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右手

世界史地-常识比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1-2007 12: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櫻雪 于 6-1-2007 12:34 PM 发表
因为皇帝封给各有功的人为诸侯,后来各诸侯因争权而导致自相残杀,史称七国之乱。(对吗?印象中应该是酱。。。

哈哈~我问啦~~
请问:马来西亚本来有新加坡参加而成立的,但为什么最后新加坡被退出?

由于李光耀和东姑政见不合,新加坡刚纳入马来西亚是东姑便率领UMNO和联盟在新加坡大伺宣传,想得到新加坡控制权。而李光耀欲在马来半岛对抗马华却失败,但相反却成功保住新加坡的议席。最后在UMNO马来民族极端主义无法容忍的情况下,东姑把新加坡踢出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1-2007 0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劉濞(公元前215年至前154年),沛縣人,劉邦兄劉仲之子。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6年)淮南異姓王英布謀反,劉濞時年20歲,以騎將隨劉邦出征,擊殺英布於吳越。勝利後,劉邦一高興,就封這個還沒見過面的侄子為吳王。等到封侯拜印的時候,劉邦一見他就後悔了。因為劉邦會相面,發現這個侄子有反相,就不想封他,但已刻印拜王,不好改悔。

《史記‧吳王劉濞列傳》記載了這段史實:

上患吳、會稽輕悍,無壯士以鎮之,諸子少,乃立濞於沛為吳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已拜受印,高帝召濞相之,謂曰:「若狀有反相。」

漢文帝時已感到藩國的威脅,劉氏諸侯王占有全國62郡的47個,朝廷只有直接控制15個郡,且諸侯王累代受封、根基已深、尾大不掉,文帝十分清楚自己所處的險惡形勢,他為人謹慎,頗講策略,不動聲色,以後發制人。

吳國富饒,產銅和鹽,吳王以不徵賦稅、不服徭役為誘餌,「招致天下亡命者」,使吳國人口大增,經濟發展,吳王也日益不把朝廷放眼裡。有一次劉濞子劉賢到長安,和文帝太子劉啟(後來的景帝)下棋,兩個小孩子爭吵起來,劉賢在地方上驕橫成習,對太子出言不遜、以下犯上,劉啟自恃皇太子,不能容忍,拿棋盤砸劉賢頭,劉賢當場斃命。

文帝責備了劉啟,派人將劉賢靈柩送回吳國。劉濞既遭失子之痛,又生歸葬之恨,令把靈柩退回長安以示抗議,說:「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劉濞遣使者告文帝,以病老為由,不能上朝。

文帝知道劉濞懷恨在心,問吳使劉濞身體狀況如何,吳使說:「王實不病。」文帝要責治劉濞,吳使說:《文子》上有「察見淵中魚,不祥」之語,是說仔細觀察淵中魚,魚就要倒楣了。暗示文帝急於瞭解吳王隱私,吳王會感到自己大禍臨頭,「恐上誅之」,可能「狗急跳牆」。

文帝是仁君,明白吳王失子,極易引起人們同情,遂強忍下這口氣,反而賜給劉濞几杖,允許他不必上朝,劉濞此後20幾年不上朝。從中可以看到文帝的氣度、劉濞的跋扈和中央的衰微。面對弱幹強枝的局面,諸侯王紛紛乘機叛亂,如文帝的異母弟淮南王劉長、城陽王劉章和濟北王劉興居等皆發兵謀反,兵敗自盡。

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錯針對匈奴大舉進攻,而漢朝諸侯強盛,皇權消弱,無力抵抗的現狀,向景帝提出「削藩」政策。景帝聽從了晁錯的建議,決定先削奪吳王的會稽和豫章兩郡。劉濞見朝廷開始動手,不願束手就擒,聯合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諸侯王打出「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叛亂。這次叛亂共有七個侯王參與,史稱為「七國之亂」。

景帝懼怕自己的軍事力量無法對抗叛軍,所以針對吳王劉濞提出的「誅晁錯,清君側」動了心, 和晁錯有恩怨的另一個大臣袁盎趁機勸說景帝殺掉晁錯,以保國家安全,平息叛亂。景帝腰斬了晁錯, 並下令袁盎為太常去吳國勸劉濞退兵。但劉濞不僅不退兵,反而揚言︰「我現在已經是東方的皇帝了,誰還有格對我下書?」

景帝在眾臣的壓迫下被迫殺了晁錯悔恨不已, 而七國之亂不但沒有停止,還鬧的更凶了,佔領了不少土地,吳王還自立為帝。景帝無可奈何,只得派太尉周亞夫、大將軍竇嬰率軍鎮壓,用了3個月的時間,終於平定了七國之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2007 02: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櫻雪 于 6-1-2007 12:34 PM 发表
因为皇帝封给各有功的人为诸侯,后来各诸侯因争权而导致自相残杀,史称七国之乱。(对吗?印象中应该是酱。。。

哈哈~我问啦~~
请问:马来西亚本来有新加坡参加而成立的,但为什么最后新加坡被退出?

答案不是这样的...
西汉初期,刘姓诸侯王的势力渐渐强大,一些有识之士深感担忧,建议对这种势力加以控制。文帝的时候,贾谊就提出把大的诸侯国变成几个小的,以削弱其面积及实力。景帝的时候,御史大夫晁错又提出削藩的建议,即削夺诸侯的封地。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景帝接受了这个建议,削去了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这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当景帝下令削夺吴王一些封地时,吴王刘即与楚、赵、胶西、胶东、川、济南等六国联合起来公开反叛。他们打着“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举兵而西。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36万大军平叛。三个月以后,叛军失败,刘被杀,七国之乱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2007 08: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國之亂的根源恰恰是劉邦與劉姓諸王訂立白馬之盟,分封宗室「非劉氏不王」政策種下禍根,讓劉姓諸王各自擁兵,隨著時日漸坐大, 造成日後幹弱枝強的局面,使諸王有了謀反的實力本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007 1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櫻雪 于 6-1-2007 12:34 PM 发表
因为皇帝封给各有功的人为诸侯,后来各诸侯因争权而导致自相残杀,史称七国之乱。(对吗?印象中应该是酱。。。

哈哈~我问啦~~
请问:马来西亚本来有新加坡参加而成立的,但为什么最后新加坡被退出?


七国之乱的答案错了


原帖由 NOV2005 于 6-1-2007 02:40 PM 发表
劉濞(公元前215年至前154年),沛縣人,劉邦兄劉仲之子。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6年)淮南異姓王英布謀反,劉濞時年20歲,以騎將隨劉邦出征,擊殺英布於吳越。勝利後,劉邦一高興,就封這個還沒見過面的侄子為吳 ...


原帖由 evilhunter 于 6-1-2007 02:44 PM 发表

答案不是这样的...
西汉初期,刘姓诸侯王的势力渐渐强大,一些有识之士深感担忧,建议对这种势力加以控制。文帝的时候,贾谊就提出把大的诸侯国变成几个小的,以削弱其面积及实力。景帝的时候,御史大夫晁错 ...



yes, bingo!!
答得很标准, 没有补充了!!

[ 本帖最后由 yice 于 7-1-2007 12:12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2007 05: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我忘了出问题吗?

erm...

自从公元1850年开始, 山西票号逐渐掌控大清经济命脉直到公元1910年, 票号的势力逐式微,最终被时代淘汰。

请问, 什么原因造成山西票号的势力在盛极一时时, 逐渐退出中国经济舞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8-1-2007 01: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ice 于 16-1-2007 05:33 PM 发表
是我忘了出问题吗?

erm...

自从公元1850年开始, 我来猜一下,是不是由于新的革命政府想搞经济改革,引进现代银行的管理系统,废除了山西票行?逐渐掌控大清经济命脉直到公元1910年, 票号的势力逐式微,最终被时代淘汰。

请问, 什么原因造成山西票号的势力在盛极一时时, 逐渐退出中国 ...

我来猜一下,是不是由于新的革命政府想搞经济改革,引进现代银行的管理系统,废除了山西票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櫻雪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8-1-2007 10: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因为外国势力的干涉或侵入而导致山西票号的势力逐渐退出中国经济舞台。。。

呵呵~~不确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8-1-2007 12: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轮子最早出现在几时?哪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2007 12: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当山现今的建筑外观是哪一位皇帝下旨修的??以那一建筑为蓝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2007 12: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出各大洲的最高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2007 0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unghwantey 于 18-1-2007 01:37 AM 发表

我来猜一下,是不是由于新的革命政府想搞经济改革,引进现代银行的管理系统,废除了山西票行?

原帖由 小櫻雪 于 18-1-2007 10:13 AM 发表
还是因为外国势力的干涉或侵入而导致山西票号的势力逐渐退出中国经济舞台。。。

呵呵~~不确定。。。


大致上原因有几项,现代银行的崛起确实是票号走入历史的重要因素之一,好有一点是在清朝末年,政府不断向票号施以压力要求大笔数额的捐款另票号大伤元气。 好有一个原因是一直以来大清的许多兑汇事项都由票号负责,但是清朝末年清政府成立了大清银行处理一切相关事物,而且资本雄厚, 比较起票号更受人欢迎。 渐渐的, 票号在1920 代成了历史名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2007 02: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久了都没有人来这里,

我再出题吧!!

中国清廷所签署的第一项丧权辱国的条约是哪一项条约, 大致内容是什么?这项条约的来历是什么?

[ 本帖最后由 yice 于 24-1-2007 06:3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2-2007 05: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中 英 南 京 條 約 》,又 稱《 江 寧 條 約 》 ,是 英 國 政 府 與 中 國 清 政 府 1842 年( 道 光 二 十 二 年)於 南 京 靜 海 寺 簽 署 的 條 約 ,第 一 次 鴉 片 戰 爭 清 政 府 戰 敗 的 結 果 。是 中 國 近 代 史 上 第 一 個 喪 權 辱 國 、 割 地 西 方 的 不 平 等 條 約 ,全 文 十 三 條 。

   十 八 世 紀 末 期 , 英 國 已 操 縱 了 廣 州 的 對 外 貿 易 , 但 當 時 的 滿 清 政 府 仍 自 視 為 獨 一 無 二 的 大 國 , 對 外 商 諸 多 留 難 , 經 常 引 起 爭 端 , 幸 好 當 時 兩 國 的 商 人 仍 能 互 相 信 任 。 在 貿 易 初 期 , 中 國 獲 得 大 量 銀 元 。 但 自 從 一 八 零 零 年 鴉 片 貿 易 開 始 蓬 勃 , 中 國 銀 元 外 流 情 況 越 來 越 嚴 重 , 雖 然 滿 清 政 府 曾 下 令 禁 止 輸 入 鴉 片 , 但 外 商 為 求 謀 取 暴 利 , 紛 紛 加 入 鴉 片 商 販 行 列 。 於 是 滿 清 政 府 派 遣 林 則 徐 為 欽 差 大 臣 , 到 廣 州 厲 行 禁 煙 , 林 則 徐 抵 達 後 便 派 兵 封 鎖 商 館 , 斷 絕 糧 食 供 應 , 迫 令 外 商 交 出 所 有 鴉 片 。 英 國 商 務 監 督 義 律 及 英 商 被 圍 困 六 週 後 , 被 迫 鴉 片 共 二 萬 二 百 八 十 三 箱 。 林 則 除 把 所 繳 獲 的 鴉 片 , 全 部 到 虎 門 銷 毀 。

   義 律 其 後 決 定 暫 停 通 商 , 英 商 撤 離 廣 州 到 澳 門 , 但 由 於 澳 門 總 督 不 能 保 障 他 們 的 安 全 , 英 僑 逐 全 部 退 居 香 港 港 內 的 船 舶 上 。 當 時 英 國 外 務 大 臣 彭 瑪 斯 頓 認 為 事 態 嚴 重 , 必 須 解 決 中 英 雙 方 貿 易 問 題 , 逐 要 求 滿 清 政 府 與 英 國 訂 立 貿 易 條 約 , 以 平 等 地 位 通 商 , 或 割 讓 一 小 島 與 英 僑 使 他 們 能 在 國 家 保 護 下 生 活 。 為 使 中 國 就 範 , 英 國 派 出 遠 征 軍 到 中 國 , 第 一 次 鴉 片 戰 爭 爆 發 , 雙 方 且 戰 且 談 , 直 至 義 律 與 當 時 欽 差 大 臣 琦 善 達 成 協 議 , 並 簽 訂 << 穿 鼻 草 約 >> , 中 國 將 香 港 島 割 讓 與 英 國 。英 國 海 軍 於 一 八 四 一 年 一 月 二 十 六 日 在 水 坑 口 登 陸 升 旗 , 香 港 正 式 成 為 英 國 的 殖 民 地 。 但 雙 方 政 府 均 不 承 認 「 穿 鼻 草 約 」 , 滿 清 政 府 把 琦 善 撤 職 , 而 英 政 府 改 派 砵 甸 乍 爵 士 替 代 義 律 。 砵 甸 乍 爵 士 到 港 後 決 以 武 力 解 決 問 題 , 一 年 後 他 領 軍 北 上 直 逼 南 京 , 中 英 雙 方 逐 於 一 八 四 二 年 八 月 二 十 九 日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 戰 事 平 息 。 但 砵 甸 乍 爵 士 遣 背 英 國 撤 回 割 地 的 要 求 , 在 簽 訂 < < 南 京 條 約 > > 時 不 單 訂 立 通 商 條 約 , 更 要 求 割 讓 香 港 島 。


----------------------------------------------------

《南京條約》 / 《江寧條約》
        


茲因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來之不和之端解釋,止肇釁,為此議定設立永久和約。是以大清大皇帝特派欽差便宜行事大臣太子少保鎮守廣東廣州將軍宗室耆英,頭品頂戴花翎前閣督部堂乍浦副都統紅帶子伊里布;大英伊耳蘭等國君主特派全權公使大臣英國所屬印度等處三等將軍世襲男爵璞鼎查;公同各將所奉之上諭便宜行事及敕賜全權之命互相較閱,俱屬善當,即便議擬各條,陳列於左:

一、嗣後大清大皇帝、大英國君主永存平和,所屬華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國者必受該國保佑身家全安。

二、自今以後,大皇帝恩准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且大英國君主派設領事、管事等官住該五處城邑,專理商賈事宜,與各該地方官公文往來;令英人按照下條開敘之列,清楚交納貨稅、鈔餉等費。

三、因大英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沿海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準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國君主暨嗣後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四、因大清欽差大憲等於道光十九年二月間經將大英國領事官及民人等強留粵省,嚇以死罪,索出鴉片以為贖命,今大皇帝準以洋銀六百萬員償補原價。

五、凡大英商民在粵貿易,向例全歸額設行商,亦稱公行者承辦,今大皇帝準以嗣後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該口貿易者,勿論與何商交易,均聽其便;且向例額設行商等內有累欠英商甚多無措清還者,今酌定洋銀三百萬員,作為商欠之數,準明由中國官為償還。

六、因大清欽命大臣等向大英官民人等不公強辦,致須撥發軍士討求伸理,今酌定水陸軍費洋銀一千二百萬員,大皇帝準為償補,惟自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五日以後,英國因贖各城收過銀兩之數,大英全權公使大臣為君主準可,按數扣除。

七、以上三條酌定銀數共二千一百萬員應如何分期交清開列於左:

此時交銀六百萬員;
癸卯年六月間交銀三百萬員,十二月間交銀三百萬員,共銀六百萬員;
甲辰年六月間交銀二百五十萬員,十二月間交銀二百五十萬員,共銀五百萬員;
乙巳年六月間交銀二百萬員,十二月間交銀二百萬員,共銀四百萬員;
自壬寅年起至乙巳年止,四年共交銀二千一百萬員。
倘有按期未能交足之數,則酌定每年每百員加息五員。

八、凡系大英國人,無論本國、屬國軍民等,今在中國所管轄各地方被禁者,大清大皇帝準即釋放。

九、凡系中國人,前在英人所據之邑居住者,或與英人有來往者,或有跟隨及候候英國官人者,均由大皇帝俯降禦旨,譽錄天下,恩准全然免罪;且凡系中國人,為英國事被拿監禁受難者,亦加恩釋放。

十、前第二條內言明開關俾英國商民居住通商之廣州等五處,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由部頒發曉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納;今又議定,英國貨物自在某港按例納稅後,即準由中國商人遍運天下,而路所經過稅關不得加重稅例,只可按估價則例若幹,每兩加稅不過分。

十一、議定英國住中國之總管大員,與大清大臣無論京內、京外者,有文書來往,用照會字樣;英國屬員,用申陳字樣;大臣批覆用劄行字樣;兩國屬員往來,必當平行照會。若兩國商賈上達官憲,不在議內,仍用稟明字樣為著。

十二、俟奉大清大皇帝允准和約各條施行,並以此時準交之六百萬員交清,大英水陸軍士當即退出江寧、京口等處江面,並不再行攔阻中國各省商賈貿易。至鎮海之招寶山,亦將退讓。惟有定海縣之舟山海島、廈門廳之古浪嶼小島,仍歸英兵暫為駐守;迨及所議洋銀全數交清,而前議各海口均已開闢俾英人通商後,即將駐守二處軍士退出,不復佔據。

十三、以上各條均關議和要約,應候大臣等分別奏明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各用?、親筆批准後,即速行相交,俾兩國分執一冊,以昭信守;惟兩國相離遙遠,不得一旦而到,是以另繕二冊,先由大清欽差便宜行事大臣等、大英欽奉全權公使大臣各為君上定事,蓋用關防印信,各執一冊為據,俾即日按照和約開載之條,施行妥辦無礙矣。要至和約者。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即英國記年之
一千八百四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由江寧省會行
大英君主汗華船上鈴關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2-2007 06: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為何  孫中山先生被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
而他的夫人卻沒能享有國母的尊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3-2007 06: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5 NOV2005 的帖子

由于其夫人宋庆龄不满其妹夫,也就是国民党委员长蒋介石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又一次对与中共永久结盟的政策作出出尔反尔的态度,她也在此看透了国民党那时候的内部腐败,而在国民党战败退守台湾前夕转投共产党的怀抱。由于宋庆龄在国民党期间与中共的关系已经密切非常,加上多数共产党员或元老,包括周恩来在内,在抗战爆发前那时都对宋庆龄抱有很大的好感,都全因她和张学良及杨虎城站在同一阵线,极力反对蒋介石的‘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不只如此,在孙中山逝世后,她与蒋介石有很多政策都格格不入的。宋庆龄加入中共一员后,深受共产党员的支持而被委任为常委之一,更与其妹宋美龄反目成仇,由此而来,蒋介石与国民党对宋庆龄痛恨不已,更视她为叛党,拒绝承认她在中华民国国母的地位及尊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3-2007 06: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依头照来看,看来NOV2005兄是国民党热衷支持者之一,偶的回答若有什么地方得罪国民党的话,请多多原谅及包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3-2007 08: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五四运动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年)中国同时并存着哪两个思想主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3-2007 12: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ilent-angel 于 4-3-2007 08:19 PM 发表
问:五四运动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年)中国同时并存着哪两个思想主意?


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08 01: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没人问问题了?让我在开始问吧!!
问: 孔子曾在哪个国家当官?

[ 本帖最后由 我要开精华贴 于 11-1-2008 01:47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0-8-2025 02:48 PM , Processed in 0.37884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