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以诸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瞭。
笔画一 侧
笔锋着纸后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压再慢慢上收转向,回笔藏锋视情形改变其角度。
笔画二 勒
笔锋触纸向右下压再横画而慢慢收起,作一横向笔画。
笔画三 努
为一直向笔画,以直笔之法作开头,竖笔慢慢向下写,向左微偏作一曲度后返回,其笔画不宜直,否则无力。
笔画四 趯
当竖直笔画完后,趁其势顿笔再向左上偏,一出即收笔向上。
笔画五 策
笔锋触纸向右压再转右上斜画而慢慢收起,要点是需轻抬而进。
笔画六 掠
向左下的笔画,必须快而准,取之中的险劲为要节,出锋需乾净俐落,利而不墬.
笔画七 啄
又称短撇,为一向左下之笔画,如同鸟啄树般的力道和气势。
笔画八 磔
向左下之笔画,徐徐而有劲,收尾时下压再向右横画而慢慢收起。
以上为永字八法,势中国书法笔画的根基,由练熟此八划后,即可延伸多样笔画,并各得其精神气度。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8-2008 0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永字八法”
云隔迷楼
“永字八法”是将楷书(正书、真书)的永字分成八个不同笔画,每一笔画有一名称及其写法。学会这些方法,勤学苦练一个永字,触类旁通能写好其他所有的汉字,可说是练书法的基本功或窍门。那么这永字是哪八法,而这八法是怎么来的呢?查《应用汉语词典》有:「古代书法家曾对“永字八法”进行概括,总结出八种笔画的运笔方法。称“点”为侧,须侧风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需逆锋落低,缓去急回,不应顺锋平过;“直”(竖)为努,不宜过直,须直中曲势; “钩”为“趯”,须驻锋提笔,突然趯起,力量集中在笔尖;“仰横”(提)为“策”,用力在发笔,得力在画末;“撇”为“掠”,起笔同直画,出锋宜稍肥,力气贯到底;“短撇”为“啄”,落笔左出,须块而峻利;“捺”为“磔”,逆锋轻落笔,折锋普毫缓行,至末收锋。」这部词典为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应该是一本权威的词典。不过这里的释义没有出处,并且同一般的说法有很大的不同,大概是集几位当代“书学家”共议的结果。
当代“书学家”周汝昌写了一本《永字八法》的书。其释义可谓长篇大论,娓娓道来,点石成金,很值得学习参考。但不可作为“永字八法”本源的定论,原因是缺少必要的考证。
找遍中文出版的资料也没有找到一个关于“永字八法”的图解说明,在小柳司氣太著的《新修漢和大字典》中有了结果,是昭和十一年(1936年)东京博文馆藏版(见图)。里面也介绍了“永字八法” 释义:「侧不贵卧、勒、常患平、努、过直而力败、趯、当存而势生、策、仰收而暗揭、掠、左出而锋轻、啄、仓皇而疾罨、磔、趯趞而开撑。」其实这是“柳宗元永字八法颁”(《全唐文》【卷五百八十三】)。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八】中有颜真卿《八法颂》:“ 侧,蹲鸱而附石;勒,纵缓以藏机;努,弯环而势典;趯,峻快以如锥;策,依稀而似勒;掠,仿佛以宜肥;啄,腾凌而速进;磔,抑惜以迟移。”
关于“永字八法”的释义古今以来五花八门,这里不再选述。有一个事实是,对“永字八法”的八个名称却是一致的,即:“侧、勒、努、趯(tì)、策、掠、啄、磔(zhé)”。其实古人定义这八个字时,每个字的含义就代表了写法的要点,这才应该是“永字八法”的本义。古今书法大家和有关学者的释义不过是揣摩理解或书法体会而已,各有各的道理。这里将每个字的字义详述一下,来了解一下“永字八法”的本义。不过以什么标准来释义,这需要先确定一下“永字八法”产生的时期。
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的说法,有说源于崔瑗、蔡邕、钟繇、王羲之或张旭的较多。看一下五位书法名圣小介:
崔瑗:(公元77—142 ),字子玉,东汉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
蔡邕:(公元132一192),字伯喈,汉末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
钟繇:(公元151—230),字元常,三国魏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
王羲之:(公元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
张旭:(公元658—742),字伯高,唐代苏州人。
崔瑗和蔡邕留下的书法,还见不到真书。钟繇的真书已见成型,但隶书的影子还很重。提王羲之先提一下卫铄(公元272—349)《全晋文》【卷一百四十四】:“铄字茂猗,河东安邑人,廷尉卫展女,汀州刺史江夏李矩妻,善锺繇书法,世称卫夫人,王羲之师事之,子充,中书侍郎,亦善楷法。”并作《笔阵图》,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是其中运笔方法,看来那时还没有“永字八法”。而到颜真卿(公元709—785)时已经有了真正的“永字八法”。有此可以断定“永字八法”产生于王羲之到颜真卿之间的年代,即公元321—785之间。而真书定型的年代应是钟繇到卫铄之间的年代,即魏晋年代。
《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二】[韩方明.授笔要说]中有:“今言自古能书,皆云锺、张,按张自矜巧,为众所惑。今言笔法,亦不言自张芝,芝自云比崔、杜不足,即可信乎笔法起自崔瑗子玉明矣。清河公虽云传笔法於张旭长史,世之所传得长史法者,惟有得永字八法。次有五执笔,已下并未之有前闻者乎?方明传之於清河公,问八法起於隶字之始,後汉崔子玉历锺、王以下,传授至於永禅师,而至张旭,始宏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用,则万字无不该於此,墨道之妙,无不由之以成也。”这里可以看出“永字八法”始创于张旭。“永字八法”不应该是横空出世,而是总结了前人的理念和当时真书的实践。如《新唐书卷六十三》中记载,崔瑗《飞龙篇篆草势合》三卷。宋代陈思《书苑菁华》提到蔡邕著《笔论》和《九势》。上面提到卫铄的《笔阵图》,都是前人关于笔法的专论。
魏晋时期的真书及唐初的“永字八法”释义理当用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为正,这也应该是当时可依据的字典。查《说文解字》中的“永字八法”字解及有关考证(略)得释义如下:
“永字八法”笔势本义
側:㫄也。(旁,斜;倾势。)
勒:馬頭絡銜也。(拉缰勒马;拉势)
努:(弩)弓有臂者。(弹势)
趯:踊也。(跃势)
策:馬箠也。(马鞭;挥势)
掠:奪取也。(拂过;拂势)
啄:鳥食也。(啄势)
磔:辜也。(车裂;张势)
这里可以看出“永字八法”原意均为用笔的态势。书法讲究“识势”,在这里已有所体现。学“永字八法”重要的是体会每笔的态势,写出精气神来。同时借鉴名家的总结,如上面“柳宗元永字八法颁”、“颜真卿八法颂”及《应用汉语词典》中对“永字八法”的理解。另外,永字的各势相互间都有呼应,结构布局应加以揣摩。书法再高一层讲究境界,而书法的最高境界往往不在书法之内,这是因为“书”写的是汉字,“法”度往往也体现着国画艺术的章法和韵味,其精髓与整个文化文明紧密联系着。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深远含意真值得书法界感悟呢。
二零零六年四月二十六日 |
|
|
|
|
|
|
|
发表于 19-8-2008 06: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8-2008 1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側 ce 第四声
勒 le 第四声
努 nu 第二声
趯 ti 第四声
策 ce 第四声
掠 lue 第四声
啄 zhuo 第一声
磔 zhe 第二声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8-2008 08: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