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80|回复: 1
|
粵語 [转自維基百科]
[复制链接]
|
|
粵語,有時又被稱為廣府話、白話或廣東話,是一種聲調語言,屬漢藏語系漢語族。在中國南方的廣東中西部、廣西西部等地區及香港、澳門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地區,還有海外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它的名稱來源於中國古代對南方的稱謂「越」或「粵」。在語言學分類上中國與西方有分歧注1。
粵語(Cantonese)
流行於: 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越南、泰國、其他廣東人移民國家和地區。
中國地區: (廣東省珠三角中西部、粵北粵西部分地區、香港、澳門);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部和南部。
使用人口: 7千萬以上
排名: 16 [1]
語系:
語族:
語種:
漢藏語系
漢語族
粵語
官方地位
作為官方語言的地區: 香港、澳門
語言代碼
ISO 639-1 zh
RFC3066 zh-yue
ISO 639-2(B) chi
ISO 639-2(T) zho
SIL YUH
目前全世界粵語使用人口大約為7千萬。這個數目在中國國內語言使用人口排名中處於第三位(第一位是官話漢語,約8億;其次為吳語,約8千萬),在全球則排在第十六位。雖然使用人口比以普通話為代表的官話漢語少,但粵語的使用地區非常廣,在海外華人社區中應用廣泛,並且支持著以香港文化及南粵文化為中心的廣東文化,這使得粵語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生命力。可以說粵語是目前世界上有較強生命力的語言之一。
廣州話口音是粵語的公認標準口音。但是隨著近年來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廣東境內一些城市出現外來人口多於本地人口的現象,與之相伴的是普通話使用人群大增(主要是由於外來人口),加上廣東省政府對粵語和本土的廣東文化不重視甚至打壓,廣東文化的中心城市事實上已經由廣州遷移到了香港。在廣州,因官方大力推廣普通話,甚至連地鐵報站都已取消粵語廣播。總體上香港粵語跟廣州話差別還是很小的,有時甚至難以察覺其中分別。大量來自粵語區的移民,亦使粵語成為大多數海外華人社區的最流行語言。
在香港及澳門,從市民日常交流,到學校教育、工商行業,到政府辦公、立法會選舉;到科學研究、新聞傳媒、大眾娛樂,粵語都佔絕對優勢地位(除粵語之外,英語亦較為流行)。在漢語語族裏,除普通話外,粵語是唯一比較成功發展為全功能語言的語種。同時香港大眾媒體及娛樂事業的繁榮使粵語具有非常強的影響力。
粵語的主要特點
保留大量古漢語的成分
這表現在語音、辭彙、語法等方面。
語音方面,粵語保留許多古老發音,例如粵語中「我」和「餓」兩字有舌根鼻音聲母 ng-(保留中古疑母的原始發音)。在聲調方面,粵語完整保留中古漢語平、上、去、入各分陰陽的調類格局,而且還從陰入中衍生出一個中入調,是保留古漢語入聲最為完整的語言,對於朗誦及研究中國古詩詞等文學作品,起著重要的作用。粵語包含-p、-t、-k、-n、-m、-ng六種韻尾,沒有北方方言所具有的捲舌音、兒化、輕聲等現象(這些北方方言特徵都是在中古以後發展形成的,粵語並沒有跟隨北方方言發生這些變化)。
辭彙方面,粵語保留較多古詞古義,措辭古雅。在北方方言中,這些古詞已被廢棄不用或很少用。如粵語中「粘」說「黐」,用「差人」來表示「警員」等等。粵語的許多詞語——包括語氣助詞,都可以直接在古漢語的典籍中找到來源。例如廣州話常於句末的語氣助詞「忌」(現常常被寫作「嘅」),見《詩經·國風·鄭風· 大叔於田》「叔善射忌,又良御忌」。又如「打碥爐」(吃火鍋),「碥爐」為一種古炊具;「牙煙」(即「崖煙」,意危險,古文中原意為「懸崖邊的炊煙」,就是説「懸崖邊的小屋」——自然就很危險了);「濿淅」(現粵語中意為「遇到麻煩」、「麻煩」;來源於古書中形容衣衫盡濕在水中行走的聲音——想象一下在水中行走的滋味,就不難發現粵語詞生動)等詞;再如,現代漢語中「行」和「走」的意思基本沒有差異,但是廣州話當中,「行」就是走路,但「走」保留了古漢語中這個字「跑」的意思。但是隨著普通話在廣東地區的推行和外來人口的影響,很多廣州話保留下來的古語詞彙已經很少被使用。
語法方面,修飾成分後置、在人名前加「阿」表示親昵、「公雞」倒置成「雞公」等。粵語語法中有許多修飾成分倒置現象,此外還有許多很特殊的句式。例如普通話中「怪不得」;在粵語中作「唔怪之得」或「怪唔之得」。又如普通話中「我先走了」;粵語中為「我走先」﹔普通話中"最近好嗎"﹐粵語中為"呢排點啊"等等。這些都是古漢語特徵的遺留。
保留較多古南越語底層成分
古代南遷到嶺南地區的漢人與「南越族」土著長期雜居,彼此間語言、文化、習俗等各方面不自覺地相互滲透。粵語既有古漢語成分又有古代南越語成分,正是兩個民族相互融合的結果。現代粵語中也仍然含有許多古代「南越語」的成分,主要表現在辭彙方面。如在粵語中「呢」表示「這」,「唔」表示「不」,「蝦」表示「欺負」,「邊」表示「哪」等等。這都是「古越語」底層詞的遺留。古越語底層在粵語中非常重要,若抽去則粵語會嚴重「殘廢」,無法正常實現表達和溝通的語言功能。
吸收了較多的外來詞
粵語外來詞主要來自英語。近數十年來,香港粵語中吸收外來詞特別多,影響著廣東境內的粵語區。這些外來詞很多是普通話沒有吸收的,如「士多」 (store),普通話中說「商店」;有的是普通話吸收了但譯法不同,如普通話中的「沙拉」在粵語中譯為「沙律」;不少外國人名在粵語中的譯法,亦與普通話存在很大差別,如現任美國總統Bush在普通話中翻譯成「布什」,香港人則把它翻譯成「布殊」。
發音系統較複雜
粵語有相當複雜的聲調系統,這與普通話(官話方言)差別非常大。在粵語中相當完整地保留了古漢語的入聲,而且還由陰入、陽入分化出中入。標準粵語有九個聲調,分別為: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中入、陽入。關於粵語的發音和拼寫,詳見粵語羅馬化方案(粵語拼音或粵語羅馬字)。
粵語的書寫系統
現代粵語在正式場合裡普遍採用二十世紀初興起的現代漢語白話文書寫系統,其語法、詞彙跟普通話書面語大致相同。這種白話文的語法、詞彙和用語與粵語有較大的差別,不過人們似乎已經基本上習慣了這種差異,不覺有大的不便。但當人們用粵語讀這種白話文的時候,一般是不會完全按照字面來讀的。朗讀者會習慣上根據粵語語法、詞彙及用語對字面文句進行調整,用粵語複述出來。
大眾媒體為貼近民眾,不時會加入大量廣東用語。部分雜誌會採用另外一套粵語自己的白話文書寫系統,大量按照粵語語法及用語書寫,不懂粵語的中文使用者是難以理解這種粵語白話文的。報紙則會採取折衷方法,主要行文都是以普通話白話文書寫,但在對話和引言中,會使用粵語白話文書寫廣東話對白,令文章更為生動,並避免在翻譯成漢語白話文時出現失真。
因粵語白話文書寫會用到大量粵語獨有的粵字,在Big5系統(由台灣公司建立的繁文系統)的電腦中沒有收錄這些字,書寫粵語尤為不便。香港政府早年曾推出一個香港增補字元集 HKSCS,收錄了擴增粵字約5000字左右),如「啲」、「嘅」、「攞」、「揸」、「嘢」、「冚」等等。在最新一版的增補字元集中,進一步收錄了一些所謂的「粗口字」。此做法備受質疑,因為粗口乃社會的一般禁忌。但談到學術層面,始終「粗口」不被普遍認同。香港政府方面則表示收錄「粗口字」乃方便警方錄取口供時使用。姑勿論誰對誰錯,藉著這套增補字元集,大部份粵語口語都可以被書寫出來。
由於並非所有電腦都裝有廣東字增補字集,粵語使用者在網上討論區等非正式場合,在沒辦法打出粵字的時候,會折中地以英文的「o」代替口字旁,寫成「o的」、「o既」、「o野」來代替「啲」、「嘅」、「嘢」這類粵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5-2006 10: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ONTINUE
粵語包含若干種方言。現在普遍將粵語分成下列幾個方言片:
粵海方言片(Standard Cantonese)
廣州方言
南番順方言
東莞方言
(近代)香港方言
四邑方言片(Toishanese)
高陽方言片
桂南方言片(Cancerese)
吳川話
蜑家話
廣州方言
廣州方言又稱「廣州話」,為粵語的典型代表,但廣府話本身亦不斷地變化發展。1949年前的廣州話用詞比較古雅,受北方方言的影響也較少。在官方強制推廣普通話邉拥挠绊懴拢??0年來廣州人普通話水平大大提高的同時,許多廣州話詞語在日常使用中消失,例如今天的廣州人已經很少像20年前那樣,用「金魚黃」來形容「橙色」;甚至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廣州話廣播詞甚至也用粵語來讀出普通話的詞語——例如會使用「站」而非粵語的「企」。廣州地鐵的甚至連粵語廣播詞都取消了。
南番順方言
因爲今天的廣州、番禺及南海無論從地理還是歷史上看來都聯結得非常緊密——廣州、番禺、南海三個地名在歷史上甚至代表的都是同一個地方,所以今天廣州、番禺和南海的方言比較接近,但順德有不少字的發音跟其他地方不同,例如:「凹」不讀[lʌp]而讀[nɪp];「吃飯」不叫「食飯」而叫「吔[yɑ:k]飯」。
中山方言
石岐話主要流行於廣東中山市的石岐區,與廣州話相近,但又不盡相同。對一些事物的名稱或一般用語的叫法與廣州話相比有其獨特的一面。中山石岐人能聽得懂並把廣州話說標準,但廣州人或香港人並不一定說得準並完全聽懂石岐話。如廣州話「瞓覺」(睡覺之意),「瞓覺」一說石岐話也用,不過一般稱作「咪覺」。廣州話「頭先」(剛剛之意),石岐話也用,不過多稱作「啱先」。另外石岐話在口音方面與廣州話也有些不同。
香港方言
1949年前的香港,由於粵、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帶有很濃的粵客混雜的口音(即香港客家話和香港廣府話在音調和辭彙相互影響)。當中以逄镌挒榇?恚??@種口音今日只在上了年紀的香港人身上找到。
1949年後,香港方言開始出現大量懶音,當中以鼻音消失(即n/l不分)及w拗音的消失最為顯著。新一代年青人普遍把「你」[nei]和「我」 [ngo]唸成[lei]和[o]。把「國」[gwok]誤讀成「角」[gok],「過」[gwoh]讀成「個」[goh]。這現象似乎與大量外地移民有關,對他們而言, n/l 的發音差異不大,在大部分情況下混淆兩者亦不會帶來嚴重的溝通障礙,於是他們來港學習這種新方言時,往往捨難取易,淡化一些難以分辨的發音之差異。這亦所謂「移民理論」,這種現象在台式國語、美式英語的演化過程中,亦曾出現。
不過,1980年代之前的大眾媒體依然盡力避免在電台電視節目上出現懶音,直到今天,部分香港文語言學家亦對懶音屢加抨擊,並提出「正音」活動,但懶音似乎已經為香港粵語的特色,在大多數大眾媒體、歌手表演中,懶音更被視作「潮流」、「入時」的口音。但總體上,香港方言與廣州方言仍然非常接近。
英語在香港比較普及,加上從前香港通常比內地較先接觸外來的新事物,過去不諳英語的低下階層會用廣州話拼讀日常的英語詞彙,所以香港粵語的英語外來詞十分普遍。例如「地盤管工」叫「科文」(foreman)、「煞車」叫「逼力」(brake)、「軸承」叫「啤令」(bearing)、「草莓」叫「士多啤梨」(strawberry)等等。不少老人家仍把「郵票」稱作「士擔」(stamp)、「保險」叫「燕梳」(insurance)等。這些地道的用語可能會使外地漢語使用者不知所云。
莞寶方言片
莞寶片包括東莞粵方言和寶安粵方言(深圳本地粵語,市區通廣州話),前者以莞城話為標準,後者以圍頭話為標準。 有人把莞寶片合併到粵海片里。但事實上,莞寶片和粵寶片之間通話有較大的困難,將莞寶片獨立出來比較科學一些。
東莞話
東莞粵方言包括東莞話和疍話。後者不屬於莞寶片。東莞話以莞城話為標準。莞城話與廣府話差別很大。未受過訓練的廣州人很難聽不懂莞城話,很少接觸廣州音的莞城老人也很難與廣州人通話。
寶安粵方言
寶安粵方言又稱圍頭話,因為這種語言普遍用於這個區內的圍村裡。深圳寶安區福永、松崗、沙井,龍崗區平湖,香港新界都使用這種方言。
龍門本地話
龍門本地話是惠州本地話的一種,一般被歸為粵方言。也有歸類為客家方言東江片的。
羅廣方言片
分佈於肇慶、四會、羅定、廣寧、懷集、封開、德慶、郁南、陽山、連縣、連山等縣市。以肇慶話為代表。
雖然所有語音、辭彙都在跟廣州方言片靠攏,但在語調上依然保留早期古語的特色。如陰平調的高降調與高平調有明顯差別,陰入調的重讀(調值與普通話第四聲相近)。幾乎無粵海方言片中所盛行的懶音,如所有非[i]母音開頭的字,均冠以聲母[ng],珂[ngo1],矮[ngai2],亞[ngaa3],愛 [ngoi3],惡[ngok3];[n],[l]音分明。
四邑方言片
四邑方言是指新會、恩平、開平、台山等地的方言,當中以臺山話為代表。珠海有一半人講四邑方言(特別是斗門一帶),而其他地區則使用香山片粵語。四邑方言和廣州話發音相差較大。
高陽方言片
高陽方言主要分佈於陽江、雷州半島一帶。
桂南方言片
主要分佈桂東南。以桂東北的賀縣至桂南的南寧市、憑祥市為分界線。線的東南主要說粵語,幾乎占廣西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線的西北主要說官話。廣西粵語與廣州話相近,互能聽懂。但也有早期一部分廣東話區的居民遷入少數民族地區雜居,吸收了少數民族語言成份,形成如勾漏粵語等與廣州話相異較大的土語。主要包括邕潯粵語,梧州粵語,勾漏粵語以及欽廉粵語。分類如下:
邕潯粵語(南寧話)
與梧州粵語比較接近。主要流行於邕州、潯州兩岸交通便利的城鎮,如南寧市及邕寧縣、崇左縣、寧明縣、橫縣、平南縣等縣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區。以南寧市為代表點。
梧州粵語(梧州話)
與廣州話很接近。主要分佈在梧州市,平南縣大安、丹竹、武林3鎮,桂平縣城及金田鎮,蒼梧縣城,賀縣縣城及附近。內部差異很小。以梧州話作代表,語音系統聲母21個,韻母46個。
勾漏粵語(玉林話)
主要分佈在玉林及梧州兩地區13個縣市(除平南縣、桂平縣城外)。音系複雜,聲調有10個。有粵語的其他方言中罕見的b、d濁聲母。許多字的韻尾失落,如「兩」讀為[lar]。以及辭彙也很有特點。與廣州話差別較大,操語雙方對話溝通交流困難。
欽廉粵語(欽廉話)
與邕潯粵語基本相同,內部差異小。主要分佈欽州市、合浦縣(舊稱廉州)、浦北縣、防城縣、靈山縣及北海市。
吳川話
分佈於廣東省吳川市、湛江市。
疍家話
疍家是「水上廣東人」的自稱。疍家話又名水上話,普遍通行於兩廣的水上人家。雖然屬於粵方言,但和其他粵方言差別很大,彼此無法通話。
----------------------------
注釋
注1:語言學家一般認為,若兩種話語間不能直接通話,則這兩種話語可定義為兩種不同的語言;若兩者間有或大或小的差別,但可以直接通話,則兩者可定義為同一種語言的兩種不同方言。根據這一分類標準,粵語跟普通話是完全無法通話的,應分別歸類為兩種不同的語言。不過,一般認為,這並非語言分類的唯一標準,如挪威語、瑞典語、丹麥語雖然可以通話,卻列為三個不同的語言。語言歸類問題上難免出現政治、文化上的考量,因此中國語言學家大多將粵語歸類為漢語的一種方言;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如果嚴格以通話為標準,中國就要多出許多種語言,就連粵語本身可能也要分成多個不同的語言出來。總的來說,隨著粵語的標準化,其真正獨立成一門語言的可能性也在不斷增加。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