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07|回复: 48
|
中国历代文豪-更新中...
[复制链接]
|
|
目录
宋 唐 其他(元、明、清)
1)苏轼 1)李白 1)元好问
2)苏洵 2)杜甫 2)白卜
3)苏辙 3)白居易 3)马致远
4)歐陽修 4)李商隐 4)郑光祖
5)黃庭堅 5)杜牧 5)关汉卿
6)辛棄疾 6)柳宗元 6)刘基
7)王安石 7)韩愈 7)文嘉
8)司马光 8)李贺 8)宋濂
9)曾鞏 9)元缜 9)章溢
10)梅堯臣 10)王维 10)叶琛
11)苏舜钦 11)王勃 11)孙炎
12)陆游 12)骆宾王 12)朱升
13)姜夔 13)杨炯 13)唐仲实
14)周邦彥 14)卢照邻 14)李习
15)张炎 15)劉禹錫 15)陶安
16)范仲淹 16)贺知章 16)朱熹
17)柳永 17)张九龄 17)鐘惺
18)陸九淵 18)岑参 18)譚元春
19)吴文英 19)房玄齡 19)袁宗道
20)朱敦儒 20)程颐 20)袁宏道
21)范成大 21)陳子昂 21)袁中道
22)蒋捷 22)陳陶 22)袁枚
23)呂祖謙 23)皇甫湜 23)纳兰性德
24)张先 24)贾岛 24)梁启超
25)岳飞 25)孟郊 25)康有为
26)李清照 26)劉長卿 26)高明
27)秦观 27)皮日休 27)戴名世
28)文天祥 28)沈佺期 28)郑燮
29)周密 29)司空曙 29)龔自珍
30)晏殊 30)錢起 30)李汝珍
31)晏几道 31)王昌齡 31)秋瑾
32)葉夢得 32)魚玄機 32)谭嗣同
33)劉克莊 33)张籍 33)汤显祖
34)杨万里 34)王士祯
35)宋祁 35)杨慎
36)寇準 36)方苞
37)陳師道
38)王雱
39)呂惠卿
40)曾公亮
41)呂本中
42)张孝祥
43)陈亮
44)朱淑真
45)謝枋得
[ 本帖最后由 yongszewei 于 15-2-2007 07:11 PM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2-2007 08: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繪画,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1]”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生平
家世
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仕途
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神宗時蘇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四十三歲時,發生了著名的李定「烏臺詩案」,他因此事入獄,幾死,其弟苏辙自请贬职以轻其罪才得以保全,翌年被貶至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被章惇貶謫至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終年六十六歲。南宋時追諡文忠。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他在各地居官清正,为民兴利除弊,政绩颇多,口碑甚佳,杭州西湖的苏堤就是实证。
軼聞
宋仁宗嘉佑二年,蘇軾與蘇轍一同進京參加會考。蘇軾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論文得到考官梅堯臣的青睞,並推薦給主試官歐陽修。歐陽修亦十分讚賞,原本欲拔擢為第一,但又怕該文為自己的門生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列為第二。結果試卷拆封後才發現該文為蘇軾所作,而取為第一的卻是曾鞏的作品,正是陰錯陽差,弄巧成拙。到了禮部複試時,蘇軾再以《春秋對義》取為第一。
關於刑賞忠厚之至論中的一段內容:“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當時眾考官評議時皆不知其典故,後來拆封放榜後知道是蘇軾所作,歐陽修便問蘇軾出於何典。蘇軾回答在《三國志·孔融傳》中。歐陽修翻查後仍找不到,再次詢問蘇軾,蘇軾答:“曹操滅袁紹,以紹子袁熙妻甄宓賜子曹丕。孔融云:『即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驚,問出於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歐陽修聽畢恍然大悟,大大稱讚蘇軾博學強記又能活用。原本歐陽修只是讚賞蘇軾的文才,一番問答後更是對蘇軾的膽識與聰穎讚譽有加。
宋哲宗元祐四年七月三日,到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氾濫,莊稼大片被淹。組織民工疏濬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是為蘇堤。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軾做的這件好事,人人都誇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濬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 本帖最后由 yongszewei 于 7-2-2007 08:29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2-2007 08: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風格
文風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答謝民師書》中曾自謂:“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 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黃州詞,是蘇詞的奇觀;黃州文,則是蘇文的高峰;《赤壁賦》是其高峰之巔。
詩風
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對後人影響也最大的是抒發人生感慨和歌詠自然景物的詩篇。表現出宋詩重理趣,好議論的特徵。《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元豐四年暮春三月,東坡寫下《黃州寒食詩帖》。此帖為兩首五言古風,詩句沉鬱蒼勁,低回長歎,極富感染力。其书法笔力沉劲,气势磅礴,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後世譽為《蘭亭序》、《祭侄文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黃庭堅在此帖後題跋:“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
詞風
現存三百四十多首,衝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在中國詞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詞派,對後代很有影響,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衝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
書法
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顔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
畫風
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認爲“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著作
詩文有《東坡七集》等。存世書迹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等。畫迹有《枯木怪石圖》、《竹石圖》等。另,今傳《蘇沈良方》是在沈括《良方》基礎上,增益蘇軾的醫藥雜說而成。
从宋代开始,苏轼作品的注本不断出现,较著名有:
诗注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
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文注
南宋邱晔编注的选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明末茅维的《东坡先生全集》,
孔凡礼点校的《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
词注
近人朱祖谋的编年本《东坡乐府》
今人龙榆生的《东坡乐府笺》。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2-2007 08: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號老泉。北宋文学家,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蘇軾和苏辙的父亲。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生平
苏洵小時不好學,成名很晚,一直到27岁后才开始发愤读书。嘉佑元年(1056年),他到汴京拜访欧阳修,文章受到欧阳修的賞識,以為雖賈誼、劉向不過也,士大夫爭誦一時,文名因而大盛。但嘉祐三年(1058年),宋仁宗召他参加考试时,他却推病不去。嘉祐五年(1060年)得任秘书省校书郎,后為霸州文安縣主簿。又授命与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后不久病逝。
苏洵的文章主要是以史論政,繼承《孟子》和韓愈的議論文傳統,論點鮮明,論据有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但有時不免帶有詭辨氣息,不免迂阔偏颇,是其短處。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詩頗质朴苍劲。散文作品有《六国论》、《心术》、《幾策》、《權書》、《辨奸論》、《衡論》和《六經論》,後世傳有《嘉佑集》十五卷。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2-2007 08: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晚年自號穎濱遺老。蘇洵之子、蘇軾之弟,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蘇家父子三人,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人稱“三蘇”,苏辙則是“小蘇”。
生平
元佑元年(1086年)宋哲宗即位,司馬光等當國,盡廢新法,召蘇轍入京為司諫。官至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執掌朝政。蘇轍是散文家,為文以策論見長,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蘇軾的才華橫溢,蘇軾〈書子由超然臺賦後〉提到:「子由之文,詞理精確,有不及吾;而體氣高妙,吾所不及。」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蘇軾所說,達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如〈黃州快哉亭記〉一文:“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今張君不以謫為患,竊會計之餘功,而自放山水之間,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雲,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自是千古佳句。作品有《欒城集》,包括《後集》、《三集》,共84卷。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2-2007 08: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北宋仁宗學者、作家、官員,曾继包拯接任开封府尹,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平與政途
四歲喪父,由母親程氏教養。為人勤學聰穎,家貧買不起文具,便“以荻畫地”。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慶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
文學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一首《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其散文代表作有洒脱玲珑的《醉翁亭记》、《秋声赋》。晚年自號六一居士,他在自己寫的《六一居士傳》中,解釋六一的由來,他說:「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以吾一老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歐陽修身體不好,先是染上肺結核病,晚年又患有糖尿病,「苦於目疾二十年」。
歐陽修寫起文章正經八百,“草就紙上、粉於壁,興臥觀之屢思屢議”,垂暮之年常逐篇修改自己生平所寫的詩文,所謂「不畏先生嗔,卻怕後生笑」。王安石評定歐陽修的散文風格:「充於文章,見於議論,豪健俊偉,怪巧瑰琦。其積於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發於外者,爛如日星之光輝;其清音幽韻,淒如飄風急雨之驟至;其雄辭閎辯,快如輕車駿馬之奔馳。」(《祭歐陽文忠公文》)蘇轍稱其文「雍容俯仰,不大聲色,而文理自勝」(〈歐陽文忠公神道碑〉)歐陽脩學韓,而又不拘於韓,如碧波蕩漾的清池曲水,有別於韓文的渾浩流轉之長江大河。清代袁枚說:「歐公學韓文,而所作文全不似韓,此八家中所以獨樹一幟也。」(《隨園詩話·卷六》)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新唐书》 、《新五代史》、《欧阳文忠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2-2007 08: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黃庭堅(1045年—1105年),字鲁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中国北宋的诗人、书法家。
治平进士。曾任吉州太和县知县,元祐初,召为校书郎、主持编写《神宗实录》。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被新党指为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移戎州。徽宗即位后,领太平州事,九天即被罢免。随后流放至宜州(今广西宜山)卒。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名尤盛,与苏轼并称苏黄,为江西诗派之祖。有《豫章黄先生文集》《山谷琴趣外篇》。
黄庭坚也是孝道的典范,为《二十四孝》中涤亲溺器的主角,當年黄庭坚即使为官,每日也不忘亲自为母亲洗涤便桶,被后人传为佳话。
经伏波神祠诗卷(局部)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2-2007 08: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金熙宗天眷三年合宋高宗紹興十年五月十一日 - 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中国山東濟南)人。中國南宋詞人。
辛棄疾从小生长在当时金朝的土地上。其祖父辛赞,是金朝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的县令,经常灌输他抗金复地、洗雪宋耻的教育。辛弃疾14,17岁时两次参加燕京的科举考试,不中。20岁那年,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他曾邀集50名义士闯入5万众的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并策动上万士兵叛乱,押解张安国回到建康斩首示众。为耿京掌书记。
后投南宋,曾任建康府(今江苏省南京市)通判,知滁州(今安徽 省滁县),提点江西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等职。在历任地方官期间,重视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因此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福建安抚使等职,但很快就被罢免。
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辛弃疾是中国南宋的伟大词人,词中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实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人称他的词作“色笑如花,肝肠如火”。有《稼轩长短句》集。 與北宋的蘇軾並有“蘇辛”之稱,被认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2-2007 08: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安石画像)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中国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其亦擅長詩詞,流傳最著名的莫過於<泊船瓜洲>裡: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生于抚州 (今属江西),出身官宦之家,于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考中进士第四名。嘉佑三年(1058年),向宋仁宗上万言书针砭时弊、要求改革。1069年宋神宗时任参知政事,推出了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新法。1070年升任宰相。由于新法中关于土地改革影响到地主与相关的官僚,变法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在民间由于改革推行难度大,反而对一般民众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又遭到知识分子的敌视。使得他在民间形象一直不佳。在1074年、1076年两次被罢免职务。
宋神宗死后,原反对派司马光(曾因与王安石政見相左而被排挤)任宰相,几乎废除了所有法案。变法失败后,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
20世纪俄国共产党领导人列宁称赞他为“11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为人特立独行。据载,他常不梳洗就出门会客,看书入神时则会随手拿东西吃,吃了鱼食也不知道。署名苏洵但普遍认为是伪作的《辨姦論》就是影射王安石的,其中写道:“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苏轼和王安石也历来不睦,王安石喜好惊人之言,苏轼曾作文讥讽。民间也有不少两人鬥智的故事。
历史评价
王安石推行的变法,历史上的评价多有不同。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到了南宋,再次通过修史的方法对其改革进行定性,指出王安石变法使得北宋王朝遭到灭亡(有说法指出是南宋朝廷为了推卸皇室的责任)。以后历朝历代均以此作为依据,对其变法做出这样的判断,以至于在宋元话本裡有文章专门讽刺。
但是王安石的家乡的一些文人出于同乡的原因进行了一些争辩,例如陆九渊等。
历史发展到近代,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变故,改革的呼声日益提高,所以对王安石变法开始进行正面的评价,主要的人物有梁启超、严复等,他们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呼吁改革精神。以后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越来越多,並在民国时期有所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王安石的评价主要从阶级等角度出发,以后逐渐取消了这种方法,从具体的利益角度来看他的变法。主要研究者有漆侠、邓广铭等。
在海外,美籍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就認為,王安石的多項改革,涉及將當時的中國進行大規模的商業,以及數目字管理,但不見容於當時的官宦文化,亦缺乏有關技術能力而無法取得成功。
参见
王安石变法,司马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2-2007 09: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享年68岁。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生平
家世
司马光的远祖可追溯到西晋皇族安平献王司马孚。原籍属河内,今河南沁阳。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为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属翰林学士院),在藏书阁担任皇帝的顾问,官居四品,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童年
司马光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一位婢女用熱湯替他將胡核去皮,他姐姐問他是誰做的,司馬光回答是自己剝皮的,父親責備他小孩子怎麼可以說謊,司馬光自此便不再說謊。司馬光自幼便聪敏好学,“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儿童故事,在当时的东京(今开封)、洛阳一带就有人把这个故事画成《小儿击瓮图》广为流传。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传为千古佳话。
仕途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初任奉礼郎、大理评事一类小官,后经枢密副使庞籍的推荐,入京为馆阁校勘,同知礼院,改并州通判。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同知谏院。嘉佑六年(1061年)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战国迄秦的《通志》八卷上进宋英宗,英宗命设局续修,并供给费用,增补人员。宋神宗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神宗命他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熙宁三年(1070年),自请离京,出知永兴军(现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任西京留守御史臺,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书成后,司马光官升为资政殿学士。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罢黜新党,尽废新法,史稱“元祐更化”。
身后
死后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赐碑“忠清粹德”。遗著有《潛虛》、《均韻指掌》、《類編》、《傳家集》、《翰林詩草》、《注古文學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紀聞》、《通鑑目錄》、《通鑑考異》、《通鑑舉要歷》、《稽古录》(《历年图》、《历代君臣事迹》和《百官公卿表》)、《切韻指學圖》、《司马文正公集》等37種。
政治主张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標準的守旧派人士,他跟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发生了严重分歧,几度上书反对新法。他認為刑法新建的国家使用轻典,混乱的国家使用重典,这是世轻世重,不是改变法律。所謂“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司马光与王安石,就竭诚为国来说,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围绕着当时财政、军事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大刀阔斧的经济、军事改革措施来解决燃眉之急。司马光则认为在守成时期,应偏重于通过伦理纲常的整顿,来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在原有制度之内,即使改革,也定要稳妥,因为“大坏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臣恐风雨之不庇也”。司马光的主张虽然偏于保守,但实际上是一种在“守常”基础上的改革方略。王安石变法中出现的问题,如新法不能有效落实和用人不当等情况,从侧面证明司马光在政治上还是老练稳健的。
编撰《资治通鉴》
司马光最偉大的贡献,就是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历经19年編輯完成。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馬光為此書付出畢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資治通鑒》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馬君實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清代学者王鳴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褒贬
雖然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但卻不是稱職的政治家﹐其人為中國古代士大夫迂腐思想典型代表。宋代多次戰爭中敗北﹐那種腐敗到骨髓的政府和社會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局勢。但由司馬光反對王安石可以顯示出迂腐保守透頂的本質﹐對他而言宗法及那些所謂倫理綱常比起國家衰亡更重要。
主要作品
[ 本帖最后由 yongszewei 于 7-2-2007 09:02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2-2007 09: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因,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北宋散文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佑时进士,历任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越州通判,济州、福州知州、史馆修撰,官至中书舍人等职。参与整理并校勘《战国策》、《说苑》等书。著有《元丰类稿》、《续元丰类稿》、《外集》等。代表作为《墨池记》。其文风细,笔墨犀利。
代表作
墨池记 元丰类稿 续元丰类稿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2-2007 09: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50岁后,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后任授国子监直讲,迁尚书屯田都官员外郎,故人 称之“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
其诗与苏舜钦齐名,世人美称“苏梅”,同被赞为宋诗“开山祖师”。与欧阳修为挚友,同为宋诗革新推动者。有《宛陵先生文集》六十卷。诗歌上注重写实,提倡平淡。
著作(詩)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2-2007 03: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舜钦(1008年-1048年),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北宋诗人。任大理评事、集贤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参加范仲淹为首的革新集团,遭到打击,闲居苏州。后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病卒。
其诗与梅尧臣齐名,美称“苏梅”,被赞为宋诗“开山祖师”。著有《苏学士集》(又名《苏子美集》)16卷。《城南感怀呈永叔》、《吾闻》、《淮中晚泊犊头》等为其代表作。其所感情奔放,风格豪迈而笔力雄健。散文崇尚韩愈、柳宗元,有代表作《沧浪亭记》。
著作:
苏学士集 城南感怀呈永叔 吾闻
淮中晚泊犊头 沧浪亭记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2-2007 03: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福建宁德山中陸游的雕像
陸游﹝1125年─1210年﹞,南宋詩人、詞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後人每以陸游為南宋詩人之冠。陆游是现留诗作最多的诗人。
生平
陸游出身於一個由“貧居苦學”而仕進的世宦家庭。當時正值宋朝腐敗不振、屢遭金國﹝女真族﹞進犯的年代。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他於襁褓中即隨家人顛沛流離,因受社會及家庭環境影響,自幼即立志殺胡﹝金兵﹞救國。
封建家庭雖帶給陸游良好的文化薰陶,尤其是愛國教育,但也帶來婚姻上的不幸。他20歲時與表妹唐婉結婚,夫妻感情甚篤,可是其母卻不喜歡唐氏,硬逼他們夫妻離散,唐氏改嫁趙士程,陸游亦另娶王氏為妻。離婚後陸游非常傷痛,紹興二十年31歲遊經沈園時,偶見唐琬夫婦,陸遊在沈園牆上寫了〈釵頭鳳〉詞以寄深情,此後多次賦詩懷念,直至75歲時還寫了有名的愛情詩〈沈園〉。唐氏讀了陸游的釵頭鳳後悲痛欲絕,和了一首釵頭鳳,不久便去世了。
陸游“年十二能詩文”,學劍,並鑽研兵書。29歲赴臨安省試,名列第一。次年參加禮部考試,因名次居於主和派權臣秦檜的孫子之前,又因不忘國恥“喜論恢復”,要求“賦之事宜先富室,徵稅事宜覆大商”,爲秦檜所黜。檜死,出任福州寧德縣主簿。孝宗繼位,賜進士出身。後因力勸張浚北伐,發生部下將領不合的情況,再加上主和派阻饒,朝廷立即動搖,而陸游亦被冠上“交結臺諫,鼓唱是非,例說張浚用兵”之罪名而遭免職。
乾道八年(1172年)主戰將領王炎聘陸游至幕中襄理軍務,使陸游的生活發生很大的變化。軍旅生活使他的懷抱不禁為之一開,寫出了許多熱情奔放的愛國詩篇。“飛霜掠面寒壓指,一寸丹心唯報國”可說是他這一時期生活和心情的寫照。雖然陸游滿懷報國赤誠,但因朝廷腐敗,只求苟安無意進取,他復國的壯志一直無法得到伸展的機會。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邀陸游入幕僚。陸與范素有詩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場禮數,以致引起同僚譏諷;又因復國抱負和個人功名長久無法得到伸展的空間,故常有較放縱輕佻的行為,被同僚指責為“不拘禮法,恃酒頹放”。於是陸游索性自號“放翁”,並在詩中自我嘲解。
之後歷經多次升降官職,在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之後的二十餘年,長期蟄伏在山陰老家農村,,家居時「眼明身健何妨老,飯白茶甘不覺貧。」因為養生有術,嗜食薏米和木耳,到了晚年,依然耳聰目明。期間雖仍有向朝廷提出抗敵作戰的主張,但始終遭受非議。最後於在嘉定二年(120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陰歷日期,陽歷為公元1210年1月26日)抱著未見國土收復的遺恨與世長辭,享年86歲。
詩詞
陸游一生力主北伐,雖然屢受主和派排擠打擊,但是他的愛國之情至死不渝。死前曾作《示兒》一絕:「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堪稱是最能表現陸游創作精神的代表作。
他的詩產量極多,至老仍然創作不懈。實際上創作了一萬多首,經他自己刪汰之後仍有九千三百多首。
詩大致可分為三期:
第一期為少年到中年﹝46歲﹞,時期最長但留存作品最少,約200首,因陸游將自己早期“但欲工藻繪”的作品刪除淘汰的關係。
第二期為46-54歲,詩約2400多首。此時期因深入軍旅生活,詩風變為豪放壯闊,愛國思想也更加提升。此一時期詩歌創作的成熟和豐富,奠定了他作為一代文宗的崇高地位。
第三期為蟄居家鄉到逝世,現存詩6500首。數量之所以較多是由於他晚年未暇淘汰的緣故。此時期與農民接觸較多,再加上宦海沉浮飽經憂患,並且其年事已高,因此風格轉為清曠淡遠的田園風格和蒼涼的人生感慨。
不過即使詩風前後轉變了三次,但是他詩中還是充滿強烈的愛國情感,這也是他最大的特色與傳頌千古的原因。其他也有較為平淡、清麗、甚至是奇譎的作品﹝詩集中有數百首記夢的詩﹞,不過那是少數。
《關山月》、《書憤》、《金錯刀》、《農家嘆》、《黃州》、《長歌行》等,均為其代表作。
另也工於詞,纖麗處似於秦觀,雄快處似於蘇軾,超爽處更肖辛棄疾。以《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卜算子》﹝驛外斷橋邊﹞等最為著名。
他的文學理論也具有相當影響力,主張詩文為發洩人心鬱悶的利器,又主張養氣以求工。
著作
《劍南詩稿》85卷
《渭南文集》50卷
《放翁逸稿》2卷
《南唐書》18卷
《老學庵筆記》10卷等。
其他尚有:
《放翁家訓》
《家世舊文》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2-2007 03: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姜夔(约1155年-约1221年),中国宋代词人。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人。
一生没有做过官。精通音乐,会做诗填词,自度17曲传世。
他的词对于南宋后期词坛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比较少。特点是辞句精炼,风格不庸俗。
现存词集《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曾經在1993年至2006年度被納入香港中學會考中文科的讀本教材.
主要词作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2-2007 03: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國北宋末期著名的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據記載他少年時期個性比較疏散,但相當喜歡讀書,宋神宗時,他寫了一篇《汴都賦》,讚揚新法,因此由諸生擢為太學正,任教太學。到宋徽宗時,周邦彥升為徽猷閣待制,並提舉大晟府。徽宗時期是他作品最多的時期,大部份都帶有他華美、輕狂的特質。长期被后人尊为“词家之冠”。
周邦彥的詞,由於他本身博覽群書的緣故,常融入其他詩詞的精華,此外在音律韻腳上也相當和諧,據知是他在音樂上也頗有才華的因素。
由下面這首廣為人知的《少年遊》,就能大致了解他的風格。
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指破新橙。錦幄初溫,獸香不斷,相對坐調笙。
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到他中年以后,由于长期浮沉州县,郁郁不得志,词风也由缜密典丽变为沉郁顿挫,写出的词作浑厚沉雄,一如杜少陵诗。
王国维比之于“词中老杜”,夏敬观号其为“词中之圣”,细检其《兰陵王》《瑞鹤仙》《六丑》《瑞龙吟》《浪淘沙慢》著作,奇崛雄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殆非虚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2-2007 03: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炎,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其父为“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张枢,妙解音律,与周密是好友。张炎前半生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落拓。
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约三百首。张炎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我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
代表作
八声甘州 (辛卯岁,沈尧道同余北归,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来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
别本尧道作秋江、赵学初作曾心传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寒气脆貂裘。
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
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
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
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
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
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2-2007 08: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谥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苏州吴县人(现江苏苏州)。
生平
生於徐州,隔年(990年)父親不幸逝世,母親謝氏改嫁到山東淄州長山縣一戶姓朱的人家,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說。范仲淹後來在長白山上的醴泉寺讀書,每天只煮一鍋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范仲俺知道自己身世之後,便辭別母親,一個人去南京唸書。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進士第,任命爲廣德軍的司理參軍(掌管訟獄),接著把母親接回來贍養。
在宋仁宗亲政时期担任右司谏一职。1038年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與韓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协助夏竦平定叛乱。慶曆三年(1043年)七月升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等职,夏軍私相告誡說:“小范老子(范仲俺)胸中有數萬甲兵,不像大范老子(范雍)好欺負。”慶曆三年(1043年)与富弼、韩琦等人组成政治小集团参与政治改革。提出了“明黜陟、均田賦、修武備、減徭役”等十項改革建議,就是史上著名的《答手詔條陳十事》,是当时所谓“庆曆之治”的推动者之一,形成了宋代官僚的风範。后因为遭到嫉恨朋党的夏竦的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輾轉於鄧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於徐州。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漁家傲〉、〈蘇幕遮〉,蒼涼豪放、感情強烈,為歷代傳誦。欧阳修尝称漁家傲为“穷塞外之词”(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著作为《范文正公集》。范純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當過宰相。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2-2007 08: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柳永(987年—1053年),崇安(今屬福建)人。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生平
柳永的父親、叔叔、哥哥三接、三復都是進士,連兒子、姪子都是。柳永本人卻仕途坎坷,景祐元年(1034年),才賜進士出身,是時已是年近半百。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词作极佳,流传甚广。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裡親熱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當時歌妓們的心聲是:“不願君王召,願得柳七叫;不願千黃金,願得柳七心;不願神仙見,願識柳七面。”柳永晚年窮愁潦倒,死時一貧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們集資營葬。死後亦無親族祭奠,每年清明節,歌妓都相約赴其墳地祭掃,並相沿成習,稱之“吊柳七”或“吊柳會”。
轶事
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鶴沖天》中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詞去。”,將名字抹去。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據說完顏亮讀罷柳永的《望海潮》一詞,稱讚杭州之美:「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馬吳山之志」,隔年以六十萬大軍南下攻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一)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并且柳词可分俚、雅两派。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2-2007 09: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陸九淵(1139-1192),字子靜。撫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南宋哲學家,因講學象山書院(位于江西省貴溪縣),世稱象山先生。
生平
陸九淵是個神童,三、四歲時向父親提出“天地何所之”的疑問,久思竟至廢寢忘食。陸九淵的思想接近程顥,偏重在心性的修養,他認為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方法過於“支離破碎”。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呂祖謙邀請陸九淵、朱熹等人參加“鵝湖之會”,陸九淵雄辯滔滔,提出“堯舜之前有何書可讀?”,認為只要明心見性即可,致使“朱熹不慊”,雙方不歡而散;後來朱熹給吕祖谦的信中说道,鹅湖之会以后,“吾痛不得自鹅湖,遂入怀玉,深山静坐数月”。
陸九淵是“心學”的創始人,其主張“吾心即是宇宙”,“明心見性”,“心即是理”,重視持敬的內省工夫。即是所謂的「尊德性」。王守仁師承陸九淵的學說,陸九淵的“心學”得以發揚,因此被稱為「陸王學派」。象山著作有《象山文集》和《陸九淵集》。在江西省南昌市,有为纪念他而命名的象山路.
陆象山墓位于金溪县陆坊官桥,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