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sin_ng

[Sin_Ng]我的閱讀書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4-1-2008 04: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時了明月?

編者︰劉玉玲
文體︰選集(小說、散文、新詩)
出版︰吉隆坡大將出版社
日期︰2007年2月28日

這本選集我本來不想買的,看了兩三回,從有20%折扣才買下來。倘若要我給這個集子一個評分,我想它會是及格的。裡面佳作不少,但寫得不好的也不少。雖然有些作品是得獎作品,可是我怎么看也看不到作者的企圖心。寫作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企圖。沒了企圖心,還有什么創新或佳作出現呢?

不曉得是不是我國的風氣比較保守,甚至影響到了“前衛”作品的詮譯。書裡面寫得好的,就只是那么幾個,有些文章前面是寫得很好,可是到了后面,便流于庸俗甚至讓人發噱。最印象深刻的是《把鏡子打碎,我是魔鬼》。文章開頭頗有股玄疑會誘使讀者往下讀去,可是當你讀到快到中間部分時,你突然會覺得,怎么這個男子會那么婆婆媽媽(或許作者是女性的緣故,揣摩男性的性格不完全),后面的結局更讓人感到俗到濫。這樣的作品,我不能否定它的存在性,但,我要質疑它的文學性與對人性的刻畫。倘若每個人生都是悲劇抑或后知后覺的發現親情的可貴,那也未免太不入流了罷。至于其文字功夫,我只覺得一般而已。

然而書內幾個作者的作品,卻讓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特別是賴宇欣、劉玉玲、張尤蕊等人。前者的書寫方式不斷更換,時而感性,時而理性。甚至不斷嘗試不同的角度,去把文章的情感堆疊起來。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有兩篇,各別是《櫻色飛舞》和《魚頭的故事》。可惜《回家》這篇經營壞了,故事到最后變得很不是味道,甚至失去驚喜,這篇小說可以說是作者最疏忽不嚴謹的一篇,如果故事能更創新,而不要注入太多不必要的感情,我想肯定是上乘的佳作。

而劉玉玲的兒童小說我想最富個人特色的。而張尤蕊的創作文字老練不在話下,敘述也有一套方法,可惜的是一些文章看得出有相當程度的雕琢痕跡。文章的創作是順其自然,倘若過度的雕飾,往往只會使作品失去那甘醇的味道與意義。這本選集是否成功?以我短淺的見解是,還好。


推薦文章:《櫻色飛舞》、《魚頭的故事》、《退稿記》、《神話山腳》、《不死井》、《噢,蘇格拉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4-2-2008 1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必偏偏尋人啟事

書名︰《藍色島嶼》
作者︰菲爾
文體︰散文
出版︰雪隆興安會館暨大將出版社聯合出版
日期︰2005年6月30日

上星期到大眾書局去看書,本來想買本地著作,可是來到馬華文學那個部分時,映入眼簾的都是一些我不想要,而且毫不吸引我的書。

所以我常常在想,馬華文學在馬來西亞經營,是不是很糟糕?還是它的包裝不及台灣呢?從前我們說台灣的包裝非常精美,然而現在看到中國出版的書,也可以與台灣相媲美了。

可是馬來西亞呢?我想還是大同小異罷。原因何在?我們先別看封面、封底,掀開內頁一看,買書的情緒完全被蓋下去了。為什么?排版的問題還是不怎么進步,字型的選擇、大小等等原因,都在考慮的範圍內。

雖然說看書不應該諸多要求,然而要我以相同的價格,去購買我不滿意的書,為什么我不以相同的價格去購買我滿意的書呢?這普遍是買書和看書人,經常在購買書本的時候,所必須做的抉擇。

這本菲爾所著的書,剛出版時,我壓根沒心情去買。當時看了看它,它就擺在冷寂的馬華文學區,要多么孤獨就多么孤獨,想怎樣躺在那裡就躺在那裡,根本沒人會去理會一本叫做《藍色島嶼》的散文,或更貼切的叫法,應該是隨筆。

這本書聊些什么呢?其實很難說得準確。因為涉及的範圍太廣泛,一時三刻也難以講解清楚,作者的書寫脈絡。

你說它是生活筆記,它可以是︰你講它是家族或地志書寫,它也算是,說它是一本專門寫成長故事的?它也算是。當初買的時候,是和許裕全的《豬頭看過來》一起買的,買的時候,完全沒顧慮到,是否好看,直到看了兩本書,才覺得意猶未盡。

所以我經常感嘆,馬華文學沒受落是因為裝潢的問題。內容再好,遇到封面不好,就像丑女擁有善良的心那樣,沒人要。這是何等可惜啊!

因此,只有看了內容才能夠決定這本書,是否買得下手。否則會后悔莫及。當然,讀這本書也絕對不會讓你有“后悔莫及”的感慨。

推荐文章

《減肥悲歌多》、《化妝漫話》、《不滅的畫家夢》、《生活氣息》、《世界之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2-2008 1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還給伶人的往事

書名︰《伶人往事一寫給不看戲的人看》
編者︰章詒和
文體︰散文
出版︰中國湖南文藝出版社
日期︰2006月10月

看這本書的人,我相信多半會因伶人們種種的往事所感動。這些感動並不是覺得可憐,而是會認為伶人在從前的國度雖然低賤,但是,卻不失傲骨的氣節。

今年年頭我向培風中學圖書館推薦這本書的時候,很模糊的說了,這本書很好看,便沒有了。喜歡看章詒和的書,是從她的一本《往事並不如煙》(又稱︰《最后的貴族》),寫她的父親和父親身邊的人的往事,讀起來雖然花時間,可是裡頭的內容,會讓你更清楚當年歷史的來龍去脈,也因此,她的3本書連續出版,都遭到“因人”而禁,為此不禁讓人覺得,中國雖然在21世紀的現今貴為泱泱大國,卻害怕這些歷史!試問這種方式算不算和日本的篡改歷史相似?不得而知。

這本書的每個章節,基本上都是由每篇平均2萬個字所組成的,每個篇章都個別說一個伶人的往事,從伶人的出生、后來的成就、事跡說到伶人的晚年。8個篇章,我花了9天的時間來閱讀(第1天讀序);之所以不要一次過的看完,是因為想讓還在腦海裡的伶人往事,慢慢的去揣摩,去想象那個世界的繁華,那個世界的滄桑。

裡面的幾個人物,都是當年戲曲界的角兒,紅得半邊天,就像現在的歌手明星那般。可惜的是,現代的歌手明星,沒有了當年唱戲的人功夫。所以,章詒和不時在文章中回味道,還是當年的好。“當年的好”是不是真的那么好?對于我這位尚未接觸過戲曲的人而言,不敢妄加定論,免得最后節外生枝。

只可惜的是,我買的版本是中國出版的版本,並沒有台灣時報出的那么完整。說到這裡,還真覺得莫名,一本好好的書,干嘛要因為政治因素而不斷地刪除呢?知識與智慧,是可能說刪除就刪除的,倘若真的是如此,我們人類還有什么真實面貌可以見天看地啊!

推薦文章

《盡大江東去,餘情環繞--尚小雲往事》、《梨園一葉--葉盛長往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5-2008 11: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喜歡懷特

書名︰《這就是紐約》
作者︰E.B.懷特
文體︰散文
出版︰中國上海譯文出版社
日期︰2007年1月

電影《夏綠蒂的網》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應該看過,即使沒有觀賞過電影,大概也曾在童年,乃至長大成人,都必定有閱讀過抑或聽說過該童書的內容。

《夏綠蒂的網》的作者,E.B.懷特,便是這本經典兒童小說的作者。

懷特的這本散文集,是中文翻譯的首譯本,共分上下二集發行。在逛書局的時候,也是碰巧有那個運氣,遇見了這本書,沒經過思考就毫不猶豫買下來。

懷特是美國人,紐約客的創辦人與長期供稿的專欄作家之一。

有人問我是不是很喜歡讀散文?我想了一下這個問題,的確,我真的很喜歡讀散文。散文其實是最容易讀的文體,但是好像很多人都不怎么在意散文。

在西方,散文、隨筆被稱作Essays;E.B.懷特在《這就是紐約》前言裡,這樣調侃道︰“隨筆作者,與小說家、詩人、劇作家不同,必須滿足于自我設定的二等公民身分。作家如果把眼光瞄向諾貝爾獎或其他世俗的榮耀,最好去寫小說、詩歌或戲劇,聽憑隨筆作者去信手塗抹,滿足于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享受無拘無束的存在。”

寫過散文的人都知道,散文是一種吃力不討好的文體。易寫難工。每個人的生活經驗雖然獨特,但要化作文字,特別是要書寫成散文的時候,往往會碰見許多難題。沒有一定的文字與創意功力,寫散文是把自己給坑了都不曉得。

懷特這本散文,我之所說好,是在讀的時候,常常會發現那些看似信手捏來,但實際上花費了不少時間累積下來的經驗小故事、小事情,總讓你有措手不及的讚嘆與會心一笑。

縱使《這就是紐約》裡大部分文章,都是上個世紀50年代所發表的,然而現在讀起來,還是有許多看法都適合用在當今社會。

奇怪的是,這樣一本好書,我卻花了相當長的時間來閱讀;如今細細回想,其實裡面還有滿苦悶的篇章,或者說,懷特他太會掰了,常常在文章裡,不由自主的繁衍出無數枝節,非得讀兩次,才能體悟懷特的書寫心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5-2008 1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頑童看大人的世界

書名︰《頑童小番茄》(新版)
作者︰簡媜
文體︰散文
出版︰台灣九歌出版社
日期︰2005年3月

世界上的童話,抑或文學界裡面稱作的“兒童文學”,在我而言都不是給孩子們看的。

小時候我們讀安徒生、格林童話、克雷洛夫、拉封丹等等西方國家的童話或寓言故事,也讀中國古時候流傳下來的神話,現在回憶起來,幾乎所有在童話裡的故事,都不應該是我們小時候應該看的。

最典型的就是白雪公主這個故事。人性的美醜,盡在裡頭。現在要你回憶一下,裡面是不是有貪婪、邪惡等等的壞因素?

大人寫給孩子看的書,通常都有種“教育性”的使命。然而,大人以小孩子眼光看世界的文學作品,作者抱的使命感是什么?簡媜這位散文作家,就寫了這樣一本書《頑童小番茄》。

這本書,適合大人看,也適合小孩子看。這是作者在1997年創作的另一個分水嶺。我們不從文學的角度去剖析,這本作品的好壞,我們就以最單純的眼光--童心,去讀這本書。

簡媜的散文創作風格,幾乎都圍繞著孩子這個話題在說故事。

《頑童小番茄》裡的散文,所說的故事,就是一個叫做“小番茄”的單親女孩的成長記。裡面生動活潑的筆觸,勾畫了一個從農村搬到大城鎮裡的家族,怎樣面對全新的生活撞擊,如何照顧這個易碎的“水晶”小番茄。因為單親的緣故,大老們更小心的照顧她,無論什么,都能滿足她,儘量讓她有家的感覺。

裡頭最有趣的,還是簡媜不以說教的方式,讓你知道要怎樣教導孩子。你在讀這本書的當兒,除了會順著故事走,文中還會不時勾起你小時候,還是孩子時的回憶。此時,你除了看到小番茄的事情,也能夠以小番茄作為一個借鏡,反觀童小時的自己。

許多大人都很自以為是的認為,孩子就是需要大老們的教育。但我們似乎忘卻了,小時候的自己,卻是無拘無束的成長、變大的。

或許,有人會將這本書應該歸類在“育嬰書籍”的範圍,但,如果將它與那些陳腔濫調的“好爸爸”、“好媽媽”、“如何讓你的嬰兒更健康的成長”這類型的書放在一起,那真是愚蠢至極的事情。

好在馬來西亞的書局,沒有如此愚鈍。這本書,不只是文學書,還是一本很好的教育書。雖然簡媜在寫這本書的時候,還沒有結婚生子,我想,她之所以有這的能耐,把那些育嬰的問題勾勒出來,莫過于是童心未泯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6-2008 04: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存在著的星星

書名:《我把星星點亮了》
作者:林清玄
文體:散文
出版:台灣圓神出版社
日期:2007年6月

林清玄這個名字在九十年代幾乎是家喻戶曉的,他的作品風靡中文創作世界的時候,我還是個牙牙學語的幼兒;上到中學,三番四次的看見圖書館的書架上,有一個專櫃特別為他而設,什么菩提系列啦、人生寓言系列啦,幾十本的散文、小說就這樣陳列著。

那些書在我的記憶印象中,都是皺巴巴的。我相信很多人借過它來讀,翻開后面的借閱記錄來看,幾乎在十年裡面,林清玄的書都經歷過不同學生的手,套句佛教用語,那便是“教化眾生”。然而我是早期聽聞他的大名,晚至最近才開始閱讀他的作品。

據說,他的作品沒有如從前那般,受到廣大的讀者所喜愛。其中因素,我認為還是以他的婚事為主要吧?!但是我認為,一個作者的作品,是不能牽涉到他的家庭問題的,倘若每個人都以道德依據來評斷一個作家的話,我想那是一件叫人感到折磨的事情。

而這本《我把星星點亮了》到底寫得怎樣?依照我讀《黃昏菩提》來看這本書,顯然林清玄已沒有從前的那股創作熱情與動人的靈感了。

近期,他的大部分作品,書寫的都是教導人們如何創作,回憶自身的記憶,有時文章中也摻插一些佛學道理,讀起來雖然失去了從前那股意味深長,現今也不能說其不好,只能以“氣定神閒”來解釋他目前的狀況。

這本書的好處在于遣詞用字不會很深,字句也很短,篇幅絕對適合我們任何一個人,絕不會長篇大論。這類心靈輔導類的文學作品,是最受讀者所歡迎的。但是,每每看見這類型的書籍一出再出,就覺得純文學作品有點寂寞了。有時候在書局逛了整個上午,都未必能在書局找到一本適合心意的書籍。

特別是散文這一類的。最近讀書是小說和散文並駕齊驅,但讀散文的機會就比較少了。而且讀的都是舊散文,很是遺憾。我覺得很多人的生活智慧,都能夠成為散文,小說市場如今是太氾濫了,不論中文創作,還是翻譯小說,都已經讓我感到恐慌,不曉得應該怎樣去選擇。

看到散文作品的出版,彷彿是一股清流。然,有時候出版的散文,並不是想像中的好,在書局將它拿了起來,摸了摸,又放回去了。

散文易寫難精這句話,彷彿可以暫時作為理由,欺騙自己,世界上的散文真難寫,所以很少有一見鐘情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9-6-2008 04: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華麗的帝國余韻

書名︰《故事》
作者︰董橋
文體︰散文
出版︰中國作家出版社
日期︰2007年2月

你看到書中,每一篇文章開始前的那些書畫、竹雕等等的骨董,不免會想馬上進入文章,看看董橋到底要說什么故事。

董橋的書,如果問我,大概看了多少?我的答案是不多。董橋的文章內容、精神,都屬于沒落帝國余韻那類型的,那種寫作風格,玲瓏剔透,溫情敦厚。

如果你有機會讀明清小品,乃至民國初年,如周作人乃至雅舍等人的小品文,你便會曉得,他在書中的那份閒情逸致,其實就是衍自那裡。

喜歡董橋的文字,主要是他的文章背后,隱藏著極為豐富的人物、史料等等的資料。讀一篇董橋的文章,就意味著你讀透了那些歷史。

所以,我總是認為讀董橋的文章,沒有文化底蘊的話,是很難進入的。

這本寫骨董與人物、歷史的書,與之前董橋曾經出版的時事評論的小品,有所不同。

從前論的都是國家大事,這回寫的,都是私藏與私下朋友或前輩的交情。文章內容豐富,人情並茂,讀之令人神往。我邊讀,心裡邊嘆惋,倘若在那個年代出生,該是多好的事情!

然而,人生如此,猶如“故事”,你怎么去說,始終都無法好好將之完成。這也許該叫做遺憾罷?!

書中的最后一章,應是舊作,或應什么報刊之類才書寫的《南洋夢憶》。

寫的是父親母親的故事,間中穿插一些關于古玩的小故事。最讓人感到動容的,莫過這篇。情感飽滿,讓人讀了都受了感動,非得一同哭泣。

當中又以董橋描寫父母在印尼興學辦校、鼓勵華裔子弟學習中文,后又以彌勒像為基調,帶出親子間,密不可疏的情感。讀完,猶如仙境的歌聲,繚繞再三,使人不能放下心情,細嚼著。

我想,這些年看過那么多散文,當屬董橋的文章,最能引起我的共鳴。

文章若能做到感動他人,我想即便是一個,也死而無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12-2008 07: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千里尋夫的故事

書名︰碧奴——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
作者︰蘇童
文類︰長篇小說
出版︰重慶出版社
日期︰2006年9月

身邊放著蘇童的另一本短篇小說,據說蘇童是喜歡短篇小說。我亦喜歡蘇童的短篇。

這本《碧奴》我是在2006年末在書局購得的,據我所知,這應該是第一批運來馬來西亞的簡體版,那時候到書店去詢問,店員檢查了網絡書庫之后,告知必須等待一些時日才能到手。

我是能夠等的,然而書到手兩年后,我才將整本書,一個字一個字讀完。

讀長篇小說或者是磚頭書,通常很費時,有些作者擺明不是在寫故事,而是在玩弄技巧,特別是中文世界的小說家。

我總是懷疑,如果一則故事,沒有了故事那還能稱得上小說嗎?蘇童的《碧奴》是有故事的。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誰人沒有聽說過?小時候,讀中國神話故事集,就會塞這個故事進去,有時還配以插圖,然,往往那些插圖都是錯體畫,更讓故事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為孟姜女塗上一層朦朧的色彩,忽隱忽現,捉摸不定。

碧奴,蘇童塑造出來的孟姜女。她亦是哭長城,她亦是尋夫,然,她的精神卻是千千萬萬個中國人,不屈不撓的精神。

桃村裡來的媳婦,她是豈樑的妻子,是被百春台衡明君買來給芹素扶靈的偽妻子,她是哭崩長城的那個小女子。

蘇童塑造的碧奴,除了個性堅毅不拔,更加了大量的人性與傳說的元素在她身上。

她哭著,身上的淚水可以是藥,亦可以催人恢復從前的種種。

整個故事的悲傷色彩極重,然而有時候卻會突然的蹦跳出幾個笑話出來。蘇童的幽默,總是在人在極度傷感,極度失落的時候,出現轉運的快樂。即使是短暫的快樂,都足以讓悲傷的碧奴的生命,得到拯救。

寫故事的人都知道要寫一個讓人產生共鳴的故事不容易,我想蘇童在這本書裡,有一小部分是失控的。

好比在百春台人馬的那段,頻頻出現的矛盾,蘇童似乎是掌控不了,人物都亂了,大家都慌了,蘇童就匆匆結束了。

讀者還未來得及看清楚,整個故事就走到另一個新的枝節去了。這系列重述歷史的小說,我想如果真的要寫好的話,選擇的題材特別重要。

中國千百年來,數一數二的傳說其實大家都是知道的,特別是孟姜女的故事。

總的來說,蘇童這次的書寫雖不是最好的一次,但猶能在故事中,發掘一些屬于蘇童的、孟姜女的,更是你我的人生。就算是遠古,然,人的天性卻是永遠在潮流中游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8-12-2008 07: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貪婪的呼吸

書名︰沉靜的老虎
作者︰虹影
文類︰新詩
出版︰九歌出版社
日期︰2007年12月10日

我討厭政治詩,或者說是那種嚴重缺乏個人與浪漫的詩。

這類型的詩,圖得一時的暢快,不能紮根在土地上。即使能夠紮根的,也只是少數。

雖說中國古詩,有不少是在描寫官場的,然而,當我們讀到“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的詩句時,不禁覺得個人的抒懷,似乎比那滿肚牢騷來得好,浪漫很多。

我是后來才知道虹影也寫詩的。認識虹影的作品,就必須認識她的小說。

虹影的散文,我雖然沒有完整讀過,不遇偶爾從網絡上搜尋到,一讀,就被她的單刀直入點中了。

我相信女性的創作,那細膩是獨特的。不同的女性,有不同看世界看人看愛情的方式。這本詩集,寫了愛也寫了恨,當然也有一些我讀不通的地方。

一本詩集的誕生,在這個時代,它想要得到讀者的青睞,全然要靠運氣。我不知道九歌這個版本的詩集賣了多少?

然而,如果你是喜歡那種帶著點朦朧派的詩意的人,讀這本是錯不了的。裡面許多詩句都很討我歡喜,《我在沉睡/杜鵑花開出三角形/我看見了一個男子//跪在垂死的虎前哭泣//那些杜鵑/貼著我的皮膚下墜//突然停止在半空》。

虹影一句句的詩,一點點嵌入人的內心。很多時候讀詩,常常會納悶,為什么有些詩人,總不能把詩寫得美一點,浪漫一點,即使我讀不懂,只要朗讀起來順暢,一眼看去就覺得順眼,這樣的詩在我而言是完美的。

但,這種詩歌是難求的。不是我挑剔,而是傳統不允許。這是遺憾。

這本書的目錄排版,我很欣賞,簡潔不嚕嗦。此外,這本書的排版絕對適合大眾。

我就是覺得,現代詩應該橫排,直排讀起來不順。對于小說、散文我倒是樂意直排,唯獨詩直排了就有點不是味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12-2008 07: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城市的孤獨

書名︰八月未央
作者︰安妮寶貝
文類︰小說、散文
出版︰中國背景作家出版社
日期︰2005年8月

安妮寶貝的書,是雨天的書。裡面有陰暗的街巷,昏暗的房間,還有電腦和網絡。

這本書的寫作時段,正好是網絡文學蓬勃的時代,乃至到后來,幾乎只要會在網絡上寫小說的人,都有可能成為網絡作家。

正因為這個緣故,造成了網絡文學的嚴重氾濫,如今,要成為一個網絡作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然而,要持續性的成為一個作家,恐怕那是困難的。

安妮寶貝脫離了網絡。這是最近在網絡上讀到的,關于她的消息。在馬來西亞,似乎還沒有多少人注意到這位女作家。如果和韓寒、郭敬明等人的作品比較起來,安妮寶貝的作品可以說是現實又溫婉的。

在網絡上認識的一些朋友,來自台灣的有不少人喜歡安妮寶貝。不是喜歡她這個人,而是喜歡她的故事。

安妮寫小說,句法、故事結構都算是特別的;你讀著,有時會以為結局是你所想象的,然而,故事結束時,遺憾便無限擴張、橫生。

這本書,是一本完全屬于城市的書。城市的男女、新聞、繁華、浮沉,城市的墮落……一連串由城市串聯起來的故事。

最后,它是孤獨的。

男女在一座曾經是孤島的城市上過活,縱使現在已是繁華糜爛,但,它彷佛還是在孤絕的時期。

沒有一個人有過快樂,縱然是彼此用身體溝通,仍然不能填補心中的缺陷。缺陷,正好也因為愛情的緣故,像無底的黑洞,用前一段失敗的戀情,吞沒著后來的戀情。

《八月未央》裡的每則故事,都沒有完善的結局。我們也可以說,安妮寶貝很技巧性的把故事結局輕描淡寫。

然,亦可以讀作她想讓讀者感到無限的悵然。畢竟,真正的愛是不會完美無瑕的。

我和一位專門從事類型小說創作的朋友討論安妮寶貝,她對安妮的印象是一個恬靜的創作者,文章中不徐不緩道來一則則故事。

我的觀點認為安妮太過小心了。也許,這也不是她的小心,而是無心。怎么說,這只是她當年的少作。

她也在自序中寫道︰《告別薇安》和《八月未央》,是兩本比較特殊的書。

它們是轉折點上的一個標記。這兩本書代表著我的寫作青春期的結束。

希望接下來我讀安妮的小說時,她告別了“寫作的青春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12-2008 11: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好有心思喔    

我也是比较喜欢看散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2010 12: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懒惰了?
来,继续分享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1-11-2025 12:12 PM , Processed in 0.18095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