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6452|回复: 47

迎新年当记念神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1-1-2016 04: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充满期待。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应当爱惜光阴、抓住机遇、爱主更深。

  第一,我们要趁着年幼,记念造你的主(参传12∶1)。因为这位造物的主何等伟大,何等荣耀,何等尊贵,配得我们敬拜,值得我们记念。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记念主应当趁着年幼,不要等到年老体弱、力不从心的时候再悔之晚矣。因为神是一位伟大奇妙而智慧高超的特殊设计师,他造我们是按着自己的形象和样式造的,并且造男造女,使人类生养众多,遍满全地,又赐给我们管理世界万物的权柄,还将永生安置在我们心里(参传3∶11)。所以诗人大卫赞叹:“我要称谢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为奇妙,这是我心深知道的。”(诗139∶14)

  第二,我们要趁着白日,努力做主圣工。主耶稣教导我们:“趁着白日,我们必须作那差我来者的工;黑夜将到,就没有人能作工了。”(约9∶4)人生短暂,光阴有限,必须要抓住机会多做主的圣工。过了一年,意味着我们寄居在世上的日子少了一年,而靠近离世的时间近了一年,见主的时间近了一年,所以必须要把握今日,勤做主工,不能空耗时间,虚度年华而白占地土,不可懒惰松懈而失去爱主的机会。智慧超众的君王所罗门曾劝勉我们:“凡你手所当作的事,要尽力去作,因为在你所必去的阴间,没有工作,没有谋算,没有知识,也没有智慧。”(传9∶10)使徒保罗也勉励我们:“殷勤不可懒惰。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侍主。”(罗12∶11)在这“黑夜已深,白昼将近”的时候,我们不能再懒惰懈怠、放任自流,而应当分外殷勤、竭尽全力地做主圣工,忠心服侍教会,免得将来空手见主。

  第三,我们要趁着今日,天天彼此相劝。主的仆人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弟兄们,你们要谨慎,免得你们中间或有人存着不信的恶心,把永生神离弃了。总要趁着还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劝,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罪迷惑,心里就刚硬了。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份了。”(来3∶12-14)可见,彼此相劝的工作何等重要,更是十分迫切的,千万不能放松。因为彼此相劝乃是传福音救人灵魂的重要工作。因为有人心里存着恶心而离弃上帝,有人被罪迷惑而心里刚硬,有人在神面前信心冷落、爱心冷淡而灵性软弱;所以,做传道人的应当责无旁贷地关心人的灵魂,关注信徒的灵性状况,必须要有神仆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为众教会的事挂心,当以父神的事为念,当以祈祷传道为事,抓住机会做好教会牧养工作,总要趁着还有今天,天天彼此相劝。

  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在神面前再立新志,每一天都能为主而活,敬虔度日。求神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参诗90∶12)。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每一天都能惜时如金,忠心侍奉,努力服务社会,尽心服侍教会,为主过好分别为圣的生活,为主做出荣神益人的见证。使我们的人生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活出耶稣基督美好的形象,散发耶稣基督爱的馨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1-2016 03: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活在别人的舌尖上

我们被人恭敬了,心里就欢喜;被人轻蔑了,心里就失落。其实这都没有什么。恭敬、赞叹,不恭敬、诽谤,又能如何?若是你有功德,别人再诽谤也没有用;若是你没有功德,别人再赞叹也没有用。
  
  
     其实不要在意这些,因为这都是不可靠的。身边的人都是依自己的想法,凭自己的心情对我们进行评价的。他心情好了就赞叹,心情不好了就诽谤;自己觉得好了就赞叹,觉得不好了就诽谤。你对他好一点,他就高兴了,就会赞叹你如何好;明天你稍微不如他愿,他就不高兴了,又开始诽谤了。
  
  
     这都仅仅是依他自己的感觉、想法去评价而已,并不是依事实真相。赞叹你,有什么可高兴的?诽谤你,有什么可伤心的?都是变化的。他今天高兴了就开始赞叹你,明天不高兴了又开始诽谤你。他今天不高兴了诽谤你了,别在意,过几天他高兴了就会赞叹你的,也别执著!
  
  
     你们现在就是太在意这些、执著这些,尤其是对别人的看法、态度。要求自己“得做好”,怕别人议论。议论就议论,有什么?有赞叹的,就有诽谤的;有诽谤的,就有赞叹的。不可能人人都赞叹你,也不可能人人都诽谤你。释迦牟尼佛功德圆满,也没有办法让所有的人都赞叹、满意,这是谁都做不到的。所以,不要给自己施加压力,活得自在一点,洒脱一点!为什么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16 03: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福音中的和谐信息

  经文:可16:15

  在复活升天以前,耶稣告诉门徒一句话说:“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福音是神为人预备的救恩,然而蒙恩得救的人都生活在世界上,因此神人和好的真理叫我们能够过着和谐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今重要的福音信息乃是“和谐”的信息,家庭幸福需要和谐,社会稳定需要和谐,社会发展需要和谐,同样作为社会有机组成部分的中国基督教会,需要构建和谐教堂。因此,在神人关系和谐的基础上,我们应追求过一种“和谐”的生活。从圣经中耶稣的教导来看,耶稣十分关注大自然、人类、心灵的重建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四个方面是当今中国基督教会构建和谐信息的努力方向。

(一)自然和谐

  耶稣的言论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多次谈到大自然中的花草、飞鸟、风浪。这提醒我们要用心呵护一草一木,进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耶稣说:“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妆饰。”(太6:30)在这里,耶稣谈到了野草。野草是人类视野中一文不值的植物,常常被人们丢进火炉里焚烧,耶稣却关心着野草的今天、明天,纪念着它那美丽的“衣裳”乃是从上帝而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世界中,我们似乎忘记了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耶稣的讲论实在提醒我们需要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耶稣还谈到不劳苦、不纺线,尚且成长起来的百合花(太6:28),以及不起眼的飞鸟(太10:29)。耶稣认为花、鸟、草的生命都在天父的手中掌管,它们是自然和谐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人类和谐

  耶稣谈论花草、飞鸟是关注自然和谐,那么他在福音书中所讲论的仁爱,就是人与人和谐的信息。人与人和谐的基础是耶稣所教导的“爱人如己”(太19:19)。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儒学来理解耶稣的教导,对于中华儿女来说也许更为亲切。儒家文化中强调“仁者爱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说明人与人之间要在爱中追求和谐,求同存异,携手并进。我们平常强调的“和为贵”源自儒家文化。我认为,儒家文化中的“和”有一定的局限性,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面对“道不同”者,虽然可以保持和好的关系,却不能进行深入沟通,不能共同谋事。耶稣所教导的爱与和谐的对象比儒家所教导的更为宽泛,它包括可爱的人,也包括不可爱的人。耶稣教导震耳发聩:“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太5:43-46)耶稣去爱和拯救那些不可爱的人,这些“不可爱的人”有行淫时被捉的妇女(约8章),有敲诈勒索的税吏(路19章),还有让众人避恐不及的麻风病人(路17章)。
  

(三)心灵和谐

  心灵健康是人类自身和谐的一种状况。对于基督基督徒来说,自身和谐更多的意义上指心灵健康。
  耶稣十分关注人们心灵的建造。他说:“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太5:8-9)耶稣教导人们拥有一颗纯一不杂、没有污染的灵魂,如此才配得起上帝儿女的称号。在喧嚣的尘世,信徒心灵的涤故更新也许应该成为和谐教堂的重要指标之一。耶稣的教导中不乏这种心灵的洗礼,耶稣希望,彼得饶恕别人七十个七次(太18:22),他不希望彼得内心存有丝毫的怨恨苦毒破坏心灵的家园,从而瓦解自身的和谐状态;耶稣对撒玛利亚妇女说:“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他。”(约4:21、23),耶稣希望,撒玛利亚妇女在敬拜的时候没有任何人为的心灵羁绊;耶稣希望,人们内心先与人和好,宽恕别人,拆毁心灵的监狱,再来亲近上帝,“你在祭坛上献礼物的时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就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礼物。”(太5:23-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2016 05: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密宗喇嘛教的文章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2016 10: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樓主,最好不要洗版吧?連和基督教無關的帖子都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2016 01: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的确尤其是在工作上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3-1-2016 04: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JuzID 发表于 23-1-2016 01:42 AM
谢谢分享,的确尤其是在工作上 。。

你可知道喇嘛教是练什么吗?

他们是练男女双修法的。即是男女集体滥交,其教主是达赖喇嘛。以他的年纪还要和跟随者“练”双修。香港不少名女星也被喇嘛“练”过。
去google 一下就明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2016 07: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丽旅程 发表于 23-1-2016 04:09 PM
你可知道喇嘛教是练什么吗?

他们是练男女双修法的。即是男女集体滥交,其教主是达赖喇嘛。以他的年纪 ...

哦,这文章没讲到喇嘛教叻 也许我没见识,迟点 google 找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3-1-2016 09: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1-2016 03: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JuzID 发表于 23-1-2016 07:48 PM
哦,这文章没讲到喇嘛教叻 也许我没见识,迟点 google 找找。。

      
如果一个人有爱心,走近一个不可爱的人,还有什么人他爱不下去呢?让我们效法耶稣的教导“爱人如己”,承担起信徒的社会责任,用爱去努力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1-2016 03: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

哥林多前书十三章十二节
  神的真理如此高奥深邃,远非任何人所能窥其全貌,穷其究竟。圣灵将引导主的教会进人一切真理,但由于个人和历史的局限,我们所能领受的往往又只是某一局部,某一片面。见主之前,我们将始终是对着镜子观看,我们之所知将始终是有限与模糊。
  狭隘与排他之所以无知,因为神真理的丰富决非我们所能垄断;顽梗与自封之所以愚昧,因为圣灵启示的江河决非我们所能堵截。
  求主拯救我们脱离偏执,好从弟兄的领受中进入你的丰富,求主拯救我们脱离狂妄,好在你永恒的光中,得见引导你儿女的路上之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2016 10: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充满智慧的耶稣

路加福音简要地描述了孩童耶稣跟随父母上耶路撒冷守逾越节的故事,虽然简单、扼要,意义却不平凡。耶稣从十二岁到三十岁出来传道的这十八年的光阴中(路3:23),路加用“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祂的心,都一齐增长”来精炼概括(路2:52)。耶稣在圣城耶路撒冷与教师们的应对,无不充满着智慧,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并效法。

  一、智慧是生命成长的必须
  主耶稣在生命成长过程中,处处充满着智慧。这智慧体现在几方面:在生活上,耶稣尊重生活,体验生活,才有后来传道中那些脍炙人口的生动比喻;在知识上,耶稣认真学习犹太的经典与律法,才有在圣殿中与拉比们的对话。在实践上,耶稣懂得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因人而异传扬福音。在福音书中,耶稣讲述了许多美丽生动而又寓意深刻的比喻,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会看到当耶稣面对农民时,宣讲的是麦子、稗子,撒种的比喻;面对牧羊人,宣讲的是寻羊的比喻;面对渔夫,宣讲的是收网、补网,捕鱼的比喻;面对工人,宣讲的是栽种葡萄园、修剪葡萄的比喻;面对妇女,宣讲的是面酵的比喻;面对商人,宣讲的是寻找珠宝的比喻。总结这些比喻,可以看出主耶稣在面对农民、工人、商人不同的人群时,用了他们所熟悉的语言来宣讲天国的福音,这些比喻来自日常的生活,却承载着天国的佳音。(路13)主耶稣这种传福音的思路,与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处。借着身边的日常俗事,来诠释天父的爱,这就是耶稣的智慧。当我们面对今日的知识分子或农民工时,我们能用什么样的语言,如何找到切入点,来承载天国的福音呢,这是我们一辈子要学习的智慧。

  耶稣的成长是身、心、灵各方面均衡的成长,亲爱的弟兄姐妹们,我们从耶稣的成长中可以发现,耶稣不单只读犹太的经典和律法,也懂得其他的生活知识和常识。我们有些弟兄姐妹还停留在一本圣经主义的狭隘思想中,认为一辈子就读一本圣经就可以了,其实这不是耶稣的教导。我们应当从耶稣的成长中得启发,不单要认真精读圣经,也要了解生活的知识和常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扬福音。

  二、聆听是生命成长的智慧
  犹太人前往耶路撒冷守节,经常结伴而行,回程也是如此,通常妇女和儿童走在男人的前面,一家人到了约定的地点再相聚。一般来说,从拿撒勒前往耶路撒冷需要三天的路程。旅客为了安全,常常结队同行。这一次,耶稣仍然留在耶路撒冷。他的父母走了一天的路程之后,才发现他没有随伴同行,因为在亲族和熟人中间找不到小耶稣。当他们找到耶稣时,耶稣已经失踪三天。他们在圣殿里发现耶稣坐在教师中间,聆听、发问与回应。每逢过节的时候,犹太公会的教师们都会到圣殿里,他们非常熟悉旧约的律法和礼仪,经常采用一问一答的讨论方式,公开答复老百姓有关律法和传统的询问。

  耶稣在圣殿里,坐在熟悉犹太经典的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虚心、安靜地向教师们学习。耶稣在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就在正确的地方,坐在正确的人群当中,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塑造自己。耶稣的这种学习方式、态度、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我们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我们坐在哪里呢?又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来装备自己呢?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关键阶段,又是坐在哪里呢?求神赐给我们智慧来照顾好耶和华所赐给我们的产业。

  十二岁主耶稣坐在熟悉犹太经典的教师面前,与他们对话,可以想象在这聆听的过程中,孩童耶稣必定听得懂教师们所说的话中之话;同时也问了一些问题,才会有人们希奇他的聪明和应对。聆听是最大的智慧,聆听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聆听也是抛弃错误,远离懊悔的良方。聆听与追问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和艺术,听懂人家的话,并不容易,提问题也是如此,所提的问题就反应出对问题认识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在箴言书和传道书中,有很多详细的“听”的教导,“惟有听从神的,必安然居住,”(箴1:33、箴2:2等)这些教导要我们懂得留心听神的话,做一个“圣言的倾听者”,如同年轻的撒母耳一样,“请说,仆人敬听(撒上3:10)。”我们要虚心听、留心听、恭敬听。但我们决不能做只会听,不敢思考、不敢反思的人。好像一思考,信心就会软弱,上帝就没有了一样。我们要用心去听,也要用心去默想、揣摩、追问神的话,如同诗篇作者昼夜思想耶和华的律法一样(诗1:2),我们的信仰要寻求理解,知道自己所信的是谁,才能深信上帝是怎样保全我们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参提后1:12)。

  我们要学会聆听从上头而来的声音,也要聆听现代人类心灵的呼唤,才能按时分粮,喂养心灵。当我们用心去聆听、去追问的时候,要提醒自己,不是要钻牛角尖,而是要在倾听与追问之间取得平衡。这样,我们才能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将福音传给他们,使他们心灵强健,灵魂兴盛。

  三、遵守并升华是耶稣的智慧
  到了耶稣十二岁那年,他随同父母到耶路撒冷去守逾越节。按照摩西律法的规定,犹太人每年必须上耶路撒冷守节期(出23:14-17,申16:16),为的是纪念耶和华上帝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的作为(参出12)。男人规定要参加,对妇女则没有规定。我们可以看到马利亚却一同前往,这显示出这个家庭是何等的敬虔。小耶稣就是在这样一个遵守律法,有共同价值观的家庭中默默地成长。

  从福音书后来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耶稣在日期满足,出来传道的生涯当中,对犹太律法的理解以及对圣殿的诠释有独到的见解。耶稣在“登山宝训”中宣告说,“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太5:17-18)耶稣再上圣城守逾越节时,发现的是另外的一番情形,圣殿里那些熟悉犹太经典的教师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帮人,他们在圣殿里卖牛、羊、鸽子,兑换银钱。耶稣见此情形,发义怒拿起鞭子洁净圣殿。犹太人按着常识讥讽道:“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你三日内就再建立起来吗?”耶稣在这里以自己的身体来比喻为圣殿(参约2:13-21)。耶稣用生命来成全了律法,保罗解释道:“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罗10:4)。《希伯来书》的作者告诉我们:“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是藉着耶稣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耶稣的身体”(来10:19-20)。耶稣遵守犹太的律法和圣殿崇拜,并赋以了新的意义。

  耶稣尊重本民族的传统,遵守传统律法,并献上生命为传统赋予新的意义。我们教会里面的荣神益人、作光作盐等好传统,要发扬光大,作出新的时代见证。我们不单是基督徒,我们也是中国人,应该继承、遵守、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宽容博大、中庸精神、心忧天下、崇尚和平等民族精神,结合基督信仰赋以其新的时代内涵,并以传统文化诠释基督教信仰,用中国人熟悉的文化语意来传达天国的福音,这样,我们就能作出文化使命的见证来。

  耶稣的成长有智慧,他懂得设身处地为周围的人群考虑,向什么人做什么人,赢得了众人的喜爱和欣赏;耶稣在智慧的成长中不断地聆听与思考,既聆听神的声音,也聆听人的心声,并时时关心、追问当代人的心灵需要,随时为他们服务;耶稣还用智慧成就了传统律法的新时代意义,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成全了律法,并赋予全新的含义。耶稣的智慧也是我们现代基督徒要追求的智慧,愿我们今日生命的成长,以及我们成长中的教会,都可以从耶稣的智慧中得到造就,在服侍中从新得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2016 10: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割尽“田角”

 经文:利19:9-10

  法国著名的画家米勒在1857年完成名作“拾麦穗”:画中十九世纪的法国农村,收割过后的麦田,三名深深弯下腰的女子,细心地拾取遗落在地上的麦穗。他们是没有土地的穷人,只能捡拾田里剩余的麦穗,以换得一餐的饱足。

  米勒所处的时代,法国农村受到工业革命后城市崛起、农村人口大量流失的冲击。大饥荒更使农村的凋零雪上加霜。那时米勒自己也在困境中,在给朋友的信中他忧心付不出房租,无法喂饱九个孩子的一日三餐。然而,困境中的米勒,却画出生命的尊严,依然相信人性的善与美。提醒世人莫忘照顾贫苦的博爱精神。然而这一精神却是来自圣经利未记中的教导。

  《利未记》19章9至10节说:“你们收割庄稼的时候,不可把角落的谷物都割尽,也不可拾取收割时遗下的﹔不可把你葡萄园的果子都摘尽,也不可拾取你葡萄园中掉下的;要把它们留给穷人和寄居的外人;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2016 09: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施比受更为有福——基督徒的财富观

经文:徒20:33-35

  我们刚才所念的这段经文,是当年保罗对以弗所教会长老的劝勉,其中有一句话“施比受更为有福”是主耶稣的教导,所谓的“施”,就是拿出去或爱心给别人,所谓的“受”,就是拿进来或接受别人的爱心,“施比受更为有福”,就是拿出去比拿进来更为有福,爱心给别人比接受别人的爱心更为有福。“施比受更为有福”既是主耶稣的教导,也是保罗一生勤俭节约、甘心奉献的动力,也是我们基督徒对待财富应有的态度。我们基督徒认为“万物是藉着他(三一真神)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约1:3),神藉人类的勤劳和智慧所赐给人类的财富都是美好的,其所有权应该属于上帝,财富的主人不是人类,而是创造万有的上帝,人类只不过是财富的代管者即管家,只有所有权的观念正确,人们才会正确对待财富,做到合法取财、合理用财。因此,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施比受更为有福——基督徒的财富观。分以下几方面与大家共勉。

  一、珍惜财富
  财富是上帝赐给人类的恩典,人类理当珍惜,不该糟蹋,更不该把财富看为罪恶。
  上帝直接创造或间接藉人类所创造的财富都是好的,正如圣经所言:“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谢着领受,就没有一样可弃的,都因神的道和人的祈求成为圣洁了”(提前4:4-5)。可见,财富并非罪恶。但是在教会历史上曾经有人把财富当作邪恶的,其实圣经只讲“贪财是万恶之根”(参提前6:10),并没有讲财富是万恶之根,贪财与财富是两回事,财富并非恶,其恶是在于贪,如果一个人有贪婪的心,就会把真理放在一边,用不择手段或非法的途径获得财富。故此,我们基督徒既不能厌财,也不能贪财,应当惜财。圣经讲:“但那些想要发财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网罗和许多无知有害的私欲里,叫人沉在败坏和灭亡之中。”(提前6:9)这里所谓“想要发财的人”,不是勤劳致富者,乃是欲不劳而获者,即“贪财者”。基督徒理当珍惜财富,当年耶稣行了五饼二鱼神迹之后,对门徒说:“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免得有糟蹋的”(约6:12)。可见,无所不能的耶稣何等爱惜财物,因为糟蹋财物,就是糟蹋神的恩典,基督徒当珍惜上帝给人类的每一份礼物或每一分钱,当用则用、当省则省,更不能花天酒地、罪中取乐。
  我们中国约有十三亿人口,如果每个人每天都节约一度电,共有多少度电?每个人每天都节约一斤水,共有多少斤水?每个人每天都节约一元钱,共有多少元钱?我们可以为社会作多少事?珍惜财富,过低碳生活既是珍惜神的恩典。

  二、增加财富
  创造宇宙万有的耶稣从小就学会做木匠,他愿意通过双手用勤劳和智慧为社会增加财富,基督徒理当努力抓住机会为社会增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箴言》多次劝勉我们:“殷勤的人却得宝贵的财物”(箴12:27),“殷勤的人必得丰裕,”(箴13:4)并告诉我们“去察看蚂蚁动作就可得智慧”(箴6:6)是的,对于勤奋者来说遍地是黄金,任何一次成就的取得与神的赐恩和人的勤奋是分不开的,上帝愿意赐恩给勤劳者,“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太25:30)在这方面圣经里有许多的伟人是我们效法的榜样:如亚伯拉罕是一位精通畜牧业,善于管理的信心之父;波阿斯是一位精通农业,勤劳致富的大财主;户兰是一位精通建筑业,精益求精的高级工程师。正如使徒保罗所言:“我这两只手常供给我和同人的需用,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我凡事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知道应当怎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徒20:33-35)他在百忙之中,一边传道,一边制造帐篷(徒18:1-3),并且劝勉信徒“要安静作工,吃自己的饭” (帖后3:12),“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饭”(帖后3:10),可见,保罗主张基督徒当努力为社会增加财富。
  我们全中国有二千多万基督徒,如果每个基督徒都带头爱岗敬业、勤劳致富,为社会增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繁荣富强,教会在社会中也自然会有良好的形象。

  三、经营财富
  当基督徒拥有财富时,理当努力合法经营、盘活,使财富不断扩大,为社会产生更多的财富。圣经要求我们学习正经的事业,(参多3:14)即鼓励信徒兴办合法、合乎圣经原则的事业。
  圣经中记载有一位主人分别按才干给三位仆人五千、二千、一千银子,那拿到五千、二千的两位仆人分别赚了五千、二千。主人来,不但称赞他们并且赏赐他们。但那拿一千的仆人,因又恶又懒不去经营,当主人回来时,被批评后丢在外面哀哭切齿。(参太25:14—30)由此可见,上帝给我们的恩赐或财富,我们基督徒应当努力发挥或经营,否则就是恶仆。在这里,两位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与一位又懒又恶的仆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前两位之所以能赚钱被主人称赞,是因为他们良善、忠心、殷勤并具有正确的财富观,善于经营所拥有的财富。
  首先,这两位仆人应该是信息灵通的人,并有预判能力;其次,这二位仆人善于抓住机会,抓住机遇就是抓住财富;再者,这两位仆人为有信心者,因为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信心是一切希望及成功之母; 最后,这两位仆人为诚实守信者,诚实是经营财富的上策,因为谎言得计是不会持久的,故主人称之为良善、忠心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2016 10: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财富为上帝所有,“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依靠他、归于他”(罗11:36)。既然财富属于上帝,那么其所有权与分配权也应属于上帝,基督徒应该按圣经原则善用上帝赐给各人的财富,甘心奉献,乐意济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2016 10: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孝敬父母乃古今普世之善道

 经文:出20:12,弗6:1-3,西3:20。

  从摩西十诫来看,前四条诫命是关乎敬神的,后六条诫命是关乎爱人的,也有人说前四条诫命是神道,后六条诫命是人道。孝敬父母则被放在后六条,即关乎爱人和人道内容之首,且带有应许,就是你“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诫命第五条)。用保罗的话说就是:“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弗6:2—3)。后六条中的其他诫命,只是让人不可怎样怎样,即使做到了也没有称赞或奖励。只有第五条诫命,孝敬父母,做到了,就有应许,就有祝福。可见孝敬父母是人道当中首先的、第一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百善孝为先”是相一致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是所有善行善举之首、之先,是放在第一位的。是的,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孝敬,他所作的其它所有善事、善行都是次要的,甚至是虚伪的,值得怀疑的。孔子的门徒有子说过:“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论语•学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到了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而喜好犯上作乱的,是很少见的。可见,孝敬父母不仅是个人的美德与善行,更是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保障与基石。由此可见,无论圣经教导,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孝敬父母都是竭力推崇与竭力赞扬的。

  怎样做到孝敬父母呢?在旧约圣经中,没有对如何孝敬父母做出过具体的要求和规定,但对违背第五条诫命者,不孝敬父母者的惩罚处置是十分严厉的。摩西说:“打父母的,必要把他治死”(出21:15)。“凡咒骂父母的,总要治死他”(利20:9)。“轻慢父母的,必受咒诅”(申27:16)。所罗门说:“咒骂父母的,他的灯必灭,变为漆黑的黑暗”(箴20:20)。“偷窃父母的说,‘这不是罪’,此人就是与强盗同类”(箴28:24)。这更是对啃老族的批评与鞭挞。综上所述,旧约圣经对人不孝敬父母,轻慢打骂,或者是不尊重父母、虐待父母的,惩处是十分严重的。这就从法律层面上确保人们当孝敬父母。

  再看新约圣经对第五条诫命“当孝敬父母”是怎样要求的呢?保罗在以弗所书中这样说:“你们做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弗6:1-3)。“在主里听从父母”应当理解为像主耶稣那样去听从父母,意在强调有别于或者更胜于普通人去听从(孝顺)父母,因为主耶稣在十二岁时虽以天父的事为念,理应住在天父的家里(圣殿里),但为尽人伦之本份,还是听从父母——约瑟、马利亚的话,顺从他们回到了拿撒勒(参路2:49-51)。以至于后来被称为拿撒勒人耶稣。在保罗看来,孝敬父母的具体表现,就是要听从父母,在《歌罗西书》中保罗又补充说道:“你们做儿女的,要凡事听从父母,因为这是主所喜悦的”(西3:20)。这里保罗不仅把听从父母看成是理所当然的,更是把听从父母提高到是主所喜悦的,十分神圣的层面。这就比旧约中所说的,惩处不孝敬父母者更为积极,更为主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2-2016 0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耶稣是聪明人,
但是最后他愿意自己死。
因为不管他如何苦口婆心,那些顽固的宗教分子也是不会接受他的教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2016 03: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步惊云义侠 发表于 1-2-2016 01:52 PM
耶稣是聪明人,
但是最后他愿意自己死。
因为不管他如何苦口婆心,那些顽固的宗教分子也是不会接受他的教 ...


耶稣的成长有智慧,他懂得向什么人做什么人,赢得了众人的喜爱和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2016 10: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爱是“凡事包容”

经文:林前13:7

  《哥林多前书》13章7节提到的“包容”有“房屋”或“象房屋一样装下一切”的意思,与保罗勉励歌罗西教会的基督徒时所讲的“彼此包容”(西3:13)意义相似。此节经文中文和合本翻译为“爱是凡事包容”,现代中文译本为“爱能包容一切”,巴克莱注释认为此节经文应该翻译成“爱能隐蔽一切”。大多数圣经学者认为《哥林多前书》13章7节与旧约中的“爱能遮掩一切过错”(箴10:12)、新约中的“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彼前4:8)等经句意思相似。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就是“兼包并蓄”,“容”就是“海纳百川”;因此,“包容”讲的是“接纳”、“容忍”、“礼让”、“爱心”,此诸多元素皆以“仁”为基础。“仁”者才有“爱心”、才懂“礼让”、才知“容纳”、才会“宽宏大量”、才能“包容”。这一点与基督教信仰道理和道德要求非但不冲突,而且巧妙极致、融汇相通。

  根据圣经,“包容”可以被理解为“隐蔽”、“遮掩”、“遮盖”、“担代”、“接纳”、“容忍”等。就主动意义上说,“包容”指着人的品德修养,比如说有主动克制之心、善于自觉吸收接纳新事物的胸怀、有自觉理解和容忍的心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局和全局意识、有变化进步革新的与时俱进的度量等。就被动意义而言,“包容”就指着人被要求具有学会担代别人的过错、训练保守他人的隐私痛苦、努力提醒自己不揭发别人的短处和私密、不斤斤计较等。无论主动意识还是被动培养,“包容”都是仁道,因为“包容”要求人应该出于真正的爱心,不要让刻意暴露他人的弱点,使他人公开受到羞辱,成为自己高兴的事。一个包容的人具有能容忍软弱、忍受误解、宽容伤害。这样做是为了体现,罪应该弃绝,但罪人应该有尊严地活着。人因为犯罪而缺失尊严,但罪人在被爱的恩典中依然可以生存着,我们决不可有以侮辱人为乐的思想。

  “包容”讲的是对人性困境的描述。正常的人是不完美的人、正常的社会是不完全的社会、正常的世界是有疾病的世界。“包容”是指人际之间的互动关系而言的,所有“互动关系”都要求人对自己有“自知之明”。人深刻意识到自己的罪性、罪责和罪行时,才能意识到所有人生存的共同弱点。然后,人才能肯定他人的优点、克制自己的缺点,减少自己的人性弱点对他人可能造成的破坏和负面影响。这样,人才能宽容接纳他人并促进正常的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关系。

  “包容”注重的是建设整个社会的道德伦理秩序。基督教认为,人都是“病人”,社会也是充满疾病的社会,世界是不完美的世界。这就是现实。因此,所有人的社会和人的世界都是“有问题的”。伦理道德秩序是所有社会共同的问题。强调“包容”是人作为社会公众性的重要美德元素之一,它体现人对自己的道德觉悟、对公众伦理道德的敏感,以及对世界的责任感。当人愿意并可以包容社会的“不完美性”时,人的本性就受到尊重,人的尊严就被体现,人会对社会充满理解、信任、希望,并付诸积极的行动,而不是消极的谴责。

  基督教信仰中的“包容”还强调的是救赎与刑罚并存的意义。“包容”是救赎原则,此原则的根源是上帝而不是人。上帝“疼爱”世人到舍弃自己独生子的境界,于是上帝的“包容”就体现出“担待”、“容忍”、“遮盖”罪人的意义了。人天生就盼望被救赎,使自己得到安全、幸福。“爱是凡事包容”体现上帝对世人之爱,爱就是救赎行为的动力;因此救赎必须与爱连接,没有爱就没有救赎。在伦理秩序上,“爱是凡事包容”体现在基督教信仰基础形成的道德要求,要从爱出发,益人益己,益社会益世界,益千秋万代。但是,有些人会觉得“包容”意味着“吃亏”和“无能”,对短视或近视者,可能的确是这样的。如果观看历史长河和人类发展的情形,“包容”一定是生存的大智慧。在人类历史的世事沧桑中,许多文明古国都相继灰飞烟灭,唯有中华文明不间断的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靠的不是横征暴敛而是她特有的包容性。波斯帝国成了,也过去了;亚历山大帝国来了,也走了;罗马帝国称霸欧亚非三洲,最后也土崩瓦解了;大英帝国殖民统治辉煌一时,也是昙花一现。而与任何帝国的千军万马相比,耶稣只是柔弱一人,用爱和牺牲救赎万人,以包容之仁道降服世界,未用一兵一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2016 0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寫的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1-2025 09:50 AM , Processed in 0.126328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