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278|回复: 197
|
燃烧的群岛 - 太平洋战争史诗 1941-1945[转]
[复制链接]
|
|
燃烧的群岛 - 太平洋战争史诗 1941-1945[转]
转自这里
最近看了这网站,
主要时间都在阅读太平洋战争的 战役 与 野史,
虽然已阅到最后,不过还是太长了,中间跳过很多,
大概只阅了40-50%。
首先,我不确定此网站的中立性,
不过战役的连贯性还是有一贴的价值。
由于太长了,我决定满满的贴,
心急的人可以去上面的连接。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1-2007 03: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1-2007 03: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混乱与平衡-20世纪30年前的日本和世界
==============
混乱与平衡
==============
1.乱世惊醒
1853年7月8日,美国东印度舰队佩里准将率领4艘蒸汽舰队驶入日本江户湾前,日本也是一个封闭的帝国,只是这里的封建思想在人们头脑中烙印比中国要浅,大权由德川幕府掌握,天皇没有太多的实权,当然也没有一个垂帘听政的太后。佩里留下美国的国书后离去了,留下手持短剑的幕府将军静静地回味着坚船利炮的滋味。这是日美的第一次交手。
次年,佩里率领9艘战舰再次光临日本,在战舰的炮口下,日本与美国签订了「日美修好条约」。其中规定日本开放下田、箱馆两个港口,并向美国的舰船提供煤炭及其它供给。闻到肉味,狼都会来。而后的几年中,日本分别与俄、英、法、荷等国签订了通商条约。条约中日本学到了自由贸易权、关税、领事等新词,并且学得很快。其中和俄国签订的「日俄修好条约」规定将部分千岛群岛划归俄国,日俄就此结冤。
身处岛国,火山和海洋的灾害不断,资源又缺乏,这些条件使日本民族产生了一种深沉的危机意识。这种危机感使日本人练就一种审时度事的能力,这也就是日本前首相吉田茂所称的一种“卓越的历史敏感性”,事实也是如此。
在前途未卜的动荡时代中,日本默默地回味着炮舰和外交的关系。前有中国作为镜子兼挡箭牌,善于反思的日本人终于在鸦片输入前成功地认识到只有接受西方的工业和军事技术,才能避免中国所遭受的动乱。
[ 本帖最后由 Atrous 于 24-11-2007 05:46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1-2007 03: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明治维新
1867年,一批年轻的武士在内战中取胜,形成了少年天皇明治领导下的统一局面。新政府的新政基本上是有日本特色的三权分立制度。 政府中有一批年富力强的政治家,他们提出了“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三项纲领性口号。其后对封建社会改造速度之快,令世界震惊。
由于有中国的教训,所以三项政策中,尤以“富国强兵”对日本影响最大。经过对英、法、德、俄的一番考察,日本仿照欧美建立了类似的兵役和军事体制。与其相应,日本近代的军事工业从引进、吸收到自行研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步枪、火炮、舰船的制造基本很快就接近当时的最先进的水平。
同时,各类的军事教育机构包括炮兵学校、水雷学校、通讯学校也纷纷建立,这为军事水平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自身体验过炮舰的滋味,所以军事体制中,海军尤其被提到重要地位。一支近代化的海军建立起来,其使用的是英国制造的战舰,并由法国人和俄国人参与训练。好学的日本人使日本在明治维新20年后,进入了军事大国的行列。
由此政策,军队在日本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就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军方可以直接左右日本的内外政策,并逐渐成为日本社会中最富侵略性的集团。这就是军国主义产生的根源。

[ 本帖最后由 Atrous 于 24-11-2007 05:47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1-2007 03: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甲午风雨
日本与危及意识共存的另一种意识就是大陆意识,或许这是岛国寻求安全感的一种必然的意识,但自认为是“万国之本”的日本不是想成为大陆的一部分,而是希望大陆成为它的一部分。同时日本的军事制度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下,走向了的畸形发展的道路,而离其最近的大陆便是中国和朝鲜。16世纪末期的统治者丰臣秀吉就曾两度入侵朝鲜,但均告失败。
1894年7月,羽翼稍丰满的日本便发动了对中国的甲午战争,在随后的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损失惨重,日本的损失也不轻。但日本在随后的陆战中,迅速占领了大连和旅顺,并在旅顺开了屠城之先河,2万余人遇难,北洋舰队就此覆灭。而入关之路上已经无险可守。
次年春,中方李鸿章与日方伊滕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赔款2亿两白银。甲午风雨以「马关条约」结束,从此原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中国和日本拉开了距离。这一仗,日本从中国吸了一大口血,并将四十年前才知道的各种条款转加给了中国。而随后畸形的军政体制决定了日本就象中了毒瘾一般,每隔数年,不打一仗,就不舒服。巨额的赔款中,大部分用于了扩充军备。
随后在俄、德的压力下,日本退还(是由清政府赎回)辽东半岛,并由俄国接管。但巨额的赔款其它列强怎能不眼红。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日本是其中的主力。 在弱肉强食的规则下,日本就这样加入了食肉者的末班列车。

[ 本帖最后由 Atrous 于 24-11-2007 05:47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1-2007 03: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日俄战争
1904年2月,在俄国远东铁路修到旅顺前,日本用鱼雷艇偷袭旅顺港的俄太平洋舰队得手。同样在随后的陆战中,对日本人不懈一顾的俄国人也犯了北洋舰队的错误,在死守旅顺失利后,太平洋舰队全军覆灭。在次年的对马海峡,日本海军又伏击了绕过半个地球前来报仇的俄波罗的海舰队,后者又全军覆灭。
这场在中国展开的日俄战争,就是豺和狼为争食而进行的战争。在美国的调停下,日俄走向了谈判桌。日本从俄国手中接管了辽东半岛,俄国势力就此在远东消失,日本一跃成为远东新霸。并于后续的几年中,借势吞并了朝鲜。当时仍是英国的舰队最为强大,但已日感力不从心的大英帝国决定与日本联盟。日本海军的假想敌人就定为了与其隔岸相对的美国。
[ 本帖最后由 Atrous 于 24-11-2007 05:48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1-2007 03: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山姆小传
山姆大叔从建国以来,一直没有停止扩张。19世纪末,美国也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扩张行动也向本土以外进行,大平洋就是美国的战略重点。由于舰队需要港口,1893年,美国控制了夏威夷。1889年,与西班牙开战,夺占了原西属的菲律宾。
但美国作为一个民主的国家,外交上也遵循平等和均衡的思想,具体体现在别人得到的利益,自己也要有;别国打仗,自己一边卖军火,一边调停。美国也渐渐发现亚洲这个唯一摆脱殖民的国家日本在破坏远东势力均衡的方面已经开始走远了,便逐渐开始提防日本,并将夏维夷的珍珠港选为太平洋舰队的主要基地,以防止距离日本太近而遭到偷袭。
6.趁火打劫
1914年一战在欧洲爆发,日本看准机会觉得可以大捞一票。由于日本与英国有盟,借机占领了德属的南太平洋马绍尔、马里亚纳诸岛,并占领了原属德国势力的中国山东。随后向当时梦想称帝的袁世凯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其中除要求日本继承德属利益外,还有数条几乎完全要消灭中国。“二十一条”虽然没有完全实现,但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已完全公布于众,并且此后再也没有改变。
战后的1918年,日本又作为主力参与对苏联红色政权的围剿,但未占到任何便宜。
[ 本帖最后由 Atrous 于 24-11-2007 05:49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1-2007 03: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7.纸上谈兵
战后,欧美渐渐意识到日本在远东尤其对中国的野心,为保证中国的“门户开放”,必须遏制日本的军备。
在1921年经过吵吵闹闹的谈判后,英、美、日、法、意签订了华盛顿条约。
其中规定各国保存的主力战舰的吨位分别为52.5、52.5、31.5、17.5和17.5万吨。
其后又对条约进行了修订,
但基本遵循了英、美、日之间5:5:3的比例,英美希望借此创造对日本海军的优势。其实,大英帝国的斜阳已很少有机会照到远东,而在远东握有大棒的也只有山姆一家了,并且美国又必须分兵两洋,所以美日太平洋舰队的主力舰实力比是 2.5:3,,这也大致是1941年两国在开战前在太平洋上的实力比。
并且日本将建造中的主力战列舰“赤城”、“加贺”等改成了航空母舰,而使日本在航母上对美国有巨大的优势。同时按照条约规定欧美不得在菲律宾、关岛等地建立和扩建海军基地,而美国在太平洋上也就只有一个珍珠港可以完成舰船的大修了。
[ 本帖最后由 Atrous 于 24-11-2007 05:50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1-2007 03: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8.混中取静
二十年代随后的几年,虽然各国经济局势动荡,但世界还算平静。英美着手恢复经济,苏联忙于巩固政权。在欧美军事势力基本撤离后的中国,由蒋介石整理各地的军阀,并已注意到了中国新生的红色力量-中国共产党。
日本总算也平静了几年,但在这几年中日本的法西斯主义日益发展和猖獗,各种法西斯团体鼓吹着“战争是在历史进程中促进人类统一的手段。作为国家的生存权,日本的侵略扩张也是正义的”等,并且在危及感深重的岛国,这些思想容易被接收。
同时法西斯意识也已深入军队,东条英机等鼓吹对内实施军事独裁、对外实施武装侵略的军国主义分子走上了舞台。并且在几次的法西斯暴力刺杀事件后,日本的政党内阁体制也已明存实亡。
另外,在一战后日本军方探究战理的过程中,日本也首次创立了自己的军事理论。陆军大学教官石原莞尔在其「战争史大观」中,通过对各次战争的分析,为日本规划了占领中国、而后利用中国的资源同美国进行持久战的“远大鸿图”。还有陆军参谋本部铃木率道主笔的「统率纲领」。
其中以未来的大规模战争为目的,说明了统率的重要性,强调了先发制人、进攻精神和速战速决的意义,同时强调了精神因素的决定作用。这些内容在日本后来采用的战略和战术以及士兵的意识上都可以反映出来。
“在人类冲突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的人为这么少的人所犯错误付出这么沉重的代价。”(温斯顿·丘吉尔)日本就是犯错误的一个。但战争的起因是最难以回答的一个问题。可以粗略认为,这是日本受军国主义利用的民族危机感在混乱秩序中的一种不适当的体现。
从日本的上述发展过程就可以看出这辆战车如何一点一点地偏离了轨道。到此日本已从手臂到头脑再到牙齿武装完毕,一伺机会就踏上了不归之路。
[ 本帖最后由 Atrous 于 24-11-2007 05:50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1-2007 03: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我四年的时间,我保证你们将认不出自己的家园。— 阿道夫·希特勒
==============
狰容毕露
==============
新一年代的开始,世界再一次混乱,各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空前的经济危机和萧条之中,民主国家大幅度削减军备,法西斯国家走上了军事扩张之路,而首先露出狰容的就是日本。
1.九一八

1931年9月18日夜,蓄谋已久的日本关东军借故突击沈阳城,国民党东北军奉命不予抵抗,仅5个小时后,关东军完全占领沈阳。4个月后,全部占领东三省。而后日军4个师团和陆战队共10万于人,试探进攻上海,在驻上海19路军坚决抵抗下,无功而返。
32年3月,“满洲国”成立,日本强迫中国当局予以承认。33年,日军攻占山海关后,在长城附近遭到17路军抵抗。5月,国民党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议」,用一张纸包住了法西斯的欲火。而后蒋介石不顾全国上下一致的抗日呼声、看不见日本显而易见的吞并全中国的野心而一心一意地去围剿红色政权去了,留下了白山黑水之间艰难的并未联合的各路抗日联军。
而后日本迅速转入了战时体制,内阁频繁更换,但每换一届,受军国主义的控制就增加了一分。同时从美国进口大量战略物资,以备全面开战。
[ 本帖最后由 Atrous 于 24-11-2007 05:51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1-2007 03: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玩火者
1934年,希特勒等上了历史的舞台,并起动了日尔曼这辆战车。1935年10月,墨索里尼入侵北非埃赛俄比亚。1936年5月,西班牙内战,另一个法西斯弗郎哥上台。
而英、法、美希望借德、意抑制苏联,因而采取了一种听之任之的态度,时尔发出一些不痛不痒的“强烈抗议”。这种态度现在或许称为和平共处原则,美国当时称自己的态度为孤立主义,我们则称其为绥靖政策。但首先大开杀戒的还是日本。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1-2007 03: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芦沟晓月

1937年7月7日,日本从芦沟桥开始悍然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当时,“西安事变”后,国共已开始第二次合作,抗日统一战线已经基本形成,中华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刻,用血肉筑起了新的长城。
但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组织涣散、装备落后,国民党政府又抱有和平幻想,致使在一系列的防御战中,均告失败。7月底,京津失守。9月到11月的太原会战中,太原失守。8月到12月的淞沪会战中,上海、苏州、杭州和南京前后失守,在国民党的首都南京,兽性大发的日军烧、杀、淫、掠,总计屠杀30万人以上。

1938年3月到6月,徐州失守,国民党炸堤御敌。7月到10月武汉会战中,广州、武汉分别失守。至此1年又4个月的时间内,华北、华东、华南1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340多个城市前后失守。但是中国没有投降,并且在“台儿庄”、“平型关”以及在四行仓库等地的抗日救国精神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占领中国的狂言。这时,日陆军34个师团中已有32个陷于中国,此后,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而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同时开辟了晋察冀、晋西北、豫苏皖等多处抗日根据地,并且新四军、八路军在敌后的抗战中不断壮大。
[ 本帖最后由 Atrous 于 24-11-2007 05:52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1-2007 03: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欧洲的闪电
德国在吞并奥地利和捷克后,终于也露出了狰容。1939年9月1日,德军大举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等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9月17日,苏联前推防线也开入波兰,占领波兰东部。9月27日,德军攻占华沙,波兰灭亡。而期间与德国不宣而战相对应的却是英、法宣而不战,英法在西线的110个师静静地面对着德军23个师,头脑中报着奇怪的幻想。苏德以河为界,签下了协议。
1940年5月10日,西线集结完毕的德军在荷兰海岸线到马其诺防线一线大举西进。卢森堡不战而降。5月15日,荷兰投降。5月28日,比利时投降。同时德、意改道入侵法国。6月14日,巴黎沦陷。6月24日,法国投降。期间,德意军队也横扫北欧丹麦、挪威、巴尔干半岛以及北非。盟军一败涂地,唯一值得称道就是敦刻尔克大撤退。“这场战争实际上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输掉了,在1938年的慕尼黑,在1936年德军重占莱茵兰时”,这是丘吉尔对失利原因的精确评价。
1940年8月开始,德军开始了对英国作战的“海狮”计划。首先空袭英国机场。9月,为瓦解英军的意志,开始大规模空袭伦敦。11月,转而空袭利物浦、考文垂等工业城市。但是日不落帝国终于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英国决不投降,并且他想打多久,我们就陪他打多久。”这句听似坚强的话语实际明显反映出英国的无奈。
12月29日,周日,是潮水最低的时刻。当天和随后的几个星期内,空袭又转回伦敦。德军的轰炸机首先轰炸给水系统,而后用燃烧弹袭击伦敦的金融商业中心。伦敦市民在防空洞和与大火的奋战中迎来了新的一年。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1-2007 03: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1-2007 03: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东和西
在法国的多佛港贴满了“打到英国去,活捉丘吉尔”的标语,但“海狮”计划由于没有取得必须的制空权而只能无限期推迟。这时希特勒就选择了西线,撕毁了与斯大林的苏德不侵犯条约。
1941年6月22日,德军分三路挺进苏德条约边界,由于苏军防守不利,随后的5个月内,德军在三条战线上平均突进了1000公里,分别直逼列宁格勒、莫斯科和基辅。
素以反共著称的丘吉尔立即宣布支持苏联抗战,美国也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从此二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1-2007 03: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南和北
在日本帝国设计的“共荣圈”中,还有南太平洋诸岛国,尤其是盛产石油的荷属东印度群岛。而为得到东印度群岛,必须经过英国的新加坡和美国的菲律宾。
从1940年9月德、日、意的轴心国条约开始,太平洋和大西洋已经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在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后,大西洋的局势已经日趋明朗。同时美国也意识到了日本的野心,并渐渐收紧了日本脖子上的经济锁链。到1941年中期,美国已全面禁止向日本出口航空汽油、加工机械和废钢铁等战略物资。
同时德军入侵苏联后,日本又面临一个选择,是向北进军西伯利亚攻击苏联,还是向南进攻南太平洋。最后,日本决定在苏德局势明朗之前,不能北进。而最终目标选择了南进。
在随后的谈判中,美国坚持日本必须从中国撤军并维持南太平洋现状,同时不断加强美军在菲律宾以及太平洋诸岛的防御兵力,包括部署了作为战略轰炸力量的B-17飞机。英国也向太平洋派出了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以增强新加坡的防御。而日本要求以美国停止援助蒋介石并解除出口限制为先决条件进行谈判,并在各方面加强进攻准备。
由于美国错误地相信英美在太平洋的威慑力量,所以在谈判中拒绝向日本人作出最小的让步,而留给日本的选择就是撤出占领十年的中国或者与美国开战。随英美战略防御部署的逐渐形成以及日本石油储备的不断消耗,丧失耐心的日本选择了开战。
11月26日傍晚,庞大的战舰群静静地驶出集结地千页群岛的单冠湾,目标是3000英里外的夏威夷珍珠港。“赤城”号上南云忠一中将拿着山本五十六大将的最后指示:“如果同美国谈判成功,特遣舰队立即返回本土”。其实,弓已拉满,箭已在弦,谁也阻止不了战争的进程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1-2007 03: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941年12月7日,牢记这一耻辱的日子!
==================
·开战:暴风骤雨
==================
==============
偷袭珍珠港
==============
1.命运之箭
夏维夷檀香山时间1941年12月7,周日,早4时,美国太平洋舰队常驻基地珍珠港以北250海里,东边的水线已经发白,宁静的拂晓即将到来。
一支庞大的舰队打破了宁静,向南驶去。六艘航空母舰排成了两路纵队,在他们的四角有两艘高速战列舰和两艘重巡洋舰,最外一圈是九艘驱逐舰,而在这个钢铁花环最前面引导的是一艘轻巡洋舰和两艘潜艇。舰队在尚未破晓的海面上,留下了一条又粗又宽的雪白航迹。每一艘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上,排满了双翼展开、引擎开动的战鹰。机腹下有的挂着重型炸弹,有的挂着鱼雷,铅灰色的雷壳 上微微闪烁着冷光。
6时,舰队放慢了行进速度,赤城号的舰首缓缓地转向北方,也就是来风的方向,主桅杆上的南云中将的将旗下面一面Z字旗在风中猎猎作作响。36年前,在对马海峡上,东乡海军大将就是挂着这面旗帜一举将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击溃的。
赤城号的舰身剧烈地摇晃着,如果在平时所有的训练就将取消。但渊田美津雄中佐知道,今天只要甲板还在水面上,就必须起飞。渊田扶了扶头上的千针带,将油门加到了最大,其97式攻击机顺利升空。而后的十五分钟里的49架水平轰炸机、40架鱼雷机、51架俯冲轰炸机和43架零式战斗机共183架飞机从6艘航空母舰上全部升空。机群迅速完成编队,在舰队上空绕飞一周后,向离弦的箭一般扑向了珍珠港。
[ 本帖最后由 Atrous 于 24-11-2007 04:28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1-2007 03: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拉紧的弓弦
与此同时,华盛顿的日本大使馆中,野村大使正在接收一份东京发来的共十四部分的电文,并奉命务必将这份电文在华盛顿时间13时(檀香山时间7时半,预计袭击时间之前半小时)前交给美国政府。在一大堆外交词令后,在电文的最后一部分说明“日本政府对不能通过进一步谈判达成协议而表示遗憾”。美日间最后的一点联系中断了。
进入40年代,美日都发现小小的太平洋已容不下两艘大船。外交斡旋的同时,太平洋上已剑拔弩张。美国首先将太平洋舰队移师珍珠港,随后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将即制定出袭击珍珠港的计划。为此,日本帝国海军研制了微型潜艇,改装了浅水鱼雷和穿甲弹,精确地配置了进攻机群,在与珍珠港相近的鹿儿岛进行了严格的训练,采取了封锁式的保密措施,选择了最掩蔽的出击航线。最后,日本人终于忘记了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忘记自己的对手是谁,忘记是外交失败导致战争还是反之,他们只知道弓已拉满,箭必须发出。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1-2007 03: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虎、虎、虎”
渊田坐机收话机中传出檀香山电台播放的爵士乐,音乐末了是天气预备,“云低高3500英尺,能见度良好,北风10节。”听罢,渊田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微笑。
7时02分,瓦胡岛最北面的雷达管制员发现有一大群飞机从北飞来,询问了值班的泰勒中尉后,得到的回答是,一定是从西海岸飞来的B-17机群。这样,珍珠港错过了最后的一个机会。
7时35分,渊田的飞机第一个到达珍珠港时,港中仍洋溢着周日早晨的平静。辽阔的港上空,云层稀疏,空中几架民航机在懒洋洋的盘旋着。 舰队群在斜射的阳光下显得宁静而安祥。机场上的军用飞机,为防止破坏而机翼对机翼整齐地排放着。
渊田打出了一发信号弹,命令机群按照奇袭队形开始展开,同时发出“虎、虎、虎”的信号,通知母舰奇袭成功。 五千英里外的长门号战列舰上,一名兴高采烈的文书将电报递给山本,山本无动于衷地继续和参谋长下着棋。
按奇袭计划,将按鱼雷机、水平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的顺序进入攻击,首先将袭击舰只。由于云层遮挡,部分飞机没有看到信号,于是渊田又打了一发信号弹。俯冲轰炸机见共发出了两发信号弹,认为是强攻命令,这是针对敌人有所防范时强攻战术。按制空队、俯冲轰炸机、水平轰炸机和鱼雷机进入。
7时55分,俯冲轰炸机首先攻击了瓦胡岛的三个机场, 两分钟后,鱼雷机开始进入攻击。这一小小的失误并没有影响进攻的效果。第一架鱼雷机首先用机炮将排列在舰队最后内华达号上的舰旗撕碎,而后投下了鱼雷。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1-2007 03: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这不是演习!
最初的几分钟内,太平洋舰队中没有人能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等逐渐清醒后,停在舰队最外侧的西弗吉尼亚号和俄克拉何马号已各中了两条鱼雷,后者又中了5枚炸弹后,带着400多名官兵倾覆。前者由于及时打开注水阀,慢慢地沉入了水下。亚利桑纳号由穿甲弹在舱内爆炸引发了大火,加利福尼亚号中了两条鱼雷后舰上重油库腾起烈焰,并且逐渐下沉。5分钟后,零星的高炮开始响起,但也是杯水车薪。
随后,渊田率领水平轰炸机开始了进攻。他按了一下投弹按钮,入迷地看着他的四颗炸弹以极好的队形象魔鬼一样垂直落下,越来越小,他不知道在下面的人看着这东西越来越大是什么滋味。停在舰队内侧的马里兰号周围出现了丛丛的白烟。随后,田纳西号以及在船坞中修理的宾西法尼亚号,也各吃了几颗炸弹。
突然,福特岛东侧战列舰队中发生了震天动地的大爆炸。一时浓烟滚滚,火柱高达一千多米,这是火药和炸药爆炸不充分燃烧而特有的红黑相间的烟柱。这是亚利桑纳号大火导致弹药库发生了爆炸。在红黑烟雾以及零星的高射炮火中,轰炸机仍在上下翻飞,飘满油层的海水上,弃舰的官兵拼命地游向岸边。
一艘袖珍潜艇成功地潜入港口内,发射鱼雷没有击中目标,而后被莫纳汉号驱逐舰撞沉。
8时10分,另一封明码电报-“珍珠港遭空袭,这不是演习”转到美国海军部,海军部长诺克斯惊道:“这不是真的,这一定是指菲律宾。”国务卿赫尔得到这一消息时,衣冠楚楚的野村大使正在接待室中等待着将十四部分电文交给赫尔。
8时25分,第一波攻击平息。渊田在空中继续转着圈,计算着战果。从西海岸飞来的12架B-17飞机在毁坏的机场上艰难地进行了着陆。

珍珠港战舰示意图(1941年12月7日)
1 宾夕法尼亚号 2 加利福尼亚号 3 马里兰号4 俄克拉荷马号
5 田纳西号6 西弗吉尼亚号 7 亚利桑纳号 8 内华达号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