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13-7-2009 12: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57# PengYou 的帖子
还活着啊,依然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事忙碌。 |
|
|
|
|
|
|
|
发表于 13-7-2009 09: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7-2009 10: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吼,要求能少一点,人就更容易快乐一点。
刚从新加坡充电回来,看了纵贯线演唱会,几次听到有感触的歌词不禁红了眼眶;逛了两间馆 - 艺术馆和博物院,脑袋得到了满足感;拍了些照片,重温很久没拿相机的快乐。
做人也许就是这样。
能在当下看人生,圆满很多。
p/s:朋友好。^_^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7-2009 01: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下午去看了一场很赞的演出,55岁的Marion D'Cruz把她的部份艺术生涯作了个浓缩,加入自己经历的那些成长,用非常舒适的方式,仿佛跟大伙聊天来说故事。中间冲击起了很多很多触动我心扉的水花,让我澎湃得湿了眼。晚上我跟阿佐说:“我们是属于这一块地方的”。
刚不久前得知Yasmin Admad去世了。
我把Marion的表达调入Yasmin的骤逝,整个人愣住了。
为此,我决定用寥寥几字记下这么个感触:
活着的意义与美丽,存在于对生命的投入。
Yasmin走了,Marion还在等待,这和谐的美,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融入大家的心中?
|
|
|
|
|
|
|
|
发表于 27-7-2009 0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我们都是在黑暗中捕抓光明的人。
 |
|
|
|
|
|
|
|
发表于 30-7-2009 09: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61# 佐一古 的帖子
哈哈哈。。。不错不错,蛮有默契下。。。
多丽丝抓什么机?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8-2009 0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7-8-2009 09: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8-2009 06: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那横拍的版本我也有,可就是这个竖照给我的感觉比较强烈,所以才选择了这张。
我回头给你贴横的。
别想太多,只是刚好走进其中一个人家的屋后去拍河的时候看见人家晾着的小袜子而已。
我倾向捕捉感觉,所以作品不能登大雅之堂。
面书贴得比较多,有44张。
请赐教。 |
|
|
|
|
|
|
|
发表于 17-8-2009 10: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65# 多麗絲 的帖子
实在不敢赐教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8-2009 09: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8-2009 03: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思绪正在经历忙碌的吞蚀而像便秘一样无法顺畅地舒展脑袋的经络时,整个人就不自觉地沉了下去。
整个内外步伐不协调的状况越见失控,导致头有种像要被挤爆的郁闷。
我不经意在法鼓山心灵处方签停下脚步,希望可以暂停紊乱。收到了这句话:
“ 慈悲心愈重,智慧愈高,煩惱也就愈少。”
我只能说:阿弥陀佛~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2009 05: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收到了咖啡豆的邮包,窃喜。
就知道阿豆不会只单纯地寄一样东西。
呵呵。
谢谢啦阿豆,你总是这么贴心。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2009 05: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你的心决定你的所见
前一阵子,和朋友带领孩子,一行共二十多人去参观摄影展。其间,在一幅得奖作品前,引起了小小的骚动。那个作品的情景是:一位老者在绿荫下优闲、专注的阅读报纸,经由解说员提及,才惊见图像中,报刊的上缘,并立着两只小鸟,静静的似乎正品味篇章。当场,有一部份的人表示,不曾注意到那两只小鸟,而更有趣的是,年纪愈小的孩子,看到的比例愈高;反之,年纪愈大者,大多将这个部份忽略了,其中包括我自己。
其实,这一幅作品,在正式展出前,就经常在报纸上以黑白的版面刊载,何以天天视而不见、习焉不察?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课题。透过再三反思,终于找出了一块很大的误区,那就是“不用心”。正如《礼记·大学》指出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因为无心或者粗心感官被偏见所囿限,思绪为观念所蒙蔽,导致错失了真相、忽略了意义,在自己的愚昧中载浮载沉,不知所终……
一般人,在这纷纷扰扰的世间忙碌奔波,蝇营狗茍于名利情的满足,不经意间就迷失了本心,很难得有灵台清明的时刻。随着年龄的增长,既定的偏见益形顽固,后天的观念更为强劲,再加上生活步调的紧张与急促,对待周遭的一切常常是浮光掠影、囫囵吞枣的态度,因此,也就与很多美好的人、事、物失之交臂了。
而孩子们受世俗规范、社会标准的习染比较少一些,所以能看到的、感受到的善意、快乐也就多一些。佛经中的这个小故事,是最好的注解:“佛陀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夜睹明星而悟道,曾说: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是妄想让人迷失了本心,以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儒家谈心法,在《大学》一书中说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安住于当下这一念心,就能领会“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个中三眛。还有,很重要的是,一定要正向思考,因为悲观的人,在每一个机会中看到困难;而乐观的人,在每一个困难中看到机会,是困难还是机会,往往在一念之间。思想是一种物质,念随心转、境由心造,想法不同,结果必然殊异。我们要透过智慧的观照,重新转化情绪与思维,将它转到正向的一面,然后就能够“看见明白”,也就是“明心见性”了。
你的心决定你所看见,因为最有价值的事物,不是眼睛能够看到的, 你必须要用心去感受。唐代庞蕴居士有偈云:“一念心清静,处处莲花开,一花一净土,一叶一如来。”
智者的识见,都在启示我们这个道理。人的心是一条路,叫做心路,心开,路就开;路开了,沿途就有美妙的生命风景,为你而展现! |
|
|
|
|
|
|
|
发表于 1-9-2009 1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9-2009 1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
故我还在..
喜欢最后一张..
那个小鱼嘴张张..临死也要拼尽最后口气》。 |
|
|
|
|
|
|
|
发表于 4-9-2009 11: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7-9-2009 10: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8-9-2009 09: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9-2009 0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咖啡豆
嗯,那也是时时叮嘱着我 “观心” 的声音。
回 eden
(我已给你我所能给的最好的回复)
回 weekian
感谢你的鼓励。
对于境界,我没有研究,所以无法说什么。
在我的了解、认知当中,钻研是一种考究,而每一个转念都是驱使(向前/往后/平行)的动力。
深中有浅,浅里有深。
能得你解开了思维困惑后的回应,多丽丝感到非常高兴。
我对佛法的认识不够,不足以谈。
不需要等,也不一定要亲身赴会才能谈人生,网路已提供了方便,彼此没有距离。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