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6-11-2013 12: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6-11-2013 09: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愿以我所修一切功德,回向给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
|
|
|
|
|
|
|
|
发表于 12-11-2013 12: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你對於你自己本身不執著,你的煩惱障就不難斷掉;對於一切法不執著,所知障也能夠突破,破了二障,菩提心,這個覺心就顯現出來了,那麼這個叫做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本心,真心本性本來具足的般若德用,般若是智慧,智慧的作用,是我們的本能不是從外面求得來的。
那麼在儒家它也講這個道理,那個時候佛法並沒有到中國來,像禮記裡面的大學中庸就發明這個道理。
這個三綱八目裡面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誠意、正心,就是菩提心;那麼佛說的不離菩提心供養,拿儒家來說不離誠意、正心供養,跟這個意思是一樣的。
可是儒家講的誠意、正心,實在講也是相當不容易。
我們今天意不誠,所以才提出誠意的這種教學;心不正了所以才提出正心,如果意也誠、心也正,再說這個話不是累贅了,沒有意義嘛!
那麼如何能夠做到誠意正心呢?前面兩條就重要了,格物、致知。
歷代有許多學者對格物說法就很多,究竟怎麼個格法呢?司馬光說得很好,司馬光能夠說得好,是因為他學佛,他懂得佛法的道理,回過頭來再看儒家東西,那眼睛就放光了,他就看出來了。
物是什麼?物就是煩惱,物欲呀!格是什麼?格是克服,格殺,跟我們佛經裡面講阿羅漢的三個意思,阿羅漢的三個意思裡頭有一個叫殺賊,賊是什麼呢?煩惱賊,就是要把煩惱斷掉,要把煩惱賊殺掉。
所以有一些人不懂得,甚至於很多學者,這大學教授們看到佛經的註解阿羅漢殺賊,佛教不殺生,阿羅漢還開殺戒?他搞錯了,他弄錯了,那個賊是指煩惱賊,並不是指外面的做強盜的,做小偷的,不是指他們。煩惱賊。
所以格物就是格殺物欲,換一句話說,叫我們在一切五欲六塵的境界裡面不起貪心,不起貪瞋癡,這個就是格物。
所以司馬光,我相信他這個靈感是從佛經裡面得到的,那麼拿這個來解釋格物,這個就太明顯了,真的是意思非常地明確,明白正確,那麼與後面的誠意正心真正能夠相應。
而致知正是破所知障,跟佛法講的實在是不謀而合,格物就是佛法裏面斷煩惱障,致知就是破所知障,這兩種障礙除了之後,菩提心就現前了,所以誠意正心才能夠現前。
因此對我們現前這個階段來說,我們一定要修菩提心,修菩提心一定要從格物致知上下手。
否則的話光是嘴皮上天天講發菩提心,菩提心永遠不能夠現前,這個是要自己努力去做,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真正要去做功夫的。
那麼大乘經裡也常說,如果菩薩失掉菩提心而做一切,就是修一切的六度萬行都叫做魔事,都不叫佛事。
那麼由此可知所謂佛事必定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礙上,只要用菩提心,待人接物、穿衣吃飯都是佛事;如果失掉了菩提心,天天講經說法,弘法利生都是魔事,都不是佛事,因此這一條非常地重要,念念不離菩提心。
http://book.bfnn.org/books/0639.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2-11-2013 12:51 AM 编辑
|
|
|
|
|
|
|
|
发表于 21-11-2013 01: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4-11-2013 11: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上随喜赞叹!
南无普贤王菩萨南无普贤王菩萨南无普贤王菩萨
 普贤十大愿
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法轮
七者请佛住世
八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普皆回向 |
|
|
|
|
|
|
|
发表于 26-11-2013 1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12-2013 12: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他引用永嘉大師証道歌上的幾句話來說明,永嘉大師說「住相布施生天福」這就是著相。修布施修裡面,這是種福,福報裏面最大的是生天,生天的福報最大。
「猶如仰箭射虛空」這有個比喻,好比向天空射箭一樣,箭可以能射得很高,可是射得高,它有一定的高度,它會往下面墜墮的,「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這幾句話是証道歌上的話,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所以修福在佛經裡面講叫三世怨,第一生修福,第二生享福,在一般說享福的人很少繼續修福,這是古今中外都不乏這種例子。
真正肯修福,肯幫助人,是中下階級的人;富貴人家所謂是特別顯得吝嗇,他只知道享受,不肯再修福了,縱然修福,修得也不清淨。
譬如說他到寺院來,他很有錢,出一點錢,出個十萬八萬的,在他那個十萬八萬,九牛一毛。而且貢高我慢瞧不起人,他有錢瞧不起別人,所以是以傲慢之心來修;而且修的時候沒有誠意,好像是憐憫這種意思,所以心不清淨,福修得不圓滿。而果報沒有人天福報,果報多半是在三途去了,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
那個貧窮人修福,他心誠,他謙虛,恭恭敬敬去修布施。雖然他布施得少,十塊八塊的,他虔誠;而那個十塊八塊對他來講數字相當之大,他收入少,十塊八塊可能是他一天生活費用,兩天生活費用,乃至於半個月一個月生活費用,他只有那麼一點點,在他布施的時候,比例是太大了。
如果是貧窮要飯的,你看經典裡面講要飯的貧夫,討飯的,人家給他兩文錢,他這兩文錢拿去供養佛了,是他全部的財產,全部供養了,這個福報大了,是他全部的財產,全部拿出來了。
那個有錢人拿個十萬二十萬,不是他全部,是他千分之一,萬分之一,那裏能夠比得上人家全部拿出來。你明百這個道理,不是貧人不能修福,貧人往往修的福報比富人不曉得大多少。
所以天道真是公平,富人不會永遠富,貧人不會永遠貧,富人到來生就貧了,貧人來生就富了,真是風水輪流轉,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富貴不但學道難,修福也難;貧窮人修道容易,修福也容易。
那麼為什麼講三世怨呢?就是第一生他修了福了,第二生享福,享福的時候他就不修福了,剛才講縱修福也不清淨。到來生的時候,這一生福報享完了,來生就要受苦了,三世怨。
這是佛勸勉我們一定要著重在修慧,慧裡面有福,那就不至於了;慧裡面有福,有福的人修更大的福報,這是他真正有智慧。
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他讚嘆三個人,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是孔老夫子,人家修的福是真大,孔老夫子修的是法布施、法供養,所以他的子孫一直到今天,他的家道不衰;我們現在考試院院長孔德成就是他的後代,生生世世家道不衰,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只有一個,找不到第二個。這個就是法布施、法供養功德之大,孔老夫子一生修法供養。
http://book.bfnn.org/books/0639.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12-2013 12:14 AM 编辑
|
|
|
|
|
|
|
|
发表于 7-12-2013 12: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2-12-2013 12: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往下看「如上今解,行者了達一香一華,無非中道,即空即假即中。正供養時,心中作觀,及以發願,則財供即成法供。維摩所謂,於食等者,於法亦等。於法等者,於食亦等。是為鈍根人而設此校量,讀者幸勿滯文而害意也。」這是諦閑法師特別在此地點醒我們,一定要明白經意,不要曲解了經文的意思。
那麼學佛所貴就是貴在財供養能夠把它轉變成法供養,使財供就是法供,這個樣子才真正是福慧雙修。
怎麼個轉法呢?華嚴經完全教給我們這個方法,譬如說我們吃飯的時候食存五觀,吃飯的時候我們念供養咒,這個供養咒一定要用至誠心來念,那我們吃的飯也變成了法供養。
今天在此地三餐飯供養諸位。供養諸位這是財供養,可是希望諸位將來學成之後,弘法利生,那我們這個財供養都變成法供養。
你們在佛法裡有成就了,你們那個成就也就是今天圖書館講堂的成就,所以財供就變成了法供,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
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回家去,你在家裡面吃飯的時候,你們家裡面父母對你們養活裡頭,這個也是財供養,財供養也變成法供養,那你父母功德就大了。
你父母不會變,你會變,這個是真正的孝順,這個是真正父母以財供養你,你倒過來以法供養他。
家人聚會這是緣分,可是這個緣分諸位要會修。因為正如前人所說的;我在香港光明講堂講經,講堂上有一幅對聯,那個對聯很值得我們反省,經上講一家人是四種緣組合的,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沒有這四種緣不會來的。
那麼你們跟你們父母到底是報恩生到這家裡來的?還是報怨的?還是討債還是還債的?一定要有警覺,真正有警覺心能夠把家庭變作道場,使一家人都能變成同參法侶,這是菩薩家庭,這要靠自己去努力。
那個對聯,夫妻是緣,緣分,有善緣有惡緣,怨怨相報。你們要提高警覺,這個不是開玩笑的,要提高警覺。
在外國離婚率多大,那都是惡緣,怨怨相報。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真的是要深深反省。
下課了,我們休息一會兒。
http://book.bfnn.org/books/0639.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2-12-2013 12:36 AM 编辑
|
|
|
|
|
|
|
|
发表于 25-12-2013 12: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四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看經文「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這一段為我們解釋法供養的真實義,一切諸佛沒有不尊重法的,為什麼呢?諸佛之所以能成佛都是依法修學而成就的,所以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是弘法利生,法寶之所在就是如來的住處,這個是佛在大乘經典裡面常常為我們說的。
那麼如說修行,出生諸佛,佛從那裏來的?佛從修行來的,如法修行,你就能成佛了,那麼他如法修行,他也成佛了,所以這些新的佛都是從如法修行當中而出生的。![](static/image/smiley/miluegg/yes.jpg)
佛願一切眾生各各成佛,快快地成佛,所以對於法就看得特別重了,只要能修法供養,那是真正供養如來,所以諸菩薩們沒有一個不是積極熱心地在弘揚佛法,為什麼呢?那就是真正的供養如來,這個意思我們要懂得。
我們今天如何能供養十方如來呢?你要是積極地依教修行,弘法利生。
弘法在前面跟諸位說過方法非常之多,並不局限在講堂裏面講經這一樁事情,真是方便有多門,自己要用智慧,要隨時隨地都能夠攝受一切眾生,都能夠幫助一切眾生接觸到佛法,理解佛法,修學佛法,全都是屬於法供養,我們要這樣地修,這才是真正地修普賢菩薩的供養大願。
再看下面一段經文,「此廣大最勝供養」,這就是指前面的法供養。
「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個是總結供養願的一段。
我們特別著重就是最勝供養,一定要懂這個理,要懂怎麼個供養法,必須要修學。
如果不修供養也是沒有法子成就的,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夠利益眾生,那麼這一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http://book.bfnn.org/books/0640.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5-12-2013 12:29 AM 编辑
|
|
|
|
|
|
|
|
发表于 31-12-2013 12: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0-1-2014 01: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8-1-2014 10: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30-1-2014 12: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7-2-2014 12: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1-2-2014 11: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8-2-2014 11: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4-3-2014 12: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9-3-2014 1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是怖畏惡道,這是反前面的第八,是不怕惡道,惡道可怖啊!不要說三惡道,人都太苦了,何況三惡道呢!你能夠怕墮惡道,就決定不做墮惡道的業,不要造這個業。
惡道的業因當然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你要曉得它就是三毒煩惱,地獄道是瞋恚,畜生道是愚癡,惡鬼道是貪欲,所以貪瞋癡是三惡道主要的因素。
我們在一切法、一切順逆境界裡面,不貪、不瞋、不愚癡,這樣才能夠不墮三惡道,所以貪瞋癡的心一定要斷。
第四,不覆瑕疵,我們自己有過失不必隱瞞,應當當眾陳述,就是說出來,發露懺悔。
第五,斷相續心,就是惡念,惡念一定要斷,惡念必定有,為什麼呢?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必定是有,有不能夠相續,惡念才起來,馬上就換成阿彌陀佛,要很快地把它換過來,不能讓惡念繼續地增長,這樣就好。
所以古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不怕,那是無始劫的習氣當然會起來,你要覺得快,一覺,惡的念頭就不會相續了,就斷掉了,這樣就好。
第六發菩提心。第七修功補過,第七是對前面第四講的縱恣三業,無惡不做,多修功德彌補過去這些過失。
第八守護正法。護法第一要護自己的法,要護自己的正法,要護自己的清淨心,這一條非常重要。
護自己如果是發心求生淨土的話,要護持自己的信願行,對於淨土的信心決定不能動搖。
如果這個信心不太堅固,有一個方法就是除淨土之外的經典我不看,除念佛堂,其他的道場我不參加,這樣把外緣杜絕了,培養自己的信心。
如果自己信心非常堅固那沒有關係,縱然接觸外道,你不會被他動搖,也許還有機會能夠度他們,能夠勸他們回頭,這個是很好的。
所以要護持自己的信願行,行就就是執持名號,務必叫這一句名號二六時不要間斷。
諸位要曉得念佛的功夫全在佛號上,那個念經、念咒那是幫助的,是助修不是正修。
如果信願成就了,我們看看古來的大德,他們的功課一天十萬聲佛號,他也不念經也不念咒,他什麼儀式也沒有,行住坐臥不離佛號。
憶佛念佛,口裏面或者有斷的時候,心裡面不斷,心是憶念,心裡面想佛,口裡面念佛,他心裡面的憶念不中斷的。
楞嚴經裡面講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見佛,你看許多預知時至的,他要不現前見佛,他怎麼曉得他那一天走,現前他一定見到佛嘛!
他知道什麼時候走。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沒有話說了,見無量佛了,這一種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不能疏忽。
http://book.bfnn.org/books/0641.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0-3-2014 12:03 AM 编辑
|
|
|
|
|
|
|
|
发表于 28-3-2014 11: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