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5-7-2010 03: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elight2010 于 5-7-2010 03:30 AM 编辑
前辈果然很厉害,这样照前辈的说法只要脚踏中就抢到中线=GAME OVER,以后练咏春就练脚法可以了是吗?
carlosmak 发表于 4-7-2010 06:57 PM
1. 咏春只练脚法還叫咏春嗎? 咏春脚樁功藏在手上才是咏春.
2, 查一查有那位咏春高手包括叶問沒有過長期"埋脚樁". 八仙槕內,梅花庄上,靠什麼?
3,練=字鉗阳馬, 要練奇经八脉六面力听過嗎? 八脉六面有練全嗎?
不然就是咏冬不是咏春---- 所謂"來留去送,你跟不動, 脫手直冲,=個臉腫" ?
4, 所謂三腳猫功夫就是下盤沒根也搞不清, 一觸就起, 那有什麼高招. 不是罵人的話, 而是沒有基本功夫者不知. 所謂门都沒有.
淺見 |
|
|
|
|
|
|
|
发表于 5-7-2010 04: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我而言,“来留去送”只是在黐手中产生的一种意念,这种意念源于《小念头》,也是每一位好的咏春拳手自然会的。
你只是把技击和手法策略解释,抽像化甚至复杂化. 黐手第一要点是轻贴并用心倾听,二从梢节,到每一个控制动作的关节要点须产生意,引导或改变对手动作方向叫格,这就是小念头的手法练来用在黐手上领悟其动作真谛.
别形容变成一种招式。也不需要跟咏春对招拆招,因为实战中咏春没有招式可言,只有基础、反应到不到家。
请圈我形容的是那一门招式?也许,你以为顺藤摸瓜不是招式,而是顺敌势以进制动的原则. 反而反复死套日字冲拳,死要中线因为它给你最短距离的理念这倒是你讲的"招式"的典型. |
|
|
|
|
|
|
|
发表于 5-7-2010 04: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悉尼学的是佛山彭南系咏春,回国后与YBH交流,很多混淆不明的拳理,经他过手,见识了五枚五行掌,白鹤,足根 ...
JMLOU 发表于 4-7-2010 02:18 PM
謝謝,
可以分享你和YHB交流的心得嗎?
比如五祖与彭南系咏春,發力等. |
|
|
|
|
|
|
|
发表于 5-7-2010 04: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elight2010 于 5-7-2010 05:48 AM 编辑
回复 delight2010
恕我理解能力不好,想请问你们所谓的“踏中” 等不等於广东话的“食位”?抑或直接翻 ...
浪子归 发表于 4-7-2010 07:07 PM
恕我理解能力不好,想请问你们所谓的“踏中” 等不等於广东话的“食位”?抑或直接翻译是“踏入敌人的中间”?(抱歉!因为我们一路来学咏春都以广东话来诠释)
“食位”是通俗話.
真正踏中包括了開门,破勢,破中,用勁... 不簡單不容易.
以我理解的“中线”可以分两个部分来看,
1)在于自己本身出拳、出掌或出脚的中线,这个是不需要去解释的,因为学咏春的人都知道从小念头到木人桩大部分手法脚法都是取中线的。
2)敌方的中线,也是要害所在,如面向敌人时,他的中线要害是:眼睛、咽喉、鸡心(华语不知道叫什么..)、下阴,如果我成功“食位”到敌方左侧或右侧,敌方中线要害自然转移到:后脑、侧颈、肾脏、膝盖,我们不可能左右勾拳去打敌人的咽喉、鸡心等,
因为不够直接,不是咏春原则。
个人以為,
一般 通俗來說你是對的.
但, 嚴格來說還不是咏春. 還沒人咏春门. 不過是 咏春母拳永春白鹤拳技击中对“子午 = 中”的要求.
道理在拳訣: 来留去送,以静制动
的制字上.
注意拳訣上是制字不是打字. 制字的重點在破勢.
来留去送又是破勢的目的与方法,到此才有黏味,才是入咏春门.
所以說,手人三関任我打, 事實上是敵勢己破黏住,打或放生由我.敵勢未破,不算制只是換.
对手“快拳闭门户”时就一个锏手或綑手过去,然后以静制动。至于 “来留去送”应对“快拳闭门户”...我就百思不得其解了,多请赐教!
锏手或綑手过去破的了敵勢嗎? 是用順手黏住還是硬來那就有不同了.
淺見 |
|
|
|
|
|
|
|
发表于 5-7-2010 05: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elight2010 于 5-7-2010 05:50 AM 编辑
咏春,情,黏
風到這裡就是黏 黏住過客的思念
雨到了這裡纏成線 纏著我們流連人世間
妳在身邊就是緣 緣分寫在三生石上面
愛有萬分之一甜 寧願我就葬在這一點
*圈圈圓圓圈圈 天天年年天天的我 深深看你的臉
生氣的溫柔 埋怨的溫柔的臉
#不懂愛恨情仇煎熬的我們 都以為相愛就像風雲的善變
相信愛一天 抵過永遠 在這一剎那凍結了時間
△不懂怎麼表現溫柔的我們 還以為殉情只是古老的傳言
離愁能有多痛 痛有多濃 當夢被埋在江南煙雨中 心碎了才懂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wZjOLCc_2E
註:
风雨者 寄語永春白鹤拳:
静以待动为之雨力,动以引静为之风力,风雨认真,势如破竹,即可见手足俱动一身沉静,如风雨之势也
當夢被埋在江南煙雨中 , 心碎了才懂:
尘劳回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
|
|
|
|
|
|
|
发表于 5-7-2010 06: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elight2010 于 5-7-2010 06:35 AM 编辑
第一要点是轻贴并用心倾听,
二从梢节,到每一个控制动作的关节要点须产生意,引导或改变对手动作方向叫格,这就是小念头的手法练来用在黐手上领悟其动作真谛.
个人淺见,
以上是岐途,理論上好似有理,事實上.
這落南少林偏硬局部路線,此法練不出咏春 水袖寸勁. 而且養成追手習慣.
淺見
功夫是進化. 身体要進化到某个程度才能用某技術. 所以需要某種功法的訓練.
也就是所謂練拳要練功.
以上是岐途因為思想控制体肢是不能代取凝神固气通脉爭力的功夫.
不但不能反而起亂.
所以拳訣說: 以靜制動
靜不是不動也不是動.
靜是息心(思想)安神,气足之後 凝神固气通脉爭力的功夫境界.
一念不生全体現
所以說:
如如不动,是真阴阳,宝斯不动,发用乃常。
唯气与脉,不动动生,意动神到,开合降升。
用中无形,体用一焉。
是練後自然出來,不能有所求,有所求就是用死力. |
|
|
|
|
|
|
|
发表于 5-7-2010 11: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5-7-2010 01: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淺见,
以上是岐途,理論上好似有理,事實上.
這落南少林偏硬局部路線,此法練不出咏春 水袖寸勁. 而且養成追手習慣.
如果,练者偏安与这条件,自然是练不出该要练的东西. 但是这不是局部,而是为足胯,身,肩胛一节环节贯通的先决条件. 才身舍手但留中, 有根节不为追手而黏而是看中门循中路进子午.
水袖寸勁,在于一气呵成,节环节,一点制全身. 不过练咏春的没有几个人做到. 就算做到也不教人的, 因此我自寻YBH处得一尝有所收获. |
|
|
|
|
|
|
|
发表于 5-7-2010 01: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elight2010 于 5-7-2010 02:09 PM 编辑
如果,练者偏安与这条件,自然是练不出该要练的东西. 但是这不是局部,而是为足胯,身,肩胛一节环节贯通的先 ...
JMLOU 发表于 5-7-2010 01:03 PM
言之有理
个人淺見
一但離水袖而用Y五祖力種則另成一支流. 無不可
足胯,身,肩胛一节环节贯通的先决条件. 才身舍手但留中, 有根节不为追手,而黏而是看中门循中路进子午. 近永春白鶴法.
所謂:
「中門不讓,子午不離」。練習時與肩、頭、背、胯、膝要貫串一氣,互相呼應,如有橡筋互相牽引、拉扯,吞肩坐節(墜肘),發胛力,勁達指尖。出手時節中隨身與胯同向,不可縮入開出,手節對膝,承接全身各處之力。
与 古早: 水袖寸勁法,
所謂:
全身不可着力量。 一任自然顺气脉,细味小字妙诀方。
神寄指爪袖底旁, 旋迥自然順脈气.
粑粘寻掌腕, 揉套审彼力,封闭借来法,借以子之矛,还攻子之弊。
我常自在静,雷发丹田气,大开诱来攻,利我居主位.
體用靈性勁法有很大差別.
如今小練頭若有宗於鶴法,外練筋骨,已算不錯.
水袖寸勁內練神脉,成絕响唉. 所以全身彈勁發不到淪為故事.
淺見 |
|
|
|
|
|
|
|
发表于 5-7-2010 03: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人高见,平凡人如我者是看不明白的了。
还是练回我那平凡的咏春好了。 |
|
|
|
|
|
|
|
发表于 5-7-2010 05: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千军 于 5-7-2010 06:01 PM 编辑
回复 2370# lhmeng
现代人应该善用现代的语法来表达自己想说的。高人的遣词用语,凡人的我们真的看不懂。 难道真的要说得那么难懂、那么玄才会被认同为有见解? |
|
|
|
|
|
|
|
发表于 5-7-2010 06: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5-7-2010 06: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浪子归 于 5-7-2010 06:35 PM 编辑
锏手或綑手过去破的了敵勢嗎? 是用順手黏住還是硬來那就有不同了.
delight2010 发表于 5-7-2010 04:49 AM
锏手和綑手都出现在标指和木人桩法,尤其是木人桩里头最常用,优势是用来缓和敌方来势汹汹或桥手凌乱的攻势,再作进一步的反应。这种情形锏手或綑手都没用吗?...我也承认我才疏学浅,无言以对了... |
|
|
|
|
|
|
|
发表于 5-7-2010 06: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5-7-2010 06: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367# 白千军
岂敢,岂敢,大家互相讨教。
(你几时会找我?) |
|
|
|
|
|
|
|
发表于 5-7-2010 06: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 咏春只练脚法還叫咏春嗎? 咏春脚樁功藏在手上才是咏春.
2, 查一查有那位咏春高手包括叶問沒有過 ...
delight2010 发表于 5-7-2010 03:11 AM
可是照前辈之前的讲法,踏中=GAME OVER,就已经完了,那么还需要手法来干什么?
不好意思,我才才疏学浅,咏春真的没有什么埋脚樁,八仙槕內,什么梅花等,那些是戏里才出现,我所知道的真实咏春并没有这个,如果你知道请分享让大家知道。
2字鉗阳馬练的是重心,实战没有人会摆出来,自己给自己死而已。
我还是不明白你要表达什么,直取中线的要旨是最近距离打,而不一定是对方的中线,所以你说脚踏中线就GAME OVER,就是说脚踏中对方就完了,难道上盘不用攻击??
所以请解释一下,我不明白。 |
|
|
|
|
|
|
|
发表于 5-7-2010 06: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辈,我认同你,我也是平凡人,也就一直练着平凡的咏春。
有机会的话一定要研讨一下我们平 ...
浪子归 发表于 5-7-2010 06:28 PM
算我一份,我不知道什么要什么,其余的不大知道,也只是想练平凡咏春. |
|
|
|
|
|
|
|
发表于 5-7-2010 07: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到YOUTUBE里看看纪录片功夫传奇可能会学到一些东西也不定。
刚看了洪拳,发现有些手法与咏春的差不多,可能这两种都与少林拳有关吧!
第三集里讲到咏春的,有讲到打沙包的方法,一拳打到沙包都会摇,就是一拳打到沙包就马上放松拳,这个很好要学一学。
你们有练习打沙包吗? |
|
|
|
|
|
|
|
发表于 5-7-2010 07: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aboten 于 5-7-2010 07:41 PM 编辑
哗!一会儿没来,就看到咏春竟然变成一门那么看不懂的拳术了。
我肯定的一点是,打架时绝对不会去想那么多理论。
引用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Cr ... =82&prev=95&next=38
如果詠春拳可概括為一個句子,則傳統的格言'來留去送;甩手直沖' ,在本質上,是這個系統如何運作根本基礎, ...至少在理論上。無奈的事實是(至少對”純”詠春拳家而言),雖然大多數詠春拳分支表明這一概念是其“方法” ,實際上,僅少數分支實際轉換這概念而付諸實踐。然而,它的完美地總結黃淳樑方法是如何運作的,以及黃淳樑詠春拳所有其他的技術和理論的根源。在這一簡短的文章,通過詳述這一概念以及它是如何應用,我將嘗試提供黃淳樑方法的簡要以及它如何有別於其他詠春拳。
格言的開頭,'來留'字面上解釋是指與敵交手, “當它來時,將它留下來。 ”換句話說,我們必須藉由攔截對手的攻擊路徑和它形成一個橋樑(因此有'尋橋'基本概念)。黃師傅告訴我們實現這概念,最好是利用“柔” 的途徑,首先最早與敵交手時靠很少或徹底沒有僵硬的手臂,類似“海棉”的辦法,用的是骨骼(結構)的力量,放鬆的肌肉動作來支持。這是每當我們練習小念頭 “伏手”的部分尋求發展的特質。因此, '來留'方面的這個概念包含了與表明了'小念頭 '和'尋橋'的兩個概念。
'來留'也對養成和應用詠春拳的標記技巧-'連消帶打'或“同時攻擊和防禦”指明了方向”。 黃師傅始終堅持認為,克服敵方最好的時機是當敵方致力於他們自己的攻擊時來攻擊他們。通過延伸'來留'的概念,他教他的學生,不僅要應付迎面而來的攻擊,而是要在相同的時間展開自己的反擊,從而(因為他會說) “反擊敵人在他/她發起了第一次攻擊後, ...但在他們可以啟動另次攻擊之前。“這種方法可以同樣適用於對付直線或曲線的攻擊,和形成了他著名的師弟和私人學生-已故李小龍的'截拳道'理論基礎。
短句的'去送' (直譯:“當它離開時,伴隨著它”)提到了利用對手的“錯誤”,當他/她撤回手,腿或身體時追隨他/她的身體中心的重要性。通常情況下,符合人體運動和物理基本原則,只要肢體朝一個方向做一個動作,他們通常會用到另一肢體或身體的一部分在一個相反的方向做動作,以平衡他們的身體平衡。
訓練有素的詠春拳練習者不易犯這個“錯誤” ,因為我們學會了,特別是通過'黐手'和相關的練習,把我們的四肢訓練地相當獨立,即往往一隻胳膊很可能是攻擊,而另一手臂仍相對地靜止不動的和控制對手的手和/或身體。因此,如果敵人試圖撤回肢體,甚至整個身體,遵守'去送'概念意味著我們立即追隨,並尋求途徑攻擊,或至少,透過持續向前的攻勢進一步控制和佔著主導地位。這並不意味是(但不幸的是,某些詠春拳系事實上是如此)我們沒有思考和/或沒有控制地“追手”。
“追手”使他們完全受敵人的擺佈,而不是持續攻擊其對手,因此停留在防禦模式下, “追手”使敵人取回失去的位置和恢復控制的能力。在最壞的情況下, “追手”使人變成一個木偶,完全受制於對手,失去位置和時間點,並遭受各種方式的攻擊。這個問題最明顯的地方是在黐手的訓練,太多詠春拳練習者不了解黐手訓練的目的,它的本質不是教如何打鬥(黐手也不是作為準備打鬥“唯一需要“的訓練) ,而是,當最初攻擊的嘗試被抑制時,教手,腿和身體跟隨著壓力和角度的變化自動反應,以便立即地和有效地找尋下一個最佳攻擊途徑,以打擊對手。這是'去送'的本質要告訴我們的。
格言的最後部分, '甩手直沖'肯定是這格言最重要的部分,以及是我已故師傅最時常引述的部分來作為他的詠春拳的總結。 “當手被鬆開,毫不猶豫地直接攻擊”是本句的一個直譯(一個不會詠春拳中國同事,把這一句譯作為“攻擊沒有任何擔憂” )和我們試圖在練'小念頭'首段的時候想養成的能力,然後透過黐手和其他練習進一步加強,以及包含透過在'尋橋'的訓練。
簡單來說, '甩手直沖'是有力量和有效的攻擊能力即時的反應在缺口出現在敵人的攻擊中,無論我們自覺地意識到缺口與否。它消除了激烈激打鬥中需要看到每個攻擊機會或做出有意識的決定。能夠本能地應用這個概念意味著,即使我們的視覺是完全受損的,只要有任何形式的肢體或身體接觸,我們可利用神經自然反應來應對與減少反應時間,幾乎可保證有相當有效的防衛和攻擊能力。
还有,一段我非常认同黃淳樑系的概念:
...師傅對某些傳統的武學概念是不屑一顧的,他只講反應、勁道、速度和準確,從來不談甚麼「氣」,「剛」、「柔」、「內力」....有徒弟問他詠春屬於「外家拳」還是「內家拳」?他說不知道。那時武打片流行以甚麼「蛇形拳」、「猴形拳」、「螳螂拳」為題材,有徒弟問:師傅詠春拳是甚麼形?師傅幽默的答:「人形」囉!...(引用)
所以,咏春有注重气的一面,我感到非常迷惘。还是学回打架的招数算了,以力学的方式来解释的话,或许比较容易接受些。。。 |
|
|
|
|
|
|
|
发表于 5-7-2010 07: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