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 876|回复: 7
 | 
印度之佛教。。。。想理解佛教?請看看!
[复制链接] |  
 |  | 
 
|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35/yinshun35-00.html 
 印度之佛教目次
 
 自序.................................................一──七
 第一章 印度佛教流變概觀............................一──一一
 第二章 釋尊略傳..................................一三──三六
 第一節 出家前之釋尊....................................一三
 第二節 出家............................................一六
 第三節 成正覺..........................................二0
 第四節 轉法輪..........................................二四
 第五節 入涅槃..........................................三四
 第三章 佛理要略..................................三七──五二
 第一節 世間............................................三七
 第二節 世間之淨化......................................四一
 第三節 世間之解脫......................................四六
 第四章 聖典之結集................................五三──七九
 第一節 王舍城之第一結集................................五三
 第二節 毘舍離之第二結集................................五八
 第三節 傳說中之第三結集................................六三
 第四節 法毘奈耶之初型..................................六三
 第五章 阿恕迦王與佛教............................八一──九五
 第一節 法阿育與黑阿育..................................八一
 第二節 阿恕迦王之政教..................................八五
 第三節 阿恕迦王時代之佛教..............................八九
 第六章 學派之分裂..............................九七──一二二
 第一節 二部、三系、四派................................九七
 第二節 大眾系末派之分裂..............................一0四
 第三節 上座系末派之分裂..............................一一0
 第四節 五部、十八部..................................一二0
 第七章 阿毘達磨之發達........................一二三──一四二
 第一節 優波提舍、摩呾理迦與阿毘達磨..................一二三
 第二節 阿毘達磨之流派及發展..........................一二六
 第三節 阿毘達磨之組織................................一三四
 第八章 學派思想泛論..........................一四三──一六0
 第一節 思想分化之原因................................一四三
 第二節 聖德觀........................................一四五
 第三節 無我無常之世間................................一四九
 第四節 無我涅槃之出世................................一五八
 第九章 中印之法難............................一六一──一六八
 第一節 教難之概況及其由來............................一六一
 第二節 教難引起之後果................................一六五
 第十章 南北朝時代之佛教......................一六九──一七八
 第一節 王朝之變遷....................................一六九
 第二節 西北印佛教之隆盛..............................一七一
 第三節 佛化雕刻之發達................................一七五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導源........................一七九──一九八
 第一節 思想之根柢、啟發與完成........................一七九
 第二節 大乘藏結集流布之謎............................一八一
 第三節 菩薩之偉大....................................一八九
 第四節 大乘初興......................................一九三
 第十二章 性空大乘之傳宏......................一九九──二一八
 第一節 龍樹師資事略..................................一九九
 第二節 性空論之前瞻..................................二0三
 第三節 性空唯名論述要................................二一一
 第十三章 笈多王朝之佛教......................二一九──二三五
 第一節 王朝之盛衰與佛教..............................二一九
 第二節 小乘學之餘輝..................................二二三
 第三節 因明之大成....................................二三0
 第十四章 虛妄唯識論..........................二三七──二六六
 第一節 無著師資事略..................................二三七
 第二節 瑜伽師與禪者..................................二四一
 第三節 唯心論成立之經過C..............................二四五
 第四節 虛妄唯識論述要................................二四九
 第五節 真常、一乘與唯心..............................二六二
 第十五章 真常唯心論..........................二六七──二八四
 第一節 思想之淵源及成立..............................二六七
 第二節 真常唯心論述要................................二七二
 第三節 辨偽與釋疑....................................二八一
 第十六章 教難之嚴重..........................二八五──三0三
 第一節 教難之嚴重....................................二八五
 第二節 空有之爭......................................二八七
 第三節 性空者之復興與分流............................二九三
 第四節 虛妄唯識者之分流..............................二九七
 第五節 真常者之融合..................................三0三
 第十七章 密教之興與佛教之滅..................三0五──三二六
 第一節 秘密思想之濫觴................................三0五
 第二節 秘密教之傳布..................................三一0
 第三節 秘密教之特色..................................三二0
 第四節 印度佛教之衰亡................................三二五
 第十八章 印度佛教之回顧......................三二七──三三二
 附錄
 印度佛教大事年表............................三三三──三三九
 重版後記..............................................三四0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7-4-2011 05: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學三要。。。。要如何學佛?請看看!
| 本帖最后由 榴蓮 于 7-4-2011 06:15 PM 编辑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19/yinshun19-00.html
 
 學佛三要目次
 
 一 學佛之根本意趣…………………………………………………1──20
 一 人生所為何事……………………………………………………………1
 二 我在宇宙之間……………………………………………………………6
 三 學佛是人生向上事…………………………………………………… 11
 四 學佛的切要行解……………………………………………………… 16
 二 生生不已之流………………………………………………… 21──42
 一 有情為本……………………………………………………………… 23
 二 有情為繼往開來的瀑流……………………………………………… 24
 三 有情為即心色而非心色的存在……………………………………… 28
 四 前生與後世…………………………………………………………… 31
 五 流轉者誰……………………………………………………………… 36
 六 生命的光光之網……………………………………………………… 38
 七 生命的愛悅與悲哀……………………………………………………… 40
 三 心為一切法的主導者………………………………………… 43──64
 一 一切法與心簡說……………………………………………………… 44
 二 心為一切法的要因…………………………………………………… 48
 三 心能影響報體之實例………………………………………………… 51
 四 心為行為善惡之決定者……………………………………………… 54
 五 從禪定說明心對根身之主宰力……………………………………… 56
 六 心對身外事物的影響………………………………………………… 59
 七 結說…………………………………………………………………… 61
 四 學佛三要……………………………………………………… 65──82
 一 信願‧慈悲‧智慧…………………………………………………… 65
 二 儒‧耶‧佛C…………………………………………………………… 68
 三 入門‧登堂‧入室…………………………………………………… 71
 四 發心‧修行‧證得…………………………………………………… 74
 五 念佛‧喫素‧誦經…………………………………………………… 77
 五 信心及其修學………………………………………………… 83──94
 一 信心的必要…………………………………………………………… 83
 二 正信與迷信…………………………………………………………… 84
 三 順信與淨信…………………………………………………………… 87
 四 信忍信求與證信……………………………………………………… 89
 五 正常道與方便道……………………………………………………… 91
 六 菩提心的修習次第……………………………………………95──116
 一 菩提心是大乘法種…………………………………………………… 95
 二 菩提心的類別………………………………………………………… 97
 三 菩提心之本在悲……………………………………………………… 99
 四 菩提心修習的前提……………………………………………………101
 五 修習菩提心的所依──知母、念恩、念報恩………………………104
 六 菩提心的正修──慈、悲、增上意樂………………………………110
 七 菩提心的成就…………………………………………………………113
 八 菩提心的次第進修……………………………………………………114
 七 慈悲為佛法宗本…………………………………………… 117──140
 一 佛法以慈悲為本………………………………………………………117
 二 慈悲的根源……………………………………………………………120
 三 慈悲與仁愛的比較……………………………………………………123
 四 慈悲心與慈悲行………………………………………………………130
 五 慈悲的長養……………………………………………………………133
 六 慈悲的體驗……………………………………………………………136
 八 自利與利他………………………………………………… 141──154
 一 問題的提出……………………………………………………………141
 二 「利」是什麼…………………………………………………………142
 三 重於利他的大乘………………………………………………………145
 四 長在生死利眾生………………………………………………………149
 五 慈悲為本的人菩薩行…………………………………………………152
 九 慧學概說…………………………………………………… 155──194
 一 佛學之要在慧學………………………………………………………155
 二 慧之名義與究極體相…………………………………………………160
 三 智慧之類別……………………………………………………………165
 四 慧之觀境………………………………………………………………173
 五 慧之進修………………………………………………………………182
 六 慧學進修之成就………………………………………………………189
 十 解脫者之境界……………………………………………… 195──212
 一 解脫即是自由…………………………………………………………195
 二 解脫的層次……………………………………………………………198
 三 解脫的重點……………………………………………………………201
 四 解脫者之心境…………………………………………………………206
 五 解脫者之生活…………………………………………………………209
 六 解脫與究竟解脫………………………………………………………211
 十一 佛教之涅槃觀……………………………………………… 213──241
 一 涅槃之意義……………………………………………………………213
 二 從生死說起……………………………………………………………214
 三 涅槃之一般意義………………………………………………………224
 四 涅槃之深究……………………………………………………………228
 五 結說……………………………………………………………………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7-4-2011 05: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佛教思想史。。。。想理解佛教思想的演變?請看看!
|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31/yinshun31-00.html 
 印度佛教思想史目次
 
 自序………………………………………………………………一──七
 凡例………………………………………………………………………一
 第一章 「佛法」……………………………………………一──三二
 第一節 佛法興起與印度的時代文明………………………………一
 第二節 釋尊略傳……………………………………………………七
 第三節 中道正法…………………………………………………一八
 第二章 聖典結集與部派分化……………………………三三──八0
 第一節 舍利塔與結集……………………………………………三三
 第二節 部派分化與論書…………………………………………三八
 第三節 部派思想泛論……………………………………………五七
 第三章 初期「大乘佛法」……………………………八一──一一八
 第一節 初期大乘經的流布………………………………………八一
 第二節 深智大行的大乘…………………………………………九一
 第三節 方便易行的大乘………………………………………一一0
 第四章 中觀大乘──「性空唯名論」……………一一九──一五二
 第一節 龍樹及其論著…………………………………………一一九
 第二節 龍樹的思想……………………………………………一二六
 第三節 提婆的「百」論………………………………………一四七
 第五章 後期「大乘佛法」…………………………一五三──一七八
 第一節 後期大乘經……………………………………………一五三
 第二節 如來藏我思想的特色…………………………………一六六
 第六章 大乘時代之聲聞學派………………………一七九──二四0
 第一節 說一切有部……………………………………………一七九
 第二節 譬喻.分別說.正量.大眾部………………………二0二
 第三節 經部興起以後的綜合學派……………………………二一九
 第七章 瑜伽大乘──「虛妄唯識論」……………二四一──二八二
 第一節 瑜伽行者與論書………………………………………二四一
 第二節 瑜伽行者對一般大乘法的見解………………………二五一
 第三節 瑜伽行派學要…………………………………………二六二
 第八章 如來藏與「真常唯心論」…………………二八三──三二0
 第一節 般若學者的佛性說……………………………………二八三
 第二節 融唯識而成的「真常唯心論」………………………二九四
 第三節 如來藏與「如來論」…………………………………三一一
 第九章 瑜伽.中觀之對抗與合流…………………三二一──三八四
 第一節 瑜伽與中觀論師………………………………………三二一
 第二節 瑜伽學的發展…………………………………………三三一
 第三節 中觀學的復興…………………………………………三六0
 第四節 對抗與合流……………………………………………三七一
 第十章 「秘密大乘佛法」…………………………三八五──四四六
 第一節 秘密大乘的時地因緣…………………………………三八五
 第二節 如來(藏)本具與念佛成佛…………………………三九九
 第三節 金剛乘與天行…………………………………………四一六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7-4-2011 05: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在人間。。。。真的如此嗎?請看看!
| 本帖最后由 榴蓮 于 7-4-2011 05:40 PM 编辑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16/yinshun16-00.html
 
 佛在人間目次
 
 一 佛在人間……………………………………………………………1──16
 一 釋尊小史……………………………………………………………………1
 二 佛陀的身命…………………………………………………………………3
 三 釋尊的故國之思……………………………………………………………7
 四 出家更接近了人間…………………………………………………………9
 五 佛從人間被升到天上…………………………………………………… 13
 二 人間佛教緒言…………………………………………………… 17──28
 一 人間佛教的展開………………………………………………………… 17
 二 人間佛教的三寶觀……………………………………………………… 22
 三 從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教…………………………………… 29──74
 一 教乘應機的安立………………………………………………………… 29
 二 諸乘應機的分析………………………………………………………… 44
 四 人性……………………………………………………………… 75──98
 一 人與眾生性……………………………………………………………… 75
 二 人性與佛性……………………………………………………………… 86
 五 人間佛教要略……………………………………………………99──126
 一 論題核心………………………………………………………………… 99
 二 理論原則…………………………………………………………………104
 三 時代傾向…………………………………………………………………112
 四 修持心要…………………………………………………………………122
 六 從人到成佛之路……………………………………………… 127──142
 一 學佛即向佛學習…………………………………………………………127
 二 唯人為能學佛……………………………………………………………131
 三 學佛所不可少的信解……………………………………………………134
 四 從十善菩薩學起…………………………………………………………137
 七 佛法與人類和平……………………………………………… 143──164
 一 和平的意義………………………………………………………………143
 二 不和(不平)的心因……………………………………………………146
 三 (不和) 不平的事緣……………………………………………………151
 四 外緣為重的世間和平……………………………………………………153
 五 著重內因的心地和平……………………………………………………159
 六 內因外事並重的究竟和平………………………………………………161
 八 佛法是救世之仁……………………………………………… 165──242
 一 人間相互引起的憂苦的救濟……………………………………………166
 二 身心充滿憂苦的解脫……………………………………………………204
 九 佛教的財富觀………………………………………………… 243──266
 一 敘起………………………………………………………………………243
 二 財富由布施福業而來……………………………………………………247
 三 如法求財不以非法………………………………………………………251
 四 財富的處理………………………………………………………………258
 五 財富究屬於誰……………………………………………………………259
 十 佛教的知識觀………………………………………………… 267──296
 一 一般文化界的看法………………………………………………………268
 二 佛教的知識觀……………………………………………………………276
 三 現代知識應有之反省……………………………………………………290
 十一 佛教的戰鬥觀………………………………………………… 297──304
 十二 一般道德與佛化道德………………………………………… 305──322
 一 道德與不道德……………………………………………………………306
 二 最一般的道德與道德律…………………………………………………307
 三 道德的變與不變…………………………………………………………312
 四 道德的三增上……………………………………………………………315
 五 佛化的道德在般若………………………………………………………317
 六 學佛即是道德的實踐……………………………………………………320
 十三 佛教與教育…………………………………………………… 323──332
 十四 發揚佛法以鼓鑄世界性之新文化…………………………… 333──350
 一 佛法與世界性……………………………………………………………333
 二 佛教的世界性原理………………………………………………………337
 三 佛教的世界性事例………………………………………………………344
 四 結論………………………………………………………………………349
 | 
 |  |  |  |
 
|  |  |  
|  |  | 
 |  | 
 
 发表于 7-4-2011 05: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出世间也有入世间。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7-4-2011 05: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概論。。。。想了解佛法大綱?請看看!
|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21/yinshun21-00.html 
 佛法概論目次
 
 自序
 緒言
 第一章 法與法創覺者與奉行者……………………………… 5──25
 第一節 法
 文法義
 意境法
 歸依法
 第二節 佛法的創覺者──佛
 覺苦覺樂覺中道
 即人成佛
 自覺與覺他
 第三節 佛法的奉行者──僧
 建僧的目的
 六和敬
 事和與理和
 第二章 教法……………………………………………………27──42
 第一節 能詮的教法
 能詮與所詮
 詮表
 第二節 教典略說
 聖典的編集
 教典的語文
 第三章 有情──人類為本的佛法……………………………43──56
 第一節 佛法從有情說起
 有情的定義
 有情為問題的根本
 第二節 莫辜負此人身
 人在有情的地位
 人類的特勝
 第四章 有情與有情的身心……………………………………57──68
 第一節 有情的分析
 三處觀
 蘊觀
 處觀
 界觀
 第二節 有情與身心的關係
 有情的神化
 無常相續的有情論
 第五章 有情的延續與新生……………………………………69──78
 第一節 有情的延續
 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四食
 第二節 有情的出生
 四生
 生命的由來與化生
 第六章 有情流轉生死的根本…………………………………79──89
 第一節 生死根本的抉擇
 無明與愛
 我見與識
 第二節 情愛的活動形態
 戀舊與趨新
 逐物與離世
 存在與否定
 第七章 關於有情流轉的業力……………………………… 91──103
 第一節 行業的發見與價值
 業與行
 業感說的價值
 第二節 業及依業而有的輪迴
 業的本質
 業的類別
 從前生到後生
 第八章 佛法的心理觀………………………………………105──119
 第一節 心意識
 意為有情的中樞
 依意生識
 心及三者的綜合
 第二節 心與心所
 認識的過程
 善心所與惡心所
 第九章 我們的世間…………………………………………121──134
 第一節 世間的一般情況
 世間
 須彌山與四洲
 天魔梵與三界
 第二節 人類世界的過去與未來
 世界的成立
 人類社會的演進
 未來的世界
 第十章 我論因說因…………………………………………135──144
 第一節 佛法以因緣為立義大本
 總說
 無因邪因與正因
 第二節 因緣的類別
 三重因緣
 二大理則
 第十一章 緣起法……………………………………………145──154
 第一節 緣起的定義與內容
 緣起的定義
 緣起的內容
 第二節 緣起的流轉與還滅
 緣起的流轉
 緣起的還滅
 第十二章 三大理性的統一…………………………………155──165
 第一節 三法印
 略說
 三法印的真實性
 三法印的實踐性
 第二節 三法印與一法印
 從無我中貫徹一切
 三法印即是一法印
 第十三章 中道泛論…………………………………………167──176
 第一節 人類的德行
 從神到人
 從少數人到多數人
 從人類到一切有情
 第二節 正覺的德行
 依法修行的現覺
 正覺的生活
 第十四章 德行的心素與實施原則…………………………177──187
 第一節 德行的心理要素
 道德的意向
 道德的努力
 道德的純潔
 第二節 德行的實施原則
 從平常到深刻與廣大
 德行深化的真義
 第十五章 佛法的信徒………………………………………189──197
 第一節 信徒必備的條件
 歸依三寶
 受持五戒
 第二節 佛徒不同的類形
 在家眾與出家眾
 聲聞與辟支佛
 菩薩
 第十六章 在家眾的德行……………………………………199──211
 第一節 一般的世間行
 人天行
 正常的經濟生活
 合理的社會生活
 德化的政治生活
 第二節 特勝的信眾行
 五法俱足
 六念
 在家信眾的模範人物
 第十七章 出家眾的德行……………………………………213──224
 第一節 出家眾與僧伽生活
 出家與入僧
 僧團生活的一斑
 第二節 解脫的正行
 八正道
 道的必然性與完整性
 道的抉擇
 第十八章 戒定慧的考察……………………………………225──240
 第一節 戒
 懺悔與持戒
 持戒與慈悲
 第二節 定
 離欲與定
 定與神通
 第三節 慧
 聞思修與慧
 慧與覺證
 第十九章 菩薩眾的德行……………………………………241──254
 第一節 菩薩行通說
 空與慈悲
 從聲聞到菩薩
 第二節 從利他行中去成佛
 三心
 依三心修六度
 依六度圓滿三心
 第二十章 正覺與解脫………………………………………255──268
 第一節 聲聞的解脫
 次第證果
 生死解脫
 涅槃
 第二節 佛陀的正覺
 正覺與解脫的特勝
 佛的相對性與絕對性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7-4-2011 05: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印顺长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请看看! |  |  |  |
 
|  |  |  
|  |  | 
 |  | 
 
 发表于 7-4-2011 06: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