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2-4-2009 02: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清朝政策对服饰完全没影响是错的,你也不敢回答吧。
我從頭到尾要強調的是政府對於服飾的影響力很小。沒有說完全沒有影響力。
如果你要說我完全否定,那麼你就是錯的了。
首先你怎解释汉服在清绝迹,清代政府也许没能力规定百姓穿什么,但绝对有能力禁止服饰,这从清朝成功令汉服在一般民间绝迹反而和尚道士因在满清对十从十不从的规定之外而保留汉服完整的元素,说清朝对服饰完全没影响力这绝对是错的。
同上。如前所言,要看的是政策的執行面,而不是紙面上的文字。
证据?我也说很多次了,但也被你忽略或以例外法排除掉。
你的證據沒有辦法支持你的說法,因為你說的很多只是紙面上的東西。你沒有看到我一直在否定你的論點嗎?
把它放入整體來看,它就是一個例外了。
眼界放大點。
刘震宇的《佐理万世治平新策》一书,抒发了“更易衣服制度”的观点,被乾隆发现,认为他大逆不道:“刘震宇自其祖父以来,受本朝教养恩泽已百余年,且身到黉序,尤非无知愚民,乃敢逞其狂诞,妄訾国家定制,居心实为悖逆”。为打击与他有同样思想的人,拿他开刀,以儆其余“将其处斩,书版销毁。也证明了易服是有实行的。
又是回到了實際施行的問題。
劉震宇所說的東西是針對國家政策,為了維持政策的完整,他被拿來開刀就不稀奇了。這裡談的是政策面﹝他討論的是政策﹞,而沒有涉及到民間的施行情況。
太平天国奉天讨胡檄
夫中国有中国之形像,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犬也。中国有中国之衣冠,今满洲另置顶戴,胡衣猴冠,坏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这也证明了易服是有实行的。
如果你看的懂所謂十從十不從的背後意義,你就知道所謂的易服只是限於上層。
你的所谓证据是无法让大家看得到的证据,书里面的文章你都没放上来供大家验证,
我已經提供你作者名字和書名,這是標準的學術界做法。這就像告訴你食物放在什麼地方,要吃的話自己去拿,而不是一定要送到你的嘴裡。你自己沒有辦法拿到書,竟然怪別人喔?
所以你喜欢怎说就怎说,易服确有实行,如硬要为了驳到我而忽略这史实,
實際施行的程度有多大?請回答這個問題。
[/quote]我无话可说,嘴炮我是不够你我承认[/quote]
又一個抹黑喔,請快點說出我怎樣嘴砲了喔~
如果你要說清代的更替服飾法令有影響,當然是可以成立。因為你用的是二分法,就只有兩個選擇︰有和沒有。在這樣的情況下,當然都會有了。因為即使它只是一紙空文,也會因為它曾經頒發過而存在,因此他有影響。
但是就如我說的,影響當時更替服飾與讓人們能夠接受服飾變化的是流行文化,而不是政府。政府對於服飾的影響力並不大。
從當時的各種條文來看,可以知道當時第一批必須要更替服飾的人是知識份子與政府有直接大量接觸的人。因為為了與官方維持關係,必須按照他們的要求辦事。而且他們大多是屬於上層社會,在經濟上也有這個能力馬上更換。但是在一般民眾之中,他們不需要跟政府大交到,因此不需要換衣服,而且也因為經濟能力的關係,也沒有辦法換。
後來導致人們放棄舊服裝,主要是因為流行文化的影響。首先是領導潮流的人,也就是上層的知識份子,他們主要的穿著是新世代的裝束。而這種風潮也逐漸席捲了其他階層與社群的人,引起他們的仿效。
此外,在明代,窄袖等服飾就已經出現於民間之中,而且從明代開始,服飾潮流的迅速變化也有助於人們接受新款的服飾。另一方面,清代知識分子一改前代的潮流,從追求個人德性轉變成經世致用,從追求個人理想變成要服務社會。在這股思潮底下,許多知識分子以投身仕途為尚。由於主導流行文化的知識分子們加入官場,並且以身作則穿上政府規定的服裝,也導致人們以此服飾作為模倣的對象。
但是中下層社會之中,仍然有一部分人是不被影響的。這除了是經濟因素之外,也與無法追求流行服飾有關。也因此,在《康熙南巡圖》等畫中就看到了一些人仍然穿明代服裝的現象。
此外,看看後來乾隆在其畫像之中穿上所謂的明代士大夫的服裝,就可以作為一個證明。這樣的現象絕對不是一時興起,因為不論明清,皇帝都是人們的榜樣,並且絕對不可以身試法,不然這將會動搖整個政府的體制。
以下是參考書目︰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时期江南妇女的消费文化》(台北:三民书局,2005)。
Brook, Timothy,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Gerth, Karl, China Made: 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Na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Li, Lillian M., China’s Silk Trade: Traditional Industry in the Modern World, 1842-1937 (Cambridge, Mass. :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Pomeranz, Kenneth, The great divergence : China, 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Waley-Cohen, Joanna,The culture of war in China : empire and the military under the Qing Dynasty (New York : I.B. Tauris & Co 2006).
Susan Naquin and Evelyn S. Rawski , Chinese socie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 1987).
Ho, Ping-ti,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electronic resource] :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 ( New York : Science Editions, 1964).
Ho, Ping-ti, 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要看就自己想辦法,自己去找出我的破綻進行直接的攻擊,而不是一直喊說我沒有把內容PO上來云云,這樣的攻擊方式太弱了,而且根本就是死賴皮。如果在大學裡面,你這樣的態度早已經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