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泰国南部区佛寺佛牌—游记分享区-wat ban suon&十三头陀
[复制链接]
|
|
|
发表于 3-3-2012 03: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风起云涌
又复活了
梦幻Bicycle 发表于 3-3-2012 10:08 AM 
又是一条好汉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3-2012 06: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9# 风起云涌
不用客气,大大,分享分享而已 , |
|
|
|
|
|
|
|
|
|
|
发表于 3-3-2012 1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放上一些收藏,都是品相普通或者普通phim的有佛牌有佛寺的分享
si man 2509 wat kuai rat
[h ...
dolby-digital 发表于 15-2-2012 08:04 PM 
我很欣赏龙普see man的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3-2012 1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欣赏龙普see man的
ckling16 发表于 3-3-2012 11:20 PM 
是因为他的款吗?lehleh菲菲那样 |
|
|
|
|
|
|
|
|
|
|
发表于 3-3-2012 1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3-2012 1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3-3-2012 1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3-2012 1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3-2012 07: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3-2012 07: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3-2012 07: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3-2012 07: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olby-digital 于 23-3-2012 02:41 AM 编辑

远远来到,合照下

现任主持,不错谈下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3-2012 07: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3-2012 07: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3-2012 07: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保留些帖子,等下被淹没了  |
|
|
|
|
|
|
|
|
|
|
发表于 5-3-2012 01: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保留些帖子,等下被淹没了
dolby-digital 发表于 2012-3-4 07:44 AM 
你最近都在顶白衣师傅的帖
我以为你忘记这里了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3-2012 0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3-2012 02: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又回来更新了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3-2012 0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说说头陀行法的典故
头陀行是一种比较不偏向中道的修行方式
虽然如此,佛陀认为大迦叶尊者的头陀法毫无缺点
是一种偏苦入道的修行方式
头陀僧一般很好辨认,有头陀扇,头陀帐,钵不离身,大部分都远离人群,游走四方或者破破烂烂的,破烂是我的看法啦
比丘一共有13种法,沙弥则有12头陀,因为沙弥缺少僧伽梨(sanggadih)三衣不足。
(一)粪扫衣,(二)三依支,(三)常乞食支,(四)次第乞食支,(五)一座食支,(六)一钵食支,(七)时后不食支,(八)林野住支,(九)树下住支,(十)露地住支,(十一)冢间住支,(十二)随处住支,(十三)常坐不卧支。
附上一些link 佛陀对头陀行的看法
http://www.yinshun.org/Enlightenment/1997/1997nov/1999nov1.htm
清净道论-头陀支品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Tipitaka/Post-Canon/Visuddhimagga/chap02.htm
大迦叶尊者,头陀第一
http://www.foyin.org/zhuanji/news/news_view.asp-newsid=16000.htm
http://www.kepusoft.com/all/smile/fodian/2011-5-2/DaJiaXie-TouDuoDiYi--doqj05_7.htm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3-2012 01: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头陀支
DHUTANGA
头陀支(Dhutaṅga)
头陀支
(dhutaṅga头陀行):「头陀」(dhuta) 是音译,义译为「抖落、去除」:抖擞精神以去除恶劣行为与修行障碍;以极简朴的生活方式训练少欲、知足、减损(烦恼)、求德等五法。
从「依少欲」等的语句,故知为头陀支法。在这里的少欲、知足附属于无贪中;减损、远离附属于无贪及无痴二法中;求德即是智。以无贪而得除去所禁止的诸事之中的贪;以无痴而得除去所禁止的诸事之中覆蔽过患的痴。又以无贪得以除去于听许受用的事物中所生起的沉溺欲乐;以无痴得以除去由受持严肃的头陀支所生起的沉溺苦行。
十三头陀支
世尊所听许的十三种头陀支的修行法,称为「十三头陀支」,即:
一、粪扫衣支(paṃsukūlikaṅga);
二、三衣支(tecīvarikaṅga);
三、常乞食支(piṇḍapātikaṅga);
四、次第乞食支(sapadānacārikaṅga);
五、一座食支(ekāsanikaṅga);
六、一钵食支(pattapiṇḍikaṅga);
七、时后不食支(khalupacchābhattikaṅga);
八、林野住支(āraññikaṅga);
九、树下住支(rukkhamūlikaṅga);
十、露地住支(abbhokāsikaṅga);
十一、冢间住支(sosānikaṅga);
十二、随处住支(yathāsanthatikaṅga);
十三、常坐不卧支(nesajjikaṅga)。
粪扫衣支(Paṃsukūlikaṅga)
受持:受持粪扫衣支的文即:
Gahapatidānacīvaraṃpaṭikkhipāmi, paṃsukūlikaṅgaṃ
samādiyāmi.
我今禁止用在家人所施的衣服(袈裟),我今受持粪扫衣支。
规则:受持粪扫衣支者可以取冢间布、店前布、路上布、垃圾布、胞胎布、沐浴布、浴津布、往还布、烧残(火所烧)布、牛啮布、白蚁啮布、鼠啮布、端破布、缘破布、置旗、塔衣、沙门衣、灌顶衣、神变所作衣、旅者衣、风散衣、天受衣、海滨等的任何一种布,将它撕掉之后,舍弃腐朽的部分,取其强纫的部分,将它洗刷干净,制成衣(袈沙),然后将施主所施的衣舍弃,而受用该粪扫衣。
区别:持守粪扫衣支的严厉程度分为上、中、下三者,即:
一、上者:只取冢间的布;
二、中者:那取那曾经作「出家者将拾此布」之念而舍弃的布;
三、下者:取他人置放于其足下的布。
破坏:这三种人如果由他自己的希望或意欲接受在家人所施的布(袈裟),则他所受持的粪扫衣支就破坏。
利益:受持粪扫衣支所带来的利益,即:
一、适合于「出家依粪扫衣」之语的(四种依靠)
依行道的情况;
二、住立于第一圣种衣服知足);
三、没有守护衣(袈裟)的苦;
四、获得不依靠他人的自由生活;
五、无盗贼的怖畏;
六、无受用的贪着;
七、适合沙门的衣具;
八、世尊所赞的「少价易得而无过」的资具;
九、令人信乐;
十、得成少欲等的果;
十一、为后人的模范。
三衣支 (Tecīvarikaṅga)
受持:受持三衣支的文即:
Catutthakacīvaraṃpaṭikkhipāmi, tecīvarikaṅgaṃ
samādiyāmi.
我今禁止第四衣(袈裟),我今受持三衣(袈裟)支。
规则:如果受持三衣支者获得衣布之后,自己不善制或不懂得剪裁,也找不到懂得制衣的人,或者未获得针等任何制衣的工具时,则他可以将该衣布贮藏(至获得条件时为止),其并不因此贮藏而犯过。然而,从染衣时之后,则他不宜贮藏多余的衣布了。如果贮藏的话则他是「头陀支之贼」。
区别:持守粪扫衣支的严厉程度分为上、中、下三者,即:
一、上者:在染衣的时候,先染下裙(安陀会)或上衣(郁多罗僧),染了一种穿着在身上之后,再染另一种。穿着了下裙而搭上上衣之后
,当染双层外衣(僧伽梨、重衣)。然而,(在染衣时)双层外衣是不宜穿着在身上的。这是就住在村庄边者而说,如果是阿兰若(林野)住者,则二衣(下裙和上衣)可以同时洗染(因为没有人看见他裸体)。然而,他必须就近坐在看见任何人时而可以即刻取得袈裟穿着在身上的地方;
二、中者:可以在染衣房中暂时穿着染衣者所公用的袈裟从事染衣;
三、下者:可以穿着同辈(戒腊)比丘的衣从事染衣。即使是暂时缠在那里的敷布也可以,但其它时候则不宜取用。同辈(戒腊)比丘的衣可以一时一时的受用。
受持三衣的头陀支者,也允许有第四种肩袈裟(aṃsakāsāva 仅披左肩及胸背的汗衣),然而,它的规定尺寸是:宽度:一张手;长度:三肘。
破坏:这三种人如果使用第四衣时,则他所受持的三衣头陀支就破坏。
利益:受持三衣支所带来的利益,即:
一、受持三衣支的比丘对于掩护身体的衣常生满足;
二、衣随身如鸟带翼飞行;
三、很少需要注意衣;
四、无贮藏衣之累赘;
五、生活轻便;
六、舍弃对余衣的贪着;
七、虽然许可多衣而他却作适量的应用;
八、过着减损烦恼的生活;
九、获得少欲等之果。
常乞食支
(Piṇḍapātikaṅga)
受持:受持常乞食支的文即:
Atirekalābhaṃpaṭikkhipāmi, piṇḍapātikaṅgaṃ
samādiyāmi.
我今禁止余分之食,我今受持常乞食支。
规则:受持常乞食支者对于僧伽食、指定食、招待食、行筹食、月分食、布萨食、初日食、来者(客)食、出发者食、病者食、看病者食、精舍食(vihārabhatta供于精舍之食)、村前家食(dhurabhatta经常放在村前之家作布施的)、时分食(vārakabhatta村人每天轮流供养的食物)等十四种食不能接受。如果不是用「请取僧伽食」等的说法,而易之用「僧伽在我家中取施食,尊者,也可以取食」的说法而施,则他可以接受。由僧团行筹而给与他的非食(非饭食的药物)或精舍内所炊之食也可以接受。
区别:持守常乞食支的严厉程度分为上、中、下三者,即:
一、上者:行乞时在他的前面与后面有人送与施食,他也接受,或者行近施主家的门外而立的时候,施主取其钵时也给他,盛满施食再送回他也接受,然而,那一天如果要他坐在自己的住所等待施食则不取;
二、中者:如果要他那一天坐在自己的住所而领施食,他也接受,不过在第二天再如是作,则他不接受;
三、下者:则明天又明天的施食也接受。就上面的情况而言,中者和下者未得无依自由之乐,而上者得之。
破坏:这三种人如果接受了僧伽食等余分食的剎那,则他所受持的常乞食支就破坏。
利益:受持常乞食支所带来的利益,即:
一、适合于「出家依于团食(钵食)」之语的(四种依靠)[7]行道的情况;
二、住立于第二圣道(饮物知足);
三、得不依他人的独立生活;
四、为世尊所赞的「少价易得而无过」的资具;
五、除怠惰;
六、生活清净;
七、圆满众学(法)的行道;
八、不为他养(不养他);
九、饶益他人;
十、舍骄慢;
十一、除灭味的贪爱;
十二、不犯众食(gaṇabhojana
为三四位以上受请供食的食物
)、相续食 (parampara-bhojana
食事完毕受请再食)及作持的学处;
十三、随顺少欲等的生活;
十四、增长正当的行道;
十五、怜悯后生者(为他们的先例)。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