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逸笔草草

我的个展四月十六。甲州培风中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4-2009 06: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楷法不科学,从王羲之,就到赵孟 兆页 好了,那一个不是从楷法出发,然后才有他们的行草??

如果楷法不科学,那楷法就随着帖派占据了古典书家中最为经典的时代.

如果楷法不科学,在手笔时代的成千上万的文人,还苦苦这样恋着楷法?倒不如回到隶,唐玄宗就是一位隶书高


手,可是当时的文人还是写着楷法,为什么?

如果楷法不科学,在清末魏碑的盛起,为什么还有许多书家对帖如此执着?

如果楷法不科学,为什么大家现在还在学楷法?



兄别气, 那段文是李先生说的, 不是小弟说的!  小弟觉得有点道理, 小弟也很喜欢魏碑。

      最近忙着收集学魏的资料, 小弟也试过用唐楷的方法写魏碑, 体会到用楷法写出的字切少了魏碑的沉、

      重、实、古雅、魂魄等等。小弟唐楷的法度把魏压死了。用唐楷之法写出来魏没有气势。

       魏碑保存不少隶与楷但它的楷並非像唐楷笔画那样工整。

与兄交流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 吉隆坡有位朋友写魏碑取法郑文公碑, 写得相当不错

     但不是用唐楷之法的, 魏碑造像记有很多点与方笔, 如果有楷写方笔与点会很吃力,

     写出来的效果不强, 老师有听过写方笔的点用切, 用切锋切入然后翻毫再出锋吗?

     写出来的效果很好, 实、方、尖 ( 三角形的点),写竖用切锋切入翻毫后向下行笔,

     写出来的竖比用楷法的竖有力够方够实。

小弟天份有限, 在练但不是很成功!  多交流。

发一张好友写的始平公,图片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4-2009 11: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读完了你帖子后,从整体来说,我还不知你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所以,我从一些较小的范围,说说个人的观点.(纯属交流)

(只能用篆隶之法, 不能用成熟的唐楷基本为法, 魏碑是隶的变体所以应该多用隶意来写魏碑, 这才是真法。)

竟然魏碑不能用楷法来理解,而要用篆隶之法那把魏碑放在楷书里就很奇怪.

就直接把魏碑归属隶书就好,如许多简牍那样.

作为从隶到楷的书体演变中,魏碑还未成熟,多多少少殘留了隶书的一些特征,这是必然的现象,但不能因为就断定说学习魏碑就一定要用篆隶来理解.


感谢草草老师以上的回复, 隶本来就含有篆法,

      汉碑时期的隶已成形, 唐朝楷已成形。魏体在书法史上是楷, 但也不一定要用唐楷的用笔来表现,
   
      隶书多横势,突出了横画的作用。增强了左右运动,有翩翩欲飞波澜起伏之状。

      他的弱点就是失去了纵向的立势,缺少支撑感。
   
      篆书恰好是弥补这一缺憾。

      书法是一种个人情趣,是每个人的情感载体。

      既然是一种个人的情感载体,在临摹中就要有所选择。

      每个人的选择不同就构成了书法的多样性。

      隶书的用笔多为含蓄,含蓄是隶书反映出古穆、庄重的主要元素。

     这也是承袭了篆书的主要原因。

     隶书的含蓄多反映在用笔的藏锋和结体的端和上。

     魏碑與唐楷在書寫上的情緒度不同,寫魏碑要帶入較多情緒節奏,

   老师可想想宁静致远这四字,你跟我一样书法相信都写了很久, 对吗?


     老师写的一些书体都比小弟强。 你与小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广推书画你我都站在幕后。

     我是来交流的, 不是来批评你的。

     交流而已!

     交流所谈是我个人的想法, 请老师多多包涵!






[ 本帖最后由 jc3032 于 21-4-2009 01:02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4-2009 10: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JC兄 的回帖.

最近我能上網的時間很少,為了要把一些較複雜的問題說清,但又時間關係,不只沒有說清楚,反而還讓你覺得語氣稍重(自己也這樣覺得),實在的抱歉.

昨天,回去稍為想了一點.現在與你分享,小弟的拙見.

首先,我覺得 JC兄 临帖,喜欢用楷法,篆隶法来临魏碑,当然这是很个人,我认为这里没有对错的问题.

但我个人却喜欢,临什么帖就以他为主,比如说临郑文公碑,就以郑文公碑为主,他是一个完整的风格,我临的时候,重点就是要理解和掌握他的笔法,结构,最后才是他的审美感觉.

关于,郑文公碑是不是有隶书的特点,那只是在临习的过程中一个参考而已.

当然,有些人把这个参考放大,也是可以,那是个人的临摹过程中的思路.

再说,如郑文公碑和张猛龙碑,两者虽然同属魏碑,但其差异度却相当大,你不能用郑文公碑的笔法来写张猛龙碑,反之亦然.(如你贴上来的造像记的笔法,就很难写郑文公碑,但却可以来写张猛龙碑,因为它们的差异度不大)

同样的用成熟的(唐)楷法和隶法来写上述两者,也会出现一些茅盾.

就算是小孩的字体,事实上都有他们自己的规律,

说得玄一点,就是万物都有它们的自身的规律,问题是你能不能理解它而已.



(老师有听过写方笔的点用切, 用切锋切入然后翻毫再出锋吗?

     写出来的效果很好, 实、方、尖 ( 三角形的点),写竖用切锋切入翻毫后向下行笔,

     写出来的竖比用楷法的竖有力够方够实。)

先说这个问题,其实也很简单,这是赵之谦的笔法,只是赵之谦写得不那会尖而已,何故?太尖会让线条在视觉上呈现薄得效果, 兄所临得造像记就有这种感觉了(得罪了).所以赵之谦很快就解决这个问题,第一起笔稍重一些,但又不能太重手,过了就没有方笔的效果,这样很难掌握,所以赵之谦就用浓湿墨来补助,这样一来就能运用自如了.

[ 本帖最后由 逸笔草草 于 21-4-2009 11:08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4-2009 11: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时再说我的一些很个人的观点.

一直以来,我个人就认为在书法上,临摹不是我的目标和终点.

在书法上,创作才是一个重心.

如果,临摹不能有效的提升创作,那多什好的临摹,最终总是留下遗憾,对不?

因此,在创作的位置上思考,临摹其实不能有太多的设限和教条.

因为有时候,临摹其实已经不是临摹了,它可能是创作前的一种热身,也可能是创作前的一种探索,也可能是创作前的一种想象,它有很多的可能.....

我们看王鐸,他就留下了很多这样的临摹,目前大多数人都以意临来解说,但我个人就认为它是一种创作前的临摹,或许更准确的说,是一种创作前的惯性行为.

当然我们也可以参考何绍基,伊秉授,吴昌硕.......

我的拙见就千先写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4-2009 12: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草草弟言论可不草率,从多方面判断学术,学习了。

很好的讨论,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4-2009 02: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的草草老师回复非常, 我赞同没有错或对之分!

郑文公多圆笔, 造像记多方笔, 张猛龙有方笔, 可见得学习方法是更定不一样。

最近忙, 暂时交流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4-5-2009 10: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十七帖.之一



临.十七帖,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 本帖最后由 逸笔草草 于 6-5-2009 11:34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5-2009 10: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09年临的颜体,东方画赞。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99 收起 理由
林绍胜 + 99 很有古意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3-7-2009 11: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好久都没有处理,已经抛了八千里路已外了。

主要是自己近来很少临帖,以写作品为主,

另外,大家都好像没有回应和关注,渐渐就被忘了。

现在贴上近临的董美人墓志,

请大家交流和指教。

第一次比较用心来临此帖,发现还蛮有难度,

可能久未临帖,退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7-2009 09: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称《美人董氏墓志铭》。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刻,原石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在陕西西安出土。为上海陆君庆官陕西兴平时所得,旋归上海徐渭仁。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上海小刀会农民起义战争期间,原石毁佚。徐氏拓本流传甚少,出土初拓本尤为难得。本站所选本分别为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藏本、日本三井文库、徐渭仁氏拓本。

    《董美人墓志》撰文者为蜀王杨秀,隋文帝第三子,董美人为其爱妃,病逝时年方十九,杨秀撰文以表哀悼。

    隋人书法,承北魏书体,下开唐朝新风,是南北朝到唐之间的津梁,《董美人墓志》堪称隋志小楷中第一,属历代墓志的上品,开唐代锺绍京一路小楷之先河。其书法布局平正疏朗、整齐缜密,结字恭正严谨、骨秀肌丰,笔法精劲含蓄,淳雅婉丽。从字体面目看,楷法纯一,隶意脱尽,已与晋人小楷、北朝墓志迥别,但是部分地可以看到外方里圆、华美坚挺的笔致,给人以清朗爽劲,古意未漓的感觉。清罗振玉对其评价很高:“楷法至隋唐乃大备,近世流传隋刻至《董美人》、《尉氏女》、《张贵男》三志石,尤称绝诣。”学习此志者,可祛尘俗气也。

(书法空间。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7-2009 1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您是一次过写的吗? 有什么办法可以锻练呢?

行草不计,楷书而言,我平常写上30来字就累了,写上50字就连手也抬不起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7-2009 11: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ywuneng 于 16-7-2009 12:22 PM 发表
您是一次过写的吗? 有什么办法可以锻练呢?

行草不计,楷书而言,我平常写上30来字就累了,写上50字就连手也抬不起来了。。。。


先谢谢你的回应。

确是一次写完的,同时写完两张,另一张是大字,费时大约两个多小时。

像你的情形,才30字左右你说觉得的累,

个人觉得第一是你可能兴趣和集中力不足,

如果不是,很可能性就是握笔的方法和使力的技巧不对了。

古代有许多职业抄佛经的“经生”,一天必须写上千计的小字,

没有正确的方法,是很难完成。

所以我们往这方面来想,从中调整自己的方法,

比如说的握笔姿态的舒适度,使力的恰当,还有运笔的动作不要太多

当然还有如毛笔的质地,墨的浓淡干湿等等。。。。。。

都会影响你速度和量度,更加会直接影响你创作的发挥。

个人经验,不一定对,纯属交流。

再贴一张,同一时间写的大字  临。董美人墓志。

玉扣纸,四尺全开。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90 收起 理由
林绍胜 + 190 骨感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7-2009 1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提醒,自己应该也要好好观察一下了,智永的千字文(草)我倒可以一口气写下来,花上3-4小时左右,咋楷书就慢吞吞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7-2009 12: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ywuneng 于 17-7-2009 12:33 PM 发表
谢谢提醒,自己应该也要好好观察一下了,智永的千字文(草)我倒可以一口气写下来,花上3-4小时左右,咋楷书就慢吞吞了。。。。。


你能写智永千字文,写上它三四个小时,

而写楷书却不到30~50个,

会不会是你写楷书时使力的方法和写草书的方法不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7-2009 0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您说对了,今天一面写一面观察,才写楷书时手指捏管太用力了。。。。。但试着放松时,笔划会有少许颤,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调整吧。。。无论如何,是学到了新东西,谢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7-2009 11: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必对我言谢了,我只是跟据你所提供有限的资料来猜测罢了,

是你自己去发现问题,如果你不去写不去想,大家讲过就算了。

我个人的经验是,

因为在我国很多人写书法(尤其是写楷书)都是把笔握的紧紧的,

写得非常用力,也许认为用力写所写出来的字就有力。

这样的握笔法如果成为习惯,当要要去学写行草时,就会相当的吃力,

我们可以发现,尤其是在我国,能写把小楷写得好的书家有几位?

握笔法有问题。太紧,手指不能松动,只用腕来运笔,当然不能写细线条。

用力的方法有问题。写小楷是要稳但动作要准而快,过于用力就不能太快了。

还有就是笔的选择。写小楷笔一定要精,也许不一定要贵,但笔锋一定要尖。

墨一定要好,宿墨棵粒太大,会影响小楷的线条。

纸不能太吸水。

写上个经验,大家可以交流。

[ 本帖最后由 逸笔草草 于 30-7-2009 10:58 AM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90 收起 理由
林绍胜 + 190 好分享,上了一课。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0-7-2009 11: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贴上我涂鸦的习作。

先临唐寅的落花诗帖,后又涂上了几行小楷,皆为涂鸦戏作。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00 收起 理由
林绍胜 + 500 好笔法。刚从台湾回来,抌搁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7-2009 1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逸笔草草 于 30-7-2009 11:02 AM 发表
贴上我涂鸦的习作。

先临唐寅的落花诗帖,后又涂上了几行小楷,皆为涂鸦戏作。




http://i290.photobucket.com/albums/ll247/panghengk ...


好缥致。多叫人动出凡尘的小楷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8-2009 09: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李小文 于 31-7-2009 12:08 PM 发表


好缥致。多叫人动出凡尘的小楷啊!!!!!!


惭愧,惭愧。

与古代书家比起来,我的小楷不算什么。

只是今人都不善小楷,所以才敢放上来献丑。

真的要谢谢你,李兄。

谢谢你的鼓励,至少我微不足道的努力还是能被认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8-2009 07: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喜欢这一副,小楷的穿插其中令整体的感觉丰富了起来。。。而且临的也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9-9-2025 06:21 AM , Processed in 0.177444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