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059|回复: 2

中国海军近防武器 可拦反舰弹保护航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1-5-2014 12: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析的不错,中国近防武器看起来不弱


中国海军列装的近程反导舰炮武器系统主要有三型,一型是研仿于俄罗斯AK630舰炮武器系统的6管30毫米近程反导武器系统;一型是中国自研的7管30毫米近程反导舰炮武器系统;还有一型是在730舰炮武器系统上升级而来的11管30毫米舰炮武器系统。

  6管30舰炮武器系统曾在中国海军022型导弹快艇大量装备,还装备于一些辅助舰船和两栖作战舰船如071型综合登陆舰,在驱护舰上除两艘054型护卫舰上曾装备过而未再列装其他驱护舰。630舰炮武器系统由PJ-13型舰炮、347B型跟踪雷达、1B型光电跟踪仪、001型捷联垂直基准和1A型火控系统组成。630舰炮武器系统主要用于舰船防空反导,其最大射速3000发/分钟,对飞机目标的最大拦截距离为4000米,对导弹目标的最大拦截距离为1500米。

资料题:中国海军装备的AK630舰炮

  630舰炮系统的造价相对低廉,但射击精度相对不高,其立靶密集度指标要逊于730舰炮系统,系统射击效能(全航路至少命中一发概率、全航路累积毁伤概率)指标也远小于730舰炮系统,从中也说明了中俄海军联合军演时为何中国海军用730近防武器能将无人机一举击落,而俄罗斯海军用AK630近防武器则没有击中的原因。由于630舰炮采用舰炮本体下部弹链供弹的方式,舰炮下方须设置弹药转运间,在舰艇上布置的灵活性带来一定难度。基于以上的原因,中国海军在驱逐舰及054A型护卫舰上并未采用此型舰炮武器系统,而是采用价格更贵但效能更高的730舰炮武器系统作为近防反导武器系统。

资料图:中国730舰炮武器

  中国海军1130舰炮武器系统是基于730舰炮武器系统研制而来,其整个系统的构成除舰炮之外与730系统大体一致,1130舰炮较730舰炮在射速和备弹量均有较大的提高。1130舰炮武器系统的射速达到超高速的10000发/分钟,基本已达极限。1130舰炮在730舰炮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改进,变单弹鼓为双弹鼓,备弹量翻倍,1130近程反导武器系统可拦截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其对导弹拦截效果在世界主要近程反导舰炮武器中处于前茅。目前1130近防武器系统已安装于辽宁号航母,后续预计则会在驱逐舰及两栖战舰艇上列装。

  1985年7月,中国海军立项研制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H/PJ-12型近程反导舰炮武器系统,PJ12型近程反导舰炮武器系统由364型搜索雷达、349型跟踪雷达、4型光电跟踪仪、7管30舰炮、1型火控系统及1型捷联垂直基准组成。主要列装于中国海军驱逐舰和护卫舰,用于拦截亚音速及超音速反舰导弹,并兼顾反击对舰攻击的飞机、直升机,也可对海面目标实施射击。

资料图:中国730舰炮正在开炮!

  730舰炮武器系统有两型衍生型号,为陆用要地防空的“陆盾2000”系统和用于出口的PJ-12B型近防武器系统。730舰炮因采用综合体右侧弹鼓无链供弹方式而不是舰炮下部弹链式供弹的方式,故此在“陆盾2000”要地防空武器系统中,炮综合体与载车底盘能较好结合。由于730舰炮无需舰炮下部弹药转运间,弹药舱至炮位扬弹机为外部提升式扬弹机,使得该炮在舰船上的布置灵活性也较高。

资料图:中国陆盾2000防空武器系统

  730近程反导武器系统目前的出口型对系统的配置进行了调整,如出口的F22P护卫舰上较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取消每座舰炮综合体上的跟踪雷达和光电跟踪仪,改为系统内两座舰炮共享一套LR66型跟踪雷达和OFC-3型光电跟踪仪,出口型近程反导武器系统还配置了SR47BG型雷达。但这并非出口型的标准配置,取消一套跟踪雷达和光电跟踪仪主要还是基于成本造价的考虑。减配雷达和光电仪能降低全系统成本,后果则是作战性能指标也有所降低,虽然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730近程反导武器系统出口型所配置的部分设备与中国海军所配型号并不完全相同,不是简单的自用型号与出口型号的简单转换,如用于出口的SR64搜索雷达出口型为单波段,而中国海军配置的364雷达则为双波段雷达;出口型LR66跟踪雷达与中国海军配备的349跟踪雷达的工作频率范围及工作频率带宽并不完全相同。

资料图:中国出口的730近防系统

  730舰炮采用外能源驱动转管、高压气源驱动供弹或停止供弹、电击发方式工作。气源进行航行固定器的解航和锁航;随动系统完成舰炮的高低、方位的随动控制;射击控制系统采用数字化控制,完成危界检测、射击电路启闭、射速控制等射击控制功能。可发射脱壳穿甲弹和榴弹,供弹方式为无弹链式弹鼓供弹,备弹640发;射速分为高、中、低三档可控,最大射速4200发/分钟,具有多目标跟踪、解算能力,可同时打击并跟踪多目标。730近程反导武器系统对飞机目标的最大拦截距离为3500米、对导弹目标最大拦截距离为2500米。

资料图:中国730舰炮的炮弹

  364型搜索雷达是730近程反导武器系统组成之一,364型搜索雷达承担反舰导弹、飞机和海面目标的搜索任务,可搜索超音速目标,向近程反导武器系统提供目标点迹数据。同时364搜索雷达也承担舰载通用搜索雷达的使命,向作战指挥系统提供空中和海上目标的航迹数据。364雷达工作频率有两个波段,采用双频分集、频率捷变、脉冲压缩和自适应MTD的雷达体制,并具有较高的抗干扰能力。中国海军早期也曾装备过单波段364雷,但后期则全部使用双频段雷达。

资料图:346型雷达

  349跟踪雷达架设于舰炮左托架上,其主要功能是从作战指挥系统或近程反导武器系统获取目标指示信息,对反舰导弹或飞机目标进行全自动搜索、捕获和跟踪,为舰炮提供距离、径向速度、方位角及角速度、仰角及角速度等参数,具有测量弹丸脱靶量和存速能力,还具有隐蔽调谐功能。349雷达采用全相参、捷变频、脉冲多普勒、四维跟踪和超宽工作频带的雷达体制。中国海军舰载76毫米舰炮武器系统的跟踪雷达外形与730武器系统的349雷达相仿,但并非同一型号,前者是349A型跟踪雷达。

  在730舰炮综合体右侧上方有一部4型光电跟踪仪指向器,其功能与与349跟踪雷达相仿。用于发现、跟踪目标并为舰炮提供目标参数,具有红外、电视等工作方式和激光测距功能。此外,在364雷达天线和730舰炮基座处还装有1型捷联垂直参考基准设备,以增强对目标的跟踪和拦截精度。

资料图:中国海军装备的730舰炮

  730近防武器系统配置的1型近程反导火控系统能操控全系统自动运行,该火控系统接收作战指挥系统或搜索雷达提供的目标信息,能自动对目标识别及威胁判断,自动对目标进行指示,自动组织火力通道。730近程反导火控系统能显示战术态势,同时自动计算多批次目标的射击诸元,自动控制开火、转火和停火,自动进行射击效果评估。火控系统对内以以太网形式联结搜索雷达、跟踪雷达、光电跟踪仪、捷联垂直参考基准和舰炮;对外通过作战系统网络联结作战指挥系统、综合导航系统、电磁兼容管理系统和火力兼容管理系统。通过综合导航和捷联垂直参考基准获取本舰航向航速、风向风速及纵横摇摆等参数,进行弹道和气象修正。

  730舰炮由舰炮主体、随动系统和射击控制系统三部分组成;舰炮主体部分为综合体结构,主要包含炮架、弹鼓、自动机、供弹口和气路装置等。

  炮架部分主要有基座、炮床、抛壳装置、摇架、左托架、右托架及高低机和方向机组成,炮架上部分部件为铝合金材料铸件,降低了舰炮重量。右托架内置弹鼓,上方安放光电跟踪仪。左托架内有航固器、雷达发射机和气路装置,上方安装跟踪雷达。摇架内装有自动机,下置抽风机,后盖上有可打开的装弹盖板。炮架用于安装所有炮上设备,遂行舰炮的高低和方位运动,射击时将后座力通过基座传输至舰船平台并完成抛壳。

资料图:中国海军730舰炮正在填装弹药



弹鼓由外鼓、内鼓、集弹器和出弹圆盘组成;供弹口由箱体、传动齿轮、拨弹轮、和导引组成,内置640炮弹,用于装弹和退弹,射击时将弹鼓内的炮弹送至自动机上。

  自动机部分大致包含七根炮管、机匣、闭锁机、发火机、缓冲器、炮箱、传动装置和后盖,自动机用于完成进弹、闭锁、击发、抽壳、抛壳全部的射击循环;

  供弹口用于装、退炮弹,当炮上备弹发射完毕后,从弹药库将炮弹用扬弹机提升至舰炮所在平台,用装弹筐从舰炮后部装弹口用人工方式进行装弹。气路装置与自动机的气动活塞联结,用于控制供弹,并对航固器的解航及锁航进行遥控。



http://mil.news.sina.com.cn/2014-05-19/1056780059.html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笑吼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5-2014 11: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这方面的武器有什么系统或型号?想见识见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5-2014 0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笑吼 发表于 21-5-2014 11:49 AM
美国这方面的武器有什么系统或型号?想见识见识。

@detectivebinbin
你的强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2-8-2025 10:48 AM , Processed in 0.136643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