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翁可伦 于 13-5-2010 02:52 AM 编辑
排名第8:柑仔园道院女中“知足常乐” 显然“知足常乐”的编导并不知足常乐,因为她既要在现实与魔幻中交插展现母爱的亲情关系,又要阐明政治环保缘由。但是,编导手法却是极为幼嫩的: 证据一,故事支离破碎:全剧的叙事方式根本是一块一块的杂凑,支线虽多但是却很散,没有很好地穿插进来(又或者是根本就穿插不进来)如Michael Jackson的故事并未带来任何明确的讯息。 证据二,廉价的惊奇和无谓幽默(时事课题探讨的肢体表演和projector的运用屡见不鲜,也尽显编导想象力的匮乏和贫瘠,毕竟比“知”更妙趣横生的时事课题探讨的表演,我们在这舞台上看得太多了)。 证据三,剧情的啰里啰唆(对于所探讨的事情并未有独特的见解,所以什么都说了,但却什么都没说清楚)。 证据四,疏离主题的细节(对于编导不专注于母女如何避免横祸的描写有点不明所以,毕竟赵明福,环保与政治动荡不安等时事课题与母亲的意外根本并没有任何语带双关的关联)。 证据四,剧情的不合逻辑(放屁的理论极度荒谬,女儿竟为了小事儿离家出走??但最“够力”的还是精灵可预知母亲的逝世日期却宁愿与女儿玩得不乐亦呼也不选择提早通知女儿的安排实在是有点狗屁不通)。 结果,让原本想表现的颠覆精神与心态失去了强而有力地支撑,使“知”变得胡闹,凌乱及不着边际,更让剧末时女儿目(“耳”)睹母亲车祸时嘲笑掌声连连。而众演员(人体布景板)毫无创作力和母亲与女儿生硬夸张的演技更是注定了此剧一开始就难成大气之作的命运。 排名第7:槟城钟灵“龙香”
“龙”的剧本元素丰富非常(黄昏事业及父子手足面对文化科技的冲击影响),但是基于编导对于剧本捉到鹿却不懂得脱角的笨拙,以致“龙”成为一部沉闷单调呆板无趣,而且竟有催眠效果的剧目。
首先,编导宁可花大幅心血与时间在于对剧情张力推展不大的琐碎细节上(对于父子和手足这条潜流着无穷张力的支线弃之不用,反而大幅篇幅描写邻居与兄弟那平淡如水的关系,而且邻居角色可有可无,君不见他在剧目的下半部的无影无踪就是最好的证明), 也不浓墨重彩于龙香辉煌至没落的唏嘘感,所以坐在观众席的我们当然无法为之而动容。 再来就是2代的手足情(哥弟,父舅)始终都没有发展出一种内在的相互关系。虽然哥弟父舅面对同样问题(时代变迁),却因为故事限制了对他们更深入的表达(编导没有进一步发掘和表现角色内心对于龙香的感情和矛盾,哥弟和父舅彼此之间竟然没有任何交流机会),结果导致整个剧目仍如两段故事的拼贴,不够浑然一体,于是不但直接造成众角色性格的模糊及表浅,更大大的破坏了此剧的凝重感。 如果编导可以认真地以父子和手足情为根基,然后深入开掘“制造龙香及维持龙香文化的必要性”,那“龙”在演员奖的斩获可能还会更多(毕竟戏份少的小弟弟,父亲和叔叔在角色的塑造上就比长大的哥弟来得清新自然,活脱清晰),整部剧的文化意蕴或许就可以更为细腻厚实,那我们才不致以在司仪宣布其夺得剧本奖时四目交投目瞪口呆,大跌眼镜无法心服口服。 奖项:演员奖(父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