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977|回复: 18

圣经故事与佛经故事---相似对照 (继续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9-2014 0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捐小钱的寡妇

  经文:马可福音十二章四十一至四十四节;路加二十一章一至四节

  圣经中无姓名的妇女很多。有的以地称其名,如迦南的妇人,撒马利亚的妇人;有的以病称其名,如血漏的妇人,驼背的女人;有的以其亲属关系称其名,如西门彼得的岳母,管会堂的女儿等等。但这里有个女人,无显要的亲属,无严重的病症,也无人知其籍贯;她只有悲惨的身世,恶劣的环境,就称她为穷寡妇。然而她带给我们一段优美的故事,一个高贵的榜样。

  这段故事记载在撒都该人,文士与主耶稣激烈的争端之后,就更显出它的动人之处,有如一线曙光,带给我们无限的愉悦。这个穷寡妇在财主之间,不卑不亢地怀着敬拜的心意,把一切养生都投入银库里,奉献给神。为此,主特意把众门徒叫过来,说:这穷寡妇投入银库的,比众人所投的更多。主的评语不但教训我们奉献的态度,也提升了这个穷寡妇的地位,使她成为圣经中的模范妇女。


  

  马可记载:耶稣对银库坐着,看众人怎样投钱入库。路加记载:耶稣抬头观看,见财主把捐项投在库里,又见一个穷寡妇,投了两个小钱。当我们敬拜,奉献,祷告,守圣餐时,不知道有没有想过:主也在观看我们,看我们存怎样的态度?

  主耶稣终日忙碌,周游四方,广行善事。他夜无枕首之处,白天也很少有坐着的时候。我们坐着闲谈,看电视,甚至打麻将;然而主坐着也在工作。他坐在山上发表不朽的登山宝训(太五),他坐在会堂里教训人(路四20)坐在雅各井旁与人谈道(约四6),洗完门徒的脚后,他坐下,给他们临别训言(约十三12)。今日坐在天上,至大者宝座的右边,替我们祈求(来八1)。

  主坐着代表他准备一段较长的时间来执行工作。现在他坐着,观察人怎样奉献。这个规矩说起来,应该原自约阿施王年间,祭司耶何耶大的发明。祭司耶何耶大取了一个柜子,柜盖上钻了一个窟窿,放于坛旁,在进耶和华殿的右边;守门的祭司将奉到耶和华殿的一切银子投在柜里(王下十二9)。今日许多教会仍有这种措施,将奉献柜放在教会入门处,接纳信徒的奉献。

  主坐着观看,不是看奉献人的踊跃不踊跃,也不是看每人奉献的数目;他看的是奉献人的态度,所存的心意。看到穷寡妇时,他欣赏到了“全所有奉献”者的美丽,不禁把门徒叫过来,与他们分享他心中的快乐和满足

##########################################################



贫女一灯福报无尽
   
在《阿阇世王授决经》中,记载一段贫女布施一灯,得佛授记的故事。
        
    有一天,佛陀在罗阅只国耆阇崛山。当时,阿阇世王恭请佛陀吃饭,饭后,佛陀回到祇洹精舍。阿阇世王与耆婆商议道:“现在我们已经供养过佛陀吃饭,以后再做些什么事,表示对佛陀的恭敬呢?”
    耆婆就建议:“燃灯供佛!”于是,阿阇世王命大臣具备百斛麻油膏,从宫门点至祇洹精舍,连续不断,煞是美观。        
    当时,有一位贫穷的少女,名叫难陀,生成好像对佛陀有颗恭敬的心,她虽然常想供养佛陀,但却苦于没有钱财。这一天,她看到阿阇世王这么大的布施,点燃了万灯供佛,心里非常欢喜。于是,她将乞得来的一个铜钱,到卖麻油的商店,请求店主卖给她油膏,也想燃灯供佛,店主一看,告诉她说:“你这样贫穷,为什么不用乞得来的钱去买食物,而买麻油膏做什么呢?”        
    难陀说道:“我听说生值佛世,是百劫一遇的难事,现在,我幸能恭逢佛世,但却没钱布施。今天,我看到大王点燃油灯,做大功德,心里非常欢喜,虽然我很贫穷,也想能点燃一灯供养佛陀,请你卖给我一些油膏吧!”        
    卖油膏的店主知道了难陀的心意,很受感动。本来一个钱仅能买到两合油膏,店主却多给了她三合。难陀女欢喜的拿著油膏到佛前点燃了一盏灯。        
    难陀女知道这盏灯油膏不多,将点不到半夜就会熄灭了,但是,她虔诚地遥向佛陀合掌顶礼,发愿道:“我愿世世生生能作佛事,请求佛陀加被此灯当通夕光明不灭。”        
    静静的夜晚,大地笼罩著一片黑暗,但佛子的油灯,希望点亮了众生的心光。        
    是夜,阿阇世王所点的油灯,有的已经熄灭,有的灯光微弱,只有难陀女所燃之油灯光明不绝,膏亦不尽,通夕不灭,直至天明。天明时,难陀女又来顶礼佛足。        
    这时,佛陀告诉目连尊者道:“天已大明,可灭诸灯。”于是,目连尊者次第熄灭诸灯,惟难陀女所燃一灯,灭之再三,却仍光明炽盛。目连尊者拿起袈裟挥扇,灯光却更明朗;又以威神引强风吹之,贫女的灯光不但不灭,反而更加光亮,上照梵天,傍照三千世界,目连尊者感到非常奇异。        
    佛陀看到目连的举止,便说道:“好了!好了!这是当来佛的光明功德,并非你的威神所能毁灭。难陀女的信心,可灭除无量劫的罪业,如果今后再发心以经法教化人民,再过三十劫,此难陀女功德圆满,当能作佛,号须弥灯光如来,其世界不须要日月光明,人民身中皆有大光,宫室众宝光明相照,如忉利天。”        
    难陀女闻佛授记,心生欢喜,即时举身腾入虚空,离地约百八十丈,后跃下向佛作礼而去。        
    阿阇世王听到这件事情后,问只婆道:“我所做的功德这么大,为什么佛陀不为我授记?难陀女才点燃一灯,却能蒙佛授记,这是什么道理呢?”        
    耆婆答道:“大王所作虽多,因心有分别,故功德即有大小,难陀女因能发愿回向注心于佛,故得蒙佛授记,其心已和法施相应,法施无边,故功德其大无比。”        
    贫女难陀以能诚心之故,因燃一灯的功德,蒙佛授记,当来作佛。由此可知,功德不在于大小,只在于吾人之用心是否专诚!







本帖最后由 alpsfeel 于 3-9-2014 05:56 AM 编辑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estheryu + 5 感恩正能量分享!祝福~感恩~~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9-2014 12: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路加福音6:41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路6:42你不见自己眼中有梁木。
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
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



法句经252

要见到他人的过失是很容易的,
但要看到自己的过失却很难。
他如同播掉谷糠般宣扬他人的过失,
却如同遮蔽自己的狡猾捕鸟者*般隐藏自己的过失。





本帖最后由 alpsfeel 于 6-9-2014 04:15 PM 编辑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estheryu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9-2014 12: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
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马太福音6:19-20)

~~~~~~~~~~~~~~~~~~~~~~~~~~~~~~~~~~~~~~~~~~~~~~~~~~~~~~~~~~

有一次,一位名叫郁伽的大臣来见佛陀,告诉佛陀说:   
“真稀有啊,大德!此地的财主弥伽罗,真是富有啊!”   
“郁伽!弥伽罗长者怎么个富有法?”
“大德!他拥有上亿的黄金,白银就更不计其数了。”  
“郁伽!这些黄金、白银,算得上完全是他实在的财富吗?我不是说这些不是财富,但是,郁伽!你所说的这些财富,是火、水、王、贼、怨敌、继承者所共有的啊。郁伽!只有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舍财、慧财等七种财富,不会与火、水、王、贼、怨敌、继承者所共有。”

( 增支部 第7集 第7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9-2014 05: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提摩太前书6:7-10


“因为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但那些想要发财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网罗和许多无知有害的私欲里,叫人沉在败坏和灭亡中。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



#############################################



《中阿含经.苦阴经》卷二十五中


:"云何欲患?族姓子者,随其技术以自存活,或作田业、或行治生、或以学书、或明算术、或知工数、或巧刻印、或文章、或造手笔、或晓经书、或作勇将、或奉事王。彼寒时则寒,热时则热,饥渴、疲劳、蚊虻所蜇,作如是业,求图钱财。彼族姓子如是方便,作如是求,若不得钱财,便生忧苦、愁戚、懊恼;若得钱财,彼便爱惜,守护密藏......,倘为王夺、贼劫、火烧、亡失,便生忧苦、愁戚、懊恼。"这是说追求财富和财富亡失导致的痛苦。

又说:"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争,子共母争,父子、兄弟、姐妹、亲族展转共争。彼既如是共争斗已,母说子恶,子说母恶,父子、兄弟、姐妹、亲族更相说恶,况复他人。"


本帖最后由 alpsfeel 于 8-9-2014 09:37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9-2014 11: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耶稣为门徒洗脚,立下爱的榜样

《约翰福音》13章可以分作两个大部分,第一部分是13章1—17节,这段圣经我们非常熟悉,就是耶稣替门徒洗脚这件事。耶稣替门徒洗脚是耶稣留下一个爱的榜样。耶稣教导门徒学习爱的功课,第一,他留下了一个爱的榜样。耶稣基督自己先立下一个榜样,门徒才会懂得怎么去跟怎么样去学。


从第12节我们看见耶稣有这样一个解释:“耶稣洗完了他们的脚,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对他们说:‘我向你们所做的,你们明白吗?你们称呼我夫子,称呼我主,你们说得不错,我本来是。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做的去做。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仆人不能大于主人,差人也不能大于差他的人。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论到服侍的时候,第4节耶稣给我们看见他拿手巾替他们洗脚,又给他们擦干,然后耶稣说:“我本来是你们的先生,是你们的老师,是你们的主,但是我却替你们洗脚。”这说明了谦卑。虽然他是老师,他是主,他还是替门徒来服侍,替他们洗脚。一个人如果真正有爱,他一定会服侍人;一个服侍人的人,一定会像主耶稣留下的榜样一样,很谦卑地来服侍。谦卑地服侍,这就是爱。

替门徒洗脚实在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因为洗脚本来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圣经在这里说耶稣不是替门徒洗手,乃是替他们洗脚。为什么是洗脚,不是洗手呢?因为脚是最脏的。耶稣因为爱这些门徒,爱他们到底,就服侍他们,谦卑地来服侍,他们为他们洗脚。




*******************************************************************


佛陀看护病比丘   施病者施我


<<增一阿含经》卷五中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其有瞻视病者,则为瞻视我己;有看病者,则为看我己。所以然者,我今躬欲看视疾病。

瞻视病者,则为瞻视我己而无有异。汝等长夜获大福佑,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从这段经文中可以看出,佛陀认为一个人如果能怀有慈悲心探视病人,如同看佛无异。佛陀认为,世间最大的布施是探视病人,



佛陀说:“比丘们!你们出家为比丘,父母无法照顾你们,若不彼此照顾,谁会照顾你们?请记住,谁看护比丘,就等于看护佛陀!”





本帖最后由 alpsfeel 于 9-9-2014 05:27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9-2014 01: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马可 福 音 4  ]


关于农夫播种的寓言

4 耶稣又开始在湖边教导人们。聚集在他身边的人太多了,他离开岸边,上了一条船,坐了下来,所有的人都留在岸边。 2 耶稣通过讲故事来教导人们。他是这样讲的:

3 “听着!从前有个农夫出去播种。 4 他撒种的时候,有些种子掉在路边,被飞来的鸟儿吃掉了。 5 有些种子落在浅土的石地上,因为土壤不深,种子很快就发芽了, 6 但是扎不下根,太阳出来一晒,它们就枯萎了。 7 还有些种子落进荆棘丛中,草壮欺苗,种子最终不能结果。 8 另一些种子落进肥沃的土里,发芽,抽穗,结果;结出三十倍、六十倍、甚至一百倍的果实。”
耶稣解释种子的寓言


13 耶稣对门徒说∶“你们理解这个寓言吗?如果不能,那么你们又怎么能够理解任何一个寓言呢?
14 农夫播种的是福音。 15 有些人就如播在路边的种子,他们听到后,撒旦立刻来把播在他们心中的福音夺走了。
16 有些人就像那些播在石头地上的种子。他们听到福音后,立即欣然接受了。
17 但是却没有在他们心中扎根,因此也只持续片刻。一旦福音给他招来麻烦或迫害,他们便立刻放弃了信仰。
18 另外一些人就像撒在荆棘丛中的种子,他们听到了福音, 19 但却让现世的烦恼、财富的诱惑和其它的欲望膨胀,窒息了福音,而无结果。
20 其他人则像撒在肥沃土壤里的种子, 他们听到了福音,便接受了,而且还结出硕果—有时增加三十倍、或六十倍,或者百倍的果实 [a]。”



~~~~~~~~~~~~~~~~~~~~~~~~~~~~~~~~~~~~~~~~~~~~~~~



【相应部42相应7经】

「村长!让我来问你,请你照实回答。
  比如,有人拥有三块田,第一块很肥沃,第二块中等,第三块很贫瘠又带有盐分,村长!你说田主人会先选哪块田播种?」
  「那当然是选最肥沃的那块先播种耕作萝,瞿昙!」
  「然后呢?村长!」
  「然后再选中等的那块,瞿昙!」
  「最后呢?村长!」
  「最后剩下来的种子,才考虑去播种最贫瘠的那块,或者根本就放弃那块最贫瘠的不播种,将剩下来的种子拿去喂牛。」
  「为何要这样做呢?」
  「这样才不会浪费种子,将来的收成也会比较好啊!」
  

「村长!我也是这样。那些倾生命的全部投入,跟随我出家修学的比丘、比丘尼们,就像是那最肥沃的田地,所以,我乐意常常为他们说全然纯正的善法,同时也以我一生清淨修行的身教,展现出来教化他们。为什麽我会这样全心全力地教导他们呢?因为他们听了我的教说后,会以我的教说为安住处,为依靠的岛屿,为保护,为庇荫,为归依,他们能常常这样地自我反省,自我勉励:
  『世尊教导我的,我都要忆持实践,使自己能得到利益安乐。』
  

村长!而我的在家弟子:优婆塞、优婆夷们,就像那块中等的田地,我也乐意常常为他们说纯正的善法,展现我清淨修行的身教,而他们也会依循我的教导,努力修学,使自己能得到利益安乐。
  

村长!那些像尼乾子之辈的外道异学,就像那块含盐分的贫瘠田地,我也乐意为他们说纯正的善法,展现我清淨修行的身教,他们能听进去多少,就算多少,即使只听进去一句法,也能享有一句法的利益安乐。」
  「好奇特喔,世尊!用这麽善巧的三种田作比喻解说。」




本帖最后由 alpsfeel 于 10-9-2014 05:09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0-9-2014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耶穌在(马太 福 音15:11)曾說:“入口的不能污穢人, 出口的乃能污穢人。”

在18-20說:“惟獨出口的, 是從心裏發出來的,這才污穢人。因為從心裏發出來的,有惡念、兇殺、姦淫、苟合、偷盜、妄證、謗瀆,這都是污穢人的。至於不洗手吃飯,那卻不污穢人。”

這段話耶穌很明顯是說有關靈性上污穢的問題。法利賽人飯前洗手,不是為了講衛生,而是宗教儀式,認為不洗手能污穢靈性。

所以,耶穌便向他們指出真正污穢人的乃是從裏面發出來的各種惡念。



***********************************************************************



佛陀《荤腥经》偈颂:


  『毁灭生命,杀、砍、捆、偷盗、说谎、行骗、欺诈、虚伪、与他人之妻同居。荤腥是这些,而不是食肉。』
  『放纵爱欲,贪食美味,沾染污垢,信奉虚无,不公正,难顺应。荤腥是这些,而不是食肉。』
  『粗暴,鲁莽,背后骂人, 背叛朋友,冷酷,骄傲,吝啬,不肯向任何人施舍。荤腥是这些,而不是食肉。』
  『忿怒,迷醉,固执,偏颇,欺诳,忌妒,吹牛,骄傲自大,与恶人交往。荤腥是这些,而不是肉食。』
『那些卑鄙的人在世上作恶,他们品行恶劣,负债累累,造谣毁谤,弄虚作假。荤腥是这些,而不是鱼肉。』
  『那些人在世上对众生肆无忌惮,取人之物又伤人之身,邪恶,残忍,粗暴,无礼。荤腥是这些,而不是食肉。』
  『那些人贪婪,充满杀机,经常作恶。因此,他们死后走向黑暗,头朝下墬入地狱。荤腥是这些,而不是鱼肉。』

本帖最后由 alpsfeel 于 10-9-2014 05:24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9-2014 02: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耶穌被BBC Documentary 证实是个佛教徒,只是用不同,个人方式去转教而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xwqAYSsKj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0-9-2014 04: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leoprudencecsl 发表于 10-9-2014 02:27 PM
耶穌被BBC Documentary 证实是个佛教徒,只是用不同,个人方式去转教而已

http://www.youtube.com/watch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9-2014 05: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丽旅程 发表于 10-9-2014 04:55 PM
驳斥 耶稣是佛教徒吗

不是我说的,BBC documentary 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9-2014 05: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leoprudencecsl 发表于 10-9-2014 05:05 PM
不是我说的,BBC documentary 说的~

我不是说:是你说的,

其实,有不少人在推测耶稣是佛教徒。但是,却无法从耶稣身上找到丝毫佛教的痕迹,反而耶稣的作为是远远超越佛祖的。

耶稣只要一句话就推翻所有的谣言了:「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9-2014 10: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丽旅程 发表于 10-9-2014 05:38 PM
我不是说:是你说的,

其实,有不少人在推测耶稣是佛教徒。但是,却无法从耶稣身上找到丝毫佛教的痕迹 ...

阿彌陀佛成佛已十劫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9-2014 10: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住相 发表于 10-9-2014 10:14 PM
阿彌陀佛成佛已十劫了。

圣经记载:

上帝说: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阿拉法,俄梅戛:是希利尼字母首末二字),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

耶稣说: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我是初,我是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9-2014 10: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太 福 音5:38-42)

   
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裏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的,不可推辭。」





~~~~~~~~~~~~~~~~~~~~~~~~~~~~~~~~~~~~~~~~~~~~~~~~~~~~~~~~~


中阿含193經<  牟梨破群那经  >



「沒錯!你們要記住!當有人對你們丟石頭,以棍杖打你們,如果你們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也對他們報復的話,那麼我要告訴你們,你們的修行必將因此而衰退!

      你們都應當這樣修行:”如果我遇到有人冒犯我或對我無禮時,我的心就要像貓皮囊一樣柔軟,平靜不變,口不出惡言,保持友善與悲憫,保持慈心,沒有瞋恚。我要向這個人散發慈心,然後再把慈心擴散到世界的每一處角落,安住在慈愛的境界中。我的心要像貓皮囊一樣柔軟,不記仇,無怨無結,無恚無諍,廣大、不可限量,沒有怨恨及敵意。然後再以同樣的方式修持悲心、喜心、捨心。”比丘們,你們都應當這樣修行。」

    佛陀又說:「如果有盜賊以利锯將你們的身體節節肢解,如果你們的心因此動搖變異,或口出惡言的話,那麼我要告訴你們,你們的修行必將因此而衰退!

      你們都應當這樣修行:”如果我遇到有人殺害我,甚至以利锯將我的身體給肢解,我的心也都要平靜不變,口不出惡言,保持友善與悲憫,保持慈心,沒有瞋恚。我要向這個人散發慈心,然後再把慈心擴散到世界的每一處角落,安住在慈愛的境界中。我的心要寬大,不記仇,無怨無結,無恚無諍,廣大、不可限量,沒有怨恨及敵意。然後再以同樣的方式修持悲心、喜心、捨心。”比丘們,你們都應當這樣修行。」  

    世尊說到這裡時,便問諸比丘:「善哉!善哉!你們都應當經常憶念我所說的《利鋸刀喻》的沙門教法,如果你們經常憶念,且依法奉行, 今後若再發生有人對你們不禮貌、或以惡言相向時,你們還會無法忍耐嗎?」




本帖最后由 alpsfeel 于 11-9-2014 05:04 AM 编辑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estheryu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9-2014 12: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8226;        有罪的女人,罪得赦免。
【路加福音第七章】
有一個道貌岸然的有德之士西門,請耶穌吃飯。耶穌就到他家裏赴席。當地有一個女人,一向過著罪惡的生活,也就是以妓女為職業。她一聽說耶穌在那人家裏吃飯,就帶了一個盛滿著香油膏的玉瓶來。她在耶穌背後,挨著他的腳哭。她的眼淚滴濕了耶穌的腳,就用自己的頭髮擦乾,並用嘴親吻,然後把香油膏抹上。請耶穌吃飯的西門看見了,心裏偷偷地想著:「耶穌若真的是先知,他應該知道摸他的是怎樣骯髒的一個女人;她可個妓女啊!」
看透人心的耶穌,此時就對他說:「西門,我有句話跟你說。」
西門回答:「老師請說。」
耶穌說:「有兩個人同欠一個債主的債,一個欠五百塊銀圓,另一個欠五十塊銀圓。兩個人都無力償還,債主就把他們的債都取消了。你想,他們哪一個會更愛他呢?」
西門回答:「我想是那個獲得較多寬免的。」
耶穌說:「你說得對。」
於是耶穌轉向那女人,對西門說:「你看見這個女人嗎?我來到你家,你沒有給我水洗腳,她卻用眼淚洗我的腳,並且用她的頭髮擦乾。你沒有用接吻禮歡迎我,但是她從我進來就不停地親我的腳。你沒有用油抹我的頭,她卻用香油膏抹我的腳。我告訴你,她所表示深厚的愛證明了她許許多多的罪都已經蒙赦免。那少得赦免的,所表示的愛也少。」
耶穌就對那女人說:「你的罪都蒙赦免了。」
於是同席的人心裏想:「這個人是誰?居然赦免人的罪!」
耶穌對那女人說:「你的信心救了你;平安地回去吧!」


~~~~~~~~~~~~~~~~~~~~~~~~~~~~~~~~~~~~~~~~~~~~~~~~~~~~~~~~~~




庵摩罗女


释迦牟尼北行首先来到毗舍离,当地一个十分富裕而又十分美丽的妓女名叫庵摩罗,她虽然是妓女,但却虔诚地信奉佛教。佛陀认为她虽为妓女,但能信仰正确的宗教,也是难能可贵的,就能战胜邪恶,改正从善。当庵摩罗请佛陀到她家去受供养时,佛陀欣然允应了。接着,毗舍离城中的有钱有势的乡党、富商们都来请佛陀,希望他不要到妓女家去。佛陀以事先应允,不去失礼而拒绝了乡党和富商们的邀请,当晚率领弟子在庵摩罗特为佛陀腾出来的花园中安歇。
  佛陀是以自己的行为,宣传佛法是对众生平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9-2014 05: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箴言 5:22-23
惡人必被自己的罪孽捉住。他必被自己的罪惡如繩索纏繞。他因不受訓誨,就必死亡。又因愚昧過甚,必走差了路。

箴言14:30
心中安靜是肉體的生命,嫉妒是骨中的朽爛。


箴言16:32                 
不 輕 易 發 怒 的 、 勝 過 勇 士 . 治 服 己 心 的 、 強 如 取 城 。


(以賽亚书  三 10~11)
經上說:「你們要論義人說:他必享福樂,因為要吃自己行為所結的果子。惡人有禍了!他必遭災難!因為要照自己手所行的受報應。」




************************************************************************



法句经__垢秽品

----当寿命到终点时,你又没有资粮,旅途中没有地方好歇息。 汝今寿命行已终。汝已移步近阎魔。道中既无停息处,旅途汝亦无资粮。

人应出于信仰和喜乐而布施,嫉妒别人获得饮食的人,日夜不得安宁。 (偈 249 )
如果连根拔除这种嫉妒心,日夜都安宁。 (偈 250 )



法句经__   第十七:忿怒品
221.
舍弃忿怒、舍弃我慢、克服一切结。
苦恼不会降临不执著名色与无烦恼之人。
222.
若人能如善御马者制止疾行的马车般抑制忿怒,我称此人为真正的御者,余者只是执缰人而已。




法句经__第五:愚人品

-----愚痴的人在恶业尚未成熟的时候,以为恶业甜如蜂蜜,一旦成熟,则受苦受难。

本帖最后由 alpsfeel 于 18-9-2014 10:08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9-2014 09: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箴言4: 14不可行恶人的路,不要走坏人的道。4:15要躲避,不可经过,要转身而去。~~~~~~~~~~~
~~~~~~~~~~~~~~~~~~~~~~~~~~~~~法句经123.如财多而随从少的富商避开危险的路线,如想要生存之人避免毒药,人们亦应避免邪恶。





















本帖最后由 alpsfeel 于 24-9-2014 01:57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0-2014 03: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顶一下~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2017 09:56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estheryu 发表于 1-10-2014 03:22 PM
呵呵~顶一下~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0-8-2025 03:04 AM , Processed in 0.133095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