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53|回复: 17
|
学佛不如学法 看法未必是佛法 知误 就悟了
[复制链接]
|
|
本帖最后由 路人。 于 14-6-2024 09:04 AM 编辑
佛法消极、悲观、冷漠无情?
人生就如生活在摩天轮里的白老鼠,一些漫无目的生活在轮回中,更多的是不断追求目标和欲望,却不知身处永无尽头的摩天轮里,有些自认比同类卓越领先而沾沾自喜,其实只不过跑多一圈回到原点重复开始而已,也有一些觉得尽力为笼子增添美轮美奂的表面装饰而自豪,却不知在建设一切的同时也正在摧毁着一切,虽然每人的际遇各不相同,但同样免不了一世又一世的在笼子里面对生老病死和重复轮回的命运,佛陀理解一切现象存在的性质是苦,清楚知道只要走出笼子就能避免重复这一切,对着这些不知笼外世界而满足于笼内生活的人们,佛陀该如何做?走进笼子陪着人们继续生活在重复轮回的世界里?扶一把助他跑快一些?赐些财富把笼子装饰得更华丽?保佑他们长命百岁可以跑久一点?好让他们重复轮回一世又一世的体会生老病死的苦?还是告知事實真相放弃笼子的一切走出来?
名利福寿四堵墙,五蕴轮回苦中藏,明智走出围墙外,才知佛法在何方。
凡夫之所以认为佛法消极、悲观、冷漠无情是因为有三种颠倒。
这是取自【佛陀的古道】书里的一段文
我们常常未能看到事物的真实面貌,我们的见解就成为糊涂的见解了。因为我们的预先看法,我们的贪图和厌恶、好和恶,我们未能看到官能和客观外境各自的本质,就跟在幻想与欺诈的后面跑。是感官欺骗了我们,错误地引导了我们,接着我们就看不到事物的真实面貌了。因此,我们看事物的方法,就成为颠倒之见了。佛陀说有三种颠倒驱使人的心,即想颠倒、思颠倒和见颠倒。[xxix]人被这些颠倒迷惑时,他的设想、思维和见解就是错误的,如(1) 他在无常中求常;(2) 在苦中求乐(苦中的安乐幸福);(3) 在无我中执我(无我中之我);(4) 在丑恶中认为美。
这是取自【佛陀的古道】书里的另一段文
假如读者作出结论说,佛教这种苦的思想很无吸引力,那是一点都不奇怪的。正如佛陀已经指出的,一切有情贪求快乐,他们厌恶不快乐。悲愁的人寻求快乐;已经拥有快乐的人,寻求更多的快乐。
但是,想象佛教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令人沮丧的,因而说佛教徒的精神消极,那是错误的。佛教徒远非如此。他是在微笑中过生活的人。只有懂得生命真正性质的人,他才是最快乐的人。因为他不会被事物瞬息变化的现象所困扰。他如实努力看待事物,看事物的实质。当他面对生活中的事实,如老、病、死等等,冲突往往在人的生活中生起,但只要他以勇敢精神有准备地面对事实,他就不会被挫折和失望所烦恼。这种生命观,既不是悲观,也不是乐观,而是现实的看法。忽视事物不稳定原则--苦的内在性质的人,面临生活多变时,他就会产生混乱,不知所措,因为他没有经过如实看待事物的训练。认为快乐是持久不变的人,当事物发生与他的愿望相反时,就会给他带来许多烦恼。因此,对生活与生活有关的事情,要有一种超然的见解和修养。因为有了超脱的见解才不会给精神上带来失望和痛苦,什么东西也不执着,而是任运自然。这确实是不容易做到的。但这虽然不是彻底拔掉苦根,却也是控制苦的有把握的补救方法。
这是取自【佛陀的古道】书里的另一段文
由于缺乏正见,一般人闭眼不看生命的真实性质,不看生活的普遍事实──苦。他甚至不想抓住这些事实,就匆忙地认为这种教义是悲观主义。当然,因为有情被世间快乐所吸引,为满足感官,而贪图的更多。他们厌恶痛苦,憎恨痛苦思想,甚至背道而驰。但是他们未察觉,甚至当责难苦的思想和对事物坚持合乎时宜的乐观看法时,他们仍正在被翻来覆去的生活痛苦性质压迫。
人们有一种心理因素,就是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实本性,公开自己内心最深处的东西,而是明显地希望别人相信自己是已经解脱了烦恼和苦难的坚强人。同样的心理原因,许多人,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有一种普遍的弊病,就是都不愿说或不愿听到“苦”这个字眼。他们喜欢快乐,想像自己是安全的,生活在幻想中的乐园里。
佛法只教导灭苦并非灭所有一切,佛陀教导灭苦是因为理解一切现象存在的性质是苦,佛陀教导弟子知苦了解苦的缘起,并非要他们掉进苦海,就像医学院的导师教导学生要先了解病的起因来源才能预防与对症下药的治疗,佛法教导人们了解苦的缘起,苦如何形成,才可以灭苦。灭苦不难,一般人不容易做到是因为犯了苦的缘起而不自知,也因为执着所以放不下,如果了解苦的缘起,就能灭苦了,举个例子人们看戏的时候会被戏中剧情带动而产生喜怒哀乐,是因为对剧中情节动了情,若已了解当中情节再放下自己的情感以平常心去看,感觉就是一群演员在演出而已。人生何尝不是一出戏?每个人都是戏里的角色,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在演出,不管你喜不喜欢,从出生开始,人生就像菲林一格一格的记录着,一旦记录下来你的人生就不能再改变了,但是未来的人生就像还没曝光的菲林你还是可以决定它的内容,执着于苦,记录下来的人生就是一片黑色的苦,积极乐观的就是充满色彩的乐,平平淡淡不苦不乐的就留下一片空白!积极乐观的人若不再有苦的缘起,苦就在他的人生灭迹了!他的人生记录留下的就只有乐,放下苦才能得到乐的人生,空的菲林才能填满色彩。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4-2015 0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是宗教?佛像一尊要比一尊高大?佛庙一间要比一间更宏伟?佛是无所不能的神?拜佛可获保佑?
佛陀对这些毫不在意,可是对于一般凡夫却很重要,因为每个人的智慧都不一致,就像小孩要用手指学算数一样,手指对小孩来说是一种非常方便及有效的学习工具,但这一切只是渡过,随着智慧的增长就不再需要了,智慧不增长,只能继续追寻名利福寿世世沉沦五蕴轮回之中。
这是取自【佛陀的古道】书里的另一段文
佛陀为说明渡过的概念,用一个木排作比喻。[iii]让我们来听他说吧:
诸比丘,我用木排作比喻说法,计划是渡过,非为保留。听,注意听我说。
诸比丘答:是,世尊。
佛陀继续说:
诸比丘,有人出发旅行,来到一宽阔水边,近岸危险;远岸安全,但无船渡过至远处彼岸,亦无桥梁。彼想:“此水面伸展实宽大,近处岸边不安全,但远处岸边无危险。较好之办法,乃我收集草、树叶、树枝与木柴扎成一排,以此作为帮助,用我之手脚划至远处岸边。”
诸比丘,接着该人即造一木排,用手脚努力划水,安全渡至远处岸边。渡过之后,彼想:“此木排用处甚大,以其为帮助,我已安全到达远处岸边。最好我用头或肩把它带走,以备他处需要。”
诸比丘,汝等以为如何?若彼如是作木排,对否?若已渡至远处岸边之人想:“此木排用处甚大,以其为帮助,我安全到达远处岸边,我最好将其拖上岸或让其随水漂流到我需要之地去。”诸比丘,若彼如是处理木排,对否?诸比丘,即是如此,我以木排比喻说法,本意为渡过,非为保留。诸比丘,通过用木排作比喻,汝等解法,要弃舍善法,何况不善法?[iv]
这是佛陀只传佛法而不留下片言只语的原因之一,舍了自然得。
放弃不一定能领悟,觉悟了才会放弃,放弃才知不缺,无缺的人生才圆满。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4-2015 02: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学法佛教佛法
这是取自《滅苦之道》书里关于佛史的一段文
佛陀說法教授四十五年,未曾留下任何著作,因此要了解佛陀的知見,唯有經過聲聞弟子的轉述,他們接受佛陀完整的指導,特別是阿羅漢弟子。凡夫與有學比丘聽聞佛陀的教示,尚有誤解、錯漏,但阿羅漢卻是正法活生生的示現。
阿羅漢證得與佛陀同等的五分法身,正法的實踐在阿羅漢比丘身上全然體現,佛陀與諸阿羅漢弟子所知、所見的法沒有任何差異或絲毫出入。比丘們尊稱佛陀「阿羅漢」,因為佛陀具備阿羅漢的功德。所有的阿羅漢在正法的體證上是完全平等的。
雖然佛陀未曾留下任何著作,但還有阿羅漢。關懷生命的愛智者應當關心阿羅漢為世人留下什麼?
佛陀八十歲那年結夏安居之後,帶同尊者阿難等一行比丘離開毘舍離城,以老病之軀來到拘尸那羅,接著便在雙樹之間入滅了。另外在王舍城安居的迦葉比丘一行,則於佛陀入滅七日之後才趕到。將佛陀的遺體火化之後,迦葉比丘為正法的存續作了長遠的打算:決定將佛陀一生的教授、教誡結集起來。
尊者迦葉遊歷恆河兩岸,邀約各國阿羅漢比丘,共同參與正法、律的結集審訂。次年的結夏安居,便在阿闍世王的全力護持下,於王舍城召開長達三個月的結集大會。為了取得與會資格,就是多聞第一的尊者阿難,也必須趕在會前取得阿羅漢的果證。這次結集的慎重嚴謹由此可見一斑。
佛陀教導弟子的方式,並沒有排定一系列的課程,按部就班地授課。而是依各弟子的思惟方式及理解能力給予各別指導、或在不同地點對不同僧眾作團體開示。因此許多比丘雖已證得阿羅漢,也不見得與聞佛陀每一次的說法。
是以結集的步驟是請與會的阿羅漢比丘們,各自複誦曾聽聞的教法,再經由全體審核是否與正法的勝義相應。通過了審核的法,便按照部類編訂全部彙集在一起,使散存於各比丘心中的法,藉由此次結集而貫串起來,以免當代聖者逐一涅槃後,世人認識正法的機會也隨之斷送。好比四散的鮮花,用線貫串成花蔓,不致散失;阿羅漢們所結集的法便稱為《修多羅》,修多羅是「線、綖、經」的音譯,代表貫串真理之線。《修多羅》又稱《相應修多羅》,意為相應於真理的教法。《相應修多羅》在許多漢譯經典中被簡譯為《契經》。
《修多羅》《相應修多羅》《契經》原始的古義僅代表王舍城此次所結集的法,和現代人對修多羅(佛經)的認知有相當大的差距。
《契經》的內容分為四誦﹝南傳經典譯為四品﹞:五陰誦﹝蘊品﹞、六入誦﹝六處品﹞、雜因誦﹝因緣品﹞與道品誦﹝大品﹞,計近千經。這四誦便是在王舍城結集,五百位阿羅漢審訂出來的結論,也是正法的正義。
除了法之外尚有律的結集。佛陀建立僧團,讓有志尋求生命解脫的優秀人士能有專精修學的場所。僧團的主體是人而不是外在設施。比丘在僧團中學習、在僧團中生活、也在僧團中犯下過失。為了使所有比丘安心修學,佛陀也為比丘制訂戒律,令僧團得以和樂清淨,為追求正法的人不斷保有學法的環境。因此為了正法久住,律的結集同樣不可輕忽。所結集的律法同樣稱為《修多羅》,計有比丘二百餘戒、比丘尼三百餘戒。律的《修多羅》又譯為《戒經》。
結集的結果沒有以文字記載,而是由參加結集的比丘們在三個月的會期中全部背誦起來。解夏之後,各國阿羅漢比丘回到自己居住的僧團,將這些法與律的《修多羅》,以口授的方式一代代傳承下去。這就是阿羅漢獻給人類最珍貴的禮物。
这是取自《滅苦之道》书里的另一段文
佛陀入滅將近百年時,發生了一件轟動教界的大事,東西兩方的比丘,因對戒律的不同詮釋而引起嚴重諍執。為了整合僧眾的知見,法與律的再整理勢在必行,終於醞釀出第二次結集。
第二次結集的地點選定毘舍離城,總共七百位比丘參與其事。引起諍議的戒律問題決議從嚴處分(十事非法),並為《戒經》作了詳盡的解說及附錄僧伽規制的細節。這便是所謂的《廣律》。
法的方面,由於被認可而流傳的佛法,在數量上已遠遠超過當初阿羅漢們結集的《契經》,是以法的整編同樣不容忽視。在毘舍離結集中,佛法從原來的《契經》大幅擴編為《四阿含》:屬於究竟義的《雜阿含》﹝南傳稱為相應部﹞、重於論議的《中阿含》﹝中部﹞、解說世間法的《長阿含》﹝長部﹞、及依法數列增的《增一阿含》﹝增支部﹞。〈契經〉則與〈偈誦〉〈記說〉這兩類佛滅初期便流傳於僧團中的佛法,共同輯入《雜阿含》﹝相應部﹞中。
所謂阿含,義為輾轉傳來。以佛滅已近百年,佛陀的親傳弟子皆不復在人世,不再有人親承佛陀教授、教誡,甚至也鮮有人仍是直接受教於諸大聲聞聖眾了,比丘們所聞所學的佛法,皆由一代一代的僧眾輾轉傳誦而來,故結集時將所集的法稱為阿含,取其義為輾轉傳來的聖典。《阿含》與《廣律》雖也收錄了法與律的《修多羅》,但由於結集的意趣已不同於佛陀初入滅時急於貫串四散的法,是以所結集的結果也不再以《修多羅》為名目。《廣律》與《四阿含》便是毘舍離結集的成果,也是當時整體僧團共同認可的律、法。雖然如此,僧眾的知見並沒有就此整合,也未能就此遏止新法不斷流出之勢。
很快地,完整的僧團分裂成見解不同的部派。新的法仍繼續從各處傳出,《四部阿含》以外的法通通輯入《雜藏》﹝小部﹞。原本,佛弟子遵奉的教義僅止於法(音譯為達磨)與律(毘奈耶),但漸漸地,佛教徒大量著作論典詮釋佛法,這些論典也是法,為了分別起見,所有號稱「佛說」的法便一律稱為佛經(修多羅),至於佛教徒詮釋法的著作則統稱為論(阿毘達磨)。從此,經、律、論合稱《三藏》,成為佛弟子的必修科目。
幾個世紀過去了,佛教徒早已不受「佛語具三相」的標準所制限,隨著社會思潮的演進、因應民眾信仰的需求及歷代大宗師的全新體驗、詮釋等,「佛經」被毫無節制地大量編造。由於格局的限制,先是數量過多的《方等經》從《雜藏》中獨立出來,接下來為數更加龐大的《大乘經》又從《方等經》中獨立出來。它們全都稱為修多羅,它們以多取勝,它們包含了一切世間善法,它們屬於世間,它們易為世人了解、接受,它們不再口口相傳而改以文字抄錄大量流通,它們取代了阿羅漢結集的《相應修多羅》。
如今佛法多得有如大林中的樹葉,但它們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明、慧、正覺、不向涅槃。而佛陀手中那把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明、慧、正覺、正向涅槃的正法之葉,卻在人類的世間思惟中湮沒了!
遺憾的是,那些有智慧理解正法、有毅力追求解脫的善男子、善女人,從此迷失在浩瀚如汪洋的三藏十二部經中,再難回歸佛陀辛苦體證、宣說的古仙人道了!
这是取自【佛陀的古道】书里的另一段文
在佛陀的教义中,四真谛至高无上。就像鹿野苑中的教义一样,在尸舍婆林,那时他手中收集了不少树叶,便对诸比丘说:
──诸比丘,汝等作何想?何者量多?是我手中一把尸舍婆林叶多,还是我等头上林中叶多?
──世尊,您手中收集之叶不多,微不足道,世尊,是我等头上林中叶多。
──即是如此,诸比丘,我完全知道许多事物,但未向汝等宣说,我已向汝等宣说者,是少许事物。诸比丘,我为何不说?诸比丘,彼等诸法确实无用,于清净生活并不重要,彼等诸法不能导致厌离、无欲、寂灭、安宁、充分理解、觉悟、涅槃。诸比丘,此即为何我未宣说。
诸比丘,我已说者为何?
此是苦,我已说;
此是集,我已说;
此是灭,我已说;
此是道,我已说。
诸比丘,我为何说此等真谛?此等确实有用,于清净生活重要,此等能导致厌离、无欲、寂灭、安宁、充分理解、觉悟、涅槃。
诸比丘,此即为何我宣说。[v] 《相应部》第五卷第四三七页。
上面佛陀已经说的很清楚,佛法无边,只需习修对觉悟有帮助的部分已很足够。习修佛法先了解佛史再习修四真諦可避免迷失在林中叶,为何现今那么多的『佛法』会被质疑和争议呢?了解佛史的人都知道如今的佛书都是后人靠记忆整理编写的,佛书里除了四真諦佛法之外部分是记载佛陀曾说过的头上林中叶,也有后人加入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严格来说现今所有佛书的内容所说的并不完全是佛陀曾经说过的,佛法无边,并非所有人都能完全领悟,对四真諦没完全领悟苦未灭尽却贪婪头上林中叶,就像掉在海面上的无知蚂蚁,深陷贪婪苦海而不自知,四真諦是佛陀迈向觉悟的途徑,习修四真諦的结果只有唯一一个,就是圆满觉悟,这是佛陀自己亲身验证的,后人的看法只能作为参考,如果把不正确的看法当作佛法习修,不但無法让人觉悟,反而产生许多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的质疑,不正确的看法才会让凡夫对佛法有所怀疑,如果还没领悟四真諦而去接触头上林中叶,头上林中叶虽多,可是却无法让人觉悟,只能获得一些短暂外在的东西,就像一间打扫干净的房子,表面上干净,实则尘埃每分每秒都在落下,习修四真諦才能让人觉悟,只有觉悟后才无需刻意,身心也能像莲花般出于污泥而一丝不染,只有觉悟后才会发现佛法就在身边随手可得。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4-2015 02: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吃素与杀生
这两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有人在争论,有人说植物没血不算是生命,但更多的人却认为植物是有生命的,也有人说植物没有灵性,割了也不会死还会再生所以不算杀生,杀生就是杀死生命,没有死又何来杀生?吃与杀生完全是两回事,对于杀生这问题,只要稍微想一想就知道人生在世任何人都避免不了杀生,佛陀在世也无法避免,这问题直至佛陀在菩提树下以他的智慧证得圆满觉悟后,再以他自己圆满觉悟后所得的结论,教导人们遇到任何问题或困难都不该逃避应该勇敢去面对解决,如果把吃素当作健康饮食和引导一般世人向善也许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四真諦这些佛法,如果不理解四真諦,执着于有沒有生命、吃与不吃、杀与不杀、怜惜、忧心和慈悲,不但无法让人觉悟,也不能解决杀生这问题,更甭说涅槃,泥菩萨过江却妄想普渡众生,这何尝不是苦?我执不除,如何灭苦?苦未灭,谈何涅盘?佛陀理解一切现象存在的性质是苦,他有慈悲心,所以教导人们习修四真諦灭苦,佛陀一再教导弟子们习修佛法四真諦,是因为要停止杀生唯一的方法就只有涅槃一途,要避免杀生就应该勇敢的面对事实,好好习修佛法四真諦早日涅槃不再轮回,只有涅槃不再轮回才能真正的停止杀生!逃避只会导致再沉沦轮回一世又一世的在为避免杀生而活!这又何苦?
习修佛法要靠智慧去领悟而不能只用眼睛去看,学法单靠眼耳口不用智慧容易陷入五蕴轮回之中,佛陀逝世前要弟子依法不依人而不曾留下任何文字记载就是不想后人被五蕴轮回迷惑(这是佛陀只传佛法而不留下片言只语的原因之二 ),后人沉迷佛书迷信依人不依法,如此不但无法证悟,也造成对佛法视而不见,有人不看佛书也能成佛,更多人花了一辈子研究佛书也无法觉悟,佛法是指出事实与真相的真理,佛弟子本身必须要有正见,没有正见是无法分辨佛法与看法之间的差异,不要轻易盲目相信自己所学就是佛法,无明才会执着不经思考的相信或否定一切,习修佛法不在于所接触到的是否对或错,重要的是能够明辨误与悟,只有明了误才能有所悟。
佛法不是武侠小说里充满神秘色彩的秘诀,也不是神话小说里呼风唤雨的咒语,佛法不作保佑也不作任何保证,佛法不是魔术棒,佛法不会无中生有,佛法不判对错只说因果,佛法不以辩才服人而是指出事实服众,佛法不极端不追求完美,佛法无畏强权不自大不会要求这个;不可那个;规定一切,佛法遇事不退避也不强求,佛法不奉承任何人与事物也不需任何人奉承,佛法认为众生平等不会瞧不起任何事物,佛法不必无穷无尽的去追求,更无需辛辛苦苦的去寻觅,佛法一直都存在于世间,也永不会消失,佛法是无处不在无所不有,一事一物都是佛法,只需跟随佛陀走过的脚步,从四真諦开始一步一步的走,就会发现身边充满佛法。
佛法是指出事实与真相的真理,要了解佛法必须要有智慧去领悟,每个人的智慧都不一致,就像杯子一样分有高低,只需本身的杯子装满,就是圆满了,无需介意别人学的比你多,佛法不是学的多学的久就一定会觉悟,许多人对于手上能掌握的佛法不屑一顾,却在茫茫苦海里捞针,学的多如果不能领悟,也就像学了一辈子 X+Y=Z 而不理解,只是像电脑的记忆体儲存了一些毫无意义的字符罢了。佛法指出一切现象存在的性质是苦,佛陀教导灭苦,若本身的苦未灭却贪婪更多岂不是自讨苦吃?习修佛法最终只有结果而不是收获,存有目的而以想获得的心理去习修佛法,得到了就想拥有更多,除非有乔达摩一般的智慧,能够灭除贪欲而觉悟,否则容易掉进贪婪轮回的苦海,拥有的一定会失去,贪婪的结果只会失去更多,离佛法更远,只有觉悟后才会发现没什么可以失去了!
这是取自【佛陀的古道】书里的另一段文
邬波底沙和拘利陀(他们二人后来成为佛陀的两位主要弟子舍利弗和大目犍连)正在游行寻求解脱真理时,邬波底沙看到了马胜尊者(佛陀最初的五弟子之一)目光视地沿门托钵乞食,遂被这位长老悠闲的举止所感动。他想现在贸然向他咨询或请教还不是时候。于是他就跟随马胜长老到达他的休息处。他走到马胜尊者前,向他问好,询问关于他老师的教导。[xxv]马胜尊者有点不愿意讲话,遂谦逊地说道:
我不能向你说许多教导和戒律,我只告诉你简单的意义。
邬波底沙的回答是有趣的。他说:
好,朋友,多少说一点,我所需要的只是意义,为何要说那么多呢?
接着马胜尊者背诵了首偈文,这偈文包含着佛陀的基本教义的因果法则。偈文是: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如来大沙门,常作如是说。[xxvi]
邬波底沙当即领悟了这则因缘生灭的意义,并证得了初果,理解了“生的性质就是灭的性质。”[xxvii]
没有谈话和讨论并不影响我们对解脱的正确理解。需要的是正确的指导和正确的体验。我们甚至可以从自然界的树木的荣枯,花卉的开落、石块的静态有及河流的动态等等中得到启示。有许多事例,人们由于看到一片树呆落下,水的流动、森林的火、吹灭一盏灯就得到菩提和断除烦恼。因为这些已触动了他们的心弦,领悟到诸法无常的法则,他们就获得了解脱。是的,荷花等待阳光,阳光一照射,荷花就开了,为所有的人带来欢乐。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10-4-2015 03: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來這本書很好啊,因爲有些人看了這本書而落下偏見,所以我不去看,但這就是我最近一直在用各種角度在說的,原來那書也有這樣寫。http://cforum2.cari.com.my/forum ... =3276738&extra=
但知道這些也只是知識而已,並不是你的,重要的是你看見過嗎?我們只有看見過了才能說明白,如果一味把知識當作自己懂了,永遠就不會進步了。你知道如何才能直接看見真實嗎?
【佛陀的古道】书里的一段文
我们常常未能看到事物的真实面貌,我们的见解就成为糊涂的见解了。因为我们的预先看法,我们的贪图和厌恶、好和恶,我们未能看到官能和客观外境各自的本质,就跟在幻想与欺诈的后面跑。是感官欺骗了我们,错误地引导了我们,接着我们就看不到事物的真实面貌了。因此,我们看事物的方法,就成为颠倒之见了。佛陀说有三种颠倒驱使人的心,即想颠倒、思颠倒和见颠倒。[xxix]人被这些颠倒迷惑时,他的设想、思维和见解就是错误的,如(1) 他在无常中求常;(2) 在苦中求乐(苦中的安乐幸福);(3) 在无我中执我(无我中之我);(4) 在丑恶中认为美。
|
|
|
|
|
|
|
|
发表于 10-4-2015 08: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的古道的确是一本好书。 Sadhu Sadhu Sadhu.
可以认真读完及思考书里边内容的确可以改变人们过去对佛法的误解,接受佛陀的原始法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15 09: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人。 于 12-4-2015 02:16 AM 编辑
佛陀逝世前要弟子依法不依人而不曾留下任何文字记载就是不想后人被五蕴轮回迷惑,人们沉迷佛书迷信依人不依法,不但无法证悟,也造成对佛法视而不见,习修佛法不在于所接触到的是否对或错,重要的是能够明辨误与悟,只有明了误才能有所悟。
一切只是渡过,又何需拥有?拥有了就会想要更多,拥有的一定会失去,贪婪的结果只会失去更多,离佛法更远。佛法不属于任何人与事物,佛法是无处不在无所不有,佛法一直都存在于世间,也永不会消失,佛法不必无穷无尽的去追求,更无需辛辛苦苦的去寻觅,一事一物都是佛法,只需跟随佛陀走过的脚步,从四真諦开始一步一步的走,就会发现身边充满佛法。
人们习惯用眼睛看事物,却不知只是见到一些短暂外在的东西,一瞬间就消失无踪,只有佛法是永恒的存在,一件事物如果单看表面不去分析就不能了解它的精髓,但是解剖的太精细,眼前也只能看到原子与分子而失去事物的原貌了!佛法是指出事实与真相的真理,佛弟子本身必须要有正见,没有正见就算看到也无法分辨佛法与看法之间的差异,不要轻易盲目相信自己所学就是佛法,无明才会执着不经思考的相信或否定一切。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15 09: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习修佛法先了解佛史再习修四真諦可避免迷失在林中叶,习修佛法要靠智慧去领悟而不能只用眼睛去看,学法单靠眼耳口不用智慧容易陷入五蕴轮回之中,佛陀逝世前要弟子依法不依人而不曾留下任何文字记载就是不想后人被五蕴轮回迷惑,后人沉迷佛书迷信依人不依法,如此不但无法证悟,也造成对佛法视而不见,习修佛法不在于所接触到的是否对或错,重要的是能够明辨误与悟,只有明了误才能有所悟。
|
|
|
|
|
|
|
|
发表于 11-4-2015 1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
|
|
|
|
|
|
|
|
发表于 11-4-2015 1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品文章,帮顶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6-2024 09: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人。 于 14-6-2024 09:36 AM 编辑
什麼東西在輪迴?
其實 一切 只是“各種因緣在和合”
且 “不斷地生滅與無常的變化著”
而形成的“現象”之【過程】。
人們將這【過程】稱之為【輪迴】。
事實上
【輪迴】只是
形容 “各種因緣在和合”
且 “不斷地生滅與無常的變化著”
而形成各種“現象”之【過程】。
同樣的
【我】也只是“各種因緣在和合”,
且 “不斷地生滅與無常的變化著”
而形成之“現象”。
就因為你無“法”知道“究竟與真相”,
因此稱這些“現象”為【我】,
事實上
【我】也只是
形容
“各種因緣在和合”
且 “不斷地生滅與無常的變化”
后而形成的“現象”。
所有語文上的【名詞】,
只不過是
人世間的言語、
人世間的通稱、
人世間的慣用語、
人世間的安立。
【我】
也只不過是
人世間的言語、
人世間的通稱、
人世間的慣用語、
人世間的安立。
我們普遍都“執著”【住立在】
某些【過程】 之“現象”上
卻無“法”自知
而“著相”了!
也沒去學習“正法”以理解
自己內在的“五蘊生滅輪迴”之“究竟與真相”,
所以
你才“執著”地認為·自己是【我】,
如果你知道了
你自己之“究竟與真相”,
才能真正的理解
【你自己】也只不過是
【無數的】“各種因緣在和合”罷了,
所以
【我】
不是你,
你也不是
【我】,
理解了,
也就 不再【有我執】了。
佛陀是以下述之見解如此地教導我們
如何依“正慧”去“辨別”
而非以【分別心】去【分別】 是不是 有沒有。
佛陀說
說“一切為有,”此乃一極端。
說“一切為無,”此乃第二極端。
應 依正慧 以如實觀 世間之集者、則此世間為 非無者,
應 依正慧 以如實觀 世間之滅者,則此世間為 非有者,
應 依止於 有與無之兩【極端】。是為正見。
佛陀教導我們,
自己不知道的,就應該去學習
依正慧 如實地 去 “辨別”,
一切的“因緣生滅輪迴”之現象,
都是“無常” 且 沒有一個【常有之主體】,
任何自認為自己是佛教徒的人
都應該依循 “佛陀的正法”以“正見”與“正思維”去學習“辨別”以“生正慧”,
而非 以【我執】之【邪見】去
【分別】或【生安白造】和【以訛傳訛】,
倘若如此,實是 自己在滅“法”。
|
|
|
|
|
|
|
|
发表于 12-1-2025 04: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没有留下经书,为什么那些阿罗汉自作主张的写了这么多经书?是不是背道而驰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1-2025 1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說是違背了佛陀的意思,
因為當時的環境主要是依靠口頭傳承來記錄知識和教義,而不是文字記錄。
正法有文字的記錄是
佛陀入滅後的幾百年後,約公元前一世紀,佛陀的教法才被首次書寫下來。
再說當時因為實在有太多的分歧,阿羅漢們是無可奈何之下才用文字記錄,以備有爭執時可以有個對照。
在上面 4 # 的貼文這段
习修佛法要靠智慧去领悟而不能只用眼睛去看,学法单靠眼耳口不用智慧容易陷入五蕴轮回之中,佛陀逝世前要弟子依法不依人而不曾留下任何文字记载就是不想后人被五蕴轮回迷惑(这是佛陀只传佛法而不留下片言只语的原因之二 ),后人沉迷佛书迷信依人不依法,如此不但无法证悟,也造成对佛法视而不见,有人不看佛书也能成佛,更多人花了一辈子研究佛书也无法觉悟,佛法是指出事实与真相的真理,佛弟子本身必须要有正见,没有正见是无法分辨佛法与看法之间的差异,不要轻易盲目相信自己所学就是佛法,无明才会执着不经思考的相信或否定一切,习修佛法不在于所接触到的是否对或错,重要的是能够明辨误与悟,只有明了误才能有所悟。
我之所以說這些,是因為當時論壇裡網友們往往為了一些大師所言和經書上的記載而有所爭執,這才有感而發。
我主要想表達的是
學習者本身必须要有正见,
依法不依人,
不要轻易盲目相信自己所学就是佛法,
没有正见是无法分辨佛法与看法之间的差异,无明才会执着不经思考的相信或否定一切,
只有明了误才能有所悟。
還有一點非常的重要,有了經書,人們就會非常的珍惜 而不捨,只會盲目困在經書上緊抓不捨,經書愈爛就越愚痴地守護,一旦不捨這“貪念”生成,就非常難以理解為何要放下,結果就更難以遵循法義去覺悟。
|
|
|
|
|
|
|
|
发表于 14-1-2025 03: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
依你所见,一切坏发生的依然会发生,只不过是迟早得问题罢了,没有对还是错,没有早还是迟。
佛学也是这样,佛不想做得,阿罗汉做了,阿罗汉做了佛不想做得事情,不是阿罗汉想做得,是一定会做得,所以阿罗汉还是阿罗汉,佛还是佛。
就好像有些皇帝在当时被人说是暴君,是昏君,他们还是继续做该要做得事情,一切是是非非,对对错错就留给世人去评价吧。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1-2025 11: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能說 因果的形成 是無常的,不能用世間的二元對立去確定。
|
|
|
|
|
|
|
|
发表于 16-1-2025 01: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的,二元对立就没有轮回。
人是三维世界的生物,却只会用二维的的观念来看世界,所有是凡人人。
当一个人会用三维观念来看世界,才真正可以看清楚。
|
|
|
|
|
|
|
|
发表于 16-1-2025 0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根本就不懂他在講什麽!
完全是雞同鴨講!
奇怪,你們還能互相問答那麽久,我都傻了!

|
|
|
|
|
|
|
|
发表于 16-1-2025 03: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候人与人的交流不需要靠语言的,我看不懂他,他看不懂我,看是问非所答,其实也是自问自答。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