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北馬戲劇比賽觀後感
舉辦了二十年,思想開始退化,物質越是豐裕。
幾年前,我還是很小的時候,
就聽學哥或學姐在彩排前夕在槟州大會堂的大廳,
道聽途說的,誰家的演員強,或是誰家的劇本好,
還是,誰的導演是本事高?
現在,大家都在比號碼。
誰家花了幾千塊的制作費?誰家的演員多達幾個?
還是,誰家的搶手比較多?
真可笑。
大家都開始忘了,
一個戲劇的基本,
演員,觀衆,場地,和故事/劇本。
我就從劇本和概念創作來看看著這項比賽。
末日,是之槟華的劇名,後來易名爲警世,
其實,兩者的提示已經是給與觀衆有關的訊息,
對于,一個世界末日的課題,或是,十幾年後的世界,
已經是多年用的的題材,
如何,在一個陈舊不已的題材,提煉出另一種不一樣的成品,
倒是看編劇和導演的功力。
環保的課題,這想起槟華多年前的一部作品,WHITE,
他是探討人類如何利用生物科技來“改善”生活,
結果就造成了複制人.
這部作品,就有點太多想講和說的訊息,太多的對白,
雜短短的二十分鐘裡就讓觀眾有點受不了.
以我的建議,如果場次減少,
轉注在於2047年後的生活和痛苦,
再回想起以前破壞前的美麗回憶,會讓觀眾的投入感加強.
導演用幻影片來帶出人類的破壞是不錯的,
但如果,這些影片是一些小孩子(純真,乾淨)在河邊嬉戲或是一些大自然和人類和諧相處的照片,
再來2047年(舞台上),堆積成山的垃圾(汙染,複雜)對比,
那個畫面和訊息的傳達,那不就跟加直接,強烈了?
就好像在一個翠麗的山丘,狠狠地在它的中心挖了一個大洞,
突顯出裡面不斷流失紅黃色的土地的畫面一樣的震撼.
這就是,戲劇裡面的對比和衝突,也是戲劇最爲基本的條件之一.
這部戲,就少了這點.
演員很用心"用力"在演,但是,畢竟,劇本/故事還是幫不了他們,
遴選導演和劇本,爲每部演出的開始的第一步,就必須小心謹慎,
一錯後,便就開始一直錯下去了.
最終就演變成難以補救的局面,就開始向槍手求救.
這就是當今中學生搞戲劇的壞習慣,有求就有應.
相對之下,另一間女校,就和他們相反,
菩提女中拿了<圓點>爲講述少女對於物質和友情之間的對立,
其實,以他們的觀點來看,這是一點也沒問題,
訊息是有的,起承轉合,衝突也是有的,是一部合情合理的戲劇,
爲何,它的得不到觀眾們和評審們的認同?
是口味,場地,年代和性質的因素.
現在,2008年,
講起傳說式或童話式的故事,
發生在一個現在的社會可以說是相當的荒唐(觀眾的想法),
如何,要讓說服觀眾信服劇中的角色,背景和情節,
第一,邏輯化在現實/寫實劇是相當重要.
導演和編劇必須考慮到每句對白,動作,情節,物件,人物的邏輯和合理,
再來,一件一件將它重整,後才大體的以主觀和客觀的角度來分析,
每個小情節,每一分鐘的片段,以確保降劇本/故事的缺陷點到最低.
第二,透過多方向的角度來創作角色
竹仙子的出現,可以是一個普通路人/婦女/小孩或是一只動物.
窮女的出現,可以是非常的堅強和努力的,受了多次的波折和困難,還是站的住,受了整樣的打擊,
才完全讓她改變念頭的?
窮女的出現,可以是非常有天分,但是,態度惡劣,究竟讓她能看到自己的一面又是如何安排?
很多的可能性,不一樣的可能性撞在一起,就產生一個創意藝術的火花.
第三,不同的場次/結局的安排
這個是一個直序鋪排的劇情,
如果,將它的結局顛倒,起頭在後,結束在前,那是如何呢?
至少不一樣的感覺.
圓點,就讓觀眾直覺是一個重回歸到最初的故事,因爲發現某些事物的重要性.
我們讓女主角做出選擇!
我們一直認爲,擁有了物質的滿足,是不會開心的?
如果,我們換一個方向來安排,女主角很滿足物質的享受,
當竹仙子/機會/轉變問她要回去圓點麼?
他可以不要回答,看著以前遊玩的地方或是某些事物,慢慢走去,然後,返回頭,
想對它欲言卻止,就劇終了.
就一個想像的空間給予觀眾,就是空白的魅力所在,就讓觀眾的想像力去填補它.
還是,女主角堅持要她的新生活,但是它還是抱著懷念和珍惜之前的友請,忘掉過去,走向的新生活,
耳邊還是圍繞著以前嬉戲的聲音,但是,現實她長大了.
情感記憶是最美好的.
爲何,某部演出的劇情,能讓你共鳴?因爲你曾經經歷過.
爲何.某個演員的對白,能讓你感動?因爲你曾經聽講過.
爲何,某些畫面的氣氛,能讓你難忘?因爲你曾經感受過.
這兩部劇,都很強調記憶和回憶,
導演,編劇,演員如果在呈現/製作作品的時候,
都無法感動自己的話,
那麼何況是遠在某角落個座位席的陌生觀眾呢?
[ 本帖最后由 我的甘蔗比较长 于 23-5-2008 11:49 PM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