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世界之光

选出最喜欢的姓氏。

 关闭 [复制链接]
siaoowl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8-1-2007 11: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陈....谁叫我姓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2-2007 05: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马姓是原自赵姓.惨了,我女朋友是马来人.如何是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2-2007 05: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打错了她不是马来人,而是马来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2-2007 06: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负心杨过 于 3-2-2007 05:39 PM 发表
打错了她不是马来人,而是马来人.



这两个有什么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2-2007 07: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姓侯

我喜欢我的姓.

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4-2007 0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8 Jasminefow 的帖子

你让我想起了侯湘婷和侯俊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8-4-2007 04: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姓陈。。当然喜欢陈咯。。不过轩辕也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4-2007 04: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ajeses 于 26-1-2007 05:30 PM 发表
我喜欢姓香的,亦舒有本书就叫香雪海。香港也有一位姓香的富人。


香雪海。。蛮喜欢的。。在天外飞仙里面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5-2007 10: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自己的姓可以吗?

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5-2007 04: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选林及黄因为每次写句子就会很自然地用这两个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2007 09: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少宗_东靖 于 12-3-2005 05:20 PM 发表
我姓李~
当然喜欢李...
我也喜欢河
(我没打错,你也没看错,是河水的河)




我也喜欢李。。。
因为容易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6-2007 02: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当然喜欢自己的姓 -- 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6-2007 02: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 = 陈,用中文签名很美, 耳朵旁可以好好发挥
林也不错
李字可以写得四平八稳
我都喜欢别人的姓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6-2007 12: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比较喜欢少数民族的姓氏如:爱新觉罗、依尔根觉罗、尼玛哈、余乎鲁等等...
我觉得多多字的姓氏很特别也很‘yeng’...
但我当然最后还是会投给我自己的姓氏“骆”啦...哈哈!!


骆姓系承姜骆 望出内黄会稽

  依照《史记》的说法,老早便繁荣滋长于江、浙一带的骆氏,都是春秋时代越王勾践的后裔,而当时的越国,是传自4000多年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由此推溯,则南方的骆姓人家应该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夏禹的后代子孙。    不过,另外也有人认为骆姓最早是出现在山东,然后才逐渐播迁到江南各地的。唐代的作品《姓纂》便持此看法。该书对于骆姓的来源是这样考据的:“姜姓,齐太公之后有公子骆,以王父字为氏,望出内黄,会稽。”    春秋时代的齐国,曾经称霸诸侯之间,是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裔姜子牙所建,骆姓系出齐国,则他们家族的历史更加悠久了。    骆氏的开始扬名于历史,是在东汉的末年,也就是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之际。熟悉《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当时紧接着董卓的专权之后,是袁绍、袁术兄弟领袖群雄的局面。有一次,袁术的军队饥困,曾经跑去向陈留相骆俊求粮,却被骆俊所严拒,袁术老羞成怒,就派人把骆俊给暗杀了。这件事,使得袁术贻羞千古,却使骆氏之名开始为人所知。    这位最先在历史上成名的骆俊,是当时的浙江乌程人,以具有文武才干而见称,后来当到陈留相的高官,更以在群贼并起的局势中厉威保疆而声名大噪,不幸最后竟死于袁术的阴谋,使人惋惜不已。    继唐初大文豪骆宾王的横溢才华,此后骆氏的表现也可圈可点。譬如,明代的武康人骆文盛,在嘉靖年间两典文衡,都被赞为得士。后来,他不屑与当路权相为伍,就结茅山中,足迹不及城市,而被大家所衷心敬仰;明末清初的浙江鄞县人骆国挺,是一位国亡后起义未成的爱国书生,后来杜门不出,憔悴三十余年以卒,令人感佩;满清初年的浙江临安人骆钟麟,则是一位出名的好官,为政先行教化,临事裁决如流,并且创办书院,亲率绅民北面听讲,为后世奠立了良吏的典范;道光年间的湖南巡抚骆秉章,更加名声响亮,他在太平军兴后辅佐曾国藩,练兵筹饷,御敌安民,并且讨平石达开的事迹,长久以来已为人所熟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6-2007 10: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当然选自己的姓咯。。。。
颜。。。。
书中自有颜如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6-2007 10: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姓_ 紀...怎么都没有人和我一样的??!!
我很喜欢自己的姓, 因为很少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7-6-2007 06: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姓黄。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
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旁,如:姜,姚,姒,妫,嬴等,
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
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炎帝列山氏,姜姓时,
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
一姓姜,一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
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
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後才逐渐消亡。

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
现代我们中国人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以姓为氏。
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
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
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
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甚为人知晓。
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
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
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
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
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以谥号为氏。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资料来源我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7-2007 12: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刘,刘邦也许是我的祖先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7-2007 06: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选自己的姓啦,要不然对不起祖宗啊,呵~
可惜以上都没本人的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7-2007 12: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投其他。。。
我最喜欢我的姓氏,因为很少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8-11-2025 11:15 AM , Processed in 0.23238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