大家一齐来看看杂阿含经第484经。这是阿难尊者出给尊者跋陀罗的“考题”之一。题目就是:「云何乐第一?」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什么是极乐?」尊者跋陀罗回答说:「……阿难!有众生离欲而产生喜乐,处处润泽,处处敷悦,举身充满,无不满处,就是所谓离欲所产生的喜乐。他从三昧定境中出来,举声唱说,遍告大众:极寂静者,就是离欲所产生的喜乐;极乐者,就是离欲所产生的喜乐。……」阿难尊者后来给他更深入的答案。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够了解到「极乐」就是离欲所产生的喜乐,就已经很难得了。

  了解了「极乐」,可是如何「离欲」呢?那就要走入正法中来才知道了。那绝对不是喃喃地诵念着「阿弥陀佛」就可以离欲的,您说是吗?如果您也同意的话,那光念「阿弥陀佛」就没办法离欲,也就到不了「极乐国土」了。不过我们至少已经知道了,极乐国土原来就是禅定的世界,离欲的世界。本经的作者正在一步一步地引导我们,跨越过十万亿身心的烦恼,走入禅定的世界里去,在那个禅定的境界里,当心意宁静安详到某个程度时,我们将会看到光明,然后扩充为无量的光明。如果我们专注于这无量的光明时,心里仍然惦记着刚开始禅思时所持念的预备业处(parikama)─「佛陀」的圣号时,我们就会在定境中看到「无量光明的佛陀」,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幻相,彷佛在对我们说法一般。在那个定境里,好像所有的痛苦都消失了,只有享受着种种禅定所产生的快乐,所以就叫做极乐。这就是这一段经文的意思。但是,您别忘了,停留在这个虚拟的幻相中是错误的。很遗憾!本经的作者没有再进一步的修习,而在这里搁浅了,详情将在「十方诸佛」那一章里讨论。不知道您是否已经明白了这一段经文的意思?您认为祖师大德们会明白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6-2008 02: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一、七重栏楯

首先摘录经文:

「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曰极乐。」

  这一段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是取材自中阿含的「大善见王经」或南传的长部第17经「大光明经」,两者都有相同的描述。只是本经的作者,把大光明王转化成为大光明佛─无量光佛了。仔细阅读上列两经,您就会很清楚的看到,阿弥陀经是怎么样从中、长阿含经中演化而来的。但是中、长阿含经已经不像杂阿含经那么简要了,这里就不再为您摘录或口述了。

  中、长阿含经里已经把印度传统对天宫的描述─幽美的园林和莲花池,镶崁上了波斯的金、银、玻王黎和水晶等宝石了。它的叙述冗长而富丽,不像杂阿含经那么平实了,可信度也稍差了一些,但方向大体上是正确的。我们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弥陀的光环,就是这样从阿含经中逐一摘取波斯的宝石镶嵌出来的,等它放出耀眼的光芒以后,就再也看不到原经中所要描述的法义了。无量寿的由来也是一样的,从阿含经中您可以看到转轮圣王的寿命是何其长寿,但是最后要表达的结论还是诸行无常、苦、无我。弥陀净土选用同样的材料来雕塑之后,却变成了常、乐、我、净的永恒乐土。所以,如果您不走出弥陀的光环来,怎么能够看到原始的法义呢?您还要继续陶醉在那耀眼的光辉里,感性地赞颂着那些宝石的亮丽吗?还是要用理性来检视这些宝石的原产地─波斯与阿含经?

  但是,我们宁可用比较高超的水准来看待这段经文的描述。所谓「七重栏楯」就是隐喻要重重守护我们的「身行」,就像栏楯那样周密而稳当,行为举止绝不逾越防护的边界;所谓「七重罗网」就是隐喻要重重守护我们的「口行」,就像罗网层层遮拦那样,言语交谈则犹如网上的银铃发出微妙的声音一般;所谓「七重行树」就是隐喻要重重守护我们的「心行」,就像行树那样正直,起心动念则犹如树梢吹起清凉的微风一般。有了这样殊胜的身、口、意三妙行,那我们就完成了「四念处」的准备工作,所以就可以把「四念处」的珠宝配戴上去了,这就是「皆是四宝周匝围绕」的意思。这是根据杂阿含第 281经,佛告萦发目揵连:「有三妙行,修习,多修习,能令四念处满足。」来作说明的。一个开始修习四念处的人,已经趋向远离了。不久他就会感受到离欲之乐─极乐了。这样的解说是有意义的、有利益的,而且能巧妙地跟下一章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衔接起来。我乐于提供您这样的认知:要追寻极乐的第一步,必先守护自己的身、口、意,让它们养成美妙的行为模式。

     二十二、七宝池八功德水

先摘录经文如下:

「…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王黎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王黎、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这一段,还是一样取材自中阿含经,王相应品的「大善见王经」第十一,以及南传长部第17经「大光明经」。这里,我们很遗憾的要补充说明一下,汉译者把 “Mahasudassana”译成了「大善见」,英国学者则译为“The Great Splendour”或“The Great king of Glory”,中译就是大光明,或大光明王,特别是指神像的大光环。稍微留意一下弥陀像的大光环,就知道「大光明王」其实就是「无量光佛」的前身了。我们强力推荐您仔细地研读这两部经,您就会了解「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如果您没有机缘自行研读的话,就只好听我为您简要地译述原由了。话说佛陀在偏僻的库西那拉要入灭时,阿难尊者很不以为然,他认为这么伟大的佛陀,岂能在这样的荒郊野外逝世,起码也要在像舍卫国或王舍城那样的城市里受万人瞻仰,这与佛陀的身份才相称。(请注意杂阿含中无此记载,这到底是阿难尊者的想法,还是中、长阿含编者的想法,已无可考)这样的想法,后来在巴利长部第16经「大般涅盘经里」就有了详细的补充,佛陀告诉他:「阿难,快别说这儿是竹篱茅舍的穷乡僻壤。好久以前,大光明王是个转轮圣王,一个正直贤明的国王,他征服了四方,保卫着领土的安全,而且他拥有七宝。当时他就是以此库西那拉为首都,那时候的名字就叫做库沙和堤。都城的东西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人口众多,粮食囤积丰足,就像毘沙门天王的都城「阿卡玛达」那么富庶,夜叉众多,粮食囤积丰足,皇都库沙和堤也是这个样子。」接着到了巴利长部第17经大光明王经的时候,就大肆描写亭台楼阁、各色莲花、种种金银珠宝了…‥。到了大乘初兴的时候,又把库沙和堤变成了恕卡和堤─极乐世界了。历史的轨迹就是这样一路由Kusin?r?(库西那拉)变成Kus?v?t?(库沙和堤),再蜕变成Suk?v?t?(恕卡和堤)─极乐世界。有没有注意到把Kus?v? t?的K和S互调就成了Suk?v?t?,就这样毛毛虫先变成蛹,然后就羽化成为美丽的蝴蝶─极乐国土。这是人性怀念佛陀转而崇奉库西那拉成为圣地,乃至演化成极乐国土的历史轨迹啊!岂能看做是佛陀的教导呢?当您阅读冗长的英译叙述时,或许会生起疑问,佛陀临入灭前,须跋陀罗求见,阿难尊者都要予以挡驾了,他自己怎么可能这么不识大体,增加佛陀的劳累?所以阅读后世辑成的经典时,不妨仔细地加以思辨。

  接着,我们就要来谈七宝了。杂阿含经第722经说,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具有七宝─金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夜明珠)、玉女宝、主藏臣宝(探矿师)、主兵臣宝出现于世间。同样的,当佛陀出兴于世时,也有七觉分─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出现于世间。虽然后期的经文,已经从印度传统的七宝─金轮宝等,转变成波斯化的七宝─金、银、琉璃(水晶)、玻王黎(绿宝石)、砗磲、赤珠(红宝石)、玛瑙,但它象征的寓意还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修习佛陀所教导的八圣道,就会拥有七觉分的宝贵体验,让您充分感受到种种离欲之乐─极乐。「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就是说惟有八正道的功德水,才能令七宝池全部充满七觉分的喜乐。

  接下来的「金沙布地」……等我们不妨回到杂阿含第1177经的灰河喻来,很清楚地就可以知道了,「金沙布地」就是在说持戒可以让我们的人生走起来更平坦、舒适而且纯净─就像金沙一样。「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王黎合成」,先说后面的「金、银、琉璃、玻王黎」这四宝代表的是「四正勤」,也就是以「四种正精进」认真修持后,就好像找到了阶梯一样,如您所愿地步步高升而上。所以说「四边阶道」就是「四如意足」的意思,它是由四种方便的珠宝所合成的。循着阶梯登上了楼阁,那就是说修四如意足之后,就进步到了「五根」─信根、念根、进根、定根、慧根的楼阁里去了。在那楼阁里已经可以看到「七觉分」的宫室之美了─镶嵌着金、银、琉璃、玻王黎、砗磲、赤珠、玛瑙的纹饰。这一切都在说明着修习八正道的过程中,每一阶段的修行进度,从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一直到道果完成,也就是一般所称的三十七道品。所以要到极乐世界去,那里是单靠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成事的呢?还是要走入世尊的正法中来,循着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的次序,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前进啊!本经不也是说明的清清楚楚吗,为什么祖师大德们不肯这么解说呢?为什么您不肯相信这才是事情的真相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6-2008 02: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三、池中莲华大如车轮

首先摘录经文:

「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同样的,这些描述还是取材自中阿含,王相应品的「大善见王经」第十一,以及巴利长部第17经的「大光明经」。但是,如果要了解它的含义的话,却必须参考汉译中阿含经,卷第二十的念身经。现在我把其中相关的段落摘录出来,并改写成白话如下:

「其次,比丘修习身观念处时,比丘平息喜悦而生安乐,浸渍身体、滋润光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平息喜悦所生的安乐无处不遍及,就像青莲花、黄、赤、白莲花,水生水长在水底、根、茎、花、叶悉皆浸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遍。……比丘这样随念着自己身体的活动,便会如实地认知上述情况。他如果能够这样保持远离独住、心无放逸、精勤修行,切断心理上的各种过患而得到定心,那么得到定心之后,就能如实地了知上述的状况了。这就称之为比丘修习身观念处。」

  这一段经文是在讲述,比丘以身观念处的方法修习禅定,而达到第三禅时所得到的安乐。这样的安乐,是圣者所经常享有的离欲之乐,真的也堪称为极乐了。所以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的莲花,大如车轮,它的根、茎、花、叶皆悉浸渍池中,一一润泽,都是在描述第三禅所带给身心的种种安乐。这就是极乐国土所成就的功德庄严了。

  至于为什么要用莲花来描述第三禅之乐─极乐呢?其原因有二。第一,印度的传统里对天堂、乐土的描述都习惯用幽美的园林再加上美丽的莲花池来衬托。第二,修习禅定的人,当他们持戒清净而且具备了修习禅思的条件之后,通常就要「取相」,做为心意所忆念的「对象」,也称之为禅思「业处」。业处有四十种,其中有「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赤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在老师的指导下都可以选择做为习禅的业处。古代的禅者如果要取青,或黄,或赤,或白色做为禅修业处时,往往就近凝视池中莲花的颜色来「取」适合自己所需要的「相」。所以莲花与习禅修定是大有关连的,用莲花来描述禅定之乐,也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实整部阿弥陀经就是一部禅经。它用「黄金为地」来隐喻「地遍」;它用「八功德水」来隐喻「水」遍;它用「赤光」来隐喻「火遍」;它用「微风吹动诸宝行树」来隐喻「风」遍;它用各种颜色的莲花─「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来隐喻「青」、「黄」、「赤」、「白」遍;它用「光明无量」来隐喻「光明」遍;它用「东」、「南」、「西」、「北」、「下」、「上」十方诸佛世界来隐喻「限定虚空」遍。从头到尾都在说禅定的修习,禅定的快乐,应该是一部禅修的「莲花宝典」才对。历代的祖师大德们也经常说「禅净双修」,更说「有禅有净土,恰似带角虎。」可见古代就有这样的传述,只可惜未能彻底解开这个谜题。事实上,也惟有禅修才能带领我们到达心灵的乐土─初禅、第二禅乃至第三禅的极乐世界。您明白了吗?您准备好了吗?如果还没准备好,请千万记住,别胡乱「取相」哦!
二十四、彼佛国土常作天乐

  接下来的经文,重复地在描述同一件事情。因此我们就不再逐句分析了,我们要变换一下解说的方式,把相似的经文归类在一起,然后一并说明。

  1.「彼佛国土常作天乐..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其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2.「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

  3.「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

  这些段落都在谈「声音」。修习禅定的人都知道,声音是禅修的棘剌,也是最直接的干扰,因此要怎么样处理「声音」─尤其是噪音的问题,就显得很重要了。禅者经常选择在山间林下或空屋宅舍中禅思,使人为的噪音干扰减至最少。相对的可以藉助大自然的天籁来冷静身心,这就是「彼佛国土常作天乐」的殊胜之处了。但是在森林中,除了「天籁」之外,还有白鹤、孔雀、鹦鹉……种种蝉鸣鸟叫的声音;风稍微强一点的时候,还有树叶悉悉索索的声音,甚至树枝碰撞、掉落的声音;这些声音可就不是那么规律和可爱了;禅思如果还没进入状况的话,通常还是会被打断的。如果,心里的平静一再地被打断,一直不能深入「宁静」的话,那禅者可能会生起厌烦之心,甚至瞋恨之心─痛恨那些鸟儿真是畜生。因此本经的作者提出了三个解决的方案:

  1.当作是鸟儿们在转法轮─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2.提醒自己忆念三宝─闻是音已,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3.相信这些鸟儿不是普通的畜牲─牠们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的特使。

  他要透过这三部曲来化解声音的干扰,因为要找一个完全安静无声的适宜场所毕竟是不可能的,如何转化或软化自己的心意来适应大自然的变化才是可行的方式。

  一旦克服了这些干扰,进入了定境之后,禅者就日夜享有各种禅定、解脱、三昧和正受的快乐了。这就是「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的寓意了。如果您还记得杂阿含第1177经,灰河喻里所提到的「散华遍布」正是指诸禅、解脱、三昧、正受的话,您就不会怀疑「天雨曼陀罗华」的寓意了。那么接下来「其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您是否可以自行解说了?这是说禅者一早起来,就立刻进入禅定状态,以满怀的三昧心香来跨越并调伏十万亿身心的烦恼,因此禅定得以持续到用餐时,才回到本国(日常居处)来,吃完饭后就接着经行禅思,又展开了安详快乐的一天。这就是极乐国土(禅定世界)的功德庄严之处。

  我们一口气解说了三段经文。但是您还记得怎样念佛、念法、念僧吗?这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所未曾学会的基本法门呢?让我们不厌其烦地再来作个总复习好吗?

  念佛─世尊乃是:应当供养的阿罗汉,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可化丈夫之无上调御士、天人师、佛陀、世尊。

  念法─世尊善巧地解说正法,当下就可以亲见法义,远离种种炽热的燃烧,不需要等待特殊的时节,即可走入正法中来,就自己的身心加以观察思惟,智者自当明了正法的殊胜。

  念僧─世尊的声闻僧伽,正向、直向、真向、善向。向须陀洹道,得须陀洹果;向斯陀含道,得斯陀含果;向阿那含道,得阿那含果;向阿罗汉道,得阿罗汉果。如是四双八士,才是世尊的声闻僧伽,应该尊重布施,殷勤供养;这是世间无上的福田。

  您知道佛陀的时代里,四众弟子都是这样念佛、念法、念僧的吗?希望您能认真地背诵,如有必要,找到善知识,请他为您详加解说。这样您才真的学会了「念佛」、「念法」和「念僧」。特别要请您注意的是「世尊的声闻僧伽」;巴利原文确实是用savakasango─「声闻僧伽」这个字,请您不要忽略了,这样您才会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该忆念的是声闻的僧伽。求那跋陀罗译师是个大乘人,他在翻译杂阿含经的时候,自然会把savakasango避重就轻地,笼统地译成「弟子僧」。要不然大家都依照世尊的教导来忆念「声闻僧伽」的话,那要置大乘师于何处呢?可是这么一来,这1564年来(435AD~1999AD),中国人就无法正确地学会「念僧」了,多么令人扼腕叹息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6-2008 02: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五、彼佛光明无量

  首先摘录本段经文重点:

  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二、「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故名阿弥陀。」

  三、「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

  在经文的前六段里,本经作者已经很有技巧地把修习禅定所常用的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赤遍、白遍,都融入故事中了。现在他要介绍「光明遍」了。当禅者克服了上篇中所提到的「声音的干扰」之后,心意已经渐趋平静了,当心意的专注达到某一个程度时,「光明」的境相(Nimitta)就出现了,禅者在这时候就可以专注于这个「光明相」,于是光明就会愈来愈强。有经验的禅者可以操控这「无量光明」的似相,变化其辉煌之色。然而没有人指导的禅者却会在此处堕入「虚拟虚相」,开始了无边无际的幻相之旅。本经的作者就在此处选择了「佛陀」,他把「无量光明」的光环,借着「似相」的操控,套上了「佛身」,让佛身发出了无量的光明,遍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位定中所见的「佛陀」就此称之为「阿弥陀」。这位定中所见的「佛陀」,他是永远不会入灭的,他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只劫的,定中的禅者随时都可以见到他的慈容,彷佛就像是他的子民一样,寿命也是无量无边的。其实,这段经文正是反映了人们对「佛陀」的长期思念─自从佛陀在库西那拉入灭后,佛弟子心目中就一直存在着挥之不去的,无尽的怀念,怀念佛陀的功德,更怀念佛陀的音容。现在借着定境中的「幻相」终于一偿宿愿了,不但是光明辉耀而且是万寿无疆的,从此不再饱尝思念之苦了。于是这个「光明遍」就此拟人化成为「阿弥陀」了。

  为了强调这个「光明遍」的殊胜,本经作者于是举证说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都是阿罗汉,也都陶醉在这个定境里。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就阿罗汉的境界而言,是不可能停留在这里的,因为如果停留在这里的话,那是连心意的本然之性都还没完全看清楚的。倒是新生的大乘菩萨们,比较有可能徜徉在这一片光明里,自认为这已经是最殊胜庄严的境界了。

  禅定的细节对于当代的净土信众来说,是相当陌生的,甚至不想去了解的。因为近代的祖师大德们都常以「发狂」或「发魔」来阻止信徒修禅,劝导他们只有「老实念佛」才是唯一可行、可靠的途径。如果祖师大德们知道「阿弥陀经」根本就是一部「禅经」的话,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哑然失笑?

  为了不让您太失望,我们来谈谈到底这「光明」的实质功能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才对呢?其实这「光明」是有助于离诸昏沈睡眠,消灭黑暗,及以天眼看东西的,这是依据「清净道论」里的记载来说明的。另外,更进一步地提醒您,千万别一味地陶醉在这一片无量光里,应该运用这光明来透视身体的真相,那才是正确的。您能了解吗?您认为祖师大德们能了解吗?


  二十六、皆是阿鞞跋致

  首先摘录经文重点如下:

  「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故事发展到这里已经是全剧的最高峰了,原来本经作者所要描述的极乐国土,就是阿鞞跋致所居住的乐土,他们永远不必再回到这个娑婆世界里来了。根据这样的描述,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了解,那是「净居天」,计有: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和色究竟天,五个净居天。尤其是「善见天」与「大善见王经」的传出,可能有些关连。从佛陀的教导里,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只有证得阿那含的圣者,才叫做「不还者」,永远不必再经过胞胎气血而回到这个苦恼的世间来。阿那含的圣者,仅次于完全解脱涅盘的阿罗汉,他们随着自己的果证─上流般涅盘或无行般涅盘或有行般涅盘或生般涅盘或中般涅盘,而往生于相应的净居天里,一直到他们证得完全解脱的般涅盘─阿罗汉的境界。因此净居天上住着许许多多的阿那含圣者,他们在人间时大多数都是比丘,只有极少数的在家人能证到这个果位。

  往生高级的天界─色界诸天,那跟本经作者所描述的禅定境界,确实是密切相关的。对于精修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而尚未完全解脱的佛弟子,他们相应的往生处,根据杂阿含经第866、第868、第869、第870经叙述如下:

  初禅者→大梵天或梵辅天或梵身天。

  第二禅→无量光天或少光天。

  第三禅→遍净天或无量净天或少净天。

  第四禅→因性果实天或福生天或少福天。

  阿那含→无烦天或无热天或善现天或善见天或色究竟天。

  依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的描述,对照中阿含的「念身经」,我们已经在本书「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那一篇中,证明了本经所描述的最高禅定境界是「第三禅」,也就是「遍净天」或「无量净天」或「少净天」的天界乐土而已,根本还没到达「净居天」界。因为这部经已经完全不作「无常」、「苦」、「无我」的思惟了,所以是不可能证到「阿那含果」,也不可能往生到「净居天」─真正的净土去的。因此他用了一个「阿鞞跋致」来模拟「阿那含圣者」;用了一个「极乐净土」来模拟「净居天」。这就是「净土思想」如何从「净居天」演化而来的历史轨迹,不知道您明白了没有?

  所以,原始佛教中真的是有净居天界的,净居天界中的阿那含圣者,也真的是不还生此人间的,但是却不是精修禅定就能往生的,当然更不是光靠「发愿」和「念佛」就可以往生的。这些我们留待后面再谈。

  本章里我们谈到了禅定与天界。一般净土行者受到祖师大德的影响,大都认为天界没什么,还是会堕落;却不知道要往生天界,尤其是高级的色界诸天,是何等不易。即使是欲界诸天─四大天王天、三十三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都需要多少持戒、布施的功德才能往生。如果您向往弥陀经里的第三禅天,那没有相应的禅定工夫是往生不了的。如果您向往真正的净土─净居天,那非得走入世尊的正法中来是不行的,因为必须要证得三果─阿那含果才能往生永不复还的净居天啊!这里请您记住,修得第三禅的人并不一定是阿那含,外道中也有人修得第三禅;遵行世尊正法而证果的阿那含,也不一定要修得第三禅;但是一般而言,阿那含圣者大都修得第三禅以上的工夫,至少也都具有初禅以上的水准。您如果热爱净土的话,希望您也能热爱禅定和世尊的正法,因为这才是真正相应于目标的具体、可行、有效的往生法门啊!

  至于本经所说的阿鞞跋致,也就是一生补处而成佛的观念是有所偏差的。遍读原始圣典,您绝对找不到世尊教人成佛的教导,因为那是不合逻辑而且荒谬的。所谓「佛陀」就是无人教导而自行觉悟「四圣谛」的觉者,也就是说第一个发现「四圣谛」的圣者叫做「佛陀」。现在「四圣谛」早已被佛陀发现,我们只要依照「四圣谛」去实践就好了,那里还需要去发现「四圣谛」,那里还需要去「成佛」。成佛,那是四圣谛消失了以后的事了。难道「四圣谛」摆在眼前您不要,您偏要等到消失了再自己去寻找吗?天下真有这么愚不可及的人吗?还是虚荣作遂,错把「佛陀」、「菩萨」当成了世俗的阶位,就像总统、行政院长那样,自认为都比「阿罗汉」的地位高,所以要做「菩萨」,要「成佛」。如果是这种心态的话,那真是一点也不了解「佛、法、僧」的功德了。所以从这「一生补处」的成佛观念里,我们再度看到这部经正是大乘初兴时,代表新兴宗教的一种新思潮,却早已偏离了佛陀的原始教导。您知道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4-6-2008 02: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七、应当发愿

首先摘录经文如下: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我们在史念原始佛法一书中已经提过,公元初年的时候,东、西方的人们都渴慕救主的降临,向往天国的快乐,期待永恒的生命。于是婆罗门教的薄伽梵、梵天、不生不灭的教义定型宣扬;大乘教的现在佛、净土、无量寿信仰陆续传出;西方的上帝、天国、永生的福音也开始传扬。东西方也有相似的理念,都强调信心、愿望、力行─婆罗门教为信心、专念、奉行;大乘教为信、愿、行;基督教则为信、望、爱。三者之间的交互影响,何其密切。

  由信仰产生愿望乃是很自然的事。但是愿望只是一个引导而已,绝不是发了愿就一定会实现的。重要的是实现这个愿望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否正确,如果方法有问题的话,那么再勤苦的努力也是白做工的。如果方法是正确的,那一定具有普遍性和重复性,任何人只要照这个方法做,一定都能达成心愿。如果别人都达成了目标,只有您没有,那表示您的努力不够,而不是方法不对。举例来说,您想到西方去留学,那里有浪漫的欧洲艺术风情,而且有雄伟典雅的建筑,处处流露出西方极乐世界的讯息,让您非常向往。那么,您光是每天睡前祷告发愿就能实现吗?或是您决定比照念佛的方法,每天念唱欧盟主席的名字“Mr.SOANDSO”七万遍,就能实现吗?或者您要来个“每日一信”,告诉欧盟主席,您是如何地热爱欧洲,就能感动他吗?我想您一定会说,这些方法都有问题。可行的方法是─我的学历证件、语文能力、申请作业、旅欧费用、生活习惯……等都符合留欧的条件了吗?如果先具备了这些条件,再配合愿望引导,立刻就水到渠成了。就像您已经有了一千万元,随时都可以发愿要买一台奔驰轿车。相反的,如果身无分文,却天天念着「我要奔驰」…,那不是要忍受长期渴盼的痛苦吗?所以经文接着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看吧!要往生西方极乐国土,跟要留学西欧果然是一样有条件的,要有「善根」、「福德」、「因缘」,您都有了吗?这那里是祖师大德所说的,只要一句「阿弥陀佛」就好了呢?

  如果您真心向往净土─净居天的话,那么接下来就要逐一列出「善根」、「福德」、「因缘」的细目:

善根─就是信根、念根、进根、定根、慧根,称为五种善根。

福德─见佛无厌足、闻法无厌足、供养僧众无厌足。(根据杂阿含第594经)

因缘─修持正法,断五下分结证得阿那含果。

具足这些善根、福德、因缘而往生净居天的人,根据原始圣典的记载,真的是不少。我们特别选了两个在家人的案例来共同勉励。

1.杂阿含第575经的记载。

质多罗长者病苦临终,亲友围绕,众多诸天也来拜访。

诸天:「长者!你应当发愿,以你的修为是得以作转轮圣王的。」

长者:「即使作转轮圣王,那还是无常、苦、空、无我的。」

………………………………(略)

亲属:「转轮圣王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诸天要您发愿?」

长者:「转轮圣王以正法治化。诸天知道有这么好的福利,所以特别前来教我发愿。」

亲属:「那您的心意决定要怎么样?」

长者:「各位亲友!我心里已作决定,不再经由胞胎受生,不再增加坟墓丘冢,不受血气。如世尊说五下分结,我不见有,我不自见一结不断;若结不断,则还生此世。」

  您如果有机会详读「质多罗相应」的各篇经文,您真的会吓一跳。在家人的修为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水平,甚至连比丘们所不解的问题,他都能够答得出来。像这样具足善根、福德、因缘的在家人,连诸天都要来劝他发愿作转轮圣王,但他发愿要到净居天─永不还生此人间。这才叫发愿啊!如果什么善根、福德、因缘都没有,也不知道,怎么发愿呢?要往生到那里去呢?仔细想想,光是一头热,一厢情愿,能成就得了什么呢?

2.杂阿含第594经的记载

有一段时期,佛陀住在旷野精舍。那时候,有一位旷野长者疾病命终,往生到净居天中的无热天,名叫手天子。……他因为想念世尊,所以前来谒见。……(略)。

世尊:「手天子,你以前为人时在这里所听受的经法,现在还能忆持不忘吗?」

手天子:「世尊!本来所受持的,现在完全都没有忘掉。本来在人间时所听闻而不太了解的经法,现在也记得起来。就像世尊所说的:『如果人在安乐处,比较能够忆持法义,而不是在苦处。』这真的是这个样子。就像世尊在阎浮提,种种杂类,四众围遶而为说法,彼诸四众闻佛所说,皆悉奉行。我亦如是,于无热天上,为诸天人大会说法,彼诸天众悉受修学。」

  从这一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往生净居天之后,还是继续进修正法,往终极的目标─完全的解脱、涅盘前进,也就是证得阿罗汉。

  如果您真的想要往生净土─净居天,那么不妨参考质多罗长者和旷野长者的故事,赶快走入正法中来,开发您的善根,培植您的福德,成就您的因缘吧!具备了这些资粮,您所发的愿才有真实的意义啊!您说是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6-2008 02: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八、执持名号

首先摘录经文重点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经文进行到此,才点出本经作者说法的对象原来是「善男子」、「善女人」,也就是「在家善信」。他把前面禅修的预备业处─十遍中的九遍,在此转而成为「十随念」中的「佛随念」。「十随念」跟「十遍」都是习禅四十业处的项目。他在前面的经文里,借着极乐国土的风光,让在家人从优美的诗篇里,间接地体会了禅定的离欲之乐─极乐。但是他可能觉得要在家人以「十遍」来做禅修并不容易,于是以「阿弥陀佛」来涵盖整个极乐世界的「十遍」,乃是最理想的方法,又不失为「随念」的「业处」。事实上,初修禅定的人,也都喜欢以「佛随念」做为预备禅修的业处,也就是在禅修开始的时候,先在心里「执持佛号」,让心意逐渐平静下来。因此经文中的「执持名号」确实不失为禅修的步骤之一,然而「执持名号」主要是在心里忆念;而且「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也是在定中显相。这在初期的弥陀信仰里都是这么说的,即使是在「无量寿佛经」与「般舟三昧经」里的念佛法门,也都是在心里忆持,而不是以口头称念的。本经在玄奘的别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里,就把“念”字译为「思惟」,亦即心念执持不忘。再来看看中国弥陀家族的第一代祖先 ─慧远,他也是以心念执持,在定中见佛的。想不到,到了公元528年,北魏的昙鸾依照世亲的「往生净土论」,开创了中国弥陀家族以口诵念佛的先河,从此历代祖师大德就风起云涌,竞相以曲调音声大作佛事,全然不顾律藏中的禁例—佛陀说唱诵经法有五过患,其中之一便是破坏三昧。念佛曲调一直流传到今天,音调更悦耳了,电子唱念机也出现了,原先「持名修定,定中见佛。」的本意已经荡然无存了。而这个原本要为在家善男子、善女人作为方便的忆念法门,反而成了「寺寺弥陀」的音声佛事了。试问在曲调音声的变化中,如何入于禅定?别说「安止定」了,就连「近行定」都有问题呢!如果心不安定,临命终时,即使诸天来了,恐怕也是无法沟通的,更不要说是「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了」。

  历代祖师大德们把「念」佛导入了「念」佛的方向,完全扭曲了本经的原意。因此不要说「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了;即使是「若一年、若二年……若七年」,要得到「一心不乱」恐怕是不可能的了!您知道「一心不乱」的意思吗?从最低标准来说,那是指初禅的「心一境性」,也就是心意的集中程度达到坚定不移,不动不摇。您知道初禅的一项特征吗?那就是「言语寂静」。如果这样喃喃念个不停,何时能进入初禅呢?不入初禅,如何达到心一境性的「一心不乱」呢?我们的祖师大德们没想到这些问题,您想到了吗?这样念下去的话,别说真正的净土─净居天了,就是本经所介绍的第三禅天─遍净天、无量净天或少净天,都没有办法搭上线了。

  在「佛随念」的业处里,依然是要忆念佛陀的功德。您不妨从九项功德中任选一项,做为心意忆念的对象或主题─预备禅修业处(Prikama),帮助您「消除恐惧」、「启发信乐」、「平静身心」,准备进入禅定的世界里。念佛的功能就是这样,您千万不要把它漫无边际的吹嘘,说什么念一声佛可以「罪灭恒沙」,临终十念可以「往生极乐净土」……。佛陀可从来没这么膨风过,那是宗教文学家吹牛的。九项功德名号中并没有一项「阿弥陀」,阿弥陀如果做为形容词来形容佛陀的法身─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的光明无量无边,倒还无伤大雅,但是把它拟人化成为另一尊佛陀,这就不是佛陀的教导了。无论如何,「佛随念」在禅修里也只能开发到「近行定」,还是未到「安止定」的安乐境界的。因此,还是不能过份夸大了「执持名号」的功能,您说是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4-6-2008 0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九、十方诸佛

经文第十段到第十五段: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闪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本经作者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煞有其事地请出了东、南、西、北、下、上,六方诸佛,其实也就是四方四维加上、下二方共为十方诸佛,来为他的作品做见证。您千万不要因为他这么隆重和再三叮咛,就以为佛陀真的跟舍利弗尊者讲过「十方诸佛」的故事。那是大乘初兴的时代里,谁也不输谁,大家一齐来创作比赛的结果。大众部首先发明说:「青眼如来……在光音天」,末派又接着推出「东方七恒河沙佛土,有佛名奇光如来。」法藏部跟着说:「东北方有难胜佛」。说出世部说:「东方有Mrgapatiskandha……等佛,南方有Anihata…等佛,西方有Ambara佛,北方有purnacandra佛。」就这样,十方诸佛并出的思潮,引发了新兴的大乘信仰。正量部在本经里就洋洋洒洒地列举了六方恒沙诸佛,并利用此经广为宣导,唯恐在新时代的潮流里落后了。在繁华进步的商城里,思想眼界都要时髦,那肯谨守世尊的教导。后来的觉音论师,清净道论的作者,评论「十方世界有佛说」时,骂得好:「那纯属大众部的主观偏见」。

  如果本经作者除了基于文艺创作,而搜集或创作出这许多佛名之外,另一个可能就是定境中所见的光景了。前面说过,修习禅定的行者可先以十遍处或十随念之一,作为预备禅思的方便,正确的术语叫做「业处」。例如先以「佛陀」做为prikama─预备业处,慢慢地心意平静到某个程度,那个做为预备业处的「佛陀」,就不知不觉地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光明的境相,这光明是可以扩大的,就成了无量光。这时候,心意已经很容易产生种种幻相(Nimitta)了,如果本经的作者不会处理的话,他可能在这时候又想起自己所忆念的「佛陀」怎么不见了?于是「无量光佛」的幻相就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他面前了,这就是禅者面向西方,第一个出现的无量光佛─阿弥陀佛了。然后就像旋转万花筒一般,十方诸佛就陆续显相了。他真的看到了自己心目中的十方诸佛,但是是「虚拟实相」呢?还是「虚拟虚相」呢?根据阿罗汉的教导来作判断,这是充满危险的虚拟虚相,因为他处理境相的方式错了,他根本还没有让心意平静到足以进入「有分心」的状态,就开始大作文章了。更何况「有分心」还只是认识心意最初的状态而已,如果耽溺在这个极乐的境界里,仍然是错的,仍然对解脱起不了作用的。必须以「大念住」和「大智慧」并肩再进击,才能彻底摧毁烦恼的。所以说,即使本经是依作者的定境,忠实地撰写出来的,那还是「虚拟虚相」罢了。有关「虚拟虚相」,可以回头翻阅本书「亲见弥陀、观音」那一章。

  比较建设性的看法应该是,在「第三禅」的极乐世界里,请注意这里已经是色界里的梵天境界了,这时候的心境是以「四梵住」里的「慈心无量」最为殊胜了。我们宁可相信,本段经文的寓意乃是劝勉禅定行者,在第三禅的境界里要加强修持无量的慈心,让它遍满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乃至上、下无量无边的虚空界。而各方位里的恒沙诸佛,正是无量慈心的代表。您认同这样的寓意吗?建议您不妨精读有关修习禅定和四梵住的原始圣典,例如,杂阿含经第743经;相应部觉支相应第54经,就会了解作者的用心了。

          三十、不退转

  接下来的第16段和17段,已经没有必要再摘录全部经文了,因为大部份的名相和观念都已经解说过了。如果十方诸佛的名字都是新兴教派的新主张,当然就会越说越神奇了─甚至只要听到诸佛的名字,这些善男子、善女人都会得到一切诸佛的护念。连「皈依」、「相信」、「念佛」都不必了,只要听到「佛名」就行了,甚至还可以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

  这两段归纳起来,本经作者总共提出五种方便,可以得到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摘列如下:

1.闻是经受持者。

2.闻诸佛名者。

3.已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

4.今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

5.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

  我们辜且不谈这些神奇的方法是否具有可行性,其实我们已经再三说过了,「发愿」只是一个引导而已,算不得是个方法的。我们先来检验目标─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看它有没有问题。如果连这个主题都有问题了,我们就不必再讨论上述所摘列的五个子题了。

  什么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那就是「无上等正觉」的意思,也就是佛陀的九项功德名号之一。整句话就是说「不退转于成为无上等正觉者」,简单地说就是「不退转于成佛之道」。「成佛」正是新兴大乘教派的共同愿望,却不是佛陀的教导。遍读巴利和梵文系统的南北传圣典,都没有听说佛陀教导弟子成佛的,我们已经在「皆是阿鞞跋致」那一章里说得很清楚了─那是不合逻辑的。那么到底有没有「成佛之道」呢?当然是有的,否则「过去诸佛」、「现在佛」及「未来诸佛」怎么能成佛?那么什么是「成佛之道」呢?概要地说,那就是生生世世不断地追求真理,不断地尝试错误与失败,直到自行证知四圣谛而获得解脱涅盘为止,至于为什么能够无师自通而自行证知四圣谛呢?却是不可思议的。探询具体的成佛之道,是不是佛陀都要出生在王家呢?是不是都要结婚生子后才出家呢?是不是都要先拜外道为师呢?是不是都要先修习禅定到达「非想非非想定」呢?是不是都要经过六年苦行呢?是不是都要坐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成道呢?究竟是什么样的具体因缘让佛陀发现了「四圣谛」呢?……不知道,一连串的具体「成佛之道」都是不知道,因为「成佛」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世间稀有的事,弥足珍贵的事。您可别说佛陀是以「八正道」的方法证成佛果的,因为在佛陀成佛之前,这世间并没有人发现「四圣谛」,当然也就没有「道迹」可以追随,而是佛陀发现「四圣谛」并且把它教给我们的。既然如此,我们已经知道了「四圣谛」,为什么又要轮回千生万世去自行发现四圣谛—成佛呢?我们只要实践「八正道」就可以获得跟佛陀一样的解脱、涅盘。佛陀用了不知道多少个生生世世的努力,尝试了多少的错误和失败,终于在不可思议的因缘下证成了佛果,而我们却轻而易举地学到了「八正道」,就在今生今世,最多七次人天往返,我们就可以证得相同的解脱、涅盘,一如过去2500多年来的圣弟子们一般。您看,做为佛陀的声闻弟子有多么殊胜、幸运。为什么要被「成佛」的标签所迷惑呢?那只说明了您对「苦」圣谛并不了解,舍不得离开世间,宁愿千生万世的轮回,直到有一天,「四圣谛」完全消失了,再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去证知四圣谛─成佛。请问什么时候「四圣谛」会消失呢?不知道。请问要消失多久,才有第二个佛陀再发现它呢?不知道。据说(不可尽信)下一位佛陀名叫弥勒,大约要56亿年后才成佛。那能不能够轮到您呢?不知道。什么时候轮到您呢?不知道。为什么您要选择一连串「不知道」的等待,而把当下就可以知道的「四圣谛」摆在一边呢?难道您对解脱、涅盘毫不在意,只在乎一个头衔─佛陀吗?

  所以,公元初年,新兴的大乘教派所主张的「成佛」观念,并非佛陀的教导,因为成佛是不可思议的,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法可以遵循。如果要56亿年才出现一位佛陀的话,那这个方法就没有普遍性和重复性,成就的机率太低了─56亿年有多少有情众生在此生灭,却只有一个佛陀出现,我们不认为这样的观念有宣说的价值。我们所需要的方法是「世尊善巧地解说正法,当下即可亲见法义,远离种种炽热的燃烧;不需要等待特殊的时节,即可走入正法中来,就自己的身心加以观察思惟,智者自当了解正法的殊胜。」只要我们得到了「八正道」就再也不退转于解脱道了。与其把宝贵的时间用于前述五个方便,不断地受持、闻名、发愿,不如赶快力行「八正道」,断除三结—身见、戒禁取见、疑法,早日「得道」,必可达到「不退转」的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6-2008 0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一、五浊恶世

首先摘录经文重点:

「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现在,我们先来译述杂阿含第906经,大迦叶相应里的局部经文。

佛言:「如是,迦叶!命浊、烦恼浊、劫浊、众生浊、见浊众生,善法退灭故,大师为诸声闻多制禁戒,然而却少有人乐于学习。迦叶!譬如劫欲坏时,真宝还没消灭,已经有(仿冒的)相似伪宝出现在世间了,于是正法就渐渐消灭了,……如来正法,不为地界所坏,不为水、火、风界所坏。一直要到恶众生出世……他们把不是正法的偏说是正法,真正的佛法反而说不是正法;不属于戒律范围内的偏说是戒规,戒律所规定的却又说不是戒律的规范。用相似的文句来仿冒法味,大作文章,热热闹闹,如来正法因此就沈没了……」

  这是公元前500年左右,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里答复迦叶尊者的话,彷佛他已经预见了 500年后─公元初年时,新兴宗教的景象了:他们已经不重视戒律了,他们模仿经典的句法,也用「如是我闻」做为开场白,然后用生花的妙笔尽情地挥洒,充分地发挥个人的想象力,把虚拟的境界描述得生动而感人,迎合了广大世俗人的口味,于是鼓舞了感性的宗教文学运动,蔚成了时代的风潮。终至胆大妄为,竟把世尊真正的教导和声闻僧伽批评为「小乘」,更对世尊所制的戒律视若无睹,恣意践踏。于是,正法,果如佛陀所言,渐渐消灭了。这也应验了律藏上佛陀所说的,由于阿难尊者强求佛陀让女众出家,使得原本可以住世千年的正法,就只能住世500年而已,这所造成的重大损失真是难以估算。如今早已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五浊恶世,果然,众生反而难以相信世尊所说的正法了。

  由于秦始皇的残暴,囚禁了释利防等18位贤者,阻断了传统佛教的宏传,我们的祖师大德们完全没有机会看到原始的佛法。到了公元435年左右,真实的法宝被汉译完成时,中国已经全面浸润在大乘的流风之下了,再也没有机会开展真实的佛法了。就这样,真宝沈没在大乘的汪洋里,中国人竟然历经1555年之久,都不屑一顾。一直到公元1983年,印顺导师整编完成,才让真宝重现于台湾。公元 1989年的史念原始佛法里已经作了详细的介绍,不知道您注意到了没有?如今一幌又十年了,公元1999年的今天,我们再度呼吁您,法不相待,回头要及早。在这五浊恶世里,千万不要被天花乱坠的文字给迷惑了,千万不要以为只要是以「如是我闻」做为开始的,就一定是佛说的。如今信息这么发达,善知识的慧力已经大大地超越了我们的祖师大德们,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亲近他,听个明白,问个明白,想个明白,修个明白。我们没有理由再盲从了,这不是背叛师门,而是「吾爱吾师,更爱真理。」您知道吗?相反的,我们要把自己所知道的,想办法委婉地告诉我们的师长,期望他们也有机会走入佛陀的正法中来。您记得佛陀成正觉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谁吗?他以前的两位禅定老师,想跟他们分享他的成就,只可惜他们已经去世生天多日了。您有没有想到,佛陀既然有神通,也曾经到忉利天上去为母亲说法,为什么不运用神通力到天上去为以前的老师们说法呢?您可能不了解无色定,所以不知道,佛陀成道前的两位老师,由于禅定的功夫很高深,已经分别往生到「无所有天」和「非想非非想天」,而这两个天界的心识是不与外界连系的,因此无法沟通,「无法沟通」乃是最大的障碍。我们的老师们有些还在人间,但很可能也会「无法沟通」或「很难沟通」,您千万要小心,不要伤了老师也伤了您自己。祝福您,在五浊恶世中找到佛陀真实的教导。


      三十二、阇尼沙

首先摘录最后一段经文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结尾就跟开始一样不合理,开始的时候没有提到阿修罗,现在却跑出来了,那可能是写到一半的时候才想到的。但是诸天跟阿修罗在一起听法的机会,实在是微乎其微。不同的天界都不常在一起听法了,更何况天、人、阿修罗混在一起。我们从原始圣典中可以看到,佛陀对于诸天的教导大多是个别的。个人有个人的情结,个人有个人的性向;一个族群有一个族群的特性,一个族群有一个族群的兴趣,岂能一视同仁地大量灌输?更何况帝释天与阿修罗是对立的族群,怎会乐于共处一堂呢?所以全经只是宗教文学家的一篇创作而已,它是经不起分析的。

  其它的净土经典大致上也都是如此。我们再举净土三经里最慢完成的作品「观无量寿佛经」为例好了。它一直到刘宋元嘉年间,公元430年左右,才由僵良耶舍译出。中间有一段经文是这样编撰的: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您相信有这样的法门吗?如果您无法判断,那表示您还未具足正见,还没有得到法眼净。观经的作者已经把佛陀变成了超级的特技魔术师,竟从口中喷出「五色光」来,而且一喷之后,频婆娑罗王就成了阿那含。真的比「阿拉丁神灯」还要神奇了!那「五色光」一定比现代的雷射光还要神奇,它把频婆娑罗王脑子里的五种下级结使都用光线切割、清除干净了,才能证得阿那含。这情节真的又把我们带入了波斯神话或寓言的情境里,难怪当年这部经在安息一带还满流行的。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阇尼沙要出来澄清了,制止观经的作者不要乱说,以免误导了千秋万世的净土行者。

  现在就带您去听听阇尼沙怎么说的,请打开长阿含「阇尼沙经」或『人仙经』或巴利英译长部第18经“Janavasabhasutta”。我们摘译其中局部的内容即可。这是佛陀告诉阿难尊者的一段话:

「…那时,有夜叉的叫声传来:“世尊!我是阇尼沙。善逝!我是阇尼沙。”阿难,您知道这个高叫阇尼沙的人是谁吗?」

阿难尊者回答:「世尊,我从未听过这个名字。而且我一听到“阇尼沙”这个名字,毛发都竖起来了。我想,这个叫“阇尼沙”的,应该不会是一个很低级的夜叉吧!」

世尊:「阿难,在我听到这声音之后,立即有个夜叉以贵族的形象出现在我面前,再度喊叫着:“世尊!我是频婆娑罗。善逝!我是频婆娑罗。我现在已经是(倒数) 第七次再生为毗沙门天的眷属了。如是,身为人间的国王逝世以后,我现在成为天界中的非人之王了。七次人天往返,计有14次诞生,是我生命的(倒数)计数了……”……。」

  以上是根据英译巴利长部经翻译的。如果您阅读汉译长阿含的话,那就没有把「夜叉」译出来,很含蓄的译为「毘沙门天之子」。实际上,毘沙门天王就是夜叉之王。我们从长部第16经里已经知道,「Kus[]v[]t[]库沙和堤」是大光明王的都城,它的繁荣富庶就像毘沙门天的都城─阿卡玛达一样,夜叉众多,存粮充足……等等。「Suk[]v[]t[]极乐国土」就是由此演化而来的。详细可再回头翻阅「七宝池八功德水」那一篇。虽然,观经的作者以频婆娑罗王做为往生的男主角,是符合夜叉都城与极乐国土的描述,但是说他证得阿那就扯得太离谱了。

  您也许很失望,极乐国土的描述竟然是从毘沙门天的都城演化而来,而心目中的净土圣王竟然转生成为夜叉。但是您又错了,您千万别小看了夜叉,尤其是智慧高超又虔诚的夜叉天神。人间往往以「母夜叉」来揶揄女子,其实在杂阿含经里就有个母夜叉,叫做富那婆薮,曾经教导她的子女,静听世尊为诸比丘说「四圣谛」呢!他们内心的法喜并不亚于我们人类啊!只是他们之中,大多数是个性强烈,敢爱敢恨,爱憎分明罢了。就像我们人间,不也有很多霸道的人士,也有很多精明干练的女强人吗?频婆娑罗王在人间时是个强势的君王,以他的个性、脾气,转生为夜叉是相应的,并没有什么好失望的。尤其是夜叉之中,有些是归信三宝,热情拥护僧伽的;有些更是证得了须陀洹果,已经开始了七次人天往返的倒数计生了,值得赞许的。夜叉并不全是穷凶极恶的,我们应该要有客观的了解,毕竟他们也是属于天道的鬼神啊!

  另外,观无量寿经上也把阿阇世幽囚频婆娑罗王的事件描述得很悲惨;但是根据南传律典的记载,却全然不是这个样子。频婆娑罗王在侍卫逮捕阿阇世太子时,查明他要行刺的动机之后,就很壑达地让出了王位,让阿阇世当上了国王,如是而已。

  我们已经听完了阇尼沙的宣告,您是否对于净土经典的编撰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您宁愿相信这些故事呢,还是要走入正法中来呢?希望您能够「欢喜信受」真实的佛语,然后虔诚地「作礼而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6-2008 0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三、迎福寺

  故事说完了,从1974年走入弥陀家族,在 1986年发现真相,到1989年走出弥陀的光环,整整花了15年的时光;又再经过了10年的心境调整和观察,总共经过25年的反复思惟,才敢把这近 2000年来的真相铺陈出来。为什么要这么大费周章呢?只因为自己尝过「信仰破灭」、「偶像破碎」、「无可皈依」……的种种痛苦,不忍心看到弥陀家族的成员感受到「真相大白」的痛苦。真相是无情的,有时候甚至是残忍的─竟然要去否定自己的信仰、自己的老师和祖师大德,还要亲自去摧毁自己的偶像。这身心所要承受的压力和煎熬有多庞大?如果不是对佛、法、僧三宝的净信已经不动摇,岂能无畏无惧?然而对于尚未能走入正法中来的法友,要何去何从呢?因此十年来,一直盼望原始佛教的园林精舍能在台湾建立起来,突破2213年来(214BC~1999AD)秦暴政的禁锢,让中国历史上被摧毁的上座部僧伽(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似仍有上座部僧伽,但未受汉族重视。)出现在台湾,成为真实的皈依处。然而,人微言薄,竟连现代给孤独长者都还没找到,更别说是园林精舍了。破坏是容易的,建立正确的皈依处可不是容易的事,这就是10年长期思考的主因之一。

  然而,很幸运的,拜计算机网络科技之赐,10年来的心愿已经初步实现了。在公元1999年5月29日佛诞纪念日(卫塞节),一个属于华文世界的,原始佛教的网络园林精舍─迎福寺,已经建立起来了。里面有四双八士乃至阿罗汉的肖像,让您瞻仰。寺内目前有三部典藏:

第一部─透过历史的轨迹,让您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教。

第二部─循着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的修习轨迹,是正法的精要。邀请您走入正法中来。

第三部─让您认识真实的僧宝─四双八士的修行生活及其道、果、涅盘的成就。

  以上分别就佛教、佛法、僧伽作了明确而真实的介绍。对于刚刚走出弥陀光环的人们,应该是一个很值得做为心灵皈依的园林精舍。另外,寺内居士林的留言板或许可以提供法友一些鼓励和安慰。

  「迎福寺」命名的意义是「迎僧纳福」。因为世尊的声闻僧伽既然是「世间无上福田」,只要我们把「圣僧」迎请到台湾来长住,那么「无上的福田」就会在台湾被开拓出来,所以称之为「迎福寺」。英文名字是:“Web Monastery for Greeting Sangha&Merits to Taiwan.”盼望下一个世纪里,现实人间的「迎福寺」也能早日在台湾建立起来,做为台湾信众们长久的皈依处。

  在此,要谢谢协助建寺的三位护法Anderson,Charlesand Gus。同时也欢迎您的拜访,愿三宝庇护您以及您的老师和家人幸福安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6-2008 02: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重点? 。。。
很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6-2008 04: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了。。其实无论是善念或恶念都是使我们轮回的根。过不在念头,而是我们本身执着于念头。若我们能时时察觉自己的念头,就不会被外界所影响了。我们凡夫一刹那就有几百个念头,不要说什么一念不生,能不能发现自己现在的起心动念都是个问题。所以佛才叫我们念佛,参禅等等。当我们在禅定的境界当中时,我们的心便比平时清静了不少,所以能察觉自己的念头。但还有很多微细的念头是很不容易被发现的。所以念佛法门看似愚昧其实却是暗合道妙。本来一天到晚打妄想,现在一天到晚念佛,你把轮回的根都转成成佛的种子了。还有一个无比殊胜的机缘,你参禅也好,密宗也罢,若没有证到阿罗汉的果位,一个轮回后你就什么都不记得了。你若肯念佛,愿往生,一生西方,你不会再轮回。其实无论是什么法门,它都是通过戒定慧三无漏学来证道,只是方法不同而已。所以最重要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法门。

古德学佛 唯为生死 今人学佛 只作高谈

不念佛生真信切愿,而想凭自己的修行证到脱离轮回,试问有多少人能够做的到?即使有,也绝对不会是像你我这样一天只修几个小时的人所能做到的。若佛不说念佛法门,我们这些业务缠身,没事上网哈拉,五欲没有一样断的了的人也只能是学佛种种善根而已。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6-2008 05: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en1988 于 4-6-2008 04:09 PM 发表
看完了。。其实无论是善念或恶念都是使我们轮回的根。过不在念头,而是我们本身执着于念头。若我们能时时察觉自己的念头,就不会被外界所影响了。我们凡夫一刹那就有几百个念头,不要说什么一念不生,能不能发现自己 ...

理智一点点,理性一点点,在思考一点点,你就会看到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6-2008 05: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6-2008 02: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江南烟雨 于 4-6-2008 02:46 PM 发表
重点? 。。。
很长...


重点?学佛后发现走冤枉路,后来回归佛陀的正法道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6-2008 05: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h_pang 于 6-6-2008 02:44 PM 发表


重点?学佛后发现走冤枉路,后来回归佛陀的正法道路。

里面有时可以看看禅修业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6-2008 05: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随便看了一下,觉得此书作者不了解阿弥陀经,从字面上解释,只会钻牛角尖.
听说他现在正钻着南传佛教的牛角尖,希望他不会出书来攻击南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6-2008 05: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9# 花生包 的帖子

我觉得此人是自大狂,只有我对,你们全部都错那种人.

我以前有一个讲师,他问我们问题,就算我们从书上念答案给他听,他都不接受我们的答案,说我们错.鸡蛋里挑骨头,挑完三四个人的鸡蛋后,他才长篇大论他的答案. 我靠,他的答案还不是和我们的差不多一样.

就算你给他再好的论点,他就是会强词夺理说你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6-2008 08: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笨陈 于 6-6-2008 05:42 PM 发表
我觉得此人是自大狂,只有我对,你们全部都错那种人.

我以前有一个讲师,他问我们问题,就算我们从书上念答案给他听,他都不接受我们的答案,说我们错.鸡蛋里挑骨头,挑完三四个人的鸡蛋后,他才长篇大论他的答案. 我靠,他 ...


你会这样说是因为你还不能放下以前的包袱。一个已经满的杯子是不能在装水的,就算以前装的是毒药水。

作者用了20多年才决定把真相写出来,就是考虑到有你这样的人,不过为了更多能看清事实的人,作者敢敢的写出真相,真是难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11-2024 12:25 AM , Processed in 0.12351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