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860|回复: 18

(星洲日报) 後QE之戰‧亞洲風暴一觸即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1-8-2013 0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2年瑪雅末日預言,成了一場讓全世界虛驚一場的瑪雅古國謠言,著名末日博士對QE大結局的預測,又會否純屬虛驚一場?
2013年6月19日,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伯南克在全球市場屏息以待時,捎來了這段話:“如果在未來數月中,美國經濟依然穩步復甦,將有可能在年內做出縮減量化寬鬆的決定……”此話一出,全球市場馬上波濤洶湧。
伯南克的一席話,能夠撼動全球市場,原因就在於他在過去5年間,啟動了人類史上首無前例的金融大實驗-QE。
自2008年引爆的全球金融風暴,伯南克共實施了3輪QE: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的QE1(約1.75兆美元);2010至2012年的QE2(約6千億美元),以及去年無限期的QE3(迄今規模達9千700億美元)。
然而,QE對實質經濟的貢獻有待驗證,四處流竄的熱錢恐引爆新一輪泡沫危機的危言卻不脛而走,有人形容,次貸風暴自美國拉開序幕,歐債為中場節目,最終可能以新興市場泡沫破裂作為結局,而新興市場早晚有一劫,那就是QE政策退出的那天。
儘管伯南克近期不斷自打嘴巴,一時轉鴿派,聲稱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國經濟復蘇仍需要高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一時又轉鷹派,嚷著要提前收回QE……但可以肯定的是,QE有朝一日得拉下帷幕,而9月QE下市幾率更在近期飆高。
若說“美QE收手,恐重現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那正是時候來驗證這場潛在的泡沫危機,看亞洲在熱錢飽食遠颺後,留下的會否是歷經數十年也不能修補的泡沫爆破的大浩劫?
這一切盡在各末日博士連串的預言中……
亞洲經濟
基本面趨弱
“近年,美國不斷擴大QE規模,外國資本大幅流入亞洲新興市場淘金,一旦QE退場,或導致亞洲新興市場經濟基本面惡化,最壞唯恐重現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可怕景象……”
就在伯南克宣佈正要逐步撤回QE的時候,野村全球市場研究發出預警,直言全球貨幣政策過於寬鬆,已導致外表堅強的亞洲經濟基本面在過去4年惡化。
哪些亞洲國家將在QE退場後,最可能踩到經濟危機地雷?
野村點名四國-中國、香港、印度和印尼,被視為抗禦力高的大馬和韓國、新加坡、泰國,處於中風險區。
野村視中國、香港和印度為高風險區,印尼是高風險區中較低風險者;亞洲包括大馬的其他區域普遍為中風險區,但脆弱度節節上升。
反觀菲律賓和台灣是少數較穩健的國家,擁有“安倍經濟學”撐腰的日本,反成風險較低的區域。
在亞洲各國以穩健的經常賬、儲蓄、貨幣政策、經濟成長等掛帥的同時,野村直言,去年,亞洲國內私人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已自1996年的127%,急速攀漲至167%,大部份區域產業市場已潛存泡沫危機。
“這不只是槓桿問題,也攸關債務攀升速度。”
野村指出,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香港和新加坡私人國內債務佔GDP比重已飆升逾50%;大馬、韓國、中國和泰國也暴漲了30到40%。
亞洲經常賬盈餘雖令人鼓舞,但盈餘收窄理由有好有壞,一些國家的經常賬盈餘,可能反映債務催谷的投資膨脹,一些可能因缺乏結構轉型,導致國內供應出現瓶頸、儲蓄不足、債務狂飆。
亞洲各中央銀行持續太久的低利率政策,及美國、歐洲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機,同時引起政策挑戰,令亞洲決策者面臨一定的風險。
野村認為,低利率政策動搖了亞洲經濟基本面,不升息政策更增添亞洲金融的脆弱度。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顯示區域利率政策過度寬鬆,太過專注經濟發展和低通貨膨脹,忽略了財政問題。”
為壓制貸款和產業市場,亞洲對宏觀審慎工具的依賴度提高,只是,這些工具非“聖杯”,風險是,區域中行可能錯以為,利率政策的緊縮度足夠,日復一日才發現政策的缺憾。
“我們擔心區域經濟政策方向太短,專注供應的結構轉型政策太寬鬆,這也是為何一些國家,即使面對經濟成長放緩,開始注意財政收支並收緊政策。”
游資泛濫
宏觀風險再現
若聯儲局開始撤回QE,亞洲宏觀風險會否成為焦點?野村直言,這些宏觀情況意味,一旦聯儲局退場,投資者將意識到這些宏觀風險,可能開始遠離亞洲。
投資者一般傾向經濟成長持續的國家,多過經濟成長很快的國家,樂衷於結構轉型的經濟體,避免貨幣政策寬鬆並導致借貸和產業市場過度蓬勃的國家。
野村認為,亞洲多國現不是經濟基本面脆弱,就是恢復宏觀政策的速度太慢,在吸引投資的結構轉型中苦苦掙扎。
“投資者若續投資亞洲,市場卻缺乏紀律或正常的利率政策,亞洲決策者專注的經濟發展,恐怕導致更嚴重的國內私人債務和產業問題,這都是未來數年金融危機的推手。”
其實,全球游資氾濫,導致亞洲債券、股市和產業市場價猛漲,早引起國際貨幣基金(IMF)和世界銀行相繼警告,亞洲潛存資產過熱和泡沫問題。
國際貨幣基金表示,聯儲局和其他中行需緊密監督經濟增長異常的趨勢,因QE政策引發了資產泡沫並危及金融市場穩定;世行預警,區域較大的經濟體,連印尼和菲律賓等東盟國,都可能面臨資產過熱風險。
亞洲風暴
一觸即發VS杞人憂天
亞洲金融風暴恐一觸即發,國際經濟學家各持己見,樂觀者視亞洲金融風暴論為杞人憂天的預言;悲觀者卻相信,亞洲經濟體隨聯儲局的舉棋不定,處於左右為難的十字路口。
對於亞洲經濟的生命力,商品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顯得較樂觀,接受電訪時直言:一旦QE出場,全球市場必然受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惟若亞洲經濟無法劫後餘生,還有哪個經濟體能夠寄予厚望?
他認同,QE落幕可能引爆全球經濟危機,亞洲無可倖免,但相對先進經濟體,今天的亞洲經濟體在擁有龐大儲備下已更堅強,亞洲經濟也明顯較以往優。
“亞洲不如美國和英國,債務高企,反而坐擁龐大儲備,亞洲人也懂得未雨綢繆……”
對於在金融風暴後崛起的東盟經濟體,他亦有不同看法,坦言這些年來,未看到任何東盟經濟體走向“歪路”。
“東盟各國已意識到經濟的現實面,無論大馬、印尼,還是近期開放的緬甸,近年的經濟表現都非常正面。”
儘管如此,他認為,東盟仍得做好準備,謹慎應對QE退場,因QE離去,勢必引起市場調整,惟慶幸的是,外資之前未顯著流向東盟,以致東盟對外資撤走的衝擊也較其他區域低。
“不容置疑的是,QE退潮將掀起前所未有的大震盪,全球金融市場都將受波及,若是聰明人,都會逃離市場。”
他估計,一旦QE在2014或2015年拉下帷幕,美國和日本經濟將受到最大衝擊,世界經濟版圖料出現顯著變動。
“伯南克只會印鈔票,在他不斷鼓吹購債下,今天的政府債券已飆升多達3倍,美國債務龐大、資產負債表失衡,這些總有一天得償還。”
聯儲局藉QE振興經濟的同時,資產負債表不斷膨脹,現已自金融海嘯前的8千億美元首次突破3兆美元,比金融危機前高出2倍以上。
在他眼中,QE是個大錯特錯的政策,只是短暫的經濟解藥,不但無法長期提振經濟,還導致美國債務雪球愈滾愈大,遺憾的是,這種行為還獲得其他中行呼應,令經濟問題惡化,各國中行進退兩難。
信心危機
考驗亞洲中行
“對穩健的亞洲經濟體而言,QE落幕非大災難,只要亞洲銀行未面臨資金問題,游資終結不足為憂。”
日興資產管理公司主席紫田拓美對“亞洲金融風暴論”作出這樣的總結。他認為,QE不過是歐洲中行、聯儲局和日本為尋經濟出路的渠道,雖牽引了投機風,但他相信,各國中行有能力審慎調動和應對退場政策,令QE退場井然有序。
他分享,今天的經濟情況和亞洲金融風暴不同,亞洲當年大多以外幣為國家資產融資,經濟不堪一擊,但隨監管條例強化,亞洲經濟系統已更健壯。
“歷經亞洲金融風暴洗禮後,亞洲銀行體系已轉強;亞洲人的儲蓄高,經濟不再過度依賴海外,根本無需擔心外資逆轉。”
在紫田拓美眼中,金融危機不過是考驗市場對各國中行的信心,他對聯儲局充滿信心,相信聯儲局不會漠視市場恐慌,將確保逐步減少購買資產和QE的退場合時。
“資金流大舉波動導致市場兵敗如山,是市場典型行為,信心才是市場震盪的關鍵,這些盡是短暫痛楚,市場真的擔心太多。”
資金抽離
資金泡沫無所遁行
政策風險已導致各國中行在QE出場上面對阻力,多國很可能長期處於低利率瓶頸,泡沫現象愈來愈激烈。
這是經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丹斯里沈聯濤對當前經濟最大疑慮,區域經濟體無需擔心QE蜂擁而至的資金,惟一旦利率上調,可能受困其中,那正是亞洲金融危機出現的情景。
“這是一場經濟系統的風暴,用錢購債很容易,出場卻是難事,世界現面臨的大麻煩是,如何自膨脹的債務和游資中抽身?”
他解釋,低利率和高利率的分歧導致利差交易盛行,即使其他經濟體審慎管理自身債務,亦難以對QE風險置身事外。
“經濟危機已淪為政策危機,這些利差交易是不會理會政策風險的……”
他分析,當一些區域的經濟成長介於5至7%,外圍經濟體的利率是零,很可能導致一些國家乖離經濟系統,而當部份中行的利率政策彈性太多,亞洲一些小型經濟體將更難以自處,區域必然陷入經濟過熱窘境。
“即使亞洲經濟體擁有強勁儲備,亞洲決策者正進退兩難,投資不是,不投資也不是。”
QE急煞車
貨幣危機勢所難免
亞洲金融風暴會否成形,關鍵或在於資金流逆轉的速度和屬性、先進經濟體中行撤回寬鬆貨幣政策的情形、聯儲局脫序出場的風險、資金突然踩剎車或逆轉可能引發的貨幣危機。
聯昌研究首席經濟學家李興裕表示,只要QE退出的號角響起,資金流震盪勢必又籠罩亞洲,以上數因素將決定問題的嚴重性。
由於經濟復甦不均,日本中行料持續擴大資產負債表,歐洲中行在歐元區通膨低、失業率高、經濟仍疲弱下,也不太可能隨QE收緊政策,因此,即使QE退潮來勢洶洶,全球游資條件仍有望保持寬鬆。
至於聯儲局,或依經濟數據拿捏QE的退出,若情況得宜,初步料逐步削減資產購買,自每月850億美元,降至200億至300億美元,直到2014年中前才全面引退。
因此,即便QE劃上句點,美國貨幣政策相信仍會保持寬鬆一段時間,直到2015年次季至3季期間,才逐步正常化。
更重要的是,聯儲局料專注解釋出場策略,積極和投資者溝通,免得市場像上次聯儲局首度表明會退場般,反應激烈。
然而,市場普遍視聯儲局於1994和2004年的出場失誤,而缺乏可靠溝通,貨幣政策收緊速度和時機不當,是兩大致命傷。
美國自1990到1991年的危機復甦後,在市場預期外於1994年2月開始升息,在12個月內,聯儲局的資金率自3%暴漲300基點到6%,促使10年債券回酬走高103基點,終引發全球債券市場的回酬狂飆、資產價猛挫。
至於2004年的出場,聯儲局耗了長達兩年來正常化政策利率,自1%調升到5.25%,逐步出場雖避免了債券市場的禍患,對全球金融市場的衝擊也有限,但聯儲局依然為過於寬鬆的貨幣政策付出沉重代價,因信貸高漲和資產泡沫引發了2008年的次貸危機。
所以,只有當聯儲局對QE做好溝通措施,確保QE出場有秩序,才能降低市場困擾,否則,債券回酬狂飆,必然在提高全球風險的規避下動搖全球金融系統,而美國債券回報和利率飆漲風險,都可能導致新興經濟體的資金顯著回調。
此外,一旦QE水龍頭關掉,亞洲經濟體料面臨資金流打擊,資產價和貨幣無疑將受創,同時,因寬鬆的信貸和貨幣政策已導致資產膨脹,資金外流和金融動盪難免較深,也恐波及多國。
結語:
QE退場風暴迫在眉睫,飽受熱錢困擾的新興市場如驚弓之鳥,若說新興市場早晚有一劫,那就讓我們從末日博士的下個預言,看區域現究竟距離亞洲金融風暴和歐美次貸風暴有多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1-8-2013 02: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後QE之戰‧亞洲金融危機1997 VS 2013

風水輪流轉,當美國嚷著隨經濟成長好轉要退市時,中國卻悄悄爆發錢荒和經濟可能硬著陸風險,這是機緣巧合,還是新興市場劫數的序幕?
若說新興市場早晚有一劫,那會否如預言,是哪天QE退出時,屆時,受傷最深的不是美國、歐洲或日本,而是過去5年遭QE熱錢肆虐的新興市場?
那麼,此刻正是時候重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次貸風暴“現場”,看今天包括大馬的新興經濟體距離風暴多遠?
整體通膨未降溫
當一個經濟體過熱,高通膨是最好的指標,但對於近期歐美爆發的金融危機,卻背道而馳,即使通膨低,在資產價狂飆、槓桿節節上升、貸款標準滑落下的經濟擴張喜訊下,也很可能潛存金融危機和衰退的訊號。
“這是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通膨不高,惟多重問題早在台底下醞釀。”野村全球市場研究是否一語驚醒亞洲“夢中人”?
“近半數的亞洲中央銀行皆視消費者價格為目標,但全球和亞洲金融危機皆給了我們一個沉重教訓,只關注通膨是錯誤的。”
此外,亞洲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經常賬盈餘顯著收窄,除印度和印尼兩國通膨近期開始滑落,大部份國家的整體通膨未降溫。
“亞洲目前情況雖和亞洲金融危機的通膨、經常賬結構有些距離,惟差距似乎愈來愈近,經常賬萎縮更是最大疑慮。”
亞洲金融風暴流露了相同型態,1993年末季至1996年末季,大部份亞洲國家的經常賬盈餘,不是出現更嚴重的赤字,就是現有赤字進一步惡化。當時,亞洲11國中,多達7國出現經常賬赤字。
另一問題是,亞洲政府以任意的財政措施抑制通膨,就像大馬、印度和印尼,“盛行”的消費者燃料和食品津貼。
“若為維護貧困人士的消費力,消費津貼和價格管制可能合理,但若以宏觀角度出發,這將導致龐大的財政赤字,削弱市場價格機制,變相鼓勵過度需求,過熱壓力也可能以經常賬盈餘萎縮的情景浮現。”
野村認為,經常賬更能夠檢測1994至1996年亞洲資產過熱的問題,尤其像那些在亞洲金融風暴中全面淪陷的國家-韓國和泰國。
野村脆弱度指標顯示,亞洲流露了亞洲金融危機跡象,除泰國和菲律賓,亞洲經濟體的成長普遍較亞洲金融危機前低,通膨也和亞洲金融危機前一樣低。
另外,近年的淨資金流入強勁,甚至較亞洲金融危機前強勁,外債也較1996年高,大部份還是1年期和由外幣主導的外債。令人關注的是,中國、印度、印尼、大馬和菲律賓近期的短期外債皆在上升。
目前匯率機制和外匯儲備和當時的最大差別是,過去16年,亞洲已採用更具彈性的匯率機制,然而,用來衡量除日本外的亞洲變異係數的每日匯率波動率,早自1996年的0.007倍增到0.015。
儘管匯率更具彈性,但外匯干預持續,導致亞洲整體外匯儲備龐大,佔國內生產總值佔(GDP)比重,自1996年的9.2%飆升到32.7%。除印度和印尼,亞洲外匯儲備的進口比皆非常高。
債台高築
或成計時彈
亞洲國內的借貸情況也自1996年惡化,總國內私人債務佔GDP比,自1996年的127%提高到165%,該情況在美國、日本、歐洲和中國普遍,而過去趨勢顯示,當大規模經濟體的國內私人債務佔GDP比在5年間激增30%,伴隨而來的就是一場金融危機!
“若比較亞洲債務和其他數國家金融風暴以來的情況,亞洲債務不斷上升,若再將亞洲各國的債務水平和各經濟發展階段相比,國內槓桿已開始成了亞洲的計時炸彈。”
當中,佔比重最多的中國,顯然是罪魁禍首,但香港、印度、韓國、新加坡和台灣也不斷走高。亞洲大部份國家的債務普遍隨當地的住宅產業價超越平均線,可謂漲勢難擋。
另一方面,亞洲金融週期一般較長,平均而言,長達17至18年,比較一般的商業週期僅5到6年,各國中行可能專注商業週期的經濟低迷問題,忽略了升溫的財政問題,這雖能夠在短期內壓制經濟衰退,卻可能只是展延日後更嚴重的經濟衰退。
美國和歐洲之前因金融體系毫無約束地膨脹,引爆次貸風暴,然而,資產負債表的弱化對經濟衰退的破壞力更大,因非槓桿化、財富破壞、資源錯誤分配、金融領域的破壞,皆嚴重損及資產負債表,並可能導致永久性的生產損失。
亞股隨外資逃亡掀大賣壓
若投資者風險意識逆轉,政策失誤或金融系統風險,可能導致資產價大調整,猶如亞洲和全球金融危機情景,而回顧過去兩次的金融危機,游資過剩、信貸擴張輕率,是普遍現象。
根據聯昌研究,這兩大風暴期間,投資者的“羊群行為”、風險規避、去槓桿和投資者的資金贖回潮,皆導致組合資金嚴重外流。
“私人投資大幅度撤走、信貸和游資緊縮,打擊固定收入和消費者開銷,助長信貸成本和銀行呆賬,並破壞資產市場。”
相對之下,亞洲金融危機對亞洲的殺傷力更大,主要是當時亞洲貨幣直直落、股市和其他資產價貶值、私人債務猛漲,令許多亞洲經濟體元氣大傷。
反觀,亞洲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資金外流較不顯著,經濟傷勢較輕,主要是全球金融危機的導火線源自美國次貸市場。
只是,投資者當前最大質疑是,一旦QE喊退,新興市場自全球金融風暴後掀起的熱錢狂歡派對料開始收斂,甚至可能立即終止。
隨之前的退場風聲一度導致亞洲股市隨外資逃亡掀起大賣壓,本地回酬和貨幣疲態等亂象,難免令投資者對QE掀起的另一波金融危機憂心忡忡。
全球資金流逆轉
因目前亞洲各國情景和1990年中相似,投資週期達巔峰、消費力疲弱不堪、全球需求受壓、經常賬萎縮、匯率走疲,一旦QE撤退,新興市場難免面臨痛苦的資金流和資產價膨脹的大調整。
“QE的`功成身退’料帶動投資者重估新興市場基本面,觸動亞洲新興市場的投資重估,新興市場在自傳統貿易受惠前,必然經歷資金外流及通膨資產價調整的週期。”
豐隆研究表示,全球游資減少、經濟成長和政策的預期變動,都可能導致全球資金流逆轉,而宏觀層面來看,新興亞洲的經濟阻力愈來愈多。
“更令人擔憂的是,新興亞洲國家的基本面節節敗退,除陷入財政赤字的週期延長,大部份新興亞洲國已面臨經常賬迅速萎縮或經常賬赤字惡化問題。”
豐隆指出,在市場預期美國利息上升下,美元無規律地走強,唯恐導致新興亞洲的資金逆轉,利差回調和美國經濟展望改善,也料促使資金進一步回流。
“資產膨脹主導的借貸擴張,及經濟成長黯淡無光下的資金流迅速逆轉,都可能拖累正面臨呆賬率狂飆的銀行系統。”
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亞洲新興國在游資蜂擁而至和利率低之下,成為資金流的集資重地,過去三年,狂熱的資金導致這些區域的借貸或貸款成長隨資產價通膨而起舞。
大馬動盪
但未掀風暴
在亞洲金融風暴中劫後餘生的亞洲,似乎也汲取一些教訓,因今天的亞洲已擁有更加彈性的匯率政策,以及強穩的金融系統,令區域決策者有能力以彈性的政策應對動盪資金。
此外,在亞洲和全球金融風暴期時,區域中行致力加強管理資金流,抵消了匯率估價過高風險,並壓制過度槓桿和資產泡沫的破壞力,亞洲企業資產負債表在債務和股權比較低和外匯貸款受控下,企業資產負債仍強勁。
根據聯昌研究,今天的亞洲經濟體採用了彈性的匯率政策,中行可繼續彈性處理貨幣政策,無需擔心如何以特定水平捍衛匯率,意味匯率能夠依資金流的兩種方向調整,助應付外圍經濟噩耗。
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大部份經濟體固定匯率並和美元掛鉤,促使資金外流導致匯率急貶,各國面臨捍衛貨幣的壓力,各國中行的外匯儲備也激跌,引發貨幣貶值恐慌。
亞洲今天的金融系統也明顯不一。亞洲金融風暴時,企業大舉融資,許多企業過度以外幣融資國內投資,但該現象未出現在當前的經濟危機中,更重要的是,許多亞洲銀行現已沒有過度涉足美國金融市場。
資產價因熱錢水漲船高
“這次和亞洲金融風暴不同,當時,大馬和其他亞洲國家一樣,面臨經常賬赤字,政府財政出問題,導致投資者逃離新興市場,但此次美國才是風波根源,目前的利差也較亞洲金融風暴時合理……”
興業研究首席經濟學家白文春在電訪中強調,亞洲資產價因熱錢水漲船高,適度調整實為好事,相信外資受震盪後仍將回流亞洲。
“比較令人擔憂的大概是新興市場的房市,因一旦利率上調,屋價必元氣大傷,惟該現象在大馬仍受控。”
至於資金撤離股市和債券市場,難免將打擊消費,各國中行相繼上調利率,同樣也會引發股市調整,但他相信,這些影響皆短暫。
“市場的適度調整是有必要的,因為之前在QE的催化下,包括大馬的資產身價被大幅抬高,即使回調可能激烈,還不至於影響經濟本質。”
他也提到,借貸利率波動雖將左右市場,但大馬沒有太多槓桿的資金,借貸問題不足掛齒。
此外,QE離開彰顯美國經濟復甦,一旦經濟復甦,消費和需求都有望提振新興經濟體貿易。
亞洲經濟重創後
元氣恢復快
“新興市場會否重演亞洲金融風暴?也許可以企業貸款來看,以大馬為例,企業未過度借貸,也沒有靠外幣融資馬幣投資,風暴重演幾乎不可能……”
聯昌研究首席經濟學家李興裕受訪時以區域在全球次貸風暴情況分析,即使外頭掛風掛雨,亞洲經濟並沒有淪陷,受重創後,很快又恢復元氣,大馬亦是如此。
李興裕認為,亞洲能夠安然渡過全球金融危機,歸功於亞洲不再依賴跨界資金的金融中介,同時擁有發展良好的監管體制和資本穩健的銀行系統。
“亞洲也不缺其他支撐因素,包括基本面穩健、經濟成長動力,這些都足以應付資金流的震盪。”他認為,新興市場的經濟成長和投資展望改善、回酬差異,料持續支撐資金流入亞洲。
大馬經濟成長或放緩
“目前的經濟惡況還不至於引發另一波亞洲金融危機,但關鍵在於QE出場的速度和規模,難以避免的是,亞洲,包括大馬的經濟成長可能走低。”
資本投資的董事經理陳鼎武在電郵中指出,QE的落幕必然導致資金流出大馬,這些資金的流出幅度胥視儲備局如何應對出場,而這胥視美國未來數季的經濟成長有多強勁。
“若美國出場,主要將打擊大馬和其他新興市場的金融和資產市場,股市、債券、產業,甚至貨幣市場都可能受創,惟受創幅度,胥視QE退場的速度和規模。
大馬內部投資強勁
“亞洲金融風暴時,大馬的外資流出多達500億令吉,難免拖累經濟,但此次在大馬經濟穩健和銀行體系健全下,該情況看來不會重演。”
大馬評估機構(RAM)首席經濟學家姚金龍受訪時直言,短期熱錢回流,必然導致包括大馬的新興市場更動盪,但看來只是金融市場受到較大衝擊,不足以動搖大馬或整體新興市場的經濟士氣。
“大馬的內部投資強勁,足以抵消外資拋壓。”他也正面看待全球經濟復甦,因2008年點燃的金融風暴至今已長達5年,全球經濟雖依舊步履蹣跚,卻已較以往堅強。
外匯儲備4387億
“包括大馬的新興市場基本面節節敗退,但大馬重蹈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覆轍的幾率不高,因國家銀行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致力強化銀行監督系統,大馬經濟基本面已顯著改善。”
只是,家庭債務高、原產品收入急降、財富效應消退,皆可能壓制大馬的消費抬頭,同時,隨經濟轉型計劃已全面啟動,對經濟的影響或不大。
根據豐隆研究的經濟學家,國行截至2013年7月15日止,國際外匯儲備創下4千387億令吉(或約1千378億美元)的歷史高點,足以融資9.5個月持續進口和相等於4.3倍的短期外債,比較1997年的國際儲備只能支撐不超過4個月的進口,僅相等於短期外資的1.4倍。
此外,政府債務以國內債務為主,海外債務佔聯邦政府總債務的比重,已下降至3.2%,比較1997年時多達1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8-2013 02: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去看看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后,联储局做了什么。。就可以知道一二了。。听好来”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你们的问题“(1971年金本位废除了,当时的财政部长说的一句话)

在我看来。。。联储局就像天龙八部里的那个”带头大哥“。。。。。有看天龙八部就知道我要说什么了。。。。

自从1971年金本位废除了,世界就注定乱象更生。。。。人类最大的泡沫就是货币泡沫。。。可能我们这一代有幸看到!!!




本帖最后由 allfree 于 21-8-2013 02:23 PM 编辑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tongbaoatHmail + 1 当时财长有远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8-2013 0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暴不暴没人说的准。。。但是以本地投资者来说,可以比较保守的估计到明年未利息可能会起个1到2perce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9-2013 08: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digidigi 发表于 21-8-2013 02:57 PM
暴不暴没人说的准。。。但是以本地投资者来说,可以比较保守的估计到明年未利息可能会起个1到2percent。。。 ...

目前低于正常水平2%左右,MAS报告预估会升3%左右。到时候,10%~15%新加坡人会受到“冲击”。
我猜马来西亚BLR会达双位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9-2013 09:11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tongbaoatHmail 发表于 23-9-2013 08:52 PM
目前低于正常水平2%左右,MAS报告预估会升3%左右。到时候,10%~15%新加坡人会受到“冲击”。
我猜马来西 ...

BLR到双位数的话很严重一下了哦...
利息吓死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3-9-2013 10:39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六脉神剑 发表于 23-9-2013 09:11 PM
BLR到双位数的话很严重一下了哦...
利息吓死人~

这么久的帖子,翻出来干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9-2013 10:41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u0508950 发表于 23-9-2013 10:39 PM
这么久的帖子,翻出来干嘛?

不是我翻出来的,是我楼上的那位大大翻的,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3-9-2013 10: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六脉神剑 发表于 23-9-2013 09:11 PM
BLR到双位数的话很严重一下了哦...
利息吓死人~

到时房价当真跌,双位数BLR利息,要想想还得起吗?除非现金多!不然扫货?要三思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9-2013 1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时间过得真的很快。

一个月前,很多人还愁眉苦脸,这个说经济风暴要来临,马来西亚会跟印度印尼一样进入大萧条,说股灾开始房价即将暴跌,叫大家快点移民跑人,或者准备现金做现金王买便宜货。

才一个月不到,就烟消云散。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科学就是未来 + 1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是新年到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9-2013 1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kitkatlow 发表于 23-9-2013 11:54 PM
时间过得真的很快。

一个月前,很多人还愁眉苦脸,这个说经济风暴要来临,马来西亚会跟印度印尼一样进入 ...

我现在还是这样认为。。。。

只是看何时发生而已。。。越花越多钱,马币就越贬, 房地产起得越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9-2013 08: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七年前220k买puhong的排屋,当年在IOI mall对面吃杂饭叫三样菜要rm2.60;

如今房价起到780k,吃杂饭叫三样菜也要rm5.80

一边抽着十多令吉一包的dunhill一边算........说起来,房屋也并非市面所说的涨到天价,还蛮合情合理的

反倒觉得.....是薪水跟得比较慢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9-2013 08: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暴来也是好,可以买便宜股,房产就看看价钱怎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9-2013 09: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u0508950 发表于 24-9-2013 12:03 AM
我现在还是这样认为。。。。

只是看何时发生而已。。。越花越多钱,马币就越贬, 房地产起得越高。

赚新币的不会怕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9-2013 09: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maxllj 发表于 24-9-2013 08:01 AM
十七年前220k买puhong的排屋,当年在IOI mall对面吃杂饭叫三样菜要rm2.60;

如今房价起到780k,吃杂饭叫 ...

薪水永远都是升的最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9-2013 09: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然夜行者 发表于 24-9-2013 08:49 AM
风暴来也是好,可以买便宜股,房产就看看价钱怎样了

有钱什么都可以买,风暴里的东西都是便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4-9-2013 10: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RyanYee 发表于 24-9-2013 09:49 AM
有钱什么都可以买,风暴里的东西都是便宜。。。

没钱也能买股票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9-2013 10: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然夜行者 发表于 24-9-2013 10:01 AM
没钱也能买股票阿。。

股票才100unit算一个单位,谁都可以买,现在也可以买仙股。。。有CDS 户口就能办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9-2013 12: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2hhck_kmz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SWs5MGd2Ds 本帖最后由 angelbaby408 于 24-9-2013 12:25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7-11-2025 03:28 AM , Processed in 0.149123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