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dolby-digital

泰国南部区佛寺佛牌—游记分享区-wat ban suon&十三头陀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3-3-2012 01: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次第乞食支
(Sapadānacārikaṅga)

受持:受持次第乞食支的文即:

Loluppacāraṃpaṭikkhipāmi, sapadānacārikaṅgaṃ
samādiyāmi.

我今禁止贪欲行(乞),我今受持次第乞食支。



规则:次第乞食支者,当先站在乡村的门口观察村内是否有什么危险。如果见道路上或村中有危险,其可以舍离彼处而往他处乞食。如果在那些人的家门口或在道中或于村内都未得到任何食物,则可以作非村之想离去而往他处去。然而,如果从那里获得任何食物,则不宜离彼而往他处去。除此之外,次第乞食者也可以较早进入村庄,因为如果遇不安之处可能有充分的时间离开那里而往他处乞食。如果施主在他的精舍内供养食物或者在他乞食的途中有人拿了他的钵而盛以食物给他也可以。然而,在他出去乞食的时候,如果行进村庄,则必须入村乞食,不得逾越。无论在那里仅得一点食物或全无所得,他都应该依照乡村的次第行乞。




区别:持守次第乞食支的严厉程度分为上、中、下三者,即:

一、上者:无论在他未到达家门之前送食给他,或已经离开家门之后送食给他,或者他已经从乞食处回到寺院内的食堂再供养食物,他都不接受。然而,如果已经行近家门,有人向他取钵,则应该授与;

二、中者:在乞食时未到达家门前,或已经离开家们之后,甚至已经回到寺院的食堂内,如果有人送食给他,其也接受,如果已经行近家们也授与他的钵,然而,他那一天决不坐在精舍内允许人送供给他。就这一点说是和常乞食的上者相似;

三、下者:于一日坐在精舍内而允许送供。



破坏:这三种人如果生起贪欲时,则他所受持的次第乞食支就破坏。



利益:受持次第乞食支所带来的利益,即:

一、(施主的)家常常是新的;

二、犹如月亮,对(施主)家无悭(不吝其的施主为别的比丘所得);

三、平等的怜悯;

四、无(施主)家亲近之累赘;

五、不喜招待;

六、不盼望他人献食;

七、随顺少欲等的生活。

一座食支
(Ekāsanikaṅga)

受持:受持一座食支的文即:

Nānāsanabhojanaṃpaṭikkhipāmi, ekāsanikaṅgaṃ
samādiyāmi.

我今禁止多座食,我今受持一座食支。




规则:一座食支者,在食堂中,因为他不能坐长老的座位,所以必须预先观察,觉得那里是适合自己的座位方才坐下。如果在他的食事未终之时,而他的阿阇梨(教授师)或戒师来时,其可以起立去作他(弟子)的义务,但不能再食。



区别:持守一座食支的严厉程度分为上、中、下三者,即:

一、上者:对于食物无论是多是少,只要他的手业已经触取那食物,他便不得再取别的食物了。如果在家人这样想「长老什么东西都没有吃啦!」于是拿酥等给他,作药食则可,但非普通食物;

二、中者:则直至他的钵中的饭还未吃完可以取别的,故称为「食所限制者」;

三、下者:则直至未从座起,可以尽量的吃,因为直至他取水洗钵之时而得受食,故称为「座所限制者」。



破坏:这三种人如果吃了多座之食的剎那,则他所受持的一座食支就破坏。



利益:受持一座食支所带来的利益,即:

一、少病;

二、少烦恼;

三、轻快;

四、强健;

五、安乐住;

六、不犯残余食(食事完毕再令作食)之过;

七、除味爱;

八、随顺少欲等的生活。

一钵食支
(Pattapiṇḍikaṅga)

受持:受持一钵食支的文即:

Dutiyakabhājanaṃpaṭikkhipāmi, pattapiṇḍikaṅgaṃ
samādiyāmi.

我今禁止第二容器,我今受持一钵食支。



规则:一钵食支者,饮粥的时候,也得各种调味于容器中,则他应该先食调味或者先饮粥。如果把调味也放到粥里去,则未免有些腐鱼之类会坏了粥的。因粥不坏才可以食,这是关于这种调味品说的。假使是不会坏粥的蜜和砂糖等,则可以放到粥里去,生的菜叶,他应该用手拿着吃,或者放到钵里去。因为他已经禁止了第二个容器,即任何树叶(作容器)也不可以使用的。



区别:持守一钵食支的严厉程度分为上、中、下三者,即:

一、上者:除了吃甘蔗之外,别的任何(不能吃的)榨物也不可以弃(于别的容器)的。对于团食、鱼、肉、饼子等也不可以分裂而食(为了避免贪着其各别之味);

二、中者:可以用一肢手分裂而食,所以称他为「手瑜伽者」;

三、下者:则称他为「钵瑜伽者」,因为任何放到钵内的,他都可以用手或牙齿分裂而食。



破坏:这三种人在使用第二个容器的剎那,则他所受持的一钵食支就破坏。




利益:受持一钵食支所带来的利益,即:

一、除去种种的味爱;

二、舍弃贪着多钵之食欲;

三、知食的定量;

四、无携带各种容器的麻烦;

五、不散乱于食事;

六、随顺少欲等的生活。

时后不食支
(Khalupacchābhattikaṅga)

受持:受持时后不食支的文即:

Atirittabhojanaṃpaṭikkhipāmi, khalupacchābhatti-kaṅgaṃ
samādiyāmi.

我今禁止残余食,我今受持时后不食支。



规则:时后不食支者,已经吃足之后,则不宜更令作食而食。



区别:持守时后不食支的严厉程度分为上、中、下三者,即:

一、上者:在食第一食时而拒绝他食,故食第一食后不食第二食;

二、中者:则食完(钵内)所有的食;

三、下者:则可食至从座起立未止。


破坏:这三种人如果已经食完之后,更令作食而食的剎那,食后不食支就破坏。


利益:受持时后不食支所带来的利益,即:

一、不犯残余之过
[9]

二、不贪食满腹之病;

三、不贮食物;

四、不再求;

五、随顺少欲等的生活。

阿兰若住支
(āraññikaṅga林野住支)

受持:受持阿兰若住支的文即:

Gāmantasenāsanaṃpaṭikkhipāmi, āraññikaṅgaṃ
samādiyāmi.

我今禁止村内的住所,我今受持阿兰若住(林野住)支。


规则:阿兰若住者,离去村内的住所,必须于黎明之前返回阿兰若。

在这里也包括村的边界而称为「村内的住所」。无论一屋或多屋,一墙围或无墙围,有人住或无人住,乃至曾经为商侣住过四个月以上的地方都得名为「村」。犹如阿努罗陀补罗有二帝柱(indakhīla或作「界住」、「台座」、「门限」,那是进城的地方所安立的大而坚固的柱子,当即古译的「坚固幢」或「帝释七幢」或「因陀罗住」)的有墙围的村若,由一中等强力的男子,站在帝住之内所掷出的石头所落之处,得名「村的边界」。根据律师的意见:如有青年欲示他的力量,伸出腕臂投掷石头,其掷石头所落之处也得包括于村边的范围。但根据经师的意见:是指为驱鸟所投之石头所落之处而言。如果没有墙围的村庄,在最末的房屋;如果有一妇人站在屋门口自盂中弃水,那水所落之处为屋的边界。再以上所述的方法从那屋界所掷的石头所落之处为村。再从那里所掷的石头所落之处为村的边界。

次说阿兰若,根据律教说:「除了村和村的边界外,其它的一切处都为阿兰若。」如果根据论师的说法:「于帝柱之外,一切都为阿兰若。」然而,根据经师的解释关于阿兰若的范围:「至少要有五百弓的距离才名阿兰若。」这里特别的确定,须用教师的弓(标准的教师之弓,大约四肘长),如果有墙围的村,自帝柱量起,没有墙围的村,则从第一个石头所落之处量起,直至精舍的墙围为止。依据《律藏》的义释书之解说:「如果没有墙围的寺院,则应以第一座住处或食堂或常集会所或菩提树或塔庙等,离精舍最远的为测量的界限。」然而,根据《中部》的义释书解释:「测量的界限,也如村庄一样,应于精舍、村庄两者之间,都留下一掷石之地,作为边界的范围。」这是阿兰若的范围。


如果乡村相近,站在精舍可能听到村内人们的声音的话;如果真的为山河等的自然环境所隔绝而不能取直道而行的,则可以取通常的自然之道;如果是用渡船等相通的路,则五百弓的测量,应取此等的直径。如果取了五百弓绕道的距离以成就其头陀支,而又填塞各处的近村之道,则为「头陀支之贼」。

如果住阿兰若的比丘的戒师与教授师有病,在阿兰若中不得安适,则送他到乡村的住处而且随从侍候他,但必须于黎明之前及时离村去阿兰若,则不破坏其头陀支的受持。然而,在他应离村落之时,如果病人的疾病转笃,则他应尽其侍候的责任,不应顾虑其头陀支的清净。



区别:持守阿兰若住支的严厉程度分为上、中、下三者,即:

一、上者:当于一切晨曦降临之时,都在阿兰若中;

二、中者:得于四个月的雨季中住在村庄住处;

三、下者:则冬季也可以住在那里。



破坏:这三种人如果于一定的时间从阿兰若来村庄的精舍听人说法,虽然遇晨曦的降临,其头陀支不算破坏;如果听完了法回去阿兰若,虽然仅行至中途便破晓,其头陀支也不算破坏。如果说法者起座之后,而他想道:「稍微寝息之后,我们再走」,这样的睡去而至破晓,则他所受持的阿兰若住支就破坏。



利益:受持阿兰若住支所带来的利益,即:

一、如果住在阿兰若的比丘常作阿兰若想,则未得的定能得,已经得的能护持,正如导师也欢喜地说:「那伽多!我非常欢喜那比丘住在阿兰若」;

二、住在边鄙寂静住处的住者,他的心不会给不适的色等境界所扰乱;

三、离诸怖畏;

四、舍离生命的爱着;

五、得尝远离的乐味;

六、适宜于粪扫衣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3-3-2012 01: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树下住支
(Rukkhamūlikaṅga)

受持:受持树下住支的文即:

Channaṃpaṭikkhipāmi, rukkhamūlikaṅgaṃ
samādiyāmi.

我今禁止在盖屋之下而住,我今受持树下住支。


规则:树下住支者应该避开下面这些树:

一、两国交界处的树;

二、塔庙的树;

三、有脂汁的树;

四、果树;

五、蝙蝠所住的树;

六、空洞的树;

七、生长在精舍中心的树。


树下住支者应当选择在寺院边隅之处的树而住。


区别:持守树下住支的严厉程度分为上、中、下三者,即:

一、上者:不能选择自己好乐的树;不能叫他人清除树下,只可以用自己的足清除落叶而住;

二、中者:可令来到树下的人为他清除;

三、下者:可以叫寺院内作杂务的在家人或沙弥去清扫、铺平、撒沙,围以墙垣及安置门户而住。


然而,如果遇大日子(mahādivasa是指布萨等的特别斋戒日),则树下住支者应当离原处而至其它比较隐秘的地方而坐。



破坏:这三种人如果于盖屋之内作住处的剎那,树下住支就破坏。然而,根据《增支部》(A.)的诵者说:「如果他明知自己在盖屋中而让晨曦的降临为破坏」。



利益:受持树下住支所带来的利益,即:

一、适合于「出家依树下的住所」之语的(四种依靠)[10]依行道的情况;

二、为世尊所赞的「少价易得而无过」的资具;

三、由于常常得见树叶的转变易于生起无常之想;

四、没有对住所的悭吝及乐于造作的活动(修理建造的活动);

五、与诸天人共住;

六、随顺少欲等的生活。

露地住支
(Abbhokāsikaṅga)

受持:受持露地住支的文即:

Channañcarukkhamūlañca paṭikkhipāmi, abbhokāsikaṅgaṃ samādiyāmi.

我今禁止盖屋和树下住,我今受持露地住支。



规则:露地住支者,如果听法为布萨可以入布萨堂(uposathagga)。假使进去之后下雨,在下雨时不出来,雨停止了应该出来。可得进入食堂(bhojanasālā)、火室(aggisālā烧火取暖的房间)作他的义务,或为服侍长老比丘吃饭,学习和教授,也可以进入屋中,或将杂乱放在外面的床椅等取之入也可。如果为年老的比丘拿东西行于道中,碰到下雨之时,可以进入途中的小屋。如果没有替年长者拿什么东西,不可以急趋于小屋避雨,必须以平常自然的步骤行入,住至雨止的时候应当即可离去。树下住支者也可通此法。



区别:持守露地住支的严厉程度分为上、中、下三者,即:

一、上者:不得依于树山或屋而住,只可以在露地中用衣作小幕而住;

二、中者:依近树山或屋,不进入里面可以住;

三、下者:则没有加盖的自然山坡(即不加工雕凿的自然山腹,树枝所盖的小庵麦粉(糊)的布,看护田地的人所弃的临时之小屋等都可以住。



破坏:这三种人如果从露地的住处进入屋内或树下而住的剎那,露地住支就破坏。根据《增支部》(A.)的诵者说:「如果他知道自己是在彼处(屋中或树下)而住至破晓为破坏。」



利益:受持露地住支所带来的利益,即:

一、舍住所的障碍;

二、除惛沉睡眠;

三、符合于「比丘无着无家而住如鹿游行」的赞叹;

四、无诸执着;

五、四方自在;

六、随顺少欲等的生活。

冢间住支 (Sosānikaṅga)

受持:受持冢间住支的文即:

Nasusānaṃ paṭikkhipāmi, sosānikaṅgaṃ samādiyāmi.

我今禁止住于非冢墓处,我今受持冢间住支。



规则:当人们建设村庄时议决,确定一块地作冢墓,冢间住支者不应该在此处住,因为那里尚未荼毗(火化)死尸,还不能说是冢墓。如果经过荼毗(火化)之后,纵使弃置十二年未曾再荼毗(火化),也得作为冢墓。然而,冢间住支者,不应该在那里建造经行处、小庵等,或设床坐及预备饮水饮物,乃至为说法而住也不可。这是一重大的头陀支。为了避免发生危险,事前应该通知寺内的长老及地方政府的官史,然后不放逸而住。他在经行时,应当开半眼视于墓上。当去冢墓时,应该避去大道,从侧道而行。在白天内,他应该注意确知冢墓一切对象的位置,如是则夜间不致为那些影象所恐惧。如果诸非人于夜间游行尖叫,不应用任何东西去打他们。不可以一日不去冢墓。根据《增支部》(A.)的诵者说:「如果在冢间度过中夜,可以于后夜回来。」为诸非人所爱好的胡麻粉、豆(杂)饭、鱼、肉、牛乳、油、砂糖等的软食和硬食,不宜食。不得入施主的家。



区别:持守冢间住支的严厉程度分为上、中、下三者,即:

一、上者:当在常烧、常有死尸及常有号泣之处而住;

二、中者:于上述的三种之中的其中一种即可;

三、下者:住在如前述的冢墓形相(奈毗(火化)后十二年未再奈毗(火化)的)也可以。



破坏:这三种人如果不住于冢墓之处,冢间住支就破坏。根据《增支部》(A.)的诵者说:「这是指不去冢墓之日而说的。」



利益:受持冢间住支所带来的利益,即:

一、得念于死;

二、住不放逸;

三、通达不净相;

四、除去欲贪;

五、常见身的自性;

六、多起(无常、苦、无我的)悚惧;

七、舍无病之骄等;

八、克服怖畏;

九、为非人所敬重;

十、随顺少欲等的生活。

随处住支 (Yathāsanthatikaṅga)

受持:受持随处住支的文即:

Senāsanaloluppaṃpaṭikkhipāmi, yathāsanthatikaṅgaṃ samādiyāmi.

我今禁止住所的贪欲,我今受持随处住支。


规则:随处住支者,对于别人向他说:「这是给你的」授与的住所,他接受了便生起满足之想,不另作其它住所。



区别:持守随处住支的严厉程度分为上、中、下三者,即:

一、上者:对于给他的住所,不宜询问是远或近,有否非人和蛇等的恼乱,热或冷?;

二、中者:
可以询问,但不得自己先去视察;

三、下者:可以先去视察,如果不合意,也可以另取他处。



破坏:这三种人如果生起住所的贪欲,随处住支就破坏。



利益:受持随处住支所带来的利益,即:

一、遵守对于所得当生满足的教诫;

二、希求同梵行者的利益;

三、舍弃劣与胜的分别;

四、无合意的观念;

五、关闭了随处贪欲之门;

六、随顺少欲等的生活。

常坐不卧支
(Nesajjikaṅga)

受持:受持常坐不卧支的文即:

Seyyaṃpaṭikkhipāmi, nesajjikaṅgaṃ samādiyāmi.

我今禁止于卧,我今受持常坐不卧支。



规则:常坐不卧支者,于夜的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之中,当有一时起来经行。于四威仪中,只宜不卧。



区别:持守常坐不卧支的严厉程度分为上、中、下三者,即:

一、上者:不可以用凭靠的东西,也不得以布垫或绷布为蹲坐;

二、中者:于此三者之中可以用任何一种;

三、下者:可以用凭靠的东西,或以布垫为蹲坐,以及用绷布、枕头、五肢椅、七肢椅。



破坏:这三种人,如果接受床席而卧时常坐不卧支就破坏。



利益:受持常坐不卧支所带来的利益,即:

一、他的心断了所谓「耽于横卧之乐,转卧之乐、睡眠之乐而住的结缚」;

二、适合一切业处的修习;

三、令人信乐的威仪;

四、随顺勤精进;

五、正行增长。

何种人适宜修头陀支?


贪行者和痴行者适宜修习头陀支。何以故?因为受持头陀支是一种苦的行道和严肃的生活,依苦的行道得止于贪;依严肃的生活得除放逸者的痴。然而,受持阿兰若(林野)住支和树下住支也适合于瞋行者,因为不和别人接触而住可以止瞋。

应与不应修习头陀支者


如果修习头陀支,对于修习者的业处(定境)有所增长的,则应当修习,假使修行头陀支,对于修习者的业处是减退的,则其不应当修习。然而,对于无论修习或不修习也得增长其业处而无减退的人,但是为了怜悯后生者,也应当修习。其次,对于无论修习或不修习也不增长其业处的人,为了培植未来的善根,也应当修习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3-2012 0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olby-digital 于 23-3-2012 02:08 PM 编辑


我看到很多行僧,然后我就卡住那边挖相机了




看装束应该是新手头陀行者,在集会训练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3-2012 0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olby-digital 于 23-3-2012 02:09 PM 编辑






很壮观下




头陀帐,防止蚊子很好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3-2012 0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保留保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3-2012 02: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再次分享

对头陀有深一层认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3-3-2012 05: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精彩的故事 好漂亮的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3-2012 1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经在合艾遇过一个头陀行者,是个大概60-79岁上下的僧人
我和他聊天时候,他告诉我他从东北一个人走下来南部,他说话很粗俗,可是我很敬佩赞叹他


我还遇过一个一钵食头陀行者,就是什么食物都campur在一个钵子里食用。
不为品其味,只为养身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3-3-2012 1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再次分享

对头陀有深一层认识
鐵也.領主 发表于 23-3-2012 02:27 PM



   
好精彩的故事 好漂亮的图
蓝普 发表于 23-3-2012 05:51 PM


不用客气,分享是美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3-2012 1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晕一下,都不是白话文。
不过还是谢谢分享。
如果信徒逼师傅们破戒那怎么样? (比如说,在芙蓉如果师傅出去乞食,它应该会饿死,因为这里的人还不习惯供僧,只会放钱进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3-2012 11: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晕一下,都不是白话文。
不过还是谢谢分享。
如果信徒逼师傅们破戒那怎么样? (比如说,在芙蓉 ...
LP坤迷 发表于 23-3-2012 11:45 PM


biong客气
这个问题我回答不到你现在任何师傅身上没有钱应该什么都做不到,不过晚课有忏悔的
头陀行和比丘戒律不同,是自我要求自己去行使的
如果是一个已经接近出世间的“准罗汉”  (我相信任何一条小戒都会以生命去维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3-2012 1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别人我不懂,我出家的时候,在泰国托钵都有人放钱进去袋子再放进我的钵里。
通常遇到这种情况我的心里会很不安,我会叫他把钱收回去。
因为我看了戒律,钵只用来装食物。不是钱财。
可是我在泰国搭车,我还得给人家车费

我一路南行的出家旅程,都是一帮好朋友和家人给予金钱上帮助上的支持。
我从没在外面受过陌生人供养一分钱。
对于此,我感激不尽。这可是很大的人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3-2012 12: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biong客气
这个问题我回答不到你现在任何师傅身上没有钱应该什么都做不到,不过晚课有忏悔的: ...
dolby-digital 发表于 23-3-2012 11:53 PM



    嘻嘻嘻,好的。嘻嘻嘻。
随喜你的出家之旅,嘻嘻嘻,谴责那些跟你收车费的人,逼你犯戒(逼你动钱)
什么时候打算长期出家,希望您可以考虑让我做你的kamakhan。 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3-2012 12: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3# LP坤迷


    感恩你的随喜,也不能说谴责,人家也是靠金钱维生。
我接受亲友的供养已经足够。有多余的,我都还给师傅。
几次回到马来西亚,都有人塞钱。可是就是不能拿。拿了就完了。
在泰国,我时常出外时用到金钱,一般上我是夹在经书递给别人。
可是我良心还是过不去。所以我晚课念得特别熟练

我不会出牌。什么kamaka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3-2012 12: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LP坤迷


    感恩你的随喜,也不能说谴责,人家也是靠金钱维生。
我接受亲友的供养已经足够。有 ...
dolby-digital 发表于 24-3-2012 12:11 AM



    嘻嘻嘻,有时要完完全全守227条戒律真的不容易。 特别是在马来西亚, 新加坡,香港,中国。
你现在不用出牌嘛,以后的事情很难说嘛。 如果有那么一天,希望可以多个机会给我找吃ni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3-2012 12: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嘻嘻嘻,有时要完完全全守227条戒律真的不容易。  特别是在马来西亚, 新加坡,香港,中国。 ...
LP坤迷 发表于 24-3-2012 12:16 AM



有一招可以避免多余或者不小心犯戒。
就是长期呆在房间里面。不出去。不说话。勤劳读戒律

好好好,有机会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4-3-2012 12: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招可以避免多余或者不小心犯戒。
就是长期呆在房间里面。不出去。不说话。勤劳读戒律

好 ...
dolby-digital 发表于 24-3-2012 12:21 AM



    嘻嘻嘻,你千万不要学这招,不然等你真的长期出家之后,你躲在房里,我A不到你的佛牌,也不能每天烦你叫你出佛牌。 哈哈哈哈。 今天骗够分了,闪人, cheer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3-2012 01: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套和尚戏不错看下


善恶无赦 Gate of Hell 20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3-2012 01: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套和尚戏不错看下


善恶无赦 Gate of Hell 2011
dolby-digital 发表于 24-3-2012 01:23 AM



    pood thai mai dai.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3-2012 01: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9# LP坤迷


    有华语字幕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命理运勢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11-2025 08:51 PM , Processed in 0.15305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