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8303|回复: 31
|
[Sin_Ng]我的閱讀書單
[复制链接]
|
|
|
我的閱讀書單 序
寫此文前,我掙扎了很久,我問自己,這幾年裡到底讀了什麼書、又多少書籍已被消化,為一己之用?我左思右想,徘徊在讀書和消化這兩個詞的上端揣摩,但所得的答案卻不能夠滿足我。
於是,我就作出這樣的一個打算,把那些我曾經讀過的書籍,詳細地列出來,重新閱讀。然後,再從中抽絲剝繭似的,書寫出自己的感覺和一些有的沒的感想,用來回答自己。
或者,你們也可以把它當作是一種評述,抑或是書評之類的。我不會反對,也不會很欣然的接納。因為,閱讀是很個人的事情,全在個人的思想範圍,無人能夠插手干預。
所以閱讀予我,就如吃飽後的飽嗝,但,亦可解作排泄!
這一系列的文章,將分約莫二十篇寫出,其中也會做一些額外的伸展閱讀的介紹;也就是說,我將會選二十本,我曾讀過的書,然後再依據閱讀的必要,介紹一些伸延閱讀的書。
除此之外,這也是書寫自己對閱讀,或重閱讀的感想與體會。
當然裡頭也有不少的誤讀,倘若你認為誤讀到很離譜,或者是覺得很不適合自己的口味!那麼,我在此希望你,不要對號入座;又或者,歡迎你是抱著遊花園的心態,遊遊逛逛而已,我絕對不排斥。
最重要的是,我希望你能夠從我的閱讀書單中,尋找到你一些所想要閱讀的書,然後務必請你想辦法去借或買。因為,只有自動才有閱讀的機會。而我唯一能夠做的事情,就是在這裡囉嗦的介紹它們,給你們認識!
我是相信閱讀會帶來希望的人。雖然最近常有一種“讀得越多,揀得越精”的想法,但始終是困居於讀與寫的狀態之中,難以跳躍閱讀千百年來膚淺的方式與見解。這是我如今的遺憾,但絕不會拖曳到未來,因為我不希望。
這二十篇讀書的文章裡,主要圍繞在現代文學的閱讀。它們算是一種微型的閱讀筆記,也是我寫作生命裡,維持著我的原動力。它們不乏我所喜愛的書,當然也有我所厭惡的書。所以,文字裡可能會帶有極度輕佻的語調,但,也有非常肯定的認同。
閱讀是要持續性的。幾個月前,我曾嘗試停止閱讀一段時間,可是當我重新閱讀的時候,意想不到的是,懶散淹沒了先前的勤奮。之後,我花了好長一段時間,才回到閱讀的軌跡上。
所以,我在此希望那些還年輕朋友,能把持現在所擁有的時間,好好把閱讀當作一回事,一種興趣來進行。因為,你將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
當然,不是叫你去當書呆子!
寫到此處,心境豁然開朗,我即將展開我這四年裡的閱讀之旅。雖然只選20多本曾經讀過的書,但它們都是深深影響我的書。我認為,它們有必要介紹給你去接觸。因為,我認為它們富有價值,富有存活的意義。
在此,我懇切希望大家能夠接受,我的閱讀書單。
[ 本帖最后由 sin_ng 于 8-12-2008 07:08 PM 编辑 ]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9-2007 1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憂傷的單向道
憂傷的單向道
書名:《單向道》
作者:方路
文體:散文
出版:吉隆坡有人出版社
日期:2005年4月
這本書我來回讀了五次,算是某種一廂情願的喜歡。
我是那種很多愁善感的人,對電影的情感情節是否感人,相當的在意。所以,每每要選一部好看的電影來給自己看,真的很不容易。對於看書,我心中也保持著相同的概念,那就是非得有讓人動容的筆觸,否則,很難讓我進入作者的內心和情感世界。
方路的散文,我向來都是非常喜歡的。打從認識他的文章開始,我就深深地被他那憂傷的情感,和滄桑的記憶背景所吸引。我相信,凡是讀過方路的散文的人,都會有這種感覺。
這本散文集,老實說對我而言真的是一項大考驗。我讀書向來以快、準為名。認識我的人都無不稱奇,但,遇上了方路的《單向道》,我就苦哈哈了。
記得去年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竟耗了四天的時間,來消化其內容!他的散文,絕對沒有多餘的濫情,卻埋伏了不少的標點情感。也因為這些標點情感,而致使讀文章的人,需要花上更多的時間,也從中體會情感。
讀一本有意義的書,花上更多的時間,我是非常樂意的。因為,有好的文字、情感內容的文章,實在難尋。所以,最近我常常抱怨,為什麼這幾年來的散文書寫,愈來愈難以吸引我這挑剔的讀者。
方路的散文,我相信是馬華文壇上,無人能及的。他的記憶情感,對文字的經營,對自身身世的審視,全都納入其文章中。不僅如此,方路還能以不調皮花俏的語言,引人進入他的文章。能夠有此種功力的創作者,絕對是值得有心寫作的文青模仿和學習。
黎紫書曾說:“要有人說閱讀能陶冶性情,指的很可能就是閱讀方路的文章了。”在我認為,方路的文章不只能陶冶性情,而且還能激發人的無限情感。方路的散文,絕對值得大家,特別是年輕的朋友,嘗試一讀。
推薦文章:
《三十九歲的童年》、《記憶的請柬》、《羊水的河口》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9-2007 12: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詩豢養散文的歷史獸
以詩豢養散文的歷史獸
書名:《流動的身世》
作者:陳大為
文體:散文
出版:台北九歌出版社
日期:1999年11月10日
陳大為這個名字,對許多的人來說,第一印象就是詩人才子。他從詩出發,在兩岸三地、新馬地區抱了無數個大小型的文學榮譽,可謂實至名歸。寫詩是他的強項,更是後來寫散文時的輔助文體。
讀陳大為這本書的時候,我才高一。一個懵懵懂懂的年齡,竟然跑去讀一本就連書名也搞不清楚的書,實在是不可思議(後來的日子,我都是這樣譏諷自己當初的無知)。認識陳大為的文章,其實是從其妻子鐘怡雯的文章開始,一直伸延讀到他的文章。
他寫詩,以詩的方式融入散文。以詩融入散文的作家,其實有很多。他不算寫得特別的好,但也不可說不好。這一本書所寫的,都是關於陳大為所認識的大南洋——馬來西亞、童年的往事、對歷史的審問等等。同時,也記載了旅台思鄉情懷。
這本書裡的多數文章,文字富有詩意,易讀無艱澀難懂的文字,絕對適合一般的普羅大眾。
喜歡陳大為的散文,並不是從這本散文集開始,而是他的第二本散文集《句號後面》。雖說後者的文章,大多數都很顯見有雕琢跡象,但,我認為那是最成功的家族散文的經營。無論文字、節拍或者是細節,都讓人讀得很稱心。
《流動的身世》一書,當年在圖書館裡與它碰見,當然,也不算是什麼偶然的事情。那是故意尋找的,如今重讀,不禁讓我體會到南洋的書寫,真的好滂湃。
除此之外,裡頭也有多篇是奪獎散文,可作參考。雖然,沒有一睹當時評審給予陳大為得獎散文評語,可是依據我的閱讀水平,我認為這本散文,是一本不錯且文字技巧、概念很好的散文。
羅智成在代序裡曾說,這是一本參雜式的散文,但我覺得,摻雜也有摻雜的好,至少可以多面看到陳大為在散文面貌,以及他高濃度的新詩語言。讀後,我的感覺是——如同美妙的歌曲那般,繚繞三日。
伸延閱讀:
書名:《句號後面》
作者:陳大為
出版:台灣麥田出版社
推薦文章:
《菩薩很累》、《在南洋》、《從鬼》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9-2007 1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台灣鄉鎮土地的耕耘者
台灣鄉鎮土地的耕耘者
書名:《十殿閻君》
作者:阿盛
文體:散文
出版:台灣華成出版社
日期:2002年9月
讀阿盛的散文,絕對會感受到屬於他的那個時代的滄桑和辛酸。
這本書,大致上很難為它歸類文體。雖然它被編入台灣當代散文家系列當中,但此書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由大量的小說所組成。這本書應該說是翻新重印的書,有機緣與它認識,真的又是閱讀者,另一個驚喜。
阿盛的散文注重於鄉鎮和台灣社會的現實書寫,絕對沒有多餘的贅言或者是膩人的風花雪月。每每讀阿盛的散文,都有一種讓人感到傷感的心情。但,偶爾也有讓人會心一笑的莞爾。
經營散文創作數十載的阿盛,就是能夠讓人對他的散文,或者是其他文體,又愛又恨,不知所措。
雖然,對阿盛的散文小說的閱讀不廣,但,讀了這本散文,以及若干本其他屬於他的書,我的感覺是:他的散文絕對能夠動人(這也是我讀散文最注重的一點)。
散文的阿盛是相當現實的,絕對不會拐彎抹角說一大堆不關係的事情,特別是《春秋麻黃》這篇散文。我讀了傷心了好幾天!也許,你會認為我實在濫情,男兒淚如此輕易落下。但,我想告訴你的是,寫散文能夠詩人動容,乃至流淚,那麼那位作者絕對夠資格說,如波赫士那般,被稱譽為作家的作家。
雖然,如此說是有些誇張,但只要你認真地,把阿盛的散文讀完,你就能體會到我的心情,和閱讀後的感覺。我想,他之所以有這樣的情感功力,大致上是與他曾在報社工作的原有所至。
因此,我很希望大家能夠找一找這本書來讀一讀,體會一下阿盛的內心、鄉鎮、鄉土的情感,還有那大千萬象的現實世界……。
推薦文章:
《春秋麻黃》、《二師在田》、《借路古城》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9-2007 12: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茶杯裡帶出來的風波
書名:《張愛玲散文集》
作者:張愛玲
文體:散文
出版:新疆科技衛生出版社
日期:2003年9月
閱讀張愛玲的散文,真的只有“細膩”、“瑣碎”二詞可以形容。
在我的印象當中的張愛玲,永遠都是那麼的高貴,帶著我就是喜歡這樣,你奈我什麼何似的氣質!說到張愛玲,難免不讓人想到她的小說《傳奇》、《傾城之戀》、《金鎖記》等等。然而,張愛玲的散文寫作,也不亞於她的小說。
寫散文的張愛玲,總是帶著閒情逸趣的模樣,輕易就流露出對某瑣碎事情的描述。這些都是讀者們所靠近,最容易吸收的東西。就好比她寫《童言無忌》這篇。雖然枝節(章回?)多,但表現出來的絕無脫俗,反而光艷照人。
散文的張愛玲,不僅懂得如何把情感淋漓盡致的發揮在文字與文字,段落與段落間,更重要的是,她所寫的散文,都帶有傲氣的語調。然而,從中又不是傷大雅,實在讓人敬佩她的散文。
這本散文集是在高二那年,在文化城閒逛時,不小心被物色到的。張愛玲的小說,我只看過少許,不怎麼多,倒是比較喜歡她的散文。我讀散文,除了追尋所謂的動容之外,還有一項標準,那就是一定要幽默。就好像梁實秋的散文,也是我所喜歡的。他們所寫的散文,無處不生活,生活無處不文章。這就是寫作的最高境界。當然,張愛玲這位縱橫全世界中文文壇的作家,也有這個本領。
所以,我很希望大家能夠讀一讀這些作家的作品,從中吸收一些文學、生活的養分,別再拘束於狹隘的五四文學裡頭鑽。倘若真的跳不出那個框框,我們永遠都是井底下的Katak,就只認為,天就那般大,沒有新意也不能接受新意!
我認為張愛玲是慶幸的,因為她剛好在文革爆發前跑掉。否則,我真的很難想像,這樣一個新感覺派的小說家,最後將會在文革中,遭受到什麼樣的遭遇!當然,亦要感謝她的離開,後人才有那麼幽默風趣,寫得如此細膩瑣碎的散文,讓讀者品讀。
伸延閱讀:
作品:《往事已蒼老》
作者:蔡登山
出版:台灣元尊出版社
推薦文章:
《愛》、《天才夢》、《談女人》、《存稿》 |
|
|
|
|
|
|
|
|
|
|
发表于 1-10-2007 10: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油!
继续等你的阅读书单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0-2007 10: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現實社會的殘酷愛情
現實社會的殘酷愛情
書名:《印度墨》
作者:亦舒
文體:小說
出版: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日期:2000年4月
看言情小說,向來我都很排斥。特別是那種,什麼系列什麼系列的言情小說,最最讓我感到厭惡和頭痛!
雖說,一切以文字書寫的文獻,都可稱作文學。但,我仍然很去難接受那些過於誇張、騙人的夢幻言情小說。裡頭荒謬怪誕的情感,簡直就是很搞笑。所以,我會排斥它,可是,絕不會阻擾人們讀它。
關於亦舒這位作家,我則不反對所有人去讀。亦舒寫言情小說,絕對沒有那種馬幣四塊半的馬虎與胡亂。她寫言情,簡直就是出神入化。但有一點,我個人比較不喜歡。那就是她的小說,實在很香港的電視劇的職業。
我的意思並不是說她的小說,十足香港肥皂劇的腳本,而是其主角的工作,十分專業,一定務必是律師、老師、記者,或者是男妓、妓女等等的。這些,我比較不喜歡,因為這些工作很難反映主角內心的掙扎。
這本《印度墨》寫的就事一個女演員和其女兒的故事(雖然結局有些模糊,但依然看得出,那年輕的女孩就事那位女演員的孩子),故事中曲折迷離的鋪陳,十分引人入勝。她所書寫的愛情現實,真的很可怕。
因此每當我在讀她的小說時,不禁打從心底問一句:“愛情,真的很可怕嗎?”亦舒寫長篇或短篇,都愛把結局弄得糊糊塗塗,讓人去猜。當然,我也就是因為這點,才會狂追亦舒的作品。
愛情小說不易寫,亦舒、瓊瑤、張曼娟等人,就是有辦法不讓它落入俗套。所以,若果你問我,選擇讀哪種類型的言情小說?我肯定會很認真地對你說:“絕不看廉宜的夢幻言情,而要殘酷現實的愛情!”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0-2007 10: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湖在牆下變得青春
江湖在牆下變得青春
書名:《江湖:第八屆〈全國嘉應散文獎〉專輯》
作者:曾翎龍、葉祉良、冼文光等著
文體:散文得獎合輯
出版:吉隆坡雪隆嘉應會館
日期:2004年11月
這本得獎專輯收入了13位馬華作家/作者的散文,這本書,我耗費了半天的時間,便已消化完畢。裡頭的文章,我認為大多寫得很不錯,唯獨後面幾篇比較難以讓我吸收罷了。
在讀它的時候,我心想,這本合集是否會同前面七本一樣嗎?然而,重新翻讀以前的專輯時,我發現全都差不多大同小異,沒什麼大的差別。
這本合集比較吸引我的地方,莫過於就是首獎和三獎,以及一篇名為《青春》的散文。這三篇散文,我看了都很有感觸。特別是曾翎龍的《江湖》,寫阿公寫得出神入化,又帶有傷感的筆調,實在為這本散文得獎專輯,增添不少的新世代散文光芒。
接下來就是三獎冼文光的《牆:2002》,寫作手法相當新穎,且用詩化的語言創作,非常現代化,也能顯露馬華散文又有新的嘗試了。除此之外,另一篇蘇怡雯名為《青春》散文,雖然寫得相當學院派,但不失應該擁有的情愫。所以,我很希望大家能夠去讀。
或許,你們會問,那麼次獎的散文難道不好看嗎?
我初次讀它的時候,大致上覺得文字很優美,寫蟬的故事和自己的故事。可惜的是,作者卻大量引用古典詩詞,而讓文章變得文縐縐,了無新意。只要有收集嘉應散文獎特輯的人,都知曉這作者慣用的筆調,永遠都那麼樣,讓讀的人覺得很沒有新意,和使人動容的敘述。
所以,我一直堅持著,寫文章一定要由心出發、文章不是寫給自己看的,而是給大眾閱讀的。因此,不能單憑文字的堆砌,就以為能夠稱作文章。那麼,豈不是讓用心的作者,變得難堪。
推薦文章:
《江湖》、《青春》、《陰霾散不散》 |
|
|
|
|
|
|
|
|
|
|
发表于 9-10-2007 02: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10-2007 04: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們都在想念中成長
我們都在想念中成長
書名:《想念》
作者:愛亞
文體:散文
出版:台北大田出版社
日期:2000年9月30日
決定選這本書作為其中一本被介紹的書時,我再三遲疑了。
這本書的作者,我和她沒有多少往來,即使通過電郵交流,也只是隻字片語即告結束,絕無後續,或著所謂的後傳。此書我是今年四月才讀完的。 2000年出版的書,2006年才讀完,相隔了好長的一段時間。
裡頭的內容我覺得很純樸,很適合懷舊和喜歡旅行的人們閱讀。愛亞這位作者,在馬來西亞,我相信年輕一代對她都沒有什麼認知。就連我也是後來從一部台灣戲《曾經》,才認識到她的。
當然《曾經》不是她所主演,而是她的小說成名作。
《想念》這本書收錄了愛亞對自己的童年、父母、同學、朋友等等故事,都寫入文章中了。喜歡閱讀這本書的原因,莫過於這些罷了。其中讓我更為喜歡的是,她寫她在印度、蒙古等地方旅行時的所聞所見。
我喜歡旅行的文章,特別是愛亞寫的。她那本《秋涼出走》也是寫旅行,寫得很隨意,很生活。使到讀她的文章的人,彷彿都身歷其境,非常好玩!寫文章能寫到如愛亞那般寫意,我想讀到它,應該此生不悔了吧!
至於其中還有什麼大大小小的故事敘述?我希望大家能夠幫幫忙,到圖書館裡,或者是書局裡尋覓一下。當你讀到愛亞的文章時,你會不經意的哦一聲,發現,原來世界之大,莫過於在小的範圍內兜圈子罷了。
相信我的話,此書絕對會讓你喜歡。特別是喜歡懷舊和旅行的同路人!
推薦文章:
《少年懵懂》、《死亡之火》、《九十九條天涯路》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10-2007 04: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觀散文的面貌,讀散文的新風
觀散文的面貌,讀散文的新風
書名:《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
作者:鐘怡雯
文體:文學評論
出版: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日期:2004年9月
這是我的偶像鐘怡雯的學術論文。我相信諸位大家都對“學術論文”這四個可怖的字眼,敬而遠之。老實告知你,起初我也是這般,敬“學術論文”如鬼神般。但日子久了,知道要寫文學的東西,就離不開學術論文。
此書收錄的多是鍾怡雯在1998年至2004年之間,對散文的論述的文集。閱讀這本書,絕對艱苦。因為裡頭有太多的專業術語,且還引用許多的讀物,沒有閱讀中文散文基礎的人,奉勸你讀它之前,請有心理準備,免得到時候看不懂論文裡的東西。
這本書收錄了鐘怡雯對散文家楊牧、梁實秋、杜杜、董橋等人的散文專論。市場上,我們很少見有一本完全論述散文的論文集。所以,我更會建議那些希望讀散文論述的朋友,去讀它。至於寫散文的朋友,我更期望你能接觸散文的論文集,這樣便會對你有極大的幫助。
前些日子,我曾和一兩位就讀國中的文友與及周錦聰先生,一併討論新文學之發展。說及散文這一方面的時候,我發現一件事情,原來許多人都對散文抱有極大的歧見和誤會。
經過那天的交談,我真的感到很失望。失望為什麼那麼多人,對散文有那麼多的不明白和誤會。因此,我希望誤會散文的人,盡量去接觸諸如此類散文論述的書籍。這樣才會增進我們對散文的認識,也會明白寫散文為何?
真的切盼有心於散文創作的作者,接觸這本鐘怡雯的散文論述。這樣,對你對我都會有好處!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10-2007 04: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ven 于 9-10-2007 02:59 AM 发表 
虽然没读文章,不过帮忙顶一下。。。
謝謝你的頂一下,呵呵—— |
|
|
|
|
|
|
|
|
|
|
发表于 28-10-2007 12: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10-2007 0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etaime 于 28-10-2007 12:20 PM 发表 
楼主喜欢看散文的书籍哦。。。。
散文跟小說我的喜歡,
只是詩歌和戲劇,格式比較不怎麼好讀,
所以都先看完小說和散文,再讀詩和戲劇。。。。。 |
|
|
|
|
|
|
|
|
|
|
发表于 20-11-2007 03: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我个人的建议,你可以把书的封面放上来,如果别人有兴趣也比较好找太多字了,不是很多人都有耐心看完的.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11-2007 12: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DoodleBug 的帖子
|
我本身是有收集那些書的封面,但,因為最近在忙別的作品,所以都沒時間post上來,改天再編輯吧,哈哈——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12-2007 12: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由傷感到寂寞
每次讀書總有許多感想。
就好像最近在讀龍之介的小說《傻子的一生》。這本書買了好幾年,卻遲遲未讀完。從單位辭職下來,翻了大量的書籍,卻不曾詳細地讀完。都怪自己太貪心,一直希望能以最短的時間,讀完最多的書。
可惜的是,希望與現實是相違背的。你愈希望,它就不讓你順利完成。
朋友說我是書癡。對于這種稱呼我是敬而遠之。一來我只愛讀並不癡。二來只希望從書中追尋美好和人生的希望。因此我書寫。
許多人認為我是喜歡文字創作的人。當我愈寫愈多,對文字的敏感度漸次提高,與技巧漸漸混熟后,便覺得寫作只是依靠,絕不是終生。總覺得有一天,我會漸漸和文字離得好遠好遠,這感覺十分恐懼。
錢鐘書說過“人生莫過于是本大書”,相信的人沒多少位。由于信仰的問題,人總會選擇躲避事情。希望在躲避的時候,反抗現實。然,現實始終是現實,無論任何人都無法躲避或不去理會。我讀書的時候也是如此。
本以為躲到書本中就以為可以在書中製作屬于自己的桃花源烏托邦。可是,這些往往都是夢幻。《金剛經》云,如夢如幻,人生便是如此。
所謂假亦真來真亦假,人生在世,什么事情都會有其意義。無論所做之事是好或壞,都有一定的規律在冥冥中運行。這就是所謂的人生哲理。可惜,沒多少人看得清楚。這不是誰的錯誤,錯就錯在不夠明心見性,未曾了解。所以我們不能不閱讀。缺少閱讀,人生會變得乏味。這話人人會說。長輩、幼輩們在說,卻沒人能夠言行並行。
這次選來了。本書。10本書都是新進的書。剛擺在書架上不久,就被我貪婪地讀完。這5年讀讀寫寫,也讀了上千本書,文章也寫了近400篇,發表在報刊上的,也不知道多少了。
如今回頭探勘,只會覺得可怕。我的人生似乎可成為一本書,但,卻怎么也沒有一本書的規模。這是遺憾,也是一種難以彌補。也許這樣,人生才會有所省悟,否則只會沉積在苦悶的自艾自怨的狀態之中。是何等的悲哀。
本來想寫長文,但,想了想還是延續在800字左右的閱讀感想罷。在雨天鬱悶的情緒籠罩下寫書,真無趣。順帶向諸位讀者報備一番,我最近與未來都會做些什么。
從前認為漫畫不適合看太多,然,最近卻被久保帶人的漫畫/動畫《死神》吸引,從而開始大量閱讀日本文學作品。這次的書單中,或者會融入不少的日本文學作品,介紹大家去讀。
再者就是準備8月讀書的事情。雖然寫這篇文章的當兒,並未將報名表格呈上去,其實心理還在猶豫,是否要去就讀。或許就是這兩項事情比較重要罷,在這裡和你分享和傾訴一番。
啊,還有的是,最近在《后浪》看到一些馬六甲文青在那裡出現,雖然作品風格與技巧未盡理想,至少是樁好事。某文友對我嘮叨,問是否認識文章的作者,我答曰︰“否!”他欣欣然地說,還是我最好。看到如此誇獎,內心反倒是害怕起來。我只希望自己永遠是個作者,沒想成家的意思。縱使有一天成家了,我還是用一句話來警惕自己--豬怕肥,人怕紅。
惟有如此,才能安心讀書,認真寫作。
還是老話一句。馬六甲的文青,書多讀一些,多體驗生活。從這方面,提升自己的閱歷。
沈從文的成就,也是從平凡的生活當中看到無數的智慧。我們除了讀書,也要真過活,用生命來體驗樂趣。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12-2007 09: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與情色無關
書名︰《女館》
作者︰孫梓評
文體︰短篇小說
出版︰麥田出版
日期︰2003年5月19日
孫梓評的《女館》之所以與我相遇,可說是一場意外。
每個月都會在馬六甲雅佳美浪的大眾書局出現一次,就在2007年2月這次,與她遇見了。
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是愉快的。我之所以想介紹這本書給大家,原因大略和介紹張惠菁的短篇小說一樣,充滿著現代感與后現代感。
現代與后現代小說無疑是現今年輕小說創作者的主流技巧。透過這本書,你可以讀到許多你所無法想像的事情。雖然故事中不時會出現情色的場面,但,請你不要以有色的眼光去看她。她並沒有罪過,有罪的是看的人如何去想像。
就好像開篇的《女館》。我認為她是一篇技巧滿熟練的小說。正如南方朔所說,真假之間穿梭,不斷牽引出事實與假象。到最后做愛是否是真已然不再重要。這是寫小說的年輕作者值得去模仿的手法。
接著就是通篇的故事。一篇小說之所以存在,都建立在基礎的故事之上。失去故事的小說讀起來會讓人覺得有所茫然的感覺。因為很難抓摸作者想要寫什么事情?什么事情正在進行。
《女館》的故事就由一男一女的遭遇開始拉開。最終女方認為是否已經做愛,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那種存在的感覺。
書中收入的十個短篇,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其技巧、故事、敘事方式都有不同面貌的現代小說的筆法。
所以,我會建議有興趣往小說發展的文友,多找台灣年輕一輩的小說來閱讀。如果不想創作,而單純地想閱讀,我想這本書絕對適合你還有其他人。
最后想說的是,請別以情色的眼光來看她;相同的,則應該以美學的方式來鑑賞。
推荐文章︰《女館》、《斷線》、《睡眠練習》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2008 12: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無淚勝有淚
書名:《輓歌》
作者:方路
文體:微型小說
出版:吉隆坡有人出版
日期:2006年12月
農曆新年后讀完《輓歌》傳了短訊給方路,告訴他讀完后的感受。短短的短訊只是告知讀完后沒有淚水,卻覺得晦暗、壓抑與有窒息的感覺。方路后來回短訊,並沒聊及關于書本的事情,只是說本來要送我一本,既然已買,是否要留下一本詩集給我。我沒拒絕,也沒接受。
《輓歌》是一本身為馬來西亞人應該看的一本書。它的境界已不是一本書那么簡單,而是一種要你面對殘忍的書。全書以方路一貫“靜”的手法書寫成。小說的背景從自己的家鄉開始到異鄉。與新詩《傷心的隱喻》、散文《單向道》基本上都有一條直線的連串性。倘若小心閱讀,還可從中探尋創作者對人生、未來、寂寞的看法與應對方式。
書本共分四輯。中間部分多收入方路的“超短篇”,甚至有類似新詩創作的“新詩小說體”(好比《另一種鄉愁》)。新詩小說體是否是方路有意另闢新路的創作格體?我們並不知道。
得知方路出版這本小說集是2006年的3月。當時也是傳了短訊給他,向他說了這件事。那時候的他似乎不知道這件事情的發生。如今回想起來,晃眼就已是一年后的事情,真是有點惋惜時間的不留人。年歲在方路的小說中,也是一再被提及,小說雖然多走親情路線,從其得獎的小說來看,鋪展開來都能看到方路對親情的念念不忘。然而,對于我而言,我則比較注重他寫的《公園的對話》。
沒進入方路的狀態中讀小說,你讀不出這篇小說的味道。娓娓道來的無奈,訴說一座公園的興盛與衰弱,有情與無情,此外也牽引出環保、保護森林的意識。收入四十篇的極短篇,包裝精美,無論有淚還是無淚,我想大家應該拿來讀讀。
推薦文章:《另一種鄉愁》、《公園的對話》、《陪師傅在工字架上散步》。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2008 04: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請捧腹大笑
書名:《豬頭看過來》
作者:許裕全
文體:散文
出版:吉隆坡大將出版
日期:2005年7月10日
關於這本書的「流言」我聽說很多,但,就是一直沒那份心情去閱讀。
讀一本書,其實是需要感情培養,還要考慮到許多地方。比如封面的觸覺和視覺感官是否很好,內頁設計,是不是很理想,字體的大小乃至字型是不是符合口味,內容嘛,就被這些種種感覺感官給霸佔鰲頭了,最後才想,書中寫的,是不是那麼引人入勝。於是,我就在這種種「阻礙」下,把書放在書架上半年,最後因為無聊,拿了起來讀。
豈料,一讀便笑到肚子痛。開篇的序就寫得讓你沉溺在作者設下的笑料中。接著,慢慢地讓你笑啊笑啊,可是愈來愈往下看時,笑料慢慢減少,最後出來的都是滿滿的愁情。對家鄉的緬懷、工作的不如意、愛情的失意,林林總總的事情在許裕全的筆下,變得溫婉動人,只覺得他寫的散文絕對是抒情中帶有笑意,笑意中又隱藏了無盡的感慨與懷念。
要學創作的人,大可讀許裕全的書。讀書時唯一覺得可惜的是,怎麼作者就那麼一本書而已。讀書讀到意猶未盡,你就可以知道,這本書的好在哪裡?!不過我想,也許大部分朋友都讀過了罷,據說這本書還蠻好賣的,至於賣多少,出版社的人沒對我說。
這本書除了適合學生,還適合老師閱讀。短短的一篇,不需要很長時間,就能看完又可以增加自己的閱讀率,何樂而不為呢?學生也可以從書中學習到如何寫文章,然後又可以和老師討論,這樣不就讓學生和老師有得交流了,你能說不去看嗎?
當過老師的許裕全,我想這本書就是針對這班讀者群寫的吧!至於我看了後有什麼感覺?偷偷告訴你哦,我笑到肚子痛,而且還差點「廢寢忘食」呢!或許你會問︰有沒有那麼誇張啊!對於你的問題,我只有說,自己去看去讀,不就知道咯,順便在這裡提倡一下︰「請購買與支持馬華文學!」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