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3740|回复: 52

书贵不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1-5-2007 09: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吉隆坡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华文书展。对于书的价钱,相信很多人包括我都会认为书贵。若台湾版和中国版的书比较,中国版的书会比较便宜;若马来西亚版和台湾版及中国版比较,马来西亚版的书则最为便宜。

一本书的价钱介于20令吉到50令吉之间。当书局作促销之时,书的价钱甚至可以低至10令吉。朋友说书贵,我也叹书不便宜。为什么我们会认为书贵呢?我尝试把书的价钱可以等作于日常其他多少的消费。如果一本书的价钱是30令吉,这30令吉可以换些什么?30令吉可以让我们开开心心地唱足三四个小时的卡拉 OK,可以让我们舒舒服服地看三场精彩的电影,可以让我们品尝美味可口的快餐,可以让我们买到一件很漂亮的服装,可以让我们买心爱歌手的唱片等等。

当我们花30令吉在食物、唱歌、电影、服装的时候,我们可曾认为这样的花费会很贵吗?当我们付出30令吉在唱K、看戏之际,我们可能没有半点犹豫,可是,当我正要买书的时候,30令吉都会让我们三思。也许,这种的差异是因为我们对书本的价值有所不同。这也可能是因为阅读需要想象力,需把一字一文化为图想,所以书本比较难以消化及吸收。

其实,书本的成本并不高,因为印刷越多书本其价钱会更便宜。书本的生产过程从出版社开始。作者为出版社写书,出版社支付酬劳给作者及出版社职员,和出资印刷。经过印刷之后,出版社需通过代理、批发商把书销售到各地区。出版社、代理、书商、批发商推销书本时,必须承担运输费、租金、行政费、水电费、滞销费以及宣传费等等。书商每卖书一本书,至少可以赚取40%的盈利。40%的盈利不算少。但是,从上(出版社)到下(读者),经过一层又一层的成本“增值”之后,书商没有可能降低其盈利。

你认为,书,到底贵不贵?

写在出席第二届海外华文书市之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1-5-2007 10: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我来说,决定一本书贵不贵要看那本书值不值得
好象哈利波特,六七十元我都舍得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5-2007 10: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会从书的内容包装来判断那本书贵不贵
很多时候我会觉得书很贵
担还是很舍得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2007 11: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觉得正版书贵。。买了书,还要想办法安置他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2007 0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书真的非常贵,因为我们的书IMPORT的比较多,也比较多人喜欢看。如果是从台湾网
购的话,书价会不会和本地买的差不多?我是指加上邮费之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2007 03: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贵
所以要趁书展去
今年书展有扣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6-2007 10: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nformsme 于 1-6-2007 03:18 PM 发表
非常贵
所以要趁书展去
今年书展有扣20%



对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2007 09: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實在馬來西亞真的很貴,平均一本大概25塊的書,在臺灣大概15塊馬幣就買得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6-2007 09: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話説開來,前陣子才到臺灣,發現除了“吃一餐”以及和潮流、時裝有關的東西價錢比我們貴之外,其他什麽東西都比馬來西亞便宜。

尤其和知識產權有關的東西,比如cd、vcd、dvd、書本等等。

[ 本帖最后由 阿火 于 2-6-2007 09:5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2007 1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或许台湾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好的国家(而且台湾一个月就有100本新书上架,不包括杂志)

再加上出版社的投资很大,所以书很便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6-2007 11: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記得十多年前張曼娟、侯文泳、小野等人的書平均一本才15塊而已。正版的古龍小説平均一本10塊,金庸小説平均一本15塊,我都掃了好幾套古龍的書。

聽説那時的大衆書局直接向出版社購買版權,然後在馬來西亞印刷,這樣做可以省下一大筆運輸費和海關稅。所以當時的書很便宜,

大概現在已經沒有這麽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6-2007 1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书中自有黄金屋。。贵不贵是个人看法。只要是值得的,我都会舍得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07 0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阿火 于 3-6-2007 11:26 AM 发表
我記得十多年前張曼娟、侯文泳、小野等人的書平均一本才15塊而已。正版的古龍小説平均一本10塊,金庸小説平均一本15塊,我都掃了好幾套古龍的書。

聽説那時的大衆書局直接向出版社購買版權,然後在馬來西亞印 ...


凌域有这么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6-2007 01: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OK

书真的很贵,尤其是台湾的书,至少都要RM20以上,
而那些著作更加贵。
所以我现在都买中国书了。当然,如果是大马自己出版的话,应该会更便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6-2007 11: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阿火 的帖子

同意,我就在台灣买了整套原裝金庸小说.在大马我只能买翻版的溫瑞安小说.其实台灣和大马的生活消費差不多一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6-2007 04: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ang_2002 于 31-5-2007 09:04 PM 发表

一本书的价钱介于20令吉到50令吉之间。当书局作促销之时,书的价钱甚至可以低至10令吉。朋友说书贵,我也叹书不便宜。为什么我们会认为书贵呢?我尝试把书的价钱可以等作于日常其他多少的消费。如果一本书的价钱是30令吉,这30令吉可以换些什么?30令吉可以让我们开开心心地唱足三四个小时的卡拉 OK,可以让我们舒舒服服地看三场精彩的电影,可以让我们品尝美味可口的快餐,可以让我们买到一件很漂亮的服装,可以让我们买心爱歌手的唱片等等。

当我们花30令吉在食物、唱歌、电影、服装的时候,我们可曾认为这样的花费会很贵吗?当我们付出30令吉在唱K、看戏之际,我们可能没有半点犹豫,可是,当我正要买书的时候,30令吉都会让我们三思。也许,这种的差异是因为我们对书本的价值有所不同。这也可能是因为阅读需要想象力,需把一字一文化为图想,所以书本比较难以消化及吸收。



其实我很认同你的说法.......

30元也许可以买很多东西......也许可以吃一大餐.....

可是,如果用30元来换取别人用智慧,心血,思想......
写成/ 编的一本书...我倒认为是值得的......

尤其是一些"自传","激励"等等的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9-6-2007 04: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unyig 于 31-5-2007 10:03 PM 发表
对我来说,决定一本书贵不贵要看那本书值不值得
好象哈利波特,六七十元我都舍得买


这个......

====

视乎你是用什么心态了.......如果是超级迷,可能会买.....(这叫支持.... )

可是我个人就不会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6-2007 04: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摩羯王子 于 8-6-2007 01:31 AM 发表
书真的很贵,尤其是台湾的书,至少都要RM20以上,
而那些著作更加贵。
所以我现在都买中国书了。当然,如果是大马自己出版的话,应该会更便宜。



去年的KLCC书展.......在台湾区看到的书.....竟然在中国区有.......而且很便宜.....

所以,有选择,我当然选择中国出版的........
(首选是因为便宜........至于内容就.............看大家的吸收程度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6-2007 02: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生活水平&收入来比较,
马国的书本很贵!

当地台湾,香港 + 大陆的书本都很便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6-2007 0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贵。。。。。。。才怪!


不过“知识产权”必须得到应有的“尊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4-11-2025 08:21 AM , Processed in 0.173653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