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8-12-2004 09: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跌倒了,請找找地上有沒有東西好撿
文/何南輝
一八九五年,德國渥滋堡大學的物理教授倫琴利用克魯克氏管做試驗,他將管子內的綠色微光稱為「X光」。
倫琴發現到如果讓X光接觸底片(十九世紀末期時照相機使用的是種厚重的方形底片),底片就會曝光無法使用,甚至於底片也不能跟X光放在同一個屋子裡,他放在實驗室抽屜裡的照相機底片也都曝光。
但是倫琴並沒有巷一般人一樣,氣憤的把曝光壞掉的底片丟掉,而是當曝光的底片拿到暗房沖洗,當他看到沖洗出來的照片中有把完整的鑰匙時,趕緊到實驗室查看。
實驗室的桌上有把跟照片一樣的鑰匙,這讓他發現到了X光能透過木桌照到底片,而部分的光卻被金屬製造的鑰匙擋住了。然後他進一步發現到X光能透過手指,留下骨骼結構的圖像。
倫琴明白了,由於骨骼比皮膚、肌肉等軟組織更能阻擋X光的穿透,他將可以利用此技術看到活人皮膚下的骨骼組織。
這個新發現,提升了醫學上的進程,醫師們再也不用透過手術的方式,才能得知病人身體內部的狀況,無疑的,我們可以說X光是人類醫學史的最偉大發現。
其實發明克魯克氏管的克魯克氏爵士,早在一八八O年做研究時,就曾發現到自己的照相機底片上有個「髒東西」,看起來像是手指的骨頭。
但是克魯克氏爵士的反應就跟你我一樣,他把「有缺陷」的底片寄回給製造公司,並附上一封信,將底片製造商痛罵了一頓,然後要求退款。這使他失去了一座諾貝爾獎。
親愛的,如果不小心或運氣不好跌倒了,請留意看看地上有什麼好撿的,千萬別急著站起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12-2004 01: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 很清楚的知道她不合適自己,可是更確定的是他不會主動說分手。
他只是耗著等著,直到有一天女生自己受不了忽冷忽熱、若即若
離的態度,或是等到年華老去不得不下決定時,自己選擇離開。
妳的主動離開,我沒有負心,反而是尊重與成全妳的決定。
2. 半年後發現,他居然可以跟一個只認識三個月的女生步入禮堂,
令她晴天霹靂,才明白他不是不想結婚,不是真的不婚主義者,
說穿了只是他不想跟妳結婚。
八年的愛情長跑比不上三個月的感情。
3. 這位故事中的男生是我的朋友,現在也已經結婚半年。
當他聽到劉若英的「後來」,居然會無法克制的流眼淚,想起
的是他交往八年的前任女友。
為什麼會難過,因為妻子身上有著前任女友的影子,
他才明白其實他喜歡的就是這種類型的女孩。
4. 可是人往往很矛盾,喜歡她的倔強與有性格,卻受不了她的嬌縱。
喜歡她的落落大方,卻受不了她的朋友一堆;
你愛她的小家碧玉,就不要怪她不夠大方;
你愛她的活潑大方,就不要批評她像花蝴蝶一樣。
戀愛談的愈長,結婚的可能性就愈低,
所以有時候戀愛的長度與結婚的可能性成反比。
5. 喜新厭舊是人性,日子久了,會結婚不是為了愛情,而是責任
感的驅使。婚後的他才慢慢的發現,當時的那一段感情其實不
是不愛,是時間太久了太長了,把愛情給磨掉了,再遇到另一
個女孩點燃了愛情的火苗,星星之火足以遼源,把枯竭已久的
愛情給予生命,所以倉促的決定結婚。
等到真的結婚後,愛情降了溫,才慢慢的發現其實妻子的身上
有著許多前任女友的影子,他比較愛的人其實還是前任女友,
可是他娶的卻不是她。
這樣的情節不知道是不是也在別處同樣上演著?
6. 學生時代的愛情很單純,出社會以後總想等工作穩定以後再結
婚,工作穩定以後又想等有一點積蓄買車子、買房子以後再結
婚,等著等著,等到愛情被時光給消磨,等到第三者介入點燃
了對方心中激情的火苗,乾柴烈火不可收拾以後,曾經在年少
一起織夢的理想全都抵擋不了新鮮感的激情,所以琵琶別抱,
到最後步入禮堂的都不是在一起同甘共苦、共同經歷過寒、暑
假,等當兵的人。
7. 所以奉勸各位女孩子,
如果對方真的是你想結婚的對象,不要想著有房子有車子有金
子,有了一切再結婚。
現實是,等他有了一切,他的身價暴漲是有價值的單身貴族,
他必需要面臨的是更多的誘惑,妳長久以來的等待與年輕時許
下的山盟海誓都難以抵擋誘惑排山倒海的來。
就像我現在若不嫁他,非得等到他有車子有房子還有存款時再
結婚,那時新娘有極高的可能不是我。
因為要等到什麼都有還要幾年?
有能力的男人就像酒愈久愈香醇,女人則像麵包一樣有賞味期
限,青春是女人的天敵。
如果我是他,等到我三十五歲,什麼都有是個有上千萬身價的
黃金單身漢,我並不需要一個很有能力而年過三十的女人來幫
襯我,我寧可選個如花似玉,年輕貌美的女生,也許沒有什麼
工作能力,至少發揮了賞心悅目的功能,一個真正有能力的男
人,不會在乎一個女人是否能在他的財富上加乘。
遇上對的人,莫等待莫蹉跎,也許沒有房子沒有車子,只要他
認真上進,他就是張有潛力的積優股,早點進場獲利更高。
8. 也提醒各位男士,
如果對方真的是你想好好疼愛的女人,別讓她等太久,有她一
起陪你奮鬥應該是很美好的一件事除非你心中有其他的想法,
否則別讓愛情等太久,把真愛都磨掉了!雖然聽起來很殘忍,但
身邊的家人朋友都有類似的例子。
真愛,就不要等,除非是不想結婚......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12-2004 01: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承諾

本文摘錄自吳若權新作《冬季到台北來看雨》/第三集 承諾
☆幸福箴言:
兩個人的幸福,不只是要「愛在心裡口常開」,更要鼓勵對方勇敢把心裡期待的想法與作法說出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12-2004 0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知足與不滿意之間
如果我把滿意定義為「對自己能力的滿意度」,知足定義為「對物質生活的知足度」的話,現代人大約可以分成四種:
不滿意,不知足--他們對內在和外在世界的野心都很大,企圖改進自己的能力,不斷求進步,希望自己好還要更好;但也常常因為執迷於名利的肯定和社會地位的追求,使他們忙得像一個不知道為何而轉的陀螺。如果沒有遇到人生的重大變故,他們很少能享受生活情趣;不過,他們絕對是「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
滿意,知足--這樣的人,活得很幸福,但可能故步自封,覺得我這樣子就夠好了,重複著已知的規則和事物,歷經十年而不長進;他們容易對其他人有生活上的貢獻,是「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這樣的人並不少。如果把世界比喻為一個大森林,那他們必定是在草原上快樂(有些人會覺得無聊啦)吃草的兔子。
不滿意,知足--對自己的能力總尋求著進步的渴望,希望自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自己喜歡的領域上追求新的里程碑,對於目前所擁有的生活又有一種深深的感激與幸福感,只要內在的事業得到滿足,粗茶淡飯亦無怨尤。對於生命中的美好,他們並不貪婪。
滿意,不知足--對自己的能力滿意得不得了,對外在環境卻怨聲連連,這人就是「一切都是環境的錯,才使我變成這麼沒出息」的觀念擁護者;但另一方面,他們又對自己滿意得不得了,除了自大和自誇之外,不肯花任何一點力氣來補自己的不足。
這四種人,我們的身邊都有,而且都還不少呢!你是哪一種呢?
我當然希望自己像現代舞大師瑪莎.葛蘭姆一樣,在專業領域上,不斷前進,像古人所說的「安貧樂道」(很多道理,其實我們從小就讀過,但有了人生閱歷之後,才發現想要做到這簡單幾個字真是不容易啊),現代人可以把「安貧」,解釋為知足於現狀。老實說,如果你真有實力,且願意進步,想讓自己活得一窮二白,還真的不太容易。
生活需要知足心,實踐理想需要行動力。所有在專業上培植出美麗花海的園丁,都像瑪莎.葛蘭姆一樣。
在梵谷的書信中,我看到了他的一段自白:
「……偉大的事物不是偶然降臨,而是透過意志力達成的。畫畫是什麼?人們又是如何學習畫畫的?畫畫是穿破鐵幕的過程,穿過一道阻隔在一個人的感覺和實際能力之間的隱形鐵幕。」
我非常喜歡網球明星山普拉斯,但一直形容不出來自己為什麼喜歡他。在前輩作家劉大任的文章裡,我找到了一個非常貼切的理由:
「看山普拉斯打球,你似乎可以看到這麼一種信息。在這個世界上,你就愛一種東西,你就在你愛的這個東西裡把自己練到完美,練到無懈可擊。你因此尋得滿足,此外的一切其實無足輕重,就這樣你變得堅強,足以抵抗不時傾巢而來的寂寞;你變得勇敢,你學會拒絕周遭的喧譁與熱鬧,你學會簡單而嚴肅,像山普拉斯的發球、攔網、上旋、下旋,你形成一種風格,唯你獨有。」
這幾段話都發人深省,是的,它們讓我知足地努力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12-2004 09: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Jerry 的故事
Jerry是美國一家餐廳的經理,
他總是有好心情,當別人問他最近過得如何,
他總是有好消息可以說,
他總是回答『如果我再過得好一些,我就比雙胞胎還幸運囉!』
當他換工作的時候,
許多服務生都跟著他從這家餐廳換到另一家,
為什麼呢?
因為Jerry是個天生的激勵者,
如果有某位員工今天運氣不好,
Jerry總是適時地告訴那位員工往好的方面想。
看到這樣的情境真的讓我很好奇,
所以有一天我到Jerry那兒問他:
『我不懂沒有人能夠老是那樣地積極樂觀,你是怎麼辦到的?』
Jerry回答:
『每天早上我起來告訴自己,
我今天有兩種選擇,我可以選擇好心情,或者我可以選擇壞心情,
我總是選擇有好心情,
即使有不好的事發生,我可以選擇做個受害者,或是選擇從中學習,
我總是選擇從中學習。
每當有人跑來跟我抱怨,
我可以選擇接受抱怨或者指出生命的光明面,態度。我從他身上學到:
每天你都能選擇享受你的生命,或是憎恨它。
這是唯一一件真正屬於你的權利
我總是選擇生命的光明面。』
『但並不是每件事都那麼容易啊!』我抗議地說
Jerry說:『的確如此,
生命就是一連串的選擇,每個狀況都是一個選擇,
你選擇如何回應,你選擇人們如何影響你的心情,
你選擇處於好心情或是壞心情。你選擇如何過你的生活。』
數年後,我聽到Jerry意外地做了一件你絕想不到的事:
有一天他忘記關上餐廳的後門,
結果早上三個武裝歹徒闖入搶劫,
他們要脅Jerry打開保險箱,
由於過度緊張,
Jerry弄錯了一個號碼,
造成搶匪的驚慌,
開槍射擊Jerry,
幸運地,Jerry很快地被鄰居發現,
緊急送到醫院搶救,
經過18小時的外科 手術,以及密集照顧,
Jerry終於出院了,還有塊子彈留在他身上?
事件發生6個月之後我遇到Jerry,
我問他最近怎麼樣,
他回答:『如果我再過得好一些,我就比雙胞胎還幸運了。要看看我的傷痕嗎?』
我婉拒了,
但我問他當搶匪闖入的時候,他的心路歷程。
Jerry答道:
『我第一件想到的事情是我應該鎖後門的,
當他們擊中我之後,我躺在地板上,
還記得我有2個選擇:
我可以選擇生,或選擇死。
我選擇活下去。』
『你不害怕嗎?』我問他:
Jerry繼續說:
『醫護人員真了不起,他們一直告訴我沒事,放心。
但是當他們將我推入緊急手術間的路上,
我看到醫生跟護士臉上憂慮的神情,
我真的被嚇到了,
他們的眼好像寫著-他已經是個死人了,
我知道我需要採取行動。』
『當時你做了什麼?』我問:
Jerry說:
『嗯!當時有個碩大的護士用吼叫的音量問我一個問題,
她問我是否會對什麼東西過敏。
我回答:『有』。
這時醫生跟護士都停下來等待我的回答。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喊著:『子彈!』
聽他們笑完之後,
我告訴他們:『我現在選擇活下去,
請把我當作一個活生生的人來開刀,不是一個活死人。』
Jerry能活下去當然要歸功於醫生的精湛醫術,
但同時也由於他令人驚異的
沒有人能夠控制或奪去的東西~就是你的態度。
如果你能時時注意這件事實,
你生命中的其他事情都會變得容易許多。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12-2004 09: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才能給的東西
理查.柏德是個很有趣的作家,他曾經是個優秀的報社記者。某一天,他感覺自己再也無法受困於某些在生命中糾結的難題,決定讓生活在他最愛的海濱重新簡單起來。於是他身無長物的來到海濱,成為一個浪人。他的身體和匱乏的物質交戰,心靈則在潮汐之間洗滌。
梭羅在華爾騰湖邊寫了他的《湖濱散記》,柏德在密拉瑪海邊寫了《海濱浪行》(Beach combing at Miramar),在人跡稀少的海邊,開始探索「人的真正問題」。
對世界來說,這是一種反動;對他而言,這是一個反省。他開始面對貧窮和飢餓,以及寂寞,在沮喪和快樂的兩端,他像個鐘錘般的擺盪。然而這一段日子,也使久久在都市中翻滾的他敢於高聲唱出心中的歌。他說:「我們日日夜夜在生活中渴求輕鬆與自由,卻因為他人一點一滴灌輸給我們的恐懼而鮮少獲得。我們怕唱走音、怕拍子錯誤,也怕唱漏了音符,於是心底的歌被壓抑住了,沒有高聲唱出。這樣的壓抑,使我們未老先衰。」
他得到的東西很簡單,也很不簡單。那就是:只有你能給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在書中寫了一個使我感覺自己被「電」了一下的真實例子:
有個七十歲的老婦人,每星期固定打一通電話給高齡九十五的母親請安,總期待母親能和顏悅色對她說幾句話,然而,每一次她都含淚掛上電話。幾十年來,她都未間斷,一次一次的嘗試,又一次一次的傷透了心。
「我總是充滿同情地聽著這位老婦人向我訴苦,也看著她努力試圖從孩子和朋友那兒,找尋她母親所不能給予她的認同。我多麼希望在某個無眠的夜裡,她能突然醒悟:自己浪費了一生的時間,在向他人索求的只有她自己才能給予的東西啊!」
大多數的人不也一樣,花一輩子在索取別人的認同嗎?
不停歇地索取愛人的認同、親人的認同、社會的認同、國家的認同、流行的認同,連自己的願望也需要被認同。甚至連說任何一句話、自己喜歡的顏色、所屬的生肖星座、血拚買到的戰利品、投票的對象,都在索求認同。別人喜歡或跟我們看法一致,我們才會覺得自己活得有意義;沒人認同,就急著憤世嫉俗、焦慮痛苦或自暴自棄。
其實,生命的欠缺是因為我們一直向別人要自己才能給的東西,比如自信,比如快樂,比如自由,比如安全感,比如心靈平靜。
不被認同,就有恐懼、憤怒、悲傷、壓力與壓抑。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歌,想要高聲唱出自己的歌,只能靠自己的聲帶和咽喉。有掌聲固然令人興奮,但不需要掌聲,我們也能唱歌。
只有你自己能夠唱出自己的歌聲。
来自:吳淡如心靈成長電子報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12-2004 09: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伴

本文摘錄自吳若權新作《冬季到台北來看雨》/第四集 相伴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2005 10: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也可以當天才
一個人必定曾經因為自己的人生方向應該何去何從而困惑過。
少年不困惑的人,到了中年才困惑的大有人在,但都還來得及。
人生中最可怕的事,是在臨終之前才困惑,天啊!我這一輩子都在做什麼啊?
我遇過很多快中年期的人,在一次婚姻挫敗,或長時間從事可以勝任但無法樂在其中的工作後,有感而發地說:「我這一輩子都是為別人而活,唉!」
曾有一位因丈夫外遇而在五十歲時失去了婚姻的女人,對我說:「我從現在開始,要為自己活,對自己負責了。妳知道嗎?我從小就是一個超級乖的小孩,爸媽說怎樣就怎樣,我考上了普通高中,但我爸爸叫我念商科,我就念商科;哥哥說他的朋友不錯,我就嫁給他的朋友;嫁過去之後,先生說要怎樣,我就怎樣,我到了一切皆空之後才發現:我怎麼這麼傻!」我倒覺得,她到五十歲體悟到「任何人只能給你人生建議,不能對你的人生負責」,還不嫌遲。
很多人的一生好像都是由不了解他們的人所做主,然後,到了「無以為繼」的時候,才來怪父母為他選擇了這個工作,教他某種讓他吃虧的傳統觀念,使他的一生如此亂糟糟。沒錯,你的親人確實是「多管閒事」了一點兒,但你老早已經長大了。
你活得快不快樂,只有你自己負責;你老早可以調整被扭曲的人生方向,只是你仍然閉起眼睛,不肯自己接手人生的方向盤。
不知道有多少次,有朋友對我說:「真好,妳是個作家呢!我從前也想當作家,小時候都是作文比賽冠軍,只可惜我爸媽一直告訴我,寫作會沒飯吃。」
言下之意,都是爸媽「害」他不能達到理想囉。
我總是忍俊不笑。其實我很想告訴他們,從前我爸媽也一直告訴我,寫作不能當飯吃的,會落魄潦倒一輩子。而我從小就會拿「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的古有明訓來安慰自己。他們現在應該很高興,我沒有哭哭啼啼地要他們養。
沒有一個白手起家的成功企業家會怪父母從小沒有給他們好的指示,或好環境。
問題的癥結根本是你自己。至少過了十八歲之後,你就該「成年」了。
「天才,是放對地方的人才」,我從一本娛樂雜誌上看到這句話,覺得它真有道理。很多人談到天才,總喜歡提到愛迪生,他「似乎」說過,天才是一分靈感加上九十九分努力。這個「格言」來自曾有個叫作拿破崙.希爾的作家造訪這個天才,問這位實驗了一萬次才發明電燈的科學家:「如果你第一萬次的實驗還是失敗了,你會怎麼辦?」
愛迪生回答:「那我就不會在這裡和你瞎扯,我會在實驗室裡去做第一萬零一次的實驗。」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努力,再努力嗎?
不只如此。我們得注意到,愛迪生做一萬次的實驗,用的可不都是同一種物質,他是最後把「鎢」放對了地方,我們才有電燈;如果是錯誤的東西,放一千萬次也沒用。
試想,如果歷史上的名人把自己放錯位置,他們的人生一定一敗塗地。愛因斯坦還好沒去做生意(猶太人是最愛做生意的囉),還好邱吉爾做了首相,不是在前線送死的小炮兵……他們把自己放對了位置(雖然,我覺得希特勒還是應該一本初衷當個畫家就好了)。
天才,是把「自己」放對地方的「人才」。記住,是「自己」放的,還有,你也必須先讓自己夠格稱得上人才。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2005 10: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識是窮人唯一翻身的機會
文/陳光
在幾年前,有五百塊放在口袋裡,花都花不完,感覺像有五萬塊那麼多;但是在今天,五百塊在口袋,一下就花光了,感覺像是當年五十元那麼少。這是心理作用,還是整個通貨膨脹的現象?
其實,這個時代,我們對財富已經有了重新的定義。
隨著時代一直變遷,我們對於資產的定義和運用方式也一直在改變,因此財富的回報速度也大不相同。
人的經濟,是由農業時代,進入工業時代,再進入現今的知識經濟時代。
以往農業經濟時代,如果你有塊價值二百萬的土地,你會感覺很富有,「有土斯有財」。但在今日,土地沒有應用,除了沒產值,還要被課徵龐大的空地稅。沒有運用的空地不再是資產,管理、維修、稅徵,土地反而成為負債。
進入工業經濟時代,蒸汽、機器的發明取代了傳統的農耕,人們懂得在土地上購買機器、設備、建造廠房,開始懂得掌握資源。但是一旦產品供過於求,或退了流行,甚至遭遇經濟不景氣,你的廠房、機器設備如果都賣掉,甚至還不及處理廢物的費用。而且,賣了之後,你也什麼都沒了。
因此,土地、機器、設備,在過去、現在及未來都不能是永久的生財器具。
那麼,開店,可不可以傳子傳孫?是不是永續的生財方法?
很多人都想創業當老闆,尤其是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想想這個問題:假設我們要開一家攝影器材店,我們要面對什麼?
首先是資金問題。再來:進貨成本、囤貨成本、管理成本、房租、裝潢,再加上每月的水電,還有,每天都要發生的人事薪資。
這些問題,網站上的虛擬商店就得到優勢。網站不需屯貨,只需仲介;不需房租、不需定期的裝潢、省下了水電費,更不需要現場的門市、管理人員。省下的成本,可以反映在消費者的折扣,消費者可以用更低的價格購得商品。消費者上街參觀,卻在網路消費,業者營業額銳減,近來,無法抵擋時代趨勢的商家、店鋪紛紛關門。
很多年輕人不懂,貿然進入商圈投資,血本無歸的人不勝枚舉。這些人,與其說經驗不夠,不如說不讀書。有些智慧,網站資訊、書局內相關書籍早就記錄的一清二楚。
今日,我們是處於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機器與人類搶工作,造成人們失業率不斷攀升。
許多人可能一時失去工作,感覺上,好像失去資產、失去保障。但是如果你的腦袋裡依然有很多知識資產存在的話,腦袋保持運作,即使你失去了工作和有形的資產,腦袋也能迅速幫你創造更多財富。
但在2004年,台灣失業率攀高的今天,報紙有天報導了:13萬人跳槽『攤販』業,許多人試圖以『勞力』換得『財富』。他們忽略了,這是一個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所有勞力能做的,機器都能替代,加上全球化,外勞以更低的價位競爭,如果人的大腦智慧不同步啟動,賺的錢會永遠比不上花錢的速度,所以,貧窮的人不得翻身。
記住,讓大腦保值。這個時代,腦袋一定要保持順暢。你的腦袋裡曾經想過一個可以賺取財富的觀念或看法,這腦袋並不會因為用過而貶值,相反地,反而會愈累積經驗、愈增加創意而愈有價值。
大腦像是人的肌肉,符合用進廢退說。長久不用,肌肉將會萎縮。當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時,你的價值,就在你這條肌肉有多粗。輸入有用的知識吧!腦袋空空,不能空轉而有產品。放入知識,再排列組合成智慧。販售智慧,是未來的趨勢。
無線電與電話在地球上共存這麼多年,將它們結合成大哥大的人獲得最大的財富;蒸氣機與船結合出汽船,帶動了多少海上的商業契機。1+1>2是永遠的真理,聰明的人知道不斷的結合,運用知識、創造智慧、創造財富。
全世界華人首富李嘉誠先生曾說過:「我們正在跨入的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的世紀。知識將會最大決定經濟發展、民族進步、國家富強,以及人類文化的提升。 」
在他說出這樣的話之後,他也身體力行地採取了許多行動來實踐投資知識產業,顯示知識的重要性,李家誠購併了PC home電腦月刊、商周雜誌以及大陸最大的書局。全球首富的眼光如此,如果你還沒醒悟知識的重要的話,漸漸地你會被時代的潮流甩到邊緣,你會被這個時代所淘汰。
很多人出了社會不再讀書!記住:二十一世紀之前的文盲是『不識字』,二十一世紀之後的文盲是:『不讀書』!
不讀書,富人財富將富不過三代,窮人,將永不得翻身!
★摘自報主好友陳光剛出版的新書《窮人永不得翻身》。
陳光,美國北維吉尼亞大學企管碩士、日本七田真超右腦研究中心副所長、台北市潛能發展協會理事長、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立委國會辦公室主任、Knowledge電視台「名人風雲錄」、「知識改變命運」節目主持人、大台北電視台「知識創造力量」等節目主持人、華視教育節目主講人、歐寶國際工業總經理、陳光教育機構總監。著有《改變學習方式,改變一生》《我在南陽街最後的60堂課》《通往幸福的60個入口》《窮人永不得翻身》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2005 10: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世事洞明皆學問
文/何南輝
某大公司招聘職業經理人,應徵者雲集,其中不乏高學歷、工作經驗豐富的人。最後,老闆將親自面試最後的六名應徵者。可是當面試開始時,主考官卻發現考場上多出了一個人,就問道:「有不是參加面試的人嗎?」
坐在最後面的一個男子站起來說:「先生,我在第一輪被淘汰了,但我想參加一下面試。」所有的人都笑了,就連站在門口為客人倒茶水的老頭也忍俊不禁。
主考官不以為然的問:「你連考試第一關都過不了,又有什麼必要參加這次面試呢?」
這個男子說:「因為我掌握了別人沒有的財富,我本人就是一大財富。」
大家又一次哈哈大笑了,認為該男子或許是頭腦有毛病,或許是狂妄自大。
該男子繼續說:「我雖然學歷不算太高,也沒擔任過重要職務,可是我卻有著十年的工作經驗,曾在十二家公司任過職……」
主考官插話:「雖然你的學歷和職稱都不高,但是工作十年倒是不錯。不過你換了十二家公司,這可不是一種令人欣賞的行為。」
男子說:「先生,我沒有主動要換工作,是那十二家公司先後倒閉了。」
大家又是一陣大笑。一個考生說:「你真是一個道地的失敗者!」
男子笑了笑:「不,這不是我的失敗,而是那些公司的失敗。這些失敗積累成我自己的財富。」
這時,倒茶老頭走上前,給主考官添茶水。男子繼續說:「我很瞭解那十二家公司,我與同事努力想挽救,雖然沒有成功,但我知道錯誤與失敗的每一個細節,並從中學到了許多東西,這是別人所學不到的。很多人只是追求成功,而我,更有經驗避免錯誤與失敗!……」
男子停頓了一會兒,又接著說:「我知道,成功的經驗大部分相似,容易模仿,而失敗的原因卻各有各的不同。用十年學習成功經驗,不如用同樣的時間經歷錯誤與失敗,所學的東西反而更多、更深刻。我認為,別人的成功經歷很難成為我們的財富,而恰恰是別人的失敗過程卻是我們不可多得的財富!」
該男子說完,做出轉身出門的樣子,又突然回過頭:「這十年經歷的十二家公司,培養鍛煉了我對人、對事、對未來的敏銳洞察力,舉個小例子吧——真正的主考官,不是您,而是這位倒茶的老伯……」
在場所有的人都感到驚訝,目光轉向老頭。老頭在驚訝之際,很快恢復了平靜,笑了笑:「很好!你被錄取了,因為我想知道——你是如何知道這一切的?」
啟示
相信誰不也願意從事十二家公司,而公司都相繼倒閉。更多的時候,我們埋怨我們倒楣,卻沒有換個角度想想: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從這個故事,我們也能得出一個結論:錯誤和失敗並不是100%的,錯誤和失敗多了,只要懂得去總結整理,就是一筆財富,因為可以讓我們學會去避免同樣的錯誤與失敗。
另外一方面,我們也明白了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名男子能從倒茶老頭的神情、氣質、舉止等看出他是這家公司的老闆,說明他是一個觀察力很強的人。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樣的洞察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練成的,這需要長期的積累,需要在每一個細節的觀察中不斷的訓練和提升。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2005 10: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2005 10: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2005 10: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2005 10: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2005 10: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2005 10: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2005 10: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2005 11: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2005 11: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2005 11: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