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slfk

偏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6-8-2011 10: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功能主治:跌打损伤气血不足
  用法用量:浸酒15天,每次服30毫升,每日三次
  、跌打损伤内伤
  验方组成:万年青60克 红漆木芯 透骨消各60克 米酒500毫升
  功能主治:跌打损伤内伤
  用法用量:煎服,每日一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6-8-2011 10: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跌打挫伤验方


  组成 川芎6克 白芷6克 白菊花9克 甘草3克 细辛2克 生石膏12克
  功用 止痛、祛风、清热。
  主治 头部挫伤,肿痛伴有头晕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8-2011 10: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组成 当归10克 荆芥10克 防风10克 白芷10克 川芎8克 羌活8克 蔓荆子8克 槟榔8克 琥珀8克 制南星8克 乳香8克 没药8克 升麻6克 肉桂3克 辰砂1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8-2011 10: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蜂蜡治疗慢性鼻窦炎20例
  慢性鼻窦炎为鼻窦部发生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多由急性鼻窦炎未彻底治愈或反复发作而成,以鼻塞不通,时流浊涕为主要特征,相当于祖国医学"鼻渊"、"脑漏"等范畴。本病目前尚无可靠的根治方法。本文取自民间疗法,应用蜂蜡治疗本病,临床观察2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8-2011 10: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一般资料
  例患者曾经耳鼻喉科确诊为慢性鼻窦炎,其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者15岁,最大者24岁,平均年龄21.5岁,均有1年以上病程,最长者为5年,平均2.5年。主要症状均有:鼻塞不通,时流浊涕色黄,嗅觉障碍,体头痈头昏,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口苦而干,脘闷纳呆,舌红苔黄或腻、脉滑。局部检查均有:鼻粘膜色膀红,肿胀或肥厚,中鼻甲肥大。均经常使用涌鼻净,呋麻素等鼻粘膜收缩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8-2011 10: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治疗方法:
  药物:新鲜蜂蜡(带蜜尤佳)
  服用方法:每次取蜂蜡50克,分成小块,慢慢细嚼,取汁咽下,吐渣。每日3次。
  疗程:一月为一疗程,一般观察2-3疗程。
  注意事项:避免感冒加重症状,忌食辛辣肥厚刺激之物,减少使用鼻粘膜收缩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6-8-2011 10: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显效:症状明显好转,停用鼻粘膜收缩剂;有效:症状减轻,偶用鼻粘膜收缩剂;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治疗结果:连续观察3疗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8-2011 10: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典型病例:
  丁某,女,18岁。患慢性鼻窦炎二年余,症状反复发作,逐渐加重,曾作上颌窦穿刺冲淡治疗未效。鼻塞流涕色黄浊、不闻香臭、伴头昏沉,记忆力下降,易疲倦,因鼻塞不通,呼吸不利,影响睡眠和学习,十分痛苦。曾服用藿胆丸、千柏鼻炎片无效,故经常依赖滴鼻净及呋麻素以求缓解症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6-8-2011 10: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局部鼻粘膜检查:色暗红肥厚,中鼻甲肥大。经使用蜂蜡治疗后,鼻塞逐渐减轻,浊涕色黄转稀白。治疗三月时,鼻塞已通,浊涕已无。局部检查,鼻粘膜肥厚及中鼻甲肥大明显好转。嗅觉、睡眠转常,并已停用鼻粘膜收缩剂。随访一年未复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8-2011 10: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体会
  蜂蜡,古称蜜蜡。《本草纲目》曰:"生于蜜中,故曰蜜蜡"。"蜜成于蜡,而万物之至味,莫甘于蜜,莫淡于蜡……蜜之气味俱厚,属于阴也,故养脾;蜡之气味俱薄,属于阳也,故养胃。厚者味甘,而性缓质柔,故润肺腑;薄者味淡,而性啬质坚,故止泄痢。"《神农本草经》曰:蜜蜡"主下痢脓血,补中……益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8-2011 10: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大全》有:"蜂蜡能生肌止痛,疗烫火伤,疮溃久不收口,久痢便脓血"的记载。用蜂蜡治鼻塞流涕之鼻渊,虽古无记载,然中医认为慢性鼻窦炎多与六淫外袭致脾胃湿热,日久正气亏虚有关,故取蜂蜡之补中益气,调养脾胃的功能以治本,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清理脾胃湿热、解除病因的目的。本文根据民间疗法,经临床观察20例,确有良效。其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8-2011 10: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口臭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较频繁, 但是绝大多数人有着不同程度的口臭症, 而且这些口臭患者却都以饭后漱口、 刷牙或吃口香糖来缓解口臭的气味。 这都是治标不治本, 达不到根治目的。 如何告别口臭, 本人在几年的口臭专科门诊中, 总结了不同的病因病理和治疗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8-2011 10: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病因病机
  口臭在临床上一般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二大类。
  病理性口臭, 一般包括器质性病变型和功能性病变型。
  口臭首先是由于口腔疾病引起的, 如牙龈炎、 牙周炎、 牙龈出血、 牙槽溢脓, 大量结石或积垢污物, 或有食物嵌塞, 深筑洞内残留食物经细菌分解发酵后产生的硫化氢和甲硫醇, 使PH值到7.2, 产生吼跺和氨类, 因而产生难闻的臭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8-2011 10: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引起口臭症的原因也较复杂, 但主要是由于胃火为主, 胃腑积热, 胃肠功能紊乱, 消化不良, 胃肠出血, 便秘等引起口气上攻及风火或湿热所致, 也可是肾阴不足, 虚火上炎。 因齿为骨之余, 属于肾、 足阳明经络于上龈, 手阳明经络于下龈, 故脏腑病变可通过经络而出现口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8-2011 10: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证论治
  引起口臭的病因是多方面的, 因此在进行治疗时应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下面可归纳几个方面来进行治疗。
  、肺胃郁热, 外邪凝滞, 肺胃郁热上攻, 而致口臭, 鼻干燥, 咽红肿疼痛, 涕黄, 苔少, 舌红, 脉细数。
  治则: 清热泻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8-2011 10: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药: 芦荟汤加减: 芦荟10克, 甘草5克, 麦冬10克, 桑枝10克, 赤芍10克, 桔梗6克, 薄荷5克, 荆芥10克, 黑山桅10克, 辛夷10克。
  、胃火灼盛: 症见口臭、口干, 牙龈红肿, 消谷善饥,舌红苔黄少津,脉滑数。
  治则: 消热泻火
  方药: 清胃散加减: 黄莲6克, 生地20克, 丹皮、 霍香10克、 苏梗10克, 犀角20克 ( 先煎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6-8-2011 10: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肠腑实热: 症见便秘口臭, 小便短赤, 心烦, 舌红苔黄或黄燥, 脉滑数。
  治则: 滋阴清热通便
  方药: 小承气汤加味: 生大黄15克, 白芍10克, 枳实10克, 厚朴10克, 霍香10克, 生地20克, 槟榔10克。
  、肾阳不足: 口臭、 形体消瘦、 腰膝酸软、 口燥咽干。
  治则: 养阴滋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8-2011 10: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药:左归饮加减:熟地10克,山药20克,杞子10克,山芋10克,丹皮10克,麦冬10克,龟板10克烊冲,杜仲10克。
  另外, 全身性疾病还可引起口臭的如鼻渊、 肺痈、 咳血、 肺痨、 消渴、 关格 ( 尿毒症 ) , 积聚 ( 肝昏迷 ) 等都会出现不同的口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8-2011 10: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生理性方面口臭则可由于喝酒、 饥饿、 吸烟、 说话太多, 精神紧张也会引起单纯性口臭, 而最常见的一个原因是因吃大蒜、 韭菜等刺激性食物, 洋葱、 咖喱和酒精饮料在有些人也会经由血液循环到肺呼出难闻的 “ 气味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8-2011 10: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平素有口臭的疾患者, 如症状较轻, 不妨用霍香3g、 薄荷1.5g、 白菊花6g、 绿茶少许、 沸水泡代茶饮服。 具有芳香悦脾, 生津止渴化浊之妙, 带来清新的口气。
  禁忌: 特别在服药期间, 忌大葱、 韭菜、 蒜苗、 茶叶蛋蛋黄、 煮蛋蛋黄、 油氽物如油条、 油氽排骨等、 橘子、 巧克力雪糕水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9-10-2025 10:13 AM , Processed in 0.09148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