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446|回复: 16

象棋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2-2007 12: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遗恨“胜棋楼”


      传说明朝开国元帅徐达,自小聪明过人,且善于象棋,幼有“象棋神童”之美誉。后来徐达投靠洪武皇帝朱元璋,被封为元帅,辗转南北,成就伟业,明建都南京后,明太祖朱元璋封徐达为中山王,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有一次,明太祖和徐达在莫愁湖畔下象棋,两人本来棋艺差不多,正是棋逢敌手,历来弈棋,各有输赢,现在朱元璋棋兴勃发,因此他向徐达打赌许诺,以莫愁湖作赌注,若是徐达赢了这盘棋,朱元璋就把莫愁湖赐给他,后来经过一番对弈苦战,结果,朱元璋还是棋差一着,被徐达胜了,朱元璋果然将莫愁湖赐给徐达,并在此建一座豪华的亭楼,名曰:“胜棋楼”,真是皇恩浩荡,扬名于世。徐达因战功显赫,历来认为自己建国有功,时时居功骄傲,飞扬跋扈,现在弈棋,又胜了皇帝,获得赐湖建楼,认为是值得光宗耀祖的事,因此,他在“胜棋楼”大摆宴席,大肆张扬,请他的一帮同僚文武官员喝酒祝贺,席间,酒醉饭饱,少不了吟诗撰对取乐。
  首先是常遇春就莫愁湖吟了一联。
  诗曰:占全湖绿水芙蓉,胜国君残棋一局,看终古雕梁玳瑁,卢家庭院燕双飞!
  此联既点缀了莫愁湖的美景,又蕴含明太祖弈棋输于中山王徐达的典故。
  轮到刘伯温吟诗,刘伯温看见徐达这样居功骄傲,感到危险,有意点拨他,看见厅堂挂有一幅《龙吟虎啸图》古画,就触景生情,说:“徐老弟,我这里撰一上联,请你撰答下联,若你答得好,我就喝酒,若你答得不好,就加倍罚酒如何?”
  徐达高兴地说:“请军师赐教!”
  刘伯温就撰了上联,联曰:
  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到徐达答下联,他也是触景生情,看见厅堂上有一幅《龙吟虎啸图》,他认为自己南征北战,为大明江山立下丰功伟业,正是他意气风发的时候,于是,灵机一动,也随口浪声吟道:
  古画一轴,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席上,三清道观的清虚道长见其对得不错,此联以画幅对棋子,造语既有清意,又不悖事理,徐达戎马半生,能对出这样的好联,实是不易,但是,联中显出盛气凌人的气势,不禁摇头叹息,说:“王爷!你对象棋造诣极深,真是令贫道心悦诚服!心悦诚服啊!”
  徐达得意扬扬地说:“哼!说到弈象棋,我不是吹的,可谓天下无敌,即使当今皇上,也是我手下败将!”
      老道见他如此张狂,便说:“王爷!官场如棋局,荣辱祸福,瞬息万变,错投一子,就全局皆输啊!我这里倒也有一副有关象棋的对联,望与王爷共勉。”  
      徐达道:“请仙长赐教!”
      道长于是给徐达撰了一联,曰:
     湖本无愁,笑南朝迭起群雄,不及佳人独步;
     棋何能胜,因残棋误投一子,致教此局全输!!
   散席徐达走后,老道摇头对刘伯温叹息说:“军师!你提醒他‘喝声将军!提防提防’他就是不知提防啊!”
     刘伯温说:“这是天意,天意难违啊!”
     不久,徐达果然被洪武皇帝朱元璋所杀,应了老道预言,老道在对联里,上联把“美人”置于“英雄”之上,下联演绎“一子投错,满盘皆输”的棋理,暗示后来徐达被杀的政治哲理,虽然这历史事故缘于“兔尽烹狗、鸟尽弓藏”的哲理,但是也说明棋理即哲理,可见老道因为淡泊人生,所以看破官场仕寰的风云幻变,早知徐达仕途暗藏着危机。
      刘伯温可谓一代英才,聪明盖世,又得到老道的提醒,识破“伴君如伴虎”这一政治哲理,后来他审时度世,急流勇退,才不成为政治牺牲品.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0 收起 理由
^古城杨过^ + 30 精品文章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6-2-2007 12: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荥阳与象棋文化的历史渊源

                    转自 http://www.chhj.cn/
      中国象棋在全国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象棋运动参与人数之多、流传地域之广、渗透社会层面之全,以及精神内涵之博大深厚,是其他式样的文化活动难以企及的。可以说,全国各地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城乡,无不为其魅力所感染,尊之为国粹瑰宝,实乃当之无愧。象棋运动深入社会生活,形成如今的规模、气势,自有雄浑深厚的文化根源,也与荥阳这座历史名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象棋棋盘中的 “ 楚河汉界 ” 就在今天荥阳市广武山上。因此我们说,象棋与荥阳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提起象棋,不能不说 “ 楚河汉界 ” ,提起 “ 楚河汉界 ” 就不能不说荥阳。据史料记载,汉高祖二年即公元前 205 年,刘邦引兵东向,出函谷关;三月,与诸侯会盟洛阳,集 56 万人马伐楚,乘楚霸王项羽率兵征齐而后方空虚之机,一举攻下楚都彭城。项羽闻讯,立即回师,在灵壁一带与汉军展开激战。汉兵大败,溃不成军,刘邦仅得数十骑卫护而逃出重围。五月,到荥阳招集残部,又会合萧何从关中送来的人马,兵势重振。从此,楚、汉在荥阳展开了长达 4 年之久的拉锯战 ―― 你进我退,你退我进,反复争夺,不相上下。在此期间,形成了一段极为特殊的战争景象。楚占据东广武城,汉占据西广武城,中间隔着鸿沟相持未决。在势均力敌、空前残酷的激烈争战中,谁也无法逾越鸿沟一步。形势促使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史记》记载 “ 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 。历史就这样使鸿沟成了 “ 楚河汉界 ” 。特别令人注目的是 “ 中分天下 ” ,形成了象棋棋盘上 “ 楚河汉界 ” 中间的划分!历史在告诉后世:黑、红两军隔河界相持立营,严阵对垒,以及擒 “ 将 ” 制胜,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源于楚汉相争中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实。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登临广武山,为此挥笔写下《鸿沟有感》,以哲理般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万分感慨: “ 相持未定各为君,秦政山河此地分。力尽乌江千载后,古沟芳草起寒云。 ” 由此见,象棋文化里的 “ 楚河汉界 ” 就出自曾发生在荥阳的战争史实。

    “ 象棋 ” 一语最早见之于《楚辞》和《国策》,象棋成型约在唐末至宋初。那时,不叫象棋,而称之为 “ 象戏 ”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写下十分生动的诗句予以吟赞: “ 兵冲象戏车 ” 。可见,象棋制艺成型之前,已以不同的姿态融入社会生活之中。明、清也有许多文学、戏剧作品描绘象棋运动。相传,明代初年,明成祖朱棣所立太子朱高炽(明仁宗)见两个小太监在宫中对弈,遂命进士曾启以诗咏之。曾启当即吟咏出七律一首: “ 两军对敌立双营,坐运神机决死生。千里封疆驰铁马,一川波浪动金兵。虞姬歌舞悲垓下,汉将旌旗逼楚城。兴尽计穷征战罢,松阴花影满棋枰 ” 。诗作鲜明地揭示了在中华民族辉煌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楚汉之战和象棋的血肉之缘,这首诗也被后世誉为吟诵象棋运动的代表作。与此同时面世的《百变象棋谱》等书所标明的象棋制艺中,也明确地标出了 “ 河界 ” 或 “ 楚河汉界 ” ,把棋子分为黑、红双方对垒。尽管象棋在全国广大地区流传时,不同地域有过不同的式样,但,两军立营,相持对垒,中隔 “ 楚河汉界 ” ,棋子命名 “ 将、士、象、车、马、兵(卒) ” ,色分黑、红而战,战局中 “ 斗智不斗力 ” 、通力擒 “ 将帅 ” 等等,都植入楚汉之战的文化底蕴,在历史、地理、人文形态诸方面处处吻合。作为 “ 楚河汉界 ” 的鸿沟,不仅留在了荥阳这座 “ 东方名郡 ” ,留在了中华历史的灿烂进程中,而且也留在了象棋的棋盘上,留在了全国各地男女老幼的心中。随着象棋文化的广为传播和流行,也更加锲入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中。作为象棋文化的策原地,荥阳和作为 “ 楚河汉界 ” 的鸿沟,正在以她在中华文明史中的鼎然而立的历史地位和独特风貌,激励着象棋运动更加发扬光大、灿烂辉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2-2007 0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醉金刚”气走“关外侯”

“醉金刚”气走“关外侯”

      
转自 中国象棋协会     作者:佚名

      四十年代,上海象棋界四大金刚之一的谢文俊,于好弈之余,兼好杯中物。他与黄冈罗天扬、吴县潘敏刚是酒友,也是棋友。谢、罗、潘三人经常联袂到酒家楼头,边弈边 饮。谢是快棋手,外号“快金刚”,又号“飞将军”。着法偏。于刚劲,与罗天扬相仿;播敏刚则深沉细腻,极阴柔之美。 三人棋路虽不尽同,交情都是契合非常。他们三人认为饮酒 愈酣,而妙着愈多,一局告终,输者受罚,胜者陪饮;有时还猜拳行令,必至兴尽酩酊而后已。

  谢文俊饮多酒后出场献技,却又能克敌制胜,因此又获得“醉金刚”之誉。

  有一次,号称“关外王”的大连胡震洲远航便道南下 (胡与锦州赵文宣、天津田玉书合称“华北三杰”),一心想。 找“七省棋王”周德裕比高低。胡到沪之日,由有排局名家之称的福州许弼德陪同,到四马路的大罗天茶楼棋社,向周德裕说明来意,恰值谢文俊酒后壮胆,自告奋勇地对周德裕 说:“何须你亲自出马,让我作个先锋如何沪便不客气地坐下,展棋让客军先行,胡欲罢不能,布成当头炮进攻,谢用自己拿手的“反攻马”应付。进人中局后,只从谢方左马驰入敌阵,反攻得势。这时,周德裕对许弼德低声说:“这个夹炮屏风反攻马局,虽然源出于扬州,但醉金刚研究功自成一家,被称为‘独龙枪’,连白莲教主李武尚与慢金刚鲍子波等高手,都还要向他讨教局中的变化,真不简单啊!”这时许迅德再视棋盘,只见谢文俊果然占压倒优势;胡震洲失利后心中暗想,碰到周德裕可能更难应付。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当晚便收拾行装离开上海,事后许弼德说明胡离沪真相,于是谢文俊气走胡震洲,就成了趣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2-2007 0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弈棋与人生

转载                   作者:齐秀丽

      棋,不管是围棋还是象棋,都是随处可摆的游戏。清溪湖畔,半月桥边,篱边松下,绿苔石桌,明窗对花,都可以设局邀友、以棋会友。一场酣畅淋漓的棋局,让对弈的人兴趣盎然,“时与两三知己,横坪快聚,几忘岁月”。明明是在闲情下,却宛如穿过时空进入了古战场,对弈者或沉思洒脱,或举棋不定,或落子如风,或运筹帷幄,或金戈铁马,在风云际会、纵横捭阖间挥洒着睿智……
  “林间扫石安棋局,岩下分泉泛酒杯”,那是何等潇洒与超脱?看那古者把思想、智慧与手统统藏在宽大的衣袂之中,长袍猎猎,纶巾飘飘,竹杖芒鞋,吟诗作画,浅酌低唱,是何等雅致?偶与挚友约会,花间一壶酒,独酌候知音。友人还未到,弯月勾帘来,于是“有约不束过半夜,闲敲棋子落灯花”,何其散漫又是何等闲适?好友坐定,拒世间纷繁于窗外,一个腾挪弹跳,儒雅空灵,一个婉雅有度,款款而行,虽然几近偃旗息鼓,对弈双方仍然是衣袍敛然,铿锵有声。直到江山已定才泯然一笑,共举酩杯,顿时茅舍芳香盈然,那种意境又是何等安逸、练达与从容?
  虽然是一盘棋,却是奕者智慧的对垒、经验的较量,也是意志与灵机的比拼,更体现着人生的境界。这千古不衰的游戏融进了多少禅意玄机,让世人乐此不疲地游戏其中而沉思于此!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很难解开的棋局?仔细想来,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从一出生就注定落入局中,开始不停地与时间对弈,与命运对弈,与别人对弈,与自己对弈。如何走赢人生?这与棋理是何等相通!
  下棋需要静心,“安而后能虑,止水能照也”,只有安静才能心静。明代思想家吕坤曾说过,“静者生门,躁者死户”,意思是说虚静是保存生命的关键,狂躁是走向死亡的起点。下棋太急,容易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恶果,当局面无可挽回时,恐怕只能空叹了。反之,以不变应万象,以简胜杂,泰然处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有此修身之道,这就说明你已领略到棋的真谛了。人生何不如此?要静心首先要修身。儒、释、道三家传心的基本方法,都离不开一个“静”字,都是从克制欲望入手、以没有欲望告终。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沽名钓誉,牟利争权,寻欢作乐,使人心气浮躁,为此费心费力,伤神伤肝。即便是暂时处于上风,等你争斗到手,才发现为之所耗的生命已所剩无几,恐怕只有凄然嗟叹的份了。若能在纷繁变幻的诱惑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宁静心,胸中藏有浩然之气,让生活返璞归真,能常怀君子坦荡荡的心胸,“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有如此心境,你已是人生之棋的赢家了。
   行棋要运筹帷幄、未雨绸缪。孙子曰:“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任何事物都有利害两个方面,不仅要看到有利的一面,而且要看到有害的一面,这样才能在不利的情况下,“患可解”。不仅是下棋,小到个人,大到国家莫不如此。居安思危则兴则存,马放南山则衰则亡!这是一个铁的规律。《左传》有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再叹自己平时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能力,以致不能胜任,也只好后悔莫及。忘记是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还在等待幸运之舟到来,请你至少把码头造好!
   行棋需纵览全局,“先声得点”非常重要,即开局的时候就要占据有利地形。“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心胸宽广、高瞻远瞩的人,注重大环境的营造,而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汉朝刘向写的《螳螂捕蝉》这篇文章,即说了这样的道理:蝉只想吮吸树上的甘露,却没想到螳螂在它后边,而螳螂只想吃蝉,却不知麻雀在它后边;麻雀只想吃螳螂,却不知弹丸正对着它。它们都只想得到眼前的小利,却因此而忽略了后面潜在的致命威胁。由于“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有患也”才有了如此下场。孙子兵法中“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就是利用了这种思想,以“利”来引诱并调动敌军,却用重兵等待他们予以歼灭!
   行棋需要果断。“三思而行”有时候确实必要,周到的考虑下,胜算总要大一些,可有时也会错过时机,使人后悔莫及,这时候果断显得尤为重要。果断是当机立断,以最快的时间思考、作出决定并付诸行动。果断不是盲断,它除了来自感官意识的直觉判断外,其保障是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内部规律,人生本来就是含有若干机遇成分。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时间永远不会因为你在等,就“正好”在你那儿停止。因此“花堪折时直须折”的自信与决然,也是成功人的超常品质。
  下棋的智慧,还在于会放弃,因为胜败乃兵家常事。人生对弈也是如此,人无绝对胜者,即便是败了也要有其风度,所谓“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即是如此。如果败了就萎靡不振,从此生活如临深渊,暗无天日,这就是输不起的表现。老天绝不会因你有“既生瑜何生亮”的长啸,就去眷顾你。唯一的不输之法就是不下棋。有一位诗人说得好:“不能把握到的我们必须泰然地放弃,不论是诗,是自然,或是七彩斑斓的情意。”执著是一种精神,放弃是一种勇气和境界,三十六计中还是走为上策呢。得不到的或不该得的,就该果断放弃。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追求的东西很多。你不可能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时间与精力去做你擅长的、应该做的,这才是明智的选择。“心为行役,尘世牛马;身被名牵,樊笼鸡鹜。”只有消除这些尘世羁绊,你才可能真正下赢人生这盘棋。
  人生没有悔棋。电视剧《大雪无痕》中就有这么一首主题歌,大体意思是人生犹如走棋盘,着子容易悔棋难,棋到中盘方知险,胜负就在黑白间。悔棋是一大忌,在非正规比赛中,如果有此行为,早已是先输了,不仅被人轻看,即使赢了也胜之不武。在正规比赛中,根本就不给你悔棋的机会。人生更不能悔棋,“一失足为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的古训,已经把“悔棋”诠释透了。在人生路上要堂堂正正、踏踏实实,谨防走错,更要恪守操守,慎独处事,那么结局自是怡然。
  我望着挂在墙上的老翁,他仍在拈棋沉思,他已经斟酌了几千年,而那枚棋子还未落下……难道他还在那搏杀过程中,已经不在乎那输赢的结局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2-2007 0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康熙弈棋饿死对手
      
      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康熙也是个象棋迷,可以说他走到哪里棋也下到哪里! 一次,康熙率领随从去承德附近的木兰围场打猎,一时棋瘾大发,便与一位大臣对弈起来,很快连胜三局。康熙弈兴未尽,便找了一位棋艺水平高的叫那仁福的侍卫与之对弈。那仁福棋艺果然高强, 一时忘记了自己是在陪皇上下棋,进入中局后很快吃掉对方一车。旁边观弈的老太监郭继功见皇上的棋输定了,便急中生智地说:“皇上,山下发现有猛虎,请您赶紧出猎。” 康熙一听高兴极了,对那仁福说:“你在这里等着,待我猎虎回来咱们再续弈。”说着便翻身上马, 持弓向山下奔去。山下哪里有什么猛虎,随从们只发现一只梅花鹿。康熙喜欢打猎,是一位老猎手了, 凭经验他知道有鹿是不会有老虎的,想必是郭继功看花了眼,把鹿错看成老虎了。实际郭继功并没有看错,皇上与那仁福在棋盘上厮杀正酣,如果山下有只鹿,他必定不会下山,因此故意把 说成是猛虎,以便引起皇上的兴趣,引他下山。

      既然全副武装下了山,鹿也要追猎。鹿善跑,催马紧追,翻过了几座山,康熙才把鹿射死。跟上又耽搁了几天,待他想起了与那仁福下的那盘棋时,这才回到原地。见那仁福仍跪在棋盘旁,不过人已经饿死了。

      康熙离开那仁福下山打猎时,曾说让他“等着”,皇上的话“金口玉言”,就是“圣旨”呀,那仁福怎敢离开棋盘半步,恰巧那里既没有吃的,又没有水喝,被活活饿死了。 强烈的忠君思想,葬送了一条无辜的生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2-2007 01: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品棋与棋品

转载        作者:不详

      下棋是一种娱乐,下棋也是一种品味,所谓品棋。品棋也会分成一定的层次,下棋的人可以分为几种境界:
      一种境界最令人向往,幽山小径旁,参天古树下,以枯石为盘,两银豪老者,麻布青衣,杯壶对饮,羽扇轻摇,凡尘琐事,与我何干;或花间月下,银光泄地,幽园博弈,煮茶品梅,世事已然身外之物,凡心也以置之棋盘之外。
      二种境界,似关羽赤兔驰骋,怒拔青龙郾月,总是身中毒箭,性命不保,自皈然不动华佗为之刮骨疗伤,甘心情愿,至于后来被曹操所害,乃因奸雄疑心太重,万般无云长之豪迈忠义,然而终归死而无憾,盖因英雄惺惺相惜也;东晋谢安大兵压境而谈笑棋间,心平气和面无惧色,却纵横天下,挥手间退却符坚百万雄师,化危难为安全。
      三种境界见诸方格线间,楚河汉界,横军跃马,或丢卒弃甲,将士仓惶,或击鼓鸣金,收兵勒马,凯旋而归。
      四种境界,虽端坐棋前,风言风语,口无遮拦,不时恶语相叽,不时伎俩频频,动手动脚,只求对手发作为喜。窘迫处,恼羞成怒;得意时,喜笑颜开。直至恶语相向,拳脚相加,此非弈棋,角力、斗气而已。
      品棋虽非品人,然也可从中得出人品之高低,故“棋中窥人”,即棋品。
      一种棋品,脱离世俗之外,两者对弈,不计胜负,是以对弈心力,若论棋艺非凡人所能及。故下棋何干?品位人世乐趣也,此棋仙。
      二种棋品,棋艺或高或低,迷乱人眼,俗人难断,言语之间处世待物,使他人为气质所迫,相敬如宾,心境所至而非棋艺所致,此“棋圣”。
      三种棋品,提升棋艺为一,实则以棋会友,虚心学习,胜不骄,败不馁,输赢皆心悦诚服,乃至复盘,推心置腹,肝胆相照,日复一日,棋品高,棋艺也升,此“棋迷”,“棋友”。
      四种棋品,只在乎个人输赢,棋德、棋品却无关紧要,更可不择手段,违背常理,危害棋界约定成俗之“潜规则”,或骚乱敌手之棋思,破坏对方之意气,或“幡然”悔棋频频如也,此者面厚心黑,棋力之深不见于棋艺,而见之于棋外之手段,此“棋狂”,“棋霸”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6-2-2007 01: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岭南才子亦名师 棋国往事说功臣

     转自 象棋天地        作者:唐家安 杨明忠
      黄际遇(1884-1945)字任初,广东澄海人。清末光绪年间,在厦门同文书院学习日语结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师范大学,师从日本数学家林鹤一博士学习数理(我国著名教育家、数学家,苏步青先生也出自林鹤一博士门下),辛亥革命后归国,1920年赴美国,入芝加哥大学攻读数学,归国后,历任武昌高师,中州大学教授,青岛大学,武汉大学教务长,中山大学教授,河南大学校长。三十年代他在中山大学任理学院数学天文系主任,又兼教文学院中文系高年级的《历代骈文》。抗日战争初期,中山大学迁往云南,黄逗留在香港,后来中山大学迁回粤北乐昌坪石,他回到坪石的中山大学文理学院。抗战末期,日寇侵扰坪石,避居湖南临武,一九四五年战争结束,中山大学从粤北迁返广州,黄取道连县南归,乘木船沿江北下。十月二十一日船经清远飞来峡的白庙,黄早起在船舷更衣时失足坠水不幸溺死,时年六十一岁。

   黄际遇不仅专长于数理,而且古文的修养也很高。他逝世后,中山大学为他印行了《黄任初先生文钞》。当时的学生回忆起黄老师的印象是身材高大,并无老态。爱穿一件玄色长袍,胸口缝有两个特大的口袋,左边放眼镜,右边放粉笔。另一说是一个放眼镜和铅笔,另一个是放镖。据说这种独特方便的服装是他独创的。黄上课时摇头晃脑,拖声呶气地吟咏古文,而且还伴随着那抑扬顿挫,悠扬悦耳的潮州口音,以手击节,用脚打板,连两眼也眯缝起来,脑袋也在不断地划着圆圈,他经常幽默地说:“(数学天文)系主任可以不当,骈文不可不教。”,除此以外,他还擅长书法,尤以篆隶见长,名噪一时,传为墨宝。

    黄老上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律用篆文书写黑板。既写得快又写得好,为什么要写篆文呢?他说过“中文系高年级学生嘛,应该学!”中文系的学生感到上黄老师的骈文课,真是如坐春风,如饮醇酒,无时无刻不享受着文学艺术的熏陶。

    抗日战争时期,黄老目睹国土沦丧,他经常把愤激之情,寄托在文字之间,他曾经给一位老友写过这样一幅挽联:

           感旧卅年心,理论超然,念唯此老;

           哀时数行泪,风流尽矣,劫到斯文。

    事隔半个世纪,至今字里行间,还闪烁着黄老忧国忧民的真实情感。

    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在《序:走近中大》一文中写道:“最缺的,还是八年抗战中中大的人物与风情。因而不难想象,我对有关黄际遇教授的传说极为欣赏。······更因其多才多艺,大类明清时代的“才子”,而不是现代意义上受专业分工严格限制的“名师”。······这位真正属于中大的名教授,当年在校园里定然是个大受欢迎的人物,证据是关于此公,有不少逸事流传。······奇怪的是,为何黄际遇先生这么有趣的人物,长期以来在中大并不大流传?起码我在中大中文系念了七年书,未曾耳闻黄先生些许逸事。此等人物,若生活在老北大,定然是校园里的绝佳风景。不知道是因五十年代后专业化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凭兴趣读书讲学不再被认可,还是因教学于兵荒马乱之中,没有弟子承衣钵传薪火。”。文中又提到黄还是围棋高手,著有《畴庵坐隐》。

   三十年代广州棋风盛行,华东华南棋赛的举行,大大推动了象棋的发展,当时华东和华南都有一群知名的教授,律师,记者,名医,名人会聚在象棋名手周围,切磋棋艺,提倡象棋,有力推动了象棋事业的发展,他们都是现代象棋事业发展有功之臣。在上海有“棋坛总司令”谢侠逊周围一群知名人士,在广州有“四大天王”黄松轩等周围一群知名人士。黄际遇就是广州棋坛的知名人士之一,中山大学迁往云南时,黄逗留在香港的几年间他的棋艺活动更多,特别是动手收集名手对局加以评释,有时还和人出彩金,邀请名手对局角逐,高兴时自己也与高手过招。当时华南名手卢辉,方绍钦,吴兆平三人常聚集在黄宅,日夜演练双马局,黄记录他们的对局达三,四册之多。因此黄的饶单双马的技艺也很高明,他录有自己的对局也不少,有些还自许为名局。黄最爱在名手对局现场记录着法,只要有教学余暇就会出现在象棋名手比赛场所,身穿他独创的带口袋的玄色长袍,并且随身带两种烟,好的款待别人,次等的自己吸用,成为当时象棋名手对局棋盘旁边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可惜他所记录的对局在抗日战争飘泊流离中,随着他的不幸去世而散失了。前中山大学校长张云,黄的学生,在《黄任初先生文钞》序文中写道;黄生平写日记数十年如一日,“书法秀健,词句典雅”,“或记高深数理的推算方式,或记象棋的得意步骤。。。。”,张云追述某一年黄由上海返汕头,携带的一、二十年所写日记,坠水飘没,为此极感痛心,序文说:“黄师日记大部毁于水,而身复死于水,数亦奇矣。”诗人徐续在《中华棋坛掌故》“黄际遇抱恨飞来峡”条中有诗曰:

                                     粤北湘南客里过,归舟重睹旧山河。

                                     沉魂不渡飞来峡,江水滔滔抱恨多。

    表达了后人对他的追思。

   幸好有《听松轩象戏谱》保存了他记录的部分对局。《听松轩象戏谱》是三十年代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石光瑛辑录当时象棋名手对局的抄本,石最崇拜“四大天王”之首黄松轩,所以名其对局抄本为《听松轩象戏谱》,石最大的爱好是欣赏名手对局和抄录名手对局,很少自己对局。石身材修长,面貌清癯,有学者风度,自奉很节俭,但与棋手交往中颇有孟尝遗风,与黄际遇为当时广州棋坛一对教授级的超级棋迷。《听松轩象戏谱》这个抄本一共抄录了八百多个对局,估计达四十万字,全谱经石亲自校阅精心抄录,很多对局附有黄松轩的评语,殊足珍贵,石晚年将该谱和其它抄本、剪报赠给谊子郭腾蛟,郭晚年,通过[犹贤室主]邱秉栏的介绍,将这些抄本和剪报转让与棋史作家褚石,成为褚石与徐骥合作编写《广州棋坛六十年史》名著的主要第一手资料来源。因此黄际遇、石光瑛两教授在中国象棋历史上的功劳,不可埋没,诚为棋国之功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2-2007 01: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谈战阵与象棋布局

      转自 中国象棋协会网
      象棋是象征战争的棋戏。象棋的布局,就如同古代战争中的战阵的意思。阵同陈,也作“乘”。据宋·陈博良《历代兵制》引《魏书》说,汉承秦制,会五营士为八阵,名叫“乘之”,故而阵又通乘,其本义是指战车和徒(步卒)的队形排列,也就是起源于车战时期的专用军事术语,以后则泛指军队战斗队形。

  战阵的优越性,就在于训练有素的密集队形和纪律严明的计划性行动。《六韬·均兵篇》说,车、骑、步(即车马兵)三个兵种,在平坦的地形上作战,如果是单个战斗,则一名骑兵抵挡不了一名步兵,但若列成队形战阵,则骑兵可以和数量八倍于已的步卒作战。春秋时的军事家,把战阵训练列为第一位,把个人武术列为第二位,因为任何无组织、无纪律的乌合之众,即使个人武术技术再高超,也无法和有战术素养的战阵队列相抗衡的。古时的步兵,以五人为“伍”为基本单位,然后便“两”,为五“伍”二十五人。横排成“行”竖排成“列”。早期的阵,都是战车和甲士兵卒混合编队的。25乘战车的编制称为“偏”;战术上有时因要攻守兼顾,左右两偏车卒混队的阵形互相掩护、交叉变换阵形,或方阵、或圆阵、或“六花阵”等。比较有名的阵名有“鱼丽之阵”(郑国子元创立)、“魏舒方阵”晋大夫魏舒创立)、“雁行阵”(《孙膑兵法·十阵》)、“鹅鹳阵”(名将吴起创立)等。
   
  纯步兵的方阵是魏舒创立的。公元前541年,他与西北民族锹人遭遇,地形所限,不得不“毁车以为行”,用独立的步兵布阵取胜。

  象棋的发明,一开始便是两阵对圆,不像围棋那样需要一子一子添加上棋枰,所以象棋更像古代时的战阵对峙,布局的多种多样,也很像古代战阵之阵法演变。《司马法》中说:“攻战守,进退止,前后序,车徒因,是谓战参。”也就是说攻守兼备、进退有限度,次序井然,车兵与步卒相互依存,交叉掩护,这多么像象棋中的战术和杀法呀!象棋中的士、象,属防御体系,古代战争中的防御寨栅称为“战格”。唐·杜甫《潼关吏》一诗中有:“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之句。象棋布局如战争之布阵,都是要争先夺势,掌握战争之主动权去夺取胜利。正如《战国策·秦》所说:“缀甲历兵,效胜于战场。”古代的象棋手们,很早便认识到了象棋布局的重要性,并研究出许多的布阵法,著名的古棋谱《金鹏十八变》就是早期的象棋布局及全局的巨著,这部巨著记录了当时的象棋高手所精心设计的许多的布局陷阱,这些布局陷阱至今仍然放射着它的光辉,仍能在对局实战中遇见到,而且被棋艺作家选辑入诸如《象棋布局陷阱》之类的书作之中。以残局研究为主的明代棋谱--大型巨著《适情雅趣》,特意将《金鹏十八变》全局谱辑录于书尾,证明古代棋手对象布局研究的重视。一个象棋手,必须学会与掌握象棋布局的各种正规的布阵法,这是许多棋手甚至是数代棋手的先进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棋手必备的基础知识,是双方不致吃亏的正规布局,亦即兵法所谓之“正”;为了在实战中实现争先夺势的需要,还要学会掌握战机,灵活机智地布置陷阱,圈套,诱铒,亦即时麾的称谓:“布局飞刀”、“布局导弹”等战术。象棋布局的发展,是历棋手们的实践经验和积累。开始时,人们认识到中炮的威力很大,所以“起炮在中宫,观棋气势雄。”后行一马,跳马保护中卒,为了左右子力平衡,便于呼应,而以另马跳边,就成了“单提马”的布局,这样的布局,中路仍感薄弱,于是用双马保护中卒,形成拱卫之势,这就是屏风马布局;

  同时,也有人用还击的策略,走“顺手炮”或“逆手炮”、沿着这条路,布局不断革新、发展,到了今天,已是千资百态,布局流派举不胜举。每个棋手都有他自己喜爱的、惯用的象棋布局,可谓各有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6-2-2007 02: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象棋术语大全 1

中国象棋
中国传统棋种。在正方形的棋盘上分红、黑两方,各有16个子,为帅(将)一,仕(士)、相(象)、车、马、炮。二,兵(卒)五。对局时,由执红棋的一 方先走,双方轮流各走一着,以将对方将死或对方认输为止。如不能将死或 使对方认输,经一方提议作和,另一方表示同意;或双方走棋出现循环反复三次以上(属允许着法),又不愿变着时,可根据规则判为和局。
象戏
古代对象棋的一种称谓。
宝应象棋
古象戏。
橘中戏
象棋别称。
象弈
南宋时对象棋的一种称谓。
九宫
象棋术语。指棋盘上由斜交叉线构成的“米”字形方格。类似古代战争发号施令的“中军帐”。是将(帅)、士(仕)活动的地区。
兵线
也称“卒林”。象棋术语。棋盘近河界第二行,开局前置兵、卒的横线。
肋道
也称“将门肋道”。象棋术语。棋盘中线帅(将)位左右道线(第四、第六线,两条都是要道线),形似人体的两肋,故名。
七子着法
象棋术语。指将(帅)、(仕)、象(相)、车、马、炮、卒(兵)7种棋子的不同着法:(1)将与帅每一着只准走一步,可前进、后退、横走,但不准走出“米”字形的“九宫”,在中间无别的棋子时,将与帅于同一条直线上不准直接对面,否则先占者为胜;(2)士与仕每一着只准沿九宫斜线走一步,可进可退;(3)象与相不能越过“河界”,每一着斜走两步,俗称象走“田”字,如遇田字中心有别的棋子,即不能跳过,俗称“塞象眼”;(4)车每一着可以直进直退,横走,不限步数;(5)马每一着走一直(或一横)一斜,可进可退,俗称马走“日”宇,如果在一直(或一横)处有别的棋子,俗称“蹩脚马”,就不能走过;(6)炮在不吃子时,走法与车同,吃子时,必须隔一个棋子(炮架)跳吃,俗称“炮打隔子”;(7)兵与卒每一着直走一步,过河界后可直走或横走,但不准退后。一般情况下,兵过河界后在第二条横线(俗称兵线)上时,称“高兵”,攻防都比较灵活倒第三、第四条横线时,称“低兵”;到底线,则称“老兵”,力量最弱。
先手
象棋术语。含义有二:(1)指走子次序,开局时先走者称为“先手”,与后手相对;(2)指棋局形势,主动者称为“先手”(也称“得先’)
后手
象棋术语。含义有二:(1)指走子次序,开局时后走者称为“后手”;(2)与先手相对。指棋局形势,被动者称为“后手”(也称“失先”或“落后”)。
正着
也称“官着”。象棋术语。指正确的着法。与错着相对。走此一着棋后,以后即使有变化,也不至于造成被动失势。
错着
也称“败着”、“漏着”。象棋术语。指错误的着法。与正着相对。走错着后往往失子、失先而立见败局,故有“棋错一着满盘输’之说。
闲着
也称“停着”。象棋术语。一种适宜用于相持阶段的着法。走子不起进攻作用,可冷静、耐心地等待时机。如“一将一闲”、“一捉一闲”(均为一打一停)等。因不是连续威胁,属允许着法。
紧着
象棋术语。指步步进逼、环环扣紧的着法。一般包含捉子、封锁以及困将等作用。
变着
象棋术语。指全局、中局、残局的各种变化着法。在棋谱中,为了通过对比来系统分析、介绍各种着法的优劣,均按次序冠以“变二”、“变三”等字样(近代则用“注二”、“注三”等字样),以表明为第二种、第三种等变化着法。
好着
也称“精妙好着”、“妙棋”。象棋术语。指对局中成功的着法。
坏着
也称“错误失着”、“败着”。象棋术语。指对局中的错误着法。
将军
也称“照将”。简称“将”。象棋术语。比赛时,一方下一步棋要吃对方将(帅)时的称谓。如走动一步棋而可使两个棋子去吃对方将(帅),则称“双照将”。被“将军”的一方采取保卫着法,称为应将。无法应将者称为“被将死”。
应将
也称“解着”。象棋术语。被将军的一方所采取的保卫着法。对局中,一方将军,另一方必须应将。
对面笑
象棋术语。比赛时,双方将、帅不能在棋盘的同一条直线上直接对面,否则先占者得胜。出现这类情况,称为“对面笑”。在残局子少阶段,可常用“露帅(将)”的条件,来控制对方的将(帅),以利于战局。
困毙
也称“欠行”、“无着”。象棋术语。比赛时,以棋子围困对方将(帅),使之无应着可动而认输。
和局
也称“和棋”、“平局”。象棋术语。古棋谱上称为“正和”、“官和”。一般指比赛双方都没有取胜可能的棋子或棋势。也有属于比赛规则方面的,包括:(1)双方走棋时出现循环反复多次的允许着法,又都不愿变着;(2)对局进行中,一方走出轮走的一着棋后,提议作和,对方表示同意,提和在一局棋中每方只限一次,如双方各提议一次,则互相抵消,可再重提;(3)符合“六十回合规则”。
审势
也称“审局”。象棋术语。根据对局形势,通过综合对比、分析,权衡双方,称为“审势”。
对局形势
也称“局势”。象棋术语。指双方棋子阵形分布和对立形势的综合状况。对局开始后,双方棋子逐渐出现均衡或不均衡现象,根据棋子所占位置,处上风、有利一方为“优势”,处下风、不利一方为“劣势”。正确审势并去争取优势,称为“夺势”或“取势”。
全盘战术
也称“全局研究”。象棋术语。由开局、中局、残局三个阶段组成的连贯性的整体战术。是象棋对局的一门专题。
开局
也称“布局”。象棋术语。是整个对局的开始和基础。双方根据战略战术的需要,分别部署兵力准备作战。其正确与否,对中局、残局的发展都有直接影响。可分为先手和后手两种。前者一般为主动进攻。后者则根据对方的情况,采取守势或相互争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2-2007 02: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象棋术语 2

当头炮
也称“中宫炮”、“中炮”。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起着把炮放在正中线位,是先走一方采取主动攻势的一种布局。作用是威胁对方中卒,使后走一方立即采取上马或对炮应着。“以炮斗炮”(指顺手炮与列手炮)与“以炮攻马”(主要为屏风马防御),是象棋布局的两个系统。
屏风马
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一方双马并踞(炮2平5、马8进7,马2进3,保护中兵(卒),状如屏风,故名。有先手屏风马和后手屏风马之分。
顺手炮
也称“斗炮局”。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双方第一步都走中炮,由于双炮方向相同,故名。
列手炮
也称“逆手炮”。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双方第一着都走中炮,而两炮方向不同,故名。
盘头马
也称“中炮连环夹马”。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指先走一方运用中炮盘头马布局。挺进中兵(卒),双马则从中路连环策应。
过河车
象棋术语。一般指中炮过河车对屏风马的一种开局着法。先走一方平中炮上马后出车过河,起到“封”与“攻”的作用。
平地兑车
全称“中炮过河车进七兵对屏风马平炮兑车”。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
高炮局
全称“中炮过河车高左炮对屏风马左马盘河”。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
左马盘河
全称“屏风马左马盘河对中炮过河车进七兵”。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
五七炮
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先手一方走成中炮七路炮。
五六炮
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先手一方走成中炮六路炮。多数用于对屏风马、反宫马,属于稳健缓攻型布局。
五八炮
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指先手一方炮二平五,再炮八进四。多数用于对屏风马。
五九炮
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先手一方走成中炮九路炮。现代对局中,常见于中抱过河车对屏风马平炮兑车布局。
巡河车
象棋术语。一般指“中炮巡河车对屏风马先进车”的布局着法。先手一方平中炮上马后出车巡河,准备兑换兵(卒),便于出马活动,属稳健缓攻战术。
骑河车
象棋术语。一方的车进到对方河口,称为“骑河车”。可以控制对方的兵、马等各子的活动。
巡河炮
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指“让双马”高手的一方先走炮二进二,采用“巡河炮”着法进攻。近代所指系“中炮巡河炮对屏风马”布局着法。
单提马
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
双炮过河
全称“中炮进七兵对屏风马双炮过河”。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
仙人指路
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因兵三进一,一子当先,意向莫测,故名。
两头蛇
象棋术语。指马二进三再马八进七布局一方,在三兵与七兵齐挺一步后的形势。此时双马显得灵活,其状如“两头蛇”,故名。
过宫炮
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走炮二平六,因经过将(帅)的中宫而得名。
卒底炮
也称“小当头”。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指后手方用炮2平3或炮8平7,对付对方兵七进一或兵三进一。
金钩炮
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进兵后平炮,布子的形状如钩,故名。
左叠炮
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是应付中炮的一种冷僻布局。
鸳鸯炮
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因左右两炮有计划地集结在一起,状如鸳鸯,故名。
单边凤
象棋术语。是对局时的一种封锁战术。
龟背炮
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后走一方对付先走一方的当头炮,采用上马以后出横车,再退一步炮的布阵。因第三回合退炮后状如龟背,故名。
士角炮
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先走一方第一着炮八平六(或炮二平四),安于士角。
飞象局
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因起手第一着飞上中象后双炮连环(称“担子炮”或“担竿炮”),既巩固己方阵地,又可观察对方动静,因势随机扩大先手。由于后走一方的应着或攻或守,变化多端,常取决于双方的中变与残局的基本功,所以是斗实力的一种战略着法。
担子炮
也称“担竿炮”。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第一着飞上中象,使双炮连环。
穿宫马
也称“拐脚马”。古称“缠角马”。象棋术语。上象后马二进四从象田出动,再穿上角奔河头,运用得当,可乘势直奔“卧槽”打将以威胁对方;如遇阻拦或受到对方当头炮的牵制,则会施展不开。
三步虎
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其次序是第一着上马平边炮出车。棋谚有“三步不出车,着棋容易输”之说,或以为典出于此。一说因形容“车强如虎”,故名。
反宫马
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华南一带因其类似单提马,故也称“半壁山河”。源于屏风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2-2007 0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象棋术语 3

中局
象棋术语。开局与残局之间的比赛阶段,承上启下,为全局的重要一环。与开局、残局间尚无明确的界限划分和规定的着数。通常指开局后约经15个回合,双方调兵遣将,布阵列势就绪,即入中局。
杀者
也称“要杀”。象棋术语。下一着捉对方将、帅时,称为“杀着”。
四车相见
也称“四车相斗”。象棋术语。因双方的车在阵地上作主力战,为了夺取有利的据点,互不相让,故名。
弃子攻杀
象棋术语。一般指残局、排局中步步“连将”或“追杀”一类的着法。在实战中,根据棋局形势,明确主攻目标,设计战术组合,运用一系列密切配合的着数,不惜重大牺牲(如弃车、马、炮等强子),步步紧逼,迫使对方被动应付,以创造此着的条件。
双杯献酒
象棋术语。杀着的一种着法。一方运用双炮连续攻打对方底象,造成“闷宫将”杀着,或双炮打底象后使对方中宫出现缺口。以上情况寓意“一杯不醉两杯醉”,故名。
大胆穿心
象棋术语。杀着的一种着法。一方士象俱全,拱卫中宫,壁垒森严;而对方双车凭借当头炮的压力,突弃一车,涉险摧士,从而打开中防缺口,构成杀局。
露将三把手
也称“连将三条车”。象棋术语。一种进攻战术。利用双方的将、帅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毫无遮拦相对面的条件,退下士、象而“露将”,使对方被动。将。帅虽不出九宫,而此时遥控力量相当于一车。当它与双车在一条直线进攻时的形势(多见于中炮镇住对方当头时),构成三支威胁力量,故名。
塞心马
也称“归心马”。象棋术语。指己方的马在己方九宫的中心,并受到对方的牵制而影响将(帅)、双士的活动。
丝线掏牛
象棋术语。利用一炮牵制住对方车、马以上的主力(一般为两子,也有三子以上的),使之难以调动(动则失子),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称为“丝线掏牛”。
卧槽马
象棋术语。指一方的马跳到对方底象前一格位置,此马既可打将(帅),又可抽吃边车。如遇对方双士未动,己方有炮助攻,往往可构成马后炮杀局。是实战中奔马袭击的一种厉害着法。
马后炮
象棋术语。马与将(帅)处于同一直线或同一横线,中间空隔一步,炮在马后攻将(帅),从而取胜。是实战残局或中局阶段颇有力量的一种杀着。
空心炮
也称“空头炮”。象棋术语。此着法针对中宫将(帅)。相互间为空白地带,如辅以其他子力,常能构成各种难以抵御的攻势,给对方以致命打击。
闷宫将
象棋术语。用炮将军并把对方将死,称为“闷宫将”。
高兵
象棋术语。兵(卒)过河界后,在对方第二条横线以内,称为“高兵”。
低兵
象棋术语。兵(卒)过河界后,在对方第三、第四条横线上,称为“低兵”。
弱兵
也称“老兵”。象棋术语。兵(卒)过河界后到达对方底线,称为“弱兵”。因其作用比高兵、低兵小,故名。
残局
象棋术语。比赛双方经实力消耗后进入决定胜负或构成和局的阶段。
排局
古棋谱称“棋局”、“棋势”。象棋术语。一般指在残局基础上经过加工编排而成的各种局势。
四大名局
象棋术语。专指刊于《百局象棋谱》的四篇排局名作:《七星聚会》、《蚯蚓降龙》、《野马操田》、《千里独行》。为便于记忆起见,通常又概括成“七星聚会降龙,野马千里独行”两句。由于设计编排精巧,引人入胜,长期以来广泛流行于民间;并经历代棋手悉心钻研,推陈出新,变化丰富多采。
七星聚会
俗称“七星棋”。古棋谱排局。四大名局之一。为《百局象棋谱》的首篇。因双方各有七子,故名。
七星棋
古棋谱排局。一般指民间流传的著名七子排局。
蚯蚓降龙
古棋谱排局。四大名局之一。此排局双车虽矫若强龙,但始终为两卒所牵制,故名。
千里独行
古棋谱排局。四大名局之一。结尾棋势是一车大战三兵。
野马操田
古棋谱排局。四大名局之一。棋势为:经过十余回合“序战”后,成为车马斗车兵的实用残局。出现先走一方易胜的假象,往往使人误认为起着即可成杀局而坠入圈套。
独卒擒王
也称“太监追皇帝”。象棋术语。残局中的一种着法。在杀局过程中,运用其他子力冲锋陷阵,牺牲殆尽,最后用一兵步步逼将成功。
三士三象
象棋术语。一炮、双士称“三士”,一炮、双象,或一马、双象称“三象”。“三士三象”的防御力量与士象全相等,都有一定的棋式。关键是中防稳固,不给对方的将(帅)起到助攻作用,可以抵挡一车的进攻。
门东户西
象棋术语。残局结尾阶段,象与将分开,造成将在左,象在右,称为“门东户西”。
二鬼拍门
也称“铁门闩”。象棋术语。双兵入九宫禁区,分列于对方中心士的两旁(占据四路与六路两条将门肋道),随时可进军发动攻势,火并中士,逼杀主将,故名。
残局炮归家
象棋术语。指残局阶段,炮退到自己的后方,既利用士、象当架子进攻、遥控,又加强防御,掩护将(帅)。
残局马胜炮
象棋术语。指残局阶段子少,马无绊腿轧脚的限制,攻守进退灵活,力量较炮为强。
双马饮泉
象棋残局。是三子归边的一种形式。着法为:牺牲一兵,巧妙地迫将出中宫;然后运用双马回环跳跃,盘旋进击,构成杀局。
将军脱袍
也称“关公脱袍”、“推窗望月”。象棋术语。指一方走子,飞一步象,既可化解对方的攻势,同时又可使己方将(帅)产生遥控的作用,从而转危为安,反败为胜。
三子归边
象棋术语。凡有车、马。炮(兵)等三个进攻性的棋子集结在一起(不论中营、边线或侧翼),就有可能构成各种各样的杀势(用杀着将死对方)。这类情况称为“三子归边一局棋”,简称“三子归边”。
车心马角
象棋术语。指车立中心,马占士角,构成凶厉的杀局。
海底捞月
也称“车正永无沉底月”。象棋术语。车、炮巧胜一车,系常见的一种实用残局。棋势是双方都无士、象,一方车与主帅必须占中,再助炮沉底在将后打车,故名。反之,无炮一方如车、将占中线,则车、炮方面难以取胜。另车与主帅如占中,加上一个低兵,亦可构成这种巧妙的杀势。
一车十子寒
象棋术语。指车力强大,纵横进退,攻守自如。在残局阶段子少时,车可控制17个据点(约占全盘的1/5),实力占作战第一位,相当于马或炮之2倍。
太公坐椅
象棋术语。指对局结尾时,以一士、一兵巧妙地守和一马与低卒(士必须在帅后底线,而用兵走闲着)。
羊角士
也称“菱角士”。象棋术语。双士俱支于九宫上边,状如羊角,主要目的为防止四、六线上(中兵两旁的位置)的马奔“卧槽”攻击主将,支士拦阻马腿解危。
三仙炼丹
象棋术语。有二说:(l)残局阶段,三个高兵可以战胜对方的士象全,要点是先用一兵去塞象田,再依仗将(帅)的力量进攻,冲兵搏士,控制两肋要道,从而构成二鬼拍门的杀势;(2)三兵并排于对方的下二路(近几宫禁区),与炮、卒、双上分庭抗礼。是双方于细微处见功夫的练习短兵相接的步数棋。
车马冷着
象棋残局。是车、马在平淡局势下的巧妙一着,出奇制胜,可使对方猝不及防而束手就擒。此着法从实用残局角度来看,属于“巧胜”,但仍要求审势多算,仔细分析形势。除车、马外,还有车、炮与车、兵等“冷着”。
车马绝食
象棋术语。用围困战术封锁对方的车、马等子力于死角一边。
让先
象棋术语。棋艺水平有差距者对局时,由高手让低手先走一步、两步或三步,称为“一先”、“二先”、“三先”。先手一方不能连续走一子或吃对方的子。
让子棋
象棋术语。棋艺水平有差距时,由高手让低手一子或数子,称为“让子棋”。
变例
象棋术语。指布局中一些新的变着举例。
记录
象棋术语。表达每着棋子走动的方法。双方对局比赛时,每方在交叉点上轮流走子一着,称为一个回合,按顺序记录每个回合的棋子走动,并累计时间,称为“记录”。
对局评注
象棋术语。在报刊棋谱上,对一些著名棋手的实战对局,用复盘形式加以评述,分析双方攻防着法中的优劣得失,以供爱好者欣赏、借鉴、参考,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技巧。
复盘
也称“复局”。象棋术语。指对局完毕后,复演一盘棋的记录,以检查对局中着法的优劣与得失关键。一般用以自学,或请高手给予指导分析。如按照棋谱排演,类如复盘,则称“打谱”。
闭目盲棋
也称“蒙目下棋”。象棋对局形式。凭记忆心算,不看棋盘,用口述奕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2-2007 02: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象棋知识--中国象棋古谱介绍  [ 2006-11-5 18:55:00 | yusi的博客 ] [0/141]

      中国象棋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流传下来的象棋谱却为数不多,搜集古谱和整理古谱,无疑地是我们在继承民族文化遗产上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国最早的象棋谱是哪一部呢?传说和臆测是很多的,有人说有过“宋谱”,有人说有过“元谱”,甚至有人说有过“五代谱”,但都没有可靠的版本或资料作为佐证。明朝嘉靖元年出版的“百变象棋谱”序文中提到:“赵宋之时,陈搏善棋,尝为谱以教人,妙蕴毕宣,降及于今,代远年湮,坊间刻本,每多残缺,难窥全豹……”。这里所说的陈搏作谱,是很不可靠的,因为当时中国象棋恐怕还没有完全定型;但也可以看到,在明嘉靖元年(公元一五二二年)以前确已有象棋刻本问世,不过到那个时候已经成为秘本而“每多残缺,难窥全豹”了。明朝庚午年间(公元一五七〇年)出版的“适情雅趣”引文中也提及“叙全局有金鹏秘诀,摘变形有梦入神机,奈偶获者珍视玄窍……”;崇禎五年(公元一六三二年)出版的“桔中秘”凡例中也说到“旧谱残局不啻千计”。这些都可以看到在明朝一代与中国的文学、戏剧一样,象棋艺术是有相当的发展的,同时也有各种棋谱问世。但很可惜,直到现在,我们还没能见到“金鹏秘诀”的原本,仅能从“适情雅趣”和“桔中秘” 中所整理收集的一部分略知其规模;“梦入神机”也只能见到残缺不全的部分原版本。这不能不是一件很大的憾事。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棋谱,大多是清朝一代的作品,象棋艺术在清朝一代是有比较长足的发展的,乾隆嘉庆年间,名手辈出,被认为是中国象棋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但清代许多著名的作品,如国手周廷梅所作的“会珍闻”、“五大臣弈谱”、“蕉竹斋”、“听雨轩”、“渊深海阔”……,也大都“闻其名而末见其面”,有些可能还在世间,有些亦有人加以考订,但由于我们未亲见其善本,或者没有可靠的版本作为证明,不敢相信即是真品,因此还不能一一完整叙述。
      这里,谨将历年收藏和曾经观摩过认为确实较为可靠的古谱扼要加以介绍,以供爱好象棋的同志们参考。但由于我们见闻有限,恐怕遗漏在所难免,希望大家能多方发掘,提供资料,予以补充和指正。

一、《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
  简称《事林广记》,是一部日用百科型的古代民间类书。编者南宋陈元靓,是宋宁宗、理宗时(1195-1264)人。籍贯福建崇安,陈无功名仕历,在故里隐居著书,因此他的事迹不见于正经的史书。他的著作除《事林广记》外,尚有《岁时广记》、《博闻录》三编。
  《事林广记》的成书约在绍定(1228-1233)以后,其原本今已无存,现在流传的元、明刊本,后人作了增广和删改,各种刻本的内容多有出入。1963年中华书局据元至顺间(1330-1333)建安椿庄书院刻本影印的《事林广记》分前、后、续、别四集。内容有:天文、历侯、节序、地舆、郡邑、人事、农桑、帝系、纪年、器用、文艺、官制、刑法等四十多个门类。采集的资料极为广泛,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关于该书的版本除至顺本外还有元至元六年(1340)建阳郑氏积诚堂刻本,日本元禄十二年(1689)翻刻元泰定二年(1325)刻本,明永乐十六年(1418)建阳翠岩精舍刻本,明成化十四年(1478)刻本,明临江府刻本等。这些版本中,至顺本是比较好的一种。
  在至顺本《事林广记》文艺类中收录了两个象棋全局和一个象棋残局,因此该书是现存最早载有象棋内容的书籍。原谱的棋子,红子叫“白子”。双方均是将、士、象、车、马、炮、卒。没有将帅、相象、兵卒等之分。它的着法记录和现在的记录方法不同。它是以一方为准,由左至右算起,这种记录方法比现行的记录方法还要简明。只须认定棋盘的下方左边第一行是一、。。。。。。第九行是九就行了。记谱既方便,又不会发生一、九;二、八;三、七;四、六路等的错误,是一种很方便的记录方法。

二、《梦入神机》
  这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最早版本,它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秘本,出版日期,难以考证(有人说是明初洪武年间的作品,但未见可靠的资料),约刊印于明嘉靖之前。全书十卷,现已残缺不全。其中有一部分曾被选编入“适情雅趣”。据云间薛丙增订“梅花泉”,自跋所说,可能该书也和“梦入神机”有些渊源,但“梅花泉”跋言中说它“皆全枰而无残局”,不知是指“梦谱”的最早版本或另有别的版本,已无法了解。我们所见到的是静海郑国钧所搜集的部分版本,据郑君说,这是他于1949年从市集上一位姓杜的杂货摊商那里获得的,据这位姓杜的说,他也是从市集上买来的,原书有十二卷,把它当作废纸用以包货。经郑君再三搜集,只存一、二、三卷残本,计有残局一百八十五局,卷七一册,有残局一百局,共计285图的残局棋势,全书均为图式,未见着法,估计是图着分列,版本和刻印与后来的“适情雅趣”相仿佛,残局都是以胜局为主,局势虽大多简单,但却很精采,至于原谱著者姓氏及序、跋等均没有见到,可惜得很。郑国钧将其中与《象棋谱大全》内的《适情雅趣》雷同的126图,陆续分赠棋友;后又将所余的159图送给福州《象棋月刊》主编林幼如,林又删去与原版《适情雅趣》所同的15图,并与郑补拟着法,书成后在棋友中流传。后又由魏子丹、丁章照修订,于1977年在杭州油印200册赠棋友。1985年蜀蓉棋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整理本。今郑、林均已逝世,其后情况,迄今未详。仅知冯锦诸先生存有残页二张而已。该谱原图棋子为黑白两种,但黑子是帅、相、兵,白子是将、象、卒,白方先行。
  从这些残缺不全的版本看来,不完整的四卷就已有近三百个残局,且其中许多局势都是“适情雅趣”所没有的(1570年刊印的“适谱”的引文中曾说:“……玉川徐君,缉购“金鹏秘诀”、“梦入神机”善本,如膺拱壁,不忍私已,以图角胜,乃欣与适情觅豫者共焉,爰题曰适情雅趣,请寿诸梓,以广其传云。”这就是说:“适谱”是集“梦谱”与“金鹏”而刊印的,但就现在所发现的“梦谱”残本看来,“适谱”并没有全部收集进去。),可以看到当时“梦入神机”规模之巨大,材料之丰富,在那时的印刷条件下能出版这样的巨著实在是很不容易的,可惜现在只剩上一鳞半爪,真今人惋惜不已。明代赵用贤、赵琦美父子二人喜藏书,其《脉望馆书目*子类五*象棋》著录《梦入神机》一部,十卷。晁 《宝文堂书目》卷下“艺谱”亦著录此谱为徽州府刊印。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十五“子部*艺术类”著录“《梦入神机》十卷” ,可知该谱在清初尚完整在世。

三、《百变象棋谱》
  本书在明代嘉靖元年(公元一五二二年)问世,距现在已有四百八十余年了,清朝康熙及乾隆年间,都曾先后翻印,翻印本除序文有所修改外,其余都和明本一样。“梦入神机”的全本既不能见到,如果这一个版本可靠的话。那么这是现存象棋谱中最早和最完整的版本了。
  这本棋谱共有简短残局七十局,分为胜、和两集,计胜局8局,和局62局。记谱的方法不采用行格位置而仅用文字说明,如:车进将,马河界,象走边等,可以看出早期象棋残局和棋谱记录方法的特色。版藏始康紫霞村,书的扉页中间直书“百变象棋谱”五字,上面横刻“翻印必究”四字,右上角有“新增异样形势,秘传神妙着法”十二字,左下角则有“举手便知”四字(这些显然系书商为招徕生意所加)。书系小型木刻本,除序文两页外,棋式共有三十五页,计七十图。每局上半页横列局名,每行三着,但也有四、五着者,不很一致。每局仅列一种正着,不列变着。图式和一般古谱不同。红黑方向相反,由黑方先走(一般古谱红方在下,黑方在上, 由红方先走)。棋子的兵种,红方是将、士、象、车、马、包(炮)、兵;黑方是帅、士、相、车马、包(炮)、卒。书的背脊刻印有“家藏棋谱”四字。根据序文所言,这是将古谱按式样重行刊印的,原谱当属更早的作品,究竞是在“梦入神机”以前的作品还是以后的作品已经无法查考,只能按它重行刊印出版的时间作为根据。现所见版本均是明版清印,主要有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兴发堂刊本,无序,但有“象棋谱引”(广州彭树荣藏本)。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宏道堂刊本,有“引”无序,同兴发堂本。同盛栈刊本,“引”和刊印年月与宏道堂本相同,但书商为了牟利,少印30局,仅40局(杭州胡锦炎藏本)。清文秀堂刊《百变*象棋全谱》本,无序、无“引”亦无刊行年月,但有通常见到的“象棋要诀”和“新增十则”。所列棋局,前后略有出入,其中四个局名,个别文字也有差异(北京佟醒华藏本)。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霁月山房刊《百变奇观*增补象棋谱》本,计66局(缺4局)(北京刘国斌藏本)。
  兹将其原序一篇,摘录于下:
  “家藏棋谱序”
  奕之为数,小数也。夷考其传,或谓黄帝所为,有云乌曹所造,无可凭借,不敢臆断,……夫琴与画,尚然有语,而棋又何无谱哉?赵宋之时,陈博善棋,尝为谱以教人,妙蕴毕宣,降及于今,代远年湮,坊间刻本,每多残缺,难窥全豹,余赋性疏懒,乖僻好棋,……昨向友人处,偶得家藏棋谱,视为拱壁,不舍昼夜,惮心力以求之,颇有会悟,真所谓学棋之梯航也,岂敢秘藏视为独得之奇,特付梨枣,按式重刊,以供同好,是为序。
    嘉靖元年中秋月始康壹览子序
    编 者 祖龙氏
    校 者 静天氏 象乾氏
    重校者 绿水山人
    板藏始康紫霞村一贯士
    (注:原文中的标点是我们所加的, 在后面各篇中凡引用原文而加标点的,均同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2-2007 02: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适情雅趣》
  在现存的古谱中,是最早、最系统、最具有规模的一种,原刊于明朝隆庆庚午年间(公元一五七O年),由金陵徐芝(字玉川)精选,会稽陈学礼(字养真)校正,全书共十卷,分为八册,卷一至卷六共列残局图式五百五十局,每局均用四个字命名,下附着法提要,如“弃双车马炮胜”、“马挂角双炮胜”等,都有线索可寻,易于领会。绝大部分是红先胜,其中卷五及卷六是实用残局(卷六为和局),卷七及卷八是以上六卷的着法。过去有人以为原书无着法,可能是只看到卷一至卷六部分而产生的误会。卷九、卷十分列“金鹏十八变”前、后集全局着法51局,不论先手、后手都以顺手炮为主,具有快攻速杀,搏杀激烈的特色。从这里可以想到当时顺手炮大约是最流行的布局,其中有顺炮横车破横车一局,是很少见的布局。我们到现在还没有见到“金鹏秘诀”的原本,但从“适谱”所精选的部分看来,“金鹏谱”的顺手炮布局已具有很多的变化,这不能不感谢徐芝所作的努力,保留下这样宝贵的资料。
  “适谱”书内扉页直题“适情雅趣”四个大字,上有“爽心怡神”四小字,右上角列“金鹏十八变”五字,左下角列“三畏、光启堂藏版”字样,这是该书最早的木刻版本。此外还有一种较后的版本,则列“敦化、怀德堂藏版”字样,但版本及内容则完全相同(有棋图550幅,着法551局,其中第227局“舍生取义”局漏图),仅三畏堂本另有一拙逸道人序文,题为“适情雅趣引”, 我们现在称这一种版本为“三畏光启堂本”,后一种版本为“敦化怀德堂本”。 该谱图式多样,杀法精妙,浅深兼备,有些虽廖廖数着,也甚是微妙。在实战中可以借鉴运用,对初学者提高棋艺大有裨益。
  兹将“三畏堂本”中拙逸道人所作“适情雅趣引”原文摘录于下:
  “尝谓诸土大夫,每于崇本时暇,游艺靡娴,期于适情焉尔矣。棋分围、象弈,均著声注想,……惟夫象棋,叙全局有金鹏秘诀,摘变形有梦入神机,奈偶获者珍视玄窍……幸遘玉川徐君……缉购“金鹏秘诀”、“梦入神机”善本,如膺拱壁,不忍私已,以图角胜,乃欣与适情觅豫者共焉。……爱题曰:适情雅趣。请寿诸梓,以广其传云。”文的后面署:“隆庆庚午仲夏吉旦拙逸道人书于安乐窝中”。引文后,卷首刊有“棋经论”一篇,对象棋着法,作了很中肯的分析,是指导象棋实战的理论文章,对棋战攻守原理颇多阐发,是概括象棋实战理论的早期文章。这里限于篇幅,从略。

五、《三才图会》
  《三才图会》是明代王圻、王思义父子编辑的一部类书,刊成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前后。王圻,字元翰,号洪州,上海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曾拜御史,因峭直敢言,忤时相,被调派为地方官,后致仕归里,以著书为事,卒年八十五岁。所著除《三才图会》外,尚有《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东吴水利考》等。其子思义,字允明,以著述世其家。有《宋史纂要》、《香雪林集》、《故事选要》等书行世。
  明代类书之编撰甚多,然堪称图文并茂,采摭浩博者,首推王氏父子之《三才图会》。该书共一百零六卷,分天文、地理、人物、时令、宫室、器用、身体、衣服、人事、仪制、珍宝、文史、鸟兽、草木等十四门。每一事物,写其图像,加以说明。图文互证,细大毕载,足资钩稽。清代陈梦雷纂《古今图书集成》,颇采摭其图说。
  《三才图会》“人事”一卷中辑录了“象棋局面图式”、“象棋下子法”、“局面名数”、“契九十分”、“象戏”、“象棋数诀”及六个残局等,这些内容均录自元至元六年版《事林广记》,可称吉光片羽,弥足珍贵的棋史资料。

六、《棋谱秘录》
  这本棋谱的出版年代没有列明,但从它的风格(上列着法,下列棋图)和着法的记录方法看来。与“百变象棋谱”同一类型。共分乾、坤、和三集,坤集后面有“适情二集”字样。因此,估计它较“适谱”晚出, 但可能仍是明朝的刊本。书的第一页题有“棋谱秘录”四字,上署“石室道人著”下署“宝翰楼刊行”,上海冯锦诸先生藏。全书都是简短残局,只列局数,不列局名,乾集有残局七十一局,坤集有残局六十八局,和集有残局六十七局,共二百零六局。“乾”、“坤”两集与“百变象棋谱”、“适情雅趣”有很多相同的局势;“和”集:各局则绝大部分为后来的“韬略元机”、“心武残篇”、“百局棋谱”、“竹香斋”等所吸收发展成为更深奥的排局,尤其是“心武残篇”吸收更多。序文后插页刊有象棋式行子指明,载有进、退、平的解释,棋盘所列线格数字由左而右,与通行的计算方法相反,书内正页有“新刻傅先生秘授象棋谱,金溪(今属江西省)傅万钟佐廷精选,后学甥林应祥世瑞校正”等字样,这说明本书不是个人的著作而是选自旧谱的编本。
  兹将其序文摘录于后: ’
  “象棋谱序”
  “尝渭象棋始自周武,其制尚矣,仿战阵以为式,象军伍以成列,体几微之趣,含正奇之术,神而阖辟,妙而纵横,入圆造极之灵,经武纬文之德,故可与和乐等妙,上艺齐工。杨子曰:断木为棋,编革为鞠,皆有法焉,小数云哉,是以汉魏名贤,高品间出,晋宋盛土,逸思增流,凝神之性难限,变化之势不穹。……今得绣谷佐廷傅君秘授棋经三卷,有正有奇,有守有变,皆博取古势而参订之,去繁就简,去难就易,不废法而能不膠法,而又能示人以法,其思最精,其机最灵,恍惚青龙三卷。余今饱瞰是篇,日从事于桔中之乐,不减商山矣。
  潭阳指月道人刘孔敦题于小桃源石室”

七、《桔 中 秘》
  这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版本最多的一部象棋谱,也是明朝最后的一部象棋谱。它概括了明朝一代和以前时期的象棋艺术成就,成为象棋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的总结。我们给它这样的评价,是因为:一方面它对后代的棋艺发展有极广泛的影响;另方面在它以后的象棋谱发展了新的局势,而以它为界线标志了前一段象棋艺术的成就。这样的估计大约是不会太过分的。“桔中秘”刊印于明崇禎壬申年间(公元一六三二年),由东海朱晋桢辑著,侄朱尔邺、朱景萧校阅(所见木版、石印本,卷一均是“萧”,卷二则是“肃”)。内页题有“桔中秘”三个大字,后附叙文、凡例、全旨(与“适情雅趣”的“棋经论”大同小异)、残局说、歌诀等,对象棋战略、战术的棋理进行综合阐述和分析。全书分为四卷,卷一、卷二是全局着法,分为得先及饶先,卷三、卷四系实用残局,共有一百三十三局。从内容看,“桔中秘”基本上是选辑“适情雅趣”而成的,其全局部分与“金鹏秘诀”前后集相同,增补不多,但经过一番整理,接变清楚,对后代编写棋谱工作起了示范作用。“心武残篇”凡例中就说到:旧谱接变之法,以朱进之先生“桔中秘”为最善,可使读者易于参变,是编亦仿朱法。残局部分则只选录实用残局,即所谓“局中时见,不可不知者”,很有实际价值。这本书流行很广,现存主要版本有会文堂本衙藏板本137图;扉页直书“适情雅趣”,上面小字“橘中秘”,右上角“金鹏十八变”,左下角“金阊书业堂梓”刊本;清咸丰三年(1853年)味根斋校刊本、本衙藏板本、江左书林藏板本(三四均缺残局3页,计6图);还有无扉页,计残局137图,另外三局附注在第8、16、98局处共140局全(符合朱晋桢《残局说》中“共得百四十局”之数)等。上述各种版本,凡137图者均有附注三局计140局全,131图则均为134局,少三页6局。


八、《韬略元机》
  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一七O七年)刊印,全书共有六卷,前四卷是残、排局,后二卷是全局46局。全局部分也系选自“金鹏秘诀”(金鹏诸变),与《适情雅趣》选刊的“金鹏十八变”大同小异;残、排局共有二百零四局,但其中有些局势是互相雷同的。残局的格式与“适情雅趣”相仿,分为“和局”与“红胜局”两大类,但以96局和局为主体;其余108局为红胜局,多数是杀局,少数为实用残局,比较明朝的残局谱已有进一步的发展,着法也较深奥。从这里可以看到这一个时期,中国象棋艺术己开始有了新的发展,残局谱从以胜局为主发展到以和局为主是一个新的变化,成为以后排局----高级残局的出现的开始,反映了棋艺的不断提高和繁荣。
  原书是大型的木刻本,扉页中间直书“韬略元机”四个大字,上首横刻“象棋谱”三字,右上角“李君泰校定”,左下角“文锦堂梓行”。序文末题“康熙四十六年仲冬月张惠春谨识”。书内刻“新选韬略元机象棋谱”九个字,并注有“琅琊王相晋升,金陵张自文心所,汇选。张自美昆所,涂国玺君用,刘沂子浴,合纂。应文玮孔润,张惠春元淑,赵义忠文臣同校。绣谷李君泰,校定。”等字样,有序文一篇。序文中除与其它棋谱一样说了一段“尝闻帝尧以围棋教丹朱,……”等的棋谱序文八股外,特别说到成书的经过是“……不肖奉先君遗训,订正之书无不敬榨梓,此谱寝馈三十余年,以为游戏而易之,望今以思,殆昧所传矣,急攫所镌,但其卷轶散失,因选金鹏诸变以佐之,其间进退弃取之法,神机妙算,非不智者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矣。因颜之曰:韬略元机。要亦顾其喻意何如耳。康熙四十六年仲冬月张惠春谨识”。现存主要版本有文锦堂刊本。

九、《万宝全书》
  《万宝全书》,原名《不求人》,相传是由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号眉公,(1558-1639年)所纂辑的一部类书。清乾隆四年(1739年)毛焕文又为之增补。其卷十二“博弈门”中收有象棋排局十一局,一至十局的局名,第一个字均冠以数字,计有“一计害三贤”、“二士入桃源”、“三战吕布”、“四马投唐”、“五虎下西川”、“六将下江南”、“七贤过关”、“八面埋伏”、“九子十登科”、“十三太保”,第11局“不要打去”。所选辑的棋局,多出自《百变象棋谱》,但不是照抄全搬,而是将错局有所改正。它对棋局的走法,一至九路线,均是各从己方左面算起,刚好与现行的线路算法相反。
  《万宝全书》的版本,有1842年本立堂再版本;1854年务本堂源记本;1871年积庆堂本;1874年爱日堂梓本;1883年两仪堂本及三让堂梓本等多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2-2007 02: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梅 花 谱》
  在“韬略元机”出版的差不多同一个时候,也即是“桔中秘”出版后大约六十年左右的时间,王再越写了著名的“梅花谱”。这是一部既继承前一个时期象谱艺术的成就而又有高度创造性的全局谱。它的功绩是开拓了布局的另一个方向:屏风马对当头炮。而在梅花谱出现以前,从“金鹏秘诀”一直到“韬略元机”都是以顺手炮为布局的基本方向;也可以说,以前各谱的布局,只是做到整理、保存“金鹏秘诀”的基本面目,并没有新的创造。“梅花谱”是什么时候成书的,已不可查考,我们只知王再越是康熙年间大约是公元一六六二年--一七二二年时候的人,假定他是在三十岁左右写这部棋谱,那么,这时正是“桔中秘”出版后六十年左右,也即是“韬略元机”问世的前后。在这个时间出现了象“梅花谱”这样的作品(以及“韬谱”中残局以和局为主酌研究方向)是很自然的,因为从明末清初,中国社会经过一番动乱之后,到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比较稳定的状态,文化艺术上有了一些新的发展,象棋自然也不会例外。
  “梅花谱”原书并未刻印问世,仅系手抄流传,这大约和王再越的经济情况有很大关系,梅谱序言中就说过“安蹇先生姓王,名再越,字正已,康熙时人。性刚直,家贫力学,不求闻达,而世无知之者,一身坎坷,抑郁无聊,为象戏以消岁月, 得意疾书,爰成六则,名之曰:梅花谱”这篇序言是谁写的,没有注明,也很可能就是王再越 的“夫子自道”。但总之可以从这里看到他当时那种贫穷潦倒的困苦状况,在这种“一身坎坷”,“世无知之者”的情况下要用木刻版出版象拱谱当然是很困难的,这一点,和“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当时的状况颇为相似,“红楼梦”最初也还不是靠手抄本流传于世的吗?但毕竟这是一部极有价值的,影响力很大的作品,就是手抄,也流传很远,影响很大,据说以后乾隆年间,国手周廷梅就曾经修订过梅花谱,以后的“吴绍龙棋谱”,“吴梅圣梅花谱”,“巴吉人反梅花谱”,一直到近代的许多棋谱都受到它很大的影响,这又和“红楼梦’’有相仿佛之处,足以证明一部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的确是为人民所喜爱而不完全受一时某些困难条件所限制,终于要流传后世,发扬光大的。
  原谱着法以字代替,即以满盘九十个格线位置,填入九十个字的一首词,以各个不同的字代表一个位置,从某一个字到达某个宇,即表示棋子起着和移动酌终点,另有一种风趣,虽然这不是最好的记谱方法,但也可以看到王再越的文学艺术天才。
  全书共分前后两集,都是全局着法。每集又分上、中、下各三卷,分门别类,对顺炮、列炮、过宫炮、屏风马对当头炮作了专门研究,细致深入,丰富多采,其中“八局屏风马”是全书的精华,开创了象棋布局的另一个方向。
  “梅花谱”标志了中国象棋布局的一个新阶段,对中国象棋艺术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其中尤以八局屏风马更有高度的发挥,是一部继往开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名古谱。

十一、《吴绍龙象棋谱》
  本书系手抄本,是清乾隆年间古吴(苏州)嵇山吴绍龙的弈局。原谱共有二十六局,现在只存十六局;内有让单先十四局,让双先两局,其中挺兵局占了十局,另六局是当头炮攻屏风马局。全谱虽然局数不多,但可以看到当时象棋名手们的对局梗概。
  吴绍龙是怎样的一个人?没有找到考证的资料,只知他是当时著名的棋手,曾经校阅过“心武残篇”。原书有一篇序言,简单说到他和这本棋谱的抄传情况,特摘录于下:
  “乾隆间,吾苏吴子绍龙,弈品居第一,而名不出里巷,谈艺家不之奇也。予耳其久,惜主亦晚,不获一面,而其所著弈谱,又急切不易得,今年春马子士元手一编遗余,余受而演之,果出一时名手。……虽然,弈之为数,小数也。天下奇才异能,湮没不彰者,不能一二数。独吴子也乎哉!幸其生平犹有此一编在,吾故乐与马子共宝之。”

十二、《心武残篇》
  本书刊印于清嘉庆五年(公元一八〇〇年),六年后又再重订补遗。是由云间(即现在的松江)薛丙搜集当时流行残局,精心解析,辑著成书,并经古吴(今江苏苏州)稽山吴绍龙校阅,四明(今浙江宁波)二安叶明参订。全书共分六卷,有残局一百四十八局,前两卷刻印棋局图式,后四卷刻印着法,多数以正和为主,其中改正旧本的,也有白胜、黑胜间列其中,所有着法都较以前各种残局谱深奥,有“后来居上”之感,可以说是最先的排局谱。
  这本书在编辑、分类上有许多优点和特色。它把和局分为正和、纷和、徉和三种,同一类型的残局又集中一处,以便读者参照研究,在目录处还注明原名、又名等等的原来名称,对古谱有更深入的了解,颇具特色,可以看到编者在当时是煞费了一番苦心的。印刷方面也很精美,为以前木版棋谱所未有过,纸张是用宣纸,图式是套印的--即先印棋盘后印棋子,整理得很好。首页题有“心武残篇”四个大字,上署“嘉庆庚申锓”,下署“如青书屋”,附有序文两篇,凡例十六则,现在摘录有参考价值的序文一篇和凡例,以供参考。
  (一)“心武残篇”序文
  “象棋字始见楚词,再见于国策,皆不言其制。至北周武帝撰象经一卷,集群臣而讲说之,有王褒王裕何妥等为之注,其书今亦不传。推宋晁无咎曰:象棋者,戏兵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之雄也,故戏兵而以象戏名之。然谓其局之纵横各十一格,意苦其狭,尝广路为九十格,子九十八,非如今之纵十横九也,则又不可解矣。……茸城薛丙桔隐,固精于是者,陋近刻之浅易也,自制一百四十余局,名之日“心武残篇”。若者胜,若者负,若者可和,变化莫测,思精意深,……余不解此,乐为之序者,以其戏之位置步伐分界划规,有类于阵法,孤虚冲破,出入卷舒,有合于兵机,为是志耳。然则薛君之制是诸局也,岂小道可观之谓哉。
  嘉庆四年己未九月汪大经书 。
  (二)“心武残篇”凡例
  一、是谱制自闲居,借消永日,叶旭初先生雅爱此艺,见而怂余付梓,不揣固陋,爰刊以就高明。
  二、向来所有棋谱,皆全盘与残局耳,惟张元淑先生曾集“韬略元机”一册,创列局势,残局附焉, 复参“金鹏全局”以佐之,是编所集, 乃向有图式而无着法, 皆以鄙意参出之,非窃其秘而录之也,更有小窗偶撰诸局,亦附其间。
  三、旧谱所著残局,使操必胜之权,黑纵有仙机,亦无措手处,如“桔中秘”与“适情雅趣”,皆然也,是谱悉陈和局,有相生相克之义,其误者即谓之劣,劣则必败。
  四、凡局尾彼此终无胜者为正和,或此强彼弱有不能和之势必得一将一闲而后和者,谓之纷和。
  五、近有以不和之着,称为正和, 而射利者受误不 少,是编中或有此局当胜,而乃以另法攻之,后归正和者此即诈也,名曰徉和,今亦备列,以明正纷徉三者称和之别。
  六、是编录有“韬略元机”中之旧势十余局,以资参考,或向作和,而竞不和者,今将旧法列前,变法列后,而详辨之。
  七、旧谱接变之法以朱进之先生“桔中秘”为最善,可使读者易于参变,是编亦仿朱法。
  八、局内有彼以子送我,乃可解危,我却不受而避之,意在必胜,被定再送之,则不为逼也,我若不能回避,则当受之,如彼送子而带照者,仍作久逼常将,在二败之例,不得与送子解危一体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2-2007 02: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梅 花 泉》
  这是一部手抄本的全局谱,初为海门童圣公原著,至清嘉庆年间经云间薛丙详加增订,内容更为充实,由原有三十六局,凡一百三十二变,演化为五十局,二百十余变,各种布局都很新颖,例如:中炮鸳鸯马,左右单提马,弃马陷车,以及左叠炮等都有,尤其是弃马陷车局,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谱本。
  全书据目录所载,计分:上卷对敌局十三局(和局),中卷得先局十四局(胜局),下卷饶先饶子局:二十一局(尚有饶左车右马得先局,不详)。但很可惜,下卷已经遗失,只看到上、中两卷而已。
  吴西都于1950年在上海静安寺旧书肆购得上、中两卷抄本。后萧永强在上海古籍书店购到上中下全抄本,为伊灵阿同校本,计50局175变(共225变)。上海图书馆藏有一套抄本。
  原书另有序文两篇,自跋一篇,凡例九则。
  童圣公是什么时候的人?什么时候写这本书?就是当时校阅增订者的薛丙都说“固莫能考矣”,但序文与跋都为清嘉庆丙寅年也即薛丙重订“心武残篇”的同年所作,所以我们把它列在“心武残篇”之后,将来如能获得更多的资料,再作考订。
  现在将薛丙的跋文摘录于下:
  “象棋梅花泉谱, 乃海门童圣公先生所作也。 皆全枰而无残局,自对垒以至让先及车、马不一,其目要皆所谓“梦入神机”耶?相传数百年来,藏者皆手抄而无刊本,盖弈谱有“桃花泉”,而象则有“梅花泉”,两者智巧相埒,然桃花之继梅花有其谱也。……圣公此谱,不知当日固与人对局乎?抑或如过百龄先生自撰“四子谱”以启迪来者乎?固莫能考矣。茸城昔推唐切冠、翁文彩、毛玉山、何克昌四公最善斯艺,余不及见唐、翁、毛三公,惟河公以寿跻耄耋,少时得其指授,后喜与对局,幸叨青蓝之誉,及获睹“梅花泉”上册,继得中册于酒肆中,近年始见其下册,谱于是乎克全,核其原本仅三十六局,一百三十二变,余今衍为五十局,二百十变,仍离其卷为三。余岂妄敢继武前人哉,亦聊就正有道耳;况谱既无刊本,余所获者,又无他本可较,安知其果全与否耶?世多高车,尚祈指谬而启发之,实所跋望焉。
  嘉庆丙寅孟秋上浣桔隐居土薛丙跋”

十四、《百局象棋谱》
  这是一部版本很多、流行很广、影响很大的象棋残局谱。最早刻印于清嘉庆六年(公元一八〇一年),以后陆续翻印,直至光绪乙亥年(1886年)还有刊行,形形色色,都是小型木刻本,与后来的石印本、铅印本等的局数次序有所不同。现存主要版本有文余堂刊本、静乐斋刊本、四法堂刊本、清光绪元年(1875年)本堂藏板本、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江左藏版本、翰宝楼藏版本、禅山近文堂藏版本、九思堂藏版本、耕经堂刊本、山渊堂及竹秀山房、善成堂韬略元机全书和不印堂名等等多种。全书共八卷,分为四册,有残局一百零七局(目录只列一百零四局;其中有同局异名1局,实为106局),着法以和局为主,并以成语、谚语命名。局势大同小异的颇多,其中“车马绝食”与“焚书坑儒”两局竞完全相同,局名很通俗,有点“江湖”气味,例如“十三太保”、“八仙过海”、“霸王卸甲”……很可能是当时流行的江湖残局,着法复杂而变化无穷,历来为广大象棋爱好者所欢迎。
  由于本书版本很多,书商为了谋利,随便安上许多奇奇怪怪的名称,例如有一种版本书页内就题有“韬略元机”四大字,上面又刻有“适情雅趣”四小字,旁署“陈希夷先生著”,下署“耕经堂梓行”,目录上又刻“陈搏百局”字样。 这一形式多为以后翻印者采用,以致许多人误会它就是“韬略元机”或“适情雅趣”,其实“韬谱”与“适谱”先后相隔九十年,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至于用陈搏作为作者的名字,更是没有根据的事。本书原作者是“三乐居土”,他的真实姓名无法查考,但原书序文中已列明。至于用陈搏作为招徕,则显然是以后翻印的人妄自增加上去的。本书在编辑各方面虽然不很高明,但各个局势却很有可取之处,是研究排局的一部好作品。 清末民初,城乡艺人设摊摆棋的残局,大都取材于《百局》。清末有木刻本《效古子象棋谱》,分上、下两册共19局,全系选自《百局》。

十五、《竹香斋象棋谱》
  中国象棋残局谱,从简单的胜局和实用残局发展为比较复杂、深奥的高级残局是经历很长的时间的。从许多古谱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条发展的线索,这就是:从“梦入神机”到“桔中秘”,也即是明朝以前的残局谱绝大多数是以胜局和实用残局为主的,变化比较简单。“心武残篇”凡例第三则说:“旧谱所列残局,使操必胜之权,黑纵有仙机,亦无得手处,如‘桔中秘’与‘适情雅趣’皆然也。”这一点,说得很中肯,很显然,这样的残局谱是不能满足象棋艺术发展的要求的,因此,到了清康熙年间出版的“韬略元机”就开始采取以和局作为研究残局的主要方向,这样就把残局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更高级的残局----排局。这种残局,照前辈名手们所说,具有“相生相克,虚实奇正,起伏顺逆之机”,对人们象棋水平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锻炼上无疑是有很大的好处的。从“韬略元机”开始,经过“心武残篇”、“百局象棋谱”,都是朝向这个方向努力,而总结了这个方向的成就,代表了这一个时期的残局作品的就是“竹香斋”。它和“梅花谱”双双成为象棋艺术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作。
  现存“竹香斋”主要版本有清嘉庆九年(公元一八0四年)刊本、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一八一七年)刊本。前者多数是初二集本(也有三集本),计初集八十四局、二集七十六局(三集四十八局),“成百六之数”;后者分为三集,计初集二册,七十八局;二集二册,七十局;三集四册,四十八局,都是以正和为主,其中以第三集最为深奥。书内有吴映奎序、自序及其子景煦跋等。自序中说:“家嗜象戏已三世,网罗旧谱至百余种。”在当时能收集这样多的棋谱,颇为难得。张乔栋黄屋后面有空地一片,布置了山石花木,有建造了几间楼房,添购了善本书及字画,充实其中,名“竹香斋”。并经常与棋友叙会、探讨、研究棋局,集思广益,诠订旧谱许多谬误,还收集剖析了当时江湖上流传的不少秘局。该谱即系集中了古谱和江湖秘谱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排局加以厘正,并取诸家之长而成,因此其内容丰富多彩,着法精深微妙,为历来棋界所推崇,是著名的清代四大排局谱之一。
  “竹香斋”的编著者是张乔栋,字兰汀,初号橘洲散人,后改栎洲散人,又称竹香斋主人,生平不详,卒于清嘉庆十七年(一八一二年)。

十六、《渊深海阔象棋谱》
  简称《渊深海阔》或《渊谱》,清陈文乾编著,成书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现仅存原稿本,为素有“南杨北刘”之称的刘国斌先生所珍藏。全书共16卷371局(正局361局、补遗10局)。每册封面用黄纸签条题署“渊深海阔”,下面盖有陈文乾氏的小型印章,首卷内有陈文乾“述意”(即序文)三页,在凡例中写有:“局中行子之法,予与莲塘,不惜心血,焚膏继晷,必盘盘斟酌,子子推敲,致无纤毫疑窦,然后敢录。若原法错讹,则必更正。......是谱于乾隆壬子岁起至嘉庆戊辰岁止,历一十七年方能脱稿。虽集古人成势,亦有出自杜撰。凡谱内自作之局,均注一新字表出,以俟高明斧正。澹庵陈文乾识。”《渊深海阔象棋谱》博采众长,整理汇编了当时流行于民间的各种残局、排局名作,为清代四大排局名谱之一。

十七、《烂柯神机》
   本书是烂柯山人于国柱所著,刊印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一八四四年)。现存主要版本有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另有记为1843年的)红叶山房藏板本,序为“道光二十三年次癸卯(1843年)良常(即茅山,在江苏金坛县西)于国柱自序”,例言末署“烂柯山人于国柱谨识”,小型木刻本。后曾再版,有些图着及错字在再版中作了改正。该书另有《三余堂丛刻》本,这是一部大型木刻本,为丛书的一种,其中有医卜星象等内容,而《烂柯神机》亦在其间,共有残局一百二十局,全书四册,着法都是红胜,多数很简短,有时一、二着即可致胜,书的前面有“自序”一文,说:“……余夙好象戏,及今儿二十年,积局百二十之数,草野之戏,非敢云工,只以质诸同好,或可博大雅之一噱云尔,是为序。”从局势和自序看来,这本棋谱很可能是于国柱自己二十年个人创作的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2-2007 12: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岁棋王谢侠逊传奇(上)

本世纪初,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颗灿烂的棋星,它的光芒不仅照耀在棋人、棋艺、棋事上,而且创造性地通过“字形排局”等形式,宣传抗击列强的爱国之心,为棋文化的内涵作了有益的开拓;又通过表演棋艺作为劝募的形式,为当时的爱国抗日运动筹集资金,并在海外华侨中扩大了影响。他就是浙江平阳县的谢侠逊先生。纵观谢一生的业绩,大致有:一、开创字形排局的形式,拓宽了棋文化的内涵;二、将表演象棋作为劝募的手段,为当时的爱国抗日筹集资金,从而使象棋纳人爱国服务的范畴;三、收集散处于民间的棋艺资料,编撰《象棋谱大全》、《象棋指要》等著作,为象棋艺术积累文化资料;四、提倡象棋活动不遗余力,促进了当时象棋活动开展和繁荣;五、首先学习和提倡国际象棋(当时称万国象棋),并营造了一定的气氛,为今后的推广打下了基础;六、以自身不断弈棋的经历,间接证明了弈棋有利于健康长寿,从而展示棋文化的另一个实用层面。

(一)启蒙与起步

   谢侠逊,名宣(小名卿源),侠逊是他的字。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10月1日)出生于平阳一个务农兼小商贩之家。谢幼年时家境贫困,曾为人当过牧童。在读私塾的几年里,接受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初步有了爱国之心。19岁时,考人温州师范学校读书,在接受新文化中,爱国思想愈益形成。后因其父经营烟丝业破产并忧郁而死,家庭经济陷入困境,谢不得不中途退学,曾在白沙湖小学、北港河小学、龙河小学教过书。直到1916年进人上海《时事新报》编象棋专栏,才开始了光辉的棋艺生涯。


  谢的父亲公出,很爱弈棋。受其父的影响,谢自幼即爱好象棋,并以自己的钻研取得进步,13岁时即打通乡里无敌手。其时温州有个陈笙,是晚清时的全国著名棋手,长年在南门摆设象棋擂台。谢即向其父提出去温州攻陈笙的象棋擂台,得到父亲的支持只身前往。平阳离温州约130华里。这天,13岁的谢侠逊乘小船到飞云港,渡江后到达瑞安码头,再穿过县城,于东门乘小船到温州南门。此时的陈笙已年过半百,门徒众多,见是一个小孩攻擂,起初不肯对弈,说要20元彩金,在谢的多次恳请下,才勉强答应。不料第一局竟谢胜,第二局陈开足马力才扳回一局,第三局双方都不敢轻视,弈成和棋。

(二)首创字形排局用于爱国宣传

  谢侠逊对于象棋的贡献,首推创造性地使用“字形排局”,并通过题解的方法,和当时的政治事件联系起来,达到宣传的效果。早在1901年,谢还是一个十多岁的少年,激于八国联军人侵北京、火烧圆明园等罪恶事件,为了表达心中的愤怒,他创造性的排出黑方八个棋子,直追红方主帅的一个棋局,取名为《八国联军》(图5)。由于当时年岁小,棋历尚短,又因平阳是小地方,谢不知道如何发挥作用。1912年,满清直如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喜讯传来,谢侠逊情不自禁地创拟了《鄂军起义》的排局,局势取红炮首先发难,象征武昌起义,附题名为:匹夫倡议武昌城,扫尽鲸鲸草木惊。由于此时的谢生活阅历都有增长,遂投寄《时事新报》,很快在报上发表。接着谢又将前拟的《八国联军》投寄,由于加上题解,通过娱乐,宣传爱国,报纸以证答形式发表,吸引了许多爱国人士。最后由三名知识分子获得一、二。三名,首选是江南名士吴县潘定思,第二名为《四明日报》主笔冯友笙,第三名为丹徒赵瑞侯教授。谢也因此结识了潘定思。

  1915年,袁世凯窃国称帝,对日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国内一片反对,这又激起了谢的义愤。因谢已结识了潘定思,两人经过通信商议后,排出以因耻为主题的三十个“字形排局”,其中国耻纪念二十局(另十局为时事新局),第一局为“鸦片战争”,排“土”字形。题解为:鸦片亦名土药,故本局以土字为纪念。另附国耻小史日:道光庚子,粤督林则徐烧毁英商鸦片,英人率兵攻陷舟山群岛及上海、镇江等处,乃割香港全岛与之议和,赔款二千一百万两,并开上海、福州、广州、厦门、宁波五处为通商口岸。



(三)编撰《象棋谱大全》

  编写《象棋谱大全》是谢侠逊对象棋事业的贡献之一。

  晚清时,人民文化生活十分匮乏,特别在农村,建词堂庙宇及搞赌博等十分猖撅。少年谢侠逊对此深恶痛绝,就有提倡象棋的理念。谢想编写《象棋谱大全》,也和他早年负于林奔仙有关。1903年前,谢以少年棋手的身份,逼和大名手陈笙后名声远播,这情况让永嘉籍国手林奔仙知道了,他在回乡之际特地在平阳一停,并向谢约战。此时谢已16虚岁,和林约赛三局。不料竟三战三北。奕后谢向林请教原因,林亦坦诚相告:大多输在开局即陷入《橘中秘》所述的阵式。谢这才恍然:原来象棋谱中不仅有残局谱,还有全局谱;有了全局谱,棋艺水平就相应挺高了。



  谢于1915年到上海找工作,住新北门普安里一号温州同乡会馆,不久,经同乡介绍,进了温州名士黄溯初任负责人的《时事新报》,任象棋专栏的编辑。有了工作,谢侠逊就有心思花棋坛驰骋,他和上海名手厉志英、罗天阳、鲍子波、吴淞亭等都—一对局,总的是互有胜负。又知道还有《梅花谱》、《适情雅趣》等许多古谱,但限于当时的条件,大多系手抄,既多差错,又不普及,这更坚定了谢编谱的想法。1919年上海青年会举办全市象棋比赛,有六十多人参赛,谢力挫群雄,夺得冠军,从此在上海棋界闯出了名气。谢为《象棋谱大全》的资料积累,开始下述一些工作:

  一、广交棋友。上海各棋茶馆都去走走,如四美轩、城隍庙。凌云阁、青年会等都有谢的足迹和奕棋经历。对于经济差的棋手,还给予帮助,如湖北名手吴淞亭多次得到谢的资助。谢氏的计划中,包含海外名手的对局资料,可这方面比较缺少。1919年新加坡棋界名人张兆兰国经商来沪,曾约谢去海外弈访。1935年4月10日,谢乘意大利邮轮康梯凡地号启程,正如他出访时所说“为续五编新奕史,海南万里奋前驱”。


  二、遍访各地,广事搜集资料。为了搜求各种棋谱和名手对局,谢常利用休息天,到各地去走走,如他常去杭州、宁波,还顺便在绍兴、嘉兴等小城市一转,搜集棋艺资料。在绍兴时听说开元寺的月印和尚棋艺出色,就去找他对弈,并将棋谱录下编人“大全”。逢有外地棋友邀请,更是有邀必往。


  三、利用各种时机,发出编撰《象棋谱大全》的信息。那时常有一些外地名棋手来沪弈访,如扬州张锦荣、南京万启有等,谢和他们结交后,就请他们带回编著“大全”的信息,并反馈回资料,如扬州张毓英的《象棋革菁》、天津钱梦吾的《梦吾象集》都是这样搜集得来的。


(四)推动象棋活动的蓬勃开展

  出版《象棋谱大全》《国耻新谱》等棋艺著作,为象棋界做了大好事,同时也使谢结识了众多棋友,树立了较高的威信,得到棋人的普遍拥护,特别在江南一带。一些颇有活动能力的棋人,为了进一步推动象棋活动的开展,提议成立全国性的象棋组织,首先是武进(今常州)的费绵钦,用滑稽文章的形式,提议成立象棋总司令部,并推举谢侠逊为棋坛总司令。文章在报上发表后,读者反响强烈,本地外地棋手纷纷响应。1928年2月,一个空前的、以谢侠逊为“总司令”的“象棋总司令部”宣告成立,还在报纸上委任名棋手周德裕、林弈仙为陆、海军“前敌总指挥”,又委任各地的名手如王浩然、关春林、万启有、邓春林、张锦荣、曾展鸿、罗天阳、张观云、杨礼源、钱梦吾为“军长”等,一时间全国各地象棋活动开展十分踊跃。




  谢在推动象棋活动中主要做了下述几件大事:

  一、促成了“华东、华南区际象棋大赛”。早在1919年,华南名棋手曾展鸿奕访上海,谢和曾提出互访的建议,曾回华南后,积极筹备,组建了华南象棋会,并致函上海万国象棋会的谢侠逊,要求派棋手赴华南比赛。谢亦积极筹备,募集费用,挑选代表,联络日期,最后选定周德裕和林弈仙代表华东去香港比赛,开创了由组织出面举办地区比赛的先例。




  二、举办“华东、华北象棋区际比赛”。华东华南象棋比赛举行后,华北方面震动了,经联系后,由《天津商报》钱梦吾负责华北象棋队的选拔赛,选出赵文宣和张德魁为代表,于1931年赴上海比赛。这也是谢侠逊为主促成。



  三、促成了在杭州举办的江、浙、鲁、闽四省棋赛和在青岛举办的“南北象棋比赛”。1937年5月,杭州出了青年棋手董文渊,青年会就着手准备跨省区的象棋比赛,请上海的谢侠逊来杭州主持。经过协调后,江苏由窦国柱,福建以连学正,山东以邵次明为代表来杭了。“青岛棋赛”是谢侠逊促动邵次明回青岛时举办的,时间大约在1935年,参加者有华北的田玉书、侯玉山,东北的徐词海,山东的陈天才、邵次明等。此外还有在宁波举办的“沪、甬象棋比赛”,在南京举办的“沪、宁棋赛”,起到了推动象棋活动的效果。



  在几项大赛的影响下,各地举办地方性比赛连续不断。如广东省象棋比赛,于1931年举行,参加者有126人,产生了“四大天王”黄松轩、卢辉、冯敬如、李庆全等名手;华北、东北棋赛于1937年举行;此外还有“中满象棋比赛”、“天津象棋比赛”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8-2-2007 12: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岁棋王谢侠逊传奇(下)

(五)爱国劝募再下南洋

  在谢侠逊的棋艺生涯中,有两次弈访南洋诸国的经历,既交流了棋艺,又为国劝募而慷慨激昂。


  早在1919年,新加坡华侨名棋手张兆兰因经商到上海,在和谢侠逊交流过棋艺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因南洋诸国中华人弈棋的很多,张邀请谢方便时去那里弈游,并多次来函催促。251935年4月,谢氏终于翩然南下,经香港出洋。在香港,他还和广州棋手黄松轩、曾展鸿、卢辉、冯敬如等进行了多场交流,既沟通了华东、华南棋手的感情,又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


  4月16日谢抵达新加坡。当时南洋的华人棋手有:侨居星马的陈粤樵;“星洲棋坛三杰”苏勉之、郑丽苍、李家漠;还有星洲郭观、蒋景云和摈城曾喜卿、郑苏四人,称“四大天王”;另有星洲胡章、摈城区丰、恰保胡均、吉隆坡冯漠贤、太平黄衍携,并称“弈坛五虎将”。谢略事休息后,一连八个晚上,轮战八大高手,均取得胜绩。谢在南洋的劲敌是陈粤樵。5月14日和15日,两人在新加坡大战四局,各一胜一负二和;后又在摈城对弈四局,依然各一胜一负二和。但是一个难题来了,陈继续向谢挑战,提出十局决赛,这和谢弈访南洋的目的不同。考虑到祖国棋界的声誉,谢决定应找。结果第一局谢胜,第二局陈胜,三至七局俱和,第八局陈稍处劣势,以一将一杀求和。谢认为这是不许可着法。图7陈坚持车4平2要杀,待红帅五平六后再车2平4叫将。


  三十年代中期,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步步侵略。为了全身心投人抗日,支援前线,谢侠逊将家属送回平阳,自己只身到南京。当时国民政府准备派五个巡回大使到国外向华侨宣传抗日救亡,并向他们募款。去欧美诸国的人选已定(胡适。陈树人、萨镇冰、于斌)。因南洋均为殖民地,有危险,人员肖未确定。谢从主持派使的邵力子先生的秘书卢雪正处获得信息,毛遂自荐,要求去南洋,以表演棋艺为手段,进行劝募,得到邵力子先生同意。11月谢乘火车往广州转港澳出国。临行前邵力子、张治中、冯玉祥等题词以赠,李宗仁先生手书“有焦土抗战之决心,持久战之精神,最后胜利必属我们”以赠。

  1937年底,第二次下南洋的谢侠逊,肩负爱国宣传的重任,抵达菲律宾后,受到当地华侨的热烈欢迎。据《华侨商报》载:“本月24日晚7时半,在中华青年会举行欢迎棋王树侠逊象棋抗战宣传大会。是晚人场观战者极多,除所租一千把椅子坐满外,站立者亦在数百人以上。7时40分,大会主席许友超致欢迎词,继为商会代表陈之多和谢棋王演讲。再由谢棋王和友超象棋表演……”在菲宣传期间,正值南京失守,消息传来,侨情惶恐,谢自拟对联一副,许悬挂大会两侧,并由商会召开大会,一时人山人海,华侨爱国热情高涨,高呼“坚持长期抗战”、“祖国万岁”等口号,还当场举手表决,一致同意每月捐四百万元。自1938年1月至1941年12月菲岛失守时中止,共捐四千七百万元。

  在菲岛过元旦后,谢即沿印尼航道抵瓜哇、泗水,又经三宝垅到井里汶、万隆。2月24日,谢在巴城(雅加达)篮球场举行“救济祖国灾民象棋大赛”,规模很大,有三宝垅、万隆、雅加达三市的名手参加。《天声日报》载:“事关救济灾民,观众异常踊跃,会场全满……”在印尼两个多月棋赛中,共捐募得九百多万元,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广大华侨的爱国之心。三月初,谢又到了新加坡,举行了三天三晚的比赛。第一场在“大世界”内,名称为“筹赈祖国伤兵难民赛棋大会”。由华侨代表张永福做动员,他回忆当年孙中山先生来此做革命宣传时的情景。接着由谢简短讲话说:“望橘里贤豪英俊,策马当先,为救济祖国千百万伤兵难民而出力。”



  谢氏还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进行六天六夜的“筹赈赛”、“慈善赛”,造成很大的声势。总计在南洋共募得五千万元,据载还吸引三千三百多青年技术人员四国投入抗日。而谢的生活非常朴素,历时两年,仅向国库支取三千元车旅费。



  1940年3月,谢抵达重庆,周恩来同志亦往慰问并对弈留念。

  总的一句话,谢侠逊在三十年代以象棋作为手段,为抗日宣传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受到棋界的普遍崇敬。



(六)国际象棋第一人

  在今天,国际象棋在我国已有很大发展,国际特级大师有许多人,这都是解放后国家重视体育事业和运动员刻苦训练的结果。不过要追溯起国际象棋的历史来,百岁棋王谢侠逊当是功臣呢!



  晚清时,在对外屈辱的不平等条约下,沿海一些城市有的成为通商口岸,有的开了租界,大批欧美人来到我国,尤以旧上海为最多。他们大多会下国际象棋(当时呼为万国象棋),于是就在业余时开展对弈。



  1903年(光绪三十年),上海成立了“万国象棋会”,参加者有英、美、德、法、意、俄、荷、葡等国在沪的国际象棋爱好者,会长为丹麦人杰克森。谢侠逊在具有一定技艺后人了会,时在1912年。谢为什么要人会呢?这和一个丹麦人葛德麟有关。清末时葛原在粤海关税务司任职,他最嗜国际象棋,也爱好我国的象棋,常搜集民间棋谱,翻译成西文,介绍到国外。葛也喜欢将国际象棋介绍给中国人。稍后,葛氏调任上海江海关税务处。因他喜爱我国的象棋,就将《时事新报》上的象棋残局剪贴成一小册,还上门看望谢侠逊,两人交上了朋友。于是,葛向谢请教象棋,谢同时向葛学习国际象棋。谢很快加人“万国象棋会”,成了我国最早奔国际象棋者之一。


  谢侠逊想,葛能将我国的象棋介绍到国外去,我们何不将国际象棋介绍进中国呢?于是他一边教葛的子女奕象棋,另一边学习提高国际象棋的水平,再亢面将国际象棋改成中文,向国人介绍。图8是谢改制的国际象棋。自谢参加万国象棋会后,参加的中国人逐步增多,有尤彭辉、岑有常、沈霖生、郁均侯、朱燮钧、杨文恺、谢绍逊等。



  1927年,上海万国象棋会举行比赛,已有15年国际象棋棋龄的谢侠逊和何智辉、孙霖生参加比赛,均取得优异的成绩。同年谢代表万国象棋会和小吕宋(菲律宾)进行无线电通讯比赛。1930年,谢和尤彭熙博士组成联队,力挫英人史玉峰、威廉白脱,获中英万国象棋比赛优胜。



  1935年4月下旬谢在弈访南洋时,逢上马来西亚的国际象棋冠军英人(驻地空军司令)亨特,亨特向谢挑战,各报都作了报道,结果谢胜,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



(七)棋星高寿的典范

  谢侠逊一生爱棋、弈棋,推动弈棋事业的发展,他从晚清起,经民国到解放,经历三个朝代,活了一百岁。为什么他能如此长寿?归纳起来不外乎:生活安定,营养丰富,运动适量,医药保障,遗传因素,无不良嗜好等。以谢侠逊来说,运动适量是脑、作欢料的适量。棋手大都高寿,如林弈仙90岁、邵次明87岁、彭述圣87岁、钱梦吾85岁、朱剑秋85岁、贾题韬86岁……他们中有的基本不做西方式的体育活动,共同点是中青年时弈棋多,晚年时弈棋不断。如广东老名手许容斋,90岁时犹向黄松轩挑战,这就间接证明弈棋对于保持心理健康具有相当作用。谢弈棋促长寿主要有两方面:




  一、不间断弈棋,保持健康。谢5岁学棋起,一生有90多年弈棋经历。青年时期弈棋盘数超常,白天弈后晚上奔(或复盘记录);壮年时已满头华发,弈棋非但没影响健康,还给他勤“脑”打下了基础;到了晚年,减少弈棋盘数或不做紧张比赛,弈起棋来有一种轻松感,同时让脑子运动而保持“青春”。谢80岁还和同好弈棋,90岁还参加棋事活动。

  二、脑、体并动。谢侠逊除常年弈棋外,很信奉“饭后行百步,胜如开药铺”这谚语,他常常散步、晨跑,年轻时如此,步人老年时亦如此。1957年,全国象棋锦标赛在上海举行,时谢为裁判长。一天早晨,谢和邵次明老人在南京路散步,不知谁提议,以因际饭店为终点,两老竟开展百米赛跑,结果基本同时到达,使一些后生自叹不如。当然,到了高龄,应十分注意高脂肪等疾病及避免比较紧张的比赛棋,以防止中风之类的突发。


  一代棋王谢侠逊于1987年逝世,终年100岁。谢侠逊先生虽然“走”了,但他的影响仍留在中国棋界。1995年,他的家乡兴建了谢侠逊纪念馆,让他的事迹永远流传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7-1-2025 06:00 AM , Processed in 0.188272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