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048|回复: 2
|
大马人物传~陆佑(1846-1917)
[复制链接]
|
|
华商先驱陆佑
陆佑(1846-1917),出生于贫穷农家,少时双亲早逝,孤苦伶仃。后有机缘到地主陆显家,立契当长工,没有固定工资,只供衣食。他本姓黄名佑,进了陆家之後,改姓陆。
后因战乱,走投无路,赎身当猪仔,到马来亚做契约劳工,他在柔佛的丰盛港附近当了三年艰苦的矿工。恢复自由身後陆氏进入了新加坡一间烟酒庄工作,节衣缩食又过了三年,积蓄了些钱,自己开设了兴隆号杂货店。当他得悉马来亚拿律地区发现矿藏,遂把生意交给伙伴管理,北上马当(Matang)。那时正是第一次(1862)拉律(Larut)战争平息之後。
抵步后他在一个矿场当厨师和采购,继而与人合资开矿,不幸的是他的经营成果,在1873年的一场帮会械斗中,化为乌烬。几经挣扎冒险,他又东山再起,1880年他在近打矿区(Kinta Valley)投资,分得了年股息五万元。后来他又经营承包税捐,赚了大钱,颇受殖民地政府重视,1892年遂被委为雪兰莪州议员、卫生局委员。其企业王国逐渐扩大到建筑、种植咖啡和橡胶、椰油厂、地产、煤矿、船务、金矿、汽车服务和开设银行。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4-2008 06: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陆佑不仅对马来亚的开发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为马来亚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和金融业等多方面的发展与繁荣,对中华文化的传播,都作出了永垂史册的贡献,是饮誉南洋的传奇式人物。早年在吉隆坡就流传着“叶亚来打州府,陆佑建吉隆坡”的赞语。
陆佑,鹤山雅瑶黄洞村人,本姓黄,自幼丧毋,因家境贫寒,少时被迫到新会桐井岑溪村一户陆姓的财主家当童工,后改姓陆。16岁左右被卖“猪仔”到马来亚,起初在一锡矿当矿工。陆佑在锡矿场苦熬了3年,侥幸活了下来。陆佑发迹后是这样回忆自己这段做“猪仔”的惨痛经历的:
在锡矿的最初几个月,老板规定每天清晨五时起床,先用棍棒擦身,以适应水土和气候,这是一种痛苦的熬炼。然后,集体洗澡,才可吃些糙米早饭。只有少许咸鱼仔、萝卜干、咸菜佐膳。草草吃完便由包工头带到矿区开工。工作时,不许歇息。根据各人体力和特长,指定锄山、铲土或肩挑。包工头多是狰狞凶恶,对苦工们督责苛酷,如果工作稍慢或跟他顶撞,动辄拳打脚踢,甚至殴到伤重死亡,也无人过问。中午暂停工作,又在工地吃一顿粗饭。不一会便继续开工,直至日落为止。晚饭后,集体洗澡一次,由包工头带返棚厂睡觉。苦工住的棚厂是草顶、木墙、泥地,空气秽浊,夜间只有一两盏惨暗的煤油灯,以备巡逻和防守。除了新年有一两天休息外,终岁不停,无论刮风、日晒、雨淋,一律开工。每天上山下井,苦不堪言。有时山洪暴发,便断绝归路;矿坑挖深了,上面倒塌下来,往往发生活埋惨剧。在矿山,时常受着毒蛇、野兽、蚊虱、害虫的袭击。当地恶性疟疾、霍乱、痢疾流行,得病而死者很多。苦工们多数患有风湿、脚气、腹肿和黄疽病;由于工作过于劳苦,受热或不服水土,常常晕厥或窒息。矿场里没有医生,也缺乏药品,不论病情轻重,只胡乱搽些药油,服点土药,不少人丧失了生命。侥幸活着的人,下身长年浸泡在水坑里,只穿一条由面粉袋改成的短裤,爬山越岭,涉涧扳藤,十指起泡,双脚红肿,遍身斑痕。尽管苦工们卖力拼命,主子依然毫无同情心;反因部分苦工死亡,更把剥削转嫁到活者身上。连跟国内亲人通讯也没有自由。卖身的“猪仔”由主子按劳动量每月发零用钱三至六元,此外并无其他福利。不小心损坏工具或因病停工,还要扣钱。
3年期满后获得“自由身”的陆佑来到星中街新会乡亲罗奇生开设的烟庄当伙计,他省吃俭用,5年后积蓄了99元,就在马洁街开设了兴隆号杂货店。1868年,他把这间小店委托给可靠的伙伴代管,只身来到霹雳邦拿律镇甘文珍锡矿场,同五邑籍矿工一起劳动,并经营货运,兼做为英军供应粮食的生意。后来,他以小本钱买下一个已废弃的“旧龙口”锡矿,深挖下去,竟奇迹般地成为富矿。陆佑顷刻间成了“暴发户”。之后,陆佑来到吉隆坡,在台山邑侨赵煜的扶助下开设了典押店;并通过替殖民当局承办鸦片烟、酒、赌博和典押等饷码而致富。他除了经营好自己的矿场外,还收购了濒于破产的小矿场。由于经营有方,数年间,便拥有新街场、锡米山、双文丹、暗邦、叻思、古毛、万挠、关丹、文冬等多处锡矿场,雇工数千人,成为当地的大矿主,有“锡矿大王”之称。据记载,1898-1900年,马米亚每年锡产量约4万吨,95%为华人矿场生产。其中陆佑经营的矿场年产量达数千吨。10多年中,他至少获利1000-2000万元。
陆佑开采锡矿致富后,又把目光投向橡胶种植业。1896年,他同后来被誉为“橡胶种植之父”的林文庆(祖籍福建海澄)和陈齐贤(祖籍福建海澄)合资开辟了马来亚第一块橡胶园,取得很大成功。陆佑在鹅雁、箕筛、文冬、巴生、和丰、雪兰莪等地开垦了很多橡胶园,最大的橡胶园由吉隆坡伸展到彭亨,呈带状绵延100多公里。橡胶业的发展使陆佑的财富滚滚而来,并得到“橡胶大王”的美称。他们3人连同陈嘉庚被誉为“马来亚橡胶王国4大功臣”。陆佑还办起巴生咖啡园、丹戎马林胡椒园、雪兰莪港口椰子园及北根椰子园。
在工业方面,陆佑办起东兴隆红毛灰(水泥)厂、罗臣铁厂、雪兰莪港口椰油厂等。其中以椰油厂规模最大,左右了当地市场。
在商业方面,除新加坡的兴隆号老铺外,陆佑在马来亚各地先后开设了10多间东兴隆分店,统称“七州府庄口”,总公司设在吉隆坡。吉隆坡茨厂街整条街的店铺都是他个人的产业,俨然是一位“商业巨子”。
1913年陆佑做大股东的广益银行在吉隆坡创办,经营的全盛时期,当地政府批准东兴隆庄自己发行银票,各地流通,与政府发行的钞票具有同等效力。此种银票,用英文印上“东兴隆陆佑”、“东兴隆第X号银毫伍圆,任随时兑换”以及“光绪X年X月X日发单”等字样。这种情况在南洋并不多见,足见陆佑之地位与实力非同一般。据说,陆佑去世后,这种银票仍一直流通,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占领马来亚时才被日本军票所取代。由于陆佑对新、马金融业贡献重大,他又得到“金融巨擘”的雅称。
除了上述经营收入外,饷码的税捐收入也是陆佑聚敛财富的又一大来源。他以100多万元的代价,从殖民政府获得承包税捐的专利权,把获利最大的烟税和酒税留为自营,赌税则选择有利地点自营大部分,余下僻远山区的则议价转让别人承办,典押税则全部转让,招人承办。上述两税转让,陆佑就可赚回向殖民政府缴纳4年税饷的大部分。陆佑与黄福(台山人)、张弼士(广东大埔人)并称为“3大码王”。陆佑靠99元起家,到他去世时,财富已达叻币七八千万元(折合英镑约1000万镑),成为富甲新、马的大富豪,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陆佑富而好善,为吉隆坡及马来亚社会公益事业慷慨解囊,建树良多。他捐资改建吉隆坡的马路和市容,将当时仍属榛莽荒秽、蒙茸沼泽之地的文冬和关丹两镇建设成为现代化都市。南洋的历史学家断言,写文冬和关丹开埠史和发展史,如果不重笔浓墨写上陆佑的名字,就毫无意义。
自幼失学、文化程度不高的陆佑深感文化教育的重要,这促使他大量捐助办学,惠及广大地区。在吉隆坡,他创办了养正学校、维多利亚英文图书馆、尊孔学校、爱德华七世医学院和莱佛士学院。在雪兰莪,他创办了尊孔学校。陆佑还捐资于医疗卫生事业,独资在塞连达建立诊所,在吉隆坡建同善医院,成立吉隆坡老弱院,建造吉隆坡中华大会馆。他资助马来亚各地修建大小会馆、庙宇,他在新加坡和吉隆坡建造广肇会馆和广东义山。其善举美德使之成为受人尊敬、遐迩闻名的大慈善家。
陆佑以73岁高龄辞世,安葬在吉隆坡冷结路浩道登橡胶园内的陆家坟场。他去世后东南亚有3个国家首都的街道用他的名字命名,即:新加坡的陆佑街、吉隆坡的陆佑街和文莱的陆佑大街。他的家乡鹤山市的乡土教材中,载人了他的传奇事迹和乐善好施的美德。 |
|
|
|
|
|
|
|
发表于 22-11-2009 01: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爷爷是雅摇那水乡人,是跟陆佑南下。楼主也是鹤山人?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