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34|回复: 2
|
救亡 記新中國劇團馬新籌款抗日之行
[复制链接]
|
|
救亡 記新中國劇團馬新籌款抗日之行
2007/06/24 15:23:41
●黃海生
1938年12月,武漢合唱團南來宣傳抗日,以《中國不會亡》的強音,振盪了新馬僑民的愛國情懷,為馬來亞的僑民留下一個激情的回憶。緊隨著武漢合唱團的腳印,1940年6 月6 日,新中國劇團在新馬籌賑會主席陳嘉庚大力協助下, 正式在新加坡誕生,以戲劇表演藝術,結合風起雲湧的抗日運動,將新馬救亡戲劇運動推向高峰,也堅定了中華民族抗日必勝的信心。
提及武漢合唱團,夏之秋團長的身影就會浮現在當年見証過該團演出的長者的眼前,而金山在新中國劇團,較之夏之秋,扮演了更吃重的角色。武漢合唱團馬來亞之旅,可說一帆風順,新中國劇團南洋之行,卻是歷經萬般折磨;第一次入境新加坡即被拒上岸,折返越南;全賴金山以過人的機智,毅力帶領劇團渡過難關,完成使命。
金山王瑩劇藝救國
金山是一個不平凡的電影界名人、戲劇工作者、人民藝術家。金山完成大學教育後,即投身電影戲劇界,曾與著名影星趙丹主持1935年成立之業余劇人協會,後又與王瑩、歐陽山等成立四十年代劇社。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戲劇學院院長。文化大革命時期,被四人幫誣為“特嫌”,入獄七年,身心備受摧殘,1982年逝世,享年71歲。
武漢合唱團和新中國劇團團員都是愛國青年,于風華正茂的年紀,參與抗日運動,惟新中國劇團成員背景較復雜。新中國劇團前身是上海救亡演劇第二隊,是上海文總(左翼文化總同盟)屬下的組織,黨性濃鬱。
1937年八一三事件後,金山受文總指示,奉命協同戲劇界前輩洪森教授籌組上海救亡劇團第二隊。隊長洪森,副隊長金山,隊員王瑩(女戲劇工作者)、冼星海(音樂家,義勇軍進行曲、中國國歌作曲人)、田方、田烈、陸向蒼、歐陽紅纓等十四人。隊伍組成後,于八月二十日,離開戰雲密布的上海,輾轉前線、後方,走遍江蘇、河南、湖北、湖南、廣西等南北七省,投入抗日救亡戲劇活動。
易名中國救亡劇團
抗戰時期,以抗戰派自居的桂(廣西)系第五戰區李宗仁將軍與西南行營主任白崇禧將軍,常邀各界知名人士,到廣西為桂系的抗日偉業作宣傳,金山和王瑩亦獲邀。桂系且向金山獻議:資助劇團到南洋向華僑宣傳抗日運動。金山據情匯報中國共產黨周恩來副主席,獲首肯後,即赴廣西桂林籌辦出國事宜(見金山《往事:1937年至1949年的回憶片斷》)。
1939年春,金山帶領隊伍離開廣西,以中國救亡劇團(中救)名義到香港。在組織力助之下,中救和新加坡南僑籌賑總會會長陳嘉庚先生接洽成功,安排中救先到新加坡與馬來亞義演。
為了轉移日本軍國主義及英殖民地政府的視線,中救決定悄悄離港赴越南義演短時期,然後,再到新加坡、馬來半島義演和宣傳抗日。中救抵達越南西貢(今胡志明市),越南華僑救國總會張會長率領愛國華僑到碼頭迎接。中救一面積極籌備義演,一面展開宣傳工作,華僑愛國熱情高漲。第一天演出《台兒莊之戰》,演出中途,一個法國軍官,手執皮鞭,連同六、七個士兵,沖上舞台,勒令停演,並驅散觀眾。
西貢演出橫遭鞭辱
越南不能久留,金山安排王瑩帶領幾個女團員,先到新加坡部署工作,稍後,才帶領其他團員,離越赴新。船到新加坡後,英殖民地政府官員檢查護照後,不準全體人員登陸。原來,早在香港時,日本軍國主義已向新馬英殖民地當局提呈備忘錄,不準中救登岸,否則後果自負。由于英法當時在搞綏靖政策,中救團員只好搭乘原船返越南。
中救隊員返達越南西貢後,越南華僑救國總會總會長,為免節外生枝及法殖民地主義者的糾纏,安排隊員進駐瘋人院。愛國志士,在瘋人的嚎叫和呻吟聲中度日,情何以堪。隊員在瘋人院開會:決定堅持鬥爭,惟須注意策略;對外佯稱回返雲南,其實,另作安排。
回到昆明,進駐城外一破廟,不敢進城,以避開國民黨特務。先讓部分想回國的成員離團後,其余十多個同志,化整為零,分批上路。有者繞道香港,藏身貨船底層,偷渡上岸;有者沿滇緬公路,二人作伴,或孤身上路,向新加坡進發。金山另辦出國護照,改名趙洵,取道仰光到檳城,再通過陸路到新加坡。
英法綏靖失敗告終
從1939年9 月終在新加坡港口被拒上岸到1940年上半年,團員陸續分批抵達獅城,為時近八個月。這時期,英法綏靖政策失敗,中英美蘇聯合戰線正在形成,國際形勢有利于抗日宣傳活動。在陳嘉庚暨各方僑領奔走下,決定讓劇團先“援英”,後“籌賑”。援英義演是應馬來亞援英會新華組之邀請,于1940年5 月17及18日兩晚,假維多利亞劇院演出四幕西洋名劇《塞上風光》。
在援英的基礎上,1940年6 月6 日,新中國劇團終于正式在新加坡誕生,並獲得英殖民地政府批準在新加坡及馬來半島巡回義演獨幕劇及多幕劇。
永定河畔才華展現
新中國劇團在新加坡演出四次,第一次是由新加坡籌賑會主辦,于大世界太平洋戲院演出三天,即6 月15、16、17日,籌得叻幣二千余元,演出劇目為《放下你的鞭子》、《嬰兒劫》、《反納粹》。第二次是由新加坡閩僑各會館聯合演劇籌款購藥委員會主辦,于皇宮大戲院演出兩晚,劇目為《塞上風光》,籌得叻幣四萬三千余元。第三次及第四次,仍由籌賑會主辦。第三次于7 月7 日至9 日在快樂世界體育館演出三幕劇《永定河畔》,同時推出精心策劃的“七七獻金”運動,連入門票共籌得四萬余元,最後一次是于7 月19日至21日在新世界日光戲院舉行。四次義演共籌得叻幣十萬元。
在《永定河畔》(即《保衛蘆溝橋》)一劇,金山表現了藝術才華。在一個環型,可容納一萬人的劇場中,把舞台延伸向觀眾中去,去除了演員與觀眾間的藩籬,使到各界對戲劇的觀感,煥然一新,大幅度提高了僑界之戲劇水平。作為一位南來藝人,他在新加坡只停留一個很短的時期,除了戲劇演出工作,他也寫戲劇評論。
中正中學戲劇研究會公演果科理名劇《巡按》,他也表達了他對演出的看法。金山不只參與抗日籌款工作,也關注僑界劇運的成長。
1940年7月,在新加坡之救國籌款結束後,新中國劇團馬不停蹄,前往馬來半島巡回演出。
新中國劇團在新加坡演出期間,柔佛華僑籌賑總會黃樹芬主席、麻坡華僑籌賑會主席趙麗生、僑領張開川、鄭友專到新加坡面洽,安排有關義演事宜。
1940年8 月10日下午一時,劇團乘汽車離新,于下午4 時抵達新山,由當地籌賑會招待,下榻于籌籌賑會會所、廣肇會館及僑領李鏡泉住宅。8 月11日上午11時,柔華籌賑會舉行歡迎大會,籌賑會黃樹芬會長盛讚新中國劇團為國效勞義舉。8 月13、14、15日連續三晚義演。三晚演出,入門票連同獻金共籌得2 萬元叻幣。(上篇)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7-2007 03: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救亡 記新中國劇團馬新籌款抗日之行
2007/07/01 14:35:45
●黃海生
8月21日,劇團移師哥打丁宜義演,獻金情況熱烈。8月28、29日在笨珍演出,獻金及門票收入共得一萬八千元叻幣,成績不俗。9月11、12、13日于居鑾演出,共籌得叻幣四萬元。昔加末演出總成績4萬5千元叻幣。
柔佛麻坡再締記錄
9月18日至23日一連六晚在麻坡盛大演出,總收入破十萬元叻幣,猶憶武漢合唱團在麻坡首創獻金之風,麻坡一晚收入三萬元,震撼半島僑民,也帶動了捐款熱潮,有模范區之譽。新中國劇團在柔佛州的演出,以麻坡義演場數最多,捐款亦冠全柔,甚至平新加坡之記錄。
當日新加坡僑民人口為56萬人,政經文教水平為馬來亞之冠。柔佛僑民28萬人,而麻坡只是柔佛州一個市鎮,繼武漢合唱團後,再次成為州內愛國模范區。這是麻坡華僑的光榮。
武漢合唱團在柔佛演出籌得15萬元,新中國劇團則籌獲近25萬元,成績較前進步。
森甲之行成績斐然
新中國劇團于10月12日在馬六甲首晚演出,主席曾江水獻金3千元,響應者眾,連同門票共收入叻幣2萬余元。六晚演出,共籌得逾15萬元。培風學校捐款2千,打破新柔學校捐款記錄。相比前武漢合唱團在甲演出23日籌7萬元,新中國劇團取得更好的成績。
新中國在森美蘭義演10晚,共籌得16萬7千700元。芙蓉四晚,10萬5千元;庇勞二晚,2萬2千元;馬口二晚,1萬5千700元;日叻務區一晚,1萬2千元;知知港一晚,1萬3千元。
新中國劇團對雪州一行,期望能獲豐厚成績。雪華籌賑會亦不負所托,于劇團抵達前,成立一個組織完善的籌委會,處理有關事宜:主席李孝式(馬來亞獨立建國首任財政部長)、財政張鬱才(雪蘭莪中華大會堂創辦人之一)、票務主任曹堯輝、募捐主任黃祖耀、宣傳主任陳濟謀(上世紀60年代董總首任主席)。
雪州各地籌賑會分會及各會館皆全面投入,吉隆坡瓊州會館在龍歷儒等帶領下,沿著吉隆坡市區路線,參與勸售劇券工作(劇券價目分別為:1千元以上、1千元、500元、10元、5元、2元、1元、)。
雪州僑民一呼百應
雪中華大會堂為新中國劇團大本營,劇團于1940年11月20日下午由芙蓉抵達吉隆坡,下榻于吉隆坡中華大會堂樓上。
雪華籌賑會于21日3時半,假中華大會堂舉行盛大茶會歡迎。是日,參與歡迎會者,達三百人,各界僑領、中華民國薛領事、孫副領事均出席,為況殊盛。雪華籌賑會主席李孝式致歡迎詞後,新中國劇團團長趙洵(金山)及副團長王瑩亦分別致詞。
演劇日期為11月23、24、25、26日與12月1日,地點均于中華大會堂,晚8時開始。六晚演出劇目為《賊》、《大義滅親》、《為自由和平而戰》、《嬰兒劫》、《夜光杯》、《塞上風光》、《放下你的鞭子》等。
六晚演出的主席分別為李孝式、張星僑夫人、吳伯覲、黃振秀、池龍女士(巴生萬津籌賑會主席童子軍太夫人)、鄧葉鴻娣女士。
獻金成績分別為:5千341元8角、6千392元9角6分、8千765元7角1分、5千346元8角、8千717元6角5分、6千820元1角6分。獻金最多者是來自彭亨文冬之閩僑熱心人士黃鉛,他在第5晚義演時獻金五千元;池龍女士捐獻2千100元居次,六晚成績,不包括門票,共獲獻金4萬1千385元。
加影巴生踴躍獻金
12月7日下午一時半,雪州加影籌賑會設茶會歡迎新中國劇團蒞臨義演,劉治國主席致歡迎詞,盛讚劇團為抗戰作出貢獻,並促請僑民踴躍獻捐,以期早日抗戰勝利。當晚八時,在加影戲院
旁露天舞台舉行義演。當晚獻金,主席劉治國捐獻3千200元,帶動獻金進入高潮,共籌得1萬7千元。
12月中,新中國劇團在雪州巴生義演五晚,共籌得逾六萬元叻幣。當年巴生僑民人口二萬五千,此成績可謂不弱。
霹靂各埠聯合接應
為調劑生活,劇團于12月20日到摩立海浴場一遊。次日,參觀金振和火鋸廠,馬來亞黃梨廠、馮強樹膠制造廠、黃重吉油廠等民族工業。12月27日赴新古毛,1941年1月2日到煤炭山,1月6日到萬撓,各義演兩晚。雪蘭莪籌獲捐款約二十萬元叻幣,僅次于柔佛。
據1940年12月3日南洋商報報道,在霹靂州方面,布先、華都牙也、督亞冷、端洛、巴力、甲板、巴力、丹絨等埠,聯合組織歡迎會,並著手辦理義演籌款賑濟祖國難民事宜。
金山被遞解出境
1940年12月終,新中國劇團在雪州義演之行程進入尾聲,殖民地政府突然勒令團長趙洵于12月終前必須離境。真實的情況是,金山曾寄出一信件講述中救重返新加坡的細節,該信被殖民地政府郵檢機關扣留,導致金山化名趙洵另辦護照登陸行動曝光。
金山雖經籌賑會主席陳嘉庚保釋,驅逐出境令卻不獲解除,新中國劇團于1941年1月初完成雪州全屬義演後,
1941年1月8日晚7時,雪州社團領導人假中華大會堂歡送新中國劇團。劇團于1月10日宣布結束海外義演工作,全部離隆返新,辦理返國手續(見1941年2月14日《南洋商報》第9版)。由于時間緊迫及環境關系,劇團對新加坡各大鄉團及文化界人士籌辦之大規模之歡送會,均一概謝絕。
不負使命轉赴重慶
團員于1941年1月終及2月初,分批乘輪往香港及仰光,轉赴重慶。在為時7個月的行程中,新中國劇團只踏足半個馬來亞,在各地籌賑會會主持下,義演27次,演出80場,籌款成績達叻幣100萬元,海外僑胞當時的愛國熱忱,永垂青史。
新中國劇團傳承了武漢合唱團之使命,全面開展了新馬救亡劇運,也成功帶動了馬來亞僑民當年的文化活動。(下)</FONTC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11-2007 1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國歌舞劇藝社南洋演出記
-18th Nov 2007
上世紀40年代,日本南進前,來自神州大陸的武漢合唱團、新中國劇團、先后踏足馬來半島,在熱帶雨林艱苦跋涉,以歌詠和戲劇為抗日宣傳,為國家籌款,譜寫了馬來亞僑民在抗日統一戰線上的光輝一頁。
二戰結束,馬來亞初光復,中國歌舞劇藝社(簡稱中藝),一個由抗敵演劇五隊和七隊復員組成的職業藝術隊伍,結合歌詠、舞蹈、戲劇,將中國新文藝、新歌劇、新舞蹈藝術,傳播到這個面臨大時代轉折的馬來亞僑民社會,在青年學子間激起千重浪。
抗戰勝利,光復初期,國民黨在中國大陸各地迫害民主人士及打壓民主運動,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周恩來于抗戰初期在武漢組建的抗敵演劇第五隊和第七隊,分批由廣州撤退到香港。
中共香港工委會分析當時形勢,倡議成立一個職業藝術團體,到南洋宣傳中國新文藝;由于演出具備歌、舞、劇三大形式,乃取名「中國歌舞劇藝社」,簡稱「中藝」。
中藝于1946年9月1日在香港舉行建社演出后,在當地作短期公演。在港工會和社團學校協助推銷門票,廣州青年學生也絡繹到港觀演,座無虛席,成績不俗,作為一個靠門票收入,自供自給的職業藝術團體,中藝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中藝南洋演出籌備工作,得到泰國安達公司莊世平總經理及電影界前輩的協助,同曼谷有關方面簽訂了演出合同;馬來亞方面的演出,甫復員的聯軍136部隊成員、中共地下黨員、尊孔校友梁操政,則扮演了領路人的角色。
1946年初,梁操政甫從馬來亞回到廣州,正在籌辦「華僑新聞社」時,接獲香港方面的指示,從速赴港參加中藝南洋演出的籌備工作。梁操政戰時東南亞戰區中國聯絡官的身份得到新馬僑民社會的尊重,而且在僑領陳嘉庚、張楚琨、李鐵民、胡愈之(中共黨員、日本南進前,新加坡《南洋商報》編輯主任、戰后中國民主同盟新加坡辦事處主任、《南僑日報》創辦人)大力協助下,中藝前往新馬演出的合同,很快就簽訂了。
梁操政同時也不負所托,將一批從內地撤退到香港的文化人轉移到新馬文教組織。吳荻舟在新加坡出任教務長、黃力丁等在南洋女中教書;在馬來亞則有數位團員被安排到吉隆坡尊孔中學(趙本、林韻)及雪州加影華僑中學(胡振表)從而壯大了文教界的左翼力量。
巡回演出反應熱烈
1948年初,中藝從新加坡抵達吉隆坡。演出首日,當時《中國報》(國民黨喉舌報)就刊出了花邊新聞,宣傳中藝是中國共產黨和民盟調派來馬的組織。當日,國共鬥爭正處高峰時期,人民解放軍節節勝利,紅旗就要覆蓋整個神州大地;國民黨的宣傳把戲反而推動了民眾前往觀賞中藝演出的熱潮。
中藝在馬來半島巡迴演出,為時不到一年,是一段緊湊艱苦的流動行程。從吉隆坡開始,而后到加影、芙蓉、巴生、怡保、布先、太平、檳城,最后,又回到新加坡。10個月期間演出了200多場。在吉隆坡及檳城二個城市停留較久,其他地方只短暫停留;每到一地,便匆匆到演出場地裝台、排戲、演出;演出完畢,又拆台、裝箱到另一個演出地點,十足是跑碼頭的生涯。
1948年6月20日,英殖民地政府頒布了「緊急法令」,開始了大逮捕行動,封閉左傾團體,中藝的演出活動亦受到干擾。英國殖民地當局也正式照會中藝在簽證到期日,全體工作人員必須離境。中藝就在政治氛圍異常嚴峻的時刻,抵達有「東方花園」美譽的檳城。
在當地商界及教育界友朋、民盟檳城分部、《現代日報》、《星檳日報》及學界進步組織支持下,演出70場,觀眾高達5萬多人。
此時,演員周大源、龐峨夫婦的第2個女兒降生,為了不影響團隊演出,只好割捨親情,將女兒付託與僑胞周國鈞先生撫養。周先生對她,視如己出,送她讀完大學教育。
在檳城,得到文化界友好,管震民老先生、明德學校校長周曼沙先生、教育家、書法家任雨農先生的協助,出版了中藝成立10週年(1938-48由「抗敵演劇隊」成立日計算起〕紀念特刊,印刷費全由胡文虎先生資助。
中藝馬來半島演出,為期不到1年,可謂行色匆匆,不過,檳城演出卻給中藝團員留下一個永恆的溫馨記憶。
1948年10月,中藝重返獅島,雖然處境坎坷,仍然完成三個月的演出;中藝組建后,由泰國到新馬,共演出了466場,推出了20多套節目,觀眾總計高達33萬6000人。1948年12月31日,中藝全隊41人離開新加坡。中藝啟程時,只有34人,1948年底,不少青年學子,不惜割捨親情,毅然參加中藝。1949年1月,中藝回到香港,改名為「華南文工團」,到東江游擊區,獻身新中國的建設工作。
二戰前,武漢合唱團和新中國劇團南來演出,主軸在牽動僑胞的愛國情懷;以「中國不會亡」慷慨激越的歌聲和「放下你的鞭子」悲壯感人的街頭劇引發中華民族的抗日激情。二戰后,光復初期,中藝東南亞演出,所走的卻是一條艱苦的藝術表演道路。
中藝是一個職業性,宣傳中國新文藝的藝術團體;呈獻節目具備濃烈的民族風格、鮮明的時代精神,寓教育于採用大會串形式的歌舞劇;通過二年來艱辛的藝術實踐,在藝術表演職業化的道路上,邁出了成功的步伐。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