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6-11-2005 04: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秋季又來了,然而我卻還沒找到金木犀的香氣●

原來,好像也是我的幸運花
三月十九日:梔子花
[Cape Jasmine]
花語:喜悅。
花占卜:你有感恩圖報之心,以真誠待人,只要別人對你有少許和善,你便報以心靈致謝。這是因為你有一顆赤子之心,不懂人心險惡,而你真誠使你常懷歡愉,寬恕他人也使你充滿喜悅。
幸運花:金木犀、百合、舟蘭。
花箴言:有時候要把自己的喜惡表現出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11-2005 12: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剪貼系列(一)
次文化
次文化在社會學中,是指在某個較大的母文化中,擁有不同行為和信仰的較小的文化或一群人,亦稱亞文化。次文化和其他社會團體之間的差別,在於他們有意識自己的服裝、音樂或其他興趣是與眾不同的。早在1950年大衛·雷斯曼(David Riesman)就提出大眾和次文化的差別,並且將次文化詮釋為具有顛覆精神。大眾是「消極地接受了商業所給予的風格和價值」的人,而次文化則「積極地尋求一種小眾的風格(在當時為熱爵士樂)」。於是「聽眾……操控了產品(因此也操控了生產者),就如同產品操控了聽眾一般」(Riesman 1950: 361)。
因此,當一個次文化成員「即使沒有任何其他人在場,也會聆聽某種音樂時,他是在一種想像『他人』在場的脈絡下聆聽音樂的——他聆聽音樂常常是為了要去和那些『他人』建立起關係。他對大眾媒體的觀感受到他所隸屬的同儕團體所形塑。這些團體不只是在為音樂分高低而已,他們是以一種更細膩的方式,在為團體中的成員選擇他們會在音樂中『聽到』些什麼。(ibid: 366)」
一個文化通常包含了很多個次文化。次文化和其母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結合在一起的,然而在某些特別的面向上,兩者之間就會有極端的差別。某些次文化的差異在到達了某個程度以後,會擁有自己的名字。
Dick Hebidge(1981)使用「風格」這個詞彙,來表示次文化的流行、態度、暗語、活動、音樂和興趣。次文化風格與主流風格不同的地方在於,次文化風格是刻意「羅織」(fabricate)出來的,帶有「被建構性」,不同於主流風格的傳統性。
次文化族群起源
起源於1950年代受戰後嬰兒潮"Baby boom"的影響,西方世界青少年到青年期的"Teenage"開始成為重心,也因而促使年輕文化"Youth culture"時代的到來。同樣的,年輕人的服飾發展,在戰後也較從前更受到重視。 例如,在英國就出現以十多歲為對象,俗稱泰迪男孩"Teddy boys"的次文化團體。從這個群體的服裝款示模式中,不論是髮型;外套上衣;領結;緊身長褲;膠鞋,都讓我們看到青少年他們在穿著行為上,表現出自我選擇的主張。 續1960年代,這個階段在西方被喻為是反文化"Counter culture"的年代。 其特質是將年輕文化"Youth culture"、大眾文化"Pop culture"、性自由"Sexual─Freedom"、女權運動"The movement of women's right"四者相互融合。 這些自我一格的年輕次文化團體,也分別將他們的人生價值理念,著實的表現在他們的服飾之中,即透過服飾的穿著,來象徵他們所處的團體。 又因由嬉痞"Hippies"文化的影響,出現了巔覆以性別來作為區分服飾模式的中性服"Unisex dress"款式;以及對象「物質消費文化」的「流行」提出排斥。 在服飾審美價值方面,由於深愛歐普藝術"Op art"與普普藝術"Pop art"藝術風格的影響,出現「趣味性;年輕化」的造型與款式;其次文化風格影響至深了,現今的街頭文化。
來源:甚麼都有的Wikipedia。 ブッ。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11-2005 12: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剪貼系列(二)
藝伎回憶錄
《藝伎回憶錄》(Memoirs of a Geisha)是美國作家亞瑟·高登(Arthur Golden)於1997年出版的一本英文小說。背景設在二戰期間的日本京都,講述了藝伎小百合的成長和生活。繁體中文譯本《一個藝妓の回憶》於2001年希代出版社出版,林妤容翻譯。2005年改編成電影,導演是美國的羅伯·馬歇爾,由中國女演員章子怡主演。
小說爭議
小說出版後,高登因為沒有隱晦,直接使用了藝伎的原名,結果被此藝伎告上法庭,指控他侮蔑自己名聲並撕毀合同。原告指出,原本的合同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都要用改名換姓,因為藝伎界有嚴格的“封口”規矩,一旦違犯會被視為重罪。原告宣稱,她的名字出現在小說中後,受到了很多死亡威脅,還有人要求她切腹謝罪。她最終選擇了控訴高登的方法,此案目前(2005年秋)仍在審理中。
雖然此書在美國暢銷,但日本人對其大加抨擊,認為其歪曲日本藝伎文化,有人甚至批評其為美國人對日本文化的強姦。這名藝伎自己還出版《真正的藝伎回憶錄》來反擊。
電影
2004年開始,此書改編成一部電影。製片人是斯皮尔伯格,導演是羅伯·馬歇爾。2005年中後期製作,計畫於2005年12月25日在美國上映;日本版的電影題目和小說名一樣,都是《小百合》,主人公的名字,電影版提前於美國上映。主要演員有章子怡(小百合)、巩俐(初桃)、楊紫瓊(豆葉)和渡邊謙(會長)。除男主演渡邊是日本人外,三名戲分最重的女演員全部都是華人。
選角爭議
傳出三位華裔女星出演日本主題電影的消息時,正好處在中日关系急遽惡化的階段。日本方面,有一些人對外國人來出演藝伎非常不滿,認為是對日本文化的歪曲,不過大多數人並沒有特意關心。當8月26日預告片放出後,很多日本人對影片中對日本藝伎文化的刻畫大加抨擊,認為嚴重不符合事實,片中的藝伎化妝、舉止設計等非常低俗。
不過在中國方面爭議聲更大。大規模的中國网民對華人女星出演這樣一部電影非常不理解。其中日益見漲的民族主義情緒占很大一部分,但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很多人(和很多西方人一樣)錯把藝伎當作賣身的妓女。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住在青樓中精通琴棋書畫、知書達理的女子,所謂“賣藝不賣身”。儘管文學、傳說、史書上記載了很多此類女性,但她們的地位在中國人眼中終歸是出身烟花柳巷,和藝伎在日本國寶級的地位相去甚遠。
現代漢語中的“妓”字除妓女、男妓外沒有別的日常用法,然而在古時這個字和“伎”都可以用來形容從事工藝、藝術、歌舞等行業的人,“人”字旁和“女”字旁區分性別,和賣身並沒有必要的聯繫。由於“妓”字涵義的變遷,現在中文對這個職業的正式寫法也一般改成“藝伎”,但“藝妓”仍然廣泛使用,這就讓很多人自動以為她們是妓女。
來源:甚麼都有的Wikipedia。
怎麼選角都那麼老啊。豆葉是誰?暫且不管,巩俐演初桃也未免太...
而且,幹嘛都找華人來演?日本演員拒演嗎?不可能啊,男主角又是道地的日本人找到的也是那幾個在好萊塢知名的女星。不要跟我說老外以為東方人都是一個樣的。氣質這東西,不考慮可不行。
ブッ。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11-2005 04: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火車對我來說是一個符號
象徵一個實現了的夢
和從這個夢衍生出來的更多的夢想
也象徵了
人生走到這個階段的我所知道的
自己不可能實現的天真憧憬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11-2005 07: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什么都是说说而已。
600万。老师说。两天前我看到的数字是
580万。
到底是哪一个呢?四舍五入,没什么差别。
可是差20万咧……我那个南山高流水长的小镇的居民也不足以构成这个数目。
当一个数字太庞大,即超出实感范围,
反而会变得渺小。
我们正存在于这个庞大数字当中扮演着微不足道的角色
比如你是三百八十七万五千六百八十四人当中的一人。
然后你死了。
人们知道的依然是,这个地方有四百万人。
盟軍在1945年初解放波蘭時,它們發現到這些殺人的集中營。整個二戰中,大約580萬歐裔猶太人被納粹德國殺死,是歐洲猶太人人口的三份之二。
整个新加坡洗到空荡荡 liao还凑不够人数。
5.1–6.0 million Jews, including 3.0–3.5 million Polish Jews
1.8 –1.9 million Gentile Poles
200,000–800,000 Roma & Sinti
200,000–300,000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10,000–25,000 gay men
2,000 Jehovah's Witnesses
Estimates place the total number of Holocaust victims at up to 26 million people, although the number 9 to 11 million is usually held as more reliable.
如果每个星期周而复始地在口里念念电视里听来的娱乐情报,或者八卦不曾见过面的人的私事是你生活不可缺的重点
那么你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有多么独一无二,要知道你只是一只可有可无的蝼蚁
不要说你对你的家人、朋友很重要因此你独一无二,因为你的家人、朋友也是可以随机替换的角色。
如果你睡醒还有回家第一件做的事就是摸摸滑鼠敲敲键盘,在外面看到人的时候就恨不得藏手藏脚
那么你应该很清楚自己的价值了。然后你有两条路走。
一嘛,去死。二嘛,死后留名。
对某些人来说血淋淋的事实看得越清楚越好。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11-2005 09: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一次強烈推薦
BT
今天搭著電車回家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早已經不是穿著制服的學生了
然而潛意識裡我好像還是當自己和他們是一樣的
看見有點小帥的高中男生也要提醒自己,他們不在範圍內了
啊,真討厭,年紀越大,對象越少
話說回來,我覺得21太可怕
比20還可怕
為甚麼呢?可能是20的時候還很天真,或者帶一點期待
21靠近的時候才真正察覺到
完了,完了。
為甚麼要推薦這部戲?
首先,AKIRA很可愛
接著,裡面的生活絕對比我的生活豐富
然後,他們煩惱的,好像也是我煩惱的。啊我的煩惱居然和高中生一樣吶!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11-2005 10: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思考回路

青春是這樣的嗎?
怎麼我覺得我會如此到老
寂寞。空洞。失落。孤单。爱过头。急速冷冻。欲求不满。
被這些問題纏繞
是青春延長了,還是人生本是如此?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11-2005 09: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Memorable Quotes from
Battaglia di Algeri, La (1965)
Ben M'Hidi:
Acts of violence don't win wars. Neither wars nor revolutions. Terrorism is useful as a start. But then, the people themselves must act. That's the rationale behind this strike: to mobilize all Algerians, to assess our strength.
-----------------------------------------
Journalist:
M. Ben M'Hidi, don't you think it's a bit cowardly to use women's baskets and handbags to carry explosive devices that kill so many innocent people?
Ben M'Hidi:
And doesn't it seem to you even more cowardly to drop napalm bombs on defenseless villages, so that there are a thousand times more innocent victims? Of course, if we had your airplanes it would be a lot easier for us. Give us your bombers, and you can have our baskets.
-----------------------------------------
Col. Mathieu:
We aren't madmen or sadists, gentlemen. Those who call us Fascists today, forget the contribution that many of us made to the Resistance. Those who call us Nazis, don't know that among us there are survivors of Dachau and Buchenwald. We are soldiers and our only duty is to win.
Col. Mathieu:
Should we remain in Algeria? If you answer "yes," then you must accept all the necessary consequences.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2-2005 12: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所谓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虽然迟了一点,还是传来了。
还是在我为过去式的独立运动慷慨激昂的时候
真是可哀。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12-2005 04: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觉得这样的寒冷很讨厌。
是不是个性变了?
稍微阳光了一点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12-2005 04: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
2046的故事
如果那时候你有握紧我的手
也许今天的我就会不一样
可是你没有
所以我不得不改变
不得不选择一种方式来顺应这样的环境
本来就没有对自己许下什么承诺
当初抱着必死的决心,最后还是落得一场空
结果,身体机能很自然地顺着时势在转变
不回去,就是对这种转变最有利的决定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12-2005 10: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終結孤單
我在排除一些本來讓我不孤單的人
以迎接一些現在我想讓他們代替前者角色的人
好像,是這樣。
以致於陷入不忠不義
變成利己主義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12-2005 1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心靈的平靜
好想見到悠史
在這心煩意亂的時候
結果找到的還是只有
奶茶
巧克力
萬寶路 (好久不見)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12-2005 10: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算命法真是神准……
百试不厌。
A♥ 女方的心
A♠ 男方的心
Q♥ 女方的人
K♠ 男方的人
占卜日期:8 Dec
占卜对象:德永
A♠ 5♣ A♥ Q♥ K♠
占卜日期:10 Dec
占卜对象:D
K♠ 5♥ 7♠ A♠ A♥ K♥ Q♥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12-2005 12: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粉雪
レミオロメン
粉雪舞う季節は いつもすれ違い
人混みに紛れても 同じ空見てるのに
風に吹かれて 似たように凍えるのに
僕は君の全てなど 知ってはいないだろう
それでも一億人から 君を見つけたよ
根拠はないけど 本気で思ってるんだ
些細な言い合いもなくて ララライララライ
同じ時間を生きてなどいけない
素直になれないなら 喜びも悲しみも虚しいだけ
粉雪ねぇ心まで 白く染められたなら
二人の孤独を 分け合う事が出来たのかい
僕は君の心に 耳を押し当てて
その声のする方へ すっと深くまで下りてゆきたい
そこで もう一度会おう
分かり合いたいなんて もうララライララライララライ
上辺を撫でていたのは僕の方
君のかじかんだ手も 握り締めることだけで繋がってたのに
粉雪ねぇ永遠を前に あまりに脆く
ざらつくアスファルトの上 シミになってゆくよ
粉雪ねぇ時に頼りなく 心は揺れる
それでも僕は君のこと 守り続けたい
粉雪ねぇ心まで 白く染められたなら
二人の孤独を 包んで空にかえすから
|
|
|
|
|
|
|
|
发表于 11-12-2005 07: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12-2005 1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听了才知道……
我是看了歌词才更加喜欢这首歌的。最近热播~
粉雪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12-2005 1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Mi Amigo, Victor
本來想記錄今天的行程,不過突然間很眼睡 -.-
簡單說一下好了
我認識了一個墨西哥女孩子叫戴安娜,她很迷日本的視覺系樂團,包括我的ex。Gackt
然后几个月前她的朋友在msn add了我,最近才开始有聊天。
星期天他突然说第二天要来日本了。So今天我就去meet他了。Meet他前两天才知道他叫Victor。
他在澳洲读了半年的英文,现在要回墨西哥了,顺道来日本周游10天。
今天陪他逛了上野、浅草、秋葉原,最后还帮他拖了一个行李回家暂放
因为他明天就要拿着JRPass到处去了。
[ 本帖最后由 +视觉系+ 于 13-12-2005 11:23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3-12-2005 1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一首歌
歌声感觉有点懒有点沧桑
虽不明白歌词
但是还是喜欢这首歌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12-2005 09: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天想貼翻譯的,結果放棄了
今天還是放出來了,感謝アカシ及其夫人提供意見 (斜體部分)
细雪纷飞的季节里 我们总是擦身而过
即使在混杂的人群中 看着相同的天空
即使在寒风的吹袭下 相似地冻僵了
对于你的一切 我并不完全知道吧
尽管如此 从一亿人当中 我发现了你哦
并没有什么根据 但我想我是认真的
一点些小的口角也没有
本不应活在相同的时间里吧
若不能坦率 快乐悲伤都只是空虚枉然
细雪呐若连心都染成了白色的话
能不能分摊两个人的孤独呢
我把耳朵贴在你的心上
想朝那声音的来源 咻地深深沉坠下去
在那里 在一次相会吧
想互相了解还是什么的 已经……(够了)
只触碰到表面的是我
就连你冻僵了的手 我也只能靠紧握着它来联系彼此
细雪呐在永远面前 竟是如此的脆弱
在粗糙的柏油路上 慢慢变成了污迹
细雪呐有时候失去了依靠 心也会动摇
尽管如此我还是想继续守护你
细雪呐若连心都染成了白色的话
那就将两人的孤独都覆盖起来归还到空中去吧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