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学之后,人来人往的路口,一位阿妈正在教仔。妈妈手挽一个黑色的午餐盒袋,手里捏着一本功课簿,另一只手很激动地挥舞指点,不时有些语气过重的
点可以咁蠢?!
飘出来,震得行人纷纷侧目。站在她旁边的,是还没有换下篮球服的中学男生,勉强迁就着妈妈的步伐,忍受着这尴尬的路边轰炸。
这一幕并不陌生,很多家长甚至自己也做过同样的事。都说教育,于老师于家长,其实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爱心和耐心仅能算入门级考验。本来装在脑中的教育理论,真的遇上孩子的冥顽不灵,或者学业永无起色,会统统被一腔怒火燃成灰烬,解决问题的迫切性被发泄情绪取而代之。
其实,旁观这一幕的人都知道,「当街闹仔」,有破无立,只会将已经存在的问题又加深一层,到母子关系中去了。
羞辱从来不是方法,反而是一种黔驴技穷的表现。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启蒙的除了知识以外,还有对人对事的反应。面对困难,父母是唉声叹气、如临大敌,还是有条不紊、游刃有余,无形之中不但影响孩子的性格,也是一种情商引导。
孩子拿回来的功课簿气死人,妈妈对此的反应如果是无法接受暴跳如雷,无异于表明这个问题超出理性解决范围之外,孩子要么理解为「阿妈发癫」开启「自动屏蔽」模式,要么会带着双重压力回到问题中去 —— 毕竟,阿妈的教训能提供的实际帮助太少。
曾有一位妈妈骄傲地告诉我:
儿子从来不会在家大吵大闹,因为她与丈夫都是轻声细语之人,遇上任何事都是慢慢说。
「慢慢说」未必是一条标准,但至少,是比「当街骂仔」更好的反应方式。
http://topick.hket.com/article/1 ... 4%E8%A1%A8%E7%8F%B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