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用兵之道不過於「靜 思 行 動 退」,黃某在此寫下這幾年來所悟
出來的兵法。
卷一 靜
靜者,臨危而不亂,處變而不驚也。
若弗能理事以靜,使兵慌,將難御,
則上下不一途,事之不順矣,
敵乘虛而入,促成禍害。
行軍佈陣,莫過於冷靜處理
心浮氣躁,只會帶給人煩惱
一 遇難不亂
凡事以靜為先,不受任何擾亂,冷靜判斷
二 面不改容
遇到敵軍恥笑,必有陰謀,不能上當
一笑置之,繼以嚴肅之容面對
三 大局為重
私己之憂尚且比不上國家之慮
必須冷靜判斷,以國家為先
卷二 思
思者,度勢而慎析之。
靜而後能思,若無系統以輔,
則拖時而慢軍,機失而難覓及創,不善矣。
凡事先策劃周詳
不能惘顧一切
一 火計 伏兵 斷糧
皆為硬計
志在短其兵力
二 離間 疑兵 勸降
皆為軟計
志在不廢兵力
三 攻心為上 攻城為下
以心計奪其心
自然不打自降
四 用人不得自以為是
雖看其忠心、品德、智力、能力
才能委以重任
卷三 行
行者,詳備而計劃必踐。
雖有善劃,亦忌盲目守規,隨機應變乃兵之要也,
兵戰之時仍須縱觀以局,微觀以事,實是將之道
凡事須坐言起行
不能議而不決
決而不行
一 遠征
須先預備足夠糧食
並加以保管
更要顧給後方
避免敵軍偷襲
二 短行
須盡量出奇兵制勝
以謀略速戰
避免外敵入侵
三 路線
行軍前須編定最適當之路線
以分兵前進為最佳
以便互相呼應
四 行軍時
須時常觀測前面的路線
避免因意外而阻礙行軍
卷四 動
動者,臨敵以具靜思行而制宜也。
戰須先治內而治外,
治內者,括以理才、築防及穩軍之心。
治外者,括以據敵施計、設攻及顧後之要。
若二者失一,則弗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矣。
臨場對陣之道
為先下手為強
一 了解敵軍
正所為「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出戰前須先了解敵我之分
避免估計出錯
二 己軍為防軍
可建土牆、石牆並加弓箭作防守
不出戰
待敵軍糧盡而退
此為不動勝於動
三 己軍為侵入軍
須速戰速決
用奇兵襲其後方
或待其防守措施未完整前
先襲其主力
四 臨陣對敵
須先準備後援
以及不忘軍営的防守
才能攻守兼備
五 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
士兵到了臨死關頭
會發揮出驚人的作戰能力
卷五 退
退者,戰之以要,敗之以須,弗可輕之。
退之須觀勢,
若勢不予我利,則退之以法,
否則敵之強攻,促敗亡。
若勢予我利而不宜久戰,
則詐退誘敵,更促兵成,無害有利,
故此,退亦有法,方能成事矣。
退兵乃戰後必要
將領最忌誤用退兵之法
否則會使戰事沒有好的結尾
一 戰敗而退
定不能過於急進
須先統領殘餘部隊
集合多人之力量
再靜靜退去
切不能打草驚蛇
二 糧盡或後方被襲而退
切不能讓敵軍得知
先退後軍
再退中軍
後退前軍
遁序漸進
方為上策
三 戰勝後退
不能過於急進
須先了解戰後的情況
依照附近敵軍境內的士兵數目而分派守將及守軍
才能退去
四 以退為進
若敵方之防守嚴密
以詐退為策
先以伏兵殿後
再退去
使敵軍追來
再回頭進攻 |
|
|
|
|
|
|
|
发表于 2-1-2008 05: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忠果然文韬武略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