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供养南传出家人指南upekkhānanda编
前言
近年来的社会不法份子假冒佛教出家人[1]到处敲诈行骗的事件日趋猖獗,最常见的有假出家人在市场托钵时讨钱或贩卖佛教文物、冒用佛教的名义向公众人士募捐善款以及从事许多诱骗钱财等活动。出家僧众乃佛教的三宝之一,在弘扬佛陀教义上扮演非常重大的角色。假出家人事件之发生确实对僧众及佛教界的尊严与正信造成重大的冲击。社会善心人士在成为受害者的当儿,也导致一些戒行清净、出家动机圣洁的僧众也被蒙上不白之冤,在「真」托钵时难免被不解详情的人士以有色眼镜看待。
在“伪僧伽”的眼中,马来西亚实乃“托钵天堂”,这种乱象发生最主要是这些不法之徒掌握到大部分的民众对佛教的教义与出家人的戒律一知半解,以及一些人喜欢寻求和依赖某种仪式或圣物上的庇佑如舍利、佛牙、佛牌、袈裟布等,所以才让不法之徒有机可乘 。其实,要一劳永逸地解决「假出家人敛财」的社会问题,除了执法单位的持续努力之外,最根本的办法是从源头开始,即教育信众及公众,何谓「假出家人?」。单掌拍不响,如果人人皆清楚出家人的戒律和为何要出家的真正目的,以及能够更深入了解最接近原始的佛教,那么相信这些伤风化的邪象可以从根杜绝,假出家人的鬼蜮技俩就无法施展,也无从下手了;诸善人的慈善心不会被滥用,菩提种子也不至于播种在不毛之地。
当然,要完全杜绝假出家人招摇撞骗与利用佛教名义敛财的歪风,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到的。话虽如此,对于一个护教心切的正信佛弟子,能够做到的就是尽自己的本份与微薄力量多向大众传达如何鉴别真假出家人之讯息,只为了一颗想护持如法佛教僧众的赤子之心,护持那些正在过着圣洁生活的出家人、维护那些真正努力在圆满清净梵行的僧众之清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般上民众比较倾向以「和尚」称呼佛教出家人,虽然「和尚」是指出家人,但并不是所有出家人都可以被称为「和尚」。在南传佛教,和尚即是戒师 upajjhāya:又作戒和尚、和上、和阇等。意译为亲教师、近诵、依学,乃出家弟子对其受戒师父的尊称。戒师必须是受比库(bhikkhu,比丘)戒后已满十年或十年以上,资深有德,博学而且善巧,奉持净戒,充分理解教法与戒律才符合成为新戒出家人依止的戒和尚。
然而,「和尚」这字眼对大部分的中华民族来说是带有贬词、庸俗之义。在某些流行的电视剧、古代中国文学或民众的思想中时常透露着不正确的观念与讯息:较普遍的是剧中人物在情场或商场失意后‘看破红尘入空门’,其他较普遍的则因为负债逃避债主而出家、为了糊口而出家、为了逃避种种人事问题而出家、为了改造霉运而出家、为了名闻利养而出家、为了参学某派武功绝学而出家、蒙受严重精神打击、心理出现问题而出家、老迈被亲人抛弃而出家、退休后无所事事而出家、患重病等死而出家等等荒谬之理由而出家;从中而知在过去中国社会轻视、诋毁出家人的思想余毒,似乎仍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再加上现代流行的假出家人事件冲击之下,以及某些出家人(无论是真或假)以算命、占卜、驱魔、看风水等邪命来谋生,更增添了不少俗人对出家人先入为主的不良印象、怀有成见与反感。
为了表示尊重,一个有正信的佛弟子是不以「和尚」或「尼姑」来称呼真正的出家人。「和尚」同一个字眼在正信佛弟子与一般俗人的眼中却有着不同的释义,对正信佛弟子来说,真正的出家人是他们眼中的无上福田、人天师范、道德楷模、精神导师、修福慧的对象;反之,对一般俗人以及那些不深入教义的「挂名」佛教徒来说,「和尚」也许只是他们求得富贵平安、祈福、消业障、驱鬼、超度、诉苦、主持丧事葬礼的代名词而已;甚至有极端的人更认为「和尚」离开父母亲是不孝、放下俗事是逃避现实、出离隐居被视为冷漠,而乞食、依赖他人供养是好吃懒做等等错误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