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华夏族是个逐步融合化扩大化的概念。公元前4000年,青藏高原居住着古藏缅族,河西走廊和黄土高原北部居住着夏族(首都今宝鸡市),晋南关中洛阳一带居住着华族(首都今淮阳县),淮河以南和汉江流域居住着蚩尤的先人。公元前2700年夏族领袖黄帝东进,战胜华族领袖炎帝,并在今新郑县定都,后来二族将汉江和淮河的领袖蚩尤灭掉,占据整个中原,华夏二族逐渐融合成华夏族。禹的儿子启破坏禅让制,建立了联邦制的夏王朝,定都登封县,这是华夏族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夏国所直属的领土只包括中原和晋南,夏族老家黄土高原和河西走廊已经被藏缅族和吐火罗人占据,遗留在当地的夏族接受异族的殖民统治。
公元前1550年,居住在今商丘北一带的商部落(当时称东夷)灭掉夏中央,成了中原的主人,领土比夏朝多了徐州和山东西部。东夷在血缘上介于华夏族和通古斯族之间,外貌上与华夏族区别不太大,他们的区别主要在文化上,可称为华夏别支。经过500年统治,商部落完全华夏化。
公元前1050年,周部落灭商中央,建立了强大的周朝,周的领土比商朝多了关中和燕国。至于周的说法有两个,一说周部落是华夏族的一支,居住今太康县,后来迁到关中,经常与藏缅族的羌族和吐火罗打仗,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西戎的因子,文化理念与中原华夏开始有所差别,但作为华夏族在关中的移民,血缘上文化他们仍然是以华夏族为主体;二说周部落是公元前2006年逃难来到甘肃的苏美尔人。不过有人说苏美尔人是公元前3100年由河西走廊移民到两河流域的夏族的一支。秦也是东夷一支,战国时期也彻底华夏化。楚国(统治阶级是黄帝系祝融氏后代,国民则属于蚩尤后代)与华夏族则有浓厚的血缘亲属关系,但文明落后(与东夷相似),不过也于战国时期完全华夏化。
秦灭六国,华夏族与楚人相融合,秦始皇将大量华夏族楚族移民到河套,所以后来的匈奴、西部鲜卑的国民中都很多华夏族血缘者。西汉时期,一个以华夏族为基础的新民族(汉族)产生了。汉代汉族是由华夏族与东夷族、楚族融合而成的,也有部分羌族的血液
据史料记载,东汉全国有7200万人口,后因战乱人口锐减至原来的1/3,即2400万,三国末期人口为2500万;曹魏、吴、汉休战后都在恢复生产建设,到西晋中期(公元300年)人口增长到3379万;西晋八王之乱人口死亡过半,到317年西晋灭亡时汉族人口甚至不到1500万。陕西一带羌、氐、匈奴有80万之众,而当地的汉族人口因战乱、逃亡也只有80万;至于山西则是匈奴羯族和鲜卑族的天下,他们也有80万之多,残留在当地的汉族只有 100万人;河北的鲜卑人应该有80万,而当地汉族人口不过150万人;至于河南-山东一带主要是汉族人,人口占绝对优势,而迁移至此的鲜卑族人则主要靠汉人每户五十石的租米来过活;敦煌一带多是中原流亡的汉族和当地汉族。后来30万羯人被冉闵基本杀绝;40万氐族随前秦从关中前往各地驻防,氐族由于分布太过于分散,不过50年就被淹没在汉族的汪洋中,苻坚被西燕和后秦消灭,苻丕被后燕灭,苻登为西秦灭。西秦又被匈奴胡夏灭,后秦被东晋灭,胡夏被吐谷浑灭。鲜卑慕容部、乞伏部在混战中被北魏、高云-冯跋、东晋消灭。到东西魏并立北方时,中国北方只剩下两个大的民族————汉族与鲜卑族拓拔部。(拓跋部鲜卑族4世纪初全部人口不逾百万,甚且远低于此数。)由于在秦燕争雄的间隙,民间汉人恢复增长,368-407年的汉族人口全国恢复到3000万,东晋人口有1500万,所以北方民间汉族人有1500万。520年中国人口增长到5240万,其中南朝2000万,北朝汉族2350万,混血儿400万,鲜卑杂胡 490万。由于尔朱荣之乱而被屠杀的鲜卑羯和534年开始的东西鲜卑魏的互相攻伐,鲜卑族人口已经枯竭。由于周齐拒绝汉化,所以鲜卑族很少溶入汉族人血液,最后以大部分自相残杀同归于尽和小部分溶入汉族而结束了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由于胡人以打仗为职业,所以胡人在200年的北方混战中大都战死, (尔朱羯族被斛斯椿杀光,侯莫陈悦又杀一遍,鲜卑族所剩无几)以至于西魏宇文泰不得不从汉族民间补充兵源,搞府兵,用当地汉族豪强带兵。八柱国中只有宇文泰和元欣是鲜卑族,其它的李弼(李陵后裔)、李虎、李远,赵贵,杨忠,王雄都是汉人。总的来说北朝后期胡将大大减少,汉族大将先后涌现,如西魏大将韦孝宽、杨忠的爸爸武川镇司马杨元寿、辽东汉族高欢、秦琼的爸爸北齐大将秦彝等等。从此,汉族人不仅在民间而且在军方也占压倒性优势,周齐隋唐的汉族将士及先祖大都崛起与东西魏并立时期。到了隋朝初年,关中、山西一带由于胡人战死,民间汉族增长和外地汉族重新回归,汉族已经占压倒优势。到公元581年,中国人口剩下4430万,其中南朝1800万,北朝汉族2000万,混血儿300万,鲜卑杂胡330万。所以隋唐北方汉族血统大概(2000+150) /2630=82%。
说一下南朝汉族,在秦岭淮河和扬州-镇江-溧阳-宣州-黄山-九江-武汉-常德-怀化-百色一线之间,自秦汉以来都有大量汉族移民。比如楚国在战国时期完全华夏化,四川被秦国占领后也逐步华夏化,成为汉族的一部分。还有南京一带自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安史之乱、靖康之难,中原南迁的汉族移民逐渐超过了超过了当地吴蛮。(云南汉族最初是明朝穆英率领下的南京移民,后来清朝实行"改土归流",大量四川汉人涌入)所以这一区域汉族血统有90%,超过了北方汉族。
至于苏南-浙江-江西-湖南则最多有60%的汉族血统,所以吴语、赣语、湘语难懂。上海-苏南自泰伯入苏州以来就是华夏族-吴蛮杂处,后来北方战乱南逃至此的汉族人逐渐增多,超过了当地吴蛮。浙江以前属于越国,后来被华夏化的楚国灭掉,越人南溃,汉族涌入与山越(不属于百越而属于苗瑶语系的民族,畲族的祖先)杂居。湖南、江西则是汉族与大量武陵蛮(苗瑶族的祖先)、少量云梦闽越族杂居。不过咱们说句题外话,在血缘上和体表特征上南蛮比百越更接近汉族,这也是闽粤汉族与其它汉族显着不同的根据。
闽粤则可能有大量的百越族血统。福建人无疑具有闽越族血统,虽然汉武帝灭闽越后很多闽越土著和贵族被强制迁移到江淮和云梦,但是当时的汉族人仍然少于闽越族土著;直到后来大量固始汉族南迁,汉族才与土著人口相等。所以福建人的汉族血统充其量不超过60%,这注定了福建人有更多的百越特征。而两广可能有更多的南越族血统,这一点从他们跟越南人相似可以看的出来。两广至多有50%的汉族血统。粤语、壮语、闽南话-闽北话难懂,可见一斑。
金建国初期女真族有60万人口,后来入主中原的女真族有40万人,而金国治下的汉族人有4300万。金灭亡后,汉族人怀着对金人满腔仇恨,将残留在华北的女真人无论男女老幼统统杀死。很难想象当时对女真恨之入骨的汉族杀之惟恐不及,居然会跟女真通婚!
蒙古帝国全国蒙古族人口不到150万,散布于亚欧大陆,而进入中原地区不会超过50万。而元朝的汉族人口有9730万,完全是压倒优势。元亡后,朱元璋对留在中国土地上的蒙古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云南的蒙古人吓的改了自己的民族属性,几百年来不敢说自己是蒙古人。
说南北朝时有民族的融合倒还说的过去,因为虽然在民族仇杀中羯、匈奴、氐、羌整个民族在中国被杀绝了,但是鲜卑族的的确确融进了汉族。但是在宋元时代,胡汉矛盾比抗日时期的中日矛盾要尖锐十倍,纯粹是民族间的一场血腥大屠杀,根本没有民族融合的条件。虽然胡人在战争初期取得主动,但是由于胡人意志的退化,胡汉人口对比的悬殊,胡人政权最终灭亡,并且在灭亡后遭到了汉民族报复性的血腥大屠杀,留在中国本土的胡人基本上被杀。(明初清初,由于中原瘟疫和战乱造成人口锐减,山西洪洞县城西大槐树移民迁往中原,这是历史上一次有名的北方汉族大迁移)。满族是金政权进入中原后留在东北故土的女真人的后代,到了本世纪,基本上融合于汉族,这算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融合。200万满族人融合于3亿人口的汉民族,基本上改变不了汉民族的属性。所以汉民族是相对纯正的民族。
汉代,华夏族与南蛮融合成汉族,汉族形成。从此绵延至今!隋朝时,鲜卑族融入了汉族,形成新汉族。新汉族与汉代汉族文化上、血缘上一脉相承,没有太大差别,但差别还是有的,你可以看一下汉赋与唐诗的差别。世界上没有绝对纯种的民族,只有相对纯种的民族。相对纯种的民族有汉族、藏族、大和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傣族、希腊族和德意志族。而典型的杂种有印度斯坦族、英格兰族、法兰西族、鞑靼族、土耳其族、保加利亚族等。
注:(1)数据来源:http://www.cpirc.org.cn/popnum.htm
种族与民族是不一样的!以血缘划分,世界上有四个种族:黑、白、黄、棕;在同一种族内部,按照血缘远近和文化的不同又分为多个民族。白种人内部差异很大,分印欧、乌拉尔、高加索、阿尔泰、闪米特含米特共5个亚人种。其中,斯拉夫、日尔曼、拉丁、希腊、阿尔巴尼亚、凯尔特、塞种属于印欧人种,爱尔兰-威尔士 -苏格兰-高卢属于凯尔特人,伊朗-塔吉克-阿富汗-印度斯坦属于塞种人。芬兰-匈牙利-保加尔人属于乌拉尔人种,黄白混血的突厥人属于阿尔泰人种(含有大量的黄种人北亚族群的血液),犹太-阿拉伯属于闪米特含米特人种。德国和北欧都是日尔曼人,英格兰民族是来自德国的盎格鲁-撒克森部落的日尔曼人和直接从北欧或辗转法国北部来到英国的诺曼部落的日尔曼人的混血,美国统治民族和主体民族则是来自英格兰的移民。
按血缘关系和文化关系划分,黄种人内部分北亚族群、通古斯族群、汉族、藏缅(南蛮)族群、苗-瑶-畲族群、百越族群、南亚族群、南岛族群8个分支。南岛族群属于黄种人和棕种人的混合,所以皮肤稍黑。爱基思摩族、勘察加族、布里亚特蒙古族、新疆青海蒙古族、图佤族属于北亚族群;蒙古族、鲜卑族(锡伯族)、契丹族(达斡尔族)、满族、朝鲜族、大和族属于广义通古斯族群;藏族、缅甸族、羌-彝-哈尼族、土家族、基诺族、纳西族、白族、蜀人、巴人、楚蛮、吴蛮属于藏缅(南蛮)族群;苗-瑶-畲族;华南古越族(壮-侗-布依-黎-京族)、傣族-老挝族属于百越族群;柬埔寨高棉族、中国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印度南部蒙达族属于南亚族群;马达加斯加族、马来西亚-菲律宾的马来族、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族、台湾的高山族、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和新西兰的毛利人属于南岛族群。平埔族应该是大陆渡海过来的古代百越族与当地土著南岛族群的混血。京族是以百越后裔骆越-僚为主体,同时也加入了南岛族群印度尼西亚族的占人,和南亚族群的高棉人,及少量汉人而重新组合而成的新民族群体。大和民族的人种更接近南岛,但语言更接近通古斯。最早居住在日本的是阿伊努人的祖先虾夷人,属于南岛民族,对大和民族影响极小;绳文时代,受黄帝南渐的影响,暗黄色皮肤的百越被迫南迁,一部分迁移到了日本,这些人构成了今和族的血缘的 40%;接着浅黄色皮肤的通古斯民族经鞑靼海峡进入日本北部,由于人数太少,对大和民族血缘影响甚微,但是对日语有一定影响;弥生文化时代,前三世纪,韩族迁入日本西部,并于250年将日本统一,将大量通古斯语言融于日语,这批韩族占有今和族血缘的20%;同时中国的南蛮(吴蛮)大量迁移日本西部,将吴音带入日本,吴蛮占今和族血缘的20%;另外中国的汉族在秦朝、唐朝、明朝都曾经零星迁入日本,比如徐福东渡、鉴真东渡、朱舜水东渡等,将汉音、唐音带入日本,不过对日本血缘基本没有影响。 |
|
|
|
|
|
|
|
|
|
|
发表于 27-6-2006 10: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給你一個補充。
轉載自: http://www.twbbs.net.tw/380496.html
漢人的形成及血統
漢人血統基本上屬于亞洲蒙古利亞人,而影響漢人血統的主要是四大民族:古漢人,即秦漢時代漢人,屬漢藏語系﹔韃靼人,主要包括匈奴人、契丹人,屬阿爾泰語系﹔東胡,主要有鮮卑人,屬通古斯語系﹔古越人。從相貌、體質上看,古漢人方臉,面貌中正﹔韃靼人圓臉,面龐較大、粗放﹔東胡人長臉或瓜子臉,前額大,鰓及下巴較窄,小眼﹔古越人膚色稍黑,眼球突出,體毛少。所以今天漢人相貌千變萬化,有人博眾家之長,俊美﹔有人集眾家之短,丑陋。
此外,漢人血統中還有大量的同屬漢藏語系的羌、氐、黨項血統,有部分不知源頭的白人血統,以及部分突厥血統,極少量黑人血統。
不妨從上古時代開始,大約在4500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兩支比較發達,人口眾多的文明,一支是居住在黃河下游的九黎部,以牛為圖騰,首領蚩尤﹔一支是黃河中游的諸夏部,以龍為圖騰,首領炎帝。九黎部善于制造和使用金屬武器,民風剽悍。而黃河中游一帶由于自然條件適宜,土地丰沃,農耕業發達,民風文弱。兩大部族勢均力敵,時常發生戰爭沖突。
黃帝部是諸夏的一支,居住在北方,自然環境惡劣,造就了他們尚武的民風。他們不服炎帝的旗號,由黃帝率領南下入寇,擊敗了炎帝,成為諸夏部的首領。黃帝得勢后,在部族內部實行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內部的聯合和整頓,擴大部族首領的權力,安定農業生產,擴張軍備,使諸夏部族得到了很大發展,形成了今天所謂的“華夏”先民。化,就是華美、華麗的意思,夏,是廣大的意思。“華夏”可以理解為穿著華麗衣服,住在廣闊大地上的人。
黃帝整頓夏以后,開始入侵九黎部。九黎雖然不如夏發達,但他們擁有先進的金屬武器,連續九次擊敗了黃帝的入侵。黃帝卻從這些失敗中總結出一些用兵的法則,最終一舉擊敗九黎,殺死蚩尤。迫使黎人南遷,從此,夏族人周圍便不在有強勁的,威脅民族生存的對手,贏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夏人將四周落后的民族稱為蠻、夷、狄、戎。
蠻,是黎人南遷的一部,是后來楚人和今天苗人的先族。夷,是黎人留守故鄉的一部,后來的殷商。狄,一部可能是韃靼人的祖先,也有一部分白人,可能是突厥人的祖先。戎,可能是一支閃米特人或者閃米特與土著黃人的混血后代,也有可能是與突厥先祖同源的一支白人或混血部族。
對四周落后民族,夏人采取了寬松政策,不壓迫、不奴役,而是將夏人分封到各處做國君,實行“華君夷民“政策。約4000~4200年前,夏人基本上取得了黃河流域的統治地位,并擴張到長江流域。此時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大禹治水,大禹不僅治理的水害,而且將夏人的統治區域划分成為了九個行政區,即“九州”。夏人開始與周遍民族融合。
夏人對中原地區的統治持續了近1000年,直到公元前1600左右,黎人的后代(也可能是黎人與夏人的混血)商人推翻了夏人的暴政,建立了一個相對溫和的王朝:殷商。在此之前,夏人稱他們為“東夷”,從此中國社會進入了繁榮的青銅器時代。和夏人相比,商人更加具有包容性和開明性。商人的統治維持了近600年,這600年間中國社會的文明程度飛速提升,創建了文字系統,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歷史階段,同時農業、手工業、商業、藝朮有了長足發,軍事上戰車也由西方傳入中國。東方的黎人在與夏人對峙融合的1000年中一直處于下風,在不斷的反省與學習中他們的民族習性發生了質的飛躍。但被打散的黎人無法憑借一個分枝與整個夏人集團對抗,他數百年后,這枝黎人便與夏人融合了,這次融合奠定了中國社會文化的基礎,為后來漢民族的形成創造了各種有利的條件。
夏人與黎人之間對峙從上古開始,到公元前10世紀左右,持續了1500年或更久遠。這兩大民族的對峙非常獨特,具有鮮明的東方色彩。雖然也有戰爭爆發,但雙方總體上卻能和睦相處,誰的科技和文化先進,誰就占據最富饒的黃河中游地區。失敗利承認成功者的統治地位,成功者也沒有殘酷地迫害失敗者﹔文化上雙方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最終形成了民族、文化上的徹底融合。
周人居住在現在中國陝西一帶,其國君是夏人。但國民血統未能考証,可能是夏人一支,也可能是夏人與狄戎的混血。由于地理上的原因,周人有可能間接甚至直接受到西亞文明的影響。他們大概是中國最早接觸并使用鐵器的部族,3000年前,他們雖然在人口與文化上落后于商,但軍事技朮處于領先地位。于是在公元前10世紀,周人以反對暴政為名,入侵中原地區。他們以4萬5千精銳部隊擊敗了數倍甚至數十倍于自己的商軍,一舉攻克商首都朝歌,滅亡了商朝,建立周朝。
周朝建立,標志著夏人與黎人對峙的時代結束。經過長期融合后的中國北方,漸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周人。周延續并發揚了商的文化,文字和書寫系統更加完善,鐵器得到廣泛應用,周的疆域擴張到了長江流域。在周的周邊,有南方的楚蠻和西、北面的狄戎,同時,在四川盆地,古蜀人建立了國家。
楚蠻臣服于周人,是黎人的另一支,和商人相比他們沒有什么顯著的進步,十分尚武。周天子分封夏人的后代做了楚蠻國君,開始對他們實行教化、統治,并開發長江流域。事實証明這是非常有成效的舉措,雖然剛開始楚君的爵位僅僅是“子”,但楚人在楚君的領導下不斷擴張并與周人融合,漸漸建立了一個几乎可以與整個中國北方抗衡的國家,還稱了王,試圖和周天子平起平坐。
狄戎的一部分也受到了分封,建立了一些小諸侯國,其中最大最長久的是中山國,中山人是白人,族源不可考,以釀酒著稱。大部分狄戎部仍游離與周朝之外,不斷侵凌,周后期漸漸形成匈奴。
因為地理關系,古蜀國與周朝聯系不緊密。周朝后期,一些諸侯國實力越來越強大,周王室名存實亡。諸侯國之間不斷地兼并、融合,楚人漸漸周化,古蜀被秦滅,中山也被滅,狄戎不斷南侵,一部分與周人融合。漢人的雛形乍現。公元前3世紀,秦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統一了文字、度量衡、貨幣,疆土擴張到了珠江流域。不久秦便被漢取代,古漢人正式形成。古漢人主要有夏人與黎人融合而成,還古蜀人和部分狄戎,其中,狄戎既有黃人也有白人,黃人部族與韃靼的祖先同源,白人部族不可考。
漢人的周邊,北方有匈奴﹔東北有東胡﹔西北有白人,其中大部分與突厥同源,小部分是波斯人﹔南方有越人﹔西南有苗、彝等蠻族,苗人是黎人最后的后裔。
匈奴人屬韃靼,阿爾泰語系,基本上與漢人同時形成,稍早于漢人,并與漢人展開了數百年的對峙。匈奴游牧為生,居住環境惡劣,尚武,掌握先進的騎兵戰朮,雖然文明程度遠不如漢人,卻足以同漢人對抗。西北的白人基本上不沒有與漢人發生融合,但也有一小部分習漢俗,歸漢化。苗、彝等西南民族十分封閉。漢人擴張到珠江流域以后,與當地土著融合,融合過程十分漫長。
漢擊敗匈奴,匈奴一部西遷,一部留守降漢。漢朝滅亡后,中國進入了大分裂大動蕩時代,北方少數民族大規模進入中原,而南方的漢人進一步開發珠江流域,原珠江流域的土著被漢人同化。漢族進入了第二個大融合時期。這一時期大約有100萬匈奴人,50萬鮮卑人和其他各北方民族共計200萬以上人口被漢人同化,而南方漢人同化的越人則難以統計。至公元7世紀漢人實現了第二次大統一,民族大融合基本完成。漢族的血統基本上與現代相同。
這一時期融入漢人的民族中,以韃靼人為主,其次是東胡人和羌氐,以及少數突厥人。至于越人,難以數記。少數民族大約有300萬至400萬融入漢人,血統至少占當今漢人血統10%。唐代是一個非常開明且具有包容性的朝代,唐代擊敗了突厥,使其被迫西遷,小部繼續被漢人同化。唐代還出現了來自非洲的黑人“昆侖奴”,是漢人血統中具有了一丁點黑人血統,值得一提。
至宋代,韃靼人和東胡人重新在北方崛起,契丹、女真、蒙古一步步深入中國內部直至完全滅亡中國。契丹人和黨項人一部融入蒙古,一部融入漢。蒙古退回漠北后,漢人已經和現在沒有什么差別了。 |
|
|
|
|
|
|
|
|
|
|
发表于 27-6-2006 04: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5-8-2006 11: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6-10-2008 07: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看起来蛮复杂的。对比一下,我的长相和古代东胡人很近似。可是,我不是东北人,我现在是安徽人。我也不知道我有没有东胡人的血统?家谱在文革时被毁了。我连自己的祖宗是谁都搞不清楚。很惭愧!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