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743|回复: 30
|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复制链接]
|
|
本帖最后由 华侨 于 17-7-2011 12:47 AM 编辑
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淫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7-2011 12: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说:人年纪老的时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衰竭了呢,还是受自然规律的限定呢?
歧伯说:女子到了七岁,肾气盛旺了起来,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十四岁时,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牙齿就长全了。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最为强壮。三十五岁时,阳明经脉气血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四十二岁时,三阳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衰少了,天葵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
男子到了八岁,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也更换了,十六岁时,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泻,两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岁时,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真牙生长,牙齿长全。三十二岁时,筋骨丰隆盛实,肌肉亦丰满健壮。四十岁时,肾气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枯槁。四十八岁时,上部阳气逐渐衰竭,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和两鬓花白。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的活动不能灵活自如。六十四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形体衰疲。肾主水,接受其他各脏腑的精气而加以贮藏,所以五脏功能都以衰退,筋骨懈惰无力,天癸以竭。所以发鬓都变白,身体沉重,步伐不稳,也不能生育子女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7-2011 12: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说:有的人年纪已老,仍能生育,是什麽道理呢?
歧伯说:这是他天赋的精力超过常人,气血经脉保持畅通,肾气有余的缘故。这种人虽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一般不超过四十九岁,精气变枯竭了。
黄帝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年龄都可以达到一百岁左右,还能生育吗?
歧伯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虽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称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能够调节呼吸,吸收精纯的清气,超然独处,令精神守持于内,锻炼身体,使筋骨肌肉与整个身体达到高度的协调,所以他的寿命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的时候,这是他修道养生的结果。中古的时候,有称为致人的人,具有醇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养生之道,和调于阴阳四时的变化,离开世俗社会生活的干扰,积蓄精气,集中精神,使其远驰于广阔的天地自然之中,让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力守持于八方之外,这是他延长寿命和强健身体的方法,这种人也可以归属真人的行列。其次有称为圣人的人,能够安处于天地自然的正常环境之中,顺从八风的活动规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会相应,没有恼怒怨恨之情,行为不离开世俗的一般准则,穿着装饰普通纹采的衣服,举动也没有炫耀于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体因为事物而劳累,在内,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形体不益衰惫,精神不益耗散,寿命也可达到百岁左右。其次有称为贤人的人,能够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阴阳的消长和适应四时的变迁,追随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养生之道,这样的人也能增益寿命,但有终结的时候。 |
|
|
|
|
|
|
|
发表于 17-7-2011 08: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7-2011 09: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华侨 于 17-7-2011 09:13 AM 编辑
回复 4# 半招秒杀你
所发的就是白话文, 古文很少人能明白.下例就是文言文版:
篇名:上古天真论
本文:乃问于天师日: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共耶人将失之耶?
章节:01-003
篇名:上古天真论
本文: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7-2011 09: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段 --- 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
讲的是避开气候环境, 不受风寒而染病之外, 就是静心练气(功)使真气顺畅(=通经络)防生病. |
|
|
|
|
|
|
|
发表于 17-7-2011 09: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华侨
那么怎样读也不懂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7-2011 1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半招秒杀你
1楼的白话文並不难懂, 一般上初中生(有上华文课的国中人)应能明白.
如有不明之处尽请提问, 华侨尽量解释. |
|
|
|
|
|
|
|
发表于 3-11-2012 07: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白话文的解释,很多东西是错的,学内经经典只能学原文,现代翻译白话文,99%都是错误百出的东西。
非中医的专业学习,不建议看内经,以盲解盲而已。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1-2012 09: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聊废人chong 发表于 3-11-2012 07:42 PM 
这个白话文的解释,很多东西是错的,学内经经典只能学原文,现代翻译白话文,99%都是错误百出的东西。
非 ...
要讲是错误的也得出示正确的吧?
文言文(古文)很难理解吗?真的99%都是错误百出?那就得阁下指点出来,大家洗耳恭听。
现代中医真能完全了解黄帝内经吗?我很怀疑呢! 曾和几个中医辨论过,有的还自称是中医博士,但是却答不了一些问题,让人叹息!
医源于道,不外是道家修炼人的五术之一,很多古代名医都是修道士,近代中医离开道家理论和修练实践就好像鱼离开了水,对一些内经的术语恐怕不完全了解。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1-2012 11: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黄帝内经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饮食与养生
http://www.yangshengdaren.com/changshi/553.html
黄帝内经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饮食与养生。《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学的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吸取了诸子百家对生命的认识的大量知识,对于养生从理论、原则和方法等,都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从而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一、对生命起源及本质的认识
《素问》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同时认为阴阳乃生命之源,“生于本,本于阴阳”。
《灵枢》云:“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黄帝内经》对生命起源本质的认识是唯物的,也是符合实际的。
二、对生命规律的认识
《黄帝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人生历程中年龄阶段的差异,而且充分注意到了性别上生理区别。如在《素问 上古天真论》中,男子以八岁为一生理阶段,女子以七岁为一生理阶段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规律和特点,又详细论述了衰老变化的过程及其衰老的各种表现,为防病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顺应天时的整体保健观
《黄帝内经》把人体和自然界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强调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邪侵袭,提出了“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顺四时而适寒暑”,“法于阴阳,和于数术”等顺应天时的预防保健的观点。
四、提出了养生原则和方法
《黄帝内经》提出的“治未病”这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对养生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养生保健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阐发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养生原则和大量方法。
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调和阴阳,协调脏腑,疏通经络,饮食有节,劳逸适度,节制房事等等。
总之,先秦时期是中医养生学的奠基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使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在养生保健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分别提出了许多养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而《内经》则是这一时期的内医学发展的系统总结和结晶,它为中医养生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打下了良好基础。
本文由中医养生网收集提供,养生达人揭秘中医养生之道。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1-2012 11: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作者:刘艺林 文章来源:北京科普之窗
《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首,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医疗之术、长寿之诀。据史科记载,《黄帝内经》主要部分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创造了不少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人们遵循之养生,得之延年益寿。
《顺应天时 调养形神》
《黄帝内经》认为,天人合一,人的生命与天地自然相通。“生之本,本于阴阳”。人的活动,顺应天时的变化,按照一年四季时节的不同养形调神,是“寿命之本”。“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的活动顺应时序的变化,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天人合一。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发,欣欣向荣,富有朝、生二气。在这个季节,人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使神志随着春阳升发而舒畅。夏天,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地气相交,植物蕃秀,万物华实,人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体内浊气外泄,神志怡悦舒畅,“华英成秀”。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时节,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高气爽,万物“容平”,人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伤害。冬天,阳气潜伏,万物蜇藏,水寒成冰,大地冻结,人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躲避寒气,趋就温暖,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会内郁成疾;“逆夏气,则太阳不长”,会使心气内虚和悸动;“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致使肺热叶焦而胀满;“逆冬气,则太阳不藏”,会伤肾气,出现肾虚等症。人的活动顺应天时消长进退的规律,身体能得以维养,生气才能旺盛勃发。
《精神内守 调摄意志》
《黄帝内经》载:“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强调超然独处,吐故纳新,发挥人的意志作用,抵制“外邪”侵袭身体。一年四时季节的交替,产生寒、署、燥、湿、风五种气候,影响万物,形成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人的五脏之气化生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这五种情志又受五种气候的影响。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人要调摄精神,保持情志平静、心态安颐,使体内“真气和顺”,“精神守持于内”,阴止疾病的侵袭。“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黄帝内经》强调,春应舒畅,夏当充实,秋求安定,冬宣伏藏。“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就是说,人要安常处顺,有乐观愉快的情绪,常使自己心旷神怡,心绪不受外界、气候和诸多因素的影响,保持清静的生活,使自己的身心处于社会和谐之中,顺和于“八方之理”,使自己毫无恼、怒、怨、忿之情,行为不脱离社会,举止不受世俗所牵制。从而,保持“身无奇痛,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精神专直,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
民以食为天。《黄帝内经》提倡:“饮食有节”。饮食要识度、守度、适度,“饥中饱,饱中饥”,维持脾胃之源。如“饮食自倍,脾胃乃伤”。《黄帝内经》载:“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告诫人们,要合理膳食,调和五味,不可偏嗜。饮食的甘、酸、甘、苦、辛、咸五味,“藏于肠胃,以养五气,滋养五脏。”如调和适度,会使骨骼强健,筋脉舒柔,气血通畅,腠理周密,周身骨气、五脏六腑强健有力。如偏食则损伤五脏,易生百病。《黄帝内经》道:“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阻驰,精神乃失。”《内经》强调:应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盖,五菜为充。气味合为服之,以补精益气。”“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黄帝内经》还告诫人们,生活要有规律,“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不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掌握劳逸之度、饮酒之度、娱乐之度、房事之度,生活有常规,以保持“真气”不败散。如能“发而中节”,即可葆精神快乐,健康长寿。
《未病先防 标本相得》
《黄帝内经》曰:“不治已病,治未病。”告诫人们,不等发病再治疗,而是治疗在发病之前。若“病已成而后药之”,如同国家“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时过晚,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黄帝内经》提出,根据时令气候的变化,不断调摄精神,“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贼风邪气,内防精神刺激,情志变动,就能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倘若染疾,又不讳疾忌医。医治中,《黄帝内经》强调:“病为本,工为标。”即患者的正气、疾病的性质是“本”,医术与药是“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医术、医疗手段、治疗作用的发挥固然重要,但要治愈疾病,还要取决于“本”,取决于患者的意志、战胜疾病的毅力,取决于医患二者的配合,“标本相得,邪气除之。”
作者:刘艺林 文章来源:北京科普之窗
|
|
|
|
|
|
|
|
发表于 4-11-2012 01: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在淘宝买了这本书,研究中。 |
|
|
|
|
|
|
|
发表于 4-11-2012 05: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内经博大精深,我作为初学者懂的内涵道理,十分之一也不到,而且以内经每一句的解释,都很费劲,需要很大的篇幅,一些术语和概念,更需要以经解经,如果没有读过内经其他篇章的解释,往往对某一个字,某一个词,某一个概念,发生极大的误解(我经常也这样)
我就勉为其难,说一下楼主所贴的白话文,和原文的差异吧:
楼主贴的白话文:
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原文 也是楼主贴的)
黄帝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歧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PS一下:黄帝岐伯的名字,也有重要的涵义,不要随便去掉)
这篇白话文,就是很表面化的直白翻译,表面上没有疑问,不过对于经典的内容,根本没有中Point
先说"不妄作劳"这句,白话文解释是: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换句话说,将这句理解成人过分的劳作,劳累工作了.
其实这整句是一体的,要理解这个,必须整句来读: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句一开始,就是高屋建瓴,说的是人体的"道",阴阳的变化,人体真阳元气运转的规律,是十分珍贵的,而维持这个"道",这个真阳元气的规律,需要怎么做呢?就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里不妄作劳,并非是指人体外在的劳作(当然表面字义上来解释也没错),而是指不要轻易的去干扰这个阴阳的变化规律,不要轻易的去消耗这个真阳元气,这样,这整句才能读得通顺.
如果上面看起来差异还不是很大的话(其实整个理解的角度都是不同的,上古天真论这样的是基础篇章,差异还不觉得很大,后面越学越深,理解差异会越拉越大),那下一句问题就更多更直接了.
下一句: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以酒为浆这里酒浆并不是单指实物(酒本身当然也包括在内),而是代指,引申,酒是什么?能够激发人体阳气,让气血元气通窜全身,产生舒服感觉的饮品,这里是代指一切能够产生类似效果,激发阳气疏布全身,通过这样的消耗,产生快感或者是舒服感觉的东西和行为,包括喝酒,毒品,做爱,汽水(幅度比较小),甚至是自虐,SM等等等等(对变态的人而言,也有类似效果),包括这一切的代指引申.
以妄为常,是说人们习惯以这种消耗精气为代价,产生的快感或者舒服感受,并认为这种虚妄的感受,效果是真实的,不去考虑如何累积真阳元气,而通过消耗来产生这种快感,(或者其他舒服感受,或者病痛得到暂时舒缓等等,都包括在内),以消耗而不是以累积来追求这样的目的,习惯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就是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醉,是一种状态,一种人体的真阳元气被激发,疏布全身,意识开始模糊(再强烈的话,就相当于人体麻醉了,人体麻醉的原理,也是阳气疏布的作用),气血通窜全身不能自制的状态,以这样的状态去入房,行房,消耗的精气阳气,自然比平常状态,要大上几倍,甚至更多,这句其实也是引申,是让人不要去做,一切这种"伤上加上,耗上加耗"的事情,而不是真的单指醉了行房(当然表面字义这样说也没错). (貌似现在很流行的,男的去找小姐按摩全身,搞到全身阳气被激发出来,再来一炮的行为,其实就是类似这样的行为)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要理解这句,其实分开断句比较容易理解 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 这两句的意思,拥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不是和上面几句完全合在一起的,大致意思是说,人的一切欲望思虑,都会消耗人体的精气,而当这种消耗过大的时候,就会进一步影响到人体正常的运转规律(真),产生不好的结果.
不知持满不知人体元气的规律,是需要时刻保持着充满的状态,才能进一步的累积,变化,发挥更好的人体作用.
不时御神,涉及到"神",这个就不说了,一解释就很容易出错(有兴趣可看灵枢.本神篇),(PS:看到这句,就有联想了,神是什么?内经另外一篇有提及:阴阳莫测谓之神,和这段前面的其知道者,法于阴阳,不就是互相呼应吗?也就是说,这段从头到尾,都是在说同一件事,同一个东西.)
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上面说过了,人们以消耗而不是累积的方式,千方百计来追求快乐,不知这其中的道理,以违背人体生机和规律(生乐)的方式来生活,因此提早衰竭,生病,都是正常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1-2012 06: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聊废人chong 发表于 4-11-2012 05:04 PM 
内经博大精深,我作为初学者懂的内涵道理,十分之一也不到,而且以内经每一句的解释,都很费劲,需要很大的篇幅 ...
你的翻译虽然没错,却有漏洞,肯定不是内经原本的意思,比如这一句:
以酒为浆这里酒浆并不是单指实物(酒本身当然也包括在内),而是代指,引申,酒是什么?能够激发人体阳气,让气血元气通窜全身,产生舒服感觉的饮品,这里是代指一切能够产生类似效果,激发阳气疏布全身,通过这样的消耗,产生快感或者是舒服感觉的东西和行为,包括喝酒,毒品,做爱,汽水(幅度比较小),甚至是自虐,SM等等等等(对变态的人而言,也有类似效果),包括这一切的代指引申.
要知道内经成书的时代(战国或东汉初期)并没有出现毒品和汽水这种东西,那古人不可能天马行空地把它们归入“酒浆”类。当然,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毒品和汽水的确是对人体有害、不利养身之道,但是肯定不是古人的原意,是现代人强加上去的。
如果毒品和汽水也能归纳为酒浆类,很多中药也变成毒品了!
本帖最后由 华侨 于 9-11-2012 07:53 AM 编辑
|
|
|
|
|
|
|
|
发表于 4-11-2012 08: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酒在这里是代指一切能够激发阳气,并带来舒服感觉的东西,而不是指具体的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有旧的东西被淘汰,新的东西出现,现在的酒,也和内经时代的酒完全不同了,但是类似功效的东西,由古至今始终存在,而且现在的东西效果只会更猛烈,更加耗伐人体精气。 |
|
|
|
|
|
|
|
发表于 4-11-2012 09: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内经并没有说不能喝酒,实际任何医疗手段,也是在激发,调动人体阳气上做功夫,甚至人的一切活动,体内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元气的作用,但是,有目的,有用处的运用消耗,和无用处的,单纯为了快感,舒服感觉来用种种手段激发消耗,甚至以为平常,这是不对的,也是这篇经文所阐述的道理。(甚至在现代,大家还会为了种种奇奇怪怪的目的,而去盲目的消耗体内真阳元气,常见的,如女人美白肌肤,盲目减肥等等,大部分时候,都没有那个必要) |
|
|
|
|
|
|
|
发表于 4-11-2012 09: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考虑那个时代,纸张还没发明或者说至少还不能普及,写书要刻竹简,一手持竹简一手持刀来刻,几十个字,几百个字,都能累死人(还是因为当时的士子们个个力大如牛,武力值高飙,换个明清时代的文弱书生,刻10个字都难),所以无论是出于书写还是保存的方便,古籍都要惜字如金,一个字,一句话,表达出更多的涵义,尽量将整个道理说完。
而黄帝内经是上古三坟之一,是现存最古老的经典,经典的特性,就是争议很多,很多地方,大家的理解都有差异,是没有绝对的共识的。但是,无论你去怎么读内经研究内经都行,就是当作白话文,相信表面文字的意思是唯一的,而看不见其他的涵义,就肯定是错了,因为完全不符合内经时代,竹简书写时代的状态,那是白话文时代,或者至少也是纸张普及,技术成熟,成本降得很低后的行文表达方式了。 本帖最后由 无聊废人chong 于 4-11-2012 09:25 PM 编辑
|
|
|
|
|
|
|
|
发表于 4-11-2012 09: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非专业学习中医(或者其他领域的专业研究者),不建议学习内经,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行文的方式,内经实在太古朴深奥了,而现代一般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是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的文体的,大家接触的所谓古文,文言文,都是从唐宋到明清的为主,但是以汉朝,甚至是更早的战国时代的角度来比较,唐朝,宋朝的文言文,都算得上是白文了。
所以就算一个人在学校的中文、文言文成绩很好,但是由于接触的主要是唐和之后的古文,所以一看黄帝内经的文体,都会一头雾水,误解连连,如果前期没有一个师傅引路的话,以现在一般人的底子,很难跨过这个阅读障碍,而相信现代的解释,甚至以现代的解释书籍为范本,只会误入歧途。
当然,如果你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到将诗经等古经典倒背如流,周易什么的玩得通熟的话,那以上全部都是废话:“书生学医,笼里抓鸡”这句俗语,还是有点道理的。 本帖最后由 无聊废人chong 于 4-11-2012 09:35 PM 编辑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1-2012 10: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聊废人chong 发表于 4-11-2012 05:04 PM 
内经博大精深,我作为初学者懂的内涵道理,十分之一也不到,而且以内经每一句的解释,都很费劲,需要很大的篇幅 ...
从这句话 --- 内经博大精深,我作为初学者懂的内涵道理,十分之一也不到。。
你有什么资格讲白话文99%是错的?你所知不足10%,那些翻译为白话文的全不被认同也不外是错了10%以下罢了!哪来99%?
数据是要有所统计,不是随心所欲的讲个巴仙率的。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