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pdated:2004-06-26 00:00:00 MYT
在獨立電影紀錄片──《峇峇球》巡迴全國6個城市7場的播映禮中,每當與觀眾作交流時,就會有人提問為何片名叫“峇峇球”? 其實它只是我的一個筆名。
在陳志明寫的〈關于被涵化的馬來西亞華人的若干問題〉一文中提到:“‘峇’是東南亞華人音譯馬來語的‘ba’音素,因此Baba被譯為‘峇峇’。我還不知道早期的中國移民(大都是福建人和廣東人)怎會以‘峇’音譯‘ba’。峇字今讀巴(漢語拼音ba),如峇厘島。可‘峇峇’是馬來讀音也是國際語音學的baba,不讀‘巴巴’。據《康熙字典》,‘峇’字讀渴合切音溘,是山形的意思 ……”
陳志明學者應該對閩南語不甚了解,故才有這些疑問。其實,峇是一個閩南字,且已被收錄于《現代漢語詞典》,讀音也采用諧閩南音的ba。
峇的正確華語讀音是ke,其義有三,一、錘鐵聲;二 、山形;三、山窟。(《 漢語大字典》)它之讀成ba,那是受到閩南語的影響。
峇的閩南語拼音是bba,國際音標ba。閩南語保存了以“b”發音的古輔音聲母,那是華語等方言所沒有的。所以閩南人在念馬來語等以b為輔音的詞匯時,諸如batu、babi、bila……,都會準確無誤。
連雅堂原作,姚榮松導讀:《台灣語典》對“峇”的解釋為:周合也。
由此可見,它是一個會意字。從山,從合,表示用山合在一起。在福建話裡頭,東西要關(蓋)得緊密、嚴實,除了可用“恆”an、“密”bat,也可用“ba”。比如門關無ba;蓋子蓋不ba,餅會漏風(皮了)。這裡的“ba”,規范是寫成“密”(密的閩南音有3個:bit、bat、ba)把ba寫成“峇”,是一個異體字,也是先賢創出的一個會意字,用山合在一起,東西就會蓋(關)得更嚴密了,風也不會漏,蒼蠅、螞蟻也進不了。我們得感謝先賢為我們創造此字 ,讓我們在音譯馬來語時,“ba”與“pa”音素分得一清二楚,好像峇厘(bali、巴厘(pali)、峇眼(bagan)、峇東(batang)、巴東(padang)、峇玲(baling)、巴玲(paling)……。
華語(普通話)並非十全十美,它也有美中不足之處,須靠方言的輔助方能更加完美。閩南語的“b”輔音即其一。所以設使華語吸收了“峇”,雖然也是念作“巴”,但在書寫時卻一目了然,讓人清楚峇是ba的譯音,巴是pa的譯音,峇東是batang,巴東是padang……。
除了峇,閩南語念“ba”的字尚有多個,貓是其中之一。貓字有多個讀音,一般多用niau,某些情況下可用ba。下面的例子乃以ba念出的:家里無貓,老鼠蹺腳(閩南諺語,貓ba與腳ka合,義同山高皇帝遠);三貓(niau)一貓(ba),三虎一豹(閩南諺語,貓ba與豹pa合,義為弱者中必有一位強者”;狸貓(ba)換太子(閩南諺語,義為暗中以假換真,用壞換好的)。
眾所周知,峇峇(baba)是福建話向馬來語借來的外來詞,指馬新印尼等地土生的男性華人,土生女性華人則稱為“娘惹”(nyonya)娘惹一詞源出閩南語“娘國”(即娘子),意即婦女。馬來語借自漳州音閩南語的娘國(niok’ia),成為nyonya,后來又回傳福建人社會而成“娘惹”。從閩南到馬來又傳回閩南,出口又反入口 ,誠然有趣!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田野行腳.李永球.27/06/2004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6-2004 10: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里峇峇”遭遇“阿里巴巴”
● 钟天祥
华语规范化问题最近受到关注,11月底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举办的一个研讨会,有大约20名海内外汉语学者发表有关此议题的评论。南京大学的郭熙教授和本报语文顾问汪惠迪先生最近也联名在《联合早报》发表文章,引起反响。
作为在21世纪渐趋强势的语言,华语正在配合环球化发展成为全人类共同资产,而不仅仅是中国或汉族的语言。就像今天的英语并不是英帝国的语言,而是国际社会通用语。
因此,华语的规范与统一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和规律,特别是要照顾到各地华语地区的语言发展情况。
专家指出,全球各地多达170个华语地区,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问题是,负责规范华语的是哪些人,规范的标准又是什么。
比如中国在1981年3月公布的国标码GB2312-80没有“峇”字,这个在东南亚,特别是新马印普遍使用的“峇”字是到了1989年新加坡学者到北京参加编码会议时才提起。
尽管如此,“峇”字问题还是很多。10月12日峇厘岛发生大爆炸死伤500多人轰动世界,十天后在互联网的雅虎香港新闻搜查关键字“峇”,可以找到相关新闻标题523个,相关网页共7万6000个。但在同一天,中国人民网检索关键字“峇”只出现相关网页4篇文章,令人奇怪中国何以如此“冷漠”。“峇”为互联网罕用字
原来中国把“峇厘”规范为“巴厘”(见《现代汉语词典》1999年修订本),以致“峇”是互联网上罕用字。由于弃“峇”取“巴”,有人建议把所有“峇”字变成“巴”,甚至视“峇”为异体字,要在华语规范与协调过程中淘汰这个具有东南亚华
语特色的字。
新加坡最近出版一本中文街道指南便把“峇”变成“巴”。这本《新加坡街道指南》自称“新加坡首创与唯一华文编写的华文版”,“全新2002年完整版”,却把新加坡人熟悉的“中峇鲁”、“里峇峇利”、“巴耶里峇”等十几个带有“峇”字的地区通通改换名字。
也许有人认为弃“峇”取“巴”是无可奈何的事。一些中文电脑软件的确难以输入“峇”字,特别是使用汉语拼音输入法,按ba却找不到“峇”;知情者根据“峇”的另一个读音而按ke才找到这个字。
这种情况令人觉得不伦不类,也名与实违。试想想,要输入“峇厘”(bali)却变成keli、“峇峇”(baba)变成keke,成何体统?技术已解决不应继续排斥
不过,这个技术问题现在基本上已经解决了。目前流行的国标扩展码(GBK)不存在“峇”字问题。凡是使用视窗2000中文版的人,按下拼音ba或ke都可以找到“峇”字。
解决了技术问题,要以“巴”取代“峇”就更说不过去了。除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有上百个市镇的中文名称带有“峇”字(见《马来西亚中文地名手册》),比如沙巴州首府哥打京纳峇鲁、吉兰丹州首府哥打峇鲁、柔佛州的峇都巴辖、吉隆坡的峇都等,这些城镇都是华人密集的地方。
在印尼,闻名世界的峇厘岛之外,跟新加坡一水相依的有峇淡岛,及新开辟的旅游胜地峇雷朗群岛。新马印的国服称为“峇迪”,这三地还有许多“峇峇”(土生华人),这些都是新加坡规范的词汇,并且衍生其他词汇如峇迪画、峇峇协会、峇峇餐厅等。
此外还有许多人名有“峇”字,包括华人,如新加坡前警察总长郑大峇、新加坡装修顾问林亚峇、马国前副首相加化峇峇、执政党巫统青年团领袖阿汉峇峇、印尼恐怖分子头目阿布峇卡等。名从主人原则应受尊重这些名称主要是译音,却是当地人民惯用写法,早已约成俗定。翻译学上有“名从主人”的规律,这些“峇”都不能跟“巴”混为一谈。
特别是马印两地还有所谓的“阿里峇峇”企业,特指当地土著(阿里)为挂名老板,实务却由华人(峇峇)本身经营的企业。华裔利用智慧采取这种企业模式,主要为了突破当地政府长期来执行不公平的种族保护主义政策而求取生存与发展,这跟《天方夜潭》里“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总的来说,华人遍布全世界,华语作为所有华人的共同语言,华语标准化运动势在必行。不过,任何规范与协调标准化的汉语学者和专家都应该深入了解各地情况,按照求同存异的精神一统天下华语。
比如“峇”字深入民间,特别是在东南亚早已广泛的使用,在规范与协调华语的过程中就应该慎重的加以保留,不能以人数众多的中国人“听不懂”、“看不懂”为理由便简单的跟“巴”字混为一谈。 |
|
|
|
|
|
|
|
发表于 30-6-2004 12: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这个“峇”字,就想起小时候,时常听到阿嬷用“峇”这个字,比如她称呼男子都是叫“阿峇”还是“缘投峇”(handsome boy 的意思)。而称呼女的为“阿惹”(a ngia),“娘囝”也有听过。我阿公的名字也是有峇这个字,名叫峇舌。虽然他的名是叫 ba ts'it,不过大家都叫他 PAKCIK (因为福建话读音跟马来话很接近)。 |
|
|
|
|
|
|
|
发表于 30-6-2004 1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k.l.ang 于 30-6-2004 12:48 AM 说 :
看到这个“峇”字,就想起小时候,时常听到阿嬷用“峇”这个字,比如她称呼男子都是叫“阿峇”还是“缘投峇”(handsome boy 的意思)。而称呼女的为“阿惹”(a ngia),“娘囝”也有听过。我阿公的名字也是有峇这个 ...
ah ba....呵呵..现在我那个村子还是常常听到.. |
|
|
|
|
|
|
|
发表于 5-7-2004 12: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lsn 于 30-6-2004 11:52 PM 说 :
ah ba....呵呵..现在我那个村子还是常常听到..
爽啊﹐﹐請問你住那裡<<<
小弟好想要有一個講福建話的環境都沒有﹐﹐
你要好好珍惜﹐﹐﹐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7-2004 01: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年人叫年轻人都是这样叫的。不过,现在很多都爱叫“少年的”(siau lian eh)。 |
|
|
|
|
|
|
|
发表于 5-7-2004 01: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wei 于 28-6-2004 10:20 PM 说 : 原来中国把“峇厘”规范为“巴厘”(见《现代汉语词典》1999年修订本),以致“峇”是互联网上罕用字。由于弃“峇”取“巴”,有人建议把所有“峇”字变成“巴”,甚至视“峇”为异体字,要在华语规范与协调过程中淘汰这个具有东南亚华语特色的字。
中国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钟天祥文中所说的中文电脑软件输入困难,当然不是真正的理由。真正的原因是华语没有【b】这个声母,但闽南语却偏偏有这个声母。中国人如果只会普通话而不会其他方言或外语,根本没法把【峇】字的音正确的读出来,读来读去只会把【峇】读成【巴】。因此,中国便索性弃【峇】取【巴】,遇到【峇】字就改为【巴】。 |
|
|
|
|
|
|
|
发表于 5-7-2004 04: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wei 于 5-7-2004 01:26 AM 说 :
老年人叫年轻人都是这样叫的。不过,现在很多都爱叫“少年的”(siau lian eh)。
还有“少條仔”(siao tiao a),“后生囝”(hau se kia~),"少年家”(siao lian ke).
不过“少條仔”比较少人用。
[ Last edited by k.l.ang on 6-7-2004 at 07:05 PM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7-2004 07: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iau tiau a没听过eh...
你们有听过“帮忙”说成“sio hu”吗?
比如说:
少年的,勿徛tiau,卡紧来sio hu。抱歉,我不知怎么写。。。 |
|
|
|
|
|
|
|
发表于 7-7-2004 12: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问一下,潮州话是不是很少用仔( a )这个字比较多用囝 (kia~) ,是吗?
因为我注意到很多福建话的仔,在潮州话里都是变成囝。
比如:
福建话 潮州话 华语
囡仔囝(gin a kia~) noo 囝 小孩子
番仔 番囝 马来人
吉灵仔 吉灵囝 印度人
菜店仔(cai tiam a),店仔 店囝 杂货店
我不会国际音标,有谁可以把关于国际音标的帖子贴上来。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7-2004 02: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不会国际音标。
我在北大论坛看到的cai,他们写作t'sai
不过我的泰语老师写的国际音标都把ai韵写成ay...
很混淆! |
|
|
|
|
|
|
|
发表于 17-8-2004 05: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8-11-2006 02: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ei 于 5-7-2004 19:18 发表
siau tiau a没听过eh...
你们有听过“帮忙”说成“sio hu”吗?
比如说:
少年的,勿徛tiau,卡紧来sio hu。抱歉,我不知怎么写。。。
siao tiao knia 有听过啊。。通常指teenagers,少年。。
“sio hu” 是潮州话来的吧。。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