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3066|回复: 14

中国历史上十大最狠毒的女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5-2007 02: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毒妇一 ——吕后
                                                        


汉高祖刘邦和吕雉可谓患难夫妻,但是戚夫人的出现成为吕后幸福生活的严重障碍。有一句话: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戚夫人美貌多姿色,能歌善舞,而且为刘邦生下一个儿子如意。如意聪慧可爱,刘邦疼爱小儿,有了废长立幼之念,令吕雉大为恐慌,幸亏有众大臣的拥戴,吕雉才保住了自己的位子。

刘邦死后,吕雉专权,开始对高祖的宠姬戚夫人大肆报复,砍掉她的手足,挖去她的眼睛,熏聋她的耳朵,还用药物把她变成哑吧,然后将她半死不活地抛入地窖,称为“人彘”。以至于吕雉之子汉惠帝撞见之后,惊吓成病,卧床不起。

这种惨无人道的杀人手段,历史上不止出现一次,但是似乎吕后的手段前古未有。

吕雉掌握权利之后,政治手腕越来越强硬,作风老辣。为了斩草除根,她还将戚夫人之子如意骗入宫中。汉惠帝知道母亲居心叵测,有可能突施毒手。为了保护幼弟,皇帝吃住都同其在一起,寸步不离。但即便是有了兄长的贴身照顾,幼小的如意仍旧逃不出吕稚的魔掌。终于有一天,吕稚趁着惠帝出去狩猎之际,将幼小的如意鸩杀。




毒妇二——昭信

昭信其人,汉景帝之孙广川王刘去的姬妾而已。是否美貌不得而知,但因为生性最残忍毒辣,所以暂列其一。

据史料记载,刘去最先宠爱王昭平、王地余二姬,答应将他们立为王后。可荒淫无度的他后来又喜欢上了另一名女子昭信。王昭平、王地余二姬嫉妒之余便私下合谋,想要加害昭信。事情败露后,刘去便对昭平用刑逼供,鞭笞之下昭平不服,换以铁针针之,昭平勉强招供;于是刘去召集诸位宠姬,令其以剑刺杀地余,令昭信刺杀昭平。又绞杀三名贴身奴婢,并将二人尸体掘出,烧为灰烬。

后来昭信又诬告刘去另一爱姬陶望卿,刘去听信谗言,带着昭信和诸位姬妾到了望卿住处,“裸其身,更击之。令诸姬各持烧铁共灼望卿,望卿走,自投井死。昭信出之,椽弋其阴中,割其鼻唇,断其舌……与去共支解,置大镬中,取桃灰毒药并煮之,召诸姬皆临观”,后来昭信又陷害一名姬妾荣爱,“爱恐,自投井,出之未死……去缚系柱,烧刀灼溃两目,生割两股,销铅灌其口中。爱死,支解以棘埋之。”凡是因为受到刘去宠幸而被昭信秘密杀害的女子,就有十四人之多。

如此种种手段真是够残忍了!所以昭信之毒堪为第一!




毒妇三——骊姬



骊姬之毒全在“阴柔”二字,可谓杀人不见血。

春秋时期,晋献公出兵攻打骊戎(古代少数民族名。西戎的一支,姬姓。在今陕西省临潼县的骊山),灭了骊戎之君,将他的女儿骊姬作为俘虏带回国内。

骊姬的美丽,令献公想入非非,不顾占卜人的劝阻坚持将其纳未己有。之后骊姬生下一子,取名叫奚齐。

因为有了儿子,骊姬开始为自己母子的未来权位未雨绸缪,蠢蠢欲动。

首先,她要为儿子扫清踏上国君之位的障碍,除掉最有才华的三个王子:申生、重耳、夷吾。

她唆使献公,让申生率军攻打戎狄,以便伺机抓住把柄,置太子申生于死地,但均未能得逞。接着又诬陷申生在祭祀的肉里下毒,想要害死献公,逼得申生百口莫辩,含恨自杀。申生死后,骊姬又诬陷夷吾是同谋,吓得二公子重耳逃往蒲城,夷吾逃往屈城,加强防备,严阵以待。

献公听说两位公子不辞而别,大发雷霆,更加认定两位公子与太子有谋害骊姬之意,命令发兵攻打蒲城。蒲人之宦者勃鞮得令,敦促重耳快快自杀谢罪。重耳跳墙逃走,宦者追上挥刀斩断了重耳的衣袖。重耳跑到了翟。献公还派人讨伐屈城,但是没能攻下。

献公死了之后,大夫里克、邳郑发动三公子的党羽作乱,先后杀掉奚齐和卓子,夷吾回国即了君位。骊姬掀起的这场轩然大波,才宣告平息。




毒妇四——赵飞燕



赵飞燕之美貌,可谓天下第一,无与伦比,当年能做掌上舞的轻盈女子,虽然是艳丽如花,但内心的狠毒无情也毫不逊色。

赵飞燕被汉成帝召入宫后,很快与妹妹赵合德合力搞垮了皇后许氏,自己取而代之。赵飞燕舞技超群,有出身于烟花巷之说。由于曾为歌妓,所以无生育能力。妹妹同样不能生育,花无百日红,倘若不能生育自己的儿子来稳固地位,那这对她们来说的确太危险了。

由此两人开始时刻注意被皇帝宠幸的宫妃。一些怀孕的宫嫔由此遭到厄运。
一位叫曹宫的宫女,“进御”之后生了一男孩,这本是年逾四十而无子的成帝的一大喜事,然而赵氏姐妹闻讯后,胁迫皇帝下令处死曹宫母子,制造了耸人听闻的惨案。一年以后,同样的悲剧又发生在生下皇子的许美人身上。


据说,成帝对于两人的狠毒行径并非不知,但沉迷于温柔乡中的他难以自拔,以至于亲眼看着自己的骨肉被赵飞燕闷死,只有流泪哀叹而已。

历史记载:“掖廷中御幸生子者辄死,又饮药伤坠者无数。”昏了头的皇帝倾心拜倒在赵氏姐妹的石榴裙下,冒着断绝汉朝皇嗣的危险任其杀害自己的骨肉,赵飞燕可谓魅力独绝了!

不知道是毒还是妒,我看也没必要分开,反正不嫉妒的女人很少,嫉妒的女人总是有一点点的‘毒’的,多谢各位支持!






毒妇五——贾南风

这贾南风应该是所有列举出来的“红颜祸水”中长得最丑的一个了。史载,贾后个子很矬,脸色青黑,眉后有一疵,其丑无比。可是她阴辣险毒,无所不用其极。这里插一句嘴,说说她的丈夫——晋惠帝司马炽。这人是个著名的白痴。有一次他看到青蛙叫,就问:这些青蛙给公家叫,还是给私家叫?(估计他要发工资)还有一次,人家报告:某某地发生饥荒,饿死了很多人。他问:为什么?答:没粮食。白痴说道:真弱智啊,没粮食,他们不会去吃肉么?那就饿不死了。这样一位白痴,当然斗不过贾后了。贾后把他治的对她服服帖帖,白痴皇帝对她又害怕又喜欢(鬼知道他为什么会喜欢这么个恐龙),以致很少去“临幸”别的女人。
 
贾后虽然很丑,但是奇妒无比。有一次她听说某妃子怀孕了,居然挺着长戟当飞镖把人家捅死了!同时,这个贾后也内行不修,宠爱“美男子”,搞得短暂的晋朝乌烟瘴气。这还不算,她对政敌也是心狠手辣,频繁利用军阀之间的矛盾拉了这个灭了那个,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的发生。可见这个贾后是多么可恶。
  
但是,细一想,贾后能干出这些事情来,和男人们的“发贱”有直接关系。首先,是杨骏“发贱”把她弄上来的,以为这个女人好控制,结果不但没有控制人家,反而让人家把自己的命“控制”了。其次,她的丈夫也太过白痴,如此白痴的一个男人,怎能管好家务,更别说国家了!再者,贾后身边也围绕着很多“贱货”,为之出谋划策,甚至出兵出力助纣为虐,这不是发贱么?

[ 本帖最后由 kogure 于 2-5-2007 01:58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5-2007 0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毒妇六——独孤皇后



隋文帝杨广的皇后独孤氏其实是可以高枕无忧,用不着大开杀戒的,因为她为隋文帝生下五子,而且五位皇子都长大成人,羽翼已丰,不必为失宠而担忧。但是女人的防御性心理状态还是让她下了毒手,担当了毒妇的恶名。

隋文帝曾经迷恋上仁寿宫的一位宫女。该宫女被称为尉迟氏,自然是年轻漂亮,可谓一朵明艳的解语花。我觉得隋文帝与皇后独孤氏婚姻多年,一直未有其他女子前来夺宠,可见二人情比金坚,就连皇帝也时常对夫妻二二人的深厚感情自我夸赞。尉迟氏能够吸引隋文帝,肯定是魅力非常了!

皇后得知以后大怒,马上派人杀死了尉迟氏,气得隋文帝骑马在京城外的山野中狂奔了大半天,直到天黑才沮丧地回宫。

独孤皇后敢如此凶悍的与丈夫对抗,不过是因为文帝夺取天下也有她的一份功劳,可谓理直气壮。






毒妇七——武则天



我相信从古至今没有一个女人能够和武则天相比,她才华横溢,在中国历史长河之中光芒独特锋利,是令许多雄视天下的将相都黯然失色的璀璨的明星。

她的狠毒是迫于政治目的,当然我所列举的这些女人大都卷入了政治斗争之中,但是武则天是真正有政治才干的一个。她的“狠毒”也表现在很多方面,弑子杀孙她都做到了,这在宫廷斗争当中都是屡见不鲜的事情,这里只说她垂帘听政之前的小小序曲罢了。

对于一个曾经被先皇唐太宗李世民御幸过的女子,还能够再被新皇帝李治接入宫中,并非是因为她魅力非常受到了皇帝的厚爱,而是因为当时宫中后妃争宠的形势造成的。

史上的王皇后虽然貌美,但是形体削瘦苗条,这在以丰腴为美的唐代并不占什么优势,而妩媚多才情的萧淑妃仗着皇帝的宠爱早已不把她放在眼里。面对日趋严峻的形势,皇后把希望寄托在了寄居寺庙的武则天的身上,亲自将她接入宫中,作为自己对付萧淑妃的利刃。

当然那个时候她还不叫武则天,而是被唤做媚娘。

刚入宫时,媚娘的确是温顺可爱,处处讨得宫中上下人的喜欢,但是渐渐的,形势发生了转变。媚娘连续生下弘和贤两位皇子,由小小的昭仪青云直上,成为宫中的新势力,这让王皇后大为恐慌,开始悔不当初,转而与萧淑妃合谋对付媚娘。

之后发生了媚娘新生小公主如意暴死的惨剧,令皇帝大为悲痛。接着,有宫人举报,说是王皇后之前曾经前来探视,举止慌张诡秘。

自此,各种不利于皇后的谣言纷飞,于是王皇后开始惶惶不可终日,深怕会被深究治罪。

其实,小公主的死到底是何人所为已经成为千古之谜。有人说是武媚娘为了夺得权位,孤注一掷,亲自下的毒手,也有人说是因为宫中过于封闭,门窗经常紧闭,而且为了驱走冬天的寒意,宫女们常要燃烧大量木炭取暖,造成了婴儿的窒息死亡。

无论是哪一种死因,武媚娘对于女儿的暴亡表现的痛不欲生。在逐步清理掉朝上的敌对势力之后,她开始将矛头指向宫中的女人。

首先是皇后被以在宫中施行巫蛊之术被废,接着是同萧淑妃一起被贬为庶人。罪名是企图用鸩酒毒杀武昭仪。

据说她们被囚禁在一个只露一小孔的黑暗密室中,与外界隔绝。后来唐高宗念着旧情去看过她们一次,看到两个女人限于如此悲惨境地,便动了恻隐之心,假以安慰,说了些将来放二人出去的话。消息迅速传到了媚娘的耳中。于是她俩随后被武媚娘各打一百杖,砍去手足,投入了酒瓮之中。媚娘曾经令人传言:我这是特意满足你们两个人的愿望,让你们品尝到骨酥筋软的滋味。

王皇后面对绝境,反而显得很解脱,说是终于可以放下宫廷的争斗,安静的离去了。而萧淑妃犹在大骂:阿武妖精,乃至于此!日定当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两个女子在酒瓮之中浸泡数天之后,终于悲惨的死去。

淑妃的临终遗言传到武则天耳朵里,不免让她在心底产生罪恶感,心惊肉跳,由此武则天下令宫中不得养猫。武则天怕猫的传说也在民间流传开了。


毒妇八——李皇后



南宋光宗的李皇后同样心狠手辣,为了制止丈夫的花心也是别出心裁,百般恐吓。
一日,光宗洗手时,看到侍奉其浣洗宫女的手特别白皙,十分喜爱,禁不住伸手触摸,啧啧称赞。几天以后,李皇后就派人给光宗送去一个食盒,说是闻听君王喜爱此物,妾特意取下,以奉君上。光宗听了十分欣喜,打开食盒,赫然发现里面盛的竟是那位宫女被砍下来的双手!震惊之余,几乎晕厥。




毒妇九——万贞儿

万贞儿即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包公戏之中狸猫换太子案的原型。

万氏是山东青州诸城人氏,幼年即被选入宫,充当孙太后(英宗母,宪宗朱见深的祖母)的宫女。长大以后,成为一名司衣女,侍奉当时还是太子的朱见深,耳鬓厮磨,渐渐产生私 情。

万贞儿长得丰满艳丽,据说“秀慧如赵合德,肥美似杨贵妃”。而且为人机 警,“每(皇)上出游,必戎服佩刀,侍立左右,(皇)上每顾之,辄为色飞”,很受宠 爱。

但是自从皇帝登基以后,两宫太后又为皇帝选纳了几名女子,分别是皇后吴氏,妃子王氏、柏氏,个个年轻貌美,令万贞儿深感嫉 妒和仇 视。

皇后吴氏,面对万贞儿的目中无人,也想整治一番。一次,万贞儿晋见的时候,傲慢无礼,进退无序,受到皇后训斥,万氏毫不示弱,出言顶撞,皇后大怒,夺过太监手中的棍子对其杖责数下。万氏委屈之余,在皇帝面前借机诉苦撒娇,皇帝一怒之下把吴氏废掉,另立王氏为后。

成化二年(公元一四六六年),万氏生下一子,被封为贵妃。但是孩子不久便夭折,以后也没有生育。

万氏面对宫中的年轻女子常常自危,对其他女子的受宠嫉妒到了疯狂的地步,一发现哪个妃嫔怀孕,就派人以治病为名,使其堕胎。而每当此时,皇帝不但不敢追究,反而对她低声下气,好言相对。

一日,皇帝宠幸了一名姓纪的女子,纪氏由此受孕。万氏命一名宫女前去察看,因为那名宫女很有良心,回报说不过是身体抱病而已,替纪氏隐瞒了过去。

后来,纪氏分娩下一男婴,央求守门太监张敏将其溺 死,太监不忍,便私下将婴儿藏入密室抚育,而且废后吴氏也常去探望照顾。

此时皇帝只有一子佑极,年近两岁,刚被立为太子,即被万氏毒杀。面对丧子之痛,皇帝深感苦恼。

一日,皇帝对着镜子哀叹自己年岁已老,却仍旧没有子嗣,太监张敏借机进言,道出实情。皇帝大喜,将纪氏和孩子接入宫中。之后,宫中不但传出妃子怀孕的消息,令万氏痛苦非常。由此,迁怒于纪氏,将其害死。太监张敏深恐莅祸,在跪拜太子祈祷之后,也吞金自杀。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一四八七年),万氏因为一宫女出言讥讽,大怒,用掸子连打宫女数下,气咽痰涌而昏厥,继而身亡,死时五十八岁。皇帝听说万氏已死,良久不语,半天才说了一句:“万长侍走了,我也将不久于人世了!’果然,不久,他也随之死去。

万氏由一名普通的宫女到专宠后宫的皇贵妃,而且,她与皇帝之间的年龄相差十七岁,这样的例子,在明朝是绝无仅有的。



毒妇十--客氏

客氏之毒,在于同明代大宦官魏忠贤相互勾结,淫乱宫廷,为祸朝廷。

客氏本是明熹宗乳母,在同大太监魏忠贤勾结以后,开始掌控宫廷内部势力。面对平日不能相容的宫中女人开始大肆残害。

明光宗选侍赵氏,与客氏素有嫌隙,客氏便矫旨赐其自尽。赵氏临死之前,大哭一场,将光宗所赏赐的珍玩陈列案几之上,拜过之后悬梁自尽。

裕妃张氏言语之间得罪客氏,客氏含恨在心,便在熹宗面前进谗言,说张氏所怀骨血非皇帝亲生。熹宗听信谗言,将张氏打入冷宫。客氏不许膳夫为其提供食物,张氏在冷宫之中被活活饿死,临死之前,竟然爬到屋檐下,喝雨水充饥。

宫中一位冯贵人,素来厌恶客氏卑劣行径,常在皇帝面前痛斥客氏与魏忠贤所为,遭到嫉恨,客氏便以其诽谤圣上为名,逼迫她自尽。

成妃李氏将冯贵人的惨剧告诉熹宗,熹宗竟然毫不悲切,置若罔闻。客氏知道后,又假传圣旨将成妃幽禁。幸亏成妃鉴于张妃之死,内心早有准备,在壁橱内藏了食物,挺过了半月有余,才没有被活活饿死。


张皇后对一手遮天的客氏也是深恶痛绝,经常劝熹宗惩治两人,但熹宗反而由此对皇后十分厌烦。

熹宗偶尔进入坤宁宫探视,恰巧皇后在案上读书,皇帝随口问道:卿读何书?皇后正色答道:史记赵高传!熹宗默然,支吾两句便走开了。

客氏势利滔天,买通了坤宁宫中一名宫女,开始对皇后下手。当时张皇后已经怀孕,腰间疼痛,要求宫女为其捶背,宫女暗中用力,竟然导致皇后小产。随着宫中一个个女人惨遭不幸,昏庸的熹宗绝嗣。

[ 本帖最后由 kogure 于 2-5-2007 01:53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2007 02: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最毒妇人心...这句话最适合形容她们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7-2007 03: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結果全都絕子絕孫去=.=
悲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7-2007 1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黄蜂尾后针,最毒妇人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7-2007 07: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隋文帝名为杨坚,杨广是他的儿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5-11-2008 09: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女人好可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1-2008 05: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漏了慈禧?

孝欽顯皇后(慈禧太后) (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姓葉赫那拉氏,名杏貞。慈禧出身於滿洲鑲藍旗(後抬入滿洲鑲黃旗)一個官宦世家。清文宗咸豐皇帝的妃子,清穆宗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分或垂簾聽政或臨朝稱制,為自1861年至1908年間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為期僅次於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生前,外人有以「慈禧太后」、「聖母皇太后」、「那拉太后」、「西太后」等稱之者;自光緒年間,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死後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

慈禧太后出身葉赫部(今四平附近),那拉氏,父惠徵,原為吏部筆帖式(八品),咸豐二年(慈禧選秀入宮之年)昇為安徽徽寧池太廣道道員(四品)。清文宗逝世于避暑山莊後,治喪期間,大行皇帝皇后「母后皇太后」以及新皇帝生母「聖母皇太后」分住煙波致爽殿之東、西暖閣,故得「西太后」之稱謂。

由於在其48年的統治期間,中國內憂外患不斷,加上傳統對於女性執政的負面意見,過去對慈禧皇太后的評價幾乎是完全負面的。近來,史學界逐漸開始有人從歷史條件侷限的觀點,對慈禧當政提出多元化的評價。但她在大多數人的心中,依然是一位負面人物。

大事記
* 1852年5月,選秀入宮,賜號懿貴人(但經常被稱作為蘭貴人)。
    * 1854年,晉懿嬪。(清制後宮地位共分九級,依序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宮女)
    * 1856年,生皇子載淳(後來的同治皇帝),當日晉懿妃。
    * 1857年,晉懿貴妃。
    * 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咸豐皇帝率后妃宗室重臣等避禍承德避暑山莊,命恭親王奕訢留京與聯軍議和。
    * 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皇子載淳繼位,以皇帝生母被尊為聖母皇太后;八月,在恭親王奕訢支持下發動辛酉政變,兩宮太后聯合恭親王,殺肅順等八大臣,成功奪權。
    * 1862年,同治皇帝對聖母皇太后晉徽號「慈禧」。
    * 1865年,罷議政王奕訢職務,遭洋人、宗室、大臣疑問,旋又復職,但是對奕訢開始有所戒備。
    * 1874年,同治皇帝駕崩,因其無嗣;遵皇太后之意,由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繼位(即後來的光緒皇帝)。
    * 1888年,光緒帝大婚,翌年親政;慈禧繼續「訓政」。
    * 1894年,皇太后六十大壽慶典;慈禧太后不惜挪用海軍軍費重修頤和園,致使在甲午戰爭戰敗。
    * 1898年,因光緒皇帝發起戊戌變法,皇太后與守舊派大臣恐影響其勢力,聯合發動戊戌政變,殺六君子、囚光緒,後重行訓政。
    * 1900年,因義和團發起庚子拳亂,導致列強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帝后被迫離京,前往西安避禍。
    *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兩宮回鑾;皇太后及皇帝下詔罪己、行庚子新政。
    * 1908年,光緒皇帝駕崩後一天,皇太后於11月15日下午五時病逝,後葬於定東陵;大行皇帝無嗣,由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繼位(即後來的宣統皇帝)。

        * 按定東陵神牌上記載,皇太后葉赫納拉氏生前死後得到的諡號全稱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諡字23字,連皇后共25字,諡號長度超過清朝開國皇后,及孝德與孝貞兩位正宮皇后,為清代皇后中之最。
        * 1928年,軍閥孫殿英藉演習之名,率其部下盜掘了金碧輝煌,極盡奢華的慈禧定東陵,並盜挖慈禧臨終時口含大如雞蛋夜明珠一粒(夜明珠在宮內是太監裝飾品)。溥儀在回憶錄裡提及:祖母慈禧太后夜明珠被盜事,並改餽贈給某位民初權貴夫人(宋美齡),讓他耿耿於懷。

正面評價
慈禧皇太后是帝制時代中國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聰明幹練,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繫清廷的絕對權威。

慈禧皇太后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捍衛清帝國權威及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作之舉措收效雖不盡成功,但放在歷史脈絡下做持平之論,多數允稱合理。為因應自鴉片戰爭以來,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以及鎮壓太平天國等民間反抗勢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漢族重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內部反叛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繫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並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在庚子年一場大禍之後,慈禧皇太后意識到時局已不容她堅持帝制傳統,所謂的「祖宗成法」,乃容許清廷推展多種新政措施。庚子後新政牽涉多端,其中犖犖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舉以新式教育,甚至立憲準備。社會改革方面,顯著者有:禁止婦女纏足等。

總結慈禧執政四十八年中,對於政務掌握相當嚴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一直勉力維繫並且牢牢掌控著中央集權帝國的局面,中國因得免於陷入割據亂局。

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襲「承恩公」一虛爵外,並無家人能幹涉朝政。相對當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歪風,慈禧於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負面評價
個人的人格方面,從宮廷鬥爭中奪得政權,慈禧太后素有殘忍和狡詐之名。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於熱河避暑山莊後,甫成為皇太后的葉赫納拉氏,聯合恭親王奕訢等皇室近支,發動政變從以皇室遠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為首,實際以能臣肅順為核心的顧命八大臣集團手中奪得政權,並將其中三位(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後為建立及維繫其獨裁權力,慈禧皇太后對於政敵之整肅絕少留情,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皇帝,以及繼位皇帝光緒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極為高壓嚴峻。

從中國國家主權的角度出發,許多人對慈禧皇太后當政的結果做出負面評價。包括1885年在對法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並成功阻止法軍登陸台灣的優勢局面下,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令清帝國喪失安南宗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此外,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肇因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戰敗,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慈禧皇太后的執政及決策,於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慈禧皇太后雖然政治上非常幹練,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維繫滿清的對中國的統治。以上列舉的數次喪權辱國的戰爭結果,並非一定如此,其中鎮南關大捷後的乙酉清法戰爭以及中日甲午戰爭都是繼續戰爭比接受議和的恥辱條件要更加有利,但繼續戰爭的結果雖然會在乙酉時擊敗當時國內一片混亂的法國,或在甲午時拖垮當時國力即將窮盡的日本,使中華民族有個更好的結果,卻很可能會讓滿清中央政府因為持久戰亂而失去權威垮台。慈禧皇太后的選擇,一直是議和接受恥辱,這在體現其政治之幹練的同時,也多次惡化了近代中國的前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2-11-2008 05: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甲午戰敗之源
在「同治中興」的太平表象下,慈禧皇太后的鋪張浪費,以及對於國際時局缺乏認識,允稱導致甲午戰爭戰敗的原因之一。其中最顯著的事例為花費巨資擴建頤和園用以慶祝自己的六十大壽,給包含海軍軍費在內的國家財政帶來無建設性的負擔。修建頤和園是光緒為討好慈禧所為,有部分原因是讓慈禧頤養天年還政于光緒。所用款項和海軍軍費衝突,使北洋海軍無法購買已訂購的快速巡洋艦(後被日本買去成為「吉野號」,此艦後擊沉「致遠號」,在甲午海戰中有決定作用),並且導致北洋海軍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的連續數年經費嚴重不足。1882年,日本海軍還只是魚雷艇和二千噸以下的近海鐵甲艦為主,無大型鐵甲巡洋艦。1885年,日本提出十年的擴軍計劃,意圖超過北洋海軍。1886年,法國海軍工程師白勞易(Louis-ÉmileBertin)受雇建造4700噸級大型鐵甲巡洋艦「松島號」和「厳島號」。1890年時,中國北洋艦隊的總排水量為27000噸,而日本海軍的總排水量在17000噸以上。到了1894年甲午戰爭時,日本海軍艦隊總排水量為72000噸,並且多有配置速射炮的新式艦艇。相反,北洋艦隊自1888年正式成立後,再未添加任何船隻。1891年後,又停購槍炮彈藥,後來海軍軍費挪用修了慈禧的頤和園。甚至在戰敗簽約、割地賠款之後,1895年,又大興土木,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個工程長達13年之久,直到她死前才完工;重修的慈禧陵雖成為清代最豪華獨特的皇家陵寢,然而耗資巨大,放在清季國事日非的歷史脈絡下加以檢視,更突顯出慈禧皇太后重視個人虛榮以及清廷威儀,甚於國家興衰的貴族心態。

阻礙變法維新
許多批評者謂,慈禧皇太后對於李鴻章等漢臣的重用,以及對於洋務運動的接受,均乃出於維繫清廷統治的現實需要,而非出於真心支持。慈禧皇太后表面上雖讓光緒皇帝於1894年起親政,並容許皇帝及一班主張維新的臣僚在1898年實施變法,實際上對於政局的掌控及干涉卻從未放鬆。終於,帝后兩黨之間的矛盾衝突在一場帝黨方面倉皇籌劃的流產政變中爆發;皇太后大權在握,在守舊派親貴朝臣以及近畿軍權的支持下,順勢從皇帝手中收回政權,實際上等於后黨政變成功。於是,史稱百日維新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實驗,尚未及實施,即嘎然中止;嗣後朝政愈趨保守,對於當時中國的近代化革新造成強大的阻力。

根據雷家聖《力挽狂瀾:戊戌政變新探》一書指出:戊戌變法期間,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至中國訪問。當時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向變法派領袖康有為建議,要求清朝方面聘請伊藤為顧問,甚至付以事權。於是變法派官員在伊藤抵華後,紛紛上書請求重用伊藤,引起保守派官員的警惕。保守派官員楊崇伊甚至密奏慈禧太后:「風聞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將專政柄。伊藤果用,則祖宗所傳之天下,不啻拱手讓人。」這種激烈的言論,促使慈禧太后在9月19日(八月初四)由頤和園回到紫禁城,意欲瞭解光緒皇帝對伊藤有何看法。

不過,伊藤與李提摩太又向康有為提議「中美英日合邦」。於是,在康有為的授意下,變法派官員楊深秀於9月20日(八月初五)上書光緒皇帝:「臣尤伏願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6]另一變法派官員宋伯魯也於9月21日(八月初六)上書言道:「渠(李提摩太)之來也,擬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別練兵若干營,以資禦侮。…今擬請皇上速簡通達外務、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學士李鴻章者,往見該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與之商酌辦法。」儼然欲將中國軍事、財稅、外交的國家大權,交於外人之手。慈禧太后於9月19日(八月初四)返回紫禁城後,於9月20至21日獲知此事,驚覺事態嚴重,才當機立斷發動政變,重新訓政,結束了戊戌變法。此一新發現,打破了以往對戊戌政變的解釋,使得戊戌時期正反兩方人物的歷史評價,都有重新加以商榷討論之必要。

辛丑和約之源
受到戊戌政變的影響,慈禧皇太后排斥維新改革,並寵信端王載漪、剛毅等守舊親貴,甚至考慮撤換光緒皇帝[8][9];載漪之子溥儁因而被立為大阿哥,實同儲君,然因忌憚光緒皇帝為歐美日列強一致支持,不敢驟廢[10]。載漪為求其子早日登基,乃利用皇太后對「洋人」的嫉忌之心,極力離間帝后。順此,朝中形勢乃逐漸演變為非理性仇視「洋人」的守舊親貴,結合保守的清流派,對抗主張務實的朝臣之局。在端王等當權親貴的縱容,甚至暗助之下,以仇外起家的「義和拳」乃得以大舉進入直隸、進迫京畿,形成一股「逼宮」的形勢。慈禧皇太后雖未必相信拳民「神力護體」之說,亦未必不能洞悉端王奪權的陰謀,但出於本身對於外人反感的心理,且認為「民氣可用」,亦未嘗嚴令鎮壓拳民,終於釀成拳民殘殺「教民」、攻擊外人、殺死德日外交人員等事故,引起八國聯軍干涉之禍。慈禧皇太后又誤信各國欲迫其退位的假情報,負氣殘殺主張透過外交途徑解決危機的大臣,並率爾對多國宣戰,至此大勢乃全無轉圜餘地。聯軍入京,禍及華北多省,帝后西狩,終以締結辛丑和約解決;和約規定懲辦禍首、謝罪賠款、使館區駐軍、軍備限制等,並造成日俄軍隊長駐滿洲的局面,中國的主權以及清帝國的威望均蒙受重大損失。事件發展的過程中,慈禧皇太后諸般考量均以個人權位為重,結果嚴重損害國家利權以及無辜人民生計,堪稱其主政期間最大的過失。締結辛丑和約後慈禧發布「罪已詔」,詔中對列強的「寬大」處理表示感激:「今茲議約,不侵我主權,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見諒,疾愚暴之無知,事後追思,慚憤交集。」又說:「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此話成為後世指責其賣國之名言。

懸案:光緒之死
1908年秋光緒帝病逝於瀛台,年方三十八歲。因他比慈禧早死一日,故死因諸說紛紜,沒有歷史定論。傳聞他是由慈禧授意光緒帝的近侍所毒死[11](主因是慈禧病重時,曾猶豫對光緒帝要如何處置,遂以自己不久人世的消息透露給光緒帝知道,惟其近侍回報,帝曾微露喜色,故慈禧決意自己病終前,帝須先於自己命終,以免皇帝有再度親政、否定慈禧生前之佈局的可能)。其實光緒有妃,妃有身孕,但皆因故為慈禧所賜死,遂長年無後。但根據官方紀錄,他是自然病死[12],光緒自少身體就很虛弱,常有疾病,再加上慈禧太后在心理上對他摧殘,其後又迫死了他最愛的珍妃,令他失去精神支柱、英年早逝。更有一說,是袁世凱進藥害死的[13],以避免日後光緒報他告密之仇,不過可能性極微。民國之後,據光緒帝的御醫透露,皇帝生前的確身體並不非常健康,主因是不見天日、身體欠運動心情不佳,導致飲食不正常,卻也無病重之跡象。1909年(宣統元年)光緒帝葬入中國最後一座帝陵——河北易縣清西陵中的崇陵。2008年11月1日,北京市公安局法醫檢驗鑒定中心、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清西陵文物管理處與中央電視台聯合召開記者會,發表「清光緒皇帝死因研究報告」,確定光緒是因為砒霜中毒而亡。至於對光緒下毒的凶手,目前仍待進一步調查。

傳說軼事
滅國傳說
傳說在清太祖努爾哈赤崛起的過程中,將敵對的海西女真葉赫部消滅,該部酋長金台吉臨死前發下的詛咒:「即使我葉赫族裡只剩下一個女人,也要將建州女真滅亡!」於是後來的滿清皇帝爲了迴避此詛咒,均避免冊立葉赫部的女子為后。慈禧太后是葉赫部的後代,而清帝國在她的主政下邁向衰亡,因此有人說慈禧太后的出現正是葉赫部的詛咒應驗。由於,努爾哈赤的元配為葉赫部人,也有滿清「興於葉赫,亡於葉赫」之說。

    * 史實上,葉赫那拉氏和愛新覺羅氏世世代代都是姻親。努爾哈赤的母親以及許多妃子都是葉赫那拉人氏;皇太極即為葉赫那拉氏(滿清第一位皇后孝慈高皇后)所生。

在清朝時有一個世代傳說:葉赫那拉家世代出美女。孝慈高皇后是葉赫部首領楊吉努之女,14歲時(明萬曆16年)作為建州女真與葉赫女真結盟條件嫁與努爾哈赤,與努爾哈赤生活了15年,僅生下皇太極一子,29歲病逝。于清崇德元年被皇太極追諡為太祖高皇后。在孝慈與努爾哈赤共同生活的15年間,正是努爾哈赤積極向外擴張,統一女真各部,並收降一部納娶一妃的輝煌時期。努爾哈赤是用36年的時間統一蒙古與東北其他各部之後,最後才向葉赫那拉氏宣戰。原因有兩個:其一,葉赫那拉最強大;其二,葉赫那拉的汗是他的親舅舅,各守關的將領都是他的表哥、表弟,都是親人。當時,努爾哈赤領兵包圍葉赫城,但他沒有馬上宣戰,而是跪在城前三天三夜,請求葉赫那拉氏投降,團結起來,共同對付明朝政權。可是葉赫那拉家族認為,努爾哈赤是他們家的姑爺,你不聽我的指揮,還要聽你的,於理不合,堅決不同意。最後努爾哈赤下了一道令,凡是願意投降的,一律高官厚祿,凡是反抗的,我六親不認,一律屍首分家。努爾哈赤向葉赫那拉宣戰後,經過激烈的戰鬥,努爾哈赤最終殺進城裡,殺了幾萬人,而葉赫那拉氏的那些被包圍的首領也紛紛自殺,寧死不降,直到最後,老一代的都死了,剩下年輕的看到大勢已去,大勢所趨,才向努爾哈赤投降了。正是因為這個故事,一直流傳著葉赫那拉與愛新覺羅為世仇,宮中後妃與秀女,不選葉赫那拉氏的傳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2008 05: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青竹蛇兒口, 黄蜂尾後针, 兩者皆不毒, 最毒婦人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2-2009 02: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egwong 于 22-11-2008 05:38 PM 发表
甲午戰敗之源
在「同治中興」的太平表象下,慈禧皇太后的鋪張浪費,以及對於國際時局缺乏認識,允稱導致甲午戰爭戰敗的原因之一。其中最顯著的事例為花費巨資擴建頤和園用以慶祝自己的六十大壽,給包含海軍軍費在內 ...


你看起来很讨厌慈禧
很详细的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3-2009 05: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还有一位“坦姬”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3-2009 02: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江清这文章会逊色了不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3-2009 09: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都是为了权利, 都会心狠手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2009 06: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 觉 得 慈 禧 比 较 毒 吧。 我 超 讨 厌 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0-7-2025 07:31 PM , Processed in 0.11138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