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108|回复: 83
|
刘备的三个军师
[复制链接]
|
|
刘备从白手起家,早年苦于奔波,没有基业,更是没有个象样的参谋,直到逃到新野才算是发迹的起点,算起来真正帮助他的有三个军师,大家都是十分熟悉的了,分别是在新野时期的徐庶、诸葛亮和赤壁之战的庞统。三人虽然都追随了刘备但结局大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呢?
先说徐庶,他在刘备最渴望人才的时候主动加入了刘备,并且帮助了刘备打败了几次曹军的进攻,颇得刘备欣赏,他很有智慧,并且具有一定的眼力,他和后来的诸葛亮一样,看出了刘备的潜力,高人就在于前瞻性,试想如果直接去投奔曹操如何?得不到重用是肯定的,啥时候才能出头?纵然满身才华也无发挥之地,所以选择弱势力一战成名则是个很好的选择。于是他去了刘备那里。后来曹操利用了其重孝的特点抓了他老母威胁迫使其投奔曹操,不过事实上曹操并不是真想重用徐庶,毕竟不是自己亲信的人,只是去掉了刘备的智囊而已,在以后的军事战争中,也很少有主动询问徐庶的时候,演义中则成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了。至于后来赵云救阿斗、赤壁识破连环计等等则是虚构的成分大。三国志中我还没找到徐庶的传记```哪位仁兄能提供请赐教。实际上,徐庶在了解了刘备的实力的情况下,又已经让天下人包括曹操知道自己的实力时,选择更好的去处也未必不是其想法,如果真的想辅佐刘备到底,搬出国重于家、忠重于义的道理也是可以不去曹操那里的,可见徐庶还是有自己的考虑的,刘备势力这么弱,早晚被曹操灭掉,到时候自己不也是要遭受灭顶之灾吗?可见徐庶并不是一个真心辅佐刘备的人,也许他看到刘备的声望,但最终现实占了上风,他离去了。与诸葛亮相比他不缺智慧和才华,可是缺少了敢于去谋划未来、投身自己事业再所不惜的革命精神。
诸葛亮,大家都太熟悉了,和刘备的故事就不说了。单说诸葛亮的人,诸葛亮可以说是个优秀的政治家,他的思想和策略始终是长远和明智的,但是在实现其宏伟复汉事业中,在军事上成就并不是很大,在演义中把诸葛亮写成了优秀的军事家,实际上,刘备在进四川的时候带的是庞统,一方面看来他要镇守荆州,实际后来多年不也都是关羽自己守吗,可见庞统的军事才能是要高于诸葛亮的。诸葛亮在后期讨伐曹魏有人分析是一种以攻带守的策略,(六出祁山均败)这个很有道理,当然统一中原恢复汉室的想法在他心中是始终存在的,可惜所有人都知道,在三国后期,三个国家的人口、地域和诸多原因三国的平衡是很难被打破的,而后劲不足、地偏人少的蜀汉想要彻底击败魏国是何其难也。即使诸葛亮能占领长安又如何,以其军力能推倒魏国全国吗?吴国也不会让他们这么做的。但是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把蜀汉的军事和国家发展到不落下峰,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说诸葛亮是优秀的政治家,普通的军事家。
最后说庞统。庞统是真心想为刘备出力,以至于刘备感动的把心爱的的卢马都送他骑,可见多其能力的肯定,但是庞统优秀的军事才能被他张狂的性格和个人的欲望打败,他急于在刘备势力当中建立威望,甚至想迅速超过诸葛亮的地位,如果成都在他的指挥下打下来,我想其地位绝不在孔明之下。可惜没到成都就被乱箭射死了。再说政治能力,其治事能力也很强,关于他被刘备起初安排去当县令的故事就说明了一切。庞统综合能力与孔明不想上下,可是他的度量不如诸葛亮。
最后总结三人特点:
策略: 诸葛亮 第一
军事: 庞 统 第一
智慧: 不相上下
忠诚度: 诸葛亮 庞统并列第一
大局观: 诸葛亮第一
治事能力:不相上下 |
|
|
|
|
|
|
|
发表于 23-6-2006 09: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agungchi 于 22-6-2006 09:56 PM 发表
刘备从白手起家,早年苦于奔波,没有基业,更是没有个象样的参谋,直到逃到新野才算是发迹的起点,算起来真正帮助他的有三个军师,大家都是十分熟悉的了,分别是在新野时期的徐庶、诸葛亮和赤壁之战的庞统。三人虽 ...
jagungchi兄,要是庞统不早死,卧龙治内,凤雏领兵,老刘会一统天下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6-2006 03: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GW 于 23-6-2006 09:09 AM 发表
jagungchi兄,要是庞统不早死,卧龙治内,凤雏领兵,老刘会一统天下吗???
很难说,不过肯定不会只龟缩在蜀地罢了。 |
|
|
|
|
|
|
|
发表于 24-6-2006 12: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agungchi 于 23-6-2006 03:02 PM 发表
很难说,不过肯定不会只龟缩在蜀地罢了。
哈哈,这句很风趣!
庞统会用兵,以小胜大,只能在'奇'字上下工夫.当然得天下,还需更多因素. |
|
|
|
|
|
|
|
发表于 24-6-2006 08: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GW 于 24-6-2006 12:58 AM 发表
哈哈,这句很风趣!
庞统会用兵,以小胜大,只能在'奇'字上下工夫.当然得天下,还需更多因素.
说到庞统会用兵,我个人有点保留,有至少两件事情至少看得出庞统的“用兵”能力。
在刘备要进驻益州事,刘璋带领了三万将士来迎接他,这时庞统提议刘备和刘璋会晤时将刘璋扣下,那么益州就可定矣。老实说,此计策可看到弊处,没任何好处,庞统的计划里根本没考虑当时客观的因素,如刘璋的三万将士,扣留刘璋,刘备自己如何自处?还有,刘备刚进益州,恩信未立,民心未掌握,那可冒冒然扣留益州之主,那不是自找死路?在这件事件中,已看到庞统的短视,很难胜任军事谋士一职。
后期刘备要开始讨伐刘璋时,庞统又献上所谓的上、中、下三策。他的上策云: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三国志·庞统传》若考察刘备伐刘璋的经过,此计策非常冒险,看刘备攻打雒城,也要用了整一年的时间,围攻成都时,成都的军民都肯为刘璋死战,成都里粮草充足,刘备要拿下并不容易,若不是刘璋投降,刘备可能还要费时费力呢,因此,要如何像庞统所说般,一举便定?还有,别忘记如果直接向成都进发,刘璋的手下大将杨怀和高沛不会坐视不理,要过他们,也不是容易的事。 |
|
|
|
|
|
|
|
发表于 24-6-2006 08: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楼主似乎忘了法正的存在,在军事上面,法正是刘备阵营内首屈一指的谋士。 |
|
|
|
|
|
|
|
发表于 24-6-2006 12: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孟德新书 于 24-6-2006 08:40 AM 发表
说到庞统会用兵,我个人有点保留,有至少两件事情至少看得出庞统的“用兵”能力。
先生指点及时!学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喜欢以奇取胜。您举得二个例子,都是以‘奇’为出发点,妙也!当然风险很大。这也是学生想用庞统的原因,在此也想请教先生:
“扣下刘璋”一计:用‘药酒’慢慢灌‘醉’他,然后用上自己的拿手本事‘哭’几天,这样一来三万将士轻而易举归顺自己。
“讨伐刘璋” 一计:也真是直接向成都进发不行,所以要绕道而行,避实就虚,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
不知是否可行?请先生指教! |
|
|
|
|
|
|
|
发表于 24-6-2006 04: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GW 于 24-6-2006 12:50 PM 发表
先生指点及时!学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喜欢以奇取胜。您举得二个例子,都是以‘奇’为出发点,妙也!当然风险很大。这也是学生想用庞统的原因,在此也想请教先生:
“扣下刘璋”一计:用‘药酒’慢慢灌‘ ...
历史上的刘备并不是一个爱哭包,那些哭的情节只是罗贯中加上去罢了。扣下刘璋一计连刘备自己都反对,我想我们应该看到此计谋不可行之处了吧。如此说吧,就算给刘备降服那三万将士,整个益州的军民会如何看待刘备?而且刘备不能担保那三万人不会对他叛变,如果真的叛变的话,刘备如何自处?一个言而无信的的人当他们的领袖,他们会要吗?而且刘备如果真的出此下策,跌定会失去民心,到时得不到益州,又损失威望,得不尝试啊。
计策二,我希望你能了解到的是,刘备虽然可以连夜进击成都,但历史上他攻打雒城时,就用上一年的时间,要如何快呢?而且,如果刘备绕过杨怀和高沛两名大将,他们在刘备的后边杀来,刘备的军队将会两面受敌,到时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 本帖最后由 孟德新书 于 24-6-2006 04:48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6-2006 07: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行军打仗,有时候不一定有奇计就能,很多时候还是要硬碰硬得打一场,才能成功。 |
|
|
|
|
|
|
|
发表于 25-6-2006 02: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孟德新书 于 24-6-2006 04:47 PM 发表
历史上的刘备并不是一个爱哭包,那些哭的情节只是罗贯中加上去罢了。扣下刘璋一计连刘备自己都反对,我想我们应该看到此计谋不可行之处了吧。如此说吧,就算给刘备降服那三万将士,整个益州的军民会如何看待刘备 ...
谢谢先生的教诲! |
|
|
|
|
|
|
|
发表于 25-6-2006 02: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agungchi 于 24-6-2006 07:34 PM 发表
行军打仗,有时候不一定有奇计就能,很多时候还是要硬碰硬得打一场,才能成功。
jagungchi兄说得有理!应该是正奇合用。 |
|
|
|
|
|
|
|
发表于 25-6-2006 03: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agungchi 于 24-6-2006 07:34 PM 发表
行军打仗,有时候不一定有奇计就能,很多时候还是要硬碰硬得打一场,才能成功。
要硬碰硬,也要人家願意打才行~
尤其是1方非要贏,而另外1方只求不輸就好了.
這2種心理差異,到底哪一方比較佔優勢,可說不清.
野戰的話,雙方的優勢可說都是1樣,如果攻城的話,除非兵力懸殊,否則可不是輕鬆的事.
別以為劉備的軍隊可以和成吉思汗的軍隊相比阿~ |
|
|
|
|
|
|
|
发表于 25-6-2006 05: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itleong 于 25-6-2006 03:22 AM 发表
別以為劉備的軍隊可以和成吉思汗的軍隊相比阿~
谢谢kitleong兄,为我解释。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以正迎敌,以奇取胜。看来是相对的,其实它们之间又可相互转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变出无穷无尽的你我。所以古时将相们都看同一本“兵书”,而结局两样!
如:在敌众我寡的况下,以奇取胜。这里的‘奇’已是包括了‘奇’和‘正’。这时的‘奇’就是分散敌军的兵力和大将们,拉长他们的战线...。然后在局部地区造成自己的绝对优势,出其不意,兵临城下,‘正’面迎敌,打硬仗,全歼这一地区的敌军。这样以少积多,最后才有机会在全国范围内创造全面的优势 – 全线‘正’面迎敌,夺取政权。反之稳扎稳打,永远“只龟缩在蜀地”,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
|
|
|
|
|
|
|
发表于 29-6-2006 04: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孟德新书 于 24-6-2006 04:47 PM 发表
历史上的刘备并不是一个爱哭包,那些哭的情节只是罗贯中加上去罢了。扣下刘璋一计连刘备自己都反对,我想我们应该看到此计谋不可行之处了吧。如此说吧,就算给刘备降服那三万将士,整个益州的军民会如何看待刘备 ...
我同意孟德版主 - 要不是劉璋投降,劉備不可能輕易攻佔成都的.
龐統的輕騎襲成都一計,是真的很冒險. 但是魏國攻破成都,也是用龐統的輕騎襲成都一計... 不知孟德版主有何看法?
鐘會十萬大軍在姜維五萬蜀軍的堅守下,寸步難進。就在鐘會幾乎想要撤軍的時候,素有膽略的鄧艾偷渡陰平得手,直趨成都,在擊敗諸葛瞻的部隊後,順利進至成都城下,怯懦的劉禪當即投降,使得姜維在劍閣死守的努力化為泡影。《晉陽秋》的作者孫盛指責姜維應該在鄧艾奇襲綿城,江油的時候迅速回兵成都,保衛成都,不該坐視蜀漢滅亡。我覺得這個指責太過牽強。
熟悉軍事的人都知道大軍回撤只要稍有不慎,被敵軍從後面抄襲的話,損失是很慘重的。隋以百萬大軍攻伐高麗,因補給不上而撤退,途中遭到高麗軍隊的襲擊,當時高麗舉國之兵不過十萬,而隋軍在撤退的過程中整整損失了三十萬!姜維如果要撤軍,他後面的十萬鐘會大軍豈會坐視不理,鐘會也是一代奇才,可以說姜維真想回守成都的話,他的五萬蜀軍將一卒不存! |
|
|
|
|
|
|
|
发表于 29-6-2006 04: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eevihua 于 29-6-2006 04:33 PM 发表
我同意孟德版主 - 要不是劉璋投降,劉備不可能輕易攻佔成都的.
龐統的輕騎襲成都一計,是真的很冒險. 但是魏國攻破成都,也是用龐統的輕騎襲成都一計... 不知孟德版主有何看法?
鐘會十萬大軍在姜維五萬 ...
究竟為何劉璋會投降劉備??? |
|
|
|
|
|
|
|
发表于 29-6-2006 09: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eevihua 于 29-6-2006 04:33 PM 发表
我同意孟德版主 - 要不是劉璋投降,劉備不可能輕易攻佔成都的.
龐統的輕騎襲成都一計,是真的很冒險. 但是魏國攻破成都,也是用龐統的輕騎襲成都一計... 不知孟德版主有何看法?
鐘會十萬大軍在姜維五萬 ...
庞统和邓艾的奇计其实是有区别的。我们来看看我所谓的区别,魏国投入大量的兵力攻打蜀汉,钟会的大军到达汉中时,遭到姜维的全力的固守,因此一直打不过去,在这里我们看到分别之一,魏国攻打蜀汉,蜀汉把兵力灌注在剑阁这地区和魏国周旋下去,因此魏国并无后顾之忧,反观庞统的奇计是要放弃对杨怀和高沛制服,绕过他们直接去成都,如果刘备的军队有异动,杨怀和高沛不会坐视不理,因为刘璋之前派他们去刘备那儿其实是为了要监视刘备,如果杨怀和高沛从后面攻击刘备的讨伐军,刘备的军队危矣。
另外,刘备的奇计是直接从葭萌关一直打到成都,过程可以说坦荡荡的,不掩饰也不隐秘,虽说“昼夜兼道”,但在过程中必定会遇到顽抗。如刘备攻打雒城就是一例。邓艾的计谋则是从阴平无人行走的小道行军,那里离开成都七百里,有谁会想到魏军会从那儿攻来?因此奇计才会成功。反观庞统的奇计,刘璋对刘备已经充满戒心,张松的情报泄漏更加深了刘璋的防备,因此庞统要如何行使他的奇计呢? |
|
|
|
|
|
|
|
发表于 29-6-2006 1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ild_mildred 于 29-6-2006 04:50 PM 发表
究竟為何劉璋會投降劉備???
他认为他的父亲和他自己的统治对人民没什么好处,不想人民配着他一起受苦,因此投降了。 |
|
|
|
|
|
|
|
发表于 30-6-2006 09: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孟德新书 于 29-6-2006 09:09 PM 发表
庞统和邓艾的奇计其实是有区别的。我们来看看我所谓的区别,魏国投入大量的兵力攻打蜀汉,钟会的大军到达汉中时,遭到姜维的全力的固守,因此一直打不过去,在这里我们看到分别之一,魏国攻打蜀汉,蜀汉把兵力灌 ...
孟德版主說得太妙了... 拜服了~ |
|
|
|
|
|
|
|
发表于 5-7-2006 06: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觉得庞统会否名过其实了些,但他很早死这也是很可惜的事,如果他没酱早死,可能还真的会有一番大作为。 |
|
|
|
|
|
|
|
发表于 9-10-2006 03: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难道就只有三个人吗?
还有很多人,比如法正,
虽然牵不上是个军事家,不过他的地理知识
对布营、行军上的功劳比较显著
算是军师的工作了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