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8-3-2014 02:15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無為被解釋為那麽深奧,倒不如以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来解釋更為清楚。
小德川流,其作為是很容易看到的。是屬於[有為]的作用。
大德敦化,其作為卻不容易被察覺到了。用之取之而不自知。是屬於[無为]的作用。
所以在道德經里,[無為]一般是指出道的自然运行,聖人的教化,以及为政。這些都属於大的德。
所以,若比喻父母及兒女的對待。這有如大德[無為]和小德[有為]的相對比喻了。
對不?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3-2014 03: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洪七公 发表于 28-3-2014 02:15 PM 
無為被解釋為那麽深奧,倒不如以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来解釋更為清楚。
小德川流,其作為是很容易看到的。 ...
嗯,如果单单从道德经的角度,无为只有出现在政经方面的论述,也就是用来治国和平天下。孝顺和教养其实是我个人的衍生性看法,在道德经里没有这方面的论述。放在现在的社会,父母对子女的爱还可以看到无为的影子,但是说到子女对待父母的话,要做到“无为”就需要教导和学习了。至于大德和小德,在道德经里是没有这方面的论述的。如果根据道德经第二章的看法,大小只是相对世界呈现出来的概念而已,不需太过在意。其实无为也不是很难理解,你身体里的所有运作也是一种无为的表现,你以为你活着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其实不然,只是你感觉不到它们的运作而已。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3-2014 04: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洪七公 发表于 28-3-2014 12:04 AM 
孔子的故事是現代人所寫的嗎?
沒有證明孔子問禮前,孔弟子不甘,對不對
嗯,道德经里的确是有易经的影子。易经里的“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和道德经的论述非常接近。以下是百度百科的相关说明,可以作为参考。 
《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里的以是指“用”的意思,总体意思是君子要懂得顺应天道,懂得承载包容。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3-2014 04: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洪七公 发表于 28-3-2014 12:04 AM 
孔子的故事是現代人所寫的嗎?
沒有證明孔子問禮前,孔弟子不甘,對不對
稍微补充一下,古语有云:“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前面四字出自老子,后面四字出自易经。这句话说明了易经和道德经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而易经比道德经早,所以间接说明了道德经受到易经某种程度上的影响。
|
|
|
|
|
|
|
|
发表于 28-3-2014 05:16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cwch24 发表于 28-3-2014 04:34 PM
稍微补充一下,古语有云:“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前面四字出自老子,后面四字出自易经。这句话说明了易经 ...
去Wiki一下,
《易》原有三種版本:《連山》、《歸藏》和《周易》[1],但《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一般所稱《易經》即源於〈周易〉發展而來。
《易經》包括狹義的〈周易〉與〈易傳〉。〈周易〉分為《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相傳是依循周文王主編《易》的著述而來,成書大約在西周時期。由於隨時代演變,〈周易〉文字含義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已經不便讀懂,因此春秋戰國時代的人物撰寫了〈彖傳〉(上下兩篇)、〈象傳〉(上下兩篇)、〈繫辭傳〉(上下兩篇)、〈文言傳〉、〈序卦傳〉、〈說卦傳〉、〈雜卦傳〉等篇章用以闡述、解釋〈周易〉,統稱「十翼」,後世又稱為〈易傳〉列入《易經》。《易傳》相傳為孔子所作[2],但也有學者認為是集體創作。
《易》最早并無文字解說的,它只有卦。
但后人怕他人不容易了解,所以又加了辞象等的解意。
|
|
|
|
|
|
|
|
发表于 28-3-2014 05:17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书·艺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此说最为汉儒接受,《周易乾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三圣”、“三古”之说简而言之,即:上古时代,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马”,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并仰观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时代,姬昌被纣囚禁于羑里,遂体察天道人伦阴阳消息之理,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时代,孔子喜“易”,感叹礼崩乐坏,故撰写《易传》十篇。而在宋朝之前,对于重卦者多有疑义,一者王弼认为伏羲画八卦之后自重为六十四卦,二者郑玄认为神农氏重卦,三者孙盛认为夏禹重卦。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3-2014 05: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洪七公 发表于 28-3-2014 05:17 PM 
《汉书·艺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此说最为汉儒接受,《周易乾凿度》有云:“垂 ...
嗯,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根源,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广,可以说是当时人民生活的指南,所以后代论述都有它的影子。当然在这个演化过程中,各家学说当然是各取所需了。我本人是没有真正看过易经,很厚,很难理解。 
|
|
|
|
|
|
|
|
发表于 28-3-2014 05:45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想說《易》在太古時期并不文字的,它只有卦。
《周易》加了文字解說唯恐后人不明。
所以在當時文字相似互用并沒什麼。
《易》或《周易》是華夏的古早經文。包羅萬象。
后來的醫書,經文,兵書等沿用《周易》的文字句子并不代表它們完全出於《易》。而是借用《易》的理,加深在各家醫書经文兵書等的学說上。
可以說是引用。
但若说是源自《易》那就很茏統了。
那什麼四書五經奇門雜書无為等都源自於三易了?
所以,我認为只是[引用]《易》的理在某學說上,包括道德經亦如此。
不能完全說各學说完完全全源於《易》。
對不?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3-2014 06: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洪七公 发表于 28-3-2014 05:45 PM 
我是想說《易》在太古時期并不文字的,它只有卦。
《周易》加了文字解說唯恐后人不明。
这样说也算合理,毕竟道德经不是直接从易经来的,但是它的思想肯定是受到易经的影响。 其实真要研讨,儒家其实也受到道家蛮多的影响的,只是被可以忽略了。我个人觉得,学习这个东西,不必太在意学说之间的归属,毕竟学说之间常常都有共同互补的特性。我想,最重要的是,这些论证想法对我们自身的价值体系所产生的正面影响。 
|
|
|
|
|
|
|
|
发表于 28-3-2014 06: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8-3-2014 07:23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房学韬 发表于 28-3-2014 06:53 PM
哈~
不用那么复杂呐,
呵呵 复雜不因由你起?
你這楼,叫化倒是赞同的。
得空來坐坐,阿門。 |
|
|
|
|
|
|
|
发表于 28-3-2014 07:38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cwch24 发表于 28-3-2014 03:16 PM
嗯,如果单单从道德经的角度,无为只有出现在政经方面的论述,也就是用来治国和平天下。孝顺和教养其实是 ...
無为,從道德經看只是爲政?。。。去看看第二章。
大德小德,去看看三十八章。
大小確是相對的。道德经對大與小也有一定概念的。強名曰大,字道。
我也先到此,好了。
無為,就沒其它解說了嗎?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3-2014 07: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3-2014 07: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8-3-2014 08:10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cwch24 发表于 28-3-2014 07:59 PM
没关系,很多人看古文都有可能会不小心断章取义的。 你也不要觉得羞愧,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的。 :lovelin ...
強名曰大,是因為大象無形。 |
|
|
|
|
|
|
|
发表于 28-3-2014 08:19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cwch24 发表于 28-3-2014 07:55 PM
起初我也觉得第二章讲的是个人的修养,但如果你看全文的话,你会发现“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 ...
2章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3章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3-2014 08: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洪七公 发表于 28-3-2014 08:10 PM 
強名曰大,是因為大象無形。
哈,那这个是大小里面的“大”吗? 
|
|
|
|
|
|
|
|
发表于 28-3-2014 08:21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cwch24 发表于 28-3-2014 07:59 PM
没关系,很多人看古文都有可能会不小心断章取义的。 你也不要觉得羞愧,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的。 :lovelin ...
聖人無为,第二,第三,六十四,七七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3-2014 08: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洪七公 发表于 28-3-2014 08:19 PM 
2章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3章
所以才说是断章取义咯。硬硬把中间一句抽出来的话,你恐怕自己也看不懂这个无为是什么来的咯。 呵。。 
|
|
|
|
|
|
|
|
发表于 28-3-2014 08:25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cwch24 发表于 28-3-2014 08:21 PM
哈,那这个是大小里面的“大”吗?
叫化不和你作口齒之爭。
即然提昌道德经,那要記得要大智若愚,要有量,卑,才能讓人信強。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